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2024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5篇范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1/370652.html

第一篇:2024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2024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范文

为进一步落实我局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拟定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范围集中在纬一路沿线,涉及共计x个乡镇、xx万余亩。工程项目内容涉及机井、电力、清淤、修路、植树、建桥等。施工单位共计xx家,总投资x.x亿余元。

一、工作目标

按照设计方案和中标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目标。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强化对各部门的组织领导,发挥代建部、监理部的作用,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力争xxxx年x月xx日顺利开工,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竣工验收,出具验收和结算报告。

二、工作措施

(一)代建部

1.代建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代建部设在天宏小区x号楼,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负责招投标档案资料的审核归档工作,协助建设单位拟定合同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2)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督促检查各参建单位人员设备进场情况;

(4)参加监理单位组织的首次工地会议和监理例会;

(5)审核监理单位监理细则和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

(6)加强日常巡查,做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7)配合第三方验收单位的验收,并审核工程验收资料;

(8)做好建设单位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监理部

1.监理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总办公室设在中央公馆写字楼,在三个乡镇分别设有x个分办公室,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千方百计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贯穿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坚持制度规范规定,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实行对人员和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监督,最终实现工程质量总目标。

(2)积极督促施工进度

一是帮助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编制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提出进度目标。二是随时检查承包人开工准备情况并及时向业主汇报。三是跟踪检查监督承包人的施工方案,资金投入,现场管理和施工进度。四是检查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五是帮助协调施工干扰和冲突。

(3)认真坚持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坚持以下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图纸会审制度;二是技术交底制度;三是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四是主要材料进场考察、检验复验制度;五是监理巡视旁站制度;六是隐蔽工程检查复测制度;七是工程质量现场监督和检查制度;八是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九是工程造价监督制度;十是监理报告制度。

(4)及时组织工地施工会议

在取得业主代建同意的情况下,要将各种会议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会议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掌握工地情况,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地例会按每周公开一次,由于施工单位较多,也可按乡镇或按施工内容分别召开。

(5)对监理人员的六大要求

一是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适应并胜任本职工作;二是坚持写好记好监理日志,旁站记录,安全日志等,同时督促承包单位写好施工日志以及各项记录材料;三是认真收集整理各种检验、检测、试验等原始材料;四是按照守法、诚信、公平、科学的准则执业;五是搞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互相尊重、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不损害施工单位的合法利益;六是重职业信誉,讲究职业道德,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树立监理人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第三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知识讲解

走进大课堂:当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整治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日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听取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汇报时指出,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多部门联合,发挥资金的整合效益。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座谈会,围绕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前景等展开热议,认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务必坚持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七大内容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质量的一种体现,也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期特约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以及程锋和王洪波两位博士,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问: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土壤改良之类活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有人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是农业部门的职责,这表面看是一个认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即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的分工问题。国土部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农业部门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责任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本身要素水平的改善和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设应该是国土部门的责任,而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确保资源不被破坏并有所改良是农业部门的任务。

农业部门开展的土壤改良活动,就是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过程。比如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改良过砂过黏土壤,排水洗盐、种稻洗盐,改良盐碱土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进行农田的土壤改良活动外,还要进行地块大小的设计、林网建设、灌排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和村庄整治等,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问: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是什么?如何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

答:高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按照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高标准应该体现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支撑能力的高水平上,包括机械化生产、安全健康生产、方便加工运输交易等较宽领域的内涵。

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高标准农田应该是高等级耕地。其所处区域的光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同时,由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收益状况较好。此外,因农业区位和农业收入状况决定的农用地效益较高。总之,光温资源丰富、种植制度合理、土壤肥沃、灌排方便、生态环境保护条件良好、机械化程度高、效益水平高的耕地是高标准农田。

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当前,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级耕地约占2/3,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布

局零乱,基础设施条件差。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潜力很大。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在这个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现在可以用于反哺农业、反哺土地的资金越来越充足。因此,在实现耕地保护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多部门协作,如何准确定位国土部门在其中的职责?

