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三号文库
-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效途径的思考与分析三号文库
- 2024年南京市“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分析三号文库
- 本科大学生假期读好书观后感三号文库
- 企业工作汇报三号文库
- 冬季恋曲化妆舞会主持词三号文库
- 在政协介休市六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模版)三号文库
- 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心得5篇三号文库
- 关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构建人才战略平台的几点思考三号文库
- 聚会介绍礼仪三号文库
- 党的光辉历程(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三号文库
- 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求职信三号文库
- 入党介绍人意见写作要求三号文库
- 珍惜资源爱我国土征文三号文库
- 2024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三号文库
- 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讲话三号文库
- 浅议如何选拔人才[优秀范文五篇]三号文库
-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大全)三号文库
- 人大宣传工作汇报[定稿]三号文库
- 教师人情风心得体会三号文库
-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2024年消化内科年终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交通运输局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开发区采取四项措施,推动各项目标顺利推进(合集)三号文库
- 一村一品人才先行三号文库
- 2024年学校新年寄语三号文库
- 除“四风”心得体会三号文库
- 化工公司转化优势实现历史跨越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三号文库
- 人才市场工作汇报材料范文大全三号文库
第一篇:厦门英才学校初二下语文复习卷现代文部分二
厦门英才学校初二下语文复习卷现代文部分
(六)班级姓名
为人类感动
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这些天里,我心中时时洋溢着感动。
我为人类的创举感动。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许久,创举不胜枚举。但我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是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借助体育竞赛,把世界上这么多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召集到一处,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并且让几十亿人热切关注。在人类社会中是头一份儿。即使是联合国大会,也没有这样的规模和影响。所以,每当我看到五环相扣的奥运会会旗超越二百多面国旗和地区旗帜冉冉升起的时候,目光里都会带着无比的崇敬。
我为人类的勇气感动。人类的身体是血肉之躯,天生有着诸多局限。然而,人类偏偏要向自身极限挑战,向地球引力挑战,让自己更快、更高、更强。看一看菲尔普斯在“水立方”里的疾游,博尔特和罗伯斯在“鸟巢”里的飞奔,各国运动员在许多项目上的惊人表现,就知道人类已将自己的体能扩展到了何种程度。再看伊辛巴耶娃,她手持长杆屡败屡战,最终跳过5.05米,第24次打破女子撑杆跳世界纪录,然后挥汗说道:“天空是我不断挑战的极限,我想我很快会向5.10发起冲击的!”这不正是人类勇敢精神的庄严宣示吗?
我为人类的爱心感动。千万年来,暴力、攻击、杀戮、战争一直与人类相伴,甚至成为人类学家归纳人类品性的负面素材。然而,奥运会借助体育竞赛,将这些东西予以转化和消解——不用流血牺牲,却能取得足以引起举国欢腾的胜利,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当激烈的比赛过去,即使是敌对国的双方,也常常握手言欢,成为朋友。我相信,如果有上帝存在的话,他看了这一幕也会颔首微笑的。更让人感动的是,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举办国都会提交《奥林匹克休战决议》,中国依照惯例也这样做了,并在联合国获得一致通过。尽管某些国家的某些人对此阳奉阴违,照旧在打,但这一份份《休战决议》还是让我们看到,人类爱心未泯,人类大有希望。
写到这里,刘欢和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又回响在我的耳边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愿这首歌在人间永远传唱,愿那些感动了我和你的美好事物在地球上永远葆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以怎样的形式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举”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奥林匹克运动是最伟大的创举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为人类的勇气感动。”说说看,人类的哪些“勇气”让“我”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原文,但是借助文章中的有关表述,我们可以对其“核心内容”作出猜测。试着猜猜看,各举办国所提交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括号内的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我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是最伟大的创举之一。(要求:“之一”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她手持长杆屡败屡战,最终跳过5.05米,第24次打破女子撑杆跳世界纪录。(要求:“屡败屡战”能否改成“屡战屡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要求:“这”字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06年无锡)
①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6日公布了科学家进行大象行为研究的结果。负责这一研究的科学家乔伊斯·普尔认为,大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记忆力,它们会在遭人类虐待多年后对人类进行报复。
②科学家介绍说,他们最初在乌干达发现,那里的象群数目从未减少,它们的食物种类更是日益繁多,但六象挡路和践踏村庄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举动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动机缘由。
③通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们推测,20世纪70—80年代偷猎者大肆捕杀大象的行为叮能给当年的幼象们造成了心理阴影。在人们的肆意捕猎中,幼象们因为父母被捕杀而沦落为孤儿,它们可能还目睹了亲人惨遭屠戮的情景,受到精神创伤。此后,落单的小象不得不跟着经验欠缺的“少女妈妈”将就过活,加上缺乏成年象的成长指导,这一代小象们长大后极易发生 “青少年犯罪”。
④研究表明,缺乏长辈榜样指引的幼年动物对同类以及其他动物都存在暴力倾向。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就是一个例证,公园90%的公象都是遭同类袭击而亡,这一数字是正常数值的15倍。
⑤科学家认为,大象在饱经人类长年虐待后,很可能因此“记仇”,并袭击人类的居住区。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⑥乔伊斯说:“也许野外管理者们认为,击毙一些所谓的‘问题大象’比舒缓人们的愤怒更简单轻松,于是射杀了这些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大象家庭成员的影响,这极有可能造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1.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借西风
王金宝
①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②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
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③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
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④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
