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本站推荐)三号文库
- 2024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本站推荐)三号文库
- 金融学论文三号文库
- 故事案例1一段不该发生的一夜情(范文)三号文库
- 徐光春中秋致辞三号文库
- 演讲稿-纯洁党性守忠诚,公正执法为人民三号文库
- 思想汇报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优秀范文五篇)三号文库
- 我国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情况三号文库
- 建党90周年演讲三号文库
- 机关文稿写作举要[推荐5篇]三号文库
- 初中作文批语(范文)三号文库
- 一切为了群众》观后有感三号文库
- 商务局局长就职表态发言稿三号文库
- 人民政协有关知识三号文库
- 长效机制学习体会三号文库
- 镇纪委书记述职报告(合集)三号文库
- 党员进社区情况汇报三号文库
- 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加强领导[精选5篇]三号文库
- 表达兄弟情谊的句子三号文库
- 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创新企业党建工作三号文库
- 党员公开承诺大会三号文库
- 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三号文库
- 读书心得交流发言稿三号文库
- 校园交通管理制度三号文库
- 2024年河南高考优秀作文:给人生一个挑战三号文库
- 某镇市全委会议上的报告5篇三号文库
- 浅谈党员领导干部应树立怎样的择友观三号文库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推荐]三号文库
- 中学生校园安全常识三号文库
第一篇:心得体会-王静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心得体会
——国家统计局达川区调查队 王静
自我队2024年4月以来,通过系统地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群众路线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法宝。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我们的共产党员们,经历过一次次痛彻心扉的磨难,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即依靠广大的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建立最广大的统一战线,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手挽手、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党也最终在人民群众的群里支持下,驱除了日寇,还我了河山;也最终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打败了国民党四百万军队,人民群众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群众路线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依靠
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农业、工业基础都很薄弱,但是我们党积极主动的更加注重群众路线,完成了三大改造,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顺利、高效的实
施,都离不了广大人民群众。使我们党更加坚定了群众路线这一根本路线。
3、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更突显重要意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中国不得不反思,同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七十多年的历史,为何在一片惋惜声中悄然落幕。外部敌对势力的强力干涉固然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其脱离了群众。外国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至上的理念在苏联大行其道,使得列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当权者们遗忘抛弃。抛弃了社会主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能称为苏维埃。反思当代中国,我们有没有被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所渗透,自一年多来的中央重拳反腐,查处了数以千计的党政官员,他们无不是以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为自己以及家人谋取私利,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忘记了党纪国法,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忘记了我们党的立国宗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他们这些人身上一览无余。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此刻以及以后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领导层。要确保我们党始终不能脱离群众,并使党的群众
