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泸州市2024年经济情况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3/373149.html

第一篇:泸州市2024年经济情况

泸州经济概况

经省统计局审定,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84.4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300.5亿元,增长12.0%。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52亿元,比上年增长

4.4%,其中:农业增长5.0%、林业增长8.6%、牧业增长3.0%、渔业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5.0%。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98万吨,比上年增加6万吨,增长3.3%。其中,夏粮产量20万吨,下降2.9%; 秋粮产量178万吨,增长4.0%。油料产量4万吨,增长0.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2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6万吨,增长2.2%。生猪存栏271万头,比上年下降2.7%;生猪出栏367万头,比上年增长2.5%。

二、工业经济增势平稳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轻工业增长13.8%。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1%,集体企业增长11.7%,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

业增长14.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6.8%。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202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0.9亿元,增长82.7%。从产业看,全市第一产业投资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9%;第二产业投资442.3亿元,增长28.7%;第三产业投资413.8亿元,增长27.8%。

四、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

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8.0亿元,增长15.4%。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0.6个百分点。

按消费形态分,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3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餐饮收入64.5亿元,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

五、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

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6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出口额20459万美元,增长29.5%;进口额2195万美元,下降21.7%。

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202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8.5亿元,增长15.2%,占公共财

政预算收入的62.5%;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项主体税种达36.8亿元,占税收收入比重为53.6%。非税收入41.1亿元,增长76.3%。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55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4136元,增长14.8%;家庭经营性纯收入3610元,增长11.9%;财产性纯收入128元,增长25.4%;转移性纯收入581元,增长9.5%。

七、金融运行平稳,物价温和上涨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97亿元,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7.6亿元,比年初增加119.4亿元,增长15.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66.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1亿元,增长21.8%。其中,短期贷款254.1亿元,比年初增加49.2亿元,增长24.0%。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2%,涨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高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七涨一跌”,其中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5.5%,烟酒上涨0.7%,衣着上涨2.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8%,交通和通讯下降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9%。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下降0.8%。

亮点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量实现跨越发展

据了解,继2024年我市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后,2024年我市再创佳绩,经济总量赶超乐山,实现历史性突破,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1140.5亿元,增速11.2%,居全省第三位。亮点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据介绍,泸州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除GDP外,增速进入全省前三的指标还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1位,服务业增加值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第2位,财政收入第2位,城镇居民收入第位。总量实现升位的有:固定资产投资由8位升到7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4位升到3位。

亮点三: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增速居全省第1位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非公有经济增加值675.1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8位,增速14.3%,居全省第1位,非公有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为74.9%,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664.71亿元,增长14.4%。民间投资保持活跃,全年完成投资652.8亿元,增长37%,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7.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1.0%提高到75.4%。

亮点四: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市统计局的新闻发言人梅秀莲表示:“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表现在:经济增长对地方和国家财政贡献大。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过200亿元,增长11.5%;同时地方财力增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过100亿元(109.6亿

元),增长32.4%;城乡居民得到实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增多,达到877.6亿元,比年初增长15.8%;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

2024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泸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 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发展战略,狠抓“项目落地见效”,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两化”互 动,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篇:2024年1季度四川省泸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4年1季度四川省泸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泸州市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突破”工作主题,坚定发展信心,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泸州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一季度泸州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经省统计局审定,一季度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81.8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83.6亿元,增长10.9%。与四川省相比,GDP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

(一)工业支撑有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支撑泸州市经济发展

一季度,泸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提高

2.6个百分点。工业行业增长面扩大。一季度,泸州市工业29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82.8%。其中,酒的制造业同比增长16.0%;机械行业同比增长12.7%;化工行业同比下降8.3%;能源行业同比下降22.2%。酒业仍是拉动泸州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面对高端白酒行情低迷的现状,泸州市各大酒类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市场营销,不断拓展大众消费市场,白酒产业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一季度,酒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超过泸州市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对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7.9%,拉动泸州市工业增长11.3个百分点。机械行业稳中向好,医药制造业加快发展。随着全国工程机械市场逐步复苏,一季度,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较1-2月提高4.3个百分点,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医药制造业作为泸州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一季度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8%,高于泸州市平均增速。新增企业拉动工业增长。今年以来,泸州市有88户工业企业新纳入规模以上统计,1-3月,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77.9%,占泸州市工业总量的2.5%,拉动泸州市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季度,泸州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5.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10.4亿元,同比增长6.3%;林业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3.0%;

牧业产值29.7亿元,同比增长1.8%;渔业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7亿元,同比增长3.6%。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棚蔬菜种植比例同比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小春蔬菜播种面积2.9万公顷,同比增长3.3%。生猪规模养殖增加,一季度,生猪出栏108.8万头,同比增长1.5%,猪肉产量7.9万吨,同比增加1.6%。

3、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贡献不断提高

一季度,泸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6亿元,同比增长10.9%,对泸州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2.0亿元,增长6.3%;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9亿元,增长19.3%;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同比增长16.9%;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6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1%;1-2月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71.6%。

(二)三大需求保持平稳,经济发展基础稳定

1、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需求持续稳定

乡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2024年,泸州市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一季度,泸州市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乡村增速比城镇高0.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占主导,餐饮收入加快增长。一季度,泸州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85.6%,占据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泸州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餐饮收入1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较1-2月加快1.5个百分点。限上企业(单位)引领市场发展。一季度,泸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比四川省限上增速快13个百分点,比泸州市社消零增速快10.3个百分点,是引领消费品市场发展、拉动社消零增长的主要力量。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一季度,泸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3%,增速比四川省快25.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势强劲。一季度泸州市完成民间投资160.7亿元,增长51.7%,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13.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6.8%,民间投资拉动泸州市投资增长36.2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4.5%,成为拉动泸州市投资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好。一季度,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资金本年到位264.6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18.5亿元,同比增长99.7%;银行贷款到位17.3亿元,增长42%;自筹资金到位202.1亿元,增长39%。工业投资拉动作用强。一季度泸州市完成工业投资90.3亿元,同比增长35.3%,增速比四川省快3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43.2%。房地产投资增长快。一季度泸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41.1亿元,同比增长77.7%,增速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62.6个百分点,在四川省二十一个市州中排在第4位。

3、外贸形势较好,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泸州市实现进出口总值4980万美元,同比增长56.3%。其中,进口3494万美元,增长15.6%;出口1486万美元,同比增长800.6%。外贸形势好转,一季度进出口、进口、出口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52.2、7.3、839.9个百分点。

(三)三方收入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1、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季度,泸州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居四川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6.4亿元,下降8.4%,从税收结构看,营业税收入4.3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2.1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0.5亿元、增值税收入1.4亿元,占税收总量的26.2%、12.8%、3.0%和8.5%;非税收入13.3亿元,增长80.0%。