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⑤气象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
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⑥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
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
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1. 本文是介绍气象学知识的,却从诸葛亮借东风谈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段举了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主要说明研究气象学的两个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把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是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是()
A、“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一句中,“当代的‘诸葛亮’”指当代的气象科技人员。
B、现在,人工影响天气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几千年来人们呼风唤雨的神话早已成为了现实。
C、人们对改变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办法,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开始付诸行动。
D、到下世纪,我们人类一定可以改变大范围的天气或气候,进而改变整个地球的气候。
人的指纹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
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
“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C.指纹与遗传的关系。D.指纹与电脑的关系。
2.上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厦门英才学校初二下语文复习卷现代文部分六
厦门英才学校初二下语文复习卷现代文部分
(二)班级姓名
雪夜
作者:[法]莫泊桑
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的雪,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睡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的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
蓦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鸣: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
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槎牙的秃枝,像是鬼影憧憧,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茫茫太空,默默无语地注视着下界,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雪层背后,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使人更感到寒气袭人:和她作伴的,唯有寥寥的几点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样忧伤,她的步履又是那样迟缓!
渐渐地,月儿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沿,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恐怖战栗、倍受煎熬的时光!它们的羽毛沾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林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它们可怜的窝巢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它们惊醒„„只得瑟瑟索索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皆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
1、读完全文,请概括作者笔下的“雪夜”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雪夜”中的狗吠,像“鬼影”、“白骨”的老树,小鸟的感觉„„这是运用了怎样一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于19世纪末期,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借助“雪夜”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品味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10)[四川眉山09年中考题]
享受春雨
厉彦林
① 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1.教材《谈谈散文》中指出 “散文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那么,选文是以的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请根据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
示例:第②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奉献。
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
3.请结合选文内容或个人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第⑤语段“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这个句子的理解。
4.选文中的“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感受,请运用排比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60字左右。
(三)听电影
这是一场特殊的电影,一个志愿者组织的一次尝试,观众是三十位盲人。
在他们面前,是一面不大的幕布,幕布前面还摆放了一排鲜花,站着一位手拿话筒的漂亮姑娘,她是这场电影的讲解员。这一切他们都看不见,但是,他们嗅到了花香,听到了姑娘轻轻的脚步声。
电影开场了。音乐响起,女孩大声讲解:“片名出来了,叫《暖春》,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村庄,在山里面,刚刚早春,山上碧绿一片„„”
“姐姐,绿色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男孩问。
女孩迟疑了一下。接到讲解任务后,女孩就将这部电影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一遍遍练习讲解。她知道因为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将自己难住了。想了想,她告诉男孩,绿色就是小草的颜色,水的颜色,也是我们生命的颜色。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剧情在慢慢展开,每切换一个镜头,女孩都将画面描绘出来。
“现在,屏幕上是小花(电影里的主人公)和爷爷在草地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黄色的花朵,爷爷摘了好多花,编成了一个小花帽,戴在了小花的头上„„”
“小花高兴吗?”“戴着花帽的小花很漂亮吧?”“草地很大吧,好看吗?”盲人们叽叽喳喳地问。镜头其实一晃而过,幸亏女孩看了很多遍,在她的脑海里,这片金色的草地早已定格。她努力将自己脑海里的草地描绘出来。
“现在的场景是晚上„„”女孩讲解说。
“很黑吗?是不是什么也看不见啊?”有个老奶奶不放心地问道。
女孩告诉她,有淡淡的月光。
“可是,姐姐,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又是那个男孩。女孩笑着告诉他,月光是银白色的,洒在地上,像水银一样。女孩真怕他会问水银是什么样子的,没想到小男孩忽然高兴地说,我听到水银洒在地上的声音了,很清脆的,真好听。女孩笑笑,她只看见了月光,没有听见月光的声音。
电影里,因为爷爷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小花,爷爷的儿媳妇很生气,常常乘爷爷不在家,欺负小花。“现在,小花从鸡笼里摸出了两个鸡蛋,小花小心翼翼地将鸡蛋对着天空照,天空中有太阳。突然,屏幕上出现了儿媳妇凶狠的脸,儿媳妇恶狠狠地从小花手里抢鸡蛋,鸡蛋被打碎了,儿媳妇将小花的风车扔在地上,一只脚狠狠地踩在上面,将风车碾碎了„„”
女孩讲解到这儿,影院里突然爆发了愤怒的讨伐声,“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凶狠啊?”“太坏了!”“小花太可怜了!”“爷爷怎么还没回来啊?”