路线深入人心,而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这同样需要我们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支持。
4、我的群众路线观。
第二篇:优秀员工王静
优秀员工
—记鄂尔多斯市邮政营业局伊金霍洛西街支局长王静
王静是鄂尔多斯市邮政营业局的一名支局长。2024年参加工作,曾从事储蓄营业工作近9年,就是这9年,培养了她的爱邮情怀,也是这9年,让她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2024年,全市邮政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对邮政支局长岗位有着特殊情怀的王静,凭借着她清晰的营销思路和优秀表现,以优异的成绩竞聘成为一名支局长,这是她人生梦想的启航。在从事储蓄工作的9年里,王静没有辜负同事和领导的期望,她不断学习、实践、摸索,日积月累,逐渐掌握了学习和营销的技巧,并培养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群,在业绩上屡创佳绩,截止2024年,她累计揽收储蓄存款超过1000万元,为企业创收近60万元,连续3年被授予全市邮政营销能手称号,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真心打动用户,执着追求励志
不安心于坐等客户上门服务的王静,毅然决定出去跑一跑,起初她对邮政业务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当她真正了解业务并担任支局长走向市场的时候,她傻眼了,邮政支局长工作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除管理好支局的日常事务外,还要出去上门搞营销,一次次的闭门羹让她徘徊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但在她性格刚毅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她有一种不认输的拼
劲。于是,她便开始一门心思琢磨眼前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经历,从客户心理到自我认识,从事市场需求到竞争意识,让她真真切切感觉到了营销还是一门学问,需要理论作支撑、需要实践磨意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静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她不断总结经验,判断筛选客户进行登门拜访,并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客户信息资料,将客户信息科学的管理起来。2024年9月份,王静作为一名支局长兼营销员,首当其冲的参与了中秋思乡月和2024年贺卡专项营销活动,她共计销售思乡月9万多元,贺卡正在活动中,根据长期积累的客户资源群,累计销售定制贺卡3万元。
结合对管理和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学习,王静深刻意识到只有不断掌握营销技巧,才能创造业绩。听一朋友说有一位矿长手头有一大笔资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金融服务网点少等原因,日常资金回拢后无法及时送交银行,存在很大的风险。分析当地实际情况,王静着手策划营销方案,重点介绍了邮政储蓄点多面广、上门服务的便利条件,向用户讲解存取自由的服务承诺和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可享受其它附加业务的优惠政策,专程去拜访了这位矿长,当天将其手头400多万元的资金存到了邮政储蓄。成功谈下这一大笔业务的她,深感欣慰与激励,极大的激发了她做好营销工作的热情,于是她将目标确立的更高、更远,不断激发为用户服务的热情,继续开发新的业务。由于她找到了服务大客户的技巧与灵感,她推出的个性化服务赢得了源源客户。
二、热爱邮政事业,不计得失甘于奉献
王静,她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她的工作作风是优秀的,她的职业道德更是崇高的,在她管理的支局里,她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每天坚持和员工打扫卫生,为用户营造一个优美,舒适洁净的营业环境。今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期间,得到了市局领导的高度认可,树立了邮政企业的良好形象。近9年的工作经历,她不争名不争利,一直奉献在邮政营业的第一线,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敬佩与赞赏她的一名名新“入伍‘的营业员。更多的融入了社会对邮政的信赖与支持。
