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店营销分析论文范文通用9篇其他论文
- 网店营销分析论文范文通用9篇其他论文
- 会计专科论文90字范文(推荐6篇)其他论文
- 扫议论文范文精选36篇其他论文
- 论文的研究意义范文英语通用13篇其他论文
- 中学日语老师论文范文共19篇其他论文
- 声乐流行唱法论文范文5篇其他论文
- 音乐学科评价论文范文精选66篇其他论文
-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合集21篇)其他论文
- 女性互助的论文范文共20篇其他论文
- 优秀足球论文综述范文初中优选13篇其他论文
- 幼儿陶艺相关论文范文(共5篇)其他论文
- 国际投资发展论文范文精选7篇其他论文
- 混凝土缺陷修补论文范文精选5篇其他论文
- 冬至议论文范文共5篇其他论文
- 口腔运动干预论文范文共7篇其他论文
- 软考论文范文2024共6篇其他论文
- 硕士小论文范文参考(19篇)其他论文
- 论文纳米合金的引言范文(共43篇)其他论文
- 儿童建筑启蒙论文范文精选6篇其他论文
- 毕业论文绪论范文参考推荐12篇其他论文
- 优化商业环境论文范文优选48篇其他论文
- 毕业论文围城附录范文8篇其他论文
- 艺术与心灵论文范文推荐15篇其他论文
- 设想议论文范文38篇其他论文
- 绘本设计论文模板范文优选5篇其他论文
- 鲁南制药营销论文范文(合集5篇)其他论文
- 完整的论文范文300字(热门24篇)其他论文
- 工会建设主题论文征集范文推荐7篇其他论文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一篇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二篇
摘要: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也是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想体系。这两者实际展现了人心灵的两个侧面。本文从几个侧面试阐述道家和儒家的关系,主要是其思想差异。
关键词:道家;儒家;关系
一、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展现了一个充满玄思妙想的神国仙境。
它不遗余力的讽刺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其他一切人为的东西。认为最高的境界是“自然”,呼吁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思维。与之相对照的是,儒家强调个体要再社会体系之内合理发挥自身的作用。
道家思想被很多自然地接受了,但是它对少数群体是一种威胁和侵蚀。其中包括,儒者和一些因循守旧者是最坚定的反对派。我们面对这些彼此争议的思想体系时,要再次提防和具体历史相结合。中国的历史并不衍生于上帝的恩赐,而由神缔造的历史只会在哲学和宗教上催生一个排他的真理。
二、儒家和道家就其大者而论,是互为补充而非互相排斥。
儒家的社会心理取向是乐观的理性主义,道家的心理取向是悲观的神秘主义,二者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恰相反,但又相互关联。儒家和道家之共生,恰如中国文明的表与里,其和谐远比对峙要重要。我们在理解儒道互补,以及后来儒释道互补的关系时,切忌裹挟西方文化的狭隘性,将它们看成是相互竞争的思想和彼此敌视的宗教。
道的含义相当宽泛,所以道家的形象也因此有些扑朔,道家所指,也从哲学著作到宗教膜拜,涵盖甚广。
实际上,说道家是包括道家思想和道教两个层面的。尽管道家哲学和道教都尊崇老子以及一些真实和被神化的人,共用一些术语和经典,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大,不逊色与它们与儒家思想的差异。
尽管道家哲学和道教真贱存在巨大的张力,但是二者大抵相安于各自的生活和观点。道家哲学的最高理想是“顺乎自然”,而道士的志趣和宏愿则是战胜自然、炼丹成仙。不过二者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
当儒者们都批评道家时,他们是在撇清与道家中某一群体的干系,这一群体对儒家和道家哲学都不以为然。这是被庸俗化的道家,它们虽然能以道术、占卜和其它机巧讨人愉悦,但是难逃名不副实、故弄玄虚的腹诽。
道家对各个层次的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浪漫的、轻信的、沮丧的、犹豫的都容易接受道家,对这些人而言,儒家思想是无足取的。同事道教也是传统中国人日常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过后来儒教分享了道教的空间,改变了道教的历史。
道家哲学在思想上和儒家有些根本的不同,先秦时候道家和儒家的中坚力量对此了然于心,所以他们竭力澄清差别以彰显彼此所信仰的真知。不过,由他们思想的具体内容看,儒家和道家都有令人折服的中国文化特质,那就是二者都重直觉而轻视公设,重启发而轻祥言,重譬喻而轻演绎。道家不像儒家那样推崇人世的价值,但是对人生问题也贡献良多,二者都分担着对世道的关注。除此之外,道家还重视对自然的观察,他们比先秦儒家更热衷于对自然进行宇宙论的反思。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互依互补的阴阳是一种和谐有机的互动,并以此解释世界上的种种变化。但是道家不同于儒家的是,它更关注自然,并把自然理想化。
道家思想的要旨就是“反者道之动”,对天地之间任何观察到的事物,道家都以此解释,这和儒家更愿意析取人类心理的原则不同。
三、在这里有必要将链各个学派的分歧廓清。
儒家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他们和谐相处,而且,人就是儒家价值的标尺,故而,我们可以称儒家为“人道主义”。而道家认为人的理想生活是与自然的和谐生活,必要时候可以离群索居。道家价值的试金石是自然,而非人,所以我们可以称道家为“自然主义”,且是一种极端的自然主义。但是成道家为自然主义会让我们感到有些混乱:在西方,人道主义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观念,自然和人道是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中国,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却成了哲学上的两极。
在思想史上,思想总是在回应问题中得以明确。在西方,人道主义源于对宗教权威的回应,非宗教的自然因为这种历史和文化原因同人道主义连接起来。在中国,道家对自然的理想化是因为对人类无力保证社会的 安定和秩序的悲观失望,道家讲自然看做是对人世的抗拒。当然,中西方的自然主义各有来由,其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联方式自无高下理乖之分。
四、道家视世中人为蒙蔽失真之物。
道家诛伐君政朝廷,忧虑颈部和文明,警戒能攻技巧,视所有标准、差等、名分为导致完满无缺之自然崩蚀退化的原因。
道家和儒家一样生于乱世,但是道家主旨是行于人世如履薄冰,何不退隐山林。对于人世的否定,是道家哲学的出发点。而儒家恰恰是另一种思维和应对人世和人事的方式,其强调的恰恰是如何适应这个人世。
由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儒家和道家恰好是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两种人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应对社会的两种恰好有别的思维方式。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三篇
谈如何学习马原之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是马原理的绪论部分,此章跟大纲相比没有变化。
唯物论部分没有变化。 辩证法部分将“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改为“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删掉了“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将“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改成“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改成“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第四章唯物史观部分相对于20有点变化。1.把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内涵改为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构成。2.阶级斗争的含义不再以大纲的形式出现,但内容中仍然存在没有变化。说明阶级斗争这部分的内容重要性降低。
