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党课讲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含五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1/366714.html

第一篇:党课讲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课讲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一要求,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特征。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引领人们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

只有扎实深入推进大众化,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群众所掌握,更好地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要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通过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理论宣讲、编写通俗理论读物等方式,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它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要注重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伟业,联系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联系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历史厚度、现实温度,不断增进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强化问题意识,积极探寻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思想的结合点、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既回答“怎么看”又讲清“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手段创新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新时代节拍,善用现代化手段,把理论与舆论、网上与网下统筹起来,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要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新应用、新工具、新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媒体抓好内容策划、选题设置,综合运用多种栏目形式、节目形态,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流舆论矩阵。要运用个性化创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开展宣传,通过制作通俗电视节目、网络音频节目、微视频、动漫、H5等,推动进入QQ群、朋友圈,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之中,用科学理论引领文化兴盛,用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理论;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典型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融入主题教育、重大活动之中,使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理论并不枯燥呆板,而是充满理性之美;理论并不高深莫测,而是朴实无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武器。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就要着力创新话语方式,善于用普通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来传播,让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要善于汲取群众语言智慧,培育“百姓名嘴”队伍,把“基本原理”转变成“常识道理”,让理论宣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形成“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化学效应。要活用网言网语,根据受众需求多样、参与意识增强、思想观念多元等新情况新特点,合理借用简短精炼、形象生动、传播快捷的网络流行语,为社会公众及时提供“理论快递”,抢占理论传播“最先一公里”,提升网上理论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要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把“听人讲”和“自己讲”结合起来,以事实说话、以案例说话、以群众的切身感受说话,使闻者众、听者信,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第二篇: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飞入寻常百姓家

闫婧10523024新闻传播学院10新闻

很多人都希望当想看大部头的书时,能有一张免费的借书卡让我不用花重金就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城市有一个精良的博物馆,让自己不用艳羡异国令人称奇的博物馆;很多人都希望在偏远的村落照样可以有很多的书看,有很新的电影看。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得跟着提高。十七大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许多省市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有了硬措施。我们希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国家的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惠及十几亿人民。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亿元,与2024年的133.82亿元相比,增幅达141.4%;“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累计超过1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3%;“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5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10.6%和226.1%,均已实现“翻一番”;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24年的10.23元增加到2024年的24.11元,增幅为135.7%。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

胡锦涛总书记说: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

人都能够享受到除生存权外的基本的文化权利,实现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满足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需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保障。民族文化的特色及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与义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人民群众、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却经常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为了配合某些大的活动,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动或终止或被挤占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使之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强调作为一个人民的政府的社会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之所在。公共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公共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公共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推进、一同考核,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有硬指标,使文化工作在“四位一体”的布局中凸显应有的作用。

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要做到:

一、人民群众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是我们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顾客”、“上帝”。这从经济的角度,公共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实际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活动的买单者是全体纳税人。因此,享受这种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应该享受到的是高质量的、贵宾级的服务。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

体现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要照顾到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的习惯,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群众文化人群非职业化、由群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等特征,沿袭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也往往忽略了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群是全体人民群众,我们所要服务的应该是所有民众,而不仅仅是有时间并愿意参加我们活动的“银发一族”,或者“群众文化骨干”。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欠了很多账,导致大量文化贫困群体的存在,今天,国家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补偿这些文化债务。但在补偿这些债务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更大的公共文化需求主体,不只是文化贫困群体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不要在满足文化贫困群体的同时,又造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盲区。

三、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分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单一的活动提供给所有的人。一方面,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也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把“大秧歌”送给“白领小资”和把歌剧、芭蕾送给农民工同样不合时宜,因此,如何丰富我们的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公共文化活动,成为政府文化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者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死抱着原来那些简单的服务方式和传统的节目活动,只能是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达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