王静从事邮政工作10年来,总是严于律已,爱岗敬业,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认真钻研,踏实工作,实践中磨练与营销知识的积累,使她不断成熟并自信起来,但客户需求不是单靠想象就能满足的,需要执着,勤奋的工作精神。为了能进一上步拓展市场了解用户,掌握第一手资料,王静从2024年开始,访企业,穿小区,进商店,走乡镇,不分节假日穿梭往来于机关、个事单位,叩启无数个储户的门,宣传邮政业务,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客户了解邮政储蓄,把邮政储蓄当成自己的理财机构。发展的成果要靠服务来巩固,在发展客户的过程中,她养成了多想、多跑、多留意的工作习惯,只需打电话说一声,她就尽快协调相关人员办理,提供优质服务,她用自己满腔的热忱,为所热爱的邮政事业倾注更多的精力,所有荣誉的取得,更加激励着她向新的、更
高的目标努力!
第三篇:王静推荐报告
关于推荐王静同志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的报告
王静,女,大专学历,1982年3月出生,1999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2024年6月被聘任为小学一级教师,毕业后一直在我乡任教,任现职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科学、美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该同志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任务,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该学科公认的教学骨干,多次承担过乡校教学观摩课、示范课任务;能够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带的班级具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其中发挥组织领导和骨干作用。
该同志完全符合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评审条件,所有材料、证件经展示后真实无误。由教师个人申报、自我总结述职、公开展示、民主评议、考评小组考核,同意推荐该同志为小学高级教师。
石界河乡中心学校
2024年11月2日
第四篇:向警察王静同志学习心得体会
向警察王静同志学习心得体会
——苦练内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在全市发起向王静同志学习的活动中,我认真地学习了王静英雄的先进事迹。
王静,男,1980年10月29日出生于重庆市永川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在部队期间曾参与过西藏机场的建设工作,1983年转业到永川税务局工作,母亲是一个工厂的职工,王静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校足球队的守门将,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高中毕业被重庆市警官职业学校录取,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公安局防巡总队工作,也就是今天的特警队,在防巡总队期间,武装越野、障碍攀爬,高空索降一样都不能少,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更是家常便饭;正是这个时期的魔鬼训练,锤炼了王静同志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根据组织安排,王静先后在交警十七支队、一支队、渝中区支队临江门岗组、渝中区分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工作,十年从警生活,曾参与无数次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救援工作,2024年开县井喷事件,2024年重庆市天原化工氯气泄漏事件、2024年汶川大地震,2024年武隆山体滑坡事件等等。
2024年10月11日凌晨1时20分,雷雨交加,王静正在执行任务,突然对讲机响了:“袁家岗轻轨站人行天桥上,有人要跳桥,速往救援”,一名17岁的少女,从6米高的天桥跳下,王静同志临危不惧,伸开双臂把少女稳稳地接住,并顺势在地上滚了半圈,而后,两人都站了起来,紧急送往医院检查,两人居然毫发无损。医学专家也感叹,如果这次救援,稍有差池,轻则重伤残疾,重则危及救人者和被救者的生命。
一个平凡的警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公安部发出向王静同志学习的号召,重庆市公安局给王静同志记一等功一次。