2、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一季度,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8元,增长11.6%,增速居四川省第2位,增速高于四川省、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22元,增长13.0%,增速居四川省第7位,增速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3、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速增长,经济效益下降

1-2月,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4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利税总额26.1亿元,同比下降29.9%;实现利润总额13.3亿元,同比下降

39.4%;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58%,比去年同期提高4.19个百分点。

(四)要素保障有力,运行环境总体趋稳

1、金融市场稳定,信贷资金保障较好

3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514.4亿元,比年初增长103.6亿元,增长7.3%,其中个人储蓄存款974.8亿元,比年初增长97.2亿元,增长11.1%。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26.4亿元,比年初增长59.6亿元,增长7.8%,其中短期贷款283.8亿元,比年初增长29.7亿元,增长11.7%;中长期贷款538.2亿元,比年初增长32.4亿元,增长6.4%,较好地满足了泸州市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为泸州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2、货运周转量增势平稳,全社会用电稳定增长

从反映经济活力的两项指标看,一季度全社会公路货物周转量17.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4%。全社会用电量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

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不断回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0.3%,降幅较去年收窄1.8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下降0.4%,工业企业生产压力逐步缓解。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一季度泸州市经济运行看,泸州市经济虽然保持稳中向好趋势,但仍面临追赶超越与科学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经济运行中显现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受宏观环境影响,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较大

国际上,债务上限和QE退出影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结构性缺陷也限制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它的改善还需要很长时间。国内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攻坚期,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经济的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瓶颈、财政金融风险等突出矛盾仍亟待进一步消解,经济转型升级之路还很长。在中央强调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引导下,全国各省、四川省各市发展预期普遍下调。虽然今

年泸州市经济发展积极向好,但受宏观环境影响,企业供大于求和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仍然突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较大。

(二)生产要素保障还有待提高

一是天然气供应不稳定。随着泸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天然气消费量在大幅增加,天然气供应不稳定。二是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去年通过一系列电力工程改善了供电条件,但泸州市输变电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存在电力主网结构单一,电源分布不合理,主网断面负荷受限、抗风险能力低等诸多问题。三是土地资源紧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土地的清理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企业难以争取新增用地指标,存量土地面积也不大。因此,部分工业项目无法落地,部分企业虽然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意向,但受土地资源制约,不能付诸实际。

(三)企业融资仍然困难

受市场低迷、库存压力加大影响,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激增。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从工业融资需求总体情况看,2024年泸州市工业信贷融资需求在150亿元以上。其中:产业园区建设融资需求约20-30亿元,工业项目贷款需求在80亿元以上,中小(微)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在50亿元以上。此外,很多企业反映,融资手续繁杂,资金到位时间长,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往往错过企业最佳用款时机。

(四)新入库项目投资规模相对偏小

一季度,泸州市新开工入库投资项目12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64个,增长104.9%,虽然增长的个数很多,但是从今年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92.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5.6亿元来比较的话,计划投资额下降了22.6%。从平均规模来看,今年为7782万元,去年为20589亿元,今年新入库项目的平均规模比去年明显减小。

(五)生猪产能过剩,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

今年1月22日以后,泸州市生猪价格连续8周出现下跌,截止3月31日泸州市生猪出场均价633/50公斤,环比下跌0.78%,猪粮比价4.83∶1。生猪价格下跌,部分养殖户养殖肥猪已经出现亏损状态,而目前全国生猪产能偏高,生猪

市场不明朗,也严重抑制了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上半年经济形势预判

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从国内形势看,全国总体经济发展形势稳中向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4%,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回升,结构调整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中国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新的发展潜力和需求也将不断释放,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从泸州形势看,一季度,泸州经济持续向好,为上半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泸州经济发展来看,还将在调优结构中加快发展。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六个突破”相关政策意见,坚定发展信心,咬定目标不动摇,突出“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总要求,以深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明确重点,细化责任,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巩固好泸州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预计上半年泸州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可望实现平稳增长的预期目标。

第三篇: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四川泸州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一、泸州市市辖区简介

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边陲,身处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如图1),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其距省会成都约

278公里,距离重庆仅203公里,深受重庆的经济辐射(如

图2),若仅放在四川省内分析泸州市的产业局限性较大,放在成渝经济区内更适宜,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24-2024)》中对其发展定位为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

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

节点和港口城市。

市辖区是为直辖市和地级市划定的行政分区,是

城市的重要部分,一般为中心城区,以第三服务业为

主、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泸州市有三区

四县,其中三个市辖区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市辖区总面积 2,133平方千米,人口共145.1万人。

图1泸州位于川黔滇渝结合部示意图

二、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

1、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泸州市市辖区在地理上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

盆地过渡的丘陵地段,长江直传其境内,连接川

渝滇黔四省市区域战略优势明显。是长江出川门

户之城,西南南北交通之要道。

在产业经济山,泸州市是西南重要的老工业

基地,是成渝经济圈中南部发展带之上的区域中

心城市和化工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川南城市

群重要的节点地区,在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体

系、资金、人才、土地供应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政策上可以享受成渝经济圈带来有机遇。

在国家层面,泸州市市辖区处于长江战略发展带的上游,依托于长江,其市辖区产业具有很好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投资的优势。其产业的临港性比较明显。在市域层面,泸州市市辖区是泸州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根据第五次全国普查数据,2024年,市辖区有常住人口137万人,占到泸州市域的32.5%。2024年,泸州市辖区经济总量为369.49亿元,占市域的总量的51.7%。市域人均GDP为1,7万元,市辖区为2.7万元。可以看出市辖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域地区,是泸州市经济核心区。其市辖区内化工、白酒、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在市辖区内优势十分明显。

成渝经济区产业状况、同等级城市市辖区对比、市域经济产业状况。

2、自身产业结构分析

1.1产业发展阶段

有图1可见,泸州市市辖区的GDP

上升速度较快,2024年GDP已经达到369.4938亿元,GDP增长率连续十年保持在10%以上,2024年高达17.1%,涨势迅猛。

借助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泸州市市辖

区产业发展阶段。经计算得,2024年泸州市市辖区人均GDP

为4008.5美元(按202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8计算),可得知泸州市市辖区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见表1)。

图2泸州在川渝经济区的位置

1.2产业结构变化

1.2.1产值构成由图2可知,近年来,泸州市辖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经

图3泸州市辖区在市域的位置 济比重的比例逐渐下降,向二三产业转化,第二产业增势迅

猛,其中“重工业化”现象明显,产业开始向资金密集型转

型,工业发展强劲。而第三产业发展不及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2024年泸州市辖区GDP的三次产业所占地区经济比例为:第一产业8.36%,第二产业62.67%,第三产业

