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德周记三号文库
- 美德周记三号文库
- 装饰公司管理和策略三号文库
- 仁怀市政法委采取“六个强化”提升政法机关执行力三号文库
- 甘谷县采取四项措施提升人才四项能力三号文库
- 学生时代人缘比人格更重要立论(小文档整理)三号文库
- 人才铸就强国三号文库
-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三号文库
- 黄沙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知识讲话稿三号文库
- 促高新产业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作用远未发挥三号文库
- 2024年工作计划:文体局人才工作计划三号文库
-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经信委)三号文库
- 我的视角看人才管理[本站推荐]三号文库
- 2024年思想汇报:从价值观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三号文库
- 级别管辖异议三号文库
- 长城中学国防教育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寒亭区人大常委会3三号文库
- 2024年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大全五篇]三号文库
- 平泉经济开发区电子产业园招商项目简介(精选合集)三号文库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类三号文库
- 张家口旅游项目统计三号文库
- 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三号文库
- 乌当区国民经济发展报告(小文档推荐)三号文库
-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号文库
- 兴茂集团公司简介9.1三号文库
- 区委书记在全区要事和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人才交流和人才市场建设经验总结三号文库
- 励志书籍_励志书籍排行三号文库
- 青年人才论坛动员部署会讲话(5篇)三号文库
第一篇: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内容摘要:建国62年历程的坎坷和辉煌证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员干部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62年来,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执政任务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我区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加
强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建国62年的实践证明,党风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反复证明,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繁荣;反之,党风不正,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以及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总结62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区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
一、建国62年党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经验
“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我国建国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早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敲响了警钟:要警惕执政以后同群众疏远以至严重脱离群众的危险。建国以来党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将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给予了党群关系明确而深刻的表述:血肉联系。《决议》明确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所归
62年来,我们党正是靠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真抓实干,勤政为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有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才有了拨乱反正后的欣欣向荣;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繁荣,历经磨难而不衰。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作风建设,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只有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目标和归旨,方向才会正确,效果才会显著。离开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党的作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不同的重点任务,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条不变的原则。
畜牧系统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学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领导作风建设、生活作风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展开的。建国来党的作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浮夸风”、腐败现象等归根到底都在于背离了群众路线,脱离群众。因此,畜牧系统抓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内容,就抓住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就为纠正其他种种不良作风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四)制度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是防止脱离群众的治本之策,这是对党长期执政积累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从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工作中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在实践中建立了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是行之有效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畜牧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正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当前畜牧系统党员干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
我们党执政62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给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国际环境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长期存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既防止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
(二)国内环境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阶段。能否妥善协调和整合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否寻找到新的方式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对党也是一种考验?
(三)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考验
伴随着新中国62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已从440多万扩大到7800多万,党员队伍结构也不断优化和改善,但也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一些党员党性原则不强,理想信念淡化,党内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脱离群众的现象。特别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降低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畜牧系统党员干部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建国62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和区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的要求,全力推进“三地一中心”、“五型长寿”以及现代畜牧园区建设,搞好报务提升年、做人民好公仆活动。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清醒地正视和应对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考验、新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弘理循诱,宣传群众,形成共同理想
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党不仅要善于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渗透力。畜牧系统党员干部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宣传思想教育的新载体,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吸引群众。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手段,多用疏导的方法、群众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做群众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党对互联网新闻宣传的领导和控制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二)畜牧系统党员干部要沟通互动,深入群众,建立健全良好的党群互动联系机制
建立健全考评长效机制。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党群关系指标体系,把党员干部落实联系群众制度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提拔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群众评议和监督机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员联系群众的标准和效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达到以权利制约权力,使执政者由道义型的联系群众转变为体制内的联系群众,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畜牧系统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服务群众,维护实现好群众利益
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如何体现的问题。因此,服务群众,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根本。
贴民心、顺民意,树立亲民形象。要求党员干部不但要在政策上体现人民的要求和意愿,而且在工作作风上也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执政风格,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从提高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入手,落实为民服务行为,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做到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要把干部的好思想、好作风,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密切干群关系。
解民忧,暖民心,关注民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忧民”,要关心群众疾苦。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好事办在关键处,把温暖送到心坎上,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上学、看病、生活、致富等问题。“亲民者,民必近之”。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亲民、便民、利民、护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赢得民心,树立威信。