王静同志奋不顾身,一心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结合本职工作,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能否干一番不平凡的事迹呢?学习了王静英雄的先进事迹,我在反思,王静为什么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我发现王静同志不但树立了伟大的爱党、爱国的思想,对人民赋予的工作高度负责,同时,有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否则,即使勇于求助他人,但没有过硬的本领,这次救援不会如此成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静同志的先进事迹鞭策我奋进,一定要苦练内功,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爱生如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做一个学生、家长、社会喜欢的好老师。
第五篇:王静斋阿訇
王静斋阿訇
1989年10月
编者按:王静斋(1879-1949),名文清,以字行,回族,天津人。中国回族著名翻译家、著作家、伊斯兰教阿訇。少承家学,后进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教传统的经堂教育,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继又刻苦攻读汉语、英语。曾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进修半年并朝觐麦加。毕生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在天津创办中阿大学;创办《伊光》月刊;参与创建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即中国回教协会的前身)。他发表过数十篇极具学术价值、资料价值的文章,其中如《五十年求学自述》、《中国回教掌故》、《发扬伊斯兰教文化之必要》、《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中国回教经堂教育的检讨》、《我之译经小史》、《中国回教源流考》、《关于“哲贺林业”一篇拉杂谈》、《融和回汉要由沟通文化入手》、《译经问题》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编译的《中亚字典》、《中阿新字典》是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的很好的两本工具书。他翻译出版的《回耶辨真》、《真境花园》、《欧姆代绪论》、《伟嘎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重要教材。他是中国穆斯林《古兰经》汉译事业成果最多、成就最大的学者和翻译家,组织过“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翻译出版过《古兰经》节选《赫提》以及不同文体的三种《古兰经译解》。其中第三种《古兰经译解》,白话文体,不仅有译文,而且有1943条注释,有略解,有附说,学术价值很高,深受回族穆斯林喜爱,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王静斋阿訇一生清贫,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嫉恶如仇,以学习、宣传伊斯兰教文化为己任并为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禹贡》编者曾指出:“他五十年来求学的过程,实在就是中国回教学术进展的一部分缩影。”今年(1989)农历四月廿八日是静斋阿訇归真五十周年。为纪念这位在中国伊斯兰文化事业辛勤工作了一生的学者,特编撰了这篇《王静斋年谱》,以飨读者。
光绪五年二月初二日(1879)[①]
诞生于天津(今红桥区清真北大寺附近)一宗教世家。
光绪十三年(1887),8岁。
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受教于其父兰庭先生膝下。据《五十年求学自述》云:“赋性顽皮,不堪督责,终日遍处游戏,因以屡受先父痛挞,邻里亦多白眼相加。戚友怂先父迫我改途,先父不可,居恒语余曰:‘汝既知戚友不以尔为可造之材,自当努力上进。异日学成,能集二三子课读,余愿已足,不敢再作非分之奢望也。’云云。余闻而窃自奋曰:‘异日得志,除弊风,扬真理,愿天下人皆得正道。’”后静斋阿訇终成大器,与其父之严教是分不开的。
光绪二十年(1894),15岁。
光绪二十年(1894),15岁。
进经堂学校学习阿拉伯语读本以及浅近教法学十余种,间亦涉猎一些波斯语。 光绪二十一年(1895),16岁。
投李长贵阿訇门下求学。李长贵,字春生,沦南曹庄子人,当时正在津北穆庄子北寺设铎,收学生15人,唯静斋最幼。学八门课程,静斋仅攻四门。静斋认为,他的学兄们“皆老于经堂,而半多迂腐,不求甚解”,与之不合,故遭众人痛恶。居半载,被迫离寺。这一年旧历三月,西北地区马永琳等人领导发动了河湟起义。光绪二十二年(1896),17岁。
