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乡镇卫生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精选五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71705.html

第一篇:乡镇卫生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乡镇卫生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以来,xx县卫生事业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新时期卫生工作指导方针,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医疗卫生工作任务。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了一支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能处理各项医疗卫生工作任务的医疗卫生队伍,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体系,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小儿麻痹等传染病,各种地方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保持了较低的发病水平,地方病、常见病、基础性疾病绝大多数在本县内能解决,为全县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保住了一方百姓的健康,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全县医疗卫生基本现状

(一)机构设置

目前,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2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3个,一般乡镇卫生院5个,村卫生室58个,个体医疗机构37个,民营医院2个,门诊部3个,共有编制病床71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1张。

(二)人员结构

全县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951人,其中公立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5人、其他(管理、工勤、财务)人员74人;个体医169人;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66人;乡村医生13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全县公立医院核定编制619名,实有在职在编人员579人,其中执业医师122人,占医生总数的42%,执业助理医师50人,占医生总数的17%,执业护士189人。副高11人,中级349人,初级348人。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以上学历176人,大专学历234人,大专以下学历90人。

二、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为民谋福祉、惠民生、得民意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基层调研,深刻分析困难,着力解决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使我县的卫生工作走出了一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发展路子,特别是自2024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县按照国家、省、市医改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突出近期五项改革重点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县卫生工作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跨上了政府得满意,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新台阶。

(一)抢抓机遇,加强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十二五”以来,我县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先后争取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个,投入建设资金16210万元,实施了新庄卫生院、石龙坝卫生院、船房卫生院、通达卫生院业务综合用房建设项目,120急救中心、卫生监督局业务综合用房、17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新建项目及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改造项目,新增业务用房面积达32787.19平方米。12个医疗卫生机构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购置彩色b超、16排螺旋ct、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等大型诊疗设备25台(件)。基础设施改造和设备购置的大力投入,使我县的医疗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诊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2024年1-9月,门诊诊疗40.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96万人次,实现业务收入16020.3万元。其中,药品收入8494.04万元,占业务总收入的53.02%,患者平均住院天数9.02天。

(二)新农合稳步发展,农村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我县于2024年正式启动新农合工作,通过不断总结,广泛宣传,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新农合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有序化的道路。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优化补偿,新农合工作成效明显,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一是参合率逐年提高。参合人数由2024年的116938人增加到2024年的122739人,参合率由94.05%提高到了99.63%。二是补偿水平明显提高。乡、村级门诊补偿比例由2024年的40%和30%提高到了2024年的50%和60%,门诊补偿统筹由200元到2024年的250元;住院补偿封顶线由2024年的3万元提高到了2024年的12万元。三是参合受益率、住院补偿比、门诊补偿比不同程度大幅增长。到2024年底,全县农民参合受益率扩大到了107.35%;住院补偿比、门诊补偿比分别达到了69.35%、56.57%。2024年起我县全面开展市级统筹的农村居民大病补充保险试点工作,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将农村儿童先心病、白血病及农村居民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重性精神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感染等重大疾病报销范畴扩大到22种。对参合人员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需个人负担的合规部分予以补偿,通过三年的实施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截至2024年9月30日,累计补偿591.11万元,参合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有效防止参合群众“因大病返贫、致贫”,提高参合农民抗风险能力。

(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群众用药负担得到减轻

自2024年6月1日以来,我县8个乡镇卫生院、58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按要求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稳步实施,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供应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将基药零差率补偿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按基药销售金额的15%于次月划拨补助,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429.95万元,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与实施基药前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销售价格平均下降20%,次均门诊费用由49.8元下降到44.35元,次均住院费用由1191.7元下降到1172.7元,体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确保了药品质量,规避了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保障了群众的用药安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运转正常 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稳步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一是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核定和岗位设置,实施了“按岗定编、竞聘上岗和合同制管理”。共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208个,与改革前相比增加编制30个。二是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度。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按服务对象满意度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拨付专款。各乡镇卫生院、共公卫生机构也制定了内部绩效考核办法,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了财政长效补偿机制。自实施基药以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药的补助,县级财政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销售成本金额的15%按月给予补助,同时调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性收费,提高了医保报销比例,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运转。四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历史性债务进行化解,累计化解基层医疗机构历史遗留债务554.15万元,债务化解率100%。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缩小

自2024年10月起,我县实施了以孕产妇、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重点管理对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5年的努力,该项目工作已基本规范。截至2024年9月底,截至2024年9月底,建立全县城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129830份,电子建档率75.61%。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89块。儿童常规疫苗免疫接种率逐年提高,保持在95%以上。管理高血压患者8136人,糖尿病患者2024人,重性精神病患者791人,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逐年提高。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狠抓落实,努力做好光明工程工作,近5年来,共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590例。自2024年实施“降消”项目以来,共对7038例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兑现补助经费263.74万元,补助率达100%。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建设2700座。免费为5383名农村妇女实施乳腺癌筛查。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六)妇幼健康计划顺利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我县的妇幼卫生工作以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为重点,以实施妇幼健康计划、“降消”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等项目工作为载体,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宣传,落实措施,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强化了县乡两级产科能力建设。在加强县乡两级产科人员技术培训的同时,争取项目或自筹资金对县乡产科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利用项目资金购置了价值160余万元的彩超一台,县医院自筹资金配置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仪,8个乡镇卫生院也配置更换了产科设备,全县12家医疗机构继续获评“爱婴医院”称号。二是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加强了妇幼惠农政策的宣传,各医疗助产机构制作了墙体标语、电子标语和宣传展板,印制了宣传册,张贴了宣传画对大众进行了广泛宣传,使我县的妇幼优惠政策宣传覆盖面达到了98%以上。三是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024年1-9月,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45%,与2024年相比分别提高了6.2个百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为6.43‰。

(七)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疾病防控工作成绩显著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重点疾病,重点防治”的原则,以免疫规划,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控为重点,扎实开展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结核病、麻风病、艾滋病、碘缺乏病、钩体病、寄生虫病的防控及食品、学校、职业卫生监测工作。在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设置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食品检验机构资质通过省级认证,12个医疗机构设置了传染病发热门诊,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8个乡镇级预防接种门诊配套设施完善,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疾病防控效果突出。“十二五”期间,全县传染病网络直报率100%,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儿童计划免疫合格接种率由2024年的98.06%上升到目前的99.44%。三是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县累计艾滋病感染者应随访管理67人,实际管理67人,管理率100%;cd4应检测67人,实际检测61人,检测率91.04%;hiv阳性配偶应检测19人,已检测15人,检测率78.9%;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结核病症状筛查60人,筛查率100%。四是结核病、地方病、麻风病等实现规范化管理,防治效果突出。

(八)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中医药发展方面,坚持以中医院为龙头,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抓手,以创二级甲等中医院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要求,制定出台《xx县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4年)》,推进中医工作协调健康发展。县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康复理疗科”、“排石专科”、“糖尿病专科”、“针灸推拿科”等重点专科得到加强,并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省级评审验收;完成基层中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总投资94.374万元,其中省级补助30万元,医院自筹64.374万元(硬件投入48.374万元,软件投入46万元)。

“十二五”期间全县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10月,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均有中医诊疗设备,其中6个乡镇卫生院能运用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58个村卫生室中有15个村卫生室能运用3种以上中医疗法。

