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三号文库
-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三号文库
- 中年级写人作文指导三号文库
- 2024年致在外工作人员的一封信三号文库
- 人民币国际化演讲稿三号文库
- 义卖活动策划书三号文库
- 升学宴学子父亲致词三号文库
-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三号文库
- 木业公司职员国庆60周年征文三号文库
- XX市经济工作情况汇报三号文库
- 政协会讲话三号文库
- 写景应注意什么三号文库
- 新闻通稿三号文库
- 人文协会换届选举主持词三号文库
- 2024年局人才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牵挂你的人是我[本站推荐]三号文库
- 孙金龙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双联工作简报1(合集)三号文库
- 双凤开发区闲置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三号文库
- 廉洁教育总结doc五篇范文三号文库
-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模版]三号文库
- 常规收费标准三号文库
- 市长在在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八一建军节慰问信0730三号文库
- 幽幽中华魂.doc三号文库
- 在市人大常委会与市人民政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小文档整理)三号文库
- 在干部任命大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三号文库
- 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相关信息三号文库
- 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4年度全市向上争资立项工作情况的通报三号文库
第一篇:教育改革大手笔三教统筹大发展
教育改革大手笔三教统筹大发展
——仁寿教育局党组(委)书记周尊登谈仁寿教育改革
“对仁寿教育而言,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近日,在仁寿教育局办公室,记者听到仁寿教育局党组(委)书记周尊登以这样的开头说起了仁寿县的教育改革。据了解,教育改革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仁寿县委、县政府把2024年确定为教育改革年,大气魄、大手笔实施改革,全面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在仁寿乃至眉山教育史上树起一座改革丰碑。为此,记者闻讯赶来,专题采访了仁寿教育局党组(委)书记、副局长,现仁寿县职教中心主任、仁寿二职中校长周尊登同志。
众方协力促进仁寿教育的发展
仁寿县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周尊登告诉记者,指导未来三年改革工作的《仁寿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方案》,是经过众方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的一项重大决策。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方案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渐进性和人文性。
周尊登说:“我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政协大力支持和参与,离不开仁寿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县国土局、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国土局、县国资局等部门通力协作。方案出来后,我们先后几次就其方案进行讨论,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布局调整涉及的具体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方案确定后,仁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仁寿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方案拟订与实施组、政策方案宣传组、干部师资优化配置组、学校资产处置及装备调配组、稳定维护组等五个工作小组来保障方案的实行。”
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引领三年改革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跟社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记者日前走访仁寿县职教中心,了解到仁寿职教攻坚成绩突出,周尊登指出,这只是一个方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仁寿教育改革内容主要涉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方面。
他介绍道,此次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涉及职业教育学校5所,教师500余人。把国办一、二、四职中和成人中专、教师进修校进行优化整合为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所有专业设备设施搬入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所有国办职业学校教职工根据组织需要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进入县职教中心或留在原址新校工作。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完全建成投入使用后,在校学生规模将达1.2万人,年短期职业技术培训1.0万人以上。
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将充分发挥其在全县的骨干示范作用,指导全县职业学校教学、教研、课改、技能训练,统筹师资、招生与就业,并与民办仁寿新科职校、仁寿华达职校组建仁寿职业教育集团,增强仁寿职教面向市场的竞争力。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着力实施的“天府新区”建设战略和我县全域天府新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普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涉及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学校(园)30所,教师600余人,学生4万余人。其中,整合农村高中5所,剥离城区高(完)中的初中部4个、镇(乡)九年制学校的初中部10个。在城区单设书院初中、鳌峰初中、飞泉初中、八达初中(仁寿二中)等6所;在满井镇、禾加镇、龙马镇分别设第二初级中学。城区扩大仁寿师范附属小学等8所小学的容量。各镇(乡)学校闲置的校舍将逐步改建为公办中心幼儿园(班)。通过资源整合,城区普通高中将扩容5000余人,初中扩容4000余人,小学扩容3000余人,学前教育也将得到迅速发展。
以人为本,六大成效凸显改革意义
那么,这次教育资源整合的积极意义,体显在哪些方面呢?记者问道。周尊登说,我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工作以人为本,始终把师生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构建和谐发展。此次教育改革意义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科学周全,方案的施行使教育
公共资源配置日趋标准化,缩小了区域间教育差距,实现了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了仁寿教育及仁寿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初步实现了普高规模优质办学、职中集团办学、初中相对集中办学、小学和幼儿园就近办学(班)的目标,使普、职、成发展更加协调,使幼、小、中、高、特校点布局更加科学,使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思路更加鲜明。
三是镇(乡)闲置的教育资源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提供了条件。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实现每个镇(乡)办园(班)的目标。
四是使大班额逐步得到化解,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普通中学班额由平均60人逐步降到50—56人,初中班额由平均70人逐步降到50—55人,小学班额由平均66人逐步降到45人。
五是结束了城区无单设初中和高(完)中重高中轻初中的历史。城区改建四所初中,强化了城区义务教育,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问题。
六是三年内将改建寄宿制初中9所,有效解决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家庭隔代教育的弊端得到克服。留守学生得到更多关爱,还可享受政府各类补助。
周尊登表示,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仁寿教育必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高扬改革旗帜,实现三教统筹,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强有力地服务西部幸福县建
设,更好地惠及百万人民。
第二篇:访辽宁邮政储蓄银行行长焦玉泉:大手笔、大发展
访辽宁邮政储蓄银行行长焦玉泉:大手笔、大发展
辽宁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积极调整经营思路,规范内部管理,有效地支持了辽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一季度,该行各项业务指标实现“开门红”,全面完成序时增长目标,业务发展速度位居同行业银行前列。
大手笔、大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2.22亿元,比年初增加10.0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3671万元,储蓄存款新增7250万元;各项 贷款余额12.44亿元,比年初增加6.43亿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0.72%和84.60%;中间业务收入28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96.38%。
辽宁邮政储蓄银行行长焦玉泉说,作为一家新设立的银行机构,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开业后,该行结合我市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高潮,主动加强与政 府、财政、城建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对载体好、风险低、收益稳定的政府性融资项目给予一定的授信倾斜。截至4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城建及其他政府类贷款6 亿元。
数据显示,该行自去年6月26日开业以来,截至今年4月末,各项存款达23.16亿元,各项贷款12.90亿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4.86亿元,全面实现了开业初期确定的业务发展目标,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和较好的经营业绩。
大服务、大气势
焦玉泉行长说,沈阳作为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今后两年城市建设将有较大的手笔,该行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同时,加大授信的投放力度,积极加大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授信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地方企业产业升级,不断的拓展优质客户群体。
开业至今,该行充分了发挥本土银行的优势,深入一线走访企业,了解客户,主动贴紧市场、贴近客户、贴亲市民,通过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公私业务联动发展和表内外业务同步增长,促进各项业务的均衡协调发展。
针对网点少、个人客户经理少、零售业务启动相对缓慢的实际,该行及时调整思路,将零售业务任务分配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并要求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在拓展公司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零售业务。
焦玉泉告诉记者,业务要增,服务先行。该行在扩大服务区域,健全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快建设步伐,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县域机构的全覆盖。