屏幕里,传来小花凄惨的哭声和讨饶声„„
所有的观众,都在抹眼泪。眼泪从他们干枯的眼窝里,不断涌出,几位老奶奶抑制不住,大声地啜泣起来。工作人员忙递给每位盲人几张餐巾纸。讲解的女孩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她没想到,一个他们什么也看不见的镜头,会让这些盲人如此激动。
电影的结局是,十四年后,小花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小山村,成为一名小学老师。“现在的画面是,小花领着学校里的孩子们,在雪地上放风筝,他们一起在向前奔跑„„”盲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
那个小男孩忽然站起来,怯怯地对女孩说,“姐姐,你的声音真好听,像电影里的月光一样。”
这是女孩听到过的最好的赞美。她向三十位盲人讲解了一部电影,她也第一次听到了月光的声音,那是一群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的人们。才能听见的天籁。
1、这是一场“特殊”的电影,“特殊”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女孩向那个盲人小男孩解释绿色时,他为什么“似懂非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的观众,都在抹眼泪。”他们为什么流泪?女孩为什么也流泪?各是什么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男孩说女孩的声音像月光一样“好听”,你认为准确吗?在女孩看来为什么是最好的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厦门英才学校中学部初二语文
七年级语文导学练
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
编制人:
审核人:
【格言积淀】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从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本文选自《承教小记》。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整体感知
《蝉》开头表明作者讨厌蝉,铺垫下文写蝉的生命历程,在对比中突出了对蝉的感悟:只要爱惜和尊重自我,生命无论长短都有意义。
《贝壳》从贝壳的来历入笔,仔细描摹贝壳的外部色泽花纹,物体虽小却精致非常,堪称艺术品,以上是实写。接着联想到曾寄居这一完美居所里的生命,短暂而脆弱,感叹贝壳生存的一丝不苟,进而联想到人生的生命更长,更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好。
【学法点拨】
1、学会作者从蝉、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写法。
2、掌握两种手法。“欲扬(对生命的肯定)先抑(对蝉声的否定)”的手法;“互相烘衬(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里生命的卑微)”的手法。
【积累运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收敛()
宽恕()
一丝不苟()...líng()落
断xù()
bēi()微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淘神:
会打盘算:
3、仿照下面的句式,以“人生”开头,仿写一句话,与前句语意连贯。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
【课文解读】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怎么理解。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贝壳》
1、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文章结尾说:“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习题检测】
阅读《贝壳》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1、为什么古人用一枚小小的贝壳来做钱币?(限15字之内回答)因为贝壳
2、文章第三段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20字以内回答)(2分)答:
3、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字)(2分)
答: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坚硬、精致和小巧,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B.短暂而细小的生命,却有精致、仔细的寓所,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
C.“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这是贝壳里的生命给作者的启示。
D.“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表达作者要在有牛之年尽自己所能为世人留下更好的作品的愿望。
【拓展阅读】
关于蝉的古诗文
(1)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
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
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
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学后心得】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练答案 课文解读参考答案:
习题检测参考答案: 1.是坚硬、精致、小巧的一件艺术品; 2.弱小短暂的生命却创造了完美的居所(或“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里生命的短暂”); 3.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更好; 4.A
拓展阅读参考答案:
第四篇:厦门英才学校2024
厦门英才学校2024—2024上学期期末测试
初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管 桦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本大题答案写在题后的答题卡内。)
1、你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否直立行走B.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C.是否有语言功能D.会不会使用火
2、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盘古B.女娲C.炎帝D.黄帝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
A.公元前21世纪B.公元前20世纪C.公元21世纪D.公元20世纪
4、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实行以下哪种方法巩固统治,以加强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奴隶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分封制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战争,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这就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6、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了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这件珍贵的文物。它就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A.毛公鼎B.商四羊方尊C.夏朝青铜器D.司母戊鼎
7、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古代政治家是
A.春秋首霸齐桓公B.秦王嬴政C.西楚霸王项羽D.汉王刘邦
8、人们经常用项羽的破釜沉舟来比喻下最大的决心,这一历史典故出自于下列哪一战役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9、长城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秦始皇未能想到的,因为当时修筑长城只是为了抵御_______的入侵。
A. 匈奴B.越族C.突厥D. 蒙古族
10、汉武帝“二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这二将是
A.韩信、英布B.贾谊、晁错C.卫青、霍去病D.班超、班固
11、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D .公元前60年
12、董仲舒是汉武帝的得力大臣。他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后来,董仲舒的墓被称为“下陵”。董仲舒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主要是因为