(九)规范行政综合执法,医疗执业环境得以净化

自成立卫生监督机构以来,坚持以食品(食品监管于2024年移交县药监局)和医疗市场监管为重点,以公共场所、职业、生活饮用水、学校监管及传染病监督为突破口,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依法办理案件,规范了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消除了安全隐患,有效防止了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十)推进科技兴医、人才发展战略,卫生事业发展后颈增强 科技兴医、人才战略是医疗机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在各级各部门协助配合下,找准问题的关键,创新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出击,缓解了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一是加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全科医师、住院医师、骨干医师、乡村医生培训制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就地培养”的方式,坚持鼓励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十二五”以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9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1人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约1700人次参加省、市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5年来,通过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招录及采取“凡进必考”的方式招录141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共签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35人。2024年6月,xx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云南省助理全科医生专业培训基地,今年共招生15人,其中中医2人。二是认真开展科研,推广适宜技术。“十二五”期间,卫生系统共引进新技术19项,推广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16项,荣获县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县医疗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行风、纠风工作扎实推进,人民满意度持续提高

纠风和行风建设是提高行业监管能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我们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和“一手抓业务,一手抓纠风,两手都要硬”的卫生工作方针,把纠风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形成了行政领导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三好一满意”、“作风转变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民主评议行风等活动,层层签定了优质服务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了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和业务考核,落实了“病人选择医生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和“服务流程、服务收费公开制”等纠风工作措施,加强了医务人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着力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各医疗机构无收受“红包”、吃“回扣”、“巧立名目”乱收费、开大处方、滥检查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明显好转,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群众七项满意度逐年增高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在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人才引进难、流失大,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现象依然存在 一是技术人才缺乏,总量不足,队伍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创新了技术人员公开招聘办法,但由于底子薄,执业环境差,业务水平提高慢等问题的影响,难以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在职人员中时有辞职、调出、改行现象,基层机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短缺,城市高级人才不足,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乡村医生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且村医身份、养老、退休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村医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公共机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有待于提高

一是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老化。二是按照《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标准》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不足。三是我县至今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分由县妇幼保健院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两单位除了开展自己的业务及下乡指导外,还得承担4项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

(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满足不了群众的用药需求

目前,国家及省级基本药物共520种药品中,到基层卫生院能用得上的只占50%左右。一些老百姓原来习惯性使用且临床疗效好的药物大多不在目录内,特别是一些专科用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一些常用药物甚至是急救药物虽已进入招标目录,但因利润低厂家不生产,在实际采购过程中无法采购到,且采购的药品也因路程远而配送不及时,致使临床药品断档,以致出现了“以药看病”的新现象,往往在乡镇卫生院就能治疗的疾病也要转到上级医院就诊,即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有效发挥。

(四)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有待于改善

目前,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尚未建立,加之社会有部分患者及其亲属对医院的理解支持不够,只要病人病情恶化或死亡,无论是否属医疗事故,一些患者家属既不申请医疗鉴定,也不申请法院依法解决,一意孤行地要求医院或政府给与其赔偿来解决纠纷,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给医疗行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十三五”工作计划

(一)全面铺XX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监管 一是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取消药品加成,实施以住院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组付费相结合的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公立医院法人地位和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行管理自主权,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绩效为核心的绩效考核、院长年度任期目标考核,促进县级公立医院良性发展。二是启动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三是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四是建立医疗费用监控机制。对二级以上医院人均住院费用、药占比、抗菌素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五是强化医疗质量。持续推进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健全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

(二)进一步抓住项目发展机遇,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建设项目,不断改进医疗、公共硬件条件,促进医疗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考核办法和资金补偿方案、基本药物监管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以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协管项目,健全卫生监督协管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四)继续抓好新农合工作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一是继续开展大病补充保险,完善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增强参保人员抗病风险能力;二是强化基金监管。完善新农合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基金使用范围,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防止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和过度住院等问题,从严查处违规套取新农合基金等不法行为;三是提升新农合服务能力。加强新农合经办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落实经办人员监管责任,健全新农合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内部监督。

(五)多措并举,扎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服务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等活动,深入推进行风、纠风和医德医风教育,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服务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六)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办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化医改提供人才支撑。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管理干部、公共卫生、财务人员、信息化建设等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继续通过公开招聘、医学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在职教育、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充实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着重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

第二篇:卫生局十二五

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进“十二五”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略

(一)十二五规划背景

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是在深化医改和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关键时期、中医药事业进入“十二五”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务院十分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专门作出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新的一年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卫生工作会上,陈竺部长、张茅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陈竺部长明天还要到会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和2024年中医药工作进展,正确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为主线,明确“十二五”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部署2024年中医药重点工作,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全面推进“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这五年的显著特点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过去的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建立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出台了《若干意见》,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法》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立法纳入国家立法日程。在深化医改中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把中医药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五项重点工作。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从2024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09.7亿元,增长了165%。地方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已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文件的省(区、市)就有22个,中医药管理体制得到加强,全国副厅级中医药管理局已达12个。

二、过去的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树立了新理念

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将发展中医药事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五年来,全国中医药系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思想认识,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改革运行机制,强化薄弱环节,改善服务效果。总体上,中医药工作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这是五年来中医药工作取得新成就的思想基础,是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的重要精神财富。

三、过去的五年,中医药改革发展确立了新思路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益经验和成功探索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确定了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着力通过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来解决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过去的五年,中医药工作创立了新方法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汇聚各方智慧,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建立了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发展的中医药工作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这个中心,立足于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有机互动、动态发展的系统。明确在微观层面,加强服务,做到理念行、维权行、能力行、方法行、效果行。在中观层面,加强管理,推进中医药工作任务落实。在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在这个工作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指导下,找准影响系统运行、制约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并努力把握每一项工作在“三观”中的准确定位和互动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中医药工作任务落实。

五、过去的五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从2024年底到2024年底(2024年数据来自中医基本现状调查),中医类别医院从3009所增加到3299所,增长了9.6%。床位从31.5万张增加到44.93万张,增长了42.6%。门急诊人次从2.26亿增加到3.28亿,增长了44.96%。出院人数从611.53万增加到1208万,增长了97.54%。

2、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较快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103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治未病”服务试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初显成效。

3、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应急救治能力明显提高

开展了61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病)和3453个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疗效。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

4、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建立了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整理了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建立了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制度。启动16家国家中医(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建立了108个重点研究室和388个三级实验室。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4项及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5、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高等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从2024年38.5万人增加到2024年52.7万人,增长了36.9%。重点学科建设点由93个增加到323个。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中医药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开展首届“国医大师”评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6、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崭新局面

“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深入开展,普及了中医药知识,弘扬了中医药文化。41项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民族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目前,全国有民族医院203所,开展民族医教育的院校有14所,民族药产业发展迅速,品种达906个,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8、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

《中医药法》立法加快推进,目前全国中医药地方性法规已增加到26个。发布了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21项,成立了4个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并将秘书处设在我国,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1)首次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中医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9、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与我国签订含有中医药合作的政府协议从53个增加到91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从22个增加到48个。中药产品和服务贸易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六、过去的五年,广大中医药人员为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新贡献

五年来,中医药系统经受住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反应迅速,全力以赴、紧急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医疗保障作用。五年来,全国中医药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维护人民健康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中医药队伍是一支大医精诚、服务人民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队伍。

同志们,经过五年努力,我们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医药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2024年中医药工作的新进展

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取得了新进展。

1、去年,我们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2、各地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实化相关措施

又有吉林、上海、福建、海南、云南、西藏、甘肃、河南、重庆等9个省(区、市)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门文件。

3、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2.4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重点支持了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1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147所县中医医院建设以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各地也进一步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

4、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上海成立市政府领导牵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并要求各区县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浙江将省中医药管理局由卫生厅内设处室改为卫生厅领导和管理的正处级局,局长高配,编制增加。贵州中医药局增加了处室和编制。

5、服务补偿机制探索取得新进展

陕西明确要求县级中医医院在岗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河南要求在定编定岗和绩效考核基础上,对县级和乡镇公立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基本收入给予保障。浙江宁波规定对政府办医院按每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甘肃将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的补助标准,提高到综合医院床位补助的1.5倍。