综上,我们针对20新的考研政治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变化和命题规律进行了分析,我们谈一下年考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第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全面,切忌片面性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四篇
马原哲学小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本文根据在宜宾学院发生的一件无人售书摊的事件以及广西柳州市洛维路一个小区里有个无人看管菜摊,对其所折射的哲学道理和意义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所体现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无人售买现象物质意识辩证关系
前言:
本文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无人售买现象
1, 宜宾学院的无人售书摊
在宜宾学院校园,上学、就餐的路上,师生们都会经过一个独特的书摊,因为这个书摊没有摊主值班,全凭自觉,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了一块诚信的试金石。平时无人看管,购书付款全凭学生自觉。学生们都说:“书摊挺有意思的,蛮温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老师也很喜欢,称赞其对学生的品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一事件曾经还在教育界产生了小小的风暴,并广受好评,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年的时间我们学校也增加了不少的'无人售卖摊位,有买发夹的,有卖文具的,有卖生活用品风扇的。“这些小摊不仅无人看管,而且自开摊以来几乎没有丢失过一本书一件商品。小小的书摊能得到大家这么呵护,让大家默默遵守着这份诚信,这样很美”。“这对学生来说就像是一堂生动的品行课,通过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要遵守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起码的诚信,这也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
2, 广西柳州市的无人售菜摊
广西柳州市洛维路一个小区里有个无人看管菜摊,菜价已经有10多年没有上涨了,在这个无人看管菜摊,买菜者自助选菜自觉付款,这种方式延续了近30年,菜钱一分未少。
二、意识的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组织无人售卖书摊,无人售卖菜摊的时候,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其“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让之具有相信他人的意识,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售卖的目标,而且为实现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与步骤。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无人售书摊开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事,“不知哪位同学用一张残币“买”走了主人的一本书。第二天,主人就将这张残币张贴了出来,还附上了一张通报,对这名使用残币购买书籍的同学进行口诛笔伐。”后来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了。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地,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样的观念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以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与永远也不能出现的东西。我们在无人售卖中已经可以浅浅的看到了人类通过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通过无人售书活动,改变了很多人的意识,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宜宾学院里面越来越多的无人售卖现象的出现,以及在广西柳州市洛维路一个小区里那个无人看管菜摊,买菜者自助选菜自觉付款,这种方式延续了近30年,菜钱一分未少。实践证明:意识是可以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唯物主义观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正如无人售卖现象就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优良思想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他是建立在高素质的基础上的,现在物质世界已经十分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很容易就能满足,所以无人售卖现象检验着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这种意识就是物质得到满足的产物。
2,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地位不同,不能把它们并列起来,等量齐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因此我们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我相信我们身边的无人售卖现象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好。
结束语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发生,实践中实现。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五篇
哲学小论文
哲学小论文【1】
浅析中国哲学各家起源及法家发展
一、中国哲学的背景与各家起源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陆国家,原始时期人与人之间组成部落共同生活,食物是当时人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且围绕生存展开他们的思想。
后来劳作耕种为其提供了食物的来源,逐渐的中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这一因素影响,对于农业极其重视,因而土地成为了争夺的对象。
家族制度也逐步产生,以血缘为纽带,有了老幼尊卑。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制度从而衍生到了很多方面,同时也促使了儒家学说的产生。
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农的渴望和灵感。
可见农业对于人们的影响之大。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极为活跃的阶段,随着周王朝统治的失效,原本官师不分的局面就此打破,官吏丧失了职位,流散各地,以私人身份开始教学,从而产生了各个学派。
后来先后有两位历史学家司马谈和刘歆对各家进行了分类,司马谈将各家分为六个学派,刘歆则将其分为十家,其中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两位对于各家门人的出身也做出了论断,但又各有各的欠缺之处。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
套用刘歆的话:儒家的人多处于文士。
墨家的人多为武士。
道家的人多为隐者。
名家的人多为辩者。
阴阳家的人多为方士。
法家的人多为法术之士,这些人所建立的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阶级。
首先,儒家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孔子与孟子,之后便是荀子。
前面已经说过了各家的起源,周王朝统治失效,官、师分离,私学兴起。
孔子(孔丘)便是私学中的一位教师,同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实为他与弟子们的对话,由其学生记录搜集成书。
孔子之后的下一位较为重要的哲学家便是墨子。
