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2024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3/368178.html

第一篇:2024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2024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争创经济前十强、构建和谐安阳”的总体目标,坚持“做强工业、抓好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6.38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32118元,增长15%。其中,一产增加值27.48亿元,增长4.5%;二产增加值196.4亿元,增长16%;三产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3%。

(二)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6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预计增长26%。沙钢永兴、顺成焦化、诚晨焦化3家企业入围全省企业百强,数量在全市最多。

(三)财政金融运行平稳。1—11月份,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8.79亿元,增长19.87%,高于目标7.9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排名分居全省第14位和第44位,全年收入预计可突破10亿元,居全省第13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34亿元,增长12.2%。1—10月,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28亿元,较年初增加20亿元,增长16.6%;居民储蓄存款102.4,较年初增加7.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1.05亿元,较年初增加14.18亿元,增长24.9%。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9亿元,增长2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8亿元,增长25%。6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水冶镇实现“六连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42元,增长14.5%。

(五)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0.7元,增长8.5%。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2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们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我县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速度较快、效益显著、结构优化的发展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连攀新高,从2024年突破100亿,到2024年预计完成286.38亿,年均增长18.3%,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6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24年的5.08亿元增长到2024年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20%。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产增收,年均递增15.5%,累计生产粮食355.53万吨,被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业总产值增长23亿元、增加值增长14亿元,累计完成总产值172.8亿元、增加值101.14亿元。工业经济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了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以安阳县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规划建设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2024年全县工业化率为62.6%,比“十一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26.1%。旅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马氏庄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长春观、珍珠泉成功创建国家2A级景区,曹操高陵的发掘和有序保护利用进一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8亿元,年均增长40.2%。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5.5%,较“十一五”末提高18.7个百分点。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12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目标10.9个百分点。

三、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抓工业发展,促经济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6321”工程,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服务力度。强化企业服务机制,建立了企业服务联系会议、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工业经济统计月例会等制度,确定百家重点服务企业实行服务动态管理,组织举办了“清华大学首届安阳县企业总裁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强化项目建设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分包、审批部门承诺、办事人员首问和全程“一站式”的“三制一式”服务,成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小组,定期开展重大项目观摩调研活动。强化融资帮扶机制,完善企业、项目定期推介和政银企定期联络机制,提高银企合作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额度,加大信用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力度,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新成立锦正、中嘉业、华信和大兴4家小额贷款公司。强化监测监控机制,建立工业信息直通车、项目进展台账制度,完善工业经济运行汇总、分析机制,开展工业经济运行和企业监测监控,把握项目进展和经济运行趋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各类问题。

(二)抓农业生产,保丰产增收。大灾之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67.6万亩,同比增长0.6%;总产67.19万吨,同比增长0.3%。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安阳市农业农村综合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对我县农业发展改革引领区、粮食高产创建、农业合作社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提高植保服务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型植保机械,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开创全省植保工作先河。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流转面积达到28.5万亩,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户3.9万户,均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央视进行了专题报道。成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建柏庄、曲沟、安丰、许家沟4个乡级标准化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总数达到11个。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46万亩,总面积达到8万亩。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20.4万亩,年产量86万吨。新建柏庄鲜茂、瓦店富源等高效农业百亩园、千亩方11个,总数达到27个。绿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初具规范,天康公司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兴达、今鳞生态园初具规模。沼气建设如火如荼,新发展沼气用户1.02万户,全县用户达到7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69处,秸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9处,沼气发电3处,28万农民用上清洁能源,沼气普及率达32%。完善乡级沼气合作社9个,村级沼气服务站120个。新发展“全托管”用户5060户,半托管用户2.03万户。新发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处,总数达到9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全县登记合作社达到565家,注册资金2.9亿元,社员6.3万人,其中省级、市级示范社24家,县级示范社200家,发展数量和规范数量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农业综合发展改革引领区活力四射,整合东部5个乡镇支农资金1.5亿元,加强引领区基础设施建设;区内流转土地1.6万亩,新增8个高效农业园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24亩,新发展沼气用户3000户,解决1.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业技术服务持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6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9%,开展了百名农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推进,申报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2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6个,申报市“十强”、“十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林业生态县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突出。林业生态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被推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完成山区生态体系建设3.7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9974亩、生态廊道建设3384亩、村镇绿化建设3782亩、北岭绿化1.3万亩、马鞍山森林公园绿化3200亩、林业产业项目3240亩、林业育苗完成容器育苗515万袋,大田育苗3000亩。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首次被省政府确定肉牛、生猪和蛋鸡三大产业优势县,列入省级重点畜牧业发展规划;全市现代畜牧业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新建成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30家,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到6050家,规模养殖比重突破80%;新建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总数达到136家。预计全县畜牧总产值12.25亿元。组织崔家桥天竺猪场、柏庄天鑫蛋鸡场创建农业部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组织伦掌龙润众成肉牛、磊口胜达肉鸡、铜冶辛庄蛋鸡和柏庄天鑫蛋鸡4个养殖场创建省级标准化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密度达到100%,县动物疫病监测综合楼落成,动物防疫条件明显改善。