6、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政策进一步完善

会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简化了审批程序,放宽了调剂范围,更加符合实际。

二、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作用进一步发挥

1、积极推进深化医改工作任务的落实

2024年,中医药系统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卫生工作安排,着力解决制约中医药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并取得新进展。

2、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注重引导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

多数省份在新农合中明确了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降低中医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等政策要求。吉林在城镇医保中要求降低中医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并提高中医诊疗项目的支付比例。云南对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的,降低自付比例。

3、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落实中西药并重原则

与卫生部联合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和指导原则。各地主动协调,做好中药基本药物的增补、配备和使用。黑龙江规定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中药饮片按饮片金额的25—30%给予补偿。西藏把藏药作为基本药物增补的主要品种,藏药达到480种。

4、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369所县中医医院纳入中央重点支持和建设范围,出台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基本标准,制定了中医坐堂医诊所的管理办法和基本标准。各地积极探索巩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安徽开展了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福建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强化中医科建设项目。

5、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将中医药应用情况作为绩效考核内容。

上海长宁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给予经费补贴。甘肃要求全省所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中医科,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着力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

安徽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中,对建立中医医院分类补偿机制进行了试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骨伤科等3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并试点实施。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以抓好农村中医特色专科等项目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首批命名农村先进单位18个、社区先进单位13个地区。召开首届全国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座谈会,促进民间和民营中医药的发展。

2、中医药应急、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青海、甘肃、四川等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紧急组建中医救援医疗队前往灾区参与医疗救治,中医(藏医)传统疗法和中药制剂在救治中得到广泛运用,发挥了独特作用。

3、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工作,推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4、深化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评估结果显示,各级中医医院更加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更加重视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印发11个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和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5、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继续推进

落实《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二级和三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县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制修订中强化了中医药工作要求。与卫生部、总后卫生部评选出103家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6、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效显现

成功举办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组织开展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健康情况改善和服务满意度评价工作,结果显示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人群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1、院校教育改革加快推进。

推进中医药院校省部局共建工作。制定了《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对170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员培养受到重视

重庆遴选出25名中医药高级人才,并投入300万元,力争培养出一批巴渝中医药名家。湖北开展“中医大师”和“中医名师”评选活动,营造名医辈出的社会环境。去年,全国有2.4万名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近万名中医师接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河南采取降分录取、定向就业、政府补助等办法,为农村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

3、中医药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 实施了694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遴选了273个局级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30个城市社区和45个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各地也普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启动了中医刮痧师、中药调剂员职业技能人员鉴定工作。

五、中医药继承创新取得新发展

1、推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16家基地业务建设方案通过审查,建立协作机制和专家工作制度,围绕14类重点疾病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优势和临床关键问题,开展协作研究。确定全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和41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2、中医药传承及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

开展了400种重要古籍文献的整理,为181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传承工作室。建立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综合服务平台,并出版了《国医大师传承研究精粹》。

3、中药资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

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中药资源分类与代码、基于我国自主卫星遥感数据的主要资源监测及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启动。与发改委共同实施的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进展顺利。

六、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进一步加强

1、会同国家民委、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印发了《全国民族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4)》

对150部民族医药特色文献和140个民族医药诊疗技术进行规范整理和研究,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民族医药进行大规模整理研究。确立了16个民族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第一次换届改选的顺利完成,为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奠定了基础。各民族地区密切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当地民族医药发展。

2、中西医结合工作稳步推进

组织起草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医院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发展。各地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江苏连续4年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促进医疗机构中西医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改善。山东以普及班、学历教育班和研究生班三种形式,开展全省中医医院“西医学习中医”培训。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1、组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新疆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营行北极边防站活动

为期三年的活动圆满收官,去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总结表彰大会,并在全国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同时启动了以“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为主题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新一轮活动。组织了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团,各界群众踊跃参加。北京、山西、黑龙江等地开展“中医进学校”活动,受到广大师生欢迎。上海编撰《中医药,让我们更健康》手册,向世博会参观者和市民宣传中医药,取得良好效果。湖北印发《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推动文化建设与基础建设同步实施。

2、中医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取得突破

去年11月,“中医针灸”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另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两部中医古籍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3、中医药舆论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围绕中心工作,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及时组织报道,振奋了行业精神,树立了行业形象。

八、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1、中医药立法取得阶段性进展

①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中医药法(草拟稿)》完成初稿,并已上报。地方中医药立法工作进一步推进,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内蒙古修订发布新的中医药地方性法规。

②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发布了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通过了专家审定,确定了42个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加强研究推广工作。

③《耳穴名称与定位》获得2024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组织编制《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医药项目,中医药系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④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对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和虚假中医药机构网站监测,依法处罚发布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

2、中医基本现状调查顺利完成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医现状调查。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调查工作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了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目前,全国的调查分析报告起草和论证工作基本完成。

九、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

1、多边合作进一步巩固发展

与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推进落实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传统医学决议》,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传统医学部分制订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支持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召开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双边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药合作纳入中美2024年战略与经济对话合作框架并建立工作机制。成功举办中法、中新等中医药合作会议。积极推动孔子学院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去年6月,习近平副主席出席了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对中医孔子学院把中医药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2、继续加强与港澳台交流合作

举办首届内地与港澳中医药高层协调会,建立三地合作机制。中医药纳入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成立“两岸中医药工作推动小组”,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合作,成功举办“海峡论坛”及“两岸中药论坛”,两岸中医药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十、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1、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部署,结合中医药行业实际,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总目标,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不断增强继承创新能力、努力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为总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

2、活动开展以来,创造出许多有特色、见成效的好做法好经验

北京以强化公立中医医院特色优势、繁荣发展首都中医药文化为重点,着力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现代管理制度有机结合,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庆市中医院提出的“一线工作法”和推行的“一讲二评三公示”,受到习近平副主席充分肯定。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把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中医药工作干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已经成为中医药系统的共识和行动。

(四)“十一.五”工作总结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团结奋进、艰苦努力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与会的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中医药系统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的五年。是中医药系统解放思想,明确发展新思路、提出新举措的五年。是中医药系统勇于实践,探索创立中医药工作新方法的五年。是中医药工作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努力开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新格局的五年。是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新发展的五年。是中医药系统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的五年。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要理清和明确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改革发展的大局。

二、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三、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突出中医药原创思维。

四、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五、要保证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实,实现中医药发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

六、要凝聚行业力量、奋发有为,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加强中医药系统自身建设。

这是“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必须很好地坚持下去,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五)关于“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到2024年,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中医医疗服务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改善,结构更趋合理。

二、继承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传承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中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三、中医药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

四、实现中医药立法,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优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六)关于“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工作,以推动和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

二、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把加快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完善和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作为突出重点。

三、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中医药人才培养。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强化监督管理。

五、加强协调,争取支持,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关于“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1、重点推进县中医医院达标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

2、提高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

3、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加强技术和产品开发,丰富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规范。

5、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二、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

1、完善中医药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应急网络,建设一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

2、推进传染病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基本形成传染病中医药防治网络。

3、加强重点专科(病)和特色专科建设,形成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协作网络。

4、推动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1、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及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系统整理中医古籍文献。

2、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

3、力争在中医药科学内涵诠释、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方法学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新突破。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1、实行毕业后教育,强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完善继续教育网络。

3、加强临床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4、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五、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建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监测制度,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

2、加强中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加强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

六、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1、加强民族医院基础设施和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族医科建设。

2、发展民族医药高等教育,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

3、加强民族医药挖掘继承工作,扶持民族药开发与使用。

七、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1、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建立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传播网络,建设一批宣传教育基地,开发一批科普创意产品。