离津北上,赴通县长营村马玉麟阿訇门下求学。玉麟,字伯仁,保定人。静斋随之半年有余,因学生满额,其供给出自马翁及众同学,自觉不忍,乃赴北京别觅求学之处而不得,遂复返回天津。 光绪二十三年(1897),18岁。 经母舅介绍,欲赴河北宣化清真南寺于勉斋阿訇门下求学。当离津负笈抵达北京时,于阿訇已来京膺任前门外笤帚胡同清真寺教职,遂就近从于阿訇。按:于勉斋,讳志诚,山东恩县满庄人。出身于经学世家,其父于长明为北京著名经师王守谦(王四爷)的得意高足,曾在北京后门(鼓楼)清真寺开学。勉斋最初从其先君,后从河北名经师北钊李二爷学道。毕业后,先在京师后门寺继父任开学,后在禄米仓、什刹海、教子胡同、笤帚胡同、花市、京东北坞、大厂、陈辛庄、宣化、安育、河间、天津北寺等处设铎。曾出重资购进大批阿拉伯文经典,刻苦研读,学识骤增。尤其对教法学巨著《沙米》、《伊哈押依》、《齐法业》、经注《色海札代》、穆罕默德史《希亚雷穆罕默抵业》等,最为纯熟。王静斋赞于勉斋老师的优点是:诲人不倦,勤于用功求知,注重修养,不欠抛拜功,日常生活规律性很强。据称,山东籍阿訇中,只有于勉斋一人,“无论冬夏,夜半起床,经过沐浴,举行‘台罕朱代’。冬令睡卧,向不解衣,所为便于夜半复起。礼罢‘台罕朱代’,一边饮茶,一边阅书;继而诵天经若干章;黎明唤起各学生,列班举行晨礼。经常如此,数十年如一日。”①此外,于勉斋汉学知识也很好,对国学颇有研究,谈吐儒雅,举止沉静,讲求礼貌,回族士大夫如王廷相(梅岭)、唐承烈(冕周)、哈锐(退轩)等均与之过从甚密。这在当时只读经文不识国文的阿訇中,确属凤毛麟角,百无一人。于勉斋阿訇对于王静斋影响极大。静斋跟他学习长达十年之久。于勉斋阿訇在前门、禄米仓、河间、安育(两次)各清真寺任教时,均有静斋随往,最后一次在安育为静斋举行的毕业礼。王静斋之所以愿意在于师门下,不仅因于师学问、品德、操守令他佩服,而且因此老容他这个学生反复问难,耐心解答,“不像其他教师只对学生打官话而无灌输卓识之诚心”(王静斋语)。
光绪二十四年(1898),19岁。
因故改投北京宣外教子胡同清真寺任教的金连荣阿訇。连荣阿訇,人称“金五阿訇”,山东禹城金家庄人,与鲁北地区知名阿訇张殿安同为“邋遢李”阿訇的高足。这一年,金阿訇受聘于天津大寺,王静斋随金师至津门。他的父亲认为,在当地求学不如远道从师,可以摆脱家务琐事,专心搞学问,力主他离乡;他本人也认为到外地投学是旧经堂教育的“一椿美俗”。但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地点求学,只好就近投津门金家窑清真寺刘绪魁老师门下。金家窑寺为天津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明初,但附近教民人数不多,常年经费取自全市教胞,由寺役终日在外沿户募捐。因此,沐浴室无人管理。他们师生五六人每日五时礼拜须备热水作小净,必须按时燃柴烧水,这一工作常常落在静斋头上。他一面烧柴热水,一面温习功课,常常夜以继日,长夜不眠,历一年之久。幸而精神尚好,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学业也增进不少。 光绪二十五年(1899),20岁。
离金家窑投沧南孟村北寺攻读《尔嘎义代》及后卷《伟嘎业》。因感到该寺开学阿訇“学业平常”,“品行尤劣”,故王静斋仅在此学习半年多时间,入秋后即赴河间,再投于勉斋阿訇门下。当时国家尚有县考,于阿訇要王静斋在考棚临时市场购《五方元音》、《玉堂字汇》各一部,以攻学汉文。这是王静斋追求汉文之始。以前,其父虽屡以国学不可不读见嘱,但他却执意不习汉文。后来,王氏能成为伊斯兰教经典汉文翻译大家,应该说是与于勉斋阿訇的严格要求、全面培养有直接关系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21岁。 二月回津,三月完婚。六月,英、法等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七月,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太后挟德宗(光绪)仓惶出走,经居庸关、宣化、大同、太原,至西安,北京沦陷,联军大肆焚杀淫掠。王静斋见已不可能再回河间,便在家跟父课读。秋季,闻知于勉斋阿訇就任北京禄米仓清真寺,便离津北上。抵北仓河沿时,恰遇一木舟为洋兵运货,便欲乘舟赴京东通县。正与船家商议时,突遭洋兵射击,静斋骇极狂奔;折回天津。后几日,复乘舟抵通县,与印度同教士兵一起进京,见到于师。不久,于翁受聘于京南安育村,王静斋奉师命与班姓、马姓二人赴安育代理职务。入冬,于翁莅任,王氏徒步回津度岁。在此期间,与李八阿訇过从甚密,借读李阿訇的《沙米经》,受益不少。李八阿訇,讳德明,津北杨村人,为沧州李冠庆大阿訇之门生。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中年后对同乡穆兴恩阿訇纠正教务之旧误表示同情,被时人目为新派而予摈弃;晚年恢复旧道,改变初衷。王静斋对李老很是推崇,称“李老天性慈祥,语调温和;讲学传教,不遗余力;知识宏富,于法学一道,特别精细。”① 光绪二十七年(1901),22岁。
春,回安育。当时,村中有匪首绰号“大皇上”者,纠集党羽数十人为害地方。于勉斋阿訇劝阻无效,假名省亲,回山东恩县满家庄原籍。五月,于阿訇省亲归来时,土匪被洋人擒杀于清真寺南,自此之后村内平定,王氏随于师苦读经书二年之久。
光绪二十八年(1902),23岁。
经王静斋介绍,于勉斋受聘于天津清真北寺,王同往。此时,经堂教育的传统课程,王氏已次第读毕,但自认为对汉文仍无显著之进步。
光绪二十九年(1903),24岁。
