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镇政府半年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乡镇政府半年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号文库
- 苹果女孩盛欣怡读后感三号文库
- 新时期如何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三号文库
- 坚持两个结合 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三号文库
- 实施“工贸强区”发展思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大全)三号文库
-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达标目录三号文库
- XX镇2024年人才工作总结及2024年人才工作思路三号文库
- 在全市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管理的通知三号文库
- 招商引资汇报[五篇模版]三号文库
- 在全市乡镇人大主席培训班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在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定稿)1三号文库
- 法院分布三号文库
- 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如何写好人物的作文三号文库
- 加强人大工作讲话[五篇模版]三号文库
- 乡镇人大困境分析探讨5篇三号文库
- 心理学笔记范文三号文库
- 寒食节的来历三号文库
- 经济贸易局局长述职报告三号文库
- 泸州市2024年经济情况三号文库
- 人才工作会议主持词三号文库
-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共5篇)三号文库
- 诉讼离婚归哪个法院管?三号文库
- 2024年中学元旦文艺汇演主持词三号文库
- 2024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东莞、深圳考察心得体会三号文库
第一篇:初中阶段作文描写教学论文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小议人物描写的层第性展现
浏览:3972012年05月10日 来源:本站原创 撰稿:张雨
【内容提要】初中阶段作文一般以写人记事的记叙类文章为主,从学生作文中的选材来看,写亲人、老师、朋友和同学类的人物描写类的文章通常是占了半壁江山。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类的文章学生
不易写出新意,人物的描写刻画线条粗、平面化,人物形象单薄无力,情感也因之得不到充分的表达。笔者在此文中将自己针对这个问题的一点尝试和做法进行了反思小结,以期与广大同仁互相交流启发,共同进步。
【关 键 词】初中作文人物描写层递性展现情感融入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说识人容易知人难,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对人物描写刻画的作文中,写出来容易,但要写得形神兼备却很难。根据对最近几次作文训练的调查统计,我发现在以《幸福的颜色》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两个班116人,有71人的作文以写人为主,占了61.2%,在《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为题的作文训练中,写人为主的文章占了约76%,而在最近一次测试中,作文题目为《你,温暖了我的视线》,人物类的文章所占比例高达89.6%,当然题目的指向性是一重要原因,但也可见,学生作文中写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社会人物等的文章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要把这一类文章写好也并非易事,尤其是考场上这类文章高比例地出现的情况下,要想避免千篇一律、内容主题雷同的现象,写出新意,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实感,从而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取得高分,更非易事。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拓宽选材面,尽量“发他人之未发,言他人之未言”,另一方面毕竟学生阅历有限,知识水平有限,既然人物类的题材常常会成为其首选,那我们更要教会学生会写并写好这类文章,下面笔者就自己一点粗浅的做法共享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们认识别人通常都是由其外表和言行,慢慢地了解他的所思所想,然后通过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以及他的反应,逐渐走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品行。写作文也可以依照这样由表及里的规律来描写和刻画人物,使形象由浅入深,层层展开。阅读这样的文章,尤欣赏一幅卷轴,缓缓展开,扶手轻推,徐徐入目,最终了然全图;又如登楼观景,一楼一景致,一层一境界,终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然而学生作文常常将人物平面化,单一化,标签化,读者没看几句所写之人就被“一目了然”、“一览无余”了,这样的文章趣味索然,在考场上是留不住阅卷老师的眼球的。
下面来看一篇以《难忘那一幕》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名学生的习作片段:
家长会开完了,车流如洪水决堤般从停车场的出口涌出,但因为出口狭窄,仅容一辆车通过,所以速度很慢。
爸爸开车载着我,跟在很多车后面,一步一停,堵车使得所有人都心焦气躁,喇叭声此起彼伏,发动机也在不耐烦地低吼着,空气越发地闷热难耐,我的心情不知不觉中也开始焦躁起来。
就在我准备为车子即将爬出拥挤的停车场而兴奋的时候,车流完全停住了,一分钟……两分钟……,隐约间听到有人大声说话继而争吵的声音。
我们走下车,原来是有两辆车抢道发生了轻微的碰撞,眼看争吵越来越激烈了,不少人下车围观,抱怨声、谩骂声、喇叭声骤然间在停车场炸开了。……
父亲忽然走上前去,拍着其中那个情绪比较激动的叔叔说:“大兄弟,别太激动,我们小孩可都是同学啊,大家都都想早点回去……”
……
他把另一方的叔叔也拉过来,劝他们用手机拍好照,先把车挪到一边,大家再好好商量,大家都听到父亲说得很在理,忽然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开始那个情绪激动的人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
“哎,算了算了,就是蹭了一下,也没什么大事,我自己拿回去修吧,不为这点小事耽搁时间了,大家都比较忙。……不好意思了,以后开车大家都小心一些吧。”
另一方也表示了歉意,同意自己处理,忽然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掌声是给那两个化干戈为玉帛的人,也是给父亲的。
……
两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迅速回到车里,把车启动,交通立即就顺畅了,我跑上前给了父亲一个拥抱,说:“爸,你真帅!”
