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干部理论学习班开班典礼致词(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退休干部理论学习班开班典礼致词(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人本主义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三号文库
- 老干部迎春茶话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市政协主席在区政协进行调研工作时的讲话三号文库
- 铜冶炼企业经济工作汇报三号文库
- 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意义三号文库
- 2024年1-5月辽宁省营口市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中国工商银行股票分析三号文库
- 市人防办开展群众路线工作汇报三号文库
- 仁爱实施方案三号文库
- 人才测评工具的作用五篇范文三号文库
- 2024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三号文库
- 乡镇党委换届试点工作方案三号文库
- 广西省的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介三号文库
- 人生的四种选择三号文库
-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卷调查三号文库
- 2024年黄山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73名人员公告三号文库
- 2024年云南政法干警招聘笔试基础强化题三号文库
- 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三号文库
- 我在平安演讲稿三号文库
- 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三号文库
-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残缺的价值(附)三号文库
- 陕西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收费标准的补充通知三号文库
- 农林水利在建重大项目三号文库
- 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三号文库
- 关于创新我区人才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三号文库
- 人大常委会主任述职报告三号文库
- 一方在国外如何离婚三号文库
第一篇: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格分析
压抑·释放·回归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人格分析
王虹帅
摘要
本文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三维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格结构予以剖析,着重讨论高加林人格结构从压抑的平和到释放的冲突再到重构的回归三个阶段的变化,以及这种人格上的变化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影响,进而探讨高加林形象的悲剧性和他回归黄土地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压抑释放回归
Abstract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the Gao Jialin in “Life” of Lu Yao by Freud's theory: Id ,Ego ,Superego.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changes that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Gaojia Lin changed from the mild to suppress to the release of the conflict an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turn.And this change of personality impact on the fate in life of Gaojia Lin.Then discuss the tragic in the image of Gao Jialin and the significance that he return to land.Keywords:Personality StructureIdEgoSuperego
SuppressReleaseReturn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对当下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独特、深刻的思索与探寻,着重体现了“城乡交叉地带”人的命运的变迁与冲突,路遥的作品《人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人生》发表后曾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议,研究者们从各种角度来探寻《人生》的丰富内涵。其中悲剧性人物高加林的人生命运轨迹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大都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来探讨高加林的悲剧性,而在人物形象的深层系统上对高加林内心世界的剖析的研究关涉不够,尤其是对高加林人格心理的深刻剖析鲜有关注。本文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三维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及其相互关系,对高加林的人格予以剖析,进而论述高加林形象的悲剧性及其回归黄土地的意义之所在。
一、压抑的平和
“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但是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①高加林进城工作之前,由于现实条件的不许可,他人格中的自我暂时延缓了本我欲求的满足,甚至不断的否定本我。同时,遵循“道德原则②”的超我也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这样,高加林的本我处于自我和超我强有力的控制之下,表面看他的人格暂时处于平和的状态,但因为本我欲求的满足处于不断被延缓、否定的非正常状态,所以这是一种压抑的平和。
高加林是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他那老实巴交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完了高中,多年的学校和城市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不愿像父亲那样做所谓“土地的主人③。”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民办教师,满心希望能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他一直当五年级的班主任,不仅带这个小学毕业班的语文和算术课,并且还给全校各年级上音乐课和图画课,成为公社拔尖的模范教师;他挤出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苦煎苦熬,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在地区报上已发表了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实际上在高加林的心中潜藏着一种对古老守旧的生活方式的反抗力,滋生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现代文明追求的理想,这是高加林人格中最初的本我欲求,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它像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 ④。但是“现实世界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⑤,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高加林投胎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他满心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高考落榜第一次否定了他的本我欲求,而三年民办教师生活延缓了高加林的本我欲求,使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使得高加林的本我欲求暂时与现实协调。然而,高考落榜、当民办教师只是高加林本我遭受压抑、否定的开始,小说的上部中,高加林的本我欲求不断的遭到压抑、延缓和否定。当了三年的民办教师的位置被“走后门”高三星替下了,这个不合理却又实实在在的现实使得高加林的本我再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 1