A.董仲舒是汉帝的得力大臣,有思想、有能力
B.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交情特好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1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B.《史记》C.《春秋》D.《诗经》
14. 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15.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
葛亮
16.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A.海南岛B.台湾C.日本D.菲
律宾
17.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江南有优越的自然条件B.江南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 江南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8、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
A.加工工具B.原材料C.生产工艺D.生
产者
19.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缀术》B.《九章算术》C.《齐民要术》D.《水
经注》
20.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南北朝
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
一、答题卡:(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分)
21.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
22.“传说”和“史实” 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
23.汉武帝时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
24.《兰亭序》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5.北京人距今年,过着生活。会使用
火。
26.今天的汉字是从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而这种文字诞生于
______________代。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朝代开始的。
27.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
______________,202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8.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汉武帝。
29.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31.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_____;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____。
四.材料题(本大题2小题,共18分)
32.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8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的“卫鞅”指谁?(2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2分)
(3)你能分析一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4分)
33.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5分)
五.问答题(10分)
34.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厦门英才学校初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D D D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A A B B B C A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分)
21、√
22、√
23、√
24、×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5、约70万—20万群居天然
26、甲骨文商
27、都江堰
28、秦始皇
29、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0、祖冲之
31、张仲景王羲之
四.材料题
32、(1)商鞅(2分)
(2)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2分)
(3)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1分)(二者有其一,即可得1分);秦孝公的信任、重用(1分)。全答到或答得更完整再加1分。
33、(1)北魏孝文帝(2分)。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分)
(3)迁都洛阳(1分);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1分);同汉族通婚(1分);全答到或答得更完整再加1分。
五.问答题
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2分),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2分),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2分),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2分)。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的停滞、倒退是不正确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
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2分)。(明确观点得2分,理由每条2分,参考答案之外,如果言之有理,言必有据亦可得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0分)
第五篇:文言文复习卷(初二下)
文言文复习卷
21《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风烟俱净(散尽),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随)流飘荡,任意东西。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多)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甚于箭),猛浪若(好像)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负势竞上,互相轩(高)邈(远),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
天),千百成峰。泉水激(冲激)石,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作响;好(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不穷,猿则百叫无(不)绝。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使……平息)心;经纶(筹划)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犹(还像)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阳光)。...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6.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9.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归纳文言现象。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窥谷忘反。(反)通(返)有见天日。(见)通(现)2.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或许,赞许等)猛浪若奔(奔)古义:(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跑,飞奔)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鸢飞戾天者(戾)古义:(至)今义:(罪恶)3.一词多义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 负势..
