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商活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优秀范文五篇)三号文库
- 招商活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优秀范文五篇)三号文库
- 关于仁怀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工作建设情况报告三号文库
- 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三号文库
- 陈全国同志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teniu推荐)三号文库
- 人事专员个人简历三号文库
- [人才培养]揪出企业人才的五种方法三号文库
- 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定稿)(五篇模版)三号文库
- 海闻:开启苦难辉煌的人生——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5篇三号文库
- 党工共建纪实片解说词三号文库
- 财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三号文库
- 《笑看人生》(精选5篇)三号文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题(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梦中的第二故乡三号文库
- 大学生临床医学专业自荐信三号文库
- 浅谈增强人大意识三号文库
- 阅读书单三号文库
- A01_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说明三号文库
- 党管人才要服务好[精选多篇]三号文库
- 1-5月份盐城工业经济形势分析(5篇)三号文库
- 社会责任验厂员工访谈三号文库
- 顺义十二五规划内容三号文库
- 政协知识抢答题三号文库
-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号文库
- 加快工业发展 构建和谐XX(精选5篇)三号文库
-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工作汇报三号文库
- 不懂职场礼仪怎么办?(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嘉陵区简介三号文库
- 央行:继续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三号文库
第一篇:关于伤痕文学中的爱情
试论伤痕文学中的爱情
‚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并在肉体和心灵上亲历了人情冷暖,亲历了严酷与温馨交混,希望与绝望相杂。生与死擦肩而过,笑与泪顺颊而溢。‚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这一场许多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随着时代的反思,也许文学将进一步升华。‚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内心的空间。一个时代的代价不可能是单维度的,它在一个方面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许会在另外的地方给我们补偿。这些作品均以反映特定历史阶段源于政治谬误导致的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表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创伤为主要内容,表现荒谬的‚文革‛政治对国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现实,表现个人的追求、理想被极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现最基本的人伦情感——爱情、亲情被荒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绪记忆。这样的作品,显然与之前的当代文学写作在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理性的复苏,使伤痕文学有了不同于建国后文学的新的特质。伤痕文学中的爱情是一中悲剧而凄美的爱情,它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文革‛造就了一个悲情的时代,一段段悲剧式的爱情,他们承载的是幸福的苦水,是历史的灾难,同样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真情故事。下面就结合具体文本,就‚伤痕文学‛中的爱情的几种特点做出初步描述:
(一)缺失的人性
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在阶级斗争纲领君临一切的思想意识里,在公开的话语环境里,人性成了作家们最忌讳的话题,失落于优美的文学家园。人性淡出了政治话语环境,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雷区‛,受到教条主义化的待遇,当时几乎所有的‚文革文学‛作品都不再正面描写人性。直接表现‚文革‛中的人性的作品,存在严重‚缺席‛状况。如一度风靡全国、独领风骚近十年的革命样板戏,几乎都没有涉及真实人性的内容。人们谈‚人性‛色变,视人性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惹火烧身,而没有认识到人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题中应有之意。人性完全处于被践踏遭毁灭的境地,成为禁语,陷入‚文革‛的空前灾难中。
既然人性等被扭曲成为可怕的妖魔鬼怪,不能得到健康发展,那么,也就只剩下‚阶级性‛的生存发展空间了。漠视人性,压抑人性,唯政治是从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特别是‚四人帮‛制定的‚三突出原则‛创作模式成为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后,人性更是被完全从文学题材中排斥出去,被湮没于阶级话语情境中,遭遇坎坷。一切禁忌似乎要把人人变成不食人间烟火、六亲不认、没有七情六欲的圣人仙人,抑或同时睁着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把一切隐藏的人性揪出批斗,类同万恶不赦的特务、‚封资修‛等阶级敌人。即使是亲生爹妈,也要大义灭亲,而要服从于‚阶级爹妈 ‛。
