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加快马涧镇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64509.html

第一篇:加快马涧镇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马涧镇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马涧镇调研组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的课题安排,我们于5月中下旬组织有关人员对马涧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了部分山区农民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马涧镇基本情况:马涧镇位于兰溪北郊中心位臵,距市区仅16公里,为省内外闻名的“水果之乡”,中国“杨梅之乡”。全镇区域面积159平方公里,辖6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5.2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耕地面积3.2万亩,山林面积18万亩,八山半水分半田的马涧镇,大田农业主要以水稻、马铃薯、四季豆、草莓、苗木为主。马涧镇属于兰溪市的林业大镇,与其他乡镇相比,山区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如何利用我镇优势资源,发展山区经济,提速我镇经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产业优势:

1、水果产业:根据气候分布,我镇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50-1300米,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雨量充沛,优越的地理环境与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本镇成为省内外闻名的林果生产大镇,主要有杨梅、樱桃、柿子、板栗、柑橘、桑葚、草莓、枇杷等。2024年底,我镇各类水 果面积达6万余亩。农民主要以杨梅为种植水果,种植面积4.2万亩,据统计,2024年杨梅种植面积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70%,2024年总产量8000吨,为农民创造人均收益3902元。为进一步扩大我镇杨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已成功培育了“马涧里山”品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镇享有“水果之乡”、“杨梅之乡”的美誉,吸引各地客商前来采购水果。

2、林业产业:据林业普查资料统计,全镇有乔木用材林面积109783亩,蓄积量80479㎡,竹林面积15003亩196.6万支,经济林面积55793亩。2024年实现林业产值2733万元。并成立了“兰溪市洛山笋竹专业合作社”,建立示范户16户,通过毛竹低改技术,该基地亩产值达到2350.55元。

三、当前存在的难题

1.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发展困难。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我镇的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茶园、果园及林业基地道路条件差,肥料上山、产品下山大多还得靠肩膀扛背,劳动生产率低下;排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抗旱、抗灾的能力较弱;森林防火设施也比较落后,森林火灾还得靠人工扑打,常年有火灾发生,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害。

2.农林产业普遍落后,效益不高。一是山区农林基地虽已形成规模,产品产出却量多质不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普及率不高,不能转化为现实效益。二是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农林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主要是产品加工企业水平低、2 规模小、分布散,产品深加工率和贮藏保鲜率不高,附加值较低;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人力资源外流,智力缺乏。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以我镇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先富裕的人大都留在外地发展,而一些年富力强的农民也已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山区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是一些自身素质偏低的劳动力。由于山区相对落后的自然条件,致富能人不愿回乡创业,而外流人才也很难引入和留住,人才匮乏,使得山区的发展缺少智力支持。

4.干群思想偏差,意识淡薄。由于山区乡镇发展条件差,经济比重小,一些干部群众或多或少存在着山区发展的快慢对整个地区的发展影响不大的思想,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对山区发展的重视不够。而山区干部群众受传统思想落后观念的束缚,也存在着“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思想,对发展缺乏信心。

5.财政资金薄弱,财力不足。山区发展条件较差,山区乡镇财政收入普遍较少。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也因生产经营性收入很少,村级经济普遍较弱,集体经济薄弱村大都集中在山区。捉襟见肘甚至入不敷出的镇、村两级经济,导致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山区发展严重缺乏后劲。

四、发展山区经济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林业、难点在山区。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山区的发展。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镇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加快山区发展摆上重要议程。要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发达地区继续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把推进相对欠发达的山区跨越式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对山区行政村的经济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山区的发展,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山区经济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我镇往往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要加快发展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包括信贷倾斜、专项贴息资金、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山区发展。利用上级政策倾斜的有力时机,建设兴林富民工程,建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继续推行小额信贷或联合担保等办法,重点用于山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支持山区农民发展种养业和来料加工业,缓解富余劳动力。

