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升初作文冲刺之二:细刻人物,普通人感动你我三号文库
- 小升初作文冲刺之二:细刻人物,普通人感动你我三号文库
- 陈月明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三号文库
- 六年级作文训练5篇三号文库
- 人民代表大会教案三号文库
- 2024选调生通知三号文库
- 成功励志三号文库
-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三号文库
-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报告5篇三号文库
- 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推荐)三号文库
- 南阳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三)三号文库
- 做文明少年(精选合集)三号文库
- 县域经济观摩经验书面交流材料三号文库
- 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模版)三号文库
- 行政值班记录[5篇模版]三号文库
- “2+13”政策体系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三号文库
- 政协永州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材料三号文库
- 关于写意人物写生的学习心得三号文库
- 论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全文5篇]三号文库
- 融业机构执行5篇三号文库
- 绿色生态文明三号文库
-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三号文库
- 学习向南林 岗位做贡献(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中共淮北经济开发区工委 淮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三号文库
- 建立系统化虚拟青年人才中介平台的研究三号文库
- 人文知识竞赛组织流程[优秀范文五篇]三号文库
- 总书记“四个尊重”为人才工作指明方向三号文库
- 130902-在浙商银行开业典礼上的致辞三号文库
第一篇:人生之我见
人生之我见
人过五十,感慨万分:付出了就不要后悔;失去了也不要遗憾。没有一个人,一生没有坎坷;没有一个人,一世没有痛苦。见你的人多,懂你的人少;论你的人多,助你的人少; 相遇的人多,相信的人很少。没人帮你,自己尽力。没人助你,自己努力。不求十全十美,但应尽善尽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自心。
人生,该说的要说,该哑的要哑,是一种聪明。人生,该做的要做,该退的要退,该进的就进,是一种睿智。人生,该显的要显,该藏的要藏,是一种境界。
人生,可以相信别人,但不可以指望别人。不要拒绝善意,但要善解人意。人生,常与高人交往,闲与雅人相会,乐与亲人分享,这是明智的选择。
人生,做人低调,说话重要;做事低调,努力重要;感情抓牢,缘分重要;生活平安,快乐重要;时间流逝,意义重要;沧桑岁月,朋友重要;人生在世,知足就好。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无奈但又必须去接受。有时总想让自己活得潇洒快乐一些,却对身边的人或事物无法割舍!人生总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岁月蹉跎,时光荏苒,痛苦与寂寞挥之不去!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惊醒的时刻,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就痛苦了。
成长的痕迹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与启迪: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人的这一生想的太多了实在是太累了,何不让它顺其自然呢?该留的不会溜,该走的不能留。
心态好,一切都好,这就是人生
第二篇:庄子豁达人生之我见
庄子豁达人生之我见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构者、发展者与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使之成为道教至尊宝典之一。作为在老子之后,中国道家学说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庄子的思想指引和阐化道家思想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实际意义上道家的奠基人。
庄子的学说承袭老子而进一步发展,在很多方面有所延伸与演化。而他的人生观相较于不出世的老子,要更加的豁达,在对于世界的观照上更加的廓大,更加的豁达。
下面我将简述一下我对于庄子豁达人生的看法。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观点就是“齐万物,一死生。”在庄子看来,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死和生也是一样。这样的观点乍看之下,似觉荒谬,实则不然。万物归化,宛若万川归海。从自然中繁衍生长,不断发展,最后腐朽残破,化为土灰,但是依旧是归于自然,合自然之道,一如佛道两家常说起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天道是个大大的循环,无论在发展之中多么的壮丽与璀璨,最终依旧是要归于毁灭,就像庄子·秋水中说的那样,“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但是最后还是归于更加博大的海洋之中。看到了这一点,庄子如此豁达的人生观便不难理解。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所以他对于现实人生实际上是以俯视的角度来观照,这样的视角,自然会赋予庄子不同于其他人的豁达的人生观。
一部庄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个故事
《庄子·秋水》记载:庄子在涯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致相邀之意说:“我想请您来做宰相!”庄子手把钓竿;头也未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庙明堂之上。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我没有把庄子话理解为轻视权贵,我更愿意理解为他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得了相位,却失去自我;生活于民间,却能保持真我。英雄生于草野,对于热衷于权利争斗的生活,并不是快乐的生活,既然没有内心的快乐,又何必身在其中呢?庄子的豁达,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他对于名利的清晰认识,在对于整个现世人生都看得通透的时候,对于很多事情自然就会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庄子一生贫穷,但是对于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依旧是不为所动,哪怕是衣衫褴褛,依旧是享受那种自由的随性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豁达。