在《爬满青藤的木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本文亦属于伤痕文学那个大时代背景,通过多平民百姓的‚文革‛中生活遭际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文革‛对普通百姓的毒害及对知识分子肉体的折磨和摧残。小说主人公‚盘青青‛,‚她在山里长大,招郎成亲,连林场部这样远的地方也只来过一次‛,这样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在李幸福来到绿毛坑前,她只知道,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对现实生活感到满足,但当李幸福来后,在接受了外来知识及新事物的熏陶后,她开始慢慢地转变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感情上,经过一翻斗争,她决定反抗,要李幸福帮她买收音机,买圆镜等。在最后她的丈夫怀疑她,背弃她后,她才决定要与李幸福一起。她对新生活充满新奇,但又恐惧外来事物,反而用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正是造成了她悲剧人生的原因,但最终她又能反抗她所惧怕的一切,这有点是值得庆幸的。而李幸福这个被文化大革命毒害的知识青年,在处到绿毛坑时,就用自己的影响带动了盘青青及她的两个孩子的变化,让绿毛坑充满了生机。但当王木通出面制止后,他又变的怯懦了,大气也不敢出一声,他这正是典型的吃软怕硬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表现出了他的一种无奈。而他到场部提意见被否定,则更深一层地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而王木通,盘青青的丈夫,一个目不识丁的粗人,对于李幸福所提出的放火意见,也因自己的私心而不予采纳,无理地反对一切正确的意见,在发现自己的妻子、孩子在改变时,只想粗暴地压制下来。主观地认定他们是他的,是会用武力解决问题,让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绿毛坑又回归里寂静。后来又愚笨的想用血书来表达自己要求入党的意志,这是一种野蛮、粗俗的做法,但在那时却被认为是真心。最后,死到临头,丢弃了盘青青,编造谎言,取得领导信任,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亦是一个讽刺。情感取向、价值判断标准也似乎合情合理。
(二)愚昧、任性、自私、冷酷、势利、盲从、迷失、缺乏自我认识和判断的人性‚文革‛中的人性是自私、冷酷、恶劣、势利,血缘亲情的分量是微不足道的!‚文革‛是罪恶的,给党和国家、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给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把一切问题一切苦难都归咎于‚文革‛是不 全面的,是推卸责任,掩盖个体生命的自我人性缺陷,有一刀切、大而化之之嫌,应客观地历史地来看。如果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认识,认识到人的尊严,有着优美健康健全独立的人性,或许,‚文革‛不会持续那么久,灾难不会那么严重。
作为‚文革‛大时代背景下弱小的生命个体,普通个人固然无法扭转和决定 时代发展方向。但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在其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不应该随波逐流如浮萍。‚文革‛是一个政治灾难,然而,残缺不健全的人性又使得人们有意无意地参与了这场政治灾难,给这场灾难推波助澜。与其说是‚文革‛给她留下‚心上的伤痕‛,还不如说 是良心的谴责在折磨她。这正反映了‚文革‛中人性真实的一面:愚昧、任性、自私、冷酷、恶劣、势利、盲从、缺乏自我认识和判断。
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带有无可否认的宗教反思色彩,不过,从‚伤痕文学‛角度去读解也有一定合理性:李淮平、南珊、楚轩吾、李参谋长等人物无一不带着‚文革‛年代烙下的累累伤痕,这种伤痕是如此深重以致他们的生活都长久地笼罩在其阴影中。几乎像保尔•柯察金与冬妮娅那样一见钟情,却又还没来得及互吐衷肠的李淮平和南珊,很快被卷入‚文革‛的抄家风潮中,彼此成为敌人,从此恋情被恨海阻隔和消溶,直到十五年后才有机会第一次握手并明白表达‚爱情‛,但由于饱经伤痛的南珊已经被浓厚的宗教情怀所制约,这第一次就不可挽回地演变成为最后一次了。此时,小说所表达的人生主导价值观就不在于现在感知和未来想象,而在于对过去的回忆。南珊这样冷峻地开导热切地表白爱情的李淮平:‚淮平,鲜花失去了,果实比它更好,爱情凋谢了,怀念却更鼓舞人。你说呢?‛正像南珊希望李淮平生活在‚怀念‛中那样,小说把人生价值取向投寄到过去。由于如此,小说中最动人的景观不是代表现在和未来的壮丽的日出和朝霞,而是与辉煌的过去相连的沉落的夕阳和晚霞:‚我们一言不发地注视着那火红的光轮在下沉,下沉,沉向波涛汹涌的云海之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落日像今天这样巨大,浑圆,清晰。它平稳地,缓慢地,然而却是雷霆万钧地在西方碧青色的天边旋转着,把它伟大的身躯懒洋洋地躺倒下去,沉向宇宙的另一边,这光轮在进入云涛
之前,骄傲地放射出它的全部光辉,把整个天空映得光彩夺目,使云海与岱顶全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落日形象在这里成功地成为回忆的象喻。
相当一部分‚伤痕小说‛,特别是以知青为主题的‚伤痕小说‛都反映了‚文革‛ 中的这类人性。他们或是控诉,或是反省自身在狂热理念的煽动下,看不到他人生命价值,践踏他人的生命和尊严。竹林《生活的路》,更注意到了女主人公谭娟娟个人纤弱虽性格的人性因素,深刻地揭示了谭娟娟从单纯到复杂以致最后不能自拔的整个演变过程。另外,老鬼的《血色黄昏》也深入到人性深处。至于苏童在其‚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
所塑造的‚香椿树街少年‛系列,更是邪恶人性的展现,几乎看不到人性的一点亮色。
(三)迷茫黯淡的人性