3.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经济特色

一是要加大资源招商的力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一方面通过创办农业龙头企 4 业对水果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水果采摘游、垂钓等具有山区特色的旅游项目,带动旅游业、农业、农家乐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山区空气清新,污染少的特点,积极引导山区农民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三是挖掘资源潜力,发展特色农业。要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品牌、规模为导向,以产业基地、新品种、高科技为重点,搞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发展科技型、品牌型、旅游型生态高效农业。

4.完善山林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山林资源是山区的主要资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山林经营机制不畅,已成为制约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完善山林经营机制,促进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坚持山林承包权长期不变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可通过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发放林权证等形式,使山区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解决山区农民中存在的怕自己承包的林地流转后,会被集体重新收回的思想顾虑;二是坚持权责利一致原则。林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山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给农户依法经营的林地,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有偿承包的原则,农户如拒不履行承包义务,5 集体经济组织有权依法收回其承包权;三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搞活林地使用权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技术入股等形式,搞活林地使用权流转,流转所得收益的绝大部分应返回给拥有承包权的农户,体现农户的承包权,促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5.加强培训,提高山区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目前,山区的土地资源绝大部分分散在千家万户,不仅经营主体分散,而且由于山区农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大多已外出经商或打工,真正留在山区从事生产活动的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山区资源的开发。为此,要从两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山区经营者的素质:一是加快山地流转,通过承包转让、股份合作、委托和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山地资源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营水平的“能人”集中,使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向聚集资源规模经营转变;二是加大对山区农民的培训力度,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各类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山区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此次专题调研,既可以使我镇认清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要把这些问题作为开发山区经济一个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来抓,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山区的现代化,造福马涧人民。

第二篇:某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鼓足干劲 全力赶超 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坚持科学发展上水平,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越”的总体部署和市、县实施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具体要求,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6月底,全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的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万元,同比增长**%;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合同利用市外资金**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万元,完成自营进出口**万美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继续实施涝洼地改造工程,共改造中低产田 亩;继续扩大特种种植养殖面积,杞柳种植面积发展到 余亩、浅水藕连片种植达 余亩;大力发展 产品养殖,逐步形成了农作物种植与 业养殖相得益彰的生态种养基地。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路子,扩大 两个市级龙头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投资 万港元的 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投资 万元的细木加工项目落户,各项手续已办理完备,现已开工建设;投资 万元的 小区

已经开工,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安工程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小学、小学、小学、一中等四所学校,主体已完工,已申请验收;总投资 万元的 一中创“省规”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总投资 万元的 医院病房楼、门诊楼、职工宿舍楼正在紧张规划,计划年内动工建设。

等一批国家重点 工程进展顺利。

(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自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镇按照“资金大投入、项目大建设、环境大整治、形象大改观、品味大提升”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整治标准,改进管理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先后投入 余万元,采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拆除、清理、遮挡等方式,公路沿线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构筑起了“户收、村集、镇运、集中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全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计划生育秋季集中会战保持高压态势。以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人口出生性别比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 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采取集中会战、重点突破的方式,强措施、大力度地推进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活动,群众的生育观念自觉得到改变。

(五)秸秆禁烧任务全面完成。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精神,按照“三不”的要求,通过强势宣传发动、坚持堵疏结

合、严格落实责任、实行以奖代补等措施,组织和动员全镇的力量,大打秸秆禁烧的全民战争,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六)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通过开展“霹雳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了犯罪,收到了以打促防的效果。充分发挥信访及各类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加大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避免了各类矛盾纠纷的激化和升级,保持了全镇的社会稳定。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源结构单一,招商引资产业化项目少,大税源和可持续税源少,财政增长后劲不足;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白,而且村与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为民办实事的力量较小;三是个别部位、个别村不稳定的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四是个别村级班子驾驭全局能力差,全局观念淡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行政区 分布,行政成本过高。上述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都将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加以改进。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种植业; 养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继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形成镇有重点、村有主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镇上下再掀“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潮,按照新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瞄准新的发展坐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动经济高位运行,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要在招商引资上落实更加得力措施。把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相结合,狠抓载体建设,突出“以商引商、环境招商和人脉招商”三种招商方式,不断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到我镇落户发展,努力提高招商的成功率和项目质量。二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组织程度,强化对牵动鲁桥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的动态监控,争取重大项目早开工、快竣工、早达产。实行逐月跟踪企业、项目运行质态的制度,掌握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和主动权。三是不断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抓好此项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秀美新鲁桥的需要。按照目标任务,坚决破除畏难发愁、小成即满思想,戒骄戒躁,苦干、实干、拼命干,赶超先进,争标夺杯,让更多的大项目落户鲁桥,让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再创新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三)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收。按照“巩固壮大老财源、开辟新财源、培植长久财源、抓住一次性财源”的工作思路,通过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强化