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风烟俱净(净)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尽)任意东西(东西)解释:(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奔)解释:(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上)解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轩邈)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息)解释:(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上)解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句急湍甚箭。省略句鸢飞戾天者。倒装句
五、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2.课文中,作者先分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4.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5.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静态夸张中,山之奇毕呈。(×)6.作者在文中触景生情,通过议论自然流露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积极入仕的高洁志趣。(×)7.最后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卒章显志。(×)
22《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先生不知何许(处所)人也,亦不详(不知道)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于是)以为(以之为)号焉(语气助词)。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体会,领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喜好)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像).....此,或(有时)置酒而招之;造(往,到)饮辄(就)尽,期(期望)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不蔽风日;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箪瓢屡空(经常是空的),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稍微)示己志。忘怀得失,以(凭借、用)此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因为)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富贵。”其言兹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之俦(辈,同类)乎?衔(含着)觞(酒杯)赋诗,以乐(为……感到快乐)其志(志向)。无怀氏之(的)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6.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三、归纳文言现象。1.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每有会意(会)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亲旧知其如此(旧)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古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义:(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造饮辄尽(造)古义:(到,往)今义:(制造)或置酒而招之(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因以为号焉(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作为)
2.一词多义:以: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以此自终(凭借、用)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言:闲静少言(说,说话)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如:晏如也(......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像)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亲旧知其如此(代词,...
他)志:以乐其志(志趣,志向)处处志之(做标记)..
3.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亦不详其姓字:(详)解释:(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亲旧知其如此:(亲旧)解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以乐其志:(乐)解释:(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性嗜酒:(酒)解释:(名词用作动词,喝酒)4.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句因以为号焉。省略句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省略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倒装句无怀氏之民欤?疑问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判断句
五、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文章在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之后,便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3.作者一一讲述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4.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3马说
一、翻译重点字词。
世(世上、世间)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祗(只是)辱(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凭借、用)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千里者,一食(吃一顿)或(或许)尽粟一石,食(同“饲”,喂)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食......
也。是(这种,这样)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能力),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不外见(通“现”),.......
且(尚且)欲与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要求)其能千里也 ? ......
策(用鞭子打)之不以(按照)其道(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鸣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拿着)......
策(鞭子)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相当于吗)?其(其实)真不知马也 .....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通假字:食:(释义)“食”通“饲”,喂。(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见:(释义)“见”通“现”。(例句)才美不外见;
材:(释义)“材”通“才”。(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邪:(释义)“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例句)其真无马邪?;
四、一词多义:(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食不饱(吃)(3)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4)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调节音节,无义);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5)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却);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6)其:食之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7)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8)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及意义。
(1)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子打,名词用如动词)(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六、特殊句式(1)倒装句: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状语后置句)B、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
(2)省略句:A、省代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代千里马)。B、省连词:策之(而)不以其道。(却)
七、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文章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伯乐,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伯乐与千里马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3、文章作者韩愈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惋惜和无奈。(×)愤懑和控诉
4、文章虽短,中心却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5)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删去表示推测语气)
24送东阳马生序
一、翻译重点字词。余幼时即嗜(爱好,喜爱)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亲自)笔(用笔)录,计(计算)日以(相当于“而”,表修饰)还。天大寒,砚冰(结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代指抄书)怠(懈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人多以(把)书假(借)余,余因(于是)得(能够)遍观群书。
既加冠(指成人),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无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交往求教),尝(曾经)趋(快步走,跑)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经叩(请教)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填(挤满)其室,未