综观整篇文章,选材有一定的新意,基本可取,语言较为形象,但人物描写显得单薄而平面化,形象也没有深度的挖掘,情感没有能很好地融入到文章当中去,叙事缺乏一些技巧。针对这些问题,我向学生提出了几点修改建议:
第一,从刻画中层第形象。要充分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有梯度、层第性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文章开头
加入能表现父亲作为“父亲”这一身份的外貌、语言等的描写;在众人及自己焦急时,可对比刻画出父亲的沉稳成熟;在调解矛盾时,刻画父亲的以理服人,有很强的调节能力以及不闲看热闹,而是主动站出,促进和谐的形象。
第二,从描写中传递情感,写人记事的文章是靠形象来传递信息的,读者是通过文本中的“意象”或“形象”来感知作品内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对文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的描摹来体现人物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拍电影,我只给你画面、情节,人物留给观众自己品味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最好能加入一些恰当的描写,把父女之间的情感融入其中。
第三,从材料中深挖主题。文章除了表现对父亲的赞扬、爱戴、崇敬之外,最好能通过父亲的言行来反映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可以往社会和谐、父亲的可亲可敬,等方面去思考挖掘再升华。另外,在谋篇布局方面,建议调整记叙顺序,用倒叙和插叙等手法,使文章更具波澜一些,可将矛盾出现一幕放在最前面,有利于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戏剧性。
经老师指导,学生修改如下(节选):
“你怎么开车的?”一个男人指着另一个人愤怒地骂道。
“我怎么开?我还问你呢”……
(以矛盾开篇,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理)
……
今天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会结束后,爸爸开车载着我从停车场出去,跟在很多车后面,一步一停,堵车使得所有人都心焦气躁,喇叭声此起彼伏,发动机也在不耐烦地低吼着,空气越发地闷热难耐,我的心情不知不觉中也开始焦躁起来。
“老师表扬了你很勤奋,班级工作也做得很认真,有进步。”父亲左手握住方向盘,右手拍了拍我的头,微笑这说,“是爸爸的好女儿,不错!继续加油!”(加入恰当的描写,以点出“微笑”这一线索,初现人物形象)
我却没心情听表扬,累了一个星期了,只想快些回到家上网、听音乐,好好放松一下。
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不耐烦,呵呵地笑了笑,说:“你看,车如其人,前面那辆抢道的车,车品不行,人品也好不了多少。后面这些人,这么使劲按喇叭催促前面的车,有什么必要呢?能走还不都走了,好像他的喇叭能把前面的车抬飞起来似的。”
(神态、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上一层楼”,层第性展现其性格特点)
这话把我逗笑了。
“孩子们都在车上,这也是一种教育啊!”父亲叹道。他转过来,神情依然那么平和。“课代表,你给我解释一下‘欲速则不达’这句话。”
“就是……”
我刚要回答,突然听到有吵架的声音,循声望去,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两辆车似乎碰到了一起。这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回应开头的铺垫)
原来是家长会后车流如洪水决堤般从停车场的门口涌出,但因为出口狭窄,有两辆车因抢道而发生了轻微的碰撞。
眼看争吵越来越激烈了,不少人下车围观,抱怨声、谩骂声、喇叭声骤然间在停车场炸开了。
这时忽然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人走上前(先不要点明是父亲,设置一点小小的悬念),拍着其中那个情绪比较激动的叔叔说,……
这一幕,使得所有人都感到十分诧异,尤其是我。
(轻点一下问题,再设悬念铺垫)
几句话两人的情绪都平和了一些,这时中年男人站在对峙的两人中间,拍拍两人的肩膀说:“孩子们都在看着呢,我们小孩都是同学啊,我们可要给他们做个榜样,不必为这点小事大动干戈。”
此话一出,忽然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开始那个情绪激动的叔叔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
“哎,算了算了,就是蹭了一下,也没什么大事,我自己拿回去修吧,……”
……
忽然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掌声是给那两个化干戈为玉帛的人,更是给这个主动站出来调节矛盾,使得这场争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中年男人的。
车流很快又开始涌动起来,这个个头不高的中年男人向我走来,还是那张平和的笑脸,我上前抱住他,说:“爸,你真帅!”
(揭开谜底,增加戏剧性,)
坐上车,爸爸说:“美国有个工厂的工人经常会在流水线上工作时,偷拿一些这样那样的零件,公司想了很多办法效果都不好,后来一位工人提了一个建议,公司采用了他的方法,从此偷盗的现象几乎就再没出现过了。你猜猜是什么方法?”
我猜了几个都被父亲否定了。
“其实很简单,公司要求每位员工拿一张自己儿女的照片,贴在自己的座位前面,被自己的孩子盯着,谁还会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事呢?所以我们大人很多时候需要从你们身上重新找回纯真啊!”言毕,他又一次平和而、纯真而又得意的笑容。
(用故事深化主题,再次抓住“笑”这一线索,加入“纯真”二字,把人物形象再提升一个层次)
我顿悟,纯真的力量原来是这么巨大!父亲虽到中年却依然未失这份纯真,这难道不就是他冷静、沉稳、善良的源泉吗?我才知道,对于父亲,我最喜爱最崇拜的也正是这一点啊!