28.96%,属于“二三一”模式,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贡献作用。

1.2.2就业构成由图2可知,近年来,泸州市辖区就业人数比重的发展趋势几乎与产值构成同步。2024年泸州市辖区就业人数比重的比例为:第一产业0.26%,第二产业58.2%,第三产业41.53%。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已成为就业的主体。

1.3发展特征总结

(1)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2024以来,泸州市辖区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指标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基本符合标准模式中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任务基本完成。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还有待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无增长的趋势。但第二产业仍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有待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三、泸州市辖区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泸州市市辖区产业发展SWOT分析

根据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泸州市市辖区当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对其产业情况和环境的深入分析,可得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本文用SWOT法分析得出影响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的因子。其中有优势四项、劣势五项、优势四项、挑战两项。

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优越,区位条件较好。但是限于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带来的发展困境,泸州市当前产业发展遇到了不少门坎,能否转变发展模式,在外部条件上,泸州市现阶段拥有前所未有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成渝经济圈带来的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给予了泸州极大的外部优势。同时,紧邻泸州的区域中心城市重庆对泸州的挤压以及附近宜宾、内江、自贡、等兄弟城市与产业竞争都对泸州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可以判断泸州市产业发展整体上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所以其战略矩阵为SO战略,即增长型战略。基于SO战略,加快地区产业发展,快速提升地区产业规模及水平将是泸州市当前的战略任务。产业发展建议

在钱纳里发展阶段对泸州发展阶段判断中,泸州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在SWOT分析中,泸州产业发展为SO战略。根据这两项分析,可以断定泸州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产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领域。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快速提升产业水平,做大做强经济将是泸州市接下来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以下笔者根据对形势的判断,依据泸州自身条件提出的几点产业发展建议。2.1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四大优势支柱产业 2024年,泸州市工业增加值为377亿元。格局规划在十二五末,其工业增加值将达到800亿元,其中四大优势产业为600亿元,占75%。这样的目标使得泸州市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不遗余力的发展四大产业。泸州市工业四大产业包括白酒、化工、能源、机械制造。现阶段,这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区位商较高。未来的泸州经济必将依赖于这四大产业发展的健康发展。根据泸州市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末,四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这就需要泸州市在财政、土地、社会保障上向四大产业倾斜,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四大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2.2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尽快完成重大结构性基础设施建设。泸州市现阶段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不完善的对外交通,导致泸州经济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依托泸州港,以水道、公路、铁路、航空四大通道为重点,完善交通网络,是泸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泸州港的升级、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等3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泸州进港铁路专用线、叙(永)大(村)铁路和隆(昌)黄(桶)铁路叙(永)织(金)段的完善、泸州航空港的扩容是关系泸州川南经济地位的重大交通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落实。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命脉,特别是全国普遍缺电的情况下,古蔺煤矸石电厂、叙永煤矸石电厂和泸州电厂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相应电网的组建是接下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抓紧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重要能源项目的建设。2.3 放开新兴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新兴产业 现阶段,受制于财力和劳动力素质,泸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都不具有优势,几乎没有特别明显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并且因为紧邻产业吸铁石重庆,其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这样的情况下,强行发展新兴产业显然是不明智的。我建议泸州市采取先放后收的政策,以市场为主体,在税收和土地政策上适当的放开对新兴产业的束缚,让新兴产业自由发展。在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政府再合适的时机介入,配合市场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中选取新的支柱产业。在泸州十二五规划中,泸州市提出了成套工程施工机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对这些产业我认为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内坚决实行放开的政策,等待其成熟之后再介入。2.4 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公平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我国稳定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影响之下,地方社会结构的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泸州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保障网络不完善,水平也比较低。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很多利益群体的纠纷,特别是土地纠纷,曾在城区内引发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收入分配的改革、医疗和保险业的完善是泸州市社会事业重要的任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不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政治任务,还直接关系到市场的活力。对于产业来说,稳定的投资环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系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产业布局

参考资料:

1、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24-2024)

2、城市规划经济学 甄峰

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4、泸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四篇:泸州市农业局2024工作总结

泸州市农业局2024工作总结

2024年,我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始终把改善民生、富民惠民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专用粮食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两大民生工程,创新工作方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泸州农业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粮油作物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1.37万亩,较上年增加3.84万亩,增0.68%;总产量203.35万吨,较上年增加9.46万吨,增长4.88%。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2.62万亩,总产27.3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0.72万亩,1.04万吨;油菜播栽24.15万亩,较上年增加2.25万亩,增长10.3%;总产2.59万吨,较上年增加0.29万吨,增长12.61%。大春粮食播栽面积418.75万亩,比上年增加3.12万亩,增长0.75%;总产176.01万吨,比上年增加8.24万吨,增长4.91%。

全市高粱种植面积21.39万亩,总产5.73万吨。

(二)经济作物

1.蔬菜:新发展蔬菜基地7000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6.02万亩,产量150.28万吨,产值15.8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72万亩、10.68万吨、3.1亿元,增幅分别为1%、7.65%、24.4%。

2.水果:全市发展水果面积2.35万亩,其中:甜橙1.75万亩,龙眼0.31万亩、荔枝0.425万亩,全市果树面积达到84.39万亩,水果总产量13.38万吨,比上年增产2.09万吨,增18.51%,产值3.57亿元,较去年增加0.61亿元,增20.61%。

3.茶叶:全市发展茶叶面积0.56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1.9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7.08万亩,占总面积59.1%。茶叶产量3179吨,较去年减产143吨,减4.3 %,名优茶产量1276吨,占茶叶总产量的40.14%,全市茶叶总产值9312万元,较去年增收4451万元,增加91.51%。

(三)民生工程

1.沼气建设:截至12月23日,全市新增农村沼气池24950口(其中2024年新增项目450口),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1.4%。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8处,容积10415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容积840立方米;建设生态家园模式户 8377户。

2.农民工培训:截止12月16日统计,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8868人,占总任务的110.85%。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362人,占总任务的167.8%,带动农户6.285万人,占总任务的142.8%。实用技术培训158.7494万人,占总任务的122.1%。

(四)其它

全年实现病虫防治面积1126.37万亩次,草害防治面积252.67万亩次,鼠害防治面积171.19万亩。共挽回粮食损失42万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3%),病虫危害损失率为2.28%;改造中低产田9..62万亩,超计划20.25%;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9.4万亩,超额77.3%;全年发放蚕种23776张,产茧808685公斤,栽桑6500亩。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个。

