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71944.html

第一篇: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

式探究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卧罗河中心校 邹艳玲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它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过程中的乐趣,其教学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多样性意识以及自由表达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文章从阐述“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入手,对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表现”;课程目标;学习领域

一、“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

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同时,新课标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创作与欣赏两大类别,“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属于创造创作类。“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小学美术最为基础的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强调小学生通过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能够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观察与运用。小学生在观察、认识、理解多种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原理开展造型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与提高。小学生通过发掘、探索、实践各类美术媒材、造型技巧以及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三是体验与激发。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多样化 的美术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造型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表现,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

“造型·表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要求教师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语言、表现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作,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敢于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如胶棒、剪刀、彩纸、画笔等工具,通过看、画、做等途径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充分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乐趣。教师要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二、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

1.运用启发教学法。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如果教师讲解演示不得法,只

是教授学生画法或展示几张范画给学生看,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作业因模仿而千篇一律。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当运用启发教学法,使讲解、演示、启发、引领同步进行,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激发学生自由表现的欲望。如在教学《找妈妈》一课时,学生要学会母鸡与小鸡不同动态的表现和画面组成,并学会如何表现小鸡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教师可先画出一只小鸡的动态,再启发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小鸡的动态,而后教师对部分画面组成进行演示,再启发、引导学生对另一部分的画面组成进行添加。最后,教师演示出一幅完整的情景画面,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出与这幅画面不同的情景,通过运用启发教学法,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体会到美术创造的乐趣。

2.创设教学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乐

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己研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根据“造型·表现”课程中的主题布置教室环境,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将所看、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例如,在《滚动乐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吹泡泡;用彩泥制作成圆形物体;选用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让学生做运动,等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从而体验圆形物品在生活中给学生带来的乐趣。而后,教师要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找出圆形物品大小、运动方式等因素与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画出具有滚动感觉的画面,并让学生运用线来表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滚动现象。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造型·表现”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从剪纸游戏入手,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从演示剪纸过程入手,边演示边介绍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随后,教师还要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中国其他传统民间玩具,如陕西的黏土彩色鸡、山东的泥老虎、广东的纸龙船、浙江的泥猴,等等。由此,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激发起学生探究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对民间玩具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彩纸、胶水、剪刀、彩笔等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有的学生按照剪纸流程剪出了自己喜爱的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动物;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出了小房子、文具袋、花草树木等事物;甚至还有些学生捏出了动画人物、怪兽、外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

东西。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师要积极开展类似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毫无束缚地创作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各种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的介绍下更为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从而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够渗透更多的思想和内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自然现象》的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理解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现象的表现手法,为掌握风景构图与绘画方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将其制

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充分认知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而后,教师再在屏幕上用静态图的变化展示“下雨了”的动态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总之,“造型·表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美术创作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文寰。美术学科造型表现领域课堂教学浅析[J].教育革新,2024,(2)。

[2]贾丽。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与评述对于造型表现的影响[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24,(9)。

[3]朱小林。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有效性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24,(7)。

[4]李灵袁。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24,(11)。

[5]叶莹。直观性教学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运用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3)。

第二篇: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美术“造型·表现”领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的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接下来,我只从小学美术四大领域中占份量大多数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这两个较想象的领域来谈一下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自己课堂摸索和听优质课学习总结,我认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大的环节。具体为:导入、新授、作业、拓展延伸。当然这四个大的环节中还有具体的小分类。具体如下:

一、导入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根据每节课的课型特点,用2~3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入课堂情境,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学习新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

这一环节又分为三个小部分:

1、学生探究发现用时3~8分钟。

2、教师示范讲解,用时2~4分钟。

3、作品欣赏:A、大师作品 B、教师范作 C、同龄作品 总用时2~3分钟。学生在探究发现环节会有自己的感受。所以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讨论探究。接下来教师总结,并示范讲解新知。教师讲解完以后,再出示相关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为接下来的作业环节做准备。

三、作业

这一环节也又包括三个小部分:首先、1分钟时间出示作业要求。然后、按作业要去学生或独立完成作业,或合作完成作品。这一环节用时15~20分钟。最后、是作业展评环节,可以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来评价作业。总用时3~5分钟。在学生练习作业的时候,教师进行巡回辅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创作美的能力,评价作业是要注意有效评价,多元评价,顾及到每位学生对美术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中获取自信。

四、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课堂收获,拓展延伸 用时1~2分钟,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并且延伸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使用材料。第二、教师寄语。用时1分钟。希望学生做到什么样子,加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注重德育。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显之见,仅作交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模式可寻,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真正上课中,还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已达成每节课的不同教学目的。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探析