‚文革‛中这类人性的表现,主要是反映在王晓华的妈妈身上。这是‚文革‛中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时代局限性,也由于认识不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虽然‚革命多年‛,当冤屈来临时,也不敢捍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不敢与人沟通,因此有冤无处伸,也不敢伸,只得小心翼翼做人。甚至在自己辛辛苦苦抚养起来的女儿面前,也 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仅仅因为女儿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交代,而‚脸上忽然一阵惊慌,忙去掩桌上的纸头‛,还掩饰‚没,没写什么。‛这是令人辛酸的人性悲剧。这类悲剧的罪魁祸首才是不折不扣的‚文革‛。由于‚文革‛期间的高压政治环境,存在于个人身上的黯淡人性发不出民主、独立的光辉,战战兢兢做人,失去了蓬勃强健独立自主的人性意识,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状态,如冯骥才《啊!》。《啊!》这篇小说在反映史无前例的大**时,就另避蹊径,没有大写特写漫延全国各地的激烈的‚清队‛运动,也没有一一罗列人们所遭受的种种苦难,而是把笔伸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通过接信——回信——丢信——挨斗——得信这一条戏剧性的情节线,一步一步展现出吴仲义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过程,恐惧,矛盾,绝望,愧疚,但然,自欺欺人……将吴仲义隐蔽、变化的心灵世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凡是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不能不被作者对他笔下的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所折服。冯骥才手中的那支笔恰如一架心电图测试器上的指示针,作品中性格软弱的吴仲义那隐蔽的、瞬间的、变化的心理活动,及至每一阵轻微的情绪颤抖,都莫不被转换成一幅幅清晰的图像。
这篇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也就是它区别于同类题材作品特定的突出特点,是写足写透了一个怯懦、善良的知识分子在那特定年代和身不由己的环境中的恐怖心理,也就是说真实而典型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现实’,发掘了人物行为在心理上的原因,记录了人物的内心生活史。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从时代气氛、人物情绪、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感觉上,都是极其真实的,也是独特的,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马威语)作品通过对吴仲义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在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人物心灵的扭曲和畸形。最突出的表现在吴仲义被迫揭发哥哥之后,‚心里边曾拥满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他想到,他的出卖会使兄嫂重新蒙受苦难时,甚至想自杀……而现在,贾大真说,哥哥也写了大量揭发他的材料。他反而引以为安慰。虽然他从贾大真的讯问他的话里,听不出有多少哥哥揭发他的内容。他却极力想哥哥这样做了。仿佛这样一来,就可以抵消他出卖手足、不可饶恕的罪过。‛冯骥才着力发掘这种令人深思的心灵矛盾,从吴仲义的灵魂所遭受的恐惧、逼迫等无情戕害,控诉十年浩劫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谴责批判了‚极左路线‛,热情地呼唤生活的春天。具有震撼和唤醒人们心灵的作用。
(四)优美温馨的人性
‚ 文革‛只是一个时代背景,是外因,是一个冶炼人性真金的时代大熔炉。由于缺少价值的自我判断,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等人性缺陷,因此
通过‚文革‛而变本加厉。缺少忏悔精神的人性缺陷和丑陋,因‚文革‛而找到了契机。就是‚文革‛不曾在历史上存在的话,只要人性存在缺陷,也会以其他形 式表现出来,只是不同时代表现不同罢了。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正所谓‚时穷节乃见,危难见 英雄‛。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从湖南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甜甜的草莓》中,我们看到了坚强党性和美好人性和谐的统一:毕兰大婶。她不仅是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出现的,也是慈善的母亲,她的母爱不仅施于女儿,而且温暖着全寨人的心。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许秀云,尽管历尽艰辛坎坷,却始终保持美好的人性,淳朴善良,坚韧顽强,深沉地爱着姐夫(姐姐已死)金东水和姐姐的两个孩子;虽迫不得已嫁给流氓恶棍郑百如,但始终未从心底屈服,而是反抗。‛许秀云,是许茂众多女儿中受苦最深、感情负荷最重,也是作者倾注了全部热情刻意描写的一个人物。她勤劳、善良、贤淑,性格蕴藉,对爱情和幸福充满执着的追求。虽然在少女时就受到郑百如的奸污,被迫成婚后又受到他百般折磨直至遗弃,但这些都没能泯灭她对生活的希望。面对郑百如泼来的污水和不被人理解(包括自己的父亲和姐妹)的现实,她始终未放弃一个普通农家妇女所能采取的抗争行动。她拒绝再嫁到外地,在连云场,她落落大方地跟金东水一家人走在众目睽睽的街上,在夜间细雨中,她奔走于乡亲们中间,揭发郑百如的罪行。许秀云的悲苦命运和不屈抗争的精神,以及她在逆境中对未来幸福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迷雾将要消散,光明日渐显现的时代进程。