(三)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创新建立联审联批联办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县领导联系项目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构建项目目标责任网络。今年全县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76亿元,年度投资29.8亿元,完成投资31.2亿元,占年度目标105%。新上续建工业项目18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个,预计完成投资81.68亿元;列入市“工业振兴工程”项目14个,预计完成投资29.24亿元;截至11月底106个项目竣工投产。永兴200万吨精品棒材、汇丰20万吨无缝钢管、博盛50万吨棒材等项目建成投产,告别我县有钢无材历史。顺成8万吨苯加氢项目填补全省大型焦化粗苯深加工空白。汇星1.5万吨不锈钢装饰管项目填补全市不锈钢装饰材料空白。利源200万吨捣固焦一期、顺成90万吨捣固焦建成投产,宝硕30万吨焦油精制加工、顺成8万吨苯加氢、利源20万吨二甲醚及焦炉煤气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等项目加紧建设,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四)抓产业集聚,加快经济发展。把今年定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年”,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产业集聚。新东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征地5200亩、融资4.8亿元、签约项目资金51.86亿元,集聚区规划展示中心建成使用;2条在建主干道基本完工,7条新建道路进展顺利,核心区闭合式路网即将形成;3个农民社区、石武高铁站房及车站广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安居苑小区建设、茶店河安东新城段治理动工启动;汇丰卫生用品、恒盛精密、益新食品、鼎新商砼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兰花酒店、玉森堂医药、中华养生园、金融中心、污水处理厂等新建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多个项目正在洽谈。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新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75.3亿元,年度投资42亿元,可新增产值100亿元、税金5亿元,沙钢永兴继续领跑全市民营企业,宝硕煤焦油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5个,总投资8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中物华祥物流园、蒋村220千伏变电站扩容改造等项目建成使用,垃圾处理场、利源新厂区铁路专用线、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基本竣工,新修道路里程28.3公里,形成区内“五横四纵”交通网络;集聚区规划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新型农民社区推进村庄迁并,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五)抓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建设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助推产业集聚,以循环发展引领产业升级。成立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建立试验区联席办公会议、新上项目预审等制度。成功举办2024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高层论坛,聘请北京大学和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编制《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并通过市级评审。持续开展安林公路、安林高速、大白公路和水冶镇、铜冶镇“三路两镇”重点区域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205家企业落后工艺和设备。狠抓资源税征收,全年预计征收3500万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鼓励六大主导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价值链条向高端攀升,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区内钢铁冶金、煤化工、水泥建材和铁合金四条产业链,以及企业内部资源、能源小循环和产业间中循环初步形成。

(六)抓招商融资,激发发展活力。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大力开展集团招商、区域招商、对口招商、园区招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全县引进域外项目189个,其中,合同资金超亿元项目38个,实际到位资金超亿元项目18个;引进市外资金5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91.4%;引进省外资金40亿元,占年度目标102%;合同利用外资1166.7万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80万美元。外贸出口1133万美元,外派劳务722人次。完善优惠政策,提升政策引力。制定招商引资若干规定,建立十大招商引资新机制,加大外来投资者优惠力度,增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改革创新招商体制成立了11个招商分局。

