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引领发展 创新推进服务三号文库
- 改革引领发展 创新推进服务三号文库
- 人才服务宣传月活动宣传标语(合集)三号文库
- 品茶品人生三号文库
- 感受同桌100学习网的魔力三号文库
- 2024年选派干部到村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党支部制度三号文库
- 关于开展百名党员谈党性活动的通知三号文库
- 五好党支部创建标准(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小学党支部工作计划三号文库
- 烈士墓前演讲三号文库
- 乡镇党员志愿服务队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最终5篇)三号文库
- 摄影技术课程报告三号文库
- 《“健康中国2024”战略研究报告》解读三号文库
- 党小组党员自评互评会议主持词[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第一党支部民主评议工作总结(2024.12)三号文库
- 乡镇三级联创考核细则三号文库
- 倒桩移库技巧(推荐五篇)三号文库
- 发展学生预备党员,所需资料一览表(合集5篇)三号文库
- 初三文言文出师表练习(大全)三号文库
- 县委党建组织工作总结(范文)三号文库
-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号文库
- 克拉玛依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爱我的家乡—克拉玛依三号文库
- 儿童戏剧的分类[最终版]三号文库
- 领导干部值班制度002三号文库
- 村卫生室202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号文库
- 十六字方针党课培训思想汇报三号文库
- 志愿者招募活动策划(共五篇)三号文库
- 社区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制度三号文库
第一篇: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
(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第二篇:《孔乙己》教学反思
莫把“活”句当“死”句,于细微处见精彩--------《孔乙己》教学反思 程式化的教学,往往会让我们轻松却又低效甚至是无效地处理文学作品的教学,《孔乙己》教学反思。即使像《孔乙己》这样的名家经典,我们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去介绍背景、分段教学,结果学生粗略地阅读课文,配合老师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丝毫的感觉。本学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反复思考:一是怎样避免那种介绍背景、把握情节、分析形象的程式化教学;二是如何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怎样让学生充分细读文本。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发现文中“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一句是上好本课的“课眼”。此句,不仅仅是简要介绍孔乙己性格的一句。这一句在文中有以下作用:一能够统摄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解读全文的“纲”;二能够建构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三有助于学生把握文脉。此句是全文的“活”句,从这一句切入,展开教学,可以化繁为简、生成精彩。这节课,应该怎样切入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通俗的话题,似乎有点政治味,搞不好就是让学生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为此,我特意指出:一定要说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有一位学生终于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读书是为了能考上省重点中学,为了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今后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 当这位孩子在动情描述自己的读书目标时,我追问道:“如果你的读书目的实现不了时,你又该怎么办?”生说:“凭自己的双手,干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此时,我便由师生的对话,过渡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默课文,思考孔乙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当他的读书目的没有实现时,他又是靠什么来养活自己的,教学反思《《孔乙己》教学反思》。众生立即回答:“偷!” 我立即追问道:“孔乙己偷来的钱主要用于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读书人?” 众生异口同声道:“喝酒,他是个嗜酒如命的读书人。” 接下来的时间,我主要用来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看似是“死句”,其实是整体勾画孔乙己形象,解读全文的“活句”--------“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首先,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孔乙己‘好喝’的语句,说说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嗜酒如命。有两位学生迅速找出了两次具体描写孔乙己喝酒的事情。在及时肯定之后,我随即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请同学们找出哪些细节能体现孔乙己的好喝。随后学生找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听得一个声音却很耳熟”“有几回”“便排出九文大钱”等词句来加以揣摩。这样学生对孔乙己“好喝”的理解不是扁平的,而是具体而微的了,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就拉近了。接着我给出了约五分种地时间,让学生自己找文中体现孔乙己“懒做”的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到“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他总仍旧是偷。”等词句来加以揣摩。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揣摩孔乙己“懒做”的原因:“孔乙己为什么这么懒,他是否具备养活自己的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发觉:“他其实具备养活自己的条件,‘身材很高大’‘写得一手好字’等词句就可作证明。他去偷,是由他的心态与性格决定的。”这时,我顺水推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从孔乙己的“站着喝酒,穿长衫”“君子固穷”“之乎者也”“‘茴’字的四种写法”等词句中解读出了他自命清高、地位低下、迂腐麻木等性格特征。在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孔乙己主要性格的基础上,我便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品读文中通过酒客的话侧面描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语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重音处理和语气语调的方式来充分体会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体悟字里行间作者复杂感情的。师:“孔乙己的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迂腐麻木注定了他只会去偷,然而偷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1:“遭丁举人、何家老爷的打。” 师:“对。我们来看他被打得最惨的一次……” 生2:“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师:“他遭到丁举人怎样的打,请同学们细读语句,用一个词概括。” 众生自由朗读后说出了“毒”打、“痛”打、“暴”打。师:“到底是怎样打呢?” 众生争论,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理由。师:“评判的依据是什么呢?自然是文本。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一片段,读出自己的感情来,然后说说该是怎么打。” 众生入情朗读,边读边品。生3:“我觉得是痛打。因为痛打可以看出孔乙己遭打的惨状。” 生4:“我觉得是暴打。因为暴打可以看出丁举人的凶恶。” 生5:“我觉得时毒打。因为毒打不仅可以体现丁举人的凶恶狠毒而且也可表现孔乙己遭打的凄惨。” 众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经过争论,同学们从中读出了丁举人的‘毒’,孔乙己的‘惨’,我们还能读出这位酒客和掌柜的什么呢?” 生6:“冷漠,冷!” 师:“何以见得?” 生6:“从他们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 师:“请用你的朗读声,来表现掌柜的和酒客的‘冷’。” 生6入情地朗读,赢得同学们的再次掌声。这时,我便引导学生对语句中的关键词重音处理:重音重读、重音托读和重音轻读。接下来,有很多同学活跃了起来。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声中,同学们逐渐体验到了各色人等的内心,更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名篇细读,则是教师激活语文课堂的前提。语言是语文之本,也是思维的内核。在对教材的解读中,我们必须从细处去发现文中的“活句”。只有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句”,才能避免学生浮光掠影地阅读,才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才能保证学生在不受到教师暗示与干扰进行独立的阅读;只有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句”,才能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这样就能让学生自己去捕捉信息、分析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理解力、欣赏力。一言以蔽之:只有莫把活句当死句,方能于细微处见精彩。