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相近,《芙蓉镇》描写1903—1979年间我国湖南农村的社会风情,着重揭露‚文革‛左倾思潮给农民造成的创伤。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如女主人公胡玉音、‚右派‛秦书田、粮站主任谷燕山、大队书记黎满庚、‚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等都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说大量渲染胡玉音眼中谷燕山的‚老好人‛形象以及这种形象被肢解后的疑虑:‚在她的心目中,在镇上,老谷就代表新社会,代表政府代表共产党,可如今,他都被人看起来了。这个老好人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个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流血流汗打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反这个天下?‛在这里,政治‚伤痕‛不仅铭刻在共产党干部谷燕山心里,而且也烙在胡玉音这样的普通农村妇女心里。更为重要的是,原本属于胡玉音的神圣帮手的谷燕山,在这个反正倒臵的世道里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神圣性和对普通农民的引领能量,反倒需要胡玉音来关怀了。这种神圣帮手被解构和被主人公关怀的事实,显示了对于惊羡型文本中的主人公—帮手模式的反拨力量;同时,借助胡玉音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去侧写谷燕山的被解构窘境,实际上巧妙地起到了欲正先反、以反写正的修辞效果,由此通过解构形象反过来‚还原‛和确证了谷燕山本来应有的神圣性。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并非只有其思想上特点,其实也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上,由于感情的觉醒比思想的觉醒总是来得更迅速、更灵敏,所以当时感情的渲泄比思想的表达更明显,而且由于这种悲痛的情感的流淌而使之出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同时,既曰‚伤痕文学‛,这势必也使之出现一种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文学理论、文学史界过去多只关注伤痕文学的思想内涵,忽视其美学特点、价值和意义,这是有失偏颇的。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应该加强。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
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打着毛泽东旗号对当代中国人民的一场公开迫害。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其整个文学时期的悲凉格调也由此而出。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被思想大潮冲击下的人们,那种感情被压抑,身体被摧残的年代里,人们用着一种懵懂和非理性的方式操纵着自己,那种爱是迷茫而混沌的,爱而不敢爱,爱而无法 爱,或因感激而爱,或因空虚而爱,总之,对生活的未知与迷茫,对命运的无奈与恐慌不安使得那个年纪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用一种违背意志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去对待爱情,没有任何的许诺,没有任何的基础,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是为了一个特殊时期下的爱情乌托邦。
那个时期的爱情并非迷乱而放纵的,当时的他们也许是那么认真的,正如《绿化树》中马樱花对章炳麟的爱情一样。那么质朴纯洁,那么浓厚无私,她没有要得到他,更没有想过以后的日子自己一定要和他生活,只是为了那一个简单的理由——‚我喜欢你们文化人‛。章炳麟也是如此,认为那每天的饱饭就已足够了,《资本论》这样的知识文化书籍在当时已无法让他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馍馍渣、黄萝卜、咸菜汤和调稀饭早已把他卷进了无底的现实中,吃不饱的日子里,更无发奢望美好的爱情,当马樱花那温暖的小屋,热腾腾的饭菜呈在他面前时,让他真正的迷失了那种自己曾是大学教师,曾是知识分子的地位,他甚至在和一个粗盲的农民海喜喜进行着‚爱情的较量‛,爱情的道路终究让人琢磨不透,即使那个特殊的时期,马樱花与章炳麟最终还是被真实的生活给打破了,他们终究不是一路的人,然而就是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却给两人的感情制造除了无法愈合的永远的悲怆。若干年后章炳麟的回忆中仍无法忘却这位性格似‚绿化树‛,似‚合欢‛的女性,‚除了我,四周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点声息……我发觉,一颗清凉的泪水,在我久已干涸的眼眶中流了出来。它是从记忆的深处渗出来的,冰得真如古井中渗出的水滴。是的,人不应该失去记忆,失去了记忆也就失去了自己。我虽然在这里度过了那么艰辛的生活,但也就是在这里开始认识到生活的美丽。‛
因此,当人们冷静下来后,不应该仅仅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反省文化专制对人性的摧残,控诉非人道的灭绝人性;也应该从‚伤痕小说‛中寻找人们自身的人性因素,反省人性的不完善,堵塞人性上的‚黑洞‛。惟其如此,才能在批判和控诉中建设美好的人性,找回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
爱情并非永远的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特别是在现实磨难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无数个家庭被无情的拆散,无数双年轻的男女由于无法忍受那种恶劣的环境 患下无法弥补的错误,他们也许曾山盟海誓,也许曾认为命运就会这样永远不公下去,然而若干年后的劳燕分飞,若干年后的单亲父母,他们承受了太多太多的感情与创伤。爱,是不能被忘记的,那种爱中所承受的愁绪和伤痛也许更刻骨铭心
对历史重新审视,对政治运动,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沉浮的冷静思考,那种历史的纵 深和苍凉让他们不得不去控诉命运的不公和弄人,‚不要糊里糊涂的结婚‛,爱的悲剧,因为自我的脆弱和责任的束缚,更是因为传统和习俗的约束。也许那个时期也像我们今天一样推崇美好而动人的精神之爱,刻骨铭心的精神之恋和恋爱中自我意识与道德理念的升华,让我们认清那个悲情伤痕的年代,爱情同样美好而洁净。