(七)抓创新和管理,培育内生动力。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强力实施“六大科技工程”,我县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开展了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活动,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顺成集团与中科院、武汉科技大学共建省级重点试验室,承担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中长期校院企合作关系;宝硕公司与天津大学、华泰公司与清华大学、太行冶金公司与国家核工业研究所、昱千鑫公司与湖北景阳公司进行了实质性科技合作;铁合金产业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多项创新申报国家专利。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专利示范企业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程,帮助宝硕化工、巨能冶金申报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宝硕公司建立省级煤化工研发中心,掌握多项国内领先技术,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顺成集团“炼焦高效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市级评审和验收。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形成了包括市管专家7人、县管专家91人,覆盖各行业高科技创新人才20人、农村科技创新人才10人的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县申报县级科技项目56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其中27项入选,8个工业项目列入全市科技计划项目。顺成集团“炼焦节能改造研究项目”、县食用菌研究所“夏香菇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绿丰种业“高产高抗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3个项目列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县农业科技研究所“小麦育种科研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列入省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获批省级经费。顺成集团“炼焦节能改造项目研究”、绿丰种业“高产高抗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获批市级经费。

(八)抓重点工程,助推三产提升。以安东新城建设、旅游开发和物流园区建设“三大工程”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81%;旅游总收入25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旅游投诉、旅游安全责任事故保持零记录;完成马氏庄园景区南花园修缮工程;曹操高陵临时展馆投入使用。央视对曹操高陵考古发掘进行现场直播,《探索发现》栏目进行了4集报道;灵泉寺保护利用进一步加强,成为河南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研究基地,央视《发现之旅》栏目播出宣传专题。投资2640余万元,加快了马鞍山、雪花洞、紫金山、珠珍泉、都里漳河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塔山、九龙山景区创A升级工作;积极发展善应镇东滩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水冶京物华祥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400亩的华祥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后年货物吞吐量可达300万吨,贸易总额3亿元,将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基地。