尝(不曾)稍(稍微)降辞色(言语和脸色)。余立侍(侍候、陪伴)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相当于“而”,表修饰)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来)复(回答、解释);俟(等待)其欣悦(高兴),则又请焉。故余虽(虽然)愚(愚笨),卒(终于,最终)获有所闻。当余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从师也,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隆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而(却,表转接)不知。至(到)舍(学舍,书馆),四支(通“肢”,肢体)僵劲不能动,媵人(服侍的人)持汤(热水)沃灌(浇洗),以(用)衾(被子)拥覆(围裹覆盖),久而(表修饰)乃(才)和。寓逆旅,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无鲜(新鲜)肥(肥美)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腰佩,用作动词)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穿着破旧的衣服)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不如,比不上)人也。盖(大概,表总结,舒缓语气)余之(的)勤且艰若此。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4、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三、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四、一词多义:(1)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表修饰,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把,)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2)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日再食(两次)(3)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弗之怠(指代抄书)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当余之从师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至:礼愈至(周到)至舍(到)(5)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久而乃和(表修饰)
五、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及意义。
(1)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2)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佩)(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六、特殊句式
1、倒装句(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省略句:(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翻译:(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往,(向他们请教)。
(2)寓(于)逆旅,主人日再食。(省略介词)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七、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作者写东阳马生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2、文章开篇就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3、作者在文中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
4、在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批评“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这篇文章的中心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恳切,语重心长。(√)
6、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文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来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小石潭记学案(教师版)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乐(以„„
为乐)之。伐竹取道,下(向下走)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把„„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表修饰)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缀),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潭中鱼可(大约)百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类似于“来”)头,皆若空(在空中)游无所依,日光下(向下)澈(照透),影布(映在)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向远处)逝(游去),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动作偏指一方)乐(取乐)。潭西南(向西南)而(表修饰)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齿)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源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环绕)合(闭合),寂寥无人,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寒气透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以(因为)其境过(过于)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表修饰)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词类请找出下面词类活用,并加以解释: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作状,向西。下见小潭:下,名作状,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作状,在空中倏尔远逝:远,名作状,向远处潭西南而望:西南,名作状 向西南斗折蛇行:斗,名作状,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作状,像蛇一样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作状,像狗牙齿一样凄神寒骨:凄,寒,使动用法,使„„凄凉,使„„感到寒冷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欢乐近岸:近,形作动,靠近隶而从者:隶,名作动,跟着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跟随)3.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把)近岸卷石底以出(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4.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5.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6.而: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隶而从者(表修饰)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7.环:如鸣佩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8.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同游者(游览)9.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
三、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便离开了。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都看得清楚。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四.特殊句式:1.斗折蛇行:省略句2.坐潭上:省略句3.全石以为底:倒装句
五、内容理解1.请选择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D)
A.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
C.第三段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这里环境清幽,正是自己消解愁闷的好去处。(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谪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2.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柳宗元的这篇田园散文(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予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怨愤抑郁的心情。B.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C.作者先写了所见景物,然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写反了)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冷深寂的景色和气氛。D.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心,实则写景。(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岳阳楼记 》学案(教师版)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被贬谪)守(做太守)巴陵郡。越(到了)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
百废(废,动作名,荒废了的事业)具(全,都)兴(兴起)。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增扩)其(它的,......
指岳阳楼的)旧制(原来的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它的,指岳阳楼的)上。属(通“嘱”,嘱咐)予 .....
作文(写文章)以(来)记之(它,指这件事)。....
予(我)观夫(那)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在洞庭一(全)湖。衔(连接着)远山,吞(吞吐着).......
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涯(边);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景.............
象)万千(变化无穷无尽)。此(这)则(就(是))岳阳楼之大观(雄伟景象)也。前人之述(记述)备(详尽)矣。........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北面?)通(通向)巫峡,南(南面?)极(尽)潇湘,迁客(谪迁的人)骚人(诗人),多(大...........
多)会(聚会)于(在)此,览(观赏)物之情,得无(大概会)异乎?.....
若夫(至于)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藏起光辉),山岳潜形(隐没了形体);商旅不行,樯(桅杆)倾(倒下)楫(船桨)摧(断折);........
薄(迫近)暮冥冥(天色昏暗),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就)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怀念家.........
乡),忧谗(担心(人家)说坏话)畏讥(惧怕(别人)批评指责),满目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极(感触到了极点)而(就).........
悲者(„„的心情)矣。.
至若(至于)春和(和煦)景(日光)明(明媚),波澜不惊(起),上下天光,一(一片)碧万顷;沙鸥翔(飞........
翔)集(鸟停歇在树上,此处可译作停歇),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郁郁青青。而或(有........
时)长(大片的)烟一(全部)空(消散),皓月千里,浮光(波动的光)跃金(闪着金色),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
水中的玉璧),渔歌互答(应答),此(这)乐何极(哪里有穷尽)!登斯(这)楼也,则(就)有心旷神怡,宠.......(荣耀)辱(耻辱)偕(全)忘,把(持,执)酒临(对着)风,其(那)喜洋洋者(„„的心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的)心(心思),或(也许)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
心情)),何哉?不以(因为)物(外物的(好坏))喜,不以(因为)己(自己(得失))悲;居(处于)庙堂之(定语后置的标志)高则(就).......
忧(担忧)其(他的)民;处(位于)江湖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远则忧其君。是(这样(看来))进(即指“居庙堂之高”)亦......
忧,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亦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而(表顺承,才)乐耶?其(那(古仁人们))必曰“先(在„„......