2、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八、加强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

1、推进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

2、基本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建立一批标准化研究中心、实施推广基地,完善标准化工作支撑体系。

3、完善中医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信息统计系统。

4、完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中医药信息与医药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巩固和拓展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发展民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促进服务和产品贸易。

2、着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此外要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发挥其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的独特作用。

以上内容是对“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的总体考虑,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本地区的规划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要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

(八)深刻认识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行动纲领。

《建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突出地位。《建议》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居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而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在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中具有独特作用,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速推进,中医药事业更加受到重视,为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若干意见》的发布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方针政策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全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策定位,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经济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时期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对中医药投入大幅上升。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和需求,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项专门调查结果显示,90%的民众关注中医药,88%的民众接触过中医药,53%的民众看病愿意首选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这充分表明了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感情深厚、高度信赖,这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的转变,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当前,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目的也调整为“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中医药学的整体观以及注重个体化、人性化、“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与转变了的医学模式相吻合,与调整了的医学目的相一致,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了良好契机。

六、国际社会的关注重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今时代,人类防治疾病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化,中医药正被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接受和利用,这必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九)“十二.五“中医药产业策略实施难题

在看到良好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服务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

虽然近年来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特色淡化、优势弱化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但从中医基本现状调查结果看,还有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发挥不够,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较少,配备的中医诊疗设备不多。具有优势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滞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健康新需求。

二、医药继承和创新还需下大力推进

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内涵挖掘和丰富发展不够,以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够,基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古典文献的传承研究不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发展不够。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及其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三、中医药发展基础薄弱,扶持促进政策需下大力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

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显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只有59%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仍较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已经明确的扶持促进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一些政策要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近年来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总体上看管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特别是市、县级缺乏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致使在政策研究与落实、行业管理与指导、项目执行与监管等许多方面难以到位,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和工作开展的需要。

(十)“十二.五”中医药产业策略实施新要求

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期,大力推进事业发展,否则可能错失良机,丧失已有成果。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牢牢把握推动和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这条主线,明确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党中央确定的“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中医药发展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统筹好中医药事业与卫生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率。统筹好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统筹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统筹好中医药发展和走向世界,注重以我为主,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加注重机制创新

多年来的中医药工作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使其更好地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反映中医药发展趋势,适应中医药发展需求。

三、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特色优势

当前,我国疾病模式正在发生快速转变。实现“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积极应对这种转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从偏重中医医院发展,转变为注重医院、门诊、诊所等中医药服务的多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从偏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同时注重特色优势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同时,要从主要依赖政府投入,转向增加政府投入与利用社会资本并重的多元化发展。

四、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继承创新

继承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医理论的发展、临床疗效的提高、产业技术的提升、公共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坚持中医药学原创思维,在把握中医药本质特征、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通过知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全力做好2024年中医药工作

今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关键之年。

(十一)全力做好2024年中医药工作

一、以深化医改为契机,着力推进《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

过去两年,《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在深化医改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但还有一些政策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实化并抓好落实。

今年是完成近期五项医改重点工作任务的最后一年,中央确定要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

1、以建立完善“扶持和促进”的相关政策措施为着力点,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2、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中,以完善中药基本药物使用政策为重点,加强对中药基本药物的宣传,巩固和扩大实施范围,加强配备和使用管理。

3、做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部分)》中药品种遴选。

4、开展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和价格、生产供应保障、配备使用管理等专题研究。

5、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中,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试点。

6、推进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探索按病种收费等中医药服务收费方式改革。

7、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重点抓好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中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城镇医保中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比例政策的落实。

8、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方面,重点抓好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落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的中医药服务考核,推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配套试点工作。

9、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开展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建设规划研究,抓好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

二、以城乡基层为重点,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1、加强对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评价,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试点,开展县(市)卫生局局长中医药工作培训。

2、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实施分层分类推广,强化工作督导和效果评估,探索鼓励运用适宜技术的激励机制,提高推广应用效果。

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4、抓好重点专科(病)与农村特色专科建设,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协作中心建设,制定并推广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5、强化中医医院管理,深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修订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评审标准,完善评价、监测、预警和警示制度。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继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6、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科室规范化建设,落实中医药服务基本要求。

7、重视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总结提高、推广利用,制定完善掌握民间医药技能人员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以强化继承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

1、推进中医药传承研究。做好第三批400本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适时开展古籍普查登记。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研究型传承,提炼并推广成果。

2、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抓紧做好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完成一批重要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筛选并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

3、加强中医药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能力和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协作机制。

4、完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研体系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临床科研紧密结合。深化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在具有优势资源和特色技术的重点单位特别是中药企业建设一批重点研究室。

5、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

6、发挥技术转移机构作用,总结推广在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及针灸、中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继续会同发改委实施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促进中药产业提高技术水平。

7、推进中药资源普查,完善实施方案并开展试点,加强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

8、做好重大研究项目规划与论证,积极争取“十二五”科技支撑,开展面向社区基层的集成性研究。

9、继续组织实施973中医专题,着力研究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启动行业专项,深化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10、完善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强化科研质量管理,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等公共平台,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

四、以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员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1、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师承教育,重点抓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科带头人培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

2、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抓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

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制定实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抓好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推动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建设。

4、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制定中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高职高专转型、开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规范中医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

5、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发挥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作用,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覆盖率。

五、积极参与防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为切入点,着力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急救治能力

1、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卫生应急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建立一支中医药基本功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知识和技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

2、抓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救治能力。

3、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技术方案,做好传染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应急网络和科研响应机制。

4、做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抓好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规模的任务落实。

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为依托,着力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全面总结“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情况,做好服务效果评价,扎实推进工程的实施。

2、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为立足点,扩大试点范围,重点推进区域性试点工作。

3、以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体系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强服务技术方法及相关产品研究开发,形成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规范,探索实施慢性病“治未病”菜单式服务。

4、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着力点,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的管理制度,探索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措施,研究服务项目设立、收费标准、医保政策等鼓励措施。

5、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促进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治未病”理念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

七、以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为平台,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1、进一步打造“中医中药中国行”这一品牌,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进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惠及千家万户。

2、加强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传播网络建设,抓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组织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的开发。

3、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工作。

4、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中医药行业重大新闻。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做好正面引导,扩大社会影响。

5、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

八、以加快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基础,着力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建设

1、加快推进《中医药法》立法进程,深化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研究,积极配合卫生部做好草拟稿修改完善,争取尽快经卫生部审议后报国务院。

2、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编制实施“十二五”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研究确定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加强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相关团体组织研究制定标准的组织指导,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完善支撑体系。

3、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定并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标准规范制订,加大信息技术培训与推广,推进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4、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为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法,提高监督水平。

九、以推进高层次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着力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1、开展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研究,明确新时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充分认识标准化在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中的战略地位,夯实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的基础,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的合作,积极参与WHO国际疾病分类传统医学部分的制定,积极支持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3、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争取中医古籍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代表作名录。落实“南宁宣言”,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学合作。加强与欧盟协调,推动中医药进入欧盟市场。

4、加强双边合作,落实政府间协议,深化与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合作。同时,加强和指导民间交流与合作。

5、推进中医药科研国际合作,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和中药标准建设,在新技术引进、方法学研究、中药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6、继续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探索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在贸易谈判中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

7、加强中医药对外合作基地和外向型专家队伍建设。

8、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落实内地与港澳中医药合作协议,推动港澳地区中医药服务发展。落实海峡两岸合作协议,促进实质性合作。

十、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1、加强党建、创先争优,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动力和组织保障。要紧紧围绕深化医改和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要继续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党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为深入持续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要结合医改任务和《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活动,激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履职尽责,把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中医药工作干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4、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医药系统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5、要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三项建设”,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确保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十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202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动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积极参与防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继承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层人员培训,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加快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程。