二、主要成效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通过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面积;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单产;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粮食生产亮点;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病虫害防控等措施,粮食面积稳步增长、单产稳步提高、总产稳步增加,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03.35万吨,为泸州历史上第二个最高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超额完成甜橙新基地发展任务。在泸县、合江、江阳、叙永、古蔺5个区县新发展甜橙1.75万亩,完成省财政厅、农业厅下达我市计划任务的175%。二是南亚热带名优水果快速发展。全市新发展优质晚熟荔枝0.425万亩,优质龙眼0.31万亩。三是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凸现。完成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市场需求,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六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新发展蔬菜基地1.5万亩。四是茶叶基地扩大,产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发展茶叶面积0.56万亩。纳溪区引进业主冯朝文,投资250万元,成立泸州市纳溪区天绿茶厂,在护国镇伏金村建成年产400吨茶叶加工厂;业主朱毅,成立泸州市沁宏茶叶有限公司,在天仙镇建成年产300吨出口绿茶加工厂。两个加工厂于今年上半年已投入使用,为茶叶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加工保障。五是粮食内部结构优化。高粱、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六是品种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优质稻154.3万亩、优质专用玉米40.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43.1万亩、优质专用大豆13.8万亩、“双低”油菜14.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7.08万亩、无公害蔬菜19.4万亩,分别占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茶叶、蔬菜种植面积的71.2%、49.1%、50.9%、61.6%、59.8%、59.1 %和25.5%。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截至11月3日统计,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成员3694个。二是龙头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泸州老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家、省级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3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益加强。如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在龙马潭区金龙乡发展有机高粱基地,按照高于市场收购价50%的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有机高粱,使种植有机高粱的农民亩平增收超过1000元。三是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组织实施优质甜橙、荔枝标准化生产12万亩;古蔺县500亩“蔺春牌”牛皮茶系列、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申报的2.68万亩有机原粮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检查评估,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古蔺县10万亩小麦获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古蔺县绿色食品基地申报、认证,在古蔺县实施小麦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5万亩。四是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市优质稻产业带、优质甜橙产业带、优质荔枝、龙眼、青果产业带、蔬菜菜篮子基地、加工蔬菜基地、外销蔬菜基地初步建成,并形成一定规模。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1.7万亩,占承包地面积10.5%。流转农户占承包农户的7.5%。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一是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省上每户补助3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300元,区县配套200元,每户补助达到800元,江阳区补助达到1000元,经济较好的乡镇也配套补助不等的资金,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建池农户的积极性。启动了建后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每个区县今年至少建立10个村级服务网点要求,采取以区县协会+乡镇分会+村级网点和区县物管总站+乡镇分站+重点村级网站的形式,物管费采取政府部门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模式,稳定物管队伍。由沼气生产工为基本队伍,组建沼气建后服务企业,开展建后服务。其中,纳溪区、叙永县和合江县区县级服务企业已经组建,大部分乡镇已经完成“骨架”的搭建,逐步开始进入正常运行,收到显著成效。市政府安排出专项经费11万元,对已经建立起服务网点的区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物管站,鼓励企业参与到建后管理工作中。二是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我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甜橙、荔枝、龙眼、茶叶、高粱等重点产业,按照“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年初提出建设10个农业创业园区。现已形成以荔枝为支柱产业的合江农业科技创业园区,完成新发展荔枝5860亩,其中集中连片4060亩,补植连片1800亩,在合江镇完成5160亩,建成7250亩荔枝连片产业带;大桥镇完成700亩,形成1400亩连片规模,并带动了区内甜橙、花卉、真龙柚、梨桃等多种水果的发展,在两大园区高换优质晚熟品种示范1460株,带动农户自发高换6600株,优质晚熟品种比例达到10%。以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农民创业园区,面积达1100亩,进住了农民业主23户,每户平均种植面积达50亩,主要以种植早春蔬菜为主,今年,亩产值达6000多元。纳溪区护国镇伏金村茶业创业园区,形成了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000亩,人均2.67 亩,茶叶加工厂8个,茶业产值800万元,比上年增收300多万元,其中茶农鲜叶收入600万元。全村人均茶业收入3058元,人均增收1146元。形成了集茶苗繁育、名优茶加工、茶叶种植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茶产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伏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富裕村和文明村。龙马潭区魏园生姜产业示范园区等。

——机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制定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9项制度,修订了《农业局工作制度》、《农业局财务管理制度》等14项制度,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精简和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修订了《泸州市农业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等6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泸州市农业局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等12项保密工作制度,圆满地解决了职工购房遗留问题。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行风政风热线”,目标管理,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效能建设等有新推进,爱卫、双拥、无偿献血、妇女儿童、老龄、群团、维稳、信访、计划生育、计生“三结合”、应急处理等工作有新的进展。顺利通过了文明单位验收和工会职工之家验收。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灾后农业恢复重建

全市共筹集雨雪冰冻灾后农业恢复重建资金1988.8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195万元,市、区县、乡镇资金793.8万元。改种补种面积27.2万亩,其中洋芋5.9万亩、蔬菜17.6万亩。栽果树苗1.1万亩。补栽茶苗0.35万亩。增种大春作物16.1万亩,其中蔬菜4.1万亩、高粱9.2万亩。修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4552个。

(二)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抓粮食高产创建。按照省农业厅“七个一”的要求,开展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市、县财政落实高产创建资金405万元,组织1046名农技干部进村入户,在全市42个乡镇落实大春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面积27.26万亩、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点20个。特别是在泸县境内省道219线、万得公路沿线和合江县泸合路、佛九路沿线打造水稻超高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百里长廊”,做到核心示范区良种100%、水稻旱育秧90%以上、水稻强化栽培95%以上。

2.抓高粱产业化运作。重点抓20万亩高粱基地建设。我市把发展高粱产业作为助推酒业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通过狠抓规划、种子、面积、政策、技术、订单等的落实,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1.39万亩,比2024年增加15.51万亩。市级财政投入了200万元资金予以扶持;订单比例达到72.3%;在全市建立示范片3.07万亩。开展高粱高产创建活动,杂交高粱“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51公斤,比大面积亩产263.8公斤亩增287.2公斤,增产108.9%;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亩产达到1014.3公斤。“千亩展示区”亩产486公斤,比大面积增产222.2公斤,增产84.2%。“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大面积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3000元左右。