另一个故事:庄子要死了,他的弟子对他说:“我们会买最好的棺材好好对您。”庄子笑笑说:“你们错了,把我扔野地里给狼吃算了。”弟子说:“老师,您这不是骂我们吗?怎么能对得起呢?”庄了子叹口气说:“你们啊,还是不懂我啊。我死之后在旷野,就是以天为棺材盖,以地为棺材板,以星星为最华丽的殉葬品,比那些宝物强过百倍啊。再说,你们把我装在棺材里,是把我喂我蛆虫;把我扔旷野,是把我喂野兽。放哪都是被吃,你们只不过是把我从大动物嘴里抢下来,喂给小动物啊。”
对待生死,庄子尚且如此豁达;对待学生,庄子也同样有着豁达的胸襟。齐万物,一生死不是虚言,庄子如此说,便是如此做,就像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一样,或许别人不能够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将生死看得很淡薄的人,自然就会有豁达的人生。庄子认为,人之生,来自自然;人之死,返归自然;对待生死,应当持纵浪大化、不喜不忧的态度。这种单纯而平静的态度,是豁达的本真。
庄子对于人的境界,大致在三个境界,至人、圣人、神人。话说是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至人是完人,是可以推己及人的人,而神人是引导和创造世界的人,但是他的功绩却不显现于世间,是因为神人的功绩无法根据平常的方法考量。而圣人则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圣人无名,圣人不需要名利,圣人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够启迪别人的人生,但是圣人却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名利之于圣人,是过眼云烟。而庄子显然是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庄子具有不慕名利,疏朗豁达的品性和人生观,也就不奇怪了。
而庄子豁达的人生观主要表现在哪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 生死观上的豁达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了解到庄子对于生死的感悟,庄子对于生死观方面的豁达,就可以很轻易的明白,一个对于思想的崇尚高于肉体的生命的人,是不畏惧生死的,既然连死都不怕,人生中还有多少事情不可以放下呢?高谈生死,是从老子开始就一直延续在道家思想里的一个重要特色,庄子在这方面显然也显示出了充分的继承。
第二个方面 名利观上的豁达
名与利是很多人在人世间最喜欢追求的东西,很多人沉迷于对于物质生活和权力的追求之中难以自拔,而忽略了对于人最重要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追求精神完善的道家,与这种名利观是相悖的,故而庄子追求精神的提高,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其后便再也没有做过任何官职。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很多时候穿着破衣烂衫,依靠朋友的接济过活,但是饶是清贫凄苦如此,他依旧甘之如饴,对于楚王的拜相之请不屑一顾,仿佛这天下少有的诸侯也不如身前池边的那一尾青鱼来得让人喜欢。不慕名利的庄子,对于名利的豁达,是他精神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个人高度的精神追求的必然结果。
第三个方面政治观上的豁达
庄子对于政治的最经典的评价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反对统治者在仁义礼的包装之下任意实行残暴的政策,是十分反感和厌恶政治的。这里说的豁达的政治观并非指的这一方面,而是他自己的政治主张方面,主张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受到任何的约束。虽然他的政治主张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但是不可否认,对于政治上的平等自由和人权的追求,从古至今,没有一天停下过脚步。庄子在政治上的豁达,就在于他愿意实现平等的政治观,而非孔子的有等差的政治观,虽说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可行,但是确实为后世的思想家门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价值的借鉴。,他在政治上的豁达,便是如此。
以上是我对于庄子的豁达人生的自我分析,或许写的不好,望老师见谅。
文中081-2 黄亚飞 200890501227
第三篇:“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石码头小学陈宏昀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
阅读观激发兴趣选定内容养成习惯教给方法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注:题目“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引用于赵磊老师的一个主题报告。
“课堂要效益,课外求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可见,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又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因此,认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对
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也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
纵观我校,对教师、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尤为重视:开展读一本书活动,每期要求老师最少看一本和教学有关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自备“采蜜本”摘录好词好句;每班定做图书柜,创建图书角;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为全体师生定阅报刊杂志,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但全面审视我校的课外阅读开展过程,能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有多少,能坚持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交流的又有多少?