(九)抓社会进步,保大局稳定。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了2个省级、27个市级、37个县级示范村建设,涉农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向中心区和中心村集中。完成30个农村社区试点村建设任务;继续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实施农村卫生改厕项目2600户。完成22个“空心村”改造工程。二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拨付公用经费4850万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杂费和课本费1256万元,补助农村贫困家庭贫困生6095人、467万元。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给予补助资金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投资70万元建设2个标准化高考考点;高招本科上线人数3393人,再创历史新高;“一扩建、二改建、三新建”职教攻坚稳步推进,被省政府评定为省职业教育强县;深入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6万人次,下岗失业再就业培训2722人次,城镇职工培训1.37万人次;大力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给予补贴加强中小学安全设施建设。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组织全县409支民间表演队9450余人开展民间艺术展演,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深入开展“和谐文化进基层”、百场文化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累计表演42场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普查文物966处,位居全市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13人被确定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淮调剧种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家乡、洪河屯乡、安丰乡、崔家桥镇、韩陵乡综合文化站基本建成;“农家书屋”工程稳步推进,新设立农家书屋75家;完成豫剧《马丕瑶智破失女案》的剧本创作和音乐谱曲。全县新增有线用户1.19万户,无线数字电视用户4384余户,新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村50个。四是群众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县一院整体搬迁和县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即将开工,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已开工117所、竣工62所;全县参合农民达到79.42万人,参合率达到98.4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正式启动,新农保参合率达到92%以上。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组织开展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护理质量等培训3000人次;拨付500万元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县居民人均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全县建档人数69.4万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50元,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6万元,全县参合农民受益44.5万人次、基金补偿7283万元;疾病预防控制接种各类疫苗34万人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7%;全县基本实现了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累计补助4074人122万元;被确定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让利于民140余万元;全县开展卫生下乡活动107次,受益群众2.3万人,免费送医送药4.7万元。五是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21个乡镇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示范化标准,县计生服务站被评为省级示范站,铜冶、吕村两个计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服务中心;投资3000万元建成人口文化大院555个,全市“五好“人口文化大院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成立了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中心和优生促进工程服务中心,开展母婴、青春期和中老年3种保健服务;荣获全市“计生富强家国,关怀引伴和谐”大型宣传暨关爱计生家庭活动最佳组织奖;投入64万元补贴2.15万个计生家庭新农合参合费,按新标准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535.44万元,为1211名奖励扶助对象发放奖扶金101.73万元,发放计生平安保险补贴1.5万人次。大力推广居家养老新模式,老龄工作走在省市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敬老模范县”;新型群众养老保险在全县开展。六是平安创建成效明显。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4.5%,在全省排名大幅提高。深入开展了严打刑事犯罪春季攻势、春雷行动、打击“两抢一盗”、“三电”等专项斗争,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连续18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连续5年实现“火灾事故零伤亡”;大力推进警务前移,驻村、驻校警务室建设稳步推进,校园安全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十户联防”格局初步形成,农村技防覆盖率达到100%,农户覆盖率达到73.06%。七是信访形势稳定好转。强力推进信访“六大工程”,扎实开展特殊疑难信访案件专项资金救助、国家信访局百千万工程联系点工作,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加强基层群众工作站建设,创新民兵预备役和乡镇巡防队人员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协议保证书、信访五项处理意见告知书等制度,被评为“全省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先进县”、“全省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先进县”。八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全县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率达到100%;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全县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十)抓督促检查,保工作落实。开展了“转变作风提效能、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以严格监管、强化追究为手段,推进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工作人员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机制大创新。细化效能监察程序、推进重点监测企业制度、实施专项效能追踪监察、开辟涉企投诉举报直通车,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工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继续开展了工作纪律大曝光、工作台账大公示、业务技能大培训、工作效能大竞赛、优化环境大评议“效能飓风”行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公开带动公共服务,以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认真做好县长热线受理工作,拓宽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按期结案率达到95%以上;纠风部门创新开展“纠风惠农乡村行”活动,对各乡镇基层站所落实教育培训、农村低保、救灾救济、两免一补、种粮直补、新农合医疗补助等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县督查部门采取明查暗访、电话催办、现场督促等方式,围绕政府全年目标任务、为民承诺的十个方面实事、全县阶段性中心工作、主要领导批示等开展督查,确保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二篇: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2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24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24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24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24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24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24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24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24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24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2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24年的72.8%,下降到2024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24年的24.2%,上升到2024年的26.7%。2024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24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24年的18.5%上升到2024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24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24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24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24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24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24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24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24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24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24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24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24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24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24年相比,2024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24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24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24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24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篇: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电力工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二,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202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74亿千瓦,预计2024年底将达到 9.5 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含抽水蓄能),火电7亿千瓦,核电1081万千瓦,风电等其他电源3000万千瓦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十一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装机容量的2.19倍。

电网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特高压从无到有,750千伏基本成网,各级电网发展协调推进。2024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2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28.9亿千伏安,预计2024年底,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将达到87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31亿千伏安,“十一五”期间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和14.6%,“十一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是“十五”时期新增输电线路长度的1.21倍,“十一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是“十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的1.95倍。

用电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6万亿千瓦时,预计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17万亿千瓦时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0%左右。(人均用电量从2024年的1894千瓦时/人年,提升到2024年的3100千瓦时/人年左右。)

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基本缓解。目前,电力供应能力总体较为充裕,除局部地区受电煤供应紧张、水库来水偏枯等随机性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时段电力供应偏紧外,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24年的5425小时下降到2024年的4546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由2024年的5865小时下降到2024年的4865小时,基本扭转了“十五”末期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

电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绿色发电,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加快水电、煤电等大型电源基地的开发建设,电源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在202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9.5 亿千瓦中,煤电占总容量的比重由2024年的72.8%,下降到2024年的68%,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倍增长,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水电、核电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在内的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24年的24.2%,上升到2024年的26.7%。2024年绿色能源发电量将达到8800亿千瓦时,比2024年4600亿千瓦时增加91%,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由2024年的18.5%上升到2024年的21.1%。

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高。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政策,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任务。2024年底,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5.2%,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成为世界拥有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火电平均单机容量由2024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24年的10.5万千瓦。

地区布局进一步优化。西部和北部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电装机增速下降。“十一五”前四年,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华中、华北地区的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63%、45%、42%,华东地区仅增长24%,电源地区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明显提高