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高加林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的所有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高加林的本我欲求被无情地否定。在本我追求欲望满足的道路被堵死之时,高加林的本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趋乐避苦⑥”原则的支配下,做出了反抗。高加林对父母吼叫着说要“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他不听二老的劝要“和他狗日的(高名楼)拼了”。此时,本我似乎打破了这种压抑的平和,但当高加林的母亲以下跪来威胁央告他时,高加林的本我软弱了,因为在传统的孝道面前,自我升华为“道德化了的自我⑦”——超我,所以本我不仅面临现实的自我的压抑,还要面对以“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这个强大敌人的压制,因此高加林的本我再一次遭受到压抑和否定,他选择了听父母的话,“不告了„„”。高加林的人格系统恢复到压抑的平和状态。
这种压抑感不仅表现在高加林的事业上,在爱情道路上,他的本我同样倍受着煎熬。在爱情上,高加林的自我并没有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而是暂时延缓了本我欲求的满足。本来高加林心中理想的伴侣应该是有着现代文明气息的、有文化、聪敏的、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城里上学认识的黄亚萍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高考落榜后,高加林不得不离开黄亚萍回到农村,爱情上,高加林的本我再次受到压抑。就在高加林爱情的道路即将被堵死的时候,刘巧珍出现了。在这个封闭的山村里, 刘巧珍把高加林当成梦想中一个高不可攀的神,她对高加林的仰慕达到了疯狂发痴的地步。高加林经受的两次打击对刘巧珍而言都是欢欣的, 刘巧珍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制造一切机会。
但是高加林根本没有把刘巧珍当作伴侣的意识,甚至看不起这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此时的他还沉浸在对高明楼报复的情绪中。但是在刘巧珍唱情歌、送甜瓜、县城卖馍的一次次主动“进攻”下,高加林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本我欲求的满足得到了暂时的延缓,直到刘巧珍对高加林说:“咱们两个一个搭里过”时,高加林仍没有把他和刘巧珍的关系看作是爱情。而高加林感到的却是“手足无措,胸口象火一般灼疼,身上的肌肉紧缩起来,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对于突然降临的爱情,高加林“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他还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想到过要爱巧珍”。但在刘巧珍一次次主动热情的追求攻势下,高加林被感动了,他的内心“立即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激情”,然而这“激情”并非是高加林本我所追求的理想爱情,它是高加林的人格中超我监督自我进而去控制本我的产物。从现实的角度看,高加林教师位置被替,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农民,凭着农民的身份去追求黄亚萍这样的城里姑娘显然是不会有结果的,他的本我必然遭到自我的否定。从道德角度看,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得到了漂亮、淳朴,而且是村里最富有人家的女儿的青睐,加上刘巧珍的近于痴情的主动追求,高加林从良心上讲不可能无动于衷。“激情的洪流立刻冲垮了高加林建立起的理智防堤”,超我从良心道德上监督自我进而延缓了本我欲望的满足。所以从现实处境和道德良心的角度看,高加林接受刘巧珍的爱情在情理之中,于是两个怀着不同目的的心灵走到了一起,但这爱情并非是高加林本我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他仍然对没有文化的刘巧珍和落后的农村生活心存偏见,他让刘巧珍刷牙,带领刘巧珍搞“卫生革命”,“没命的挖地畔,直到双手鲜血淋漓”“进城掏粪反霸斗殴”,“和张克楠妈吵架”这一系列行为实际上是他的本我与自我和超我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然而这些抗争失败了,高加林不得不接受自己现在是个彻底的农民的命运。高加林的本我仍然被压抑着,他的人格系统仍然处于压抑的平和状态。
二、释放的冲突
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拟为骑马者与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能力,骑者则操有规定目的地及指导运动以达到目的地的权力。但就自我和本我的关系而言,常见有欠理想的情境,在这个情境里,骑者策励其马,反而必须依据马所要去的方向跑”。⑧也就是说在这个“欠理想的情境”里,自我的力量不够强大,当现实条件许可时,自我没有延缓或否定本我,而是立即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超我的监督自我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而“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⑨。因此本我象脱缰的野马肆意的“践踏”着超我的“道德良心”。所以这时的自我难以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平衡,最终导致人格的分裂。
小说的上部中,高加林的本我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其实,“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就没有熄灭,他在等待转机”,而这个“转机”就是他二爸来的一封信。看完信的高加林“激动得在炕栏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彻底唤醒了他内心长久被压抑的本我,有了当劳动局长的叔父,高加林很快通过“走后门”,被马占胜和高明楼安排在县里当上了通讯干事,在洪水灾情的报道中工作出色,在地区报和省报上发表散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机关篮球队的主力,在食堂,在百货公司他都成了最受欢迎的人,甚至到省城参加新闻培训班,“高加林简直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颗明星。”因为有了当劳动局长的叔父这张“王牌”,所有的现实条件似乎都成了满足高加林本我欲求的“助推剂”,一旦现实条件许可时,自我就立刻满足本我的欲求。因此,高加林本我的能量得到了不断地释放,他高兴的“如狂似醉”。然而高加林去追求本我的满足时,他根本没有去考虑外界的冲突与实际的危机,他的这种受本能驱使的“走后门”的行为,已经违背了超我的“道德良心”,于是他有过“惴惴不安”,有过“严厉的内心反省,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这个时候高加林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在所难免,但超我缺少了自我的支持,还不足以控制本我能量的释放。