第三篇:孔乙己教学反思
以小见大 殊途同归
——《孔乙己》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教学反思
临安市天目初级中学 钱卫民
语文学科既是培育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育学生情绪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信任学生的潜能,努力挖掘学生的情绪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发明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见解。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利益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我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的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疏忽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悲可笑,迂腐寒酸而又正派善良的旧时期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剖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活泼形象的描写,深入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全部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当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干“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
课堂点拨症结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剖析的道路,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敏捷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精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发明,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活泼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摸索精力、发明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学科的特色决议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当是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矛盾的统一体。《孔乙己》一文,我把更多的东西留给了学生,比如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孔乙己支付酒钱的动作描写、小伙计不愿接受孔乙己“教诲”时的神态描写等,这些内容如果要在一节课中得到落实,即便是走马观花也未必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干脆把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琢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九年级的学生应当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欣赏程度,作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明力,这也是新课程下对学生的一种认可。
语文的课堂教学永远充斥着诱惑,充斥着挑战,充斥着新奇。
第四篇:《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经典小说《孔乙己》的第二课时,学生们第一课时已经在自我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概括。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一贯主张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设计,一、播放课文情景剧朗诵,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布置自学任务.二、布置自学:
1、“我”是小说中的什么人物?小说主人公是?小说的线索是?
2、分析小说中我、酒客们、小孩子、掌柜笑的不同含义?
3、这是一个可笑(可悲)的故事,因为 ________
4、这种写法叫做以什么写 什么?好处是?5小说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小说主题思想是什么?6赏析“排、摸、捞、笼、大约、的确”等词语的妙处。
三、自学指导:
1、静静地默读课文思考十分钟,组织答案五分钟,尽量让语言规范有条理,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做?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点拨归纳。
学生在整体上表现还不错,用了十二分钟看完情景剧.静心思考十分钟问题,交流展示.学生们回答最好的是几种笑的不同含义,如“我”同情鄙夷的笑,小孩子们天真无邪地笑,洒客们冷朝热讽地笑,掌柜冷酷无情地笑,而且能根据课文中有关语句来点评,比自己备课时想的还完备。
在展示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时,周X轻松点出了因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冷酷;赵X点出尽管孔乙己生活在笑声中,但是他生活在人们的冷朝热讽中;王X答出这是个可笑的,故事因为孔乙己尽管生活穷苦潦到,但他给孩子们茴香豆体现了其性格善良可赞美的一方面;同时孔乙已的出场一定程度上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这一点超出了自己的课堂预设,预设时更多考虑的是其悲剧性。可见学生们在课堂上确实读出了自己的东西。在展示字词赏析时,张X赏析的“大约”“的确”二词十分到位.她说:“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孔乙己的死亡,对他的结果只能用表猜测估计的词大约;结合孔乙己最后离场时的残状和当时人们对他的麻木,可知他一定活不长久死是必然的,故又用了的确一词。刘X赏析,点出了“排”写出孔乙己故摆阔气死爱面子,“摸”准确刻画了孔乙己的穷困潦到,等一系列内容赏析都很到位。可见学生们的理解感悟力是永远无法估量的,关键要靠教师为其提供舞台创设情景。
第五篇:《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反思
富川三中过渡学校 任善精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之作,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这个环节。
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钟‛的做法,表面上热
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不过,这一次我居然也‚讨论‛了一把,但在课前考虑、课上实施时,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我想,这也许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准备的仗‛。如果课堂上提出个问题就由学生去讨论,因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当然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样的讨论要不成为几个口才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没有收获。所以这次我是课前将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事先备好,讨论时拿出来,有理有据,而且事先声明,推举代表的发言必须是讨论组的统一意见。这样讨论的方向就不是辩论谁对谁错,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也是很多讨论常犯的错误),而是虚心地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讨论组共同受益的过程。
2、‚做有兴趣的事‛。在课前布置作业时,我特别强调,出示的几个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也就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去写。记得当时话音一落,学生们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现在想来,其实也不足为奇,学生们每天面对那么多的作业,难道都是自己喜欢的?这次作业竟然有选择,岂不快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当然是乐意去钻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学生实际入手、从学生爱好入手,去铺设一些学生们都愿意去尝试的台阶呢?
3、‚有充足的时间‛。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达十三分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后总结时知道的。讨论的结束也不是教师宣布结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来、静下来。其实,我向来觉得,讨论的话题倒不宜过多,一节课上动辄讨论一下显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讨论就得‚尽兴‛,就不必有时间的限制。否则,讨论还没开始,先规定‚三分钟‛、‚五分钟‛,谁还有心思尽情地把话讲清、说完呢?讨论的时间即使长一点,哪怕影响到以下环节的施行,也不必遗憾,因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来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所得‛,这就是一节课最大的成功。
说起遗憾,我想,如果这些话题不是我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来的,那该多好啊!我甚至还想,学生们说不定还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话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