答:从实践来看,政府领导、国土部门搭台、多部门协作已成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效组织方式。湖北等试点地区将此总结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这已成为共识。在多部门协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国土部门应该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好各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并组织省、县的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土地整治工作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水平,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并且要搞好高标准农田在使用过程中生产能力的监管和持续建设。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理念转变有什么关系?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耕地保护理念由单纯的数量保护为主向以建设促保护理念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强有力的抓手,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

主讲人手记:实现耕地保护理念五大转变

我国耕地保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土地利用多是一种粗放状态,保护土地的意识相对薄弱。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时,资源性紧缺凸显,保住耕地数量、稳住粮食总产摆在了首要位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妥善解决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提出以建设促保护,通过土地整治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可见,我国耕地保护正在从单一目标朝着多目标、综合性保护方向发展。当前,重点要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实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

保护18亿亩耕地内涵很丰富,不仅是面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护18亿亩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如果18亿亩耕地数量保持不变,但分布状态和质量水平由集中、连片、优质为主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那累积起来的效应将是令人吃惊的。因此,守红线的关键是要提升生产能力的底线,而不是仅仅守这个数量,要建立“守红线、提等级、优布局、严占补、控变化”的综合性、多目标、动态性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

——实现从重产能总量到重产能结构的转变。

保护耕地的关键是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总量变化,而对结构性变化关注较少,导致潜力挖掘不均衡,要么过度,要么不足。因此,应由全国耕地保护政策“一刀切”向差别化保护政策转变,可以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的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区域、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目标生产能力和等级建设手段。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实现从重生产到重功能的转变。

耕地除具有生产粮食的主要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耕地可以说是生态安全的基础设施,人类生存离不开这个基础,它远比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重要得多。此外,耕地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尤其具有珍稀土壤资源的耕地,是发挥传统文化功能和体现

社会文化价值的基本载体。所以不能随意破坏耕地,也不要轻易“搬家”,这样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加强耕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障功能。

——实现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资本并重管理的转变。

耕地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资产、资本属性日益显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这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把土地资源当作资产管理、当作资本运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此,土地管理要逐步向资源、资产、资本管理并重转变,不断强化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管理职能,构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实现由实体保护向综合保护的转变。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产能,还要关注粮食生产中带来的生态环境损耗成本,研究建立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比如实施“1毛钱工程”,对于售出商品粮的农民每斤补贴1毛钱,将1毛钱直接补贴给售出商品粮的农民,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第一节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优化耕地利用格局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石之一,主要表现在: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优化耕地利用格局的有效手段。

从遥感影像资料看,我国耕地大多处于一种自然、粗放、无序的利用状态,田块畸零不整,细碎化程度高;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灌溉排水不良,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实施,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使耕地由自然用地形态走向规划用地形态,由粗放利用走向集约利用,由无序用地走向有序用地。这是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促使良田永久化,防止城乡统筹中“重发展、轻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基础。

——良田和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依托。

良种、良法和良田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三个要素。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良种、良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种子工程”建设已有15年历史,农业机械化基础很好,近10年发展很快。随着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生物技术的兴起,良种和良法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相比之下,良田已经成为“短腿”,制约着良种、良法增产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挥良种、良法倍增效应和加速效应的基础工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加农业补贴的主要途径。

生产要素改良是增长之本、增效之源,增长首先缘于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有用知识的增加、生产组织的改进、体制安排的完善,这些都带来了更为高效的增长效率。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补贴直接补在生产环节的多,而直接补在农民身上、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良种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少。国家对良种和良法的补贴已经越来越重视,而对良田的补贴仍然不足。因此,农业补贴中应该增加对良田的补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利用格局,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支持政策。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

据统计分析,全球农业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占人类活动造成的总量的50%和60%。如不实施低碳农业,2024年的排放量将比2024年分别增加60%和35%~60%;由于化肥氮施用和有机肥生产增长,到2024年农业一氧化二氮排放预计将增加35%~60%;到2024年由水稻生产引起的甲烷排放将递增16%。因此,农业领域实施节能减排非常重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优化水稻生产模式,从而减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更好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节能减排。

第二节 推动“两个结合” 提升“三个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实现“一个聚合”,即支农资金聚合。

在中央持续加强农业建设的总方针指导下,各行各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等良田建设项目很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金分散、综合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因此,通过构筑良田建设的基础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聚合资金、整合资金,达到连片整治、整村推进的综合效果。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个结合”,即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

中央要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地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的有效结合,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的两个基本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两项主要投入资金。

——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提升“三个效率”,即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开展基于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土地生产条件和土壤条件得到改良,可以大幅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河南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江苏“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浙江“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为代表,整治成效显著。据统计分析,实施土地整理后,可增加有效耕地5%~1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2等,增产20%~30%,农机效率提高20%~30%。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其农田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与地方相比,其土地利用率高10%、生产率高30%~40%。国际上,土地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依赖的是新知识的运用,如种子的改善、土地的改良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等。从表1可以看出,30年间美国和日本农业工人人均产出增长了5倍多,丹麦增长大约4倍,每公顷产量都翻了一番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联动“四个环节”,即资金、项目、规划和政策。