在爱情上,高加林长久被压抑的本我也得到了释放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黄亚萍的出现。高加林本我所追求的理想伴侣是有着现代气息的,有文化、聪敏的,而且是与之有共同语言的人。而眼前的现实是黄亚萍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现代气息的姑娘。相比之下刘巧珍则是一个没文化,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的农村姑娘,高加林和刘巧珍几乎没有共同语言。选择黄亚萍,高加林就可以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发展;选择刘巧珍,他就必须回到落后的农村,这是现在身为通讯干事的高加林所不能接受的。最终高加林“权衡了一切以后,已经决定和巧珍断绝关系,跟亚萍远走高飞了!”当现实条件许可时,高加林的自我立刻满足了本我的欲求,把高加林推到了黄亚萍的身边,而刘巧珍不得不忍受着被抛弃的痛苦。此时高加林的本我的能量得到了释放,但抛弃刘巧珍使他的良心非常不安。高加林去追求本我的满足时,他根本没有去考虑外界的冲突与实际的危机,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和本我再次发生了冲突,超我试图阻止本我的不道德的行为,高加林在心里自我嘲弄“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他也试图“使自己的心变得铁硬,并且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本我驱使高加林走到黄亚萍的身边,抛弃刘巧珍,而超我又在良心道德上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本我获得释放的快感和来自超我良心道德上的内疚不断地互相冲撞,导致高加林的心绪和行为喜怒无常,他有时愤怒的朝黄亚萍咆哮,有时疯狂地陶醉在他们罗曼蒂克的热恋中,有时正当他们愉快至极的时候,猛然想起刘巧珍,心里顿时象刀绞一般疼痛,情绪一下子就从沸点降到了冰点,高加林失常的现象频频加骤,这一系列失常的现象说明高加林的人格已经走向分裂。
三、重构的回归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的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人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和批评,以及理想的形成等都是超我活动的结果。如果违背了超我,人就会产生耻辱、恐惧和罪恶感等情绪。”⑩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会延缓或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超我联合自我共同抵制本我能量的释放,使得本我重新回归到被控制的状态。
当高加林从省城新闻培训班回来的时候,现实境遇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所有的现实条件都成了阻止高加林本我能量释放的障碍。张克楠的母亲为了报复高加林,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因为高加林抢走了她的儿媳妇。这对高加林的事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他的叔父得知“走后门”的事后,当即决定,一定要把高加林退回农村,这个决定无疑宣判了高加林在仕途上的“死刑”。自从进城之后,高加林一直春风得意,他的本我能量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而现在被退回原籍的现实给这个不断膨胀的本我致命的一击,他的“脑子一下子变成了一片空白”,因为他无法接受现实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有如万丈深渊那么大。就在高加林要跌入这个深渊的时候,是超我让高加林的脑子恢复了正常,道德良心让他第一个想到了刘巧珍,但巧珍已经结婚,他绝望的叫出:“晚了,我这个混蛋„„”理智让高加林想到黄亚萍,但他没有过分的痛苦,只是喃喃的说:“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此时本我的高加林仍然爱着黄亚萍,可是现在他又成了农民,他和黄亚萍之间,也就自然又横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高加林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苦苦的挣扎着,超我又要求他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批评。最终超我监督自我再次去压抑本我,本我不得不暂时停止能量的释放,回归到超我和自我的控制之下。高加林现在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现实,他决定主动和黄亚萍断绝关系,在最后的一吻中,本我淹没在超我和自我的“泪水”中。
高加林离开城市和自己的恋人,回归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怀抱,他的本我重新回归到超我和自我的控制之下,但这种本我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螺旋的上升,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以期望本我与自我和超我协调一致,所以这是一种人格重构的回归。作品的末章标明并非结局,高加林回到农村时,有父母的平静地接受,有淳朴的乡亲的安慰,有刘巧珍的暗中帮忙,有德顺爷爷的人生教导,这表面看起来是同情高加林的遭遇,实际上这些人是超我胜利者角色的扮演者,他们站在超我的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处来同情高加林,实际上是一种超我胜利者的姿态。高加林扑到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住两把黄土,沉痛的喊出的那句“我的亲人哪„„”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其中有感恩、无奈、不服输„„高加林的本我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结尾处作者没有点明高加林回归黄土地的意义,即是作者没有点明高加林人格重构之后本我回归的意义,但作者在倒数第二章的议论中指出“现实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从这句作者的议论可以推断出,作者更倾向于经过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的高加林回归现实,这与高加林在本我遭受致命打击后接受重新做农民的现实,主动离开理想的恋人的理智行为表现是一致的。遭受致命打击的是
原有的本我,而回归后的本我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所以他人格中本我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的上升,以期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道德协调一致,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一种人格重构的回归。
四、结论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⑾高加林的人格结构变化经历了压抑的平和到释放的冲突再到重构的回归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高加林的人格结构虽然处于平和状态,但本我却不断地受到压抑,三个“我”实际上是不平衡的,所以不是一个健康的人格结构;第二阶段中,本我不再受到自我的压抑,但本我的释放却超过了限度,肆意践踏超我的“道德良心”,三个“我”无法和睦相处,本我得到释放的快乐感和来自超我“道德良心”上的内疚感不断地互相冲撞,平衡被完全打破,结果导致高加林人格分裂。最终致使高加林表面和谐、实则充满了矛盾与危机的畸型人格结构的形成,造成了现实生活中高加林的“失败者”的角色,使其充满了悲剧色彩。第三阶段中,高加林人格中本我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的上升,遭受致命打击的是原有的本我,而回归后的本我是经过超我的自我反省和批评,进而形成新的理想的活动的结果,以期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一致,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是一种人格重构的回归。