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以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基础,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进行探讨,提出“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欣赏与体验教学策略自主参与创作与表现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的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教学策略。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此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将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限。它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相得益彰;它提倡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有内容的生活化作品。该策略以欣赏积累、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其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这是美术互动教学理论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也符合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是:欣赏体验积累信息——激发创作热情和冲动,目标定位——以欣赏体验促造型表现、以造型表现促欣赏体验,欣赏与造型表现互动——生活化作品——师生交流,互评互改——回味思考、充实完善,重新再创作。现具体分析如下。(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一、欣赏与体验

这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环节,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起始环节。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欣赏体验,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体验生活,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美术作品的原始积累。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又要启发学生读有字书——精读、博览、筛选、吸收,间接认识世界,品尝人生。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积累丰富的信息储备。

二、激情与定位

此环节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激励和思维定向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冲动,促使学生选好创作主题,尽快进入创作的心理状态。这是美术创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创作与表现

有两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供选择。第一,以欣赏促表现,以表现促欣赏,这是欣赏与表现共进的策略。具体操作形式为:精读美术作品——临摹作品,加深理解——创作美术作品。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并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创作方法、构思技巧和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临摹作品;然后,脱离美术作品自由创作,实现造型表现领域的创新。该策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美术创作的支撑点,有助于克服美术创作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循序发展。比如在中国花鸟画教学中,笔者精选一些经典花鸟画作品,让学生反复欣赏,使他们对中国花鸟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临摹。然后,笔者让学生抛开范画,自由创作,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画出了许多个性突出、生活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因此,欣赏——临摹——创作是行之有效的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方法。(网中网友情提示:发表论文请选择正规刊物)

生活化作品教学策略。该策略偏重于学生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主张创作出反映学生生活和真情实感的生活化作品。它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高度概括了开展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表明儿童认知的发生起源于活动。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策略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在这一教学策略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是自由敏捷的,创作出的作品形式是活泼多样的,内容是特色各异的。对学生的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笔者作了严格的规定:①一周一幅,课余创作,周一交上;②题目题材内容自定;③学生互改互评,教师分出等级,作品成绩记入美术综合成绩;④定期展览优秀作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生活化美术作品创作教学是整个美术创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自主参与

这是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评价环节,包括批改和讲评两方面。作品的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主要有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互改两种形式。作品讲评是以学生作品为依据,通过从实践到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和概括,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这是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特别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突出了学生在造型表现领域讲评中的“自主参与性”,互动性强。具体操作方式有:①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讲评。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评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功能,师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②教师为主的师生互动式评价。教师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以专题或讲座的形式讲评,理论性较强。③学生互评互改,主要用于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创作,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美术作品讲评时应注意:①讲评应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②美术作品讲评时要让学生讲话和思维,要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性。③教师讲评重在激励和实事求是的表扬,要评出学生的创作劲头和积极性,在讲评中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提高。(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五、升华的艺术

此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定位、思考和充实完善,也是学生二次创作的过程。它既是对美术作品讲评的反馈,也是学生思维的质的飞跃。没有二次创作,就不是完整的互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合成策略。因此,此环节是互动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美术领域教学模式

一、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五层次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注意各种美术作品中造型、色彩、构图等的情感表现性;培养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丰富其美感经验,培养初步的审美评价能力。

2.策略和程序

第一层次:整体感知描述。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出示作品或以音乐激发幼儿对欣赏对象的兴趣。引导幼儿集中注意观察欣赏对象,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鼓励幼儿把初步感知获得的认识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想像并进一步陈述清楚。第二层次:形式分析。

这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环节。

所谓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上述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在幼儿对具体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体验,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为此,教师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对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二是教师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因为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是变化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三是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四是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分析,待幼儿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对于作品独特的描绘手法,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加深理解。第三层次:领会、表达作品。

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原因,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指导,应注意两点:第一,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即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又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运用“对意义的预期”手段,即自身应对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第二,教师必须鼓励幼儿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应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创作动机。

第四层次:评价小结。

所谓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对幼儿评价阶段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例如:评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你看后感觉如何?”“你是否想把这幅画挂在教室里?”等。幼儿交流自己的见解后,教师可以总结。第五层次:外化创新。

即情感深层体验,联系外物,尝试创新。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提供幼儿外化创作新客体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新知、新感觉创作新作品,这能启发幼儿的智慧,对促进幼儿的审美创造有极其积极的作用。

这一层次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临摹体验。通过临摹,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心灵对欣赏作品产生共鸣融合。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大班的部分美术欣赏作品,如欣赏《向日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临摹梵高的《向日葵》,并将自己的作品与梵高的《向日葵》放在一起展示。临摹活动能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向日葵》色彩明快和线条简练、有力等特征。