按照书中的分类,墨家主要源出于侠士,他们是周天子时期,在军事方面为诸侯国出谋划策的能人。
其思想主要记录在《墨子》一书当中。
与此同时,墨子也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想将传统的制度与孔子学说一起否决掉。
据《论语》所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传授其学说时期,曾遇到一些“避世”的隐者,他们多为个人主义者,并且认为孔子的学说没有太大用处,道家便是由这些人所创立的,这些隐者要为自己的隐居赋予内在的含义,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以此来支撑他们隐世的原因。
法家则是由一群法术之士所创建的,他们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的,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法家的顶峰。
以上便是各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
就这样先秦时期产生的各家思想,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争论中不断发展,有的学说就此没落,而有些学说则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得以保留。
二、法家的衰退与思想的延续
法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他们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的,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法家的顶峰。
在他之前,法家已经有了三个派别,一派以慎为首,他以“势”作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派以申不害为首,他则强调“术”。
还有一派以商鞅为首,最重视“法”。
韩非则认为三者缺一不可。
在治国之道方面,法家提出见解,君主可以势立法,以此来统治百姓,再用术来驱使他人,让别人替其做事,自己保持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为统治者所采纳,到了秦王朝更是步入了巅峰,秦王为了保住刚刚打下来的江山、统一的中国,采取强硬的统治措施,重视法律,对于违反法规的人更是严惩不贷,近乎到了残忍的地步。
甚至焚书坑儒,试图以法家思想为首位,统一中国思想,走向了一个法治的极端。
在那个短暂的时期内,法家可谓是独尊。
但是人们在这样残酷的_中,难以生存,从而引发了起义,秦王朝的_顷刻覆灭,改朝换代。
法家也受到牵连,为人民以及后来的汉代统治者所冷落。
与此同时,儒家以其温和的思想再次兴起。
汉代开始,法家思想已不再适用,所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应时代的需要推崇儒家,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走上顶峰。
而此时的儒家已经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其他学说的影响,尤其是阴阳家,董仲舒要为当时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根据,因而把阴阳家的天人学说以及形上学的根据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在一起,以此维护汉帝王的统治。
所谓盛极而衰,汉朝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退出了舞台,中国陷入了魏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争之中,人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更不用说研读儒学经典,儒家日渐失效,在这一时期转而代替它的则是道家思想,佛教(禅宗对后来儒家影响深远)也逐渐传入。
直到隋唐又统一各国,儒家才再次兴起。
这一时期再次兴起的儒家,已不再是以往时期的摸样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
原先的典籍依旧留存,但已经难以满足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了。
随着之前道家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人们的兴趣点也发生了转变,更加倾向于形而上学、超道德价值亦或性命之学等问题。
因而儒家经典如《论语》、《中庸》、《易经》等都需要新的解释和发挥,以此解决新时代的需求与问题,从而我们称之为“新儒家”。
三、结语
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途中闪烁过各种不同的王朝。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有其哲学思想,而在这百家当中,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少数几家越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留存在我们的映像之中。
要说这是偶然,我不相信。
在我的想法里,这几家的学说思想,或多或少顺应了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需要。
因此王朝的统治者、政治家们才会去宣扬它,人们作为这些思想的发声者和承受者才会将它传递下去。
在我的理解当中,这些学说之所以产生,并且得以发展亦或渐渐没落,都是因为它们满足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政治乃至社会环境的需要,它们或多或少的能够满足人们心灵的慰藉,巩固_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
反之,未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学说,则逐渐衰弱。
例如,在秦王朝时期,法家思想对于维护_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一时兴盛至极。
然而,秦王运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过于残暴,导致人民起义,秦王朝很快覆灭,法家思想也因此做了替罪羔羊,走向了下坡路。
汉代的初期,较为温和的儒家思想则由于法家的没落获得机会再次兴起,因为这样的儒家思想为当时的百姓、政治集团所需要,有利于统治,所以他们才会去推行乃至宣扬。
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学说也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王朝更替、时代变迁、思想变换中艰难前行的。
儒道两家的思想在这场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了胜利,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主要的两大哲学体系。
儒学中对于“仁”的推崇,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
道家则破出了这套伦理体系,给了人们另一种思想模式的选择,并和佛教一起,与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亦或是一种交融合流。
儒道两家在这段时而动荡,时而稳定的历史当中,对于人民和统治者来说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们既是人们思想的集成体现,也是统治者手中牵引的绳索,这也便成了它们留存的原因。
与此同时,法、墨、阴阳等各家也在历史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法家思想蕴含在法律制度当中,伴随我们左右;墨家虽然偏向功利,但也正是人性的多面体现,难以避免;阴阳家的五行八卦、鬼怪轶事,或是寓意深刻,或是蛊惑人心,总有个中道理。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六篇
(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七篇
考研政治马原 哲学及基本问题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的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就实际情形而论,不可知论者(休谟和康德)都是唯心主义者。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根据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历史观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是精神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则相反,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八篇