这是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这是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在改革发展中抓住机遇,在改革发展中迎接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接续千年中医药血脉的使命和责任。

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六位一体”的工作布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优异的成绩,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再创中医药产业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乡镇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定稿)

乡镇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

根据《中共县委督查室县人民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要求,我镇党委、政府庚即安排对资料进行整理,现将整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情况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完成总结之年,同时也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开端之年,在过去的五年中,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一)经济态势良好发展。2024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24年的4534万元增长到5826万元,增幅28.5%;农民人均纯收入5541元增长到9479元,增长率71.1%。

(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基础设施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24年以来,我镇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累计新修通村道路15公里,硬化道路道路31.4公里,铺设人畜饮水官网15万余米。场镇市政工程对道路、供水、照明、风貌等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我镇旅游接待能力。

(三)农业发展稳步推进。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规模化生产。传统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厚朴造林3000亩,认证有机转换期厚朴林2024亩,销售中药材400余吨。建成新江村千亩红心果基地,红心果挂果面积达300余亩,产量达35吨,实现产值52万元,其中种植有机红心果160亩。建成崇兴村大圆包万亩药材基地,种植重楼、牛膝、云木香等药材10000余亩。在星火村种植良种核桃800余亩。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目前已引进简阳大耳朵种羊、良种重楼、良种玛咖、日本当归、羊肚菌、金银花等优良品种,根据各村区位优势,在红心果林下试种羊肚菌10亩;在新江村、老场村试种日本当归10亩;在先锋村试种金银花5亩。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组织化的手段,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共赢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开展计生工作,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40%以上。2024年投入5万元的农贸市场加固维修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2024年投资1000万的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7个村的标准化活动室(卫生室)主体全面完成,将于2024年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完成了9个村的农家书屋建设,新建2个应急避难场所,充实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累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20余次,受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顺利完成了2024年人口普查和2024年的经济普查工作。

(五)农房重建成效显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房重建工作摆在首位,认真落实支持灾后农房重建的政策,从建材供应保障、贷款支持服务、人力技术保障等方面全力推动农房重建,并形成了镇党委、政府统揽,联村领导督促,包村干部负责,村组干部帮助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切实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完成了农房重建675户,动工675户,动工率为100%;完工675户,完工率为100%;入住675户,入住率为100%;已累计发放重建资金1867.85万元,发放贷款3783万元。

在过去的5年中,我镇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建设投入不足,新建项目少,特别是没有能够直接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项目;二是缺少核心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能够支撑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三是农民观念亟需改变,农民固守土地思想严重,不愿将土地用于发展新兴产业。为此,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迎接下一步的挑战。

第四篇:乡镇卫生局半年工作总结

乡镇卫生局半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围绕医改主线,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1、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今年6月,继我县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所有村卫生室全面铺开,实行网上采购药品。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1-5月,乡镇卫生院门诊人均次费用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门诊人均次费用从29.4元下降到28.5元,比原来降低了3%,门诊、住院人次快速增长,门诊人次从71607人次增至74626人次,住院人次从347人次增至682人次。

2、县人民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一是稳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按照“按劳分配,优绩优酬,院科两级核算”的原则,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向临床一线倾斜,量化到人,总量到科。二是积极推动上下联动,让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县人民医院已与南大一、二、三附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创建省县共建科室;加强与XX市第一人民医院联系,做实对口帮扶,已争取选派5名特需专家驻点帮带;与XX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远程会诊中心,重大疾病实现远程会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与邹桥、吴山等卫生院建立县乡对口帮扶关系,每周各派2名专家驻点坐诊指导和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实城乡共建对口帮扶工作。三是开展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今年上半年,在7个科室开展临床路径,选定开展临床路径管理18个病种,管理病人数达795人,住院病人每人次费用下降190元,住院天数缩短0.5天。加强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合理性明显增强,预防用药时间明显缩短。四是开展优质护理工程,实行护理责任制。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在外一科、内一科等四个科室开展试点工作,实行床位包干责任制,护理绩效实行垂直化管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健全。一是参合率保持高位稳定。今年参合人数114564人,参合率达98.32%,新农合制度已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二是运行效果明显增强。1-5月,门诊统筹9.58万人次,受益面为83.59%;住院4874人次,受益面为4.25%;参合农民的住院补偿比逐年增高,住院次均费用增长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新农合统筹基金使用率为102.58%,切实减轻了农民看病经济负担。三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政府通过统一调配,解决了县农医局自成立以来无办公用房问题,优化服务大厅服务环境,使参合农民能得到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各乡(镇、场)均设立了合医办,有具体分管领导管事,有稳定的经办人员办事;通过卫生信息化建设,各乡镇卫生院已全面开通医院管理系统,县农医局正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力争早日实现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在线审核、在线监审。四是补偿水平明显提高。今年,调整新农合补偿政策,减免了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的起付线,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5万元提至6万元;对乳腺癌、宫颈癌、肺癌等15类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参合患者在省、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提到70%。

4、基层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截止目前,我县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逐步从“财政补助+医疗卫生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向“财政补助+医疗卫生服务收入”转移。已下文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二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制定了《2024年XX县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规范考核程序,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拨付经费。三是完善绩效分配制度。自2024年元月起,所有乡镇卫生院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依据方案要求,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医德医风等方面考核,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倾斜,按季发放。四是积极争取政策,努力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积极向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努力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债务压力。加强新建项目财务管理,坚决杜绝新债发生。五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与县编办沟通,力争增加30-40个编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才瓶颈问题。

(二)稳步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

1、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止目前,聂桥镇中心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现进入装修阶段,其附属工程已开工,预计8月底投入使用;香港红会捐赠吴山红桥分院建设工程已竣工,7月中旬投入使用。今年4月,为创建省级二级甲等妇保所、规范妇幼保健儿童门诊达标建设需要,我局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县政府办已下发文件,同意将原县计生服务站交付县妇幼保健所使用,目前正在办理交接手续。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选址、设计规划等前期准备就绪,预计10月底将开工建设。海联慈善捐赠项目支持3个村卫生所(室)建设,其中车桥镇义门村卫生所已完工,磨溪乡董家村卫生所和高塘乡大垅村卫生所正在建设中。磨溪乡卫生院周转房建设已基本完工,正在装修中。

2、卫生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全力引进卫生人才。继续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卫生人才,已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名(含2024年毕业生3名)到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为充实乡镇卫生院一线力量,已通过省招聘执业医师1名,向市卫生局、人事局申报了三支一扶医学生需求计划7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公开招聘需求计划17名、乡镇卫生院免费定向培养医学生需求计划4名,招录有关程序即将启动。二是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组织2024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完成了101人高、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和初审工作。三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学教育。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学教育,强化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四是注重下属单位班子建设。积极与县委组织部门沟通,在民主测评、考察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调整部分县直卫生单位中层干部,加强其班子建设,其中交流调整岗位5人,提拨使用4人。

3、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及救治和治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抓好特色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以“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为目标,选派中医本科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聘用了2名资深推拿人才,积极向上申报添置设备,目前已形成人才结构合理、设备与功能完善、技术过硬的专科格局。组织开展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2次,参训人数达60余人。

4、妇幼保健工作扎实推进。今年上半年,孕产妇管理建卡621人,孕产妇系统管理490人,系统管理率达71.95%;开展全县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85个单位1059名妇女参加检查。落实出生缺陷防治措施,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315例。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全县产、儿、麻醉科主任参加全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班2期,共计20余人。组织开展全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培训率达80%。

5、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截止目前,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开展,各乡镇卫生院及大多数村卫生室信息化平台已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县农村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三)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工作。