该行还加强员工各类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完善绩效优先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先人、用人环境。
第三篇: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2024年6月3日)
时间:2024-11-14 09:39 作者:
为贯彻落实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 精神,统筹推进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改革发展,现结合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于大规模培养造就技能人才,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大提升大发展。
二、明确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为根本,以市场需求、劳动就业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为主线,以先行先试、创新机制为动力,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由职业技术教育大省向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转变。至2024 年,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在校生达到220 万人,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到100 万人,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在校生达到40 万人,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400 万人次。至2024 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面建成高水平集约化的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三、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五个统一”
(一)统一发展规划。根据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统一制定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调整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结构、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生源总量、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合理调控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和培训规模,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布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
(二)统一招生平台。加快整合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信息资源,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平台。统一制定和实施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招生办法和指导性招生计划,统一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代码、专业代码和电子档案,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初中毕业生信息,逐步实行网上统一录取,统一学生学籍管理。鼓励学生自主择校、学校择优录取。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及时补充录取未升入普通高校就读的高中毕业生。
(三)统一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拨款机制,加快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统筹安排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学历教育、师资培训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专项经费。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督查、问责和公告制度。
(四)统一资源配置。优化全省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统一办学资源和信息资源。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相互开放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开发新的课程标准和精品教材,畅通师资互聘渠道。加快建设全省职业技术教育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统一的学生、师资信息库,统一的教学数据库,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平台,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信息平台与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互连共享。
(五)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规范各级各类全日制职业技术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设置标准、设备配置标准、评估标准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统一技能鉴定机构审批标准,建立动态职业标准体系,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构建技能人才以社会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四、改革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机制
(一)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全省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培养培训资源。以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为主,做大做强一批区域性龙头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人口大县(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所集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鼓励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推动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联合办学、结对帮扶、辐射带动等方式提升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二)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长“立交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连接渠道,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完整培养链条。加快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特长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自主选择的教育体制。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自主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3+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试点学校申报评审制度,选择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展试点工作。创新技师学院招生办法,推行“校企双制”模式培养技师、高级技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分互认”制度,允许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之间自由流动。
(三)加快建设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市合力推进珠江三角洲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基地建设,以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珠三角地区9 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核心,以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地级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支撑,集中力量建设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网络。至2024 年,基本建成省、市两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将省、市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列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优先安排职业技术教育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费。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老校区,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置,所处置的资金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
(四)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加大校企合作的扶持引导力度,促进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积极探索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制”、“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等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按照共同的培养目标,联合制定实施课程计划,合作共建生产实训中心。支持行业协会参与举办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校企合作组建职教集团。“十二五”期间重点表彰一批具有行业、区域特色的职教集团和一批校企合作成效突出的企业。加快实施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启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条例立法工作。
(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鼓励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区域一学校一企业三级实训中心体系。至2024 年,依托“1 + 9 ”网络辐射职教基地分别建成25 个区域性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实训中心,400 个专业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学校专业实训中心,300 个企业实习基地(中心)。“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继续安排1 亿元,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安排1 亿元,重点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安排1 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实训中心(基地)建设。