领悟纯真内涵的一幕,让我启悟良多,终身难忘!
(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亦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诗大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很多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虽“情动于中”,却不会“形于言”,或“言”得不好,不生动、不深刻。除了语言需要积累之外,方式方法的运用也非常重要,写作既是形象思维的培养,也是形象思维的体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表现人物的方法和技巧——“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层第性地进行人物的描写和刻画,能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把人物之间的情感融入到描写中,这样可以使文章达到“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效果。当然写作非一朝一夕之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所以写作训练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观察能力的培养、语言上的积累和雕琢、谋篇布局的方法等等,也是需要长期下功夫的。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冯善亮主编《初中作文实验教程》,汕头大学出版社,2024年
2、刘勰《文心雕龙》
3、《诗大序》
4、薛金星主编《初中作文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24年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我的作文教学经验
细数我的教学生涯,已过去了4个年头。作文,不管是对于占了40%分值的应试考试来说,还是对一个学生的感悟能力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文教学能力也成了每位语文老师亟需研究和提高的能力。“作文”就是教学生会写文章,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作文的学习也要有阶段性,层次性。所以不同时期要有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
一、预备年级时,作文的目标是要言之有物。
刚进中学,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习惯也有所不同。这时让学生开始每天记日记,坚持把每天经历的事情、情感,记下来。这样既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又为大作文的写作储备了材料。
这时,题目也较简单,对作文的要求是,要能够和完整记录一件事。
最失败的作文课就是把一个作文题扔给学生,学生一筹莫展,硬挤出一篇文章,空话假话套话一大堆,就别提有什么提高了。
1、平时为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可进行如下作文活动:
创设情景,要在学生有话想说时,有感想抒后再让学生动笔写。比如: 作文活动课作文模式:情境设置――学生活动――观察体验――进行写作――提炼发现 “走过去”
第一步:每个人都要准备好,用不同的姿势从前走到后。第二步:一次可以出来三到四人(节省时间),走之前,要先说明自己用什么方式走,如:跳着,唱着,哭着,单脚,爬着„„每个人记住自己走的方式,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有人重复的要提醒。
第三步:走完后,自由表演(看谁走的方式多),看谁的最精彩。
第四步:自由谈感受。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心理不一样,最后一个和前面的人感觉也不一样,要说真实感受。
总结学生感受:(1)、激发潜能,超越自我,我行,我一定能行!(2)、有些事情,我们看起来很困难,其实真正去做时,才发现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难,记住方法总比困难多!
(3)、走过去,前面就将是一片新天地!(4)、生活中有七彩,不一样的生活,却有同样的精彩。
2、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养成的习惯是学会审题。
通常学生拿到一个新的作文后,就急着套题,下笔。这样往往出来的文章没有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于一个新的作文题目,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读题,比如:
作文题:《翻过这一页》
引导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1)、“翻过”是什么意思?(2)、哪类事是需要翻过的?
(3)、为什么要翻过这一页?
(4)、“这一页”是一件什么事,什么场景?(5)、翻过这一页后我有什么收获?……
同时作文中应该体现出这些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来布局。
二、初一年级,目标是言之有情。
一年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整记录一件事,但有些同学的文章却干瘪无味。文章有细节才感人,有描写才动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细节。
1、在一次“猜猜我是谁”的作文指导课上,让每位学生描写身边的一位同学,通过典型的动作,神态等等,但不要写出所写同学的姓名。课后,交流时,听读并猜出所写的是哪一位同学,猜不出的要修改。同学们在欢笑声中猜出了很多同学,也明白了文章应该怎样写。
2、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学习一些美文。
在学习语文书上的课文时,遇到典型的文章,可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如初一上学期学到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篇是文质兼备的经典文章,学生可学到很多东西,这时老师可把重点在“背影”这一凝聚着深厚父爱的典型特征上,让学生回忆平时凝聚自己父爱母爱的典型特征是什么,经同学回忆讨论后,有“一直鼓励我笑得弯弯的眼睛”,有“每天目送我进校门后,向我挥挥的手”,有“每天为我掖被角的手”……,然后以此为文章线索,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这一次的作文质量高了很多,文章细节动人,真实感人。
三、初一年级下学期,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你写的这篇东西,所提出的思想、阐明的观点,让人看了要受到启发。要有一定的道理。
1、如“记一件难忘的事”,有些学生写了去欧洲旅行的事,玩了,吃了,闹了,文章也结束了。这时有意的引导学生清楚自己的写作目地,文章或言情,或说理。
方法:让学生共同给同一篇作文的补个结尾。加入自己的感受再交流。如:是这里独特的文化让你难忘,还是某件事中某个人的某种言行,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2、评讲作文,人人参与。
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增强,可以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作文。在讲评大作文时,老师不要大包大揽。在班级范围内,交换作文。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发到的4本作文轮流评点,做到有批注,有评语。要求:以优点为主,缺点只能提出一个。最后,每组推荐一到两本手中最优秀的作文,在班中交流。
四、初二年级,言之有味。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完整的记叙一件事,详略得当,适时描写,并能做到对事件发表自己观点,但认识事情较为肤浅,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见解与感悟较为粗浅。思想的深度还需提高,鉴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一学期,应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交流思想。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加以鼓励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1、继续每天的日记,及时交流。每天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久而久之,就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每天交流几篇稍有思想深度的同学的日记,不仅鼓励了被展示日记的同学,还让其他同学能够耳濡目染,增强写作兴趣,提高思想深度。
方法:让学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的结尾,再交流。这样对事物认识深的学生可带动浅的学生。