离津投沧南丁庄海思福阿訇门下读经。按:海思福(1821-1918),字全五(一传字金五),沧南孟村丁庄名阿訇海四爷之子,名震华北的大阿訇,俗称“特殊阿訇海大爷”。王静斋之父曾从之十余载;王静斋亦受之栽培三四年,受其影响极大。据王氏回忆,海老聪敏睿智,为同道之翘楚,博学多才,知识精深,被阿拉伯世界誉为“中国阿林”、“东土第一人”、“东土最亮的一颗明星”,王静斋称赞他是“回教文化界空前人物”,“此地阿衡中提倡遵经革俗之第一人”。18岁时,即因袭父职,膺任京东三河南寺头村教长,学员多为昔日之师兄弟。后设铎于河北省各大城镇,先后60年之久,享年80余。海老严守教规,虽细节稍末问题亦不忽视,按教法经实地履行。他对记载伊斯兰教学者应守礼仪的《尔林台尔林》一书严格执行,给王静斋印象很深:“吾侪以海老为典型,亦注意严守。”②海思福阿訇是京津地区“得见印版西经最早”的阿訇;又因经济力充足且肯出资购阅,故为“印版西经最多的阿訇”。早年,中国有安萨里的伦理学杰作《济密押》波斯文抄本,因失去序文,人多误以为是其另一部著作《伊哈押》。北京王友三阿訇购到一部印版波斯文《济密押》,转售给海老。此后,经海老研究,始知前所认为的“《伊哈押》缺序抄本”乃是《济密押》。后不久,全部《伊哈押》传入中国,海老首先购到并连续研读七遍,体会甚深。王静斋在《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一文中赞“海老品端学粹,貌亦非凡”;“居恒不好多言,遇事则词锋甚锐,排难解纷,尤为特长。重口德,戒诬蔑。对教中新旧问题观察明确,而向不对庸常公开发表。说教端赖正当典籍,从不逞意气、颠倒黑白。”在海老门下求学期间,王静斋茹苦含辛,忍饥耐寒,求学之志却始终不渝,日常课程有进无退。他在课余时编辑《波斯文法》,又欲研究诗学,但均未成功。每晚,他利用独居寺中宿舍之良机,闭扉择要阅读海老自置印版阿拉伯及波斯文经典二百余种,如大部头的教法经《沙米》(五巨册)、《斐特哈盖低勒》(八巨册)等,一览无遗。这对他的思想启发甚大,“因以得知前辈阿衡之错误不少,思有以改正之,惜人微年轻,未敢发动。”①总之,在海思福身边的两年,王静斋感到“受惠良多”。他在以后所写的很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这位恩师的深情怀念。
光绪三十一年(1905),26岁。
自丁庄返津。此时,于勉斋阿訇已离开天津北寺,再任安育村清真寺。王静斋居家不久,即奔赴安育,再投于翁门下。入冬时节,于勉斋阿訇为他赐幛穿衣,举行毕业礼。从此,王静斋的学生生涯即告结束。他不久即受聘为北京大兴县白塔村南寺阿訇。在任两年,他抓紧时间继续自学深造。 光绪三十三年(1907),28岁。
莅任怀来县新保安清真寺阿訇。有学生八名,皆循规蹈矩、安心求学者。该地回民婚礼喜用笙管笛箫等乐器。前任米阿訇以该俗不符合教律,曾严行禁绝。王静斋接任后,继续维持此禁一年之久。有一梁姓回民为子完婚前,声言届时必用音乐。王氏不愿因此发生纠纷,遂生离任返津之念。恰在此时,大兴白塔村聘书至,他便不辞而别,再次赴白塔村南寺就任。这一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及回族新文化活动方兴未艾。继去年童琮在镇江创办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后,今年国内14省留学日本的36名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了留东清真教育会;天津丁竹园出版《竹园白话报》,北京丁宝臣出版《正宗爱国报》;留日学生也于1908年出版了《醒回篇》。青年阿訇王静斋对社会问题非常关心,在新保安时即订阅了《竹园白话报》和《正宗爱国报》;再次莅任白塔村时,又订阅了天津《民兴报》与《大公报》。一天,北京《正宗爱国报》刊登该报总经理丁宝臣署名的《疑问求教》四则。王静斋见报后,对疑问一一作答。未几,丁宝臣亲赴天津,聘王任北京花市清真寺教长。任职两年,业余时间起草了《中亚字典》。 宣统二年(1910),31岁。
受聘于奉天(沈阳)开源清真寺。历任三年之久。次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33岁。
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元民国。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至此退出历史舞台。为促进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王宽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国回教俱进会,提出“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的宗旨,并在俱进会会见了孙中山先生,坚决支持孙先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宏伟大业。王静斋对这种社会大变革十分关注,他订阅了北京出版的《法政浅说》,开始研究法学;阅读《饮冰室》、《中华魂》等书;向耶稣教徒王某学英语,但因部分穆斯林反对而被迫辍学,仅学了40天。就在1912年,王静斋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并领导的中国**,密切关注并积极参加国家政治活动。
1913年,34岁。
辞职返里,赋闲多日,有时为天津《民兴报》投搞。这一期间,他借助于读报及自学,汉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他曾在《五十年求学自述》中写道:“自以为目不识丁之我,居然能读报纸,进一步而能以为文,甚至投搞得获发表,较比十年前自属进步多多矣。虽所学不过区区皮毛,但得来非常便宜,识字则借报纸,知书则由指划;法帖读本、纸笔墨砚,我从未因此费去分文。余尝言,专门阿、波两文外,国文知识,实我例外之收获也。”
1914年,35岁。