3.大力发展蔬菜。积极实施四川省的“4415”蔬菜助农增收工程,充分发挥我市“春 提早”和“秋延后”这“一早一晚”和立体气候的优势,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引进珍稀食用菌、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广西的荔浦芋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推广试验。特别是在古蔺护家乡等地姜种基地的试种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市生姜发展瓶颈,为我市大力发展生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宜宾市竹海高科集团,与江阳区业主签定80亩珍稀食用菌竹荪试验生产订单合同,进行试验种植。亩收鲜品竹荪1480斤,鲜竹荪送餐厅每斤达25-35元,烘烤成干制品135斤,竹海高科集团按每斤干制品60元收回,亩产值达8100元,除去生产成本,亩纯收入3700元以上,试验生产过程和效益都获得成功。竹荪产业的发展,有望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的开发的又一骨干产业。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引进业主经营,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财政投入增加。仅江阳区财政在今年蔬菜基地建设上就将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二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在龙马潭区、纳溪区、古蔺县和叙永县等区县,已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有力地提升了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通过政府扶持,业主投入,吸收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参与,采用客土等办法培肥地力,分期投入修建大棚等办法,把2024亩沿江长期荒芜的河滩地建成了优质蔬菜基地。三是保护地蔬菜面积日益扩大。仅江阳区大棚蔬菜就达到1.5万亩,地膜加小拱棚面积2.5万亩,遮阳网面积5000亩,地膜覆盖面积6万亩,防虫网面积250亩。

4.继续抓好特色水果产业。着力打造沿泸隆高速公路甜橙产业带、赤水河甜橙鲜食精品果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龙眼、荔枝产业带。按照“建管并举,注重管理”的原则,突出抓好甜橙已建果园的管理,结合甜橙专合组织建设,重点打造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果园、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果园、叙永县水潦乡海涯果园、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果园等10个甜橙重点示范果园和甜橙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部荔枝“948”项目,进行了特晚熟鲜食型荔枝优质、稳产、丰产、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组织实施荔枝标准化生产,唱响荔枝奥运果品品牌,使我市合江荔枝成为全省唯一北京奥运指定供果果品。

5.狠抓晚秋生产。按照“突出一个重点,闯出一条路子,抓好一块收入,新兴一个产业”的思路,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坚决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仗。一是强力发展再生稻。全力打造22万亩高产再生稻示范片新亮点。二是狠抓高粱“杂交品种+再生高粱”技术攻关。实现了杂交高粱两季亩产超1000公斤的目标,亩平收入超过4000元,闯出了一条我市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三是全力抓好秋菜种植。四是大力发展红苕产业。实现2万亩酿酒用脱毒秋红苕平均亩产超4000公斤,亩平收入2024元以上,推动晚秋粮食产业化发展。

(三)抓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乡镇农技体系改革工作全面结束,居全省领先。按 照“一乡一站”的原则,经过改革我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仍为133个,编制数由501人增加为611人;实有人数由537人增至559人。改变了我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争取项目资金。江阳区先行一步,由政府出资投资1000万成立了我市第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将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市筹建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工作正有序推进。

认真研究部、省农业发展方向和有关政策投向,编制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库。争取到部、省的项目近亿元,其中水稻、玉米、小麦良种补贴近4000多万元,农村沼气项目1300多万元,“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近3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00多万元,甜橙项目90万元,标准粮田项目1050万元等;争取到救灾资金1205万元。国家和省级资金的投入,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3.农资市场监管。全市累计出动农资打假执法人员3336人次,印发农资打假宣传资料19.49万余份,检查企业2946个次,整顿市场1151个次,检查生产经营网点5621个。查获农资产品 52005公斤,价值52.4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99.5万元。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集中整治行动,整顿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政府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我局围绕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发展,一是整合农业局内部良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沼气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等项目和内容,打造龙马潭区金龙乡高粱、特兴镇魏园村生姜、江阳区华阳乡白湾蔬菜、纳溪区大渡镇甜橙、合江县合江镇荔枝、叙永县红岩村茶叶等10个农业综合示范片;二是整合各部门间国土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府性项目资金4133.67万元,集中力量打造泸州农业新亮点。如叙永县将部级小麦良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土部门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整合,打捆投资2024万元,其中小麦良繁项目62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1398万元。新建成小麦良繁基地2万亩,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种子600万公斤。龙马潭区在金龙乡将有机高粱和无公害高粱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沼液综合利用相整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我市高粱生产新亮点。

5.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控制源头污染。二是积极推行农药进销台帐档案管理制度试点。全市完成35个乡镇的试点工作。三是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24年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面积近2万亩,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一个区,面积近34.5万亩。四是加强抗震救灾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五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长效监管。按照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对巴中、达州两市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3次,检测6大类蔬菜、食用菌样品500个;完成对市内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例行抽检13次,检测蔬菜、水果、粮食、食用菌等样品260个(含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全年共检测各类样品1213个。

(四)抓农业基础建设

1.病虫防治体系。以绿色防控为先导,以统防统治为基础,以村级植保专业队为重点,以病虫监测体系为依托,抓好全市农业生产病虫防控工作。目前已成立村级植保专合组织157个,实现水稻带药移栽比例达85%、螟虫统防统治比例达85%,绿色防控面积达12万亩,杂交高粱全面做到统一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病虫防治面积64.69万亩次。

2.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15.4万亩,完成计划的143.6%,其中布置田间小区试验60个,肥效校正试验58个;培训农民4.01万人次,发放资料8.85万份;配肥卡发放53.5万户;施用配方肥农户46.4万户、149.6万亩。

3.农业污染源普查。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的野外调查以及数据录入与上报工作,全市普查农户9979户, 录入表格30066张,并于2024年5月31日前将基础数据直报国家污普办,11月5日顺利通过国家数据录入质量验收。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多次受到省污普办农业组的表扬。

4.改造中低产田土。改造中低产田土9.6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0.25%。

(四)抓现代农业亮点建设

1.创业园区建设。2024年,重点在蔬菜、水果等优势产业上,以“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和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建设10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创业园区,推动泸州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有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古蔺大寨乡蔬菜创业园区、纳溪区护国镇伏金茶叶创业园区、叙永县石坝乡大地甜橙创业园区、合江县荔枝创业园区、江阳区弥陀镇罗湾蔬菜创业园区等。

2.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设。围绕优势效益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580个,成员14.2万个,带动农民40.3万人。已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有138个,其中种植业73个。

3.“一村一品”建设。今年规划建设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配合市委农工办在市委党校举办全市性一村一品培训班,派出专家培训了水果、蔬菜等生产技术。在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村、况场镇盘湾村、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泸县牛滩镇八甲村,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村等地建设甜橙专业村,在合江县合江镇魏家祠村建设荔枝专业村,在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村、江阳区华阳乡白湾村等地建设蔬菜专业村。