2、学生也在慢慢成长,思维也在慢慢成熟。怎样引导学生作文的中心有思想,有深度,并且平时能够主动感悟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写托物言志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物”,从“物”中有所感悟。
如:《孔子论水》中:
“君子见到大水必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君子是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的。它遍布天下,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 水必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
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
奔赴万丈之渊,略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危处事果断;……’
讨论后,让学生选取任一角度立意成文,交流。当然一两次这样的引导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感悟还是很浅,不够深刻,再设计一些作文指导课,让学生能真正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该是无序的,随意的。应该是阶段性的,符合学生不断增长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希望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成长中,领会到作文的乐趣,提高作文的能力。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的浅议
常听许多语文教师抱怨,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或从各种作文书上抄一篇应付了事,屡禁不止。这里面除了学生懒惰,写作文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之外,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作文教学中收集和开垦材料的问题,即“米”的问题没有得好很好的解决。近几年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一系列做法,促使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写真事,抒真情,取得了一定成效。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艺术命题,激发学生觅“米”的内在需求
学生不愿写作文,瞎编乱造,往往与作文命题有很大关系,如果常让学生写那些老掉牙的题目,或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像《记一个助人为乐的同学》、《难忘的一件事》等,没有一点新的生活气息,让人望而生畏,怎么能让学生愿意写呢?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靓丽动人,给人以慈善、和蔼之感,人才愿意接近。那些陈旧的题目,眼中无神,半死不活,毫无生气,怎能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写作欲望呢?如每次接初一住宿新生,第一次作文我会围绕入学让其选材作文,如《开学前一天晚上》、《入学第一天晚上我没睡好》、《第一次离开父母,我好想家》、《父母走时我哭了》、《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班主任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刚刚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觉得什么都新鲜,对什么都好奇,又刚刚离开父母单独生活,会有许多想法,会看到听到许多新鲜事,写起来会觉得有话可说,自然也就有了写作兴趣。
这些作文题目,学生没有地方抄,手头上的作文选之类的书用不上了,只好自己动脑筋,从自己身边选材写,这第一次作文,就使学生进入了写真事、抒真情的氛围,促使其从生活中找“真米”、“找好米”。
二、展评作文,在交流中验“米”、评“米”
轮流在班里展评学生作文,使学生不得不自己找“米”下锅。学生有时会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从作文刊物或作文书上抄一篇,或借一个材料,老师会看不出,以应付交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接班就规定:学生的作文要轮流在班里展评,对抄袭的作文,一旦被检举出来,该生就要对全班同学作检讨,并要用五百字以上的篇幅写出自己抄袭作文时的心理状态,张贴在作文展评栏里,同时在班里大讲抄袭作文的害处和不道德,让学生从内心痛恨这种做法,这种机制的建立,使学生抄袭作文的侥幸心理打消了,因为他们知道,抄袭的作文,即使老师没看出来,还有全班同学呢,总会有人看出来。对抄袭作文有了畏惧感和羞耻感,学生便处在相互监督之下,同时也加强了作文的交流,便于取长补短,更激发了学生作文创新的热情,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都想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做,学生的这种心理有了释放的机会,每次作文都要竭尽全力去找最新的“米”、别人想不到的“米”下锅,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指导,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收集新“米”
学生写作文,也有的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新材料,思路打不开,对这样的学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又有利于对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指导也更有针对性。
一次作文时,一个学生准备写自己的一位小学老师,因为平时看到的写老师的作文多了,老跳不出固有的圈子,还是从老师认真备课,晚上在灯下批改作业,耐心帮助自己改正错误,带病坚持上课,自己病了老师主动给补课这样陈旧的模式来写,毫无新意可言,他为此也很苦恼。课下我便启发他回想在与老师的接触中,有没有特别让自己难忘的地方,难忘的事,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的,还有,这位老师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这样一启发,这个学生渐渐进入了写作的佳境,发现了这位教师许多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通过以上的做法,我班学生摆脱了作文照搬照抄的做法,克服了写作上的畏惧心理,树立了创新意识,走出了没东西可写的低谷和误区,学生人人能写真事、抒真情,出了不少写作尖子。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学生能不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能不能进入写作的最佳状态,作文教学能否走出固有的死胡同,很重要的一点是施教者首先要转变旧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意识。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使作文贴近他们的生活,同时采取一些激励学生的措施,作文教学就会走进一个全新的境地。
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浅议
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是借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形式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命题形式。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的数量急剧攀升,占据了作文命题的主体地位,成了近几年中考作文的主流题型。特别是2024年以来,绝大多数地区的中考作文命题都为话题作文,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话题作文之所以受到全国各地命题者的青睐,是因为这种题型能张扬学生个性,能写出真情实感,充分展现考生的真才实学,它能在立意、选材、文体、表达等方面给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留有很大空间。
话题作文虽然给考生留有很大创作空间,但考试时很多考生都得分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有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偏离话题、不会拟定标题、不会把握文体、卷面不整洁、字数不符合要求等方面的硬伤。那么,初三学生如何在中考中使话题作文得高分呢?以下几点写作技巧是不容忽视的:
一、必须深入生活