二是游戏法。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角色游戏法:如大班欣赏《茶具》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扮演‘导游’,介绍一两种本班展览的茶具。”这个游戏使幼儿欣赏到更多的茶具之美,丰富了审美经验。(2)建构游戏:通过让幼儿建构游戏,加深对欣赏对象美的特征的认识。如欣赏 《民居建筑》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拼搭各种民居建筑,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三是尝试制作。这种方法适用于工艺作品的欣赏,能加深幼儿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如欣赏剪纸作品后让幼儿尝试制作剪纸。幼儿在制作中体验剪纸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剪纸作品的本质特征,领略剪纸作品所具有的审美韵味。

四是表演活动。可让幼儿用动作表现作品描绘对象的动态。例如,大班欣赏舞蹈《奔马》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在“赛马”的录音伴随下做马奔跑的动作,加深了幼儿对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的感受。又如欣赏舞蹈《印染纱巾》,最后让幼儿用纱巾装扮自己并随音乐跳舞。

二、命题画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及对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应注意精练、游戏化,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常用方法是:①用语言帮助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经验;②可以组织幼儿唱歌、猜谜语、看表演或出示教具等,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讲解要领。

绘画活动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一个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运动清楚,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避免幼儿简单模仿。在此,教师应特别注意两点:①在物体画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幼儿详细完整地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把握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动态等,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方法来帮助幼儿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步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来描绘物体。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幼儿掌握物体的造型。②在情节画教学中,首先应重点引导幼儿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教幼儿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有关的物体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便正确地表现出各个形象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意引导幼儿通过把主体物画大、画细致或通过画面色彩的设置来突出主题。

第三环节:提出要求。在幼儿创作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交代绘画程序:有些绘画活动的程序不能随意变动,教师应让幼儿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在大班“大海里的轮船”纸版画活动中,要求幼儿的作画顺序是:画底版→剪→叠贴→涂油墨→盖宣纸拓印。

二是提醒技能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布置、均匀涂色等,要依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和实际水平提出,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三是提醒习惯要求:握笔、正确使用工具、专心作业、爱惜作品等,应依据班级幼儿近期出现的问题提出,使之具有针对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提出,应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所使用工具材料的特点以及幼儿实际水平等有所侧重。大量的、充足的时间应放在让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上。

第四环节:幼儿作业。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构思、操作、创新。幼儿作业时,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从构思、造型、色彩使用、构图等角度对幼儿进行辅导。构思、造型、色彩、构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了每个幼儿自己的绘画特点。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绘画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再向前发展一步。第五环节:作品评价。

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幼儿对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绘画的评价标准,即看作品是否符合同龄幼儿的一般水平,是否有童趣,是否有艺术性,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在组织作品的评价时,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恰当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而且要把评价作品的标准教给幼儿,帮助他们学习正确评价同伴的作品。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可以组织幼儿在相互欣赏作品中评价作品,也可以在相关游戏中评价作品,还可结合评价的结果发给幼儿奖品。

三、意愿画的教学模式: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经验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构思、作画水平。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引起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播放音乐或提供线索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提取与本次绘画活动相关的经验。此环节应注意做到精练,并尽量游戏化。第二环节:启发思考。

幼儿的意愿画通常是有主题的意愿画,这些主题与命题不同,它不以实物为对象,而是以幼儿丰富的想像和鲜明的记忆为依据。虽然意愿画是幼儿的自由画,但他不同于自由活动,教师仍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确定绘画创作的主题,即画什么。一般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幼儿回忆或想像,并请一些幼儿给全班讲述自己想要画的内容。幼儿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让幼儿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即怎样画的问题。教师可从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启发、引导幼儿思考。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更不能用自己的描绘来代替幼儿的创作。②提问题、谈话等启发和引导活动都应该在幼儿动手创作之前进行。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才要及时地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提示。③教师可以提供点、线、几何图形等线索来启发幼儿构思创作内容。第三环节:指导操作。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可以轻声播放与绘画内容有关的音乐或歌曲,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允许小朋友在作画过程中小声交谈、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维,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解决作画时的困难,帮助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表现事情的具体情景。第四环节:评价作品。

可以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评价,也可以选出有趣的作品,请作画的幼儿介绍内容。教师应把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评价作品,让幼儿学会赞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装饰画的教学模式:三环节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掌握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准确性及对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欣赏、理解装饰原理。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实物、图片、投影等图案作品,用语言引导幼儿感知欣赏图案作品的花纹和颜色特点,使幼儿明确图案作品的装饰原理。装饰画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绘画形式,理解装饰原理有助于幼儿进行装饰画的实际操作。幼儿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①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法则;②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在这些图案原理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选取的内容应该具有典型的装饰美;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切忌生搬硬套深奥的专业的装饰术语;③让幼儿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要体现循序渐进性。第二环节:幼儿作画。幼儿作画前,教师要结合范例或实物、贴绒卡片等让幼儿明确该次活动的装饰要求,弄清纹样排列的规律及色彩搭配方面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形式让幼儿了解作画要求。幼儿作画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指导幼儿按装饰规律进行作画,同时要启发幼儿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新颖的纹样以及将纹样、色彩进行新的搭配。第三环节:评价总结。