4.品牌创建。重点选择甜橙、荔枝、龙眼、加工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整合、培育或创立农产品著名品牌。特别在唱响奥运荔枝品牌,带动泸州荔枝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在去年合江荔枝成功入选奥运水果、“带绿”获得“中华 名果”殊荣的基础上,今年突出抓好商业开发,一是取得了“合江荔枝”域名商标,二是与北京市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等多家大型农产品企业联姻,开辟荔枝营销业务,三是与作为奥运水果主要供果商的北京百果神农果品公司签订供果协议,正式进入奥运水果供应市场。目前供果区域、供果时间、品种、数量、包装运输方式、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方式均已确定,确保满足奥运荔枝供应需要。

(五)抓农业品种技术引进试验示范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一是在粮油作物上引进试验水稻新品种10个、玉米新品种32个、高粱新品种12个、脱毒红苕新品种7个、洋芋新品种7个、小麦新品种18个。二是在蔬菜生产上引进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广西的荔浦芋、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试验。三是在合江县大桥、甘雨等地建荔枝母本园600亩,主攻优质特晚熟品种。四是引进福鼎大柏茶、福云系列、乌牛早、平阳特早、福选9号、元宵绿、清心乌龙、名山

311、名山131、梅占等27个茶树新品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品种保障。五是在纳溪区建立省级新蚕品种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6个。

2.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一是试点示范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为减少水稻种植劳力投入作好技术储备,加快应用步伐。二是探索高粱生产“杂交品种+再生技术”两季平衡增产技术体系研究。三是开展稻田养鸭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采用稻鸭共栖除草灭螺控害施肥、保护青蛙和稻田蜘蛛、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控害使用技术,实施后田间福寿螺、杂草和一代螟虫危害明显降低。四是搞好“3414”土壤肥料田间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调查记录及试验分析,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产及效益调查。五是在纳溪区进行全市沼气综合利用的试验示范,主要进行沼液浸种、茶叶喷施、沼液病虫防治等试验、示范工作。六是按照“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的三高蚕业要求,示范蚕业科技“六化”技术标准,即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室外蚕台省力化、簇具使用方格簇化、消毒防病统一化、桑蚕品种优良化。

(六)抓机关建设

1.开展思想大解放讨论。我局认真开展“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活动,先后组织了3次思想大解放座谈会,由局领导、中层干部、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按照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的要求,做到领导干部畅所欲言、中层干部畅所欲言、农业专家畅所欲言,共收集到研讨文章17篇,有31位职工就泸州农业发展在会上作专题发言,为我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出谋划策。

2.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一是完善了值班制度,制定了工作意见,修订了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首问负责制等相关制度,理顺了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了政务公开管理制度,抓好政务公开工作。二是处理好信访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对来人来访都是热情接待、仔细询问、如实记录、认真回复信访人的诉求。全年接待上访群众共45批67人 次,其中重复访20批22人次、集体访2批12人次;收到信访件26件,其中省农业厅信访处转交件4件、市委群众工作局转交件10件、市级部门转交件4件、群众信访件8件,并积极处理市领导包案,着重解决邓正仪、夏永权、李祥渊三人反映的问题。三是加强了效能建设,机关上下班纪律严明,做到任务及时落实、材料按照报送。四是加强了综治管理,认真开展了综治暨平安创建工作宣传月活动,做到全年无一起治安问题发生,得到社区的认可和好评。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了信息报送工作,编印《农业信息》36期、《简报》83期、《农业经济》13期,向省厅、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400多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专题调研文章2篇,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近20篇。二是广泛开展农业调研。全局领导、职工共完成调研文章40余篇。三是改版了农业局门户网站,修改原有栏目,增加新栏目,全年网站登载消息2024多条。

4.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一是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局领导及时奔赴灾区指导救灾,并抽调技术人员50名,积极投入救灾工作,抓好灾区农业恢复重建工作。二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局领导带领农业专家亲赴灾区帮助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全局职工积极参加捐款捐物活动。全局职工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共计九万余元,捐书上千册。我局先后抽调3名同志赴灾区工作,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宋其龙同志还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差,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尤为显现,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极不适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更远。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少,实力弱,带动农民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资金少而分散,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明显不足,农业与农业、农业与非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没在行成,应当成立专门部门来协调。

四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产品的持续高价位上涨,农业病虫害危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农产品经济效益的体现面临更大的挑战。

五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加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弱化,基本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农经、农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

第五篇: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尊敬的林书记、尊敬的袁秘书长:金秋时节,欣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两位领导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局调研和指导工作,体现了市委对全市商务工作的支持和对商务职工的关怀。我代表工作在全市商务战线的同志们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指导下,我局围绕三大战略(“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商旅活市”),突出一个重点(新农村建设),狠抓“五项建设”(机制建设、项目建设、市场建设、能力建设、理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将全市商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1-9月全市主要商务目标完成情况对外贸易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1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410万美元,同比增长39.8%,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40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85.3%。预计年末完成出口总额4500万美元。利用外资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136万美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 1207 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 7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172%。其中,赫克力士天普化工有限公司760万美元,泸州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310万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一家(壳牌集团公司)。引进亚洲浆纸业巨头印尼金光集团,预计两年内增资将达到8亿元人民币。预计年末合同利用外资2024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600万美元。外经合作

外派劳务625人,完成省政府下达700人目标任务的89.3%,比去年同期增长4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0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60万美元的9.3倍。预计年末外派劳务770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69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124亿元目标任务的74%,比去年同期增长14.9%。预计年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280家,完成市政府下达75家目标任务的373%。10月10日,各区县待验收的农家店达350家,年底力争建店400家。

二、主要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着力优化服务,抓好外贸主体队伍建设一是扎实抓好外贸主体队伍的培育。通过强化“点”对“点”的培训、上门培训、出口孵化等方式,新增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户,新增出口零突破企业4户。目前,全市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已达108户,四县三区均实现出口业绩,特别是叙永县实现外贸出口多年为零的历史性突破;二是扎实抓好进出口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商务系统的组织优势与网络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50余户企业分别参加“广交会”、“昆交会”、“通用跨国采购会”、“波兰国际博览会”及“第七届西博会”等国内国际重要展会,为企业推出产品、推出品牌及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创造条件和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届西博会”期间,通过省厅的促成,成功举办了“泸州-俄罗斯经贸合作洽谈会”,为“泸洲造”产品开拓俄罗斯市场奠定一定基础;三是扎实抓好企业进出口关键环节的跟进与协调。主动配合国税、检验检疫、海关、银行等部门,积极实施“大通关”工程,在此基础上,争取市政府支持,建立了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由商务、财政、国税、外管、检验检疫、海关、口岸、国资等八个部门分别联系一户重点出口企业,并设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实行定期召集制度。通过努力,切实帮助解决了部分企业出口退税遗留问题、我市冻猪肉恢复出口准备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外汇核销单和原产地证申领等问题,发挥了商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四是扎实抓好各项商务政策的争取与引导。紧紧盯住“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系数补贴”、“出口孵化补助”等鼓励政策,及时研究政策、学习政策和解读政策,站在企业的角度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争取项目与落实项目。长沱活塞环、四川维城磁能等22户企业共34个项目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9.9万元;审核下达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项目4个,金额18.5万元。