通过对高加林人格结构变化的分析,得出人格分裂是导致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主要心理原因。而对于高加林这样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来说,他的人格分裂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落后的农村现实和传统的社会道德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的必然结果,是“城乡交叉地带”的变迁与冲突的必然产物。虽然现实生活中高加林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他的“走后门”、“抛弃刘巧珍”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应该得到批判,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加林并不是被自己打败的。与其说他的人生悲剧是人格分裂导致的,不如说高加林是被社会现实与传统的社会道德所击败。残酷的社会现实与顽固的传统社会道德一度使得高加林丧失了自身的独立人格,禁锢了他自身的思想意识,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梦一次次被击碎,但高加林身上的那种独立自主、积极奋斗、永不服输的精神将恒久的鼓舞着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注释: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82.○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82.○
3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文中作品引文皆出于此.○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7.○
5郑雪.人格心理学[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81.○
6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Z].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74.○
7严静.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来分析娜拉形象[J].甘肃高师学报,2024:9(6)79.○
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0.○
9郑雪.人格心理学[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81.○
10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Z].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74.○
11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Z].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74.○
参 考 文 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63,206.[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陈泽顺.路遥小说名作选[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4]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17(3)
[5]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
[6]张明.揭开无意识之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7]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8]袁爱林.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26(4)
[9] 严静.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来分析娜拉形象[J].甘肃高师学报,2024:9(6)
[10]杨洪海.生存的困惑与价值的迷途:论高加林人生观的悖论[J].柳州师专学报,2024,20(2)
[11]翟大炳,王剑飞.恶之花——重评人生主人公高加林[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8(2)
[12]彭卓丽.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看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4,4(1)
第二篇:浅析路遥《人生》
浅析路遥《人生》
——高加林悲剧结局的深刻启示
《人生》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作了深刻的反应,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部作品广为人知,其主人公高加林是大家极其熟悉的一位形象,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高家林是路遥所塑造的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他自小就对古老守旧的乡村习俗耳濡目染。然而在突飞猛进的现代文明冲击下,有知识的他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准备,他渴望离开这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正是这种渴望让他不断的创业,不断的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和理想的破灭都给他以致命的打击,无论在命运上还是爱情上他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可以说,高加林的命运悲剧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因素,而爱情悲剧正是他命运悲剧的集中体现。
在此,我主要从性格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重温那段飘零的恋情。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
高加林与刘巧珍是作者在文中塑造的两个典型人物。高加林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回农村当了民办小学教师,而当他正感到快意的时候,刘巧珍伴着那圆润悠扬的“信天游”的歌声闯入了他的生活。他从巧珍纯朴美丽的爱情里深深地感到,他不应该害怕在土地上生活。
其实刘巧珍是早已爱上高加林的,但多年来她都一直把这种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她是个文盲,在高加林面前她感到自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冲破了陈旧而世俗的婚姻束缚。为了和加林在一起,她不惜与父母闹翻,她和加林之间的爱是没有任何杂质的纯真的爱。然而,她和高加林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客观地说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文化水平的差异