特高压、跨大区电网、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城乡配电网建设统筹推进,电网结构得到改善,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和“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了西北华中直流背靠背联网、东北华北直流背靠背联网、(四川)德阳~(陕西)宝鸡±500千伏直流、宁(夏)东(部)~山东±660千伏直流、(内蒙)呼盟~辽宁±500千伏直流、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等一批跨区电网工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取得重大突破,晋东南~(湖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超过一年,云(南)广(东)、(四川)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产,(四川)锦屏~(江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24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1213亿千瓦时,比2024年增长51.1%。

各网省主网架结构得到加强与完善。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电网500、220千伏电网协调发展。西北电网750千伏主网架初步形成。南方电网建成贵广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贵州)施秉~(广东)贤令山500千伏交流等跨省电网工程,建成海南~广东500千伏交流海底电缆,实现海南与主网联网。“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累计达到15.91万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52亿千伏安。2024年底,全国500千伏线路长度达到12.19万公里,变电容量6.4亿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25.36万公里,变电容量10.35亿千伏安。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区域电网以及南方电网500千伏线路规模分别达到2.70万公里、3.17万公里、2.24万公里、1.15万公里和1.59万公里,西北电网330千伏及750千伏线路规模达到2.19万公里。各省(区、市)主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容载比有较大提高,供电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城乡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城市和农村用户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24年的99.766%和99.393%提高到2024年的99.896%和99.694%。)

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发展绿色电力,加快小火电机组关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极大减轻了电力建设、生产和供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依靠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累计节约3.9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37万吨。

绿色能源替代效果显著。“十一五”前四年我国新增绿色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5337亿千瓦时,相应减少煤炭消耗1.8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9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6万吨。(“十一五”前四年因全国供电煤耗下降累计节约标煤1.9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11万吨。)

供电煤耗进一步下降。预计2024年平均供电煤耗较2024年下降32克/千瓦时,达到338克/千瓦时,低于美国(356克/千瓦时)、澳大利亚(360克/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电网线损显著下降。电网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线路损失明显下降,2024年全国电网线损率6.72%,低于英国(8.11%)、加拿大(8.1%)、澳大利亚(6.22%),高于美国(6.52%)、日本(4.81%)、韩国(3.78%),比2024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累计节约电量399亿千瓦时,相应节约标煤13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4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万吨。

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行业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2024年各项环保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十一五”计划目标要求,为全国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与2024年相比,2024年排放总量和单位发电量排放量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48万吨、下降27.1%,单位发电量排放量3.2克/千瓦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60万吨、增加17.7%,单位发电量排放量2.88克/千瓦时、下降19.5%;烟尘排放量315万吨、下降12.5%,单位发电量排放量1.0克/千瓦时、下降44.4%。(2024年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4.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比例达到76%,较2024年提高59个百分点;在容量增加66.6%、发电量增加46.3%的情况下,行业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却下降到42.8%,降低了8.2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和突破,在机组容量、参数、效率、环保性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超超临界机组推广应用,大型空冷、循环流化床、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逐步推广。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核电站已开工建设。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实现国产化,大坝施工、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得到进一步提高。

特高压技术在系统分析、工程设计、施工调试、主设备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际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直流输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大截面耐热导线、大容量变压器、钢管塔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电力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国家能源局,统筹电力发展的规划、政策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提出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工作。

电力企业重组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取得突破,相关发电企业积极拓展业务,煤电联营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企业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压缩管理费用、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范用工管理等措施,在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电力工程造价。辅业企业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自2024年起,电力企业陆续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努力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

面对我国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电力企业服从国家大局,克服煤炭价格上涨造成企业严重亏损的困难,坚持生产和供应,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积极开展风电、太阳能等绿色电力的建设、消纳工作,成为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具有防洪、航运等功能的水电站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积极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动农村电力发展,自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了167万无电户的用电问题,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南方抗冰抢险,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世博会保电等重大任务中,电力企业圆满完成了电力保障任务,为我国夺取抗灾胜利、经济稳定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任务。

国际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电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合作,实现能源资源优势互补,跨国电力交易进一步增加,2024年我国从周边国家输入电力达到23.8亿千瓦时,向周边国家输出电力达到41.7亿千瓦时。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推进扩大国外电力项目施工、建设监理的基础上,竞标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投资建设或并购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煤矿和电力项目。