(二)着力项目“落地”,抓好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围绕外商投资促进,着力在“落地”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切实做好我市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外资引进工作。围绕煤、电、化、路、港综合开发,围绕化工、机械、酒业、港口物流等四大产业,突出做好泸天化、川天华、泸州北方、长江起重机、邦力重机、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先后主动联系并促成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德固赛化工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美国特雷克斯公司、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等到泸投资洽谈。且沃尔玛公司投资设立连锁店、日本三菱商事与泸天化股份公司合作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展良好。二是切实做好在谈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落实。安排专人、明确责任,项目不落地不撤兵,狠抓在谈重点项目不放松。促成了泸州新希望饲料、泸州利茹制衣、泸州市港龙置业落户泸州;促成了赫克力士天普化工、合江瑞安水泥、锐佳科技陶瓷、泸州科氏沥青等四户企业的股份转让和增资工作;目前,正在全力跟踪服务香港汇日集团及印尼金光纸业集团的在泸投资项目。三是切实抓好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泸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商投资企业从申报、设立、审批、经营等的全过程作出明确规定,使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其次,外商投资促进信息平台建设已具雏形,成为我市对外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再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规范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与富商的工作环境。

(三)着力推进外派劳务,拓展外经合作领域围绕拓展外经合作领域,着力在“培训”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狠抓外派劳务培训工作。把“培训”作为深化外派劳务工作的“牛鼻子”,作为外经和外派劳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经费上予以保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牵头举办外派劳务专门培训班3期,培训劳务人员430人次;与市劳务开发办联合制订《市级外派劳务基地暂行管理办法》,初步建成护士、石化安装、服务人员、电子机械、建筑、缝纫、医疗美容、厨师等专业的8个市级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同时,力推泸州医学院卫生学校的护士外派劳务基地成为省级护士出国劳务培训基地。二是狠抓外经合作领域拓展。初步建成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一个(泸县);外派工种不断扩大,在巩固传统建筑工、厨师、渔工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外派工种的技术层次与专业化水平,石化安装、钻探工、驾驶员、护士出国劳务有了新突破,出国劳务的国家由去年的10个拓展为20个;高度重视外派劳务优质订单的争取工作,与近6户“中”字号外经企业初步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高度重视外派劳务纠纷的防范与化解工作,制发《境外突发劳务纠纷应急处理办法》。三是初步建成外派劳务基地“借船出海”的机制,积极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申办外经权。今年,继泸天化、市一建司取得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泸县建筑安装总公司成为商务部批准的我市第三户对外承包工程外经企业。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宣传引导,市一建司在哈萨克斯坦签下合同金额为1260万美元的承包工程项目,已完成营业额560万美元,是我市目前最大的一项对外承包工程;纳溪一业主在缅甸投资建设炼钢厂,已完成投资380万美元,年产5万吨,已投产2万吨,这是我市目前在境外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

(四)着力统筹城乡市场,开创流通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开创流通业发展新格局,着力在“统筹”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探索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促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扎扎实实抓好“两大工程”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通过抓试点、抓培训、抓机制、抓宣传、抓督查、抓创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得到市上高度重视和省厅充分肯定,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280家;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即将下发;通过抓调研、抓规范、抓服务,“双百市场工程”即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连锁经营开始起步,申报了1户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试点,申报了1户省级试点(古蔺下桥农贸市场),有10户企业申报为省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试点。二是探索城市商业网络的构建,促进城乡统筹。启动以 “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制定《泸州市市级商业示范社区评价标准》,力争年内建成2-5家市级“双进”工程示范社区,已向省厅报送省级示范社区一个(刺园路社区);着手编制我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为统筹城乡市场,推动城乡市场健康发展,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加强泸州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已正式出台,《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代拟稿已报市政府。三是探索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的构建,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率先开通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初步完成 “重要生产资料”及“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市场供求信号的动态监测、分析与把握。其次,草拟《泸州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泸州市监测样本企业报送考核办法》,用机制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加强特殊行业管理与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酒类行业管理。制定《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的专门培训,全面实施“备案登记制”和“随附单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加我市白酒鉴评会,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西博会等会展,着力推进泸州酒业发展区建设的服务。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全面实施“放心肉”工程。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厂(场)121个,城市屠宰厂(场)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在全市开展集中打击“注水猪”专项行动,正在着手进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等级资质认定工作,努力提高屠宰企业标准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二手车交易、拍卖、典当、茧丝绸等我市特许经营行业的整顿和规范。五是打造活动品牌,促进消费增长。元旦、春节期间,圆满完成 “2024四川·泸州迎春购物月”各项工作任务,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与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首届烹饪技术大赛,组织近130名选手参赛,被业界誉为“我市餐饮界的一大盛会”。

三、今年工作的几个特点今年以来,全市的商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狠抓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商务系统目标考核机制。一是在局机关,制定《泸州市商务局机关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工作月推进表》等目标考核制度,让每个科室、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责任。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所有科室进行拉通站队排位,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使用与激励相挂钩,奖惩逗硬。二是在本系统,完善对区县、企业的目标考核机制,推行目标完成情况按月通报、季度小结、半年督察、考评制度,并要求各级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目标找问题、对照目标抓督查,努力做到用目标指导工作、用目标推进工作、用目标检验工作。

(二)狠抓机制建设一是政策机制建设。围绕外贸协作,实施 “大通关”工程,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围绕外商投资促进,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泸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围绕外派劳务拓展,制定出台《泸州市市级外派劳务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境外突发劳务纠纷应急处理办法》;围绕商务流通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关于加强泸州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泸州市关于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市场运行监测与分析,制发《泸州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围绕酒类行业监督管理,制定《泸州市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二是管理机制建设。修订和完善局机关党委工作、行政工作与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泸州市商务局行政效能监察重点事项试行办法》,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理财,确保人性化管理与规范化运作。