高加林是一个知识青年,而巧珍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追求的不一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真正的爱情。他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高中时和黄亚萍一起看书讨论文学的日子,其实他是在拿两个不同世界的女人做对比。“现实满足的不能实现,使人宁可沉溺于审美的境界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
他们一开始的结合在地位上就是不平等的,她爱的是她心里的加林哥,是一个完美丈夫的形象,所以说在刘巧珍的心里没有“爱人”只有“丈夫”,这也是造成她被抛弃的原因之一。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替换回乡后的高加林不甘心地等待着走出去的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毅然走出了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后门”进了县委大院,一跃而成为通讯干事,此时的他精神是自由的,他感谢命运再次垂青于他,工作和环境的变化使他和巧珍进一步失去了共同语言,心理距离更远了。此时他遇见了与他志同道合的黄亚萍,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更主要是保住自己寻找多时的乐土,他选择了能帮他在城里站稳脚跟的黄亚萍,而抛弃了与巧珍纯真的爱情。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
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他们在那时就志趣相投。两人就品貌、才学、趣方面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一对,但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使高加林只能把两人的关系界定在同学限度内,不敢做非分之想。但后来他来到了城里,当了县委的通讯干事,他感到他们的地位平等了,且黄亚萍又主动向他献情,他便将情感的箭头对向了黄亚萍。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有过甜蜜,但最终还是以悲剧告终,他们俩的爱情是建立在高加林不当农民之上的,究其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因此高加林的第二次爱情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像高加林这样迫切希望离开农村而又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人,他的爱情不是自己摆布的。而黄亚萍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意识,她能接受高加林的一切却无法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高加林,他们无法逾越障碍便无法将亲密的友情发展为美好的爱情,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将他们置身于两个世界。
三、造成高加林爱情悲剧的主要因素
(一)性格因素
(1)强烈的自尊心理。
他去城里掏粪却又碰到张克南的母亲,结果受到了恶意的嘲讽,他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那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
呢?”当他意外的出现在县委大院,处在一片赞美声中时,他的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可以说他是一位心高气远的青年,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事业一端。高加林果敢和他那种桀骜不逊的性格是他人格魅力所在,也是决定他命运悲剧的因素,由此可见,“自尊”便是他最典型的性格特征。
(2)强烈的自卑心理。
高考的落榜,迫使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去县城卖馍,此时的他,最怕同学见到他,可是却偏偏遇见了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高加林和黄亚萍的“ 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从这句话中我们不得不说高加林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他身上有着致命的精神弱点: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仅仅
理解为世俗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从传统观念上看,高家林这个人本身就是对传统的背叛,对命运的反抗,但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他还是软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
(二)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
小说所反映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社会面貌,城市的先进与农村的落后,形成的是两种社会生活的对立冲突。生活在这一特定时代下的高家林,内心强烈渴望到另一个“社会”去显示自己的才华。此时的他感到的只有对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无限厌倦,他已经深深意识到命运对他的不公平,他向往城市文明。但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后代,他也承袭着历史和道德的重负,同时又受到了生存环境和历史进程的种种制约,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苦挣扎,这即是他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的根源。
从总的来说,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他们悲剧特点是:高加林进入城市后,刘巧珍和他有着太大的差距,再也无法走进他的生活。而当他回到乡下是,他又走不进黄亚萍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城乡间的差别。可以这么说“只要他在人生道路上还没找到归宿,他无论与乡村姑娘恋爱还是城市姑娘恋爱,都难免将是悲剧。”我们通过对他们爱情根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人生道路和爱情道路上所出现的道德失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既是他的人生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第三篇:浅析《人生》高加林形象
1102026075邱立雯
从高加林的矛盾人格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
摘要:《人生》是路遥上世纪80年代轰动文坛的一部著作,作品主要塑造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他个人奋斗的人生历程。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矛盾的双重人格。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加林的矛盾性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加林双重人格悲剧命运