马原重点在于马哲,马哲重点在于辩证法。以下刘老师将通过马原暑期学习系列文章对马哲辩证法相关考点进行解答。辩证法有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本考点需要掌握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联系和区别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本考点需要掌握联系的客观性以及两种错误观点。事物的联系不依赖于热闹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迷信星座、数字吉凶等都属于犯了联系主观性的错误。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本考点需要掌握联系的普遍性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但是不能把“中介”作为联系的基础。世界的普遍联系是指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和其它事物有联系,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世界的普遍联系不等于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直接联系。比如刘老师和考生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直接联系。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本考点了解即可,不会多加考查。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本考点需要掌握系统的含义和特征。并不是所有的整体都是系统,只有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才能被称为系统,要做好区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联系的相关考点在历年考研政治考试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刘老师加以考生多关注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把握好各个考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九篇
摘要:众所周知,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在英国走向成熟和丰富,进而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改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1845-1920年),英国一直没有能够确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即便在1920年英国_成立后,这种情况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英共是一个在苏(俄)共和第三国际扶持下成立的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政党,它在政治上和理论上长期追随、依附苏(俄)共,缺乏进行理论创新的需要、动力和能力。不过,在30年代中后期大批知识分子加入英共后,这种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些知识分子党员一方面自觉地将苏联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则在将后者运用到各自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后者的不自觉突破,从而开启了一种良好的学风,形成了一批有创见的理论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英国新左派运动兴起。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深入反思、批判_主义之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后来闻名于世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就此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与30年代英共知识分子党员的理论创新
1920年,在苏(俄)共和第三国际扶持下,英共成立。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得到了一种体制保证。不过,由于英共的党员主体和党的领导都为产业工人,所以,英共在政治上和理论上长期追随、依附苏(俄)共,这导致苏联马克思主义自然地成为英共的指导思想。1933年以后,随着_的兴起、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共产主义因为其日益彰显的政治吸引力和道德影响力而成为对自由资本主义现实不满的英国知识分子的替代选择。于是,大批英国知识分子陆续加入英共(注:Noreen Branson,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 1927-1941, Lawrence and Wishart, 1985, .)。对于当时英共的知识分子党员而言,苏联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教条,而是渴望学习、掌握的真理。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传统、思想传统等原因,30年代英共的知识分子党员绝大多数来自文学、自然科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这几个学科领域,没有专业哲学家。他们学习、掌握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各自领域的具体研究。这就使得他们能够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克服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桎梏,形成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
在1940年的“置身鱼腹”一文中,已经与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拉开一定距离的乔治•奥
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不无微词地指出:1935年到1939年间,_对40岁以下的英国作家们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注: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刘沁秋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_年,第186-192页。)。这些青年作家基于自身的反_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立场而转向共产主义,他们通常被称为“奥登一代”(注:Samuel L. Hynes, The Auden Generatio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England in the 1930’s, Viking Press, 1977.)。由于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奥登一代”都是苏联的坚定支持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热烈响应共产国际关于文学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创作了一大批政治正确然而却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们努力学习、应用_主义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他们所关注的英国文学问题,涌现出了阿力克•韦斯特(Alick West, 1895-1972)、拉尔夫•福克斯(Ralph Fox, 1900-1937)、杰克•林赛(Jack Lindsay, 1900-1990)、考德威尔(Christopher Caudwell, 1907-1937)等青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不过,就像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1921-1988)在《文学与社会》中所批评的那样,上述青年批评家受到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深刻影响,在理论上几乎是乏善可陈,唯一的例外是考德威尔的《幻象与现实》(注:雷蒙德•威廉斯:《文学与社会》,吴松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44-356页。)