其实,深入生活是写好任何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考生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当然,这里也需要多读多思,不断积累,博览课外读物,咀嚼时文英华,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话题作文才能真正有新颖别致的可能。
二、把握话题中心
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审题障碍少,难度低,考生不易离题。但也由于话题范围大,于是有的考生掉以轻心,忽略了审题这一关,写出离题之作。话题作文取材的范围宽广,不等于不要明确的中心。话题范围再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以“个性”为话题,如果学生写成“爱好”或“习惯”,这就超出了话题的范围。再比如,“请你以自己面对„批评‟或„表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学生不认真审题,去写别人受到批评或表扬,这同样偏离了话题的中心。准确把握话题中心,是写好任何文章的前提。话题作文所确立的中心,必须是话题范围之内的内容。如果所确立的中心不能被话题所包含,那么这篇文章就跑题了。其实,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虽然很明显,但也仍有一定的写作上的限制因素。比如,在话题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它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谓“有关”,含有“重合”,“交叉”乃至“搭界”之意,即有关系的,可以涉及到的等等。所以面对话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读懂材料,看清要求,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三、紧扣话题拟题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的好,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
作文题目要准确,更要生动、凝练、含蓄、新奇,有美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内容和读者情感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文不对题,眼睛无神,总是缺憾。所以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出彩的题目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拟题的方法有:
1、以话题为中心词,在话题前后加上适当的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这是拟题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它可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形象。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心灵的感动”、“感动之后的思考”、“今天,你感动了吗”等题目。
2、用标题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诚信不可少”、“莫以成败论英雄”、“感动不需要理由”、“多情未必不丈夫”等等。这些标题就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考生对自己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所拟标题的优劣。
3、用修辞方法拟题。如以“假日”为话题,可用比喻拟题,拟为《假日——爱的桥梁》,将桥梁比喻成爱的桥梁,在父母离婚后,“我”被判给爸爸,于是利用假日与妈妈构筑了一条情感的纽带。又如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可拟为《苦咖啡》,这便运用了双关,既实指咖啡,又暗指生活,通过叙述自己在校独自锻炼的苦,折射出其中的甜。
4、用联想的方法来拟题。该法适用于一些有象征意义的话题,如“水”、“山”、“树”等。以“树”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拟出很多见解独到的标题,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材与非材”、“木秀于林”、“谈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等。
四、立意创新求异
古人云:“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率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为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
1、要做到切口小,即选取一个小的角度、巧的角度,小中见大。如以《草赞》为题作文,无疑要写成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照一般的写法,一些考生往往扣住小草“平凡”的特点来赞美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人们——教师、环卫工人等。而有个考生写此文巧取角度,抓住小草具有适应艰苦环境且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赞美一批下岗工人开办人们急需的“托老所”等服务性机构及其乐于奉献的精神。“赞小草”虽是老调,该考生却弹出了新意。
2、学会逆向思维,就是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以“感动”这个话题为例,它的反面是不懂感动或者是不会感动。那我们就可以写一个说自己不懂“感动”的人,写他在母爱面前的心理和行动,写他的冷漠在母爱面前怎样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从而学会感动的过程。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文章不落入俗套,不大众化,而给阅卷老师以“新颖”之感。
3、发挥联想和想象。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说别人所未说,讲别人所未讲,抒别人所未抒。比如以“歌声”为话题时,一位学生独辟蹊径,把自然界声音融成一曲美妙的乐曲,还有一位学生把寝室的打鼾写成了《夜半歌声》,这些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文体明确规范
话题作文“文体不限”,指的是不限制用哪一种文体,便于考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但这样并不等于文体的泛化。文体的选择可以随意,但选定后,保持文体自身的规范与和谐却是必要的。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搞成一种文体的大拼盘大杂烩,信笔胡言,非驴非马,客观上影响了内容的表达,这是不可取的;为了标新立异,有的考生甚至还写出一些令人震惊的“另类”作文,这更应该及时纠正,以免延误大事。诚然,现在有些报刊上确实有些文章不伦不类,文体特征不鲜明,令人难以卒读。我们考生毕竟还处在学习写作阶段,文体的特征一定要鲜明,这既便于自己写作,也便于阅卷者阅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确定自己是写什么文体后,就要在自己的文章中鲜明地表现出这一文体的语言特征。比如: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记叙描写的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逻辑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议论说理的学生,可以选择议论文;感情丰富,视野开阔的学生,可以选择散文等等。
六、点题恰到好处
点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示出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应试文章,应该让阅卷者在短期内就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印象,了解这篇文章的材料和题旨,恰如其分的点题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文章恰当的地方(一般在结尾处,也可用“题记”的形式出现在文首),恰当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更重要的是,让阅卷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七、语言规范通顺,书写正确美观