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方式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前,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相当多的文化服务单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置若罔闻,相当多的文化工作者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读取电子邮件,相当多的政府文化网站只是一个摆设,里面多是关于行政部门的介绍,少有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是意识上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为文化不过就是唱唱跳跳、读书看报,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不大,只要有相应的技艺也就行了,因而很少去研究作为信息社会主要代表的网络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利用这一新的平台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文化经费不足所致。只有观念和保障到位,“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才能落到实处,从而抓住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好时机。

五、适应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加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落后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农村倾斜。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制定和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推进公

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实施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继续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和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建立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

六、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和服务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推动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依托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等平台,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立法决策咨询、讲座、展览等服务。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健全市场化提供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种民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努力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七、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平台,推进数字服务进入家庭。建立内容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译制工作。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网络,依托公益性文化单位,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借助“三网融合”工程,实现全国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技术手段整合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搭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建立博物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八、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龙头,推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文化品牌,提高影响力,发挥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全面提高。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一批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剧(节)目,并加强推广力度。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演、老年合唱节、少儿合唱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公共文化服务重在社会效益》2024年07月01日《中国文化报》作者:沈泉生http:///tbzt/sqjlz/ggwhfwtxywhsy/ggwhfwtxjs/201007/t20100701_38094.htm2、《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2024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 》

http:///tbzt/sqjlz/ggwhfwtxywhsy/ggwhfwtxjs/201110/t20111020_118457.htm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乎百姓文化生活》2024年10月06日《人民日报》

http:///tbzt/sqjlz/ggwhfwtxywhsy/ggwhfwtxjs/201110/t20111020_118376.htm4、《公共文化服务,再加把劲》2024年10月06日《人民日报》作者:陈彬斌 http:///tbzt/sqjlz/ggwhfwtxywhsy/ggwhfwtxjs/201110/t20111006_114558.htm5、《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4月5月12日中国文化传媒网

http:///zhuanti/2012zt/shierwu/guihua/201205/t20120512_294019.htm

第三篇:健身器材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内容涉及体育事业。《报告》提出,将积极鼓励文化、旅游、健身消费,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前瞻产业研究院训练健身器材行业研究小组认为,这些内容体现了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民生观,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鼓励健身消费,训练健身器材行业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在健身方面的投资日益增加,我国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呈现出国内市场销售稳定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前瞻资讯数据监测中心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训练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共计242家,资产总计147.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6.66亿元,同比增长11.48%;获得利润总额11.22亿元,同比增长8.68%。

2024-2024年中国训练健身器材销售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

制图: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

健身器材市场分为家用、商用及户外三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健身健康事业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投资热点。

人们对于健身器材,特别是家用健身器材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政策的推动加速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从而为户外健身器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我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发展的渐趋成熟也将助推商用健身器材市场需求的扩张。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大国,但是拥有健身器械的家庭则不多,像跑步机一年的销量约为20万台,家庭普及率仅为1%。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展开,人们的健身意识在逐年增强,购买家用健身器材的家庭也在逐渐增长。

在我国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体中,主要为成年人。成年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

此其消费起点也相对比较高,其消费额度与消费档次也高,是健身器材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随着我国二三线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为训练运动建设器材孕育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数据显示,中国的体育零售市场终端仍未饱和。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4年 中国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指出,细分市场均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是家用健身器材市场、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健身市场和二、三线健身器材市场更被看好,是值得投资的方向。

本文作者:罗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四篇:2024年省考申论亮点:让文物走出高墙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省考申论亮点:让文物走出高墙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星汉般灿烂的文物在世界上具有耀眼的光环。长期以来这些承载着历史文脉、保留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文物大部分却处于“束之于高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合理适度利用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请文物走出“深闺”,是时候了。

而此次公务员考试中,聚焦“文物走出深闺”,为大众所熟知。通过故宫博物院利用技术将文物“移驾”首都博物馆、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关注海昏侯墓的考古挖掘、多地共同进行梁祝申遗、以及全国美术馆免费开放等众多案例说明文化从深闺大院走出去,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树立了群众的文化自信,更是给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请文物走出深闺高阁,让寻常百姓能够一睹其芳容,让科研人员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发挥其应有科技价值与艺术价值,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文化艺术、科学建筑、高新技术等事业的发展,造福人民百姓,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结合对此次考试申论特点的分析,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日常备考中,应加大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的关注。方可在考试中有备无患!