之前)天下之(主谓之间,消除句子的独立性)忧(担忧)而(表顺承,就)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主谓之间,消除句子.....的独立性)乐(快乐)而(表顺承,才)乐”乎。噫!微(没有)斯(这样的)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当时 ?时间?)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观赏,欣赏)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观)3.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全部)4.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旁开小窗(开启)5.则: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6.极: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7.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8.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不可久居(停留)9.通:政通人和(顺利)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初极狭,才通人(通过)10.为:或异二者之为(作为,名词)全石以为底(做,动词)11.空:浊浪排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12.之:前人之述备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主谓之前消独)属予作文以记之(它,指代这件事)居庙堂之高(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三.古今异义词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2.微斯人:(古义:没有)3.至若春和景明:(古义: 日光)4.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离开)(古义:国都)5.宠辱皆忘:(古义:荣耀)6.增其旧制:(古义: 规模)7.越明年(古义:第二年)8.沙....
鸥翔集(集:鸟儿停息在树上).
四.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废,动作名,荒废了的事业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作动,做„„太守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名作状,向北,向南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贤,形作名,贤明的人。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形作状,在„„之前,在„„之后
五.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1.百废具兴(俱)2.属予作文以记之(嘱)
六.特殊句式: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倒装句,状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倒装句,定语后置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
七. 翻译句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观。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它上
面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就替君主担忧。4.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万千。6.属予作文以记之。(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7.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八、内容理解。1.请选择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C)
A.作者在文中略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B.《岳阳楼记》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C.《醉翁亭记》体现了作者“以民为本”的思想,但《岳阳楼记》作者却以个人的感受为重,与百姓脱离。D.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头非常婉转(切入正题),间接(直接)叙述了事情的本末缘由。B.文章说滕子京为“谪守”,已经暗寓了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C.第三四段是两个排比段,先喜后悲,先明后暗(顺序反了)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相互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D.文章在列举出悲喜两种不同情境后,笔调忽然给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旨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醉翁亭记学案(教师版)
环(环绕)滁皆山也(表判断)。其(代词,它的)西南诸峰(各个山峰),林壑(树木和山谷)尤(格外)美,望之(代“诸峰”).........
蔚然(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深秀(幽深秀丽)者,琅琊也。山(沿着山,名作状)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表顺承)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亭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建、造)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喝酒)于此,饮少辄(总是)醉,而(表......
递进,而且)年又最高,故自号(取名)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介词,相当于“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领会)之心而(表顺接)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表顺接)林霏(雾气)开(消散),云归(聚拢)而(表顺接)岩穴暝(昏暗),晦(阴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也。野芳发(开放)而(表顺接)幽香(散发幽香),佳木秀(茂密、繁盛)而(表顺接)繁阴(形成浓荫),风霜高洁(风高霜洁,天............
高气爽),水落(降低)而(表顺接)石出(露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表修饰)往,暮而(表修饰)归,四时之景不同,而(表......因果,因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东西)者歌于途(于途歌,在路上唱歌),行者(走路的人)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往来而(表修饰)不绝(断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表修饰)渔(钓鱼),溪深而(表并列)鱼........
肥,酿泉为酒(用酿泉造酒),泉香而(表并列)酒洌(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而(表修饰)前(在前面,...........
名作状)陈(摆,排列)者,太守宴也。宴酣(畅饮)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起坐而(表并列)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苍老的容颜)白发,颓然(精神不........
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回去)而(表顺接)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形容树叶茂密成阴。翳,遮蔽),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而(表顺接)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不知人之乐,人知从(跟随)太守游而(表....修饰)乐,而(表转折)不知太守之(主谓之间,消除独立性)乐(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其乐(乐趣)也。醉能同其乐(同大.......家一起快乐),醒能述(记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为)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找出下面词类活用,并加以解释: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开放,散发。名词作动词幽香:散发幽香,名作动繁阴:形成浓荫,名作动
2、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名作状
3、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名作状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作状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
6、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作状二、一词多义:
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吾谁与归(归依)
2、谓:太守谓谁(是、为)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渔(到)
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繁密)
5、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乐亦无穷(乐趣)
6、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代“诸峰”)名之者谁(代词,.
代“亭”)山之僧智仙也(结构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结构助词,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溪深而鱼肥(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并列)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临溪而渔(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顺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顺接)云归而岩穴暝(表顺接)野芳发而幽香(表顺接)佳木秀而繁阴(表顺接)水落而石出者(表顺接)太守归而宾客从(表顺接)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表顺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顺接)
三、古今异义:
1、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
2、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
3、四时之景不同(古义:季节)
4、野芳发而幽香(古....