也许,有些教师会说: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组织;就是老师有时间组织,学生也没时间看。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我们必须摒弃自身的功利目的,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帮助学生规划好课外阅读时间,扎实、高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成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对手”,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教师指导要注意“导、扶、放”。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雏鹰报》、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教室布置等途径,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新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阅读。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讨论、交流:①学习《少年闰土》,可拓展讨论“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和闰土见面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②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的故事?”③学习《一面》,可深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历史意义,感受鲁迅先生的勇敢无畏和博大胸襟。④学习《有的人》,可组织阅读、背诵同时期“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歌。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为纪念鲁迅办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3、树立读书榜样,激发阅读的持久性。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生的社会信息在不断地扩大,他们面对的各种信息诱惑也日益增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我认为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话说:“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威·亚历山大也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树立阅读的榜样。如我校组织的评选“读书小明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成功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期以往,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读书榜样,能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还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要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儿童文学为主。在小学低段,图画书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而与课文紧密相连的文章及 “课外书屋”中的著作名目理应作
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所以我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
第二,要根据个体特点选择。比如爱读科普读物的学生,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就和他聊聊曹文轩,谈谈《青铜葵花》、《根鸟》;爱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就推荐他读读名家名篇,甚至外国名著。
第三,要根据择优特点选择。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择优阅读还要注意推荐作品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奢望走出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大家人物,只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 成,便会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对人生起着永久性的作用。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三坚持”。
1、坚持每学期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如我们班本期的课外阅读是这样安排的:周二、周四的中午自习时统一安排阅读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周五的午自习时安排好书推荐会,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 代表珍惜时间,Y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销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第一、多种读书形式相结合。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选读、略读等。又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挈领法、谈心得体会法等。诗歌、散文宜用诵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经典短篇小说、名家名篇之类的宜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长篇小说宜用选读法和提纲挈领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小学生的应读之书是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必须慢慢“煮熟”;应阅之书是指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之类的,应该快速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畅游书海,品味书香;才能快乐阅读,创造诗意人生。
第二、读、思、记、写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倡导“快乐阅读”,但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光阅读而不去理解,不去思考,不去记忆,不转化为一种内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第三、读与善用工具书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查难认字与冷僻字、查找成语典故、查人物传记、查历史事件等,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就得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书目、文摘、索引是提供资料线索的检索工具书;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是提供某方面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些都是学生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小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是“自学的好帮手”,是一种严谨勤勉的学风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对课内阅读的一种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再则,教师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比较短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孩子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孩子读书的收获,使孩子在轻松和谐的读书情境中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我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2024年10月
第四篇: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我认为这份“和约”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反抗意识和爱国精神,但也反映出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天朝上国的观念以及盲目排外的思想。