促民富,惜民力,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不仅要深怀爱民之心,而且还要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夯实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物质基础;全力做好畜牧发展、阳光工程,积极培育农民科学知识和技术,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决杜绝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实为官员个人谋“政绩”而兴建的扰民、伤民、害民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兼顾社会公平,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畜牧系统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取信群众,树立良好的执政和社会形象
畜牧系统党员干部深入持久的开展反腐败斗争,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一项最有说服力的民心工程。
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全区畜牧系统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使畜牧系统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自觉做到用权为公而不为私,施权于民而不利己,摆正自己的公仆位置。
逐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要把好用人关,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用、选拔、考核机制,保证用“好”的制度选出“好”的干部;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内监督、人民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的监督,强化和完善巡视制度;完善干部及家属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集中精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
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改进反腐成果宣传方式,增强群众反腐信心,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为长寿区畜牧业大发展,让市民吃上安全畜产品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1]封来贵,[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实事求是,第03期;
(2)[2]杨金卫,[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路径考],领导之友,2024年第01期;
(3)[3]郭志,[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实践(党的教育版),2024年第01期。
第二篇: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文章标题: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目标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自我发展壮大,走向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它不仅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也是党面对新时代世界大势所做出的一个重大时代性抉择,是坚持党的宗旨所做出的又一次庄严的历史承诺。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获得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对于这一点,特别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和现实敏感性,才能充分地理解和贯彻执行。
一、党的宗旨是确定党的性质的价值导向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政权、党所领导的全部事业的唯一的最高宗旨。所谓“宗旨”,就是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原则。“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实质的价值取向,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一般说来,奉行什么样的根本价值观,则表明政党、团体和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政治面貌和历史地位。党的宗旨的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quot;(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是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观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它所包含的全部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觉无条件地站在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贯彻人民的意志,去争取实现人类自身的彻底解放和美好前途。
这一人民主体论价值观的科学基础,在于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上)党的宗旨即最高价值观的一大理论特色,是对历史规律、客观真理与人民价值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致“这个具有高度理论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同上)一般说来,真理与价值之间是彼此存在差异和对立的。真理不是价值,价值不是真理;真理不一定对任何人都用,对人有用也并不一定符合真理。但是,站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高度,以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符合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价值标准,那么这种价值就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之间有着内在的、无可否认的高度一致性,”不一定“就可以变成”一定“。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显现,它必然存在于、表现于社会历史主体--人民大众自身存在、活动及其条件和过程的深处,必然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条件的变化互为表里。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就是人类和人民的存在、利益、活动及其条件运动变化的逻辑;人类、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变化所遵循、所体现的逻辑,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因此应该说,”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是一种达到了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先进价值观。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党本身说来,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和决定性的要求,它必须通过党的全部纲领、路线、战略、方针、政策和策略、乃至工作作风等得到全面的贯彻体现,并保持始终。如果没有了这种联系,就意味着党改变了性质,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先进性,也在于价值观上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性,在于科学世界观与先进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性。没有这二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就不能始终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不是一个高度成熟、自觉和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先进性的这一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quot;我们要把这些号召提升到党的宗旨高度来理解和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践中贯彻体现。
二、”人民“范畴的现实定位
贯彻党的宗旨的观念前提和决定性
环节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民“这个历史范畴。要为人民服务,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准确、深入、完整一贯地理解人民,心中真正地有”人民“。
有人认为”人民“这个概念过于抽象的、空泛,实际上往往流于感情化和随意化。实际并非如此。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人民“的确是一个既具体又广泛,既有很强历史普遍性、又有很强政治性和
政策性的概念,需要用一套科学、积极、清醒的观念和方法去理解和把握它。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确认”人民“的具体范围有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是”质“的标准,即依据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和趋势,针对人们同这一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划分人民和敌人:作为人类现实的的”健康肌体“部分,站在历史前进方向一边,对完成历史任务起推动和辅助作用的人们,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他们就是人民;而站在对立面,成为革命对象和历史进步障碍的人,则是人类肌体上的”病变“部分,他们才不属于人民范畴。这一标准可以叫作”历史进步原则“。二是”量“的标准,即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多种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构成的一个最大复合体,是人民。量的规定来自质的规定,由于社会生活必然是由绝大多数人来共同承担的,所以人民永远是人口中绝大多数。这条可以叫作”绝大多数原则“。在质的标准上坚持”历史进步原则“,在量的标准上坚持”绝大多数原则“,并通过具体的历史分析、阶级分析和政策策略分析,使两个标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念的精髓。
”人民“范畴所具有的一般涵义,总是指承担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任务的所有个人的总和,是对实实在在地承担各种社会正常职能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成员的统称。简言之,人民永远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绝大多数人。显然?quot;人民”范畴的内涵要比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的内涵更简单、单纯许多;因此它的外延则比其他范畴的外延更宽泛、灵活许多。理解“人民”既要以对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的分析和综合为根据,又要超越个人、团体、阶层和阶级等特定范畴。唯其如此,“人民”才能全面地复盖社会历史主体的现实形态,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动力因素的客观现实。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级阶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文中黑体字为笔者所标)在这些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和量两个标准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中是否做到真正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的一边,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的根本因素。因此党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把确立清醒的、准确的“人民”即党所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范畴,作为首要的问题提出来,给以科学的回答,并作为制定具体的路线、战略、政策和策略的依据。?quot;人民“是个广泛的、复杂的、动态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即使主观上十分尊重人民,如果实际上不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态度去把握现实,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在我们党已往的经验教训中,确实出现过人民即服务对象错位――”想为人民却或伤害了人民“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极其复杂和隐蔽的:
例如,正确地判断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方向和目标,是运用质的标准正确把握人民范畴的前提。这需要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透彻地分析并抓住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任务之所在。离开了主要矛盾,或者不能正确地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不能真正地认识人民和依靠人民。在这方面,我们已往最大的教训是?quot;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下,依旧沿用阶级对抗时期的思维方式,把阶级对立看作是主要的社会形势,用狭隘、极端化的阶级观念取代了人民观念,用阶级斗争冲淡了为人民服务,而把人民群众切身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一边。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去判断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主要矛盾去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结果是一样的,都必然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并导致失败。“文革”的教训就是如此。
再如,正确处理社会上人们的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地把握为人民服务大方向的一个试金石。根据人们的立场同当前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判断社会上的人们是否属于人民范畴时,所谓立场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客观利益和作用,还是指人们具体的主观态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原理,应该是用人们的客观地位来说明主观态度的根源和实质,进而把握客观地位和主观态度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能够始终毫不动摇地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坚信不管群众目前的觉悟如何,他们本质上都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也正因为如此,能够透过一定时期内某些非基本群众(某些中间阶级、阶层)动摇不定、犹豫反复的政治态度,从其客观利益和地位中,看到他们属于人民的本质方面,看到使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转向革命一边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在思想和行动上,使党所领导的人民队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quot;绝大多数“规模的一个基础。相反,如果不能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或者仅仅根据人们一时的主观态度(是否拥护某项措施,是否积极、先进)来划分人民与敌人的界限,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过去曾较多地从阶级出身方面来考察,而很少从更深的一个层次--知识、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理解知识分子,并且把他们的某些独立个性当作是离心离德的表现,以主观态度划线,就一度出现了把知识分子排除于”人民“之外的倾向。这些都导致了对人民观念的偏离和实际上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上述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使我们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同时也就意味着重新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把全面地贯彻为人民服的宗旨务摆在了中心地位。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整套思想,其中特别包?quot;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措施在内,自始至终都明显地饱含着对全体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深切关怀和充分尊重。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其中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精辟论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内,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成员。这就是说,他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宗旨中规定的服务对象一部分,而且可以经过努力而成人民之中的先进分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于新时代人民定位问题的科学回答,使我们对新时?quot;人民“范畴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了。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全体人民正是党的广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全体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着新的历史。不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不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等出现了如何多样化的情况,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人民的权力和力量之所在,看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显示。因此要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眼中?quot;人民”更具有活生生的时代的形象,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生活实践本身的发展,始终关注绝大多数乃至全体人民的自身动向,并使自己的观念与之相适应,决不能用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条束缚住头脑。必须彻底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式,才能充分理解“人民”范畴新的定位及其意义,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成切实的行动。
三、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振兴事业的核心力量。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同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宗旨,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分不开。在革命年代是如此,才有了革命的胜利;在执政的建设年代更要如此,才能有政权的巩固和事业的兴旺。
而党的宗旨的贯彻、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归根到底表现为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都要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坚定维护者、真诚服务者。党的事业,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quot;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因此,党”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是统一的:”代表“的根本是”服务“;”领导“也是服务,是在服务基础上的”代表“。
”代表人民“与”服务人民“之间的统一,是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信任和拥护的基本条件;始终体现和保持这种统一,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就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了深刻的阐述。其中包括:
1、要从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根基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执行者为己任,它同中国人民大众的关系,并不能用古代帝王的”舟水关系“说来理解,而是一种更加密切一致的关系。毛泽东曾用”鱼和水“、”种子和土地“、”愚公和上帝“等来作比喻,邓小平则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并且用”船长与水手“的关系来比喻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共命运的关系。他们都反复地强调了党在根本上来自人民群众,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道理。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关系,把党看作是在人民群众之外或之上某种神秘的、宗派式的团体,就必然会歪曲党的性质,割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要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方面理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的利益也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事业本质上是、也只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党领导的革命是人民革命,军队是人民军队,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若偏离了这些,党的性质就会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就会丧失。因此防止党在人民利益之外形成特殊利益,是防止党变质的根本保证。其中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最为重要的,?quot;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也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要从总体上把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标志,“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quot;就是说,”代表人民“并不是仅仅取得一次性的授权,”服务人民“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愿望和响亮口号,而是要通过党的全部思想、言论和行动来实现的原则,并且这项原则最终要依靠人民来实践和监督,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效果来加以检验。依照这个总体的标志,达到它的要求,我们党就将拥有无限的力量源泉,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领导者。
4、要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方面理解党的工作任务和领导责任。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这里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党的领导责任就是要善于了解分析具体情况,处理好这些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不断实现。正如江泽民所说?quot;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5、要从党的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理解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党的群众路线不仅仅是指思想感情、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在方法和作风的背后联系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命运。改善党的作风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还在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个动态的历史范畴,人民的意识和要求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任何领导者“代表人民”的地位,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任何“人民公仆”、领导者主观上要忠于人民、代表人民,还必须时时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才能深刻反映和正确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意愿,避免把自己代表人民忠于人民的良好意愿当作唯一根据,用它代替了人民的客观要求。对于来自人民、忠于人民的人来说,保持这种自觉性极其重要。