(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示范校建设工程。至2024 年,建成1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25 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创建100 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50 个国家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8 所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15 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40 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技工学校。
(七)实施南粤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条件建设。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的技师工作站。2024 至2024 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 亿元用于技师学院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定期开展“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活动。重视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八)加强粤港澳台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建立粤港澳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推进委员会,启动师资交流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开发计划等合作项目。支持香港国际教育机构与内地机构合作在我省开展职业培训服务,鼓励优质职业技术院校与境外优质学校联合办学。加强双方职业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简化广东专业人才到香港工作的审批程序。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与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关组织、企业和机构开展多元化合作。支持职业技术院校依托粤新合作项目推进交流合作,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办学、开发专业课程、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九)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满足各类劳动者提高技能需求的培训体系。重点扶持一批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职业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择优选取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探索采取培训开支列入生产成本、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 %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可以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十)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优质职业技术院校与薄弱职业技术院校兼并、重组、联合办学,支持公办职业技术院校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等模式“名校办民校”。贯彻落实《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把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对符合条件的民办职业技术院校,可享受与公办职业技术院校同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收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加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保障体系
(一)畅通职业技术教育多元筹资渠道。加大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地方教育附加应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落实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5%用于职工培训的政策,各市、县(市、区)政府依法提取其中0.5个百分点统筹用于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落实对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发展产业和提供社会服务,合法收入主要用于学校自身发展。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助学体系。着力健全和完善“贷、奖、助、补、减、免”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助学体系。进一步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低保学生每年1500 元的国家助学金制度,所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对没有落实国家助学金制度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市、县(市、区)进行问责。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学杂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 %的经费,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教师资格、职称实行互通互认。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编制标准,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核定和调整教师编制。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核定人员编制。在部分岗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用人方式,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经学校考核试用合格,可以转聘为相应的教师职称岗位。建立统一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职务系列和实训指导教师职称系列。教师职称评聘重点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倾斜。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完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并把受训后技能提升效果作为专业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建立职业技术院校新增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技能证书的聘用制度。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发展职教师范教育。“十二五”期间,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支持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及其他有条件的本科院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建设以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开发评价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体系。国家级重点和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体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指导、督导和抽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建站的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及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积极探索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办法。积极推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优先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加快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基地建设。
六、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省、市、县(市、区)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发挥各自优势,统一执行联席会议的决定,共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每年制定广东省劳动力资源需求报告,定期发布各级各类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企业、行业的用工信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发展。
(二)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各级党政教育实绩考核。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本区域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职责。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纳入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抓教育实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并作为教育强市、强县(市、区)考核的指标。加强职业技术院校领导班子建设,重点选好配强熟悉职业技术教育的党政“一把手”。
(三)优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环境。
引导全社会切实转变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营造重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尊重褒扬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和学术型、技能型两类教育同等重要、两类人才同受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省、市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表彰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国资委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发展规划、财政投入、基建投入、重大政策等方面要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共同推动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依照本《决定》,省制定《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 决定》 和《 规划纲要》 的具体意见,抓好落实工作。
第四篇: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统筹城乡教育改革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开门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成才。”实现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的目标。
