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教师职称评审报送材料说明 - 副本二号文库
- 2024年教师职称评审报送材料说明 - 副本二号文库
- 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二号文库
- 教师年度考核小结二号文库
- 回民中学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团工作总结DOC[5篇]二号文库
- 小学少先队红领巾广播台组建方案二号文库
-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师徒结对活动徒弟总结二号文库
-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二号文库
- “一加一”的帮教活动二号文库
- 玉溪2024年学前教育特岗教师考前习题四二号文库
- 小学书法教学的开展情况总结二号文库
- 优质服务科学监管 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二号文库
- 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二号文库
- 小学生庆元旦主持词二号文库
- 园长职责二号文库
- 内黄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制度5篇二号文库
- 三、安 全 卫 生二号文库
- 七中2024工作总结(共五则范文)二号文库
- 2024.8教研教学部计划二号文库
- 开学安全稳定汇报(修改)[大全5篇]二号文库
- 关工委总结计划二号文库
- 2024-2024年第二学期课外小组活动课总结范文合集二号文库
- 化学教学工作实习总结二号文库
- 一年级交往教育总结二号文库
- 贾海明厅长讲话——做好教师工作的20种思维学习体会二号文库
- 中学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基本程序二号文库
- 老师给大班幼儿的评语五篇二号文库
- 国培计划----浅谈教学评价二号文库
第一篇:就业工作汇报3
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县劳动局的正确领导和市就业局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奋力进取、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突出就业训练、劳务输出、失业保险、全国的示范县建设、社保补贴、支持促进创业等工作重点,扎实抓好了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目
标任务完成情况
1、已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508人,完成目标任务58%,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732人,完成目标任务61%,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再就业188人,完成目标任务57%,“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消除一户。
2、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1350人,新增扩面612人,完成目标任务61%,全年应征失业保险基金115万元,征缴62万元,完成目标计划54%,发放失业金7.2万元。
3、提供免费职介人数1178人,完成目标计划62%,再就业培训人数317人,完成目标计划72%,创业培训人数121人,完成目标计划81%,就业训练中心培训人数268人,完成目标计划67%,开发岗位吸纳就业319人,完成目标计划55%,社区就业人数171人,完成目标计划59%,组织劳务输出1080人,完成目标计划7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4、已完成培训农民工2973人,获证2973人,完成目标任务198%。
5、为41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82万元。为3953名灵活就业的下岗职工发放社会保险补贴496万元。为特困下岗职工实施救助35人,发放救助金7500余元。
6、积极开展各项政策的宣传活动。制作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3600份,发放“春风卡”2107册,发放《求职登记证明》1357本,组织大型招聘会1场,受理劳动者维权25人。
二、主要工作
(一)大力宣传就业政策
制作发放宣传资料53600份,发放《求职登记证明》1357本,并通过电视、宣传车、标语、专栏、版报、信息、简报和发放“春风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做到了就业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就业工作的新政策,进一步转变了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理念,特别是树立了积极创业的就业新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
本文来自招生考试网 http://www.feisuxs,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二)大力开展各类培训
深入乡(镇)、村、社及田间院坝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培训重点向农民工转移,向田间院坝转移,切实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学技术。针对县内实际,增加培训的内容,将培训、就业和跟踪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县各个乡镇及田间院坝大力开展了农民工定单培训和种养殖技能培训。今年,我局已举办了银杏种植、药材种植、养猪、养鸡、养羊等专业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六期,共培训农民工855人,培养新的种养殖专业户12户,培训后实现就业738人。同时,重点抓好了各类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培训3期,培训121人,通过培训,有87人实现创业。
(三)强化落实就业政策
一是各种补贴到位,大力开展小额贷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足额地兑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同时,强化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同县财政局、县城市信用社一道共同审核,按照每人2-3万元的标准,为41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82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二是发展企业。把重点发展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主攻方向,今年,县内企业已吸纳下岗职工就业319人。三是落实空岗报告制度。单位、部门在有岗位空缺时和增加公益性岗位时,必须向政府报告,并重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培训补贴,大力开展全县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五是政策优惠支持鼓励创业促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县内创业,在登记注册后给予3年扶持期,同时把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近年有36名创业者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391人。六是强化服务窗口建设。坚持窗口接待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政务中心和惠民中心服务窗口的一站式服务,规范了窗口接待制度,严格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群众满意率高。
(四)突出抓好劳务输出
今年继续实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管理模式,加强与发达地区用工衔接,使大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一是大力免费组织职业介绍现场大型招聘会1场,为1178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介绍成功780人。二是加强人才输出基地和网络建设。我局与广东、深圳、北
第二篇:就业工作汇报
金州新区前四个月就业工作汇报
新区管委会认真落实全市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把稳定岗位和扩大就业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创新举措、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了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各项就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5月末,实现实名制就业14511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52.77%;其中稳定就业7604人,完成指标的55.30%,扶持创业带头人182人,完成指标的58.71%;创业带动就业1234人,完成指标的66.38%;创业式就业1073人,完成指标的53.38%。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9%,低于全市失业率控制在3.0%的任务要求。新区就业工作提前实现了“双过半”。
新区管委会设立了再就业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就业公共服务、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方面。截止4月末,筹集使用就业资金6934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考核,落实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
金州新区管委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创造充分就业的环境。年初,把全年就业工作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街道,将完成就业工作作-1-