等等。总之,“三个代表”、特别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结合当代新的形势极大地深化了党的宗旨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为新世纪保持并深化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辟党的建设新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根本上保持和加强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包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始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原理我们并不陌生。但世界上的具体实践各种各样,在现实中随意地抽取任何例子来证明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不难的。归根到底“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始终是最普遍、最持久、最客观也最有效的基本实践。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并坚信“真理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因此它必然承认,如同在科学上要充分尊重科学观察、实验和应用的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人民群众的实践反应。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和主流。确立实践标准的权威,就意味着要确立人民群众的权威。对于社会主义事业说来,一个理论、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其真理性只有依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其价值也只能看最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才能确定。在此意义上应该说,总体上,人民群众的检验也就是实践的检验,在人民群众中是否行得通,也就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这一点对于解决我们思想和行动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也有普遍的意义。
例如,关于判断政治上或政策上的倾向性,判断是“左”了还是右了的划分标准,过去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情常常是由于论者自己所具有的倾向影响着他对形势的判断。特别是一度泛滥的极“左”思潮下,总是把党内外绝大多数群众看作是“右倾、保守、落后”的,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等等。因此在他们那里,要革命就只能反右,不能反“左”,“左”永远比右正确。事实上他们总是以自己的片面意愿为标准去判断别人,从不知道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标准来检验自己。正因如此,这种思潮必然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前进的步伐所超越。
在反倾向的问题上,一个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严肃成熟的党所抱的基本态度,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准。正如毛泽东所说:“当着群众还不觉悟和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在此之前毛泽东还曾说过:“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quot;(《论联合政府》)把是否适合群众的具体要求,在群众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脱离这个基础)再提高一步(而不是尾巴主义),作为党本身犯不犯错误的界限之所在。这种以人民群众为基准来自我检验的思考方式,同”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惯于以自己为基准,动辄指责群众”过火“,或怪罪群众”落后“的思想作风,是截然相反的。只有以此为标准,”有右反右,有左反左“才是切实可行的,也才能切实有效。
按照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切思想、理论、政策、策略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应,特别是在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反应。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说说好玩,而是最终为了人民的切实利益。既然如此,那么就必然要把最终检验和评判是非得失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寄托于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个自觉地、彻底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心为人民。其次要努力学会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发展一切正确的理论和政策。这就需要更深入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深入研究和建立相应的科学机制和组织方法。这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都极为重大的课题,当然不是简单的结论所能够代替的。但是我们完全应该明确这个方向,自觉地确立”尊重群众与尊重实践相统一"的观念,并致力于在实践中去不断地落实、发展、完善之。
《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篇: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支持和参与,是关系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执好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今,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不论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我们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本质不能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才能有胜利之本,我们党才能有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才能有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才能有深厚的执政基础,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大考验,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本质要求,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必须靠发展。讲发展,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必须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并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统一起来。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更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本质。讲发展,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我们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坚持执政为民、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保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为民”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首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党在执政条件下,容易脱离群众,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容易以权谋私,产生腐败。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给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所以我们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决不允许用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否则就是忘本,就是对党对人民的背叛。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才能忠诚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其次,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通过作风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以我们党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要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贪图享乐、骄傲自满、违法违纪、拼命敛财、挥霍公款、腐化堕落等,自觉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这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制度保证,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民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推动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从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既保证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又保证有效实现和保护自身的利益。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
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反映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各级党政机关的决策水平,其决策的正确与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极大地影响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使决策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纠错制度等,畅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期稳定和发展。
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用来以权谋私。历史经验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力来自人民,又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我们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脱离群众。因此,党的十六大突出提出了加强对权力监督和制约问题,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规定,带头实行多种形式的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鱼水不离,血肉相连,患难相依,荣辱与共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
第四篇: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走马街镇:张晨
【内容提要】建党90年历程的坎坷和辉煌证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历史反复证明,党风优良,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不断前进繁荣;反之,人民群众就会与党离心离德,党的事业就会受挫,甚至倒退。90年来,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执政任务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总结9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应对新形势下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深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任务。这也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史观,体现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突出党群血肉联系这个重点,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风问题的核心是党群关系问题。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宗旨,也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包括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进行,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的根本标准。