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展现了他的悲剧命运。作品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但不久就被大队支书的儿子挤走回到家中当起农民。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农村姑娘巧珍炽烈的爱情使他振作起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县城广播站工作,由于抵挡不住中学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的追求,毅然断绝了与巧珍的爱情。可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用不正当途径进城,于是被取消了他的工作,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而这时即将迁居南京的黄亚萍与之分手,之前抛弃的巧珍也早已嫁人。失去一切重回黄土地的高加林最终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高加林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高玉德是一个纯朴善良。委曲求全的老农民。高加林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却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不愿意沿袭父辈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发展。他要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在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那闭塞的小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后,新的现实、新的知识、新的生活都使他变得充实、愉快。在学校里,他是学习干事,学习成绩总是班级最好的。虽然他出身于农村,没有多少见识,但他平时读书多。山区闭塞的环境刺激了他爱幻想的天性,让他“显得比一般同学潇洒,眼界也宽阔。”除了读书,他还爱好天文,打得一手好篮球,对于音乐、绘画甚至国际问题都小有研究。这让那些即使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学生也对他怀着钦佩与尊重。他不满于父辈们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方抛弃了农民固有的传统狭隘的观念,开始对自身和社会重新认识。他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与付出,当机会到来时,他“热血沸腾”,他以他骨子里农民的坚韧、执着以及过人的才华出色地完成工
作,而他的潇洒、才气和眉宇间的英气更为他赢得了城里人的瞩目和青睐,这让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人生的路并不能一直都是平坦大道,总也会有坎坷与不平。高加林的人生也是如此。他虽然具有上面所说的种种优秀的品质,与命运一次次做着斗争,但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方向。高加林自以为是生活的强者,然而他在高中毕业后却没有考入大学,当了民办教师也很快就被人顶掉,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本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的他一度陷入低谷,“身体沉重得像受了伤一般,眼睛茫然地望着窗外。”他痛苦、颓废、自暴自弃,除了控诉社会与命运什么也不能改变。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理想、未来这样的字眼不久就又回到了他的心中。他主动给叔父写信谋求工作,渴望“远走高飞”,虽然依旧有一些顾及,但他还是不断克服心理上沉重的压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当高加林面对爱情时,他却迎来了最两难的选择。巧珍还是黄亚萍?爱情还是事业?这个选择性难题是构成高加林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从民办教师的岗位回到农民的身份,面对农村姑娘巧珍的爱,虽然高加林意识到与农村姑娘的结合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了爱情,此时,爱情时激起他生活热情的唯一力量。但当高加林如愿以偿进了城,事业再次顺利时,他对爱情与事业的选择却发生了改变。他清楚地意识到巧珍只是他事业的累赘,而城市姑娘黄亚萍却能帮助他在城市更好的发展。虽然他内心爱的天平偏向于巧珍,但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真爱以事业为重。他对巧珍的伤害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会内疚与不安,会在心里自责:“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当然,促成高加林最终放弃爱情选择事业的因素不仅仅只是个人性格的因素,更多的还有社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矛盾的双重性格就是悲剧性的。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他那不切实际的人生理想,而在于他缺乏为实现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高加林的悲剧性格即他的虚荣、狭隘、浮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等,让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渐渐丧失了自我。这也正是造成他最终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4年.安本实,陈凤.“交叉地带”的描写——评路遥的初期短篇小说.当代文坛.2024年.王信.《人生》中的爱情悲剧.作品与争鸣.1983年.金跃.试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语文学刊.1985年.
第四篇:路遥《人生》有感
路遥《人生》有感
房雨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路遥 《人生》
路遥出生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陕北的一个农村家庭,和《平凡的世界》一样,《人生》也是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开的,不同的是《人生》只对主人翁年轻时期的人生经历进行描述。
高加林,故事的主人翁,高中毕业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看完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点是遇事永远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则。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公办教师时,被别人背后陷害,一下子被同村村长的儿子三星所取代;就在自己回到农村失魂落魄之时,同村漂亮又深爱他的刘巧珍终于鼓足勇气向他坦白心扉,他们深深的陷入爱河,在他最落魄时这个善良又挚热的女子温暖了他,他也打算和刘巧珍生活一辈子。这时高加林在部队工作的二叔回来地方当了劳动局局长,副局长马占胜为了讨好他二叔,走后门安排高加林进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这时她想起来她最亲爱的人——刘巧珍,但为时已晚,被他抛弃的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别人。爱情是纯白无暇的,不能夹杂任何杂质,你可以考虑现实,但爱对方的心必须是真诚的,负责的。不然翻船后,倒霉的是你自己。