1、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成效。1)手足口病防治。1-5月,共发生手足口病例498例,其中散发病例490例,三起聚集性病例8例,聚集性疫情处置和病例个案调查率均达100%,采集手足口病监测标本19份,监测ev71阳性标本13份。截止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2)霍乱、艾滋病、结核病防治。自4月起开展霍乱外环境水源检索工作,共采集水样60件,水产品40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设立了艾滋病全球基金项目办,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工作步入正轨。开展在监人员hiv监测74人。1-5月共发现新涂阳病人3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43.48%;初诊病人共198人,查痰191人份,查痰率95.96%;转诊63人,转诊到位46人,转诊到位率73.02%;追踪11人,追踪率100%,追踪到位7人,追踪到位率63.64%,总体到位率84.13%;筛查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属密切接触者48人,筛查率100%;登记治疗病人(2024年1月1日-2024年6月12日)59人,涂阳31人(初诊涂阳28人,复诊涂阳3人),初诊涂阳病人治愈28人,新涂阳病人治愈率93.5%;复治涂阳病人中2人耐多药仍在治疗,1人治愈;涂阴病人28人(含结胸病人7人),均完成疗程,治愈28人,治愈率100%,总体治愈率96.61%;系统管理病人57人,系统管理率100%。开展督导检查2次,覆盖全县13个乡镇,抽查服药点服药病人29人次,纠正不规范服药5人次。3)免疫规划实施情况。1-5月共预防接种20700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951剂次,接种率99.12%;乙肝首针及时率97.42%;卡介苗接种1253剂次,接种率98.73%;脊灰疫苗接种4053剂次,接种率98.71%;百白破疫苗接种4173剂次,接种率98.67%;麻风疫苗接种878剂次,接种率98.43%;麻腮风疫苗864剂次,接种率96.75%;乙脑疫苗接种1558剂次,接种率98.98%;a群流脑接种2024剂次,接种率99.09%;a+c流脑疫苗接种581剂次,接种率97.38%;甲肝疫苗接种643剂次,接种率97.57%。积极开展afp及麻疹监测工作,采取主动与被动监测方式,未发现afp病例,排除1例麻疹疑似病例。4)血吸虫病防治。一是抓好查治灭工作。1-5月,共血检查病584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8.47%;查螺266.8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53.36%。二是加强血防健康教育。自2024年起一直实施报螺有奖制度;抓好中小学生血防知识宣传,疫区各学校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考试,让中小学生知晓血防知识,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1-5月,共安排血防课程5节,参训学生达400余人次,制作宣传栏、黑板报3期,播放多媒体影像宣传片3次。抓好疫区村民的血防健教工作,发放宣传画约100份、实用性宣传品300件,提高村民的防病意识。强化血防队伍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技能水平。今年上半年,血防站组织职工学习血防及计算机业务知识培训2次,参训人员达30余人次,培训后测试结果均为合格。三是抓好晚血病人救治。血防站严把晚血治疗标准关,确保晚血病人救治质量。1-5月,共救治晚血病人10例,全部治愈出院。积极做好以往治疗晚血病人的随访工作,采取上门、电话询问等方式,随访效果满意,得到病人及其家属好评。

2、卫生应急工作得到加强。一是健全机制,完善预案。鉴于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应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完善了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方案,并将卫生应急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二是积极筹备创建全省应急示XX县。县政府下发了《XX县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XX县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创建要求,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创建标准。组织行政和业务人员赴XX市XX县考察学习创建工作,借鉴其好的做法和经验,更好地推动我县创建工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充实物资储备。根据卫生应急工作性质,结合应急队伍专业特长,分别成立了医疗救援组、疾病预防控制组、卫生监督组和后勤保障组。在县疾控中心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四)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大食品安全协调和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1、医疗服务监管不断加强。一是强化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备案管理,规范核定医疗机构诊疗科目、机构类别及机构命名。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警示记分制度相结合,认真落实医疗机构校验制度。二是加强医务人员执业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严禁无证行医及跨范围、跨地点行医。今年上半年,查处非法行医案11起,处罚金额达3.7万元。三是开展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按照“明确目标、分类指导、重点治理、务求实效”的原则,针对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病种、重点人群,组织开展血液净化、肿瘤性疾病、内镜技术等规范化诊疗工作。四是推进院务公开。组织开展院务公开培训,推行单病种费用状况公开,落实院务公开考核制度。

2、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1)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得到加强。一是巩固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今年上半年,县食安办组织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2次,分析形势,排查隐患,跟踪问效,促使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县政府下发了《XX县畜禽屠宰管理办法》,县食安办制定并印发了《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关于要求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切实推进“五城同创”工作进度的通知》、《每周创建及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等工作文件。二是大力提升综合协调监管水平。借助平台,强化督查。今年上半年,县食安办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为契机,联合创卫办现场督查食品监管各环节16次,针对存在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意见书。提前介入,现场协调。因食品小作坊监管存在法律盲区,长此以往,食品小作坊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防范于未然,县食安办提前介入,主动与相关监管部门现场协调3次,理顺我县食品小作坊监管问题。

2)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今年上半年,监督检查住宿业93户,抽检公共用品用具140件,合格率90%;检查美容美发店165户,抽检公共用具42件,合格率90%;检查洗浴业14户,抽检公共用品15件,合格率85%;检查娱乐场所7户,抽检公共用品10件,合格率88%;检查集中式供水单位24家,抽检水样41件,合格率86%。二是加强职业及放射卫生监督检查。通过开展职业病健康危害监督检查,我县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企业46家,要求企业业主依法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健康监护计划,组织208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三是重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组织卫生监督人员深入全县64所中小学就传染病防治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学校建立了饮水卫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管理制度和应急工作机制,监督覆盖率达100%。四是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重点监督检查全县111家医疗机构,以执业医师执业规范、传染病防控、临床安全用血、一次性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重点检查内容,监督覆盖率达95%,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28名执业人员重新换证。县人民医院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献血比例达100%。

(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

1、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一是长效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5月,救助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764人,补助资金22.92万元,完成任务数的53%;为育龄妇女发放叶酸1008人,完成任务数的48%;开展尿毒症免费救治工作,完成31名患者免费救治;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对19例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完成任务数的42.2%;大力开展“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工作,对1例白血病患儿实施免费救治,完成任务数的100%;对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免费救治,完成任务数的15%。二是巩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5月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31153人份,电子档案131153人份,完成任务数的155%;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管理9521人,完成任务数的100%;高血压患者8025人,完成任务数的101%;糖尿病患者2625人,完成任务数的96%;孕产妇保健管理2378人,完成2年任务数的125%(累计数);0-6岁儿童规范管理12318人,完成任务数的101%;精神病规范管理410人,完成任务数的100%;预防接种率达90%以上;卫生监督协管覆盖率达100%。

2、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提供“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医疗服务,重点针对血液净化、腔镜技术等临床专业,继续组织开展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二是大力推行医疗便民惠民措施。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力度,同级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互认,树立优化医疗服务新形象。县人民医院XX县中医院已开展了住院参合农民“先看病、后付费”的治疗服务。三是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规范科室晨晚间护理程序、细化工作流程,实行责任制护理,床位包干到人,精心为病人提供全程、连续、满意的护理服务。四是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今年以来,加大临床路径管理推进力度,总结去年的成功经验,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入组率和完成率,县人民医院入径管理病种数达18种,入径科室为7个,入径管理病人数达795人,入组率和完成率分别为63%和98%。五是深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加强处方点评和超常预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情况进行排名和公示,对排名靠前的单位负责人和医师实行诫勉谈话。