为考核实绩的主要内容,增强了基层单位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区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了就业工作宏观指导,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跟踪,坚持就业工作例会制度,组织街道分管主任,实地走访,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就业工作。各街道主要领导树立大局意识,真抓实干,经常研究就业工作,安排任务。街道还把就业工作纳入社区(村)两个文明考评体系,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并与年终社区和村干部奖金挂钩。区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其他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共同做好不同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
一是落实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新区财政加大对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2024年安排使用就业资金2亿元,1-4月已拨付使用资金6934万元。二是落实促进就业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通过税费减免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走自主创业的道路,1-4月份减免税费4.93万元;涉及731人次。全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75万元,扶持创业135人,带动就业810人。三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不断拓宽“三支一扶”工作的领域、启动“一企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积极做好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本地生源大学生就业,制定了《金州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经严格审核,确定阿尔滨集团等35家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接收新区生源见习生55名。见习基地涵盖了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建筑等多个行业,为毕业生提供生产技术、财务、文秘、会计、销售、制造检验等见习岗位。见习期间,政府每月发给毕业生生活补贴550元,见习期限3到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
(三)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全力保证企业用工需求。
前4个月,我区依托新区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地保证企业用工需求。一是通过下发调查表、深入企业走访等形式,开展区内100家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二是通过每天在新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现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快捷选聘人力资源的平台,每天参加招聘会的企业50余家,可提供岗位600余个,参加洽谈会人员约2024人。三是做好职业介绍及信息发布工作,1-4月份,累计办理求职备案1098人次,接待企业查询102家次,推荐求职1153人次。信息栏发布用工信息1953家次,使用企业城功招聘3500人。四是通过新区人力资源网站开展网上招聘,为企业及求职者提供用工及求职服务。五是积极开辟人力资源地,建立企业用工储备库。与东三省及我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部门结成就业联盟,开展劳务输入。目前,183家区内外、市内外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成为我区的人力资源地。前4个月,人力资源地提供人力资源约1万人。六是组织街道(社区)开展系列用工招聘会。各街道精心组织准备,活动多样、主题鲜明、参与群众多,推动了就业工作有效开展。如我区湾里街道根据社区居民人员特点,有针性地开展了“外来人员专场招聘会”、“被征地人员专场招聘会”、“大龄困难人员
专场招聘会”等,有效地避免了用工招聘“一锅端”,提高了招聘会的针对性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就业成功率。全区街道社区先后举办各类招聘会14场次,共有570个企业参加,提供岗位8000个,参加应聘活动23000人次,达成用工意向5100人。
(四)落实惠民政策抓好公益性岗位实名制管理
目前新区有种类公益性5000多名,为了强化管理,堵塞漏洞,把好事办好,确保此项惠民、利民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实施,确保就业资金安全运行,人社局四月初下发了《关于对全区公益性岗位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大金人社发[2024]11号),各用人单位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按照文件要求对本单位的公益性岗位进行了全面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我们组织人员采取了工作时间到岗位上检查方式,与公益性人员逐个见面,询问他们的情况,让每人在检查表格上签名,留下电话号码。通过实地岗位检查,现已查实没有发现冒名顶替的现象。在邮政储蓄银行为每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设了个人账户,保证人手一折,代办银行每月按时将公益性岗位工资打进存折,没有冒领或克扣工资现象。
(五)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今年以来,新区提出了创业发展,富民强区的口号,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通过“四个扶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技能扶持。落实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整合教育资源,本着“少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已开办创业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231人。二是项目扶持。征集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组团参加了大连市第十届创业项目洽谈会,展示了金州新区十年来的创业工作成果。同时,10个有吸引力的新区创业项目亮相创业项目洽谈会,企业在展示形象的同时,洽谈成果丰硕。举办创业经验交流会,扶持失业人员创业,带动大龄失业人员就业。三是资金扶持。2024年金州区就业资金预算为2亿元。1-4月份,区财政按资金使用进度拨付到位就业资金6934万元,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四是场地扶持。在全区建成了33个创业亭,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带动66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做好失地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今年管委会把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列入2024年“民生工作双十工程”,政府投入5000万元,建立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帮扶工程。
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失海人员。企业吸纳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可享受年岗位工资补贴每人2024元。
二是鼓励失地失海人员自主创业。失地失海人员首次以本人名义创办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或从事个体经营并持有《营业执照》,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可享受一次性3000元创业补贴。对租赁符合条件的经营场地开展创业活动,给予一次性1600元房租补贴。被认定为创业带头人,享受创业带头人补贴。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吸纳新区户口6人(含6人)以上就业,享受创业
带头人补贴5000元。
三是鼓励失地失海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失地失海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经培训获得《金州新区职业能力证书》,可依据国家标准享受全额培训、鉴定补贴。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给予1000元奖励。
四是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向区内外、市内外以及国内外输出劳动力,转移就业。前4个月农转城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1500人。
五是建立再就业基地,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有部分失地失海人员由于缺乏文化和技能,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不能到企业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街道建立再就业基地,让这部分人在家门口就业。由社区联系了辖区内的企业,把一些手工加工的业务承揽下来,失地失海人员与企业签定来料加工协议,由企业把需要加工的材料分散到各个社区或失地失海人员家中进行加工,这样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为支撑,以社区为依托的就业基地。失地失海人员不出家门就能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失地失海人员就业难度大。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失海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失地失海人员是我区目前失业率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就业压力很大。二是结构性矛盾。全区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招不上来。另一方面企业对45岁以上人员的需求仅占7%。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技能差,不为企业所需,新产生的“4050”人员求职难。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加快社区平台升级步伐。对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基层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能力