爱,本就没有界限的区分,真情的流露,执着的信奉,这就是爱,每个时期对爱的诠释各有不同,也许若干年后的人无法理解前一代的感情纠结,但是质朴浪漫都是爱的表达形式,只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是那种生活带给我们的永远的乐趣。一个悲情的时代,一段段悲剧式的爱情,他们承载的是幸福的苦水,是历史的灾难,同样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真情故事。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
《文艺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泪珠为何在睫毛上闪光—回忆我的少先队生活》
《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
《我在寻找什么》
第二篇: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主要内容 :
'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以上提到的两篇作品,只是在题材上对于'伤痕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艺术上它们却都是十分稚嫩的。相比之下,另几篇也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代表作品:《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反思主体: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可与“伤痕文学”相比较。特征:
1.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
2.反思历史,同时文学反思,作家主体、文体意识觉醒。
两个反思角度:
其一,与“右派”反思小说有某种相似,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等;
其二,着力于表现下乡知青的真实心理与苦难处境,对知青运动作出否定。如叶辛的《蹉跎岁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知青下乡是浪费生命、蹉跎岁月的举动。
作家:
(一)王蒙右派后经历及复出后创作情况
“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创作从纯色到杂色。思想内涵复杂化:革命理 想主义激情中融入历史理性精神;在革命信念底色上认识到现实的力量从而表现出对现实问题的戏谑 与嘲弄。艺术上锐意求新,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解构传统现实主义。
(二)王蒙“反思小说”的特征
1、淡化创伤记忆,着意揭示深刻哲理和教训
2、自觉以历史、民族、国家代言人的身份出现
3、认同历史发展,以规范个体心理情感体验,显示宏大崇高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
4、叙事特征:置于40年代末到7、80年代的时间框架中,让时代**由心灵嬗变折射 而出。反思主体:大多干部身份,往往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革命信仰理想激情,遭遇运动,虽迷惘痛苦,但始 终怀有革命信念对理想忠诚。
(三)作品
1、《布礼》,理解“钟亦诚”形象
2、《蝴蝶》,张思远。确立人民上帝的主题。同样倾向:李国文《月食》 《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3、《活动变人形》——标志作家从历史反思进入文化反思。
(1)具有“反思”与“文化寻根”两个层面,双向文化批判
(2)三种不同时态的时间流,叙事时间,增强作品立体感,设置多向座 标体系,以便从现实变革、文化承传、世界文化走向方面透视主人公心灵历程和文化人格。
(3)倪吾诚形象塑造及其典型意义
具有认知价值:A、从文化认知意义上B、从畸形人格历史遗传性。
张贤亮
张贤亮反思小说的特征:
1、让主人公在灵与肉的煎熬中完成人格的蜕变
2、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
3、表现善与美的力量
4、“才子佳人”传统叙事模式
2、意义:
1、现实意义: 从党和人民关系角度反思历史教训,确立“人民是上帝” 的历史观念。特征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2、历史意义: 立足当代历史进程,揭示从左到极左的转化,促进现实主义深化。最基本特征:思考或沉思。《李顺大造屋》。
3、文学意义: 艺术上新的变革与探索。中篇小说崛起,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结论简单化:归之于放弃优良传统,因果式的历史观。B、传 统思维模式:为民请命。C、基本手法还是回忆和对比。没有形成全新的审美规范。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先锋含义:“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 小说概况
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主要作品: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
第三篇:地球的伤痕
《地球的伤痕》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哪个同学反映最快。请看大屏幕:
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
——(地球)(板书:地球)
地球奉献给人类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地,洁净的水源、富饶的物产、巍峨壮丽的山峰,冰雪茫茫的极地,广袤无垠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蔚蓝神秘的海洋………地球如此多娇,又是那么的迷人。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呀?(学生谈感想)(配轻音乐)(课件展示)——教师评价