。《幻象与现实》完成于1935年11月,但直到1937年2月12日考德威尔牺牲几个月后方才出版。很清楚,该书的基本理论框架直接来自苏联马克思主义,结构比较凌乱,原理运用比较生涩有时甚至相当机械,但是它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过程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并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自由”的幻象本质,同时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提出了人民的主体性思想(注:参见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考德威尔因此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唯一一位真正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年,第343页。)。那么,为什么考德威尔能够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这些创见呢?在长篇评论文章“克里斯多弗•考德威尔”中,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 1924-1993)提出了一种非常深刻的解释:考德威尔自觉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从而使后者中那些注重文化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反精英的人民立场、注重经验研究的历史观和文学史观等有益思想传统,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抵制或解构;他这么做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他本人因此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尽管具有很大的含混性),更重要的是为后来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方向(注:Edward Thompson, “Christopher Caudwell”, in Edward Thompson, Making History: Writings on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New Press, 1994.)。
除了考德威尔,30年代英共其他一些知识分子党员也完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创新性不像《幻象与现实》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是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家多布(Maurice Herbert Dobb, 1900-1976)、历史学家莫尔顿(Arthur Leslie Morton, 1903-1987)、物理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 1901-1971)。
多布1922年就加入英共,并很快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主要从事资本主义企业和苏联 经济 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他于30年代早期形成了一套与英共领导 层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全盘接受而来的教条主义迥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在1932年题为《今日之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中进行了相对系统的阐发。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据此,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直觉”或“先验的逻辑”,强调必须通过研究历史 经验形成历史认识(注:Harvey. J. Kaye, 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Polity Press, 1984, pp. 25-26.)。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1937年,他出版《 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一书,系统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与作用的基本理解(注:参见道布(多布):《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松园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虽然他在总体上并没有超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看到,基于对政治经济学说史以及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扎实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帝国主义发展理论和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问题都提出了颇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该书在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直发挥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功能。
和多布一样,莫尔顿在大学时代就加入英共。1938年,他响应英共领导人发出的“向英国历史进军”的号召,出版《人民的英国史》一书(注:参见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谢琏造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从今天的角度看,该书无疑是通俗的、相当简单化的,不过,它却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在这里,唯物史观不仅首次运用于对英国历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英国传统史学的、符合唯物史观基本精神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已经呼之欲出:正是在这里,在以往历史书中被忽略了的农民、工人等被压迫阶级首次成为英国历史的创造主体。