(六)统筹做好创卫、党建、行风建设等其他方面工作。

1、爱国卫生、创卫等工作深入推进。一是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得到加强。鉴于换届人事调整,县政府对爱卫会组织适时调整,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各乡镇爱卫会组织也作了相应调整。为有利工作及事业发展需要,县爱卫办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人。二是创卫工作扎实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是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德政工程。在“五城同创”委员会正确领导下,全县卫生系统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做到“四到位”,即“认识到位,思路到位,行动到位,保障到位”,创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已进入申报资料阶段,卫生乡(镇、村)、卫生单位(庭院)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爱卫会现场考核验收,命名市级卫生乡(镇)9个、卫生村20个、卫生庭院80个,推荐申报省级卫生乡(镇)9个,省级卫生村20个。三是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成效明显。按照国家卫生县城考核标准要求,调整了全县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织,明确了职责分工;印发了《关于开展春季灭鼠、灭蟑和杀灭蚊蝇活动的通知》,发放了日常防治知识宣传单5000余份;举办了病媒生物防制培训班2次,受训人员达200余人;对东风、雁家湖等社区开展综合治理活动,对农贸市场、城区公园等重点场所进行了专项治理消杀。6月初,顺利通过市级病媒生物考核组达标验收。四是健康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开展公众控烟活动,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县政府印发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管理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告》;继续开展卫生系统率先控烟活动,建章立制,加强督查,跟踪问效;组织开展“5.31无烟日”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2024余份,群众咨询人数达200余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制作并发放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1万余份,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10块,开展健康教育咨询讲座2次。

2、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效突显。今年,我县卫生系统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紧扣“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主题,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强根基,健机制,活动基础得到夯实。一是加强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自活动开展以来,进一步健全党组织职责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员监督制度,完善落实基层党务公开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二是加强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党务工作者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营造浓厚活动氛围。2月15日,局党委召开卫生系统基层组织建设年动员部署会,传达学习上级党委关于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会议精神,并就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全面部署;局党委多次召开协调会、推进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四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今年3月,局党委对9个基层党组织开展分类定级工作,县人民医院党总支等5个基层党组织被定为优秀,卫生监督所等4个党支部被定为一般。五是树立模范典型。注重挖掘、树立在基层组织中立足本职做出一流业绩的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中促医改、立足岗位做贡献上“学先进、见行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环境。2)抓落实,求实效,规定动作不走样。一是做好公开承诺工作。全系统16年党组织、16名党组织书记、172名党员作了切实可行的承诺,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取得了预期效果。二是做好基层联系帮扶工作。继续实行党员联系挂点制度,局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帮扶联系点邹桥乡石门村,开展民情家访活动,听民情、解民难、促和谐,与村干部共商农民增收致富大计,工作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1-4月,拨付包村帮扶点邹桥乡石门村帮扶资金1.5万元,拨付邹桥乡杨坊村新农村建设建设资金0.5万元。三是抓好党建示范点建设。结合日常党务工作考核,局党委确定县疾控中心党支部为先进党组织建设示范点,局党委领导多次深入示范点全面指导建设工作,示范点建设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围绕中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四是巩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比四评”,积极倡导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今年3月,我县卫生系统参加市局组织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集中临床技能大比武活动中成绩突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获大比武优胜单位称号,九名医护人员获岗位技能标兵称号。另外全力打造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部“群众满意窗口”,做好二名医务人员“优质服务标兵”申报工作。

3、整治干部作风活动扎实推进。一是宣传发放,营造氛围。今年2月,全县卫生系统在县人民医院召开动员大会,传XX县委县政府及市局关于“整治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会议精神,下发并学习了《全县卫生系统整治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方案》,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了良好氛围。二是精心部置,全面推进。我局成立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对整治活动进行精心安排部署。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我局下发了《XX县卫生系统开展“整治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及《卫生系统刚性整治干部作风“十个不准”》,集中讨论与个人自查相结合,认真查摆并切实解决卫生系统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和促进发展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审批效率明显提高。三是自查自纠,整改提高。通过召开专题民主讨论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分级分层对各单位机关作风进行查摆和互查互摆,查摆了当前干部作风中存在问题18个,其中走访群众征求意见2个,民主测评征求意见2个,直接受理举报1个,上级部门转办4个,日常收集意见和建议9个。针对存在问题和建议,局党政班子专题研究,认真剖析,查找问题根源,对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跟踪问效,有力促进整治活动深入开展,改善服务质量和态度,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4、卫生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强。我局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强化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着力宣传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及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大力推进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妇幼卫生及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的宣传,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创办《德安卫生工作信息》。积极做好以医改为重点的卫生工作的宣传,使县委、政府领导、各乡镇及相关医改成员单位充分了解医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引导社会各届理解、支持和参与医改等卫生工作。2月15日,我局创办《德安卫生工作信息》,分政策导读、工作要闻、工作动态、防病提示等四大版块。截止目前,已刊发7期,报送信息达80余条,得到领导和社会各届好评。二是与XX县电视台联合开办《卫生天地》专栏。为积极策XX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暨迎接省级卫生县城复审工作的部署,广泛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质、培育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我局与XX县电视台联合开办《卫生天地》栏目。栏目每月1期,每月第一周周五黄金时段首播,每期节目播放8次。6月8日播放了第1期《县卫生局组织开展对口帮扶义诊活动》,社会反响较好。三是发挥好政府、卫生局等网站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德安新闻网、政府网及卫生局网站重要平台作用,做好卫生信息宣传工作。截止目前,通过网站报送卫生信息90余条,及时政府民生通道网民回复3条,信息报送、上网率位居全县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乡镇卫生院编制偏少,临时人员较多,经济负担重。因我县是人口小县,省编办按农业人口1.2‰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数为134个,后争取2个,共136个编,而全县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197人,临时人员90人,实行药品零差率后,业务收入减少,难以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2、卫生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面临“优秀人才不愿留,想要的适宜人才进不来”的窘境,极大地制约了医疗机构的发展,难以解决“看病难”问题。

3、近几年国债项目建设,虽解决了乡镇卫生院办公、业务用房需求,但职工宿舍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乡镇卫生院宿舍周转房建设推进较慢。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XX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做好民生工程和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做好省级卫生县城复审和国家卫生县城的申报工作。

2、认真做好妇幼保健及卫生监督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卫生监督所建设项目如期完工;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争取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项目。

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农村卫生人才招聘和培训人才的各项工作。

4、全力整治干部作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5、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完成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工作任务。

第五篇:乡镇外贸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乡镇外贸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xx县外贸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竭尽全力搞好外经贸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出口创汇突飞猛进,取得我县外贸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1、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

我县外贸2024年出口创汇4996万美元,2024年出口创汇8535万美元,同比增长70.8%;2024年出口创汇1.03亿万美元,同比增长21%;2024年出口创汇1.66亿万美元,同比增长61%;2024年出口创汇1.91亿万美元,同比增长15%;出口总量名列全市前矛,跻身全省纺织服装出口十强县,连续6年荣获全市、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县。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预计2024年可出口创汇2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2024年同期增长4倍,出口总额占全市三分之一,名列全市前茅。

2、利用外资有新突破。

我县外贸局在取得出口创汇显著成绩的同时,利用外资同步发展,预计2024年可实际引进外资3500万美元,占年任务的106%。同比增长9.3%;比2024年同期增长59%。

二、主要做法与体会

一是出口市场结构更为优化。继续实施我县“百家企业拓市场”工程,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取得新成绩,今年我县与东南亚、欧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出口总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2个。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更为优化。坚持市场导向、贸易与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新进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增幅均在10%以上;农产品、鞋类和药材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1%、32%、38%。

三是出口主体结构更为优化。持之以恒培育各类出口主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水平有新提升。今年我县民营企业出口1.1亿美元,增长10%,继续保持出口主体地位,外资企业出口6000万美元,增长8%,国有企业出口3000万美元,增长6%,出口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