语言、文面犹如产品的包装,若无好的包装,产品也将黯然失色。“语言”在作文评分标准里单列一项,不同等级中有不同的要求。考场作文要想得高分,须重视语言表达。因漏字、添字或错字而造成病句会把作文拉下一个档次,且会因“错别字满3个扣1分”而追加扣1至3分。此外,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对于应试作文显得尤为重要,不可等闲视之。若删改涂抹、书写潦草,也会因“卷面不整洁”而被“酌情扣去1至3分”。这一里一外,得失非小。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表达,书写正确规范,卷面干净、整洁。要求学生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总之,话题作文只是作文命题形式的一种,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可以是命题作文、也可以是材料作文、还可以是看图作文等等,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要以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为准则,鼓励张扬个性。我们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从拟定标题,到选材,到文章的结构布局,到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要落到实处,可以一次一个重点,做到扎扎实实
写作常见问题的浅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在初中生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本文试对初中生在写作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常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在写作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1.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多注意积累?教师则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分析事物,怎样提炼观点,如何搜集和运用材料? 2.作文的”假?大?空“?在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学生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伪装“得很”高尚“,不敢说真话?其次,优秀的”范文“导致学生说假话?学生为写出好作文,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语句,发一些故作深沉而的感悟,排列几句名人名言或诗词典故,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有”范文“的样子?为扭转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观念和实践方面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3.好跑题,把握不住中心?这种情况一般多会出现在话题作文中?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对词语或话题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其次是常由话题一步步蔓延开去,先是由话题写起,越写离主题越远;再有就是只从材料引申出观点来,却不顾话题本身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在材料作文中只抓住了枝叶,丢了主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要学会立意取材,搞清楚材料的取舍与表现中心思想的关系?
二、在写作中阶段,遣词造句不当,结构?段落安排不合理
这里所说的写作中阶段,指的是动笔写的阶段?这一阶段常见的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词汇贫乏;二是用词不当,病句多;三是叙事顺序不清,逻辑性差;四是文章的结构?段落安排得不合理? 对此,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阅读课的教学?要利用好阅读课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材料的安排,让学生明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在写作后阶段,经常不修改,或不认真修改
这里所说的写作后阶段,指的是初稿完成后的时期?学生在写完作文后经常不认真修改或干脆不修改,致使作文中出现了诸多明显的错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也都对作文的修改环节相当重视,认为习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学生在作文修改中出现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对修改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根本就不会修改?这要求教师平时应加强对作文修改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作文修改对学生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信息:一是教师批改;二是学生自我检查;三是学生互相批改?通过这种修改和检查,可以修正习作中的疏漏,还可以从别的同学身上学到写作的长处?
选好作文素材的浅议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占了不小分量,是拿高分的关键。不少作文总让人觉得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没有感染力。其实问题就出在选材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烹饪,同样,佳作华章也需用材料来构建,作文材料的质量与作文质量密切相关。
一、以“我”为主
作文选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写自己熟悉、有切身感受的人和事。因为熟悉,有切身感受,就容易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有的考生写作文时动不动就古今中外,“话说天下大事”,虽然也有精彩文章,但多数内容由于自己不熟悉而把握不住。相反,从身边生活的细微处入手,从“我”写起,就能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考生最熟悉的是自己,如果多从自身出发,整理初中三年所写的作文、日记、随笔等,仔细挖掘,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一定会发现许多别人没有的“珍宝”。
作文选材不可舍近求远,不妨以“我”为主,“我手写我心”,坦诚地敞开心扉,抒写真情实感。即使没有出现“我”或“结合自己”的作文题也完全可以写“我”,如作文题目“向前,向前,向前!”就可以写自己的经历,表现自己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和品质。
二、重新轻旧
选择材料时,还要注意“重新轻旧”。所谓“新”,就是指新人、新事、新情况、新观点、新认识等。“新”材料是文章有新意的基础。当然,不是过去的材料绝对不能用。像“围绕„成长‟选材立意”的文题,它要反映我们的成长过程,必然要写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这样就会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人和事,那就要略写从前的人或事,详写现在的人或事;概括写从前的人或事,具体写现在的人或事。
三、避俗求新
有时我们想到的作文材料,人家也想到了;我们写出的内容,别人也写出来了。如写以“面对”为题的作文,许多考生写的是:面对考试,面对中考,面对考试成绩滑落,面对英语成绩不理想……可谓千人一面,内容雷同,可谓之“俗”。
诚然,“考试”、“中考”、“成绩”确实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难道我们的生活仅此而已吗?经过三年的初中生活,仅学校生活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有老师、同学、职工等人物,有升旗、运动会、球赛、联欢等活动,有春游踏青的欢快,有摘下红领巾时的感慨,有团旗下宣誓的庄严,有军训中吃苦流汗的辛苦……在脑海中认真地搜索,一定会找到我们自己所独有的写作材料。
根据作文题意,运用以“我”为主、重新轻旧、避俗求新的选材方法,定会写出能够表达我们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好作文。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暮然回首见端倪
————写作之路
自己在当学生时亦如现在的学生,每单元结束时最怕的就是作文训练,每每老师把作文要求强调之后就是一句“现在开始动笔吧!”而此时自己总是攥着笔头、皱着眉头、揪着心头却写不下第一个字。现在自己站在讲台上看见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这般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要想成为“作家”确实不易!