2、做好失业预警工作。完善企业岗位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趋势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监测全区就业状况和失业动态,提出预防和调控失业的具体措施办法。
3、做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2024年新区生源高校毕业生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掌握高校毕业生失业状况及其就业需求,对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实行“一对一”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
4、落实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帮扶工程。通过开展失地失海人员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宣传失地失海人员自主创业先进事迹等措施,促进失地失海人员就业。
第三篇:就业工作汇报
就业工作汇报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
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的就业形势
截止2024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
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
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
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
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
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
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24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
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
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
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
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
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的就业形势
截止2024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
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
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
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
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
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
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24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
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
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
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就业工作汇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少数民族学生
就业创业为重点
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2024年5月26日)
按照《关于开展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进校实地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院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立于2024年5月,先后由九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学院占地面积 137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6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视频资料7万余部。现有在编教职工889人(另有外聘教师2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14人。目前在校学生1916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715人,成人及电大远程学历教育生6445人)。每年完成各类短期培训3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1万人次。
学院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和23个行政处室及科研院所,开设35个高职专业和30个中职专业。作为锡盟唯一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我们一贯坚持“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坚持蒙汉双语教学的办学特色,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立足于锡盟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准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的办学定位,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建院以来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万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就业工作
锡盟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地域、经济及就业观念等原因,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较大。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完善领导体制,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就业组织与领导、就业保障条件、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的四到位,实现就业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和就业工作信息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连续数年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1.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2024年以来,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任主任、副院长任副主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系院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学院领导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就业部门专项工作汇报,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就业形势、研究部署就业工作;每年召开一次招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 2
人,总结分析上就业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学院领导经常走访各系、校,了解就业情况,把就业工作与系、校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经费划拨及就业奖励挂钩,使全院上下从思想上达成就业是政策工程、民生工程、维稳工程、民心工程的共识,在行动上主动投身到就业工作中,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2.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院设置了独立的处级就业指导中心,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各系、校也配备了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有13名教师考取了全国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学院就业洽谈室、宣讲室等一应俱全,超过生均0.18平米,学院网络教室随时供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就业经费优先足额保障,每年均超过学费收入的1%。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发放及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定期落实检查,保证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 1.构建联动机制。学院每年将招生、就业和教学中心工作以责任目标的形式,下达到各单位,各单位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形成了全员参与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同时学院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及兄弟院校签订了校地、校企、校际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岗位培训,促进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2.调整优化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针对锡林郭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康复治疗技术等品牌、骨干和特色专业。目前学院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5个,院级品牌专业9个;教育部、财政部专项支持的专业1个,学院重点建设专业6个,使专业建设与招生就业工作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机制。