地球哺育了我们,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地球妈妈好像生病了,大家听她在诉说……?(放录音)
二、活动一:地球的控诉:
课件:图片(伤痕累累的地球、生活中的垃圾等图片)并配音
“呜呜呜呜……我的头好痛啊,”“你怎么了地球妈妈?” “这几天,时常耳鸣,还感到日月无光,皮肤又燥又痒,身上隐隐作痛,”“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好不好。”月亮姐姐同情地说,“哎、这几天我的病越来越严重,都是人类惹的祸,工厂每天排出黑乎乎的气体,使地球又臭又脏。在河水、江水、海水、溪水里差不多都浮着垃圾。动物们被捕杀,树木一棵棵减少,冰川一点点融化!你看那水污染得多严重,把各种各样的废水排到清清的水里。鱼儿喝了这有毒的水后,渐渐浮在水上,如果你走到那污水边,肯定被熏的受不了!而在干旱地区的人们呢,就只能喝这些黑乎乎的水。我何时才能洗一次澡,变得干干净净呀!伙伴们都嫌我又臭又脏,不愿跟我玩,地球又伤心地哭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看到了些什么?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评价:同学们说的真好啊!从同学们的表情和回答中,我看出了“地球受到了伤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地球的伤痕(板题:——的伤痕)同时课件出示
教师:地球都受到了哪些伤害呢?地球妈妈为什么哭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去看看吧!
三、活动二:资料大搜集——我为地球:“号脉”
1、在你身边都发现了哪些环境问题呢?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许多关于地球受到伤害的资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还有个温馨小提示:(课件出示):请听温馨小提示
(1)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分类
(2)资料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
(3)如果资料较多,只选择主要的进行汇报
(4)组长做好记录
过会我们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多,问题回答的最完整。怎么样,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2动)
3、全班交流:
同学们,刚才交流的热火朝天。想必收获一定不少吧。在汇报之前老师还有个小要求:我们在汇报时每个小组先给一个机会,可以先说一个方面,其他小组可作资料的补充。然后呢,进入抢答阶段,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我们就把它评为优胜小组,交流时还要注意小组之间不能重复。好吗?
下面先请第一小组汇报:
第一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的)——评价方面:(1)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2)习惯养成方面——你回答的问题真完整(3)主动学习的能力方面——你真会分析问题。
第二小组展示:………教师适时评价(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学习方法,第三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表现非常出色,这才是做大事者的胸怀)(君子不夺人之美)(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了)(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相关常见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滥伐树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
4、教师展示收集的资料:(课 件)——干旱图片、矿难图片等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课件:图片并配有音乐——视频
(此处可插入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环境污染造成灾难事故,如98年长江洪水直接造成2024亿经济损失,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沙尘暴给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市造纸厂的水污染,焦化厂、电厂的空气污染。学生对可以看得见、听到的东西更有影响力)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生病”的图片,初步思考和讨论地球上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观看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呢?想对地球妈妈说点什么?(及时评价)——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地球妈妈听了也会高兴的。
小结:刚才第()组的同学们回答的问题最多,第()组的同学回答的问题最完整,第()组最有特点。第()组最积极最会倾听。让我真正领教
了六一班同学的聪明、机智、知识渊博。
(此处怎样过渡)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刚开始时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看看昔日的地球是怎样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吧。(播放视频录像)——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昔日的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变成了现在伤痕累累的样子,她在哭泣,她在控诉。同学们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地球说点什么呢?