贝尔纳是英国现代著名物 理学家,1923年就加入英共,但直到1931年才在苏联学者的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研究科学史。1939年,他出版《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注:参见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该书一经出版即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是科学学或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但长期以来,它的马克思主义之位基本上被忽视了(注:这种被忽视的情况在科学社会学家们为纪念《科学的社会功能》出版25周年而创作的文集《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戈德史密斯、_主编,赵红州等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得到生动体现。)。事实上,就像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n, 1917-)指出的那样,该书实际上是贝尔纳力图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联姻的一个产物(注:Eric Hobsbawm, “Preface”, in Brenda Swann and Francis Aprahamian, ed. , J D Bernal: A Life in Science and Politics, Verso, 1999, pp. xvi-xix.)。虽然这种联姻被证明是短命的,不过,马克思主义对于该书的成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抹杀的: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整体性和辩证发展观点,该书才能屏弃科学是一种纯粹的、超越世俗的?东西的?传统假象,将科学还原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而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与科学的历史互动中,揭示?出了科?学发展的社会逻辑及其社会功能的历史变迁。
与同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发展相比,30年代英共知识分子党员的理论创新不管在程度上还是在数量上无疑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们必须以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微不足道的创新:它们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没有原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局面,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形成开了一个好头;更重要的是,它们自觉延续英国实证的 文化传统,共同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从而使得后来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成独具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二、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理论探索及对_主义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共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但与此同时,其内部却出现了显著的理论分裂。作为长期追随苏共的一个结果,40年代以后,英共内成长起了一批高度认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官方理论家,他们亦步亦趋地仿效苏联理论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批判当代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意识形态(注:梅斯里夫钦科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央编译局研究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359页;易克信、吴仕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八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166-184页。)。虽然这些官方理论家占据了英_内的主要理论阵地,不过其实际影响却相当有限,因为就在他们教条地照搬照套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大多数左派知识分子则是自觉延续那些30年代知识分子党员所开辟的道路,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南,研究、解决当代英国人所关注的具体的英国问题。在这个方面,英_内以及亲英共的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贡献最为重大。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十篇
几年前,在一本格非的随笔集里知道有马原这么一个人,他们都属于“先锋派”的代表之一,可是我对任何的“派”全没有兴趣,首先,因为他们的文化涵养及个人修养远不能与周作人那一代人比;其次,我没有精力消化如此多的书,只能以精髓为挑选的标准。所以,一直也没有翻过马原的任何文章。
这次之所以谈起马原,却是因为最近看到他的一次接受电台的采访。马原不再写小说了,他讲,文学的意义在于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然而如今的人们因为生活的压力,并且业余生活的越来越丰富,对文学便逐渐冷淡了,曾经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余华、苏童等等已很少在人群中被提起,所以,马原也有了退出文坛的意思。
如果用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来分析,马原的想法似乎没有错,现如今,确实人们已经惯于以此来判定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一件事的对错。然而,我觉得这种价值观未免太狭隘了,尤其是将其作用于对文学的裁定上,其实是很不妥当的。首先,文学不同于一般的事物,它发端于精神层面,亦主要作用于精神层面,它不会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甚至于有时与物质利益两不相干,所以绝不能以物质的积累来换算它的价值,文学虽然有必要通过像普通商品一样的推销手段流通向社会,然而,文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不属于商品的那一面,就譬如说,郭敬明身价千万,却绝不等于同他创造出来的文学价值。文学的特质,对于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是首先应该明白的。
所以,只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就一定有懂得欣赏它的人群,哪怕这个人群目前只有两三个人,那也是很荣光和有意义的。记得在龙应台的一本书里提到德国的某报社,它从来不因为世事的变幻和人们价值观的复杂多变而修改自己办报的宗旨,于是,多年来,它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读者群。如果,他能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那么他会变成一个强大的轴心,如果他总是左顾右盼,便必然使自己陷于被动而终于被淘汰。
马原论文1500字范文 第十一篇
考研政治:马原哲学四大学习方法
的考研政治理论试题的绝大多数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都已不再孤立的考查考点,题干与题支的灵活设置、考点与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综合考查,都已经成为了考研政治的趋势,这就要求考生在对学科知识点熟悉的基础上,有较好的理解、综合能力。针对近年来政治试题考查的特点,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们谈一下考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第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考研辅导老师们建议广大的20的考生们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 “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全面,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建议年的考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第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希望以上的四种方法能够帮助20_年的考研学子们复习好政治哲学这块内容,祝大家复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