赴潍县谒马良(子贞),谈商翻译《古兰经》事宜。持聘书至海思福阿訇处,请海老至济南担任主译,冠县沙锦章阿訇亦参加。两年后,六巨册汉译初稿成,经沧县李正芳(李五)阿訇一度修改,内容完全经堂语气,原文直译,未加注释。后译稿为马良把持,未加刊印发行。王静斋聘到海老阿訇后,并未参加译经工作,而是应聘至山东宋庄清真寺任阿訇。任职期间,以五个月的时间独自翻译了他的处女译作《回耶辨真》(伊祝哈鲁络汗格),交北京牛街清真书报社发行。按:《回耶辨真》,又译名《回耶雄辨录》,上下两函,共6章13节。1854年,印度大阿訇赖哈麦图拉与德国基督教牧师帆得尔在印度哀克拜尔阿巴德城辩论两教相争的一些基本问题。双方商定在亚布得埋希罕旅馆公开进行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基督教《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内容之变更与伊斯兰教《古兰经》经文之废止问题。印度阿布敦拉记录了双方的辩论内容,并将会前双方来往信件一并收入,整理成书,名曰《伊祝哈鲁络汗格》。西欧各国将本书译为多种文字,广泛发行,颇有影响。王静斋根据雷法尔的阿拉伯文译本译成汉文,在我国发行尚属首次。北京牛街清真书报社为此书写的宣传广告中说:“我国自各宗教输入以来,从无宗教竞争之祸。盖各教皆自循本教之条例,并无摧残他教之举动。讵近数年来,耶教人对于我教颇多訾议,甚至投函于各清真寺要求谈判。其实彼侪所指之‘疵点’(若穆罕默德之以武力设道,并《古兰》是其造作,假托为主降真经等等),均不中肯。然而,若长此不已,难免我教人心摇惑。吾教学者王静斋大阿洪有感于斯,特将印度名阿洪赖贺麦图拉君所编《回耶辨真》一书译成汉文,读之可知二教之底蕴,并两教所争之点也。”同年,王静斋离宋庄改任京东三河大厂镇阿訇。
1915年,36岁。
仍在大厂镇清真寺任阿訇职。在此期间,王静斋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聊斋》、《水浒》、《列国演义》、《四书参考备旨》及白话注解等。后因宣传伊斯兰教禁止重利盘剥,得罪了当地王某,大起纠纷,静斋自感直言招嫉,阿訇难当,遂辞职返津。闲居半载,又欲赴海外求学,便赴开封访友以筹川资,却未得一钱,徒劳而返。在这一年,曾一度担任《北京新报》编辑职务,代张子文编辑《回教史》、《雷门鼓》两个栏目。 1916-1918年,37岁-39岁。
任北京什刹海清真寺阿訇职。因该寺年久失修,静斋阿訇不辞辛苦,第一次远赴上海,募集到巨款,重建南讲堂,彩绘北讲堂及大殿等建筑。此外,在暇时还照阿拉伯文印本抄录了全部四大册的《嘎追注》,并背诵旧经堂规定之四项课程。1917年秋,孙中山致函王宽阿訇,要他联合西北回民参加“护法运动”。王宽派弟子孙绳五至广州,听命于孙先生,支持其北伐事业。1918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五),静斋的恩师海思福大阿訇逝世。为此,埃及《金字塔报》发表社论《东土第一人逝世》,其副标题写道:“„„东土最亮的一颗明星陨落了!全体阿拉伯信士们,我们为他向真主祈祷吧!致哀吧!” 1919年,40岁。
任北京崇文门外唐刀胡同清真寺阿訇,未满40日即因故自退。居家不久,出国求学之念复萌,欲效《无钱旅行家》之故事,作海外长途之冒险。于是仅带30元川资赴沪,卒因路费过少、护照未领,未能成行,悻悻然折回天津。是年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九日),王宽大阿訇病逝于北京。王静斋阿訇称赞他是中国“阿訇中划时代的人物”,对王宽阿訇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1920年,41岁。
任京南安次县安育村清真寺阿訇,教授学生十余人。于正课之外,增加缩本阿拉伯文《回耶辨真》一课,并增添汉字读本一门功课。因当地有人反对,迫不得已取消了汉学。王静斋对此非常惋惜,称反对学习汉文的人为“乡愚”。暇时,从事选录《北斐亚布顿络盖抵勒酋长战史》。这部战史叙述了北非的亚布顿酋长与法兰西鏖战13年的经过,并有酋长与法军司令关于伊斯兰教之问答。为使中国穆斯林读者一目了然,王静斋在抄录这部阿拉伯文战史时,还“附以我国特创的通俗标志”,这种方法当时谓之“开拓”。但这部书名辞涉新,字句生疏,“开拓极其吃力”。在安育任职两年。
1922年,43岁。 离安育。因“耻于应具之知识落后,当为之善功有缺”,为扩充眼界,增广见闻,取长补短,考察阿拉伯伊斯兰教实况,今后在中国推广教育,有益于宗教与国家,在太原马君图、南京马榕轩、甘肃马乾
三、天津杨小廷等人资助下,偕学生马宏道(联华),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其出国路线是:天津、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印度麻达拉司、孟买、苏彝士、开罗。在爱资哈尔大学期间,每月可获两金镑津贴;除在校受课外,每日携纸笔赴国立图书馆阅书、随时抄录,自觉“千百年来未经前人解开之疑问,得以根本解决者很多”,收获很大;但是“波斯文诸书素所怀疑之点,未获充分解决”。按:中国回族穆斯林前往埃及求学,有史可考者首推清末马德新(复初),他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初、十一月初两次抵开罗。第一次仅住了半个月;第二次则一直住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月。在游学期间,马德新“采风问俗,博搜典籍。凡东土遗经所脱略,蒙昧难以臆解者,皆考证明确而无疑。乃挟奇经异籍,由海道东归。”[②]接下来是北京名阿訇王宽,1905年偕高足马德宝利用访问土耳其之便,在埃及住了一个时期。此后,有哈德成、周子宾阿訇民国初年至埃及。哈阿訇1919年出任驻锡兰、及经理,至1924年返沪,埃“营务所需,因时与西人游,得上下其议论。于是,所学益博而深,虽外邦人士亦括目视之矣。”[③] 然而,他们似都未正式投入爱资哈尔大学课读。王静斋回忆:“ 彼时中国人在该校肆业者,我等以前,仅一甘肃人马姓。”[④] 另据庞士谦阿訇《埃及九年》称:“在第一次大战的前后,有甘肃阶州赵映祥与陕西兴安马开堂二君到埃,正式投入爱大读书。”无论如何,王静斋阿訇应是中国穆斯林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开先河的人物之一。 1923年,44岁。