四是引进外资质量快速提升。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出口订单减少,汇率波动过大,汇兑损益风险增大,出口企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出口后劲不足,严重制约出口。

二是提升外贸品牌企业竞争力弱。我县上品牌、上档次的重点出口品牌企业少,尤其出口附加值高的机电、机械制造及高科技出口产品几乎没有一家,除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外,大部分出口企业都要借助外省、外县的品牌出口,对我县持续增长出口态势,带来严峻挑战。

三是引进外资工作薄弱。来我县外商投资企业少,进资难度大,完成外资任务较吃力。

四、未来5年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封闭的环境中求发展是不可能的,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以开放型经济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出口创汇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发展。即:2024年出口2亿美元,2024年出口2.2亿美元,2024年出口2.42亿美元,2024年出口2.66亿美元,2024年出口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即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2024年3900万美元,2024年4300万美元,2024年4700万美元,2024年5200万美元,为把xx建设成为抚州次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十三五”期间及2024年工作打算及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促进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就业,切实解决外贸出口企业招工难。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与解决县内企业招工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跨县就业到县内、县外就业并重。实行免费就业服务,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凭身份证到县劳动保障部门或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享受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

2、努力降低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对县内企业开展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上岗前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给予一定补贴;对企业招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采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可采用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对企业招聘的农民工,可以采用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银企联系机制,定期召开银企合作对接会议,加强各商业银行与出口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合作的实际成效。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加强出口企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合作,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最大化。

4、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展销会、博览会。重点组织好广交会、华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展会的参会工作,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重点目标市场的国际知名展会。建立贸易促进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传统实物展与现代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

5、帮助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积极帮助县内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努力扩大全县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数量。

“十二五”期间,xx县外贸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抓好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竭尽全力搞好外经贸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出口创汇突飞猛进,取得我县外贸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1、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

我县外贸2024年出口创汇4996万美元,2024年出口创汇8535万美元,同比增长70.8%;2024年出口创汇1.03亿万美元,同比增长21%;2024年出口创汇1.66亿万美元,同比增长61%;2024年出口创汇1.91亿万美元,同比增长15%;出口总量名列全市前矛,跻身全省纺织服装出口十强县,连续6年荣获全市、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县。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预计2024年可出口创汇2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2024年同期增长4倍,出口总额占全市三分之一,名列全市前茅。

2、利用外资有新突破。

我县外贸局在取得出口创汇显著成绩的同时,利用外资同步发展,预计2024年可实际引进外资3500万美元,占年任务的106%。同比增长9.3%;比2024年同期增长59%。

二、主要做法与体会

一是出口市场结构更为优化。继续实施我县“百家企业拓市场”工程,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取得新成绩,今年我县与东南亚、欧美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出口总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2个。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更为优化。坚持市场导向、贸易与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新进展,纺织服装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增幅均在10%以上;农产品、鞋类和药材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1%、32%、38%。

三是出口主体结构更为优化。持之以恒培育各类出口主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水平有新提升。今年我县民营企业出口1.1亿美元,增长10%,继续保持出口主体地位,外资企业出口6000万美元,增长8%,国有企业出口3000万美元,增长6%,出口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

四是引进外资质量快速提升。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出口订单减少,汇率波动过大,汇兑损益风险增大,出口企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出口后劲不足,严重制约出口。

二是提升外贸品牌企业竞争力弱。我县上品牌、上档次的重点出口品牌企业少,尤其出口附加值高的机电、机械制造及高科技出口产品几乎没有一家,除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外,大部分出口企业都要借助外省、外县的品牌出口,对我县持续增长出口态势,带来严峻挑战。三是引进外资工作薄弱。来我县外商投资企业少,进资难度大,完成外资任务较吃力。

四、未来5年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封闭的环境中求发展是不可能的,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以开放型经济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出口创汇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发展。即:2024年出口2亿美元,2024年出口2.2亿美元,2024年出口2.42亿美元,2024年出口2.66亿美元,2024年出口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要以每年约递增10%的速度。即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2024年3900万美元,2024年4300万美元,2024年4700万美元,2024年5200万美元,为把xx建设成为抚州次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十三五”期间及2024年工作打算及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促进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就业,切实解决外贸出口企业招工难。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与解决县内企业招工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跨县就业到县内、县外就业并重。实行免费就业服务,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凭身份证到县劳动保障部门或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享受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

2、努力降低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对县内企业开展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上岗前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给予一定补贴;对企业招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采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可采用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对企业招聘的农民工,可以采用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银企联系机制,定期召开银企合作对接会议,加强各商业银行与出口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合作的实际成效。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加强出口企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联系合作,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最大化。

4、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县内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展销会、博览会。重点组织好广交会、华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展会的参会工作,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重点目标市场的国际知名展会。建立贸易促进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传统实物展与现代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

5、帮助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积极帮助县内企业办理进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努力扩大全县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数量。

6、加大对外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县级外贸出口发展基金。制订和完善外贸促进政策,适当扩大政策优惠面。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轻纺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对县内出口企业参加商务部、省、市、县组织的国际专业性展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出口品牌建设,对入选省级、国家级出口名牌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7、进一步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及时通报政策信息,研究解决外贸出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发挥信息优势,及时通报国外技术壁垒、技术标准信息和进出口商品风险信息,增强我县企业应对能力,形成合力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完善进出口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增强预警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指导企业做好防范工作。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每年由县外经贸局举办2-3期专题培训班,指导企业做好应对工作,增强企业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

8、全力拓宽外贸出口渠道。实现xx外贸出口提速,构建和开发我县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原动力,在出口产品增长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打造我县自己的品牌,在巩固和扩大现有纺织服装出口的同时,有重点地扶持、筛选培育高新产业技术、机电、绿色环保农副产品、天然制药等新的出口产品,大力扩展外贸出口规模,增强出口后劲。保持全县出口每年增长10%。

9、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己品牌产品出口。

10、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1、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

(1)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三定”方案,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国家、省规划内和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务院、省政府审批、核准或由国家及省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县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

(2)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项目核准机关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实行备案制的项目,企业只审核项目备案申请表,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程序。同时,及时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工作。(3)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安监局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24〕1346号)的规定,对建设项目设立的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包括核准和备案项目),不随意扩大范围,不将规定以外的项目纳入审查范围,不把属于下级审查的项目提升到上级审查。

2、大力简化审批流程(1)建立部门并联审批制度。除按规定必须前置审批的,实行部门并联审批,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对项目核准同时涉及到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前置条件的,项目单位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时,可同时将以上需前置审批的文本报送相关部门。(2)建立主管部门内部联审机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涉及主管部门内部多个科室的,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主持,相关科室参加,形成内部联合审批制度。

(3)完善重大项目会审制度。继续坚持由县发展改革部门牵头,XX县有关部门进行集中办公、现场调度、联审会签;对需经省级以上审批立项的重大项目,设立绿色报批服务通道,及时上报省有关部门同时预审、同时立项、同时实施其他初审。

(4)推进电子网上审批。按照“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制度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务信息网统一网络平台,加快实行电子网上审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5)实行领导“ab角”制度。若担任a角的领导外出,由担任b角的领导顶替开展工作,负责签批文件,做到工作不断线,流程不断流,确保项目审批不因领导外出而停滞。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

(1)加强境外企业的沟通和对接。积极实施“请进来”战略,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引进更多的外商、外资企业进入我县工业园区,力争全县每年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1亿美元以上项目3个。(2)强化对外资企业的协调服务。认真落实政府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外资企业的服务和协调机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使我县外向型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把xx建设成为抚州次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乡镇卫生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精选五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