四、活动三:学习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方案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地球受到的伤害,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受到那么多的伤害呢?如果让你去调查地球受伤害的原因,你想怎么去做呢?(小组讨论)
你最想探究哪个原因造成的伤害呢?
学生汇报交流:
自由分组:愿意参加城市问题组、人口组、大气污染组。
同学们都已经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想研究的问题。下面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自己的研究方案吧?看看在调查研究时,还有没有困难。(出示课件:调查研究计划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完成你们的计划表,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全面,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爱护我们的地球吧。最后祝愿我们的地球永远充满活力。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伤痕
地球怎么了?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
森林砍伐地震
土地沙漠化干旱
石油将耗尽洪水
动物濒临灭
课件程序
1、谜语导出地球
2、开始阶段:展示地球上美丽的图片(可以配音乐演示)
3、(受伤的地球图片及生活中的部分垃圾,废气等图片)配录音:地球的控诉
3、教师收集的雪灾、干旱、沙尘暴、洪灾等图片展(配音乐展示)
4、播放土地沙漠化、干旱视频
5、题目:人类我想对你说(配轻音乐)——学生书写,创作时
5、地球今昔对比动态视频。
第四篇:一道永远裂开的伤痕
一道永远裂开的伤痕
——读莫言小说《枯河》 2024年 月 号,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荣登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为之欢呼。一时间莫言热的狂潮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莫言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成了成千上万人眼中的焦点。莫言的文学作品也悄无声息的走进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枯河》是莫言的早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莫言的典型代表著作之一。《枯河》讲述的是一个简单但又发人深省、令人心痛的故事:出生于中农家庭的小虎,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他攀树的技能高超。”为了给给村书记的女儿小珍折根树杈,他爬上了高大的白杨树。最后在树杈折断时,他不小心和树杈一起掉了下来,把在树下等待的小珍砸伤了。为此,遭到了书记、书记的老婆的谩骂和拳打脚踢。而更让人伤心的是在这样的时候,本该需要呵护和安慰的小虎,没有得到亲人的关怀,而是遭受了更加无情的折磨。本来这只是在童年时代里一则天真无邪的故事、是小孩子间玩乐嬉戏的一些小把戏,但是因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村书记是村中的“白杨树”,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代表。其他村民只瑟缩着的树木,“不敢超越白杨树的高度”。而伤害了书记的女儿当然是滔天大罪,是不可饶恕的。所以为了使书记的怒气得以宣泄,为了保持和书记的友好关系。作为小虎的亲人的哥哥、父亲、母亲却变得冷血动物般残忍,轮番的对小虎进行毒打,最后小虎只能逃在那条枯河里,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这是一曲人性沦丧的悲歌,是一曲社会良知泯灭的哀歌,同时也是一曲悲惨童年的挽歌。这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作者悲情苦难经历的真实写照。我想作者一定是饱含热泪、忍着隐藏的伤痛写完小说的,而作为读者,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解,是什么让人性、人情、亲情在那样的情境下,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谁该对小虎的命运负责?又该由谁对那个无情无爱的社会买单?读完小说心情总不能平静下来,总是在那无尽的叩问中徘徊、游荡,那一丝丝凄凉之感总一次次的浸透人心,无法逃避、无法避免。撇开感性的触动,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根本所在。每读一部作品,都是我们和作者的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上的共鸣是搭建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略带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了上个世纪典型的社会背景。在作者笔下的这个社会,是一个没有一点人性的关怀,没有一点人情的温暖,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这是一个残缺的社会,是一个受到压制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这社会生活的人们因为长期受到诸如书记一类的欺凌,长期受到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的感化。让他们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的懦弱的性格和变态的人格。“灰尘散后,他看到有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小狗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这条狗就是当时人们的映照,即使“被汽车碾出了肠子”,他们也只能“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这是一种无奈,一种来自于弱者的无奈;也是一种来自于精神的戕害,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压迫的残余。鲁迅曾经说:“强者发怒,拔刃向更强者,弱者发怒,却拔刃向更弱者。”对于小虎,他无疑使当时社会的最底层最弱者,对于诸如小虎的父母、哥哥、母亲这些人,他们本该拔刃向书记这类强者,但是他们却相反,把剑指向了更为柔弱的小虎。无疑小虎自然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告终。