义:开放)
5、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
四、翻译句子:
1、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张开一样坐落在酿泉上的,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野花开了,有一股幽微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那是太守醉了啊。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译: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不断的,那是滁州的百姓在游玩啊。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人们知道跟着太守出游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了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四、特殊句式:
1、环滁皆山也。(判断句)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倒装句)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
五、内容理解:
1、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作者从“环滁皆山也”的全景镜头移向局部,由西南诸峰转而写琅琊山,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2、作者用两个反问短句(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
3、第二段先写早晚阴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野芳发而幽香”是写春,“佳木秀而繁阴”是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聚聚落实,一字不虚。(√)
4、第三段写宴饮之乐时,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皆就地取材,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同时表明野餐的简朴。(√)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以简笔勾勒)“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6、在这篇山水游记的最后,作者依次写了“游人之乐”“禽鸟之乐”(顺序反了)“太守之乐”三种“乐”的情境。(×)
7、本文脉络清晰,除第一段外,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29《满井游记》学案(教师版)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仍然、还)厉。冻风(冷风)时作(起),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跑)砾。局促(拘束、........
局限)一室之(表限定关系,以)内,欲出不得(能够)。每冒(顶着)风驰行(疾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日天稍和(稍微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到)满井。高柳夹堤(夹立堤旁),土膏(肥沃的土地)微润(滋润、湿.........
润),一望空(空旷)阔(开阔),若(好像)脱笼之鹄。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始(开始)解(融化),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名作状)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如镜之(主谓间,消除独立性)新开........(刚打开)而(表顺接)冷光(清冷的光)之(主谓间,消除独立性)乍(突然)出于(从)匣(镜匣)也。山峦为(被)晴雪所洗,........
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少女)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靧面(洗脸)而(表顺接)髻鬟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始(刚)掠(梳掠)也。柳条将舒(展开)未舒,柔梢披风(在风中散开),麦田浅鬣寸许(麦苗高约一寸左.........
右)。游人虽(虽然)未盛(多),泉(汲泉水,名作动)而(表修饰)茗(泡茶喝,名作动)者,罍(端起酒杯,名作动)而(表修饰).......
歌者,红装(穿着艳装,名作动)而(表修饰)蹇(骑驴,名作动)者,亦时时有。风力虽(虽然)尚(仍然、还)劲(强劲,猛烈),.......
然(但是、然而)徒步(走路)则汗出浃(湿透)背。凡(举凡、凡是)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之(的)鸟,呷(吸)浪之(的)鳞...........(借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才)知郊田之(表限定关系,以)外未始(未尝)无春,而(表转折)城居者未......之知(未知之)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潇洒的样子)于(在)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表递进)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主谓间,消除独立性)游将自此始(开始),恶(安、怎么)能无纪(没有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一、找出下面词类活用,并加以解释:
泉而茗者:汲泉水,名作动泡茶喝,名作动罍而歌者:端着酒杯,名作动红装而蹇者:穿着艳装,名作动骑驴,名作......
动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走麦田浅鬣寸许:名作状,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 .....
二、呷浪之鳞(代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鱼鳞,这里指鱼)
3、然: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
而)
4、时:冻风时作(时常)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5、之:脱笼之鹄(结构助词,的)曝沙之鸟(结构助词,的)呷浪....
之鳞(结构助词,的)毛羽鳞鬣之间(结构助词,的)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结构助词,的)倩女之靧面(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髻嬛之始掠(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如镜之新开(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冷光之乍出于匣(主谓间,消独)郊田之外(限定....
关系,以)局促一室之内(限定关系,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词)
6、始:于时冰皮始解(刚刚)髻嬛之始掠也(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未始无春(曾经)余之游将自此始(开始)
7、而: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顺接)而髻嬛之始掠也(表.....
顺接)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而此地适与余近(表递进).....
三、古今异义:
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作则飞沙走砾:(古义:使„„跑)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
四、翻译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译: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能够。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译: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6、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译: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7、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译:而且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出游的文章)?
五、特殊句式: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省略句)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倒装句)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被动句)
4、余之游将自此始(倒装句)
六、内容理解:
1、第一段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冻风”则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2、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闻(没有所闻)所感。(×)
3、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5、文章第一段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6、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若脱笼之鹄”把物比作人(把人比作物),“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词多义:
1、乍:波色乍明(初、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鳞: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