政策需要通过规划落实,规划需要通过项目落实,项目实施需要资金保障。为落实中央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首先要编制规划,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其次要用项目落实规划,从一个具体项目的“点”落实,到规划过程的“线”落实,最终取得规划整体的“面”落实的过程。只有保证项目落实、计划过程落实,才能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根本落实。最后要按项目配置资金,这样便于管理好资金,也便于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

表1 1980年美国、日本和丹麦的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

注:1950年各国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产出指数均为100。

资料来源:Hayami and Ruttan,1985:pp.467~469

第三节 多部门协作有计划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像推进“种子工程”、“农机补贴”一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又称“良田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用3~5个“五年计划”,把我国18亿亩耕地建设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良田。按照国际经验,通过30年努力,可以实现土地产出率翻一番,劳动生产率翻两番的目标。

——有效整合资金、聚合资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障。

从总体上看,我国直接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是不足的,有必要创新制度,引导政策性资金、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做大支农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策性资金必须到位,不能是口头支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附加种种限制条件。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使之能取得合理利润,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积极探索,消除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的壁垒;发展中地区更应该创新制度,在做大总量上下足功夫。在支农资金使用上,要坚决杜绝只知道资金何处来、不知道资金到何处去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作好规划和项目设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效果。

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尤其要重视市、县、乡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从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来分析,加强市域土地资源空间的统一优化配置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县、乡级规划要突出一个“实”字,在科学确定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的基础上,做到“规划一块、实施一块、见效一块”,积累下来,逐步实现空间格局优化。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一定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舆论监督,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部门,应在规划引导下,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按项目整合资金,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同时,良田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应该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所以在良田建设规划、实施和运行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科技支撑,建立格网化的监管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如何确保建设过程中耕地布局朝着集中、连片、优质方向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研究一种基于

格网的耕地监测监管体系,通过在一定尺度和区域上划分格网,研究确定格网内的主导用途和基本布局,建立合理调整的管理规则和方法,确定格网内土地整治、等级提升的重点方向和建设标准,并研发基于格网的长期观测、遥感监测和有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田集中连片、等级不断提升、永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当前,依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技术队伍,组织实施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在良田建设过程中耕地面积与等级监测评价,依据格网量化耕地布局和等别的变化,科学评价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这将有利于指导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我国农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监管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有效结合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传统农业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种子工程、机械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等的先锋工程,是良种、良法发挥倍增效应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必须走“良田、良种、良法”有效结合的道路,离开了哪一方面,都不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实施区域上,不仅要重视平原区的传统农业改造,还要重视山区、丘陵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探索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生产要素改良技术与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能施展的地方实现现代化农业。

未来30年,是我国农村人口、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期,也是因势利导、实施有计划地改造传统农业、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期。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坚决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前谋划,系统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优质稳定的耕地资源基础。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省政府《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

(发稿时间:2024-3-9 10:28:08阅读次数:1795)

苏政办发〔2024〕127号

2024年11月16日

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

一、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米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

二、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200亩以上,其他平原地区100亩以上,丘陵山区50亩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沙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20克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克以上、旱作区16克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三、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

四、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每格200亩)建设标准。

五、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六、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田块年亩产1000公斤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每亩纯收入2024元以上。

第五篇: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兰坪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农田分布很不规则,田块大小差异较大,自排自灌的程度很低,尽管通过近几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但得到综合治理的面积有限。什么样的农田才算得上是高标准农田呢?根据我县的地形地貌,我们的理解是“排灌自如,高产稳定,绿色环保,便于机械耕作。”的农田,可称之为高标准农田。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根据我县属高山峡谷地区这一实际,农田的改造成本要高于平原地区。因此,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增大资金规模。二是要提升亩平均投资额度。三是要提升土地经营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要使土地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单靠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单打一是不行的,还要靠所有的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还要靠充分调动农田经营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就得靠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机制方案,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这样将有利于调动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出台有关整合涉农资金,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的文件和政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标准的办法,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和开发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三是要充分发挥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让他们只盼政府投入搞开发、为自己投入搞开发,这样既形成了综合开发合力,也使开发后的工程能够得到良好的管护。