3.实施“三项工程”。在抓好常规教学和常态管理的同时,启动实施了 “三项工程”建设项目。即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人才储备、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急需人才的“人才工程”;投入1000万元进行第二轮全日制教育教学和投入300万元开展的成人继续教育教学的“质量工程”;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的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使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成为全院师生的行动自觉,行为准则。
4.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依托国家、自治区两级教师培训项目,加大师资在岗培训工作。近三年,学院有114名教师到国内外参加了国培项目,派出教师近1000人(次)参加区内外和国外高校培训、挂职,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已达50%。实施了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目前有自治区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院级名师10人,优秀教学团队 9个。各专业聘请行业 4
企业优秀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专业建设指导专家200多人,初步构建起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投入近2亿元购置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目前学院有校内实训室101个,设备总量为13673台套,校内实训室学年使用频率224万人时;建设了锡林河旅游度假区、驾驶员培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与锡盟医院等13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设了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每个专业至少有5个校外实训基地。2024年接收33个专业的实习学生2783人次,实习结束后被实习单位录用493人。
(三)加强指导,更新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全程指导,实现课程建设的专业化和咨询辅导的常态化。学院设有就业指导教研室,有专兼职教师12人。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共38学时,分四个模块,在四个学期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院组织编著出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学院每年多次聘请就业部门领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学院领导、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讲座,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顺利实现就业。
2.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通过就业网站、QQ群、电子屏幕等渠道积极宣传就业创业形势和政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基层服务意识。安排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咨询、指导和服务。动员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大学生预征入伍等项目考试。与社保部门联合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增强毕业生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大赛。创建了易度空间电脑工作室和校园物流“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于全院师生员工。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重视就业市场开发。现已基本形成立足锡盟、面向全区、辐射华北的就业网络,2024年毕业生锡盟就业占32.4%;区内其他盟市就业占51%;自治区外京津地区就业占12.2%。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放学生实习补贴,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保险,召开就业招聘会、开展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促进学院的就业工作。2024年学院举办大型招聘会4场,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600多个;通过招聘会形式就业的学生达34.7%。
2.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学院就业信息管理采取院、系校和学生的三级管理模式,与上级就业主管部门数据同步,并与各类人才机构链接定期互换信息。学院有独立域名的就业网站,嵌 6
入了教育部一站式服务,通过就业信息网、毕业生QQ群、班主任飞信群、微信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服务,2024年通过各种方式发布招聘信息、招考信息300余条,建立有效的用人单位信息库1320家;毕业生可以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参加网上就业洽谈活动,实现自我推荐;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发布招聘信息,选择优秀人才。
3.充分照顾各类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各系(院、校)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对蒙语授课学生、家庭贫困子女、工科女生等就业困难的群体及有特殊情况的就业困难的个人制订了相关帮扶计划,层层落实,以实现充分就业。2024年通过国家政策为66名享受低保家庭子女申请了每人1000元政府的求职补贴,253名就业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得以顺利就业。对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台账,分析其未就业的原因,在毕业后二年内仍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寻找岗位,每年都安排50名以上已毕业学生二次就业。
(五)就业工作成效
1.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以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的态度,努力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分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50%以上学生在基层就业,就业行业涉及行政事业、新型企业、传统畜牧业、7
服务业等。2024年学院共对25个专业共128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占毕业生总数58.6%,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予了“能吃苦,善思考,上手快,后劲足”的高度评价。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各个岗位称职率达94.8%。
2.开展就业工作研究。通过问卷、电话回访、走访等形式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随时掌握他们的就业状况,分析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结合学院毕业生特点,组织教师编写就业指导教材,申报了自治区高校《母语授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研究》课题,为从更高层次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学院特色
学院在校生中47﹪是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黑龙江、云南等省、自治区。现有16专业46个高职班级1099名学生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多年来,学院始终把双语教学作为学院的特色,贯穿在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
一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方面,实现双语的全面并轨。对蒙授录取的学生,入学即实施双语授课。多年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已形成比较成功的“蒙语—蒙汉双语—汉语”的授课模式,毕业生均参加了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所有蒙语授课学生都能用汉语交流,为其顺利求职就业及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优化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学院在软硬件建设上均优先考虑双语教学,硬件配置上,学院不仅在所有教室、实训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所有任课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而且还为双语教学实训室、计算机室和双语教学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安装了蒙文软件。成立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学院蒙文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近几年已组织编译出版全国大中专院校蒙文教材30部,校本教材100余部。有80名蒙汉双语授课教师被选派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参加课程开发等专项培训,70名蒙汉双语骨干教师被派往企业、高校挂职锻炼。