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这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充分证明,加强作风建设,注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工作就会顺利开展;反之,放松作风建设,党的工作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只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群众路线,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才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当前,我们党正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新阶段新征程更需要我们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汇集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讲党性就是要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品行就是要切实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表率就是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道德上高标准,工作中严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不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要领导干部自觉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政风、民风的关键在党风,党风的关键看领导。好的风气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风气的好坏,关键看领导干部是否起了模范带头作用。要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些良好作风既是领导干部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政风建设,促进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实现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和的良好局面。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古人云,“境内一民未安,牧守不得辞其责。”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实践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等突出问题,严肃查办在征地拆迁、农村土地承包、教育收费、医疗服务、企业重组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管理、环境保护、库区移民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因工作敷衍塞责、官僚主义、失职渎职,导致问题解决不力,造成矛盾激化,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员领导干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真,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实。切实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力戒好大喜功、追名逐利,贪图安逸、固步自封,奢侈浪费、消极腐败。要谋大局、思长远,以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和谐部门、和谐地区、和谐单位为归宿,不图一时小利、不求一任虚名,扎扎实实办事,力行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党的先进性与党的群众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党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先进性正是在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中获得了生机和活力。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先进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从执政的规律来看,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坚持长期执政,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客观上要求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从本质上讲,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党的作风来认识党的先进性,判断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因此,党的作风的本质和核心是党群关系问题。在作风建设中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抓住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二)党的作风建设历来同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求全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原则,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需要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展示党的优良作风。
坚持作风建设的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新的作风。作风建设具有历史继承性,必须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党的作风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求,不断吸纳新的时代内容。为此,必须从新的时代特点出发,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作风。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作风建设的有效连接形式,把密切党群关系转化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从整体上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探索建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效机制,真正走出一条依靠改革和健全制度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
(三)实践性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属性。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立足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发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开创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境界。
以加强思想教育为根本,不断提高全党的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党的作风是党员思想意识的外化。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根本上讲必须解决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必须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根据这个要求,要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高度把握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坚持科学发展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贯彻以人为本来不断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必须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基层党的工作的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扎扎实实做好发展民利、解决民困、维护民生的工作。
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引领科学发展和服务群众中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以牢记宗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为基本要求,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带头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党员和群众作出表率,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证,探索建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效机制。要着眼于根本和长远,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要在认真总结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党员联系困难群众、下访沟通民情、农村党群联户、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实践证明管用的做法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从体制和机制上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漏洞,进一步完善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工作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的领导责任机制,以制约权力为重点的监督检查机制,以人民群众评价为标准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制度体系,以建立密切党群联系的长效机制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问题决非小事,加强作风建设决非易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大关于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的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工作,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良好的作风抓好作风建设,努力实现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第五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座心得体会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讲座心得体会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座心得体会 5月2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市委党校教授的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短短一上午的课堂讲授,只是为我们掀开了冰山一角,但使我们受益匪浅,体会颇深。下面就此次课,谈一点感受和体会。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
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两个重要的论断指明了新时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早出自孔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观点,也使历代统治阶级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这一论断在历史上无数次地被证明过,这一光辉思想,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成功做好“三件大事”、取得“三大成就”的关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但新形势下,我们有些干部不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作用,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说明现在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里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已经比较淡漠,更有甚者有些干部将人民群众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甚至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变成了毛泽东同志
过去批判过的“猫鼠关系”,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所有这些都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的,这样就无法发动人民群众,就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所以只有充分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道理,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才能发挥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得有声有色,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完成!
新时期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是领导干部坚持和维护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基础。加强个人“德”的建设,德才兼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再次要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