第五篇: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浙江临海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

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

——浙江临海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

一场农家的“炉边谈话”,怎样由闲聊家常小事“升级”为热议家国大事?一座村办的家宴中心,如何让红白事“大瘦身”解决移风易俗大难题?一个城市的老旧社区,又凭什么“牵”出29支志愿服务队造福身边群众?

问题的答案,就是临海群众津津乐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紧密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志愿服务、媒体融合;成立全国首个在民政机构注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开展线上线下文明实践评议,表彰时代新人1.25万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临海全市联动、全民参与、全城青睐,2024年以来共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1.22万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志愿者等33万余人次。潜移默化中,新思想、新风尚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千年临海古城下,一场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激荡人心。

一只火盆的新角色

12月,隆冬时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尤溪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宣讲正开展得火热。

这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重要任务。

然而之前宣讲团却遇到过尴尬:准备充分、热情满满,通知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可来的人稀稀拉拉,会场座位空了一大半。

原来,去年临海行政村撤并,尤溪镇超过四分之三的行政村在山区,整合后村民聚居点多而散,往往“你住山头、我住山腰”,间隔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翻山头听一次宣讲,村民吃不消。

怎么办?破题,就从一只取暖火盆开始。

“冬天山里冷又没农活,村民喜欢三三两两围着火盆拉家常,火盆里放炭火,老百姓管它叫‘取火暖’。”尤溪镇党委委员董晨焕介绍。

可以把“取火暖”利用起来!一时间,尤溪镇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热闹了,纷纷扩编宣讲团队,吸纳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各山区聚居点有“话语头”的村民,经市级宣讲骨干培训后,到村民家中的火盆边开讲。

效果好不好?董晨焕作了体验。12月17日的午后,他和村干部来到弘安村清潭自然村。村民赖阿仙家的厅堂里,八九个人吃过午饭,正围着“取火暖”聊天。他顺势入座宣讲,从中央全会和省委全会的基本情况,到全会有关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的精神,并结合当地医保参保,详细介绍了尤溪镇民生保障方面的措施。惊喜很快出现:左邻右舍陆续加入,20余平方米的地方坐了近20人。

炭火暖身,思想暖心。于是,这种宣讲方式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谈火暖”。“‘谈火暖’很受群众欢迎,不用翻山越岭,还消除了集中学习式宣讲的被动感。”董晨焕说。

到群众身边讲,讲群众爱听的,这正是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度设计的理念。临海建立市、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三级架构,目前已完成1个中心、19个所、662个站(点)建设,在全市全面开展“堂前宣讲”活动,把宣讲点设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礼堂和弄堂里、四合院内、屋檐下、厅堂中。同时,培养优秀宣讲队伍,成立理论、乡土、党史、法治4个“达人团队”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星火”道德模范、水秀临海等33个乡土“民”星宣讲志愿团队,结合百姓所见所思所感兴起宣讲热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桌婚宴的新气象

日前,记者走进汛桥村家宴服务中心。中心顶上加了炫彩灯和中央空调,新铺了地砖,宽敞通透,能摆20桌酒席。墙上挂着10位厨师的联系单,照片、姓名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一旁是汛桥镇统一制定的喜事和白事建议菜单,其中喜事每桌22道菜,总价800元;白事每桌20道菜,总价600元。租用清单显示,从今年6月起,这里每月要承办一到两场喜宴。

一旁是汛桥镇统一制定的喜事和白事建议菜单,其中喜事每桌22道菜,总价800元;白事每桌20道菜,总价600元。租用清单显示,从今年6月起,这里每月要承办一到两场喜宴。

“现在,村民接受了家宴服务中心这个新事物,办酒会主动到村里咨询宴请事宜。”村党总支书记李昌岳自豪地说。

李昌岳的自豪确有道理。一段时间来,临海一些农村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加重群众负担。