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基层观教育。针对蒙语授课学生专门开设双语教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在基层岗位就业创业的蒙古族毕业生先进典型回校交流,为参加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考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母语辅导。
四是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在开拓市场、联系用人单位时,有侧重的联系民族地区就业单位,并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院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走出去,利用双语优势,主动到用人单位应聘,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基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五是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创业帮扶,2024年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参加了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蒙古语言文化艺术传媒”创业项目在自治区47所高校、1477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优胜奖,获得创业基金1万元,“礼仪公司”创业项目获得优秀奖,获得创业基金5千元。
各位专家,在各级领导及全院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弱势就业群体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也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但作为教育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与内地高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希望专家组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实现我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五篇:就业再就业工作汇报
**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汇报提纲
**区人民政府
(2024年6月17日)
各位领导:
**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以改善民生,促进民富为主线,以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为重点,以实施城乡劳动力培训工程为手段,以开展“三进三送”活动为载体,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辖十街一镇,32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现有11个街(镇)劳动保障事务所,45个社区(村屯)劳动保障工作站,105名社区(村屯)劳动协理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已基本做到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场地、工作六个到位。全区现有从业人员77656 人,失业人员3549人。今年以来,就业再就业实现1272人,完成年任务的49%,其中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2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几年来,我区一直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政府联系群众、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全区十项
利民工程之一进行重点督办。区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全区就业再就业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了工作有部署,汇报有定性,督导有目标,全区上下呈现出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多措并举,落实政策。一是针对我区流动人口多、基础数据变化大的情况,不定期对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家庭情况进行详细摸排。今年上半年,入户调查居民56469户、164776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详实的基础数据。二是依托驻区企业,合理匹配资源,为城镇失业人员开辟就业门路,实现了共驻双嬴。区政府在实施“6281” 战略发展规划和“建设龙江工业强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来抓,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全区通过上项目新增就业岗位341个,形成了经济建设与就业工作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三是采取“政府运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举措,多渠道收集域外用工信息,实现异地就业898人。四是优化环境,落实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和自主择业。今年已为680名灵活就业人员申报了社保补贴。
(三)立足载体,强化服务。一是按照“办公信息化、人员专业化、功能多元化”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区公共职业介绍和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区职介和培训中心成立于2024年3月份,该中心配备了电子显示屏,设立了求职登记、劳务输出、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绿色窗口,为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了对接平台。二
是今年已举办了两期劳动用工现场招聘会,成功职介325人。三是切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已有8个社区实现了创建工作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社区就业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四是深入开展“三进三送”活动,把援助内容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做到就业困难群体家庭中。
(四)开展培训,注重实效。我区建立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民办技校和农民工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就业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采取“定单式”和“以师带徒”等多种培训模式,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办两期就业再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分别培训学员271人和 149人,合格率和就业率分别为95%、92%和89%、81%。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仍有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人员,受用工单位招聘条件的限制,较难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下步工作计划
紧紧围绕“6281”战略发展规划,坚持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民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落实积极的优惠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机制,推动就业。我区将进一步抓好三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穿、责任
一体的工作模式。坚持以“三进三送”活动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就业成果,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是广辟渠道,增加就业。在扶持各类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广泛收集域外用工信息,积极稳妥地开展劳务输出,形成多元化劳务输出格局。
三是搞好培训,促进就业。发挥培训基地作用,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四是创造条件,扩大就业。做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好小额(双扶)贷款等扶持政策。创造有利条件,为失业人员以及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强化管理,保障就业。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
各位领导,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区将紧紧围绕“6281”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