其次,作者通过简单朴素的生活现实,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人性的丑恶、人情淡薄。通过自独特的视角,针砭了当时的麻木的民众。并且希望通过对社会的丑恶的揭露,唤起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希望人们能够清醒,能够以人的状态站立着,甩掉“狗性”,不阿谀奉承、不攀援附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崇高的追求。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敢于面对现实。文中提到书记曾经拧着他的耳朵,当着许多人的面问:“小虎,一条狗几条腿?”他把嘴巴使劲朝一边咧着,说:“三条!”众人便哈哈大笑。当时父亲和哥哥也都在人群里,哥哥脸憋得通红,父亲尴尬地陪着众人笑。而哥哥为此还打了他。这是一个多么滑稽的现实,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别人玩弄,还觉得羞耻,没有流露出一点父爱的温暖,只是强忍的陪着众人笑;看着自己的弟弟被人欺负,作为哥哥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而是代之以暴打。懦弱,尤其是在精神和道德上的懦弱,使他们散失了最基本的做人的尊严。当小虎因意外事故犯了错,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和理解,而只是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家庭的接二连三的肉体的摧毁。这样的事情让人心流血,疼痛但也无奈。历史总是这样,有的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命,而有的人却只能苟延残喘,在残酷的社会洪流中被无情的吞噬。
再次,小说虽然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和加工,但是从作者的经历看,小说其实是作者自己童年的记忆。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正是莫言写作《枯河》的直接来源。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人们忍受着来自吃不饱、穿不暖的身体上的痛苦,同时还有来自权威者的压迫,是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做人资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是一个在性格、人格和心理上存在严重缺陷的受害者。“他搞不清自己的身体在哪儿,整个人变成了模模糊糊的一团,像个捉摸不定的暗影”这是已经麻木了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本来应该是无忧无虑、充满着亲人的爱与关怀的,但是小虎却是处处忍受着大人们的冷嘲热讽,忍受着残酷的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无情打击。自然他对那个社会是充满仇恨和失望的,所以他只能逃脱这样的社会,只能在那条充满了枯枝败叶的枯河里长睡不醒。“这叫声刺得他尚有知觉的地方发痛发痒,他心里充满了报仇雪恨后的欢娱。”当自己逃到枯河后,母亲叫了他的乳名,这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件令人觉得慰藉的事情,因为母亲终于还是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了,但是他心里却觉得那是“充满了报仇雪恨后的欢娱”,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报仇雪恨,这些都源于长期的处在无情无爱的家庭里到指定的心理的极度变态。
最后,我深刻的感觉到,在莫言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仅局限于单纯的人物的描写;而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深深的印记。在他的小说中,每个人都是身心不健全的,都生活在无知和罪恶当中。他们敬畏着某种权威,他们甚至恐惧这种权威。“众人迅速地为他让开道路。支部书记站在小媳妇尸身前,眼泪盈眶,小媳妇脸上突然绽开了明媚的微笑。。。活着默默无闻的人,死后竟能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连支部书记都来了,可见死不是件坏事。”多么滑稽荒谬的场面,死人在书记来看她的尸身是竟然“绽开了明媚的微笑”、因为有书记来看望而得出了“可见死不是件坏事”这样怪诞的结论,可想而知人们是多么的麻木不仁、这种精神上的戕害已经深深的刺入每个人的骨子里。面对失去了爱憎能力的村民,阳光照耀下小虎赤裸的伤痕累累的屁股,是一种强烈的嘲讽,也是一种人心的拷问,拷问人心的丑陋和愚昧。而作者精心设计的枯河的环境,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真是写照。一切都是残败、凄凉,毫无生机。那是一个压抑的、黑暗的的罪恶的世界。
《枯河》一语双关,表面上作者是说一条自己记忆中的小河,事实上它是一条流淌着无尽的泪水的“哭河”,是万千民众泪水汇聚而成的河。
第五篇:《忘记伤痕》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忘记伤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来说给你听吧!文中讲了一个人无意间抬头,看见了自己办年前下巴下的伤痕。他很想忘记着个伤痕,可是本来忘记了的可是有想起来了。
他的朋友安慰她说伤在下巴上无碍观看。
他的朋友告诉了我,每个人都有伤痕,藏在别人根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不要对那些伤痕耿耿于怀,忘记他就没什么了。
所以我们的伤痕,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所以不要为自己的伤痕伤心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