可通过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表扬有创造性的幼儿,也可以组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相互评价作品或用自己的作品开展表演活动。

五、手工活动的教学模式:四步骤教学模式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四步骤教学模式”。1.教学目标

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感知欣赏。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出示给幼儿欣赏,并以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发创作愿望。有时也可以复习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第二个步骤:讲解示范。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要以合适的速度进行示范。第三个步骤:动手制作。

(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教师应安排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将新学的手工技能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尽可能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例如,通过“开商店”的形式,让幼儿练习制作各种“商品”。

(2)要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幼儿的手工制作形式应以仿制为主要形式,兼及临摹和独创。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第一,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例如:幼儿用纸盒制作立体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作品上画上美丽的花纹,为作品修饰增色。

第二,可以直接将手工作品与绘画活动相结合。例如:当幼儿折好了“狗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其贴在底纸上,再添画上与之有联系的形象,组成一幅有浮雕感的画面(“小狗看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要指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装饰作品。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第四个步骤:评价作品。

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优点,还应注意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幼儿的手工作品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构思与技巧达到意返天成、率真自然,就应该算做是佳作。可将全体幼儿的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互相观赏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六、文学、绘画综合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和发现艺术的奥秘。在大量的艺术参与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2.程序和策略

第一个步骤:激发情感。

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锐的感知和创作动机。活动开始,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一是结合表演引导幼儿回忆某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二是出示某一个角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复习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想像该角色的多种动态的意义。第二个步骤:讲解要求。首先,教师结合第一个环节中创设的情景及幼儿发表的看法进行小结和引导,然后讲解创作要求。一方面启发幼儿结合文学作品选择一个情节加以表现,注意表现人和动物的多种动态;另一方面给幼儿指出造型、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促进幼儿进一步展开想像,设计画面内容。第三个步骤:创作与指导。

幼儿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及有关要求进行构思、操作。教师可播放有关的音乐促使幼儿进行美的想像。幼儿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提醒幼儿注意合理安排画面等。第四个步骤:交流与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述自己画的内容,引导幼儿相互评价,表扬构思新颖有创意的幼儿。

第五篇:2024江苏教师资格证考试: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2024江苏教师资格证考试:浅谈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小学美术课堂分成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四大块。由于美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造型·表现”在美术课堂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造型·表现”领域中有这样的说明:“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根据其标准,怎样更好地实施教学,使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成为广大教师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问题。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由游戏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绘画造型手段,去表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是唤起他们心中所喜爱的、渴望拥有的、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化,也是是一种愉悦的作画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把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去,从教学过程中看来,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

1.游戏内容贴近生活与教学。以游戏为载体,以初步形象为基础,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教师可尽可能多地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如引用他们常看的动画片里面一些题料,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通过游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大胆地自我表现和创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美术作品的美感才是游戏结合教学的目的。

2.准备丰富有趣的工具材料,让美术活动游戏化。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学生既能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要求低年级学生准备纸团让学生压印,准备弹子让学生滚画、准备毛线让学生进行线拖画等。

3.游戏性的教学方式和儿童化的语言。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学生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如在涂色练习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涂色的技法,我让学生来“拖地”:“一定一点一点都拖到,这样才能露出漂亮的地板来”,对于学生在涂色中空隙,我会提醒他:“这儿还有灰尘,快拖

江苏中公教师考试网

干净”学生操作完后会十分兴奋地说:“我看到美丽的地板了!”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游戏的快乐,而丝毫没有感觉到涂色练习的枯燥感。

4.在游戏中相互协作,在个性与共性中求发展。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上《办年货》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并选出组长,先由小组集体讨论,拟订创作主题,并由组长给组员分工,有的小组布置“小超市”,有的小组布置教室,有的小组做团圆饭,有的小组编排文艺节目,结果学生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作品也十分成功。

5.在评价中给予积极地鼓励,方式多角度,活动游戏化。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美术活动在期待中延伸。不要一味的站在教师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儿童的作品,不要一味求精求像,让学生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我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讲究方式,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

6.把握儿童美术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心理活动,正确的引导,开拓思维。如《小动物盖房子》,可以让学生充当各种小动物挑选自己最心仪的房子。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种游戏的方式,学生会愿意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得乐趣与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我认为把游戏涌入其中,将严肃的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玩,在学习中乐,在学习中成长。同时怎样更好的去事实这个设想,还得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

江苏中公教师考试网

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模式探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