虽然“十一五”期间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今后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电力工业统一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提高绿色发电比重,提高电力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

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累计完成电网投资1.2万亿元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记者费磊)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24年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到2024年,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超过100万公里、变电量超过40亿千伏安;力争完成售电量比2024年增长42%的目标。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国家电网规模总体翻番。公司累计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5.4万公里、变电容量12.7亿千伏安。线路长度增长60%,变电容量增长118%;售电量从1.5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7万亿千瓦时,增长83.6;国家电力市场交易电量从775亿千瓦时增加到3585亿千瓦时,增长3.6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完成电网投资1.2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56年电网投入的总和,累计实现利润1336亿元、利税近5000亿元。

2024年投资2644亿元,开工11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4.7万公里、直流线路1038公里;投产11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5.1万公里、直流线路6040公里。完成售电量2.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

电网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德宝直流、呼辽直流、宁东直流极Ⅰ系统和新疆与西北联网、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送出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了电网对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能力。“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施工全部完成。获得菲律宾国家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后又成功收购巴西7家输电公司及其输电资产特许经营权。

公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7417亿元增加到1.5万亿元,翻了一番;累计实现利润1235亿元,实现利税近5000亿元;资产总额增长82%;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2.65个百分点。公司连续六年两个任期被评为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排名由2024年的第46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8位。

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增加近5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增加2万亿千瓦时,必须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尽快形成交直流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的特高压骨干网架,以适应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大量清洁能源外送消纳的要求。到2024年,建成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超过100万公里、变电量超过40亿千伏安;力争完成售电量比2024年增长42%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系统大力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网建设与改造“户户通电”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电企业规范化管理工程和农电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累计投入农网改造资金3075亿元,为134.1万户508.9万人解决了用电问题,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407个、电气化乡(镇)4991个、电气化村90053个,农电标准化建设水平和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很好地履行了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第四篇:“十一五”成就(定稿)

“十一五”成就

2024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24年“嫦娥一号”、2024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2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24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24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24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24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24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24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24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24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24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24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24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24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24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24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24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24年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24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24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24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24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24年的36.7%下降到2024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24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24年增长12.7%,2024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24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24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24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24-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24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24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2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24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24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24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24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24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24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24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2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24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24-2024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9%、81.9%、91.0%、138.9%和92.1%。2024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与2024年相比,2024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24-2024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24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24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24年的47.4%下降到2024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202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24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24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24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24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24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1.7%,比2024年下降9.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24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22688亿元,年均增长46.0%;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投资7543亿元,年均增长3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6.9万亿元,年均增长28.7%。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农林牧渔业累计投资12151亿元,年均增长37.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投资12490亿元,年均增长26.7%。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24-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49804万吨、50160万吨、52871万吨、53082万吨、54641万吨,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2024年,油料产量3239万吨,比2024年增长5.2%;肉类产量7925万吨,比2024年增长14.2%;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比2024年增长21.4%。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4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24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24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24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24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24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24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024年的7.5万公里增加至2024年的9.1万公里,年均增加0.31万公里;公路里程由2024年的335万公里增加至2024年的398万公里,年均增加1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2024年的4.1万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7.4万公里,年均增加0.66万公里,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旅客周转量由2024年的17467亿人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2777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7%;货物周转量由2024年的80258亿吨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13732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3%;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24年的29.3亿吨增加到2024年的54.3亿吨,年均增长13.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9%,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0%。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24年的48242万户增加到2024年的150518万户,年均增长25.6%;光缆线路长度由2024年的407万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995万公里,年均增长19.6%。2024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24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24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24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2024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9334和4924亿美元,分别比2024年增长1.2和1.3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比2024年分别提高3.2个和2.6个百分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6603和4127亿美元,分别比2024年增长0.9倍和1.1倍;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进口量分别为61863万吨、23931万吨,分别比2024年增长1.2倍和0.9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24-2024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2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24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24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24年末的36.0%增加到2024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24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24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24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24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24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24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24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24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24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24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24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24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2024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24年末增加81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29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76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6898万人。2024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24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24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24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24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24年提高0.43个百分点。2024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122.2万件,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39.1万件,授予专利权81.5万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3.5万件,分别比2024年增加了74.6、21.8、60.1和8.2万件。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06亿元,比2024年增长1.52倍。“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24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24年底增加5.7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24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2024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24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24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24年北京奥运会和2024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24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24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24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24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24-202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24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24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五篇: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