甲午战败粉碎了中国人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额的赔款,再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生活早已是苦不堪言。材料中第一、二、十五条中所写“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等无一不体现出了义和团民众对于列强各种不平等条约的愤怒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施加在中国人身上的侮辱,他们绝对是反抗到底,并且是“加倍奉还”,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材料中也充分反映了义和团民众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精神。和约中第八、九、十条提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这些都体现出团民渴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可谓是写出了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心声,要求“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收回关税主权,从和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不甘心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意识也已经被唤醒。然而在社会形态改变时,中国农民不能更有效地发起反抗,却只能借助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这在当时也是十分无奈的。
当然,和约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第十一、十九条中提出“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一味的将愤恨和怨气发泄在传教士和洋人身上,盲目地排斥外国人。由于义和团中下层民众占据主体,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而他们较为偏激的报复教会的教民,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而第十四条所说“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第十八条“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以及第二十条“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等则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思想。义和团民众没有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蛮夷之邦”进行交流往来,体现了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虽然和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落后性,盲目性,但从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下层民众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下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不屈的民族自尊心。义和团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顽强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他们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五篇:关于“义”之我见
关于“ 关于”义“之我见 关于”义“ ,以及”义气“这个名词无论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在我们的工作 生活中都出现的太泛滥了,尤其在男人之间,太过于泛滥.不过很少有人深究”义“.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在五四之前实现了很好的传承,五四之后就断了,对于古代 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礼仪几乎也断了,新时代的年轻人将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 糟粕都一起丢掉了.古之,文化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做人的道理,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达到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大致意思是先研究自然规律(老子也说”道法自然“),增加自身的知 识,才能修身,进而齐家(家族,不是现在的三口之家),治国,最后才能平天下.把 修身放在了最前面.而修身,无非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今天我们只谈”义“字.其实前面的几个 字很多是兼容并包的,很难彻底分开.拿义字来说,其实义又分大义和小义,所以有成 语叫大义灭亲,可见家人亲情之义都算不上大义.朋友之义,亲情之义,夫妻之义都算 是小义,那么什么是大义呢,其实国家之义,民族之义,组织单位之义,集体之义才是 大义.而对于国家,民族,集体主要之义,其实就是忠义,对于父母及祖上主要就是孝 义.所以对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忠义才是大义,家族之义次之,夫妻朋友之义再次之, 五伦以外之义更次之.很多人做事,往往起始于朋友之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哥们弟兄,但如果想长久就 必须升华到忠孝之义,止于国家之大义.否则,通常不会有好下场的.此等实例,古往近来太多了.几个朋友关系不错,结为异性兄弟,通常要经常拜见各自的双亲,这样的 孝义弟兄,往往关系持久.今天在北京出差,在小饭馆吃饭,恰好电视放映《水浒传》 ,有人议论宋江不该做老 大,投降了朝廷.可能很多人也这么认为,哥们兄弟挑起大旗,单干多好,大碗喝酒, 大块吃肉多好.我不这么看,我很赞同宋江的做法,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这件事情 其实起于江湖兄弟之义,是一种冲动,细想一下梁山泊上有几个在上山之前没有背人命 官司,不管什么原因,总之随便剥多别人的生命权总归是不对的,放在现在更不对.哥 几个一冲动上了梁山,再有几个为了所谓的江湖兄弟之义,也上了梁山,统统置国家之 大义不顾.何况当时大宋朝北有大辽虎视眈眈,西有西夏王元昊枕戈待旦.宋江最有文 化,最有眼光,既然做来大哥,那么他肩上就有责任,要为大家想好未来的出路,显然 打打杀杀,江湖义气虽然畅快,并不能长久保存,也不是长久之计,国家需要稳定,人 民需要安宁.忠孝之道,才是大义,所以你看水浒,尽管都落草为寇,但基本上都还是 孝顺父母的,比如李逵
.兄弟之义,最后如果不能归于忠孝之大义,只能走上歧路,比 如港片中的黑社会,即便是发哥这样的义气兄弟,也最终是死无葬身之所.所以,宋江 其实最后给大家指了一条明路,也带领大家走了一条明路.宁可让无数人骂他.他知道 怎么才是为兄弟真正的好,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兄弟之义,而不是停留在低级阶段.再说三国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桃园三结义,令人非常羡慕.不过,我去成都武 侯祠,我先拜诸葛孔明,并不拜桃园三结义.兄弟结义只是个起点,离成功还非常之遥 远,刘备靠什么力量吸引关张,让其永世跟随,只是兄弟之情吗?错,大错特错.是忠 孝二字啊.刘备号称汉室宗亲,一直致力于恢复汉室祖业,刘备此举于刘氏乃大孝,于 国家乃大忠也.(吕布本事很大,如何不能成事?)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此强大的 人格,换做你,难道不愿意与他结拜,且终身追随吗.这里简单说几句孝道,孝在中国 非常之重要,中国之文化不断,始终传承与此有直接关系.孝其实可以分三种:大孝,
中孝,小孝.什么是小孝,小孝就是陪伴在父母身边,也就是古语所说”父母在,不远 游“,其实这是古代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人民,找一群知识分子鼓捣出来的,把人们限 制在本土本乡,避免人口流动.真正的好理念是”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么什么是中孝 呢,继承.中国有句古语”不肖子孙“,所谓不肖,就是不像,通俗点说就是祖宗的家 业没有继承下来.古语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都误解了,以为无后是没 有后代,或是没有生儿子,其实不然,此无后为大,也是指后世子孙无人继承祖宗家业.当然这里的家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也可以包含物质方面的家业.正因为有很多 不肖子孙,所以才有很多师傅传家业给徒弟的现象出现,这也叫有后了.那麽,大孝是 什么,大孝是超越.即超越自己的祖上,超越自己的整个家族.想想,我们自己处于孝 道的那个层次上.言归正传,一件事情的开始可以以朋友之义起,但必须升华到忠孝之 大义,才可能长久发展,稳定发展.否则都不现实.还拿三国故事说事,曹操大家都非常熟悉.有人纳闷,他为什么不称帝呢?真的留 给自己的儿子吗?他儿子称帝了,追封他为帝.我不知道,他泉下有知是否会高兴.但, 我想他活着的时候一定很为难.曹非常有本事,被三国演义演义成了白脸,大奸臣,我 不这么认为.曹自诩为曹参后代,对于汉初历史熟悉的人可能知道他, ”萧归曹随"中 的曹就是曹参.萧何汉初三杰之一,建国后为丞相,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为丞相,知 道曹操的祖上多牛了吧.世代食汉禄,所以说曹有刘备那样中兴汉室的想法,我想会的.有私心,那当然也是肯定的.黄袍加身,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劝过了,但曹始终没做, 这已经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