学生写作却是语文能力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写作最能体现这种能力的强弱。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具备一定的语言写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写作时没有话可写,没有素材可拓展,而且就算勉强为了交差,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遣词造句都平淡无味毫无悬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过多地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好词佳句,哪来的素材和写作对象?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写作水平,积累语言文字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语言积累是前奏
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所以写还是要以说为先。然而说话却不能等同于写文章,就像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样,但说话对于活跃思维、恰当选用句式和词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语言积累贫乏,见人见事时就无话可说,等到写作时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句话,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词汇,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出口成章。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库。
善于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学习过的文章中富有表现力和启示性的字词句段都要注意分门别类的积累。一篇篇语文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范文,他也是学生的最亲近的“百科全书”,书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记人的、写景、状物的等等都有涉足。写人记事的好词好句可以为记叙文所用;写景状物的优美句段可以为散文所用。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他却在灯火阑珊处”。手中的课本就是最好的宝典!
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善于发现,记住并且做到“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生活中亦是如此,要时刻养成“眼口耳手心”几管齐下的习惯。把身边那些能感受到的、能听见的、能看见的、能嗅见的声音、动作、色彩、言语和表情等一并的记录下来,这样语言的素材还怕积累不到吗?
举例来说:在校园中,看到众多的学生和老师,他们的年龄、面容、服饰、声音、走路的姿态、表情等确是截然不同的。这对于学生描写人物形象确是很好的材料,也是身边的时时接触的人物,在写的时候不会陌生,也会有话可说。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夜增进,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感悟,之后再把自己积累的素材加以融会贯通用于自己的写作中,那么再次写出来的文章不会再是千篇一律而且无话可说了吧!在写作方面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从而在一步步的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技能。
在写作教学之路上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好的习作之路让学生轻松的前行!
第五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1
让“巧妇”不为“无米之炊”
——试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中学 苏政昌
摘要:指导写真写实;写平凡,写小事,以小见大;指导学生“靠山写山,近海写海,有感而发”,选材入文体现地方色彩,减少材料的陌生感、空洞感;给学生“嫁接”经验,让学生少走弯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 地方特色模仿写作靠山写山,近海写海嫁接经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听来淡白无奇,细想却充满着哲理。没有米,即使多能干,也不能做出饭来。同样,做什么事,都不能缺少必需的材料。写作也不例外,如果心中没有材料,绝对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更不会写出好的作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最感头痛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让学生做到用词准确,不在于如何让学生把句子写得生动、流利,也不在于如何做到布局谋篇(虽然这些都是重要的),而是学生(本文的“学生”均指乡镇中学的学生)无话可写,也就是缺乏写作素材,没有材料或材料贫乏,动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
造成“巧妇无米”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少亲身经历,缺少社会实践。
未经亲身体验,或所经历的无深刻印象,一旦做起作文,只能造假了。例如:一道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考试作文题《一次难忘的旅行》,却让不少学生吃了亏,许多学生误认为只有离家远行的,那才叫“旅行”。进过城的,或出过远门的,当然能很快写出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而那些未曾出过远门的农家子弟此时也不会轻易“束手就擒”的,为了应付,他们只能编!而且比谁都“旅行”得远,都是游桂林、长城的占多数,因为那是课本中常提到的,有深刻印象,半背半编,应付了事,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一看就知道是“水货”。也有些确实做到写实,但也只能写些到邻村表哥表姐家做客的,或写了途中见到一两头牛三四只鸟的,找不到一点新意。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的作文是空白的,当询问考生原因时,学生则显出委屈的样子:“我没去旅游过,又不会编,怎么写?”看这些同学平时的写作水平及写作态度,也不是极差,究其原因证实学生所说不假,缺少生活经历,确实让学生吃了“哑巴亏”。
怎样才能让学生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
要解决学生“无经历”、“经历少”之难题,绝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让学生去经历作文中可能出现的事情(那只是说笑罢了),虽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而推卸教学责任,1
不能老叫嚷着“不让学生外出怎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不但有路可走,还可以走“捷径”呢!