今年3月,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东风,汛桥镇出台喜事新办“十个不准”和丧事简办“十个一律”,并鼓励各行政村改造升级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村办公楼等,建立家宴服务中心,承办村民红白事。

起初,应者寥寥,多数人选择观望。汛桥村具体负责家宴服务中心工作的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敏华心里急,但他明白,“酒菜往好里挑、婚车往长里排、烟花往多里放”的习俗,哪能说改就改;红白事办在同一个场地,对村民而言也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破冰,关键看行动。陈敏华决定让儿子把婚宴放在家宴服务中心,结果家里反对声四起。“要是我自己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脸去叫别人做到!”他一下来了拗劲,经过一次次思想动员,终于说服儿子和儿媳今年6月在中心办了婚礼。“既省了钱,又很热闹!”村民们看在眼里,心有触动。

汛桥镇党委书记郑海敏介绍,启用家宴服务中心后,婚事每起平均节省6万余元,丧事平均节省3万余元。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桃渚镇党委书记董志慧。在年初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基础上,投入2024万元的2.0版桃渚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如今已完成立项,规划设计有序推进,将聚集文化活动、红色展馆、乡风文明宣传等功能。“有人问我,这钱花得值不值?我说,绝对值,可以创造文明实践带来的GDP!”他自信地说。

一笔笔民生“小账”汇成文明“大账”。临海明确婚丧礼俗事宜操办标准、规模、地点等,深化殡葬改革,实现红白事全链管理。据估计,全市婚丧事宜一年可节约5亿元。

“通过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内涵,推进移风易俗,塑造乡风文明,实现政府‘要我改’到群众‘我要改’,文明实践的根基更加深厚。”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金喜说。

一个社区的新追求

当汛桥镇的移风易俗如火如荼推进时,8公里外的古城街道鹿城社区正潜心于另一项实践——用志愿服务推动文明新风。

在鹿城社区,12月9日启用的“温暖之家”吸引眼球:一楼设休闲庭院、接待大厅、多功能室、餐厅等功能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文化娱乐场所;二楼有24小时托养照护室、护理室、康复理疗区、洗浴助浴等功能区。记者进社区采访时,一楼的多功能室里,吴元渺爱心服务队正在上门理发,老人们一个个乐开了花。

鹿城社区是个老社区,有2.5万常住人口,以前治安“不太平”,一年刑事案件量占全市四分之一,而现在则被评为“省级平安先进集体”。“志愿者队伍起了重要作用。”说起变化,社区党委书记方华芬直言不讳。

拥有560余名队员的夕阳红守护队就是其中之一。队员们每天到社区签到,走街串巷地巡逻,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鹿城社区先后成立了29支志愿服务队。夕阳红调解团、普法宣传队、暖心陪聊陪医服务中心、夕阳红艺术团……一个个亲切的名字,走进了居民的心坎。

“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领,志愿服务有了娘家、有了阵地,活动更成体系、更有效果。”入驻“温暖之家”办公的夕阳红调解团负责人董台宝笑着说,2024年,团队共调解纠纷109起;2024年,只有8起,时间空下来就“客串”其他志愿服务。

阵地常在、活动常态、内容常新,文明实践才有生命力。在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队长,下设文化、教育、理论宣传、科技与科普、特色公益、网络惠民、健身体育七大志愿服务联盟,并重点培植“指尖公益”网络志愿服务队,设立600余个线下惠民服务E站。

位于邵家渡中心校的尚斌书院组建教师、家长、学生服务团队,开展特殊学生送教等活动;东塍镇东溪单村以慈孝文化为切入点,集结乡贤力量设立孝心、教育奖励等基金,参与当地“多乱整治”……全市千余支志愿服务队,让文明实践活动热在基层、热在日常。

走进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跃可爱的城市卡通形象“追梦鹿”跃然眼前,展现矫健灵动的奔跑身姿,正如奋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路上的临海,不断凝心聚力,共筑美好精神家园。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