我县自2024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到2024年已历时9个年头了。从2024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提高较大,尤其是各级财政无偿资金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这对提高土地治理标准,特别是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迈进提供了资金保证。走过这9年,特别是2024年以来的近3年我县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做个简要的回顾。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领导,部门配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加强对农开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经县编委批准,核定县农开办编制4人,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5万元,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真正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项目区乡镇都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专门配备了工作班子,各尽其职,责任到人。在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县直有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县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相关工作,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配合行业管理,保证了农开工作规范进行。

二、理清思路,择优选项

把好项目立项关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兰坪县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效应的系统开发原则,不搞只偏重于经济效应而忽视整体效应的项目,把系统生态特点与经济效果协调的问题一并加以考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制约兰坪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突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按照灌区、流域或某一相对完整连片的土地进行择优选项,并积极开展竞争立项,把交通便利、乡镇领导重视、农民积极性高、筹资投劳落实的地方或项目优先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确定及项目计划编报前,由县农开办牵头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家组,对项目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先评估,后立项,先论证,再编报项目计划与实施方案。因此,牢牢把握项目立项关,县农开办提供科学决策平台,领导把关,专家决策,确保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管理,认真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中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相互依存和统一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工程又分为多个子系统或称环节,这些子系统的相互影响已经难以用界线划分。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项目实施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项目实施前,县政府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动员会,研究部置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全面推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主体工程,如渠道、机耕路等,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落实有资质、懂技术、善管理和信誉好的企业施工。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一种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参与,保证工程实用、实效、实际。工程发包之后,实行工程监理制,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工期由监理公司去完成,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执行,签订合同,依法办事。县农开部门和财政部门侧重加强中期检查的频度,采取“三对照、三检查”的方式,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督查(即对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项目进展情况与月报进度是否一致;对照规划设计,检查工程质量及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要求;对照省、州项目批复文件,检查项目自筹资金是否落实)。同时,项目区的乡、村领导干部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协调好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占地、用电等有关事宜,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施工及工程质量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的协调联动,合理安排,形成合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资金运行中,实行“三专”管理,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及时办理报账,由县农开办施工人员到现场核实,在由县农开办领导审核,根据工程进度分批给予拨(借)付,并实行转帐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杜绝白条现象。工程竣工后,县农开办及时组织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组由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项目区乡镇、工程监理、施工方、村两委、村民代表参加,实行签字负责制。在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县级自验和做好项目决算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办理项目资产的移交,落实项目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合同书,由乡镇落实管护措施,搞好长效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效能,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基本经验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好的工程措施,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层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项目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及农发办自身的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项目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做为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他是担负起本区域内中低高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具体实施工作,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县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项目区选址上要有合理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必须是粮食主产区,这样才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第二必须具有开发潜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投资效应;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较好的工程效果。第四必须是连片集中建设,这样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二是工程规划设计上要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既能用又好用,又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能解决影响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走访察看,反复找当地老百姓座谈了解,掌握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经过反复多次修正,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三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上要规范化,第一是建好项目区档案;第二是严格工程规范管理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法规性文件操作执行。四是做好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工程竣工后,我们及时向项目区乡(镇)、村办理移交手续,并制订出管护制度。受益村、组确定专人管护,村、组管护人员的报酬从村集体财务中例支。确保了管护人员的稳定。实践证明,我县9年实施的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一直运行较好,发挥了他应用的作用,这与较好的建后管护是分不开的。

三、取得的成效

我县9年来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显著,11个项目区新增有效水量1575万m3,改善灌溉面积5.94万亩,新增粮食1927.8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值3835.8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明显,11个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有3.89万农业人口受益,人均增加收入284.88元,累计增加收入4090.7万元。因此,老百姓是受益主体。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能看得到,摸得着,体会得到。因此,老百姓也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为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他们说: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标准过低,特别是财政资金投资标准要增加;二是建设起点不高,按现在财政投资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有较大距离;三是农民自筹资金难度大,应从现在农村实现情况出发取消农民自筹部分;四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行政手段管理方式太浓;五是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各行专业人员太少,很多技术性工作要花钱请人干,势必加大了经费开支。

五、建议

(一)在实际操作中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的问题,非但不会降低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反更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农发项目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资金整合,各项目区相对集中后会取得更好效果。

(二)出台项目建设标准细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工程布置、规格、结构和形式等作出具体的规定,还要按照各地不同地理条件,分别制定标准,实行差别化管理。全省现在要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亩均3000元的投资标准,所以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要高,不能低,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长期发挥效益。

兰坪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2024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5篇范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