在作文选材指导中我历来主张“靠山写山,近海写海;有感即发,无病无痛别哼哼!”选材入文应结合地域,体现地方色彩,反映生活,体现真实感。就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叫渔村的学生写随船出海总比“去长城”有真情实感;《难忘的一天》则建议女同学记叙敲一天蚝蜊挣得几块钱的经过,反映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不比编造去动物园看动物更有意义吗?提示学生多写写家乡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写写沿海方正井然的养殖场;写写绮丽多姿的海滩奇石,写写与海浪拼搏的家乡父老,写写严肃而不乏活泼的班集体„„宽广无边的大海让我们激起汹涌的写景激情,简朴整齐的校园是我们说明的对象,团结拼搏的同学是事件的主人公,远大的理想是指导议论的最好话题„„看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找不到素材?喜欢追求新意的学生,往往就忽略了身边熟视无睹的一草一木,就是老师,在指导选材中也总是刻意要求学生写新写奇而忽略教育学生从平凡中筛取本实的东西,老师心中没有数,学生找不到写作的方向,一次两次找不到写作的感觉,就会厌写,乃至怕写。
历来鼓励学生写真写实的我,在教学中一直都在注意着平凡的课文,用平凡的文章作示范来指导学生模仿选材及写作,这一点的确是与其他老师不同的。第六册语文课本中的《菜园小记》,写的是最平凡的东西——种菜,语句也很平谈,谈不上生动、风趣。可文章“以小见大”的特点让我决心组织学生来一次模仿写作,让学生写一次劳动经历,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为了使这次写作获得成功,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把学生有可能经历过的劳动都罗列下来:上山割草砍蔗,下田插秧割禾,出海捕鱼拾螺„„ 然后根据材料为学生设计了多种的主题思想供参考借鉴,并假设了指导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可能,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上课时,刚导入,学生知道写作目的后,纷纷嚷起来,都说“难写!难写!”,这早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微笑着问他们为何说“难写”,学生如实反映,有的说没参加过什么繁重的劳动,无话可写,有的说所做的事太平常,反映不出什么问题(在此这前学生总认为轰轰烈烈的经历那才值得写)。我等学生发了牢骚后,便一样一样的询问:“做过„„吗?”“„„做过吧?”把准备好的问题一道一道地问下去,课堂气氛随着问答逐渐由喧闹而变为活跃,同学们纷纷大笑:“这些也可以写?”我给予肯定:“就应该写这些!”然后,我就某些事例作分析,告诉学生写什么样的事可以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并告诉他们,生活中无小事,事事都蕴含人生哲理,看你是否有心去发掘,看谁能善于发掘!分析到此后,学生动了心,不再唱反调,而开始默默思索,努力构思了。结果,这次作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中写出海的作文占了半数以上,真正做到“靠海写海”、“有感而发”,改完一个班的作文后,我这个没有出过海的老师也懂得了许多的有关海的常识——学生从此令我刮目相看!这次写作指导,使我增强了
工作的信心,我明白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生是掘宝人,教师要做寻宝人,教师要善于带路,学生才容易挖掘到金子,将来,学生有了经验,自己担当起寻宝和掘宝的角色。
另外,教师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影响着学生的选材入文。
学生在写作中需要提及未接触过的事物,在不知如何动笔的时候,总把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而在这个时候,总不能叫学生先去“亲身经历”,再回来写“真情实感”吧。教师如果能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嫁接”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节省许多时间,从中获得写作材料。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第一单元写作要求是一事一议,我提供给学生参考的题目中有一个半命题《由___而想到的》,一学生选了《由电子游戏而想到的》,可他只写了几行开了个头就不会写了,他停下笔来问我玩电子游戏有什么好处,我问他是否打过电子游戏,他说只看过没玩过,我就说,没经历过的,你不熟悉,何必强写,不如换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吧(我自以为这个建议很明智呢)。可他却诚恳地告诉我,他的哥哥读初中时成绩一直很好,本有希望考重点,是让电子游戏给毁了。当初哥哥骗父母亲,说学电脑将来好找工作,当时网吧在乡镇刚兴起,很新潮,父母亲信以为真,还说哥哥有“本领”、有“出息”,现在追悔莫及,只好把希望全寄托在弟弟身上,学生有感于此,想论证电子游戏的好处和害处,再指出玩游戏的弊大于利,得出“中学生不该电子游戏”的论点。不明真相的我却叫他换论题,这不是改变了他的创作意图吗?不是打低他的写作积极性吗?学生对老师不大失所望才怪呢。惭愧之后,我暗暗庆幸自已懂一点电脑知识,虽不能做到指点迷津,但也为学生了却一桩心愿。如果真是一窍不通的话,那只能找借口推托了,那简直是“误人子弟”,哪谈得上“传经授道”?一道文题摆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畏难之心是正常的,但如果老师也是一片茫然的话,就谈不上指导了。这就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当今教师,单靠“三寸不烂之舌”想搞好作文教学,哪是绝对不可能的,囿于教科书的学生,永远无法写出“惊世之作”,缺少生活体验的创作,只能是无病呻吟,探讨作文教学方法,单靠一支笔一本教案簿,单靠老师的课堂设计,远远无法满足作文教学的需要,教师的继续教育已成当务之急,要间接地为学生写作而积累材料,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压,才能使知识的源流更畅快地向学生的心间浇灌。
说来说去,无不是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布局谋篇,如果不解决“材料”这个问题,一切指导都是空话,都是空中楼阁。愿更多的同行加入讨论的行列,挖掘更多、更好的办法,让“巧妇”有米可炊,让孩子们远离写作的饥饿。那时,素质教育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春花绽放、硕果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