(三)狠抓工作创新注意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一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改版商务网站、搭建网上信息平台。新网站7月份运行至今已有8000余人次登陆访问。二是为解决内贸外贸两张皮问题,推动“四外联动”工作机制的建立。将广交会、厦交会、糖酒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延伸为外商投资促进平台,把贸易促进与投资促进结合起来进行谋篇布局。三是为解决工作合力的问题,推动扁平化组织的构建。从各科室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成功完成“迎春购物月”、“泸州首届烹饪比赛”、“商务工作会”、“商务培训会”等大型商务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部门“一”对“一”联系重点出口企业的机制。四是为解决统筹协调问题,推动机关月工作例会、区县局长联协会、重点部门情况通气会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狠抓队伍建设一是狠抓机关队伍建设。通过抓培训、抓培养、抓教育、抓监督,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工作队伍,努力做到既高标准严要求,又真诚关心热忱帮助。通过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干部、大力支持干部职工参与各级各类培训、谋划探索干部轮岗交流、中层干部半年谈话等举措,实现机关队伍的优化与高效。二是狠抓商务系统整体队伍建设。“人才强商”是商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分层次培训、现场培训、考察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涉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商务行政工作者等的培训力度。今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 15期,组织外出参观考察 70余次,参训人员近700名,努力实现了把重点酒类企业、重点外贸出口企业、重点流通企业、生猪定点屠宰场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者,市场运行监测系统监测人员及本系统商务行政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的目标。

(五)狠抓商务调研结合商务系统的实际设立了“泸州商务调研奖”,鼓励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积极参加调研工作。一方面,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都应有调研课题与调研计划。目前,已完成《泸州市“十五”对外贸易报告》、《创新泸州白酒产业的思考》、《泸州市茧丝绸生产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等多篇课题调研文章。另一方面,注意调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提出的建议,力求尽快解决、尽快转化、尽快落实。“银企对接会”、“组建酒类行业协会”、“设立市级外派劳务基地”等大量举措,就是调研推动的直接结果。

四、后三个月的重点工作商务工作线长、面广、量大,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它从流通的角度切入生产、消费领域,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商务工作。后三个月在统揽全局中重点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抓好商务目标的督促检查工作。根据“全市目标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1-9月商务工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加强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距较大的区县和企业进行重点督促检查。紧紧盯住省级目标、市级目标与部门目标不放松,力争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的商务目标任务。

(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商务部今年确定的一号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四个难点。一是要选准试点企业。设立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进行双向选择。把那些具备较强经济实力、配送能力、管理能力和真正想干实事的企业选为试点企业。二是要大力探索“一网多用”。充分释放农家店的“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功能,逐步扩展药品经营、烟草零售、科教文化用品下乡。把农家店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据测算,到乡村开店配送成本比在城市高出2成以上,在城市投资与在农村投资的毛利比约为3:1。因此,单凭市场化运作来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难度较大,还要依*政策的强力驱动。各区县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出台与之配套的支持促进政策。四是要加强运行监管。坚持科学发展,力戒盲目扩张和滥竽充数。把开办农家店进度、数量与农家店运行质量和农民满意程度,纳入工程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强跟踪和后续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政策效果。

(三)“四外”联动我们要用全局眼光审视泸州商务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吸引外资为重点,推进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四外联动”。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外商投资推动。完善网上投资促进平台,完成外商投资协会换届,探索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抓好沃尔玛、三菱商社、印尼金光纸业、香港汇日集团、凯华药业等项目的跟踪与落地工作,帮助赫克力士有限公司、长江起重机公司、锐佳科技陶瓷工业有限公司、维城磁能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着力拓展海外市场,有效拉动外贸出口。二是通过对外贸易推动。把贸易伙伴变为合作伙伴,以商招商,带动外商投资。召开两个会议,即银企协作座谈会和第二次重点出口企业联系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好三个活动,即精心组织企业参加第100届广交会、第22届印度国际贸易博览会、“美酒醉宝岛”等国内国外大型经贸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搭建平台;三是通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促成泸州医学院与成都天立宏科技公司建立护士外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第四期外派劳务专业培训,预计培训出国人员200人次;积极推动到阿联酋、也门两批60人次的出国劳务;组织参加京津川外派劳务对接会。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契机,带动我市成套设备、技术与材料的出口,带动外派劳务工作的开展;四是通过外事平台推动。充分利用各种外事活动平台,寻求新的对外合作渠道和贸易机会,形成以外事为平台,外资推动外贸、外经带动外贸、外贸促进外资与外经发展的协调发展机制。

(四)酒类产业管理泸酒不仅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市的酒税占税收总额的近30%,创造就业岗位30000多个,并对广告、设计、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加强对酒类产业的管理与引导:一是建立和完善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重点酒类企业的沟通联系,对重点酒类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二是组建泸州酒类企业协会。加强酒类企业的交流联系,发挥酒类行业自律作用,提升泸酒整体形象;三是全面实施酒类“随附单”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保护名优产品;四是研究制定促进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推动泸州酒业的做大做强与做优。

四、请求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外贸出口环境有待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外贸出口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十五”期间累计进出口23329万美元,占历史以来进出口总额28240万美元的82.6%,其中,出口16872万美元,占历史以来出口总额的84.5%。但是,比起省内先进市州、甚至川南城市,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产业基础、产品结构、交通运输、信息化程度等等客观因素外,还反映在思想意识、服务效能等方面。特别在服务效能方面,因为外贸出口工作牵涉众多职能部门,哪个环节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出口。近几年来,企业反映最多的,主要是个别直属部门,一是强调政策原则多,灵活解决问题少,凡事都依照法令法规,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二是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轮岗后,政策业务不熟悉,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企业办理程序化的手续,个别企业还因此来回跑几次;三是部门领导人对涉及出口工作的具体科室重视不够,对科室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加强对企业服务问题上,强调不够;四是个别区县职能部门,对外贸出口环节不了解,往往先入为主地对企业的出口持怀疑态度,导致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增加格外的麻烦和困难。

(二)流通业发展举步维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商务部也提出了2024年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和规范化建设”、“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等一系列服务于“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掀起了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热潮,出台配套政策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省财政厅设立了内贸专项扶持金1500万元,用于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宜宾、内江等周边城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此,我局在代市政府起草了《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请求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泸州市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引导推动泸州市流通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扶持资金,那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等举措将无力开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将举步维艰。

(三)工作缺乏主动权我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接到企业反映时,只能进行协调,问题能否解决,没有主动权。为此,建议:恢复成立泸州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对外开放协作机制,切实解决泸州对外开放软环境问题;在适当时候,由市委领导主持召开一次涉外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座谈会,专门就如何扩大我市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达到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扩大出口的目的。

(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交通难由于我市一些试点区县如古蔺、叙永等偏僻的边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加之我市将在三年内建成近千家农家店,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乡级、村级农家店的指导,建设更符合规范、符合标准的农家店,恳请林书记帮助解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交通难的问题。

泸州市2024年经济情况.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