秋季,赴麦加朝觐。在此期间,因为麦加地方政府不准中国哈吉在帐棚顶上悬挂中华国旗作为标志,中国哈吉“反抗无术,乃忍辱撤下”,静斋阿訇的爱国之心受到很深的刺激,强烈感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他后来曾在《五十年求学自述》中写道:“呜呼!值此时代,国家无力,虽求与异国之同教弟兄一视同仁而竟不可得也!”朝觐毕,王静斋、王宏道师生二人在他人资助下,登轮船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游安卡拉。马宏道留土耳其深造,王静斋独返埃及,再入爱资哈尔大学,并被该校当局委任为中国学生部部长。按:王静斋为爱资哈尔大学中国学生部首任部长,为后来中国穆斯林学生留学该校打下了基础。1931年12月以后,又有云南昆明沙国珍(汝诚)、河南孟县庞士谦(益吾)阿訇先后任留埃学生部部长。
1924年,45岁。
春,年迈的双亲迭次函召归国,更因当时环境亦不允许久留,遂由苏彝士登**取道西贡至上海归国。此行共20阅月,静斋阿訇不仅增长了见闻,而且携回原本阿拉伯文经典六百余种,收获颇丰。归国后,他因不愿意卷入新旧两派之争的旋涡,拒绝了山东济南北寺之聘;为 “答谢慨助路费事”,接受马君图先生之聘,任山西太原教育厅谘议。 1925年,46岁。
回天津后,开始翻译《古兰经》,由时子周先生从旁赞助。未及旬日,三月,离津赴山东阳信县六营村之聘任。历四个月,语体文的《古兰》译稿全部完成,便携稿回津,在回教联合会友人协助下从事译稿的修润工作。由于自感“译词欠妥”,将译稿束之高阁,仅从中节选成一本《赫提》刊出,以作投石问路之计。同年,赴北京访赵文府先生,欲取道新疆赴小亚细亚一游。赵劝王静斋留京译经,并出300元资助。静斋遂改变初衷,留在东四清真寺南讲堂开始试译《古兰经》。又经侯德山(松泉)、杨开甲、常朗斋、刘景山、赵璞华、马瀚文等人资助,历20阅月,终于完成了这部甲种《古兰》汉译稿,存于侯德山之手。
1927年,48岁。 九月,创刊《伊光》月报第一期,自任总经理及编译,尹伯清、陈鹭洲、张石麟、王辉庭等人先后任编辑、会计、发行等工作,弟王济民、子王宝琮也予以协助。宗旨:鉴于“现今的世界,非从前可比,东西洋如同是里外屋,种种的消息时发时至,所以国际间相需互助,各施其发展国权的巧妙手段。独有我国的同人,对于国外本教的消息,茫无所知„„本报愿作国人的耳目,按期将本教各国的近闻,介绍给大家„„作各方穆民同胞研讨学问、互换智识的小机关”(创刊词)。《伊光》月报社址在天津清真北大寺。每期四版,一万多字,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有经训、教义、教法、教史等译文,也有述评、游记、人物介绍、专访、问题讨论、新闻报道、各地教务活动、答读者问等。大部分由静斋亲自编写或翻译,并常在译文中附写按语和评介文字。月报印数每期一二千份,读者遍及全国,一概免费赠送。其经费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各地捐助;二是广告收入。此外,还兼售国内外有关经书,代购国外原版经典。事实上,《伊光》纯系个人所办,翻译、撰写、编辑、校对、采访等均静斋阿訇一人。因种种原因,并未按时出版发行,脱期、中断之情况,时有发生,但总期号则按顺序一直排至1939年2月编发的最后两期停止,前后长达12年之久。这份月报,不仅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宝贵资料,也在中国伊斯兰教报刊史上占有一席极重要的地位,更是全面了解和研究王静斋阿訇学问、品德、思想、性格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1928年,49岁。 任奉天省安东县(今辽宁丹东)东寺教长职。脱稿数年之《中亚字典》印刷出版,风行海内。今源按:《中亚字典》,俗称“王氏小字典”,系依据从天津一名德国牧师处借的《英亚大辞典》为蓝本编译而成。1908年王静斋任职于北京花市清真寺时即着手起草,辑了一本中文与阿拉伯文对照的小册子。1914年在山东宋庄时,在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仅用四个月时间即完成了280张书稿。此后,屡经增补,至今方以石印出版。阿文由王静斋亲自书写,汉文由钱子安等人书写。这部《中亚字典》“除解释纯粹亚拉伯字句,并考证先达译而欠妥之字句外,更诠释近年列入亚拉伯文中之意、法、波、西、希腊等国译音字句,以及埃及与叙利亚之土语。缘以此类外邦语,今代亚拉伯文新刊物中多引用之,若不急于译出,则我远东读亚拉伯文者,实难领会近今之新著作,敢断言也。”[⑤] 因此,这部字典对我国学习和使用阿拉伯文的人,对于回族人兼学汉文,都提供了方便;把回族中学习和应用阿拉伯文的范围扩大了,由一向局限于宗教生活和活动中导向了面向社会的其他学科。王静斋自称,这部《中亚字典》的出版是他归国后对伊斯兰教的“第一次贡献”。 1929年,50岁。
任哈尔滨清真东寺教长,历三年之久。译《伟嘎业》第一集。按:《伟嘎业》系《伟嘎业吐洛雷挖业提斐埋沙贻里洛锡达爷提》的简称,其意为“遵从旧的传统,以明确《锡达业》上的各项问题”。编者系阿布顿拉席之子买哈摩代,是深受穆斯林学者所信赖的伊斯兰教教法学著作。风行我国的《伟嘎业注解》为阿布顿拉席所著,其人号称“帅德仑舍雷尔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