另一点,人的命运瞬息万变,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年轻时期关键的几步。高加林在现实面前显得弱小无力,但他是一个有能力、有热血、有思想的人,在现实面前他有些顺水推舟。如果当时他和刘巧珍结婚,好好的过一辈子后面的悲剧和懊悔也就不会发生。但,可怜的人啊,他有自己未满足的梦想,有一颗不甘一辈子当农民的雄心,他希望自己是可以展翅高飞的雄鹰,但刘巧珍跟他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他选择了黄亚萍,一个城市高干女儿,他也更希望黄亚萍可以帮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大城市发展。这时他工作被揭发,一切又回到原点。如果对于工作,多听听周围长辈的意见,对于工作也许会更慎重。如果他工作后依然能够坚守自己对刘巧珍的爱情和责任,也不会被揭发。可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他考虑了自己的欲望和梦想,但并没有考虑到现实。引用文中的一段话: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路遥《人生》 他对社会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也看不到自己的差距,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不管现实是怎样的,已经晚了,他的人生就像电影上映一样,很快把他年轻时期最重要的几步一扫而过,最终他又回到了原点。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来大家老生长谈的话题,想起筷子兄弟那首《老男孩》,在现实面前,你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或者说,你还记得当初的愿望吗?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不是因为你不愿意坚持,而更多的原因是现实。就比如我,中学时期,那时自己的梦想就是以后当大老板,成为有钱人,但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现在在学校上学,与以前的梦想相去甚远。不同时期人们都会我自己的梦想,或者通俗的说,不同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你希望是怎样的。青年时候,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但那时候的梦想更多的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为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所以后来有变化也很正常。如果再有人问你,当初的愿望你实现了吗?你可以很坦然的回答他,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不需要背负违背初心的愧疚感。当初的梦想我没有实现,但至少我努力尝试过。我感谢生活,在我回头的时候,一切还在原地等我,感谢男朋友对我的不离不弃。但作者文中的高加林就没有那么幸运,等他回到现实时,他亲爱的巧珍已经嫁给别人,这也许是上天对他对爱情亵渎的惩罚,而我永远不会拿爱情开玩笑。
但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渴望像马云一样通过努力富甲一方,我佩服这样的人,不管你的起点是怎样的,你总有一腔热血,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直至成功。考虑梦想之前先要认识你自己,你认识自己吗?认识现实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我真心的祝福你早日成功!社会需要这些人!
也许是个人性格原因,自己认定的事就必须去做,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更多是因为对自己的盲目自信,所以很多时候不愿意听别人的劝。但生活很多时候是不容得自己儿戏的,就像文中光棍德顺老汉说的:我知道年轻时候自己走错了,所以才不希望你再错,毕竟人生不能重来。是呀,人生不能重来,但生活依然需要折腾,需要梦想,需要信念,不然该多没意思。你的人生可以有N种打开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打开模式,只要你有这样不安于现状的决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差,这个决心就是对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但折腾的同时,也要听听周围人的意见。文章最后在高加林无限的懊悔和痛苦中结束,其实他的人生依然可以有美好的打开模式:他成为了农民,但凭借他个人的能力和学识,可以很快成为村子中数一数二的领头人,他也可以走出农村,向大城市的发展,再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唯一的缺憾就是巧珍没能陪在他身边。
面对过往不管你是欣慰的还是懊悔的,那都是过去了,我们总结自己的过去,总结身边人的过去,使自己从中受益,这就是“过去”的最大意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成长了很多,不再详述。感谢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613,感谢陪伴我的朋友。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完全把过去抛下,空着自己,迎接生活中更多的精彩。人生的精彩只是属于人心中的一个念想,落实起来就是脚踏实地的去努力。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实现目标。
我希望自己在感情的世界里更加成熟,对爱人,对家人,对朋友能够包容仁爱。
我希望自己注意饮食,注意身体。
我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稳重、豁达。
2024年关键词——豁达。
读《人生》有感
前方征程漫漫,待我凛然前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允许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温斯顿《论奥威尔》中的一段话:“当一些作家还在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庆幸时,路遥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与世长辞,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换成尊敬和怀念。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对契诃夫的喜爱时,用了一个特殊的词:”契诃夫感“.在阅读路遥的过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遥感“.《人生》这部中篇小说,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与《平凡的世界》难以同日而语。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实,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开。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难以捉摸,也许是我的愚蠢,读了这些年,究竟没有全然了其意。也许失去了儿时的戏谑相见,多了份庄重与严肃,反而少了许纯真与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总是艰难曲折的,小说中的高加林无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场又一场洪荒。也许命中注定、在劫难逃;也许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试想,莫不都是人生吗?就像所说的那样:”人生就像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去伪存真,人生无非一场戏罢了。
虽然都在舞台上演着这出戏,但妆具的背后,有虚伪、讥讽;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来卷去,摘去了所谓些许小人的面具,但终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丢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澜。在社会的荡涤下,最终消亡殆尽,这是万众人生的缩影。其实,人生的本质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任凭风吹雨打,方可见雨后彩虹。人生与世间,来去纵横,若白驹过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几年,却仿佛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尝尽世态炎凉,止徒增悲喜尔!