我国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出要表现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教学质量这几个方面。由于城乡差异等区域性经济差异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大幅增加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也有明显改善,但教育优质资源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不均衡的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管理水平城乡差异大,共享不够。三是优质师资力量不均衡。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只有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优化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推行干部交流。城区学校领导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师资实力雄厚,已向立足于电子文化的现代学校管理方式转型,办学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高。而农村学校领导素质参次不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特色少、创新少、品牌少、影响小,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大多数农村学校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品位等“软实力”方面,与城市学校差距较大。因此城乡优质资源共享首先应该共享管理,建立城乡学校管理队伍定期交流制度十分必要。
二、统筹城乡师资建设,提高城乡师资队伍水平。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学科教师配套,专业对口,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饱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师相当紧缺,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课,教非所学的现象突出,“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民转公”、“代转公”教师,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教师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是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一是深化改革,统筹教师配置。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按规定配备农村中心幼儿园和村小教职工,配足、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进一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定向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新增教师应优先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
二是强化创新,统筹教师培训。加快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打造一流培训基地。制定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扩大互动交流,完善城区学校教师支教服务制度,农村学校上派挂职学习制度。
三是严格纪律,统筹教师流动。深化教师调配制度改革,改变教师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状况,形成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以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切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农村缺编学校教师一律不得调出,新聘任到农村学校服务期未满3年、评聘了中级及其以上职称后未满3年的,不得申请调入城区学校。
四是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实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三优”计划。探索开辟补充农村学校紧缺师资绿色通道,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外引名师,内联骨干,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前来授教,把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技术精湛、深受师生好评的教师予以重用。
三、统筹城乡内涵建设,提高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充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走质量型、精细型、特色型、创新型发展之路,打造学校特色,提高城乡学校办学水平。
一是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加强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是强化捆绑发展,增强学校发展合力。建立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或城区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机制,组建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办学共同体。实行联校共同体“五统一、一联席、一共享”的运作方式,即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机制、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绩效考核;定期召开联校行政联席会议,研究办学共同体重大事项;共享联校共同体的各类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总之,推进城乡教育改革,既要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与又要加强监管,避免盲目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城乡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第五篇:统筹“三大发展” 推进“九比竞赛”心得体会
篇一:统筹“三大发展” 推进“九比竞赛”心得体会
7月3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宿迁市委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蓝绍敏在会上作了题为《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步伐》的重要讲话。所谓统筹“三大发展” 推进“九比竞赛”,即科学发展——比质量、比效益、比好生态,跨越发展——比增量、比增速、比进位次,和谐发展——比民生、比统筹、比正能量。
做为大学生村官,我们是农村基层工作者,与群众联系密切,不但要积极宣传“三大发展”、“九比竞赛”的精神,还要认真统筹“三大发展” 推进“九比竞赛”,以更好的服务群众。
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素质。作为基层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不再像在学校那样只学习几门专业知识,农村复杂的环境,要求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不仅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农村的法律政策和农业技术等。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到农村,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虚心向村干部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处理农村矛盾和统筹兼顾的全局意识。
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工作思路。农村的工作复杂而单调,大学生村官没有工作经验,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思考,并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办法,开辟创新道路。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办法、找对策,任务完成后还要对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认真咀嚼消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领导经验,尤其是在失败的情况下,更应认真思考、总结,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增一能”。在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己工作能力。
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实践出真知”,新农村建设是个广阔的实践舞台,我们大学生村官要提高自身修养,就必须要在实践这个大炼炉里锻炼。通过实践,我们把所学利用到实际中去,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处理农村矛盾,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篇二:关于学习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活动的心得体会
今年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蓝书记提出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的活动。为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活动,进一步树立发展导向、考核导向、工作导向,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我县也通过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意见。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认真地学习此次会议精神。
统筹科学发展,即提升发展状态,增加经济效益,优化生态环境;统筹跨越发展,即以增量扩张推进跨越发展,以速度提升推进跨越发展;以位次攀升推进跨越发展;统筹和谐发展,即加大力度保障民生,加大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力度凝聚正能量。
作为大学生村官,更应对一下几点加大关注:民生、土地和人口等方面。我县保障民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二是推进“六有”民生改善行动计划;三是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关于土地和人口方面,继续推进土地集中,加快推进人口集中,深入推进项目集中。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学习和深入了解活动精神,以及结合本县本乡镇实际情况,在建设新农村,服务村民的同时,做好如下三点:
一、坚定信念,认真学习。
二、贯彻落实,善于应用。
三、积极思考,时刻总结。
篇三: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我参与、我先行、我建功的心得体会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我县大学生村官“晚自习”和“知民情、解民忧、带民富”等主题活动,在我县大学生村官中开展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我参与、我先行、我建功的活动。我镇组委组织全镇大学生村官召开并传达了活动要求,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深有感触。
一、以饱满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发扬泗洪的激情文化,激发工作热情,努力干事创业;弘扬担当精神,勇于克难奋进;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实干苦干,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抢着干、比着干、赛着干、争着干。
二、积极行动增强为民办事的理念。大学生村官应该牢固树立群众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立足岗位,发挥特长,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热心帮助村里的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在过年、过节期间,帮助慰问孤寡老人、困难党员、孤儿等弱势群体,经常抽空和群众聊家常,从聊天中发现群众生活为难之处,从而更好的服务百姓。
三、坚持创新发展服务一方人民。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到基层工作应该将在学校、在城市中看到的、听到的好的发展理念带到基层,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扎根基层、融入农村,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