产业基础空前巩固“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到“十一五”未的2024年已突破10000元,领跑全县乡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变高山气候劣势为反季节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到止,全乡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展到3500亩,亩产值平均达5000元,仅茭白产业一项产值全乡即达到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业品牌化经营意识逐步确立,经浙江省商标委认证,“雪松”品牌作为茭白的统一营销品牌开始家喻户晓。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入社农户已达560户。通过合作社向社农传输技术、经

验、标准。全乡茭白的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科学化种植、无害化生产成为茭农的自觉行为。

食用菌产业基础巩固。全乡袋料香菇菌棒稳定在年300万袋,珍稀食用菌、药用食用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乡食用菌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是继茭白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用材林基地的培育,使林业资源实现占补平衡。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优化并重。

以生态为先,优先发展清洁无污染、高效低碳工业。充分利用高山丰沛的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乡水力发电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依托“云中”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云中”创国家4a景区建设。到“十一五”未期,“云中”4a国家级景区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景区建设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景区的景点数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大幅增长。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良好的包装呈现;一大批新增的人造景观以优美的景致、和风味浓郁的风格、雅致的造型共同和谐地融入了“云中”4a大景区格局。随着“云中”4a景区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乡的旅游业产值仍实现了大幅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万元。

民生保障成就斐然积极破解交通

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800万元的小佐、彭村和琴山三个村的康庄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彭村工程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小佐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琴山工程目前已完成路基基础建设。根据创建国家4a级景区规划方案,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白大”公路边沟及路肩硬化工程已临近竣工验收阶段并已通车,有效地缓解了景区游客高峰期的堵车。

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创省级卫生乡工作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省级卫生乡。西

一、西

二、茶林、潘宅、小佐、垟心6个村列入全县农村新社区和重点整治村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361个,拆除简易棚厕422个,建立垃圾池61个,新增流动垃圾筒40个,投放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5%。提高农产品

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3口,破除了高山地区不产沼气的错误观念。

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2户,批建新房3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1户,共争取扶持资金万元。完成彭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地质灾害点农村居民的整体安置。有力地消除了防灾隐患。

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集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妥善解决饮水工程的配套资金,共争取到150多万元的资金针对全乡八个行政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告别农村陋习和改变脏乱差有机结合,分批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茶林、小佐村的污水处

理工程,告别过去村中路面生活污水四溢,睛天散发难闻异味的落后面貌,使乡内主要河道水质大幅改善,解决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完成进度和完成速度位居全县首位,实现有线电视和广播入村率100%。配齐配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各村两委办公楼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党员电教中心,配备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还办理了宽带上网业务,购置了多媒体电脑,成为村民和党员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全乡农户固定电话安装率超过95%,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率超过85%。

畅通电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电构筑强大可靠的农村电网,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网供电负荷能力和安全等级可以完全

满足突发情况和今后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扩容水平,启动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水电输送功率和水电综合效益成倍提高。

社会事业步步高升我乡坚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两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和100%;其中保险统筹资金元,实际报销金额达到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工程得到有效开展,每年定期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全乡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超过80%;投资40多万元对乡原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档次达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现已投入运营;我乡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了县级先进单位。加强计生工作阵地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2‰左右。

本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技能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携全乡教育之力推动省级教育强乡工作深入开展,使我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专家的充份认可和好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办学环境,投资700万元用于乡校迁址重建,现已完成项目报批和土地选址,预计2024年下半年正式启用。组织农民培训323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2人次,转移技能培训80人次。

加强体育事业,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全乡各行政村均配备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共8套,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

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人次参加市、县农民运动会并获得比赛名次和奖励。

回首“十一五”,我们举步艰辛,但又豪情满怀。五年来全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成就印证了我乡“十一五”的辉煌,也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2024年工作总结和“十一五”发展成就.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