之前讲的好像太过笼统,其实陕北高原上的故事着实需要仔细回味。那个在人们印象中缺水、贫穷、风沙漫天的地方,也许只有煤黑子、硬馍馍的地方,其实也有许多高原上的儿女 在原上吊着嗓子唱着:”上河里(哪个)鸭子下何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扬信天游,在这个他们眼里可称之为天堂的地方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拼搏的故事。因为,这里是他们人生的开端。
小说看似一出悲剧,让人看完除了谩骂,多有心软。正如文中若禅师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顺老汉说的那样:”人常说,浮得高,跌得重……"我觉得这足以成为大多数人行走于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无论多么难走,人总得要良心,走起路来踏实,心里头有着落。即使面对无数挫折与苦难,要凛然面对,不要走捷径,心浮气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说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思考,我认为,《人生》这本书并不算悲剧。因为悲剧是有结局的,而《人生》才刚刚开始……
文字:范圣坤
第五篇:读路遥《人生》
读路遥《人生》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路遥的小说《人生》,依旧是《平凡的世界》那样戛然而止的结束,小说中似乎强调这命运的强劲,玩笑中充满无奈,让人渐渐品味出轮回的错觉。常说小说是生活画卷式的凝聚,总能在某一次不经意间读出自己的影子,当然这需要经历足够的生活,不然拿什么印证。
当结尾高加林顺德爷爷怀中哭泣时,有辛酸,更多的后悔,对自己的以前,更对被自己狠心抛弃的美丽姑娘巧珍,却没了对生活的不甘心。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和他开着玩笑,当民办教师的身份被高明楼撤销让他儿子代替时,在灰心时却无意收获了巧珍卑微而又付出的爱情,一个需要安慰,一个愿意付出,不可否认,那段时光他定时幸福的,在田间,大马河的桥头上……
后门永远比前门威力大,由于自己的二叔调回本地,下面人为了讨好,他到了县城的报社工作。自己不虚的才能,多年读书的经历,让他多多少少去了农村的不少痕迹,洗去了愚昧和自己父亲身上的软弱,也让他增加了对外面生活的渴望。县城里的他,才华横溢,风头一时无双,似乎前途光明。就连高中时自己心仪的黄亚萍也断绝了与张克南无味的爱情而走向高加林。他们张扬激情,但高加林却时常在这样的幸福中想起农村的巧珍,黄亚萍的任性与巧珍的顺村相比,他觉得很可笑。矛盾中依然留恋与县城张扬而又热情的
生活。后来张克南的妈妈为了报复,告发了高加林,他被退回了生他养他的农村,黄亚萍不会追随,巧珍也结婚了,所有的梦在一瞬间破灭,高家村质朴的人们没有嘲笑。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很好,黄亚萍会和家人回南京,找到另一份爱情,巧珍嫁给了深爱自己的马栓,而他似乎又有机会当起民办教师,生活又一次复原了,一段一段回到原点,重新来过。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能使人成熟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不知以后的高加林是否可以坚强的活在这片土地上,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顺德爷爷的一番谈话,而又一下子扑在黄土地上。就这样,小说就结束了,给我们 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
小说中写的高加林的个人遭遇,看上去值得同情,但仔细想来也是必然,他告诉我们,年轻人追求梦想无可厚非,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实现,这样就会站的越高,越容易摔下来。作为年轻一代要有自己的原则,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那样坚强又韧性,孙少平正好和高加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文化程度相同,都高中毕业,也喜欢文学,都心怀梦想。不同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事业上,孙少平以走“后门”为耻,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他都能自持人生准则,清风高洁。而高加林也反对走“后门”,但最终没能坚守,致使失去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高贵的品质。
在感情上,孙少平把亲情、友情、爱情看作高于一切人生中值得去守候的东西,他对亲人的那种爱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爱,他坚信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身边的人。而高加林却因为事业抛弃了最爱的人,对未来的憧憬麻痹了他的感情,直到事业处于低谷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对待挫折上,孙少平能坦然面对,不管在什么 情况下,他都对劳动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情。而高加林却无法正视,从当老师被返回来当农民是时,他萧条了一个月都不能自拔,总觉得劳动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此两人的结果或者说是生活轨迹,却大有不同,孙少平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而高加林却受尽生活的苦楚,说老天和他开玩笑,还不如说他在和老天开玩笑,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是一面镜子,反射的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切的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都有他必然的因数,而这些必然的因数往往是源于自己。
就借用小说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如春夏秋冬,一寒一暑,不尽相同。”是啊,生活不会是一样,它有苦有甜,它是甜是苦,关键在于人们的心态。所以我觉得不管出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一切不幸遭遇,不能责怪时代本身,更应该去想想自己。小说的一个并非结尾的结尾,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坎坷,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生活仍在继续,今后何去何从,都靠自己的拼搏和选择。一个
人,只有懂得了满足,懂得了停留,才能让我们的心更静,眼更明,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去找寻生命的重心,去选择人生道路,去珍惜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生从此也不再孤独,因为一片大好的河山,一份人间最真挚的情意。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高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