税收监管等措施,采取综合治税手段,努力实现财税稳定增长,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大投入,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卫一体化建设。要针对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明确目标,攻坚克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容貌景观的明显变化。一是打造中心示范街,提升镇村形象。加大对镇中心街、段的整治内容、整治要求、整治目标的建设与督查。按照省道标准开展环卫作业,维护各类基层设施,督促有关村和所属商家店铺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整治取得明显效果。二是专项整治户外广告。以“减量、规范、美观、安全”的总体要求,清理拆除各类违规设置、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的户外广告。按照“一店一牌、统一设置位置、统一设置高度、统一设置标准”的要求,整治道路两侧的门头牌匾。三是清理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齐。重点开展集贸市场周边摊点的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占道摊群,清理游动商贩、沿街烧烤,加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乡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保障;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监督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向深入。

(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鲁桥。进一步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安全保卫和巡逻队伍建设,确

保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物防、技防投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保持“严打”斗争高压态势,实施电子监控工程,完成济微路沿线及各村主要路段电子监控安装任务,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最大限度降低治安事件发生率,大幅提升群众安全感,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4年 月 日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2024年1—10月份石人乡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报告

2024年以来,石人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发展战略,以“二次创业”总抓手,坚持以“发展、富民、保平安”统领经济发展全局,以“立足灵山道教文化,打造生态旅游强乡”为主推力,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继续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

过去的十个月,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万元,增速达到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万元,超额完成xx万元;人均纯收入xx元,增速达到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万元。粮食总产量xxx吨,同比增长xxx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xxx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x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及节能减排各项任务严格控制在县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具体情况是:

一是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效益

我们聚焦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龙头企业,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招商,全年确保引进工业项目3个以上,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入园项目2个,力争引进投资过亿元入园项目1个。引进金融机构3家,投资6000万元。同时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服务工作,促使百川实业、玉成实业两个入园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大对华顺物流、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国邦物流等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效益;对创岩标准件厂等四家微型企业加强服务,帮助企业融资100余万元,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截止目前,巳引进的企业有上饶市路泽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上半年完成财税1280万元。

二是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精心包装好石人温泉、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力争挤进市县笼子;继续服务好国家重点工程京福高铁建设,巳基本完成毛宅、杉树两个安臵小区的道路硬化及排水排污工程;完成了乡门口至沿河大道的道路路基建设、青山中桥建设设计预算及招标前期准备工作、启动自来水厂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建设等;完成了约二十公里的村级道路硬化;部分“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三是抓农林产业,夯实社会经济基础

我们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生产,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土地流转加速,篇承包水田种植达1000亩,西瓜种植800亩,茶叶200亩,第一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万元。深入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新增造林面积2.8万亩以上,新种树木1600亩。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完成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二期工程,启动实施黄市防洪工程。突出搞好大坳水库饮用水源地和乡村饮用水源地环境集中整治,做好县城饮用水源日常监管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生动植物等保护力度。加强信江河、槠溪河、饶北河、茗洋湖生态保护

四是抓民生工程,融洽干群关系

我们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确保新农保覆盖面保持在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我们继续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对未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和遭遇天灾人祸的困难家庭实施特别救助;我们大力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积极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力争年内带动100户以上农民增收;我们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取创建市级文明村两个;我们扎实推进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年内完成中学改造工程,中心小学标准化建设维修工程及卫生院综合大楼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争取一个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我们积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推动全民健身,年内兴建村级农民活动场所四个。

五是抓秀美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

我们一是以全县开展“清洁工程”为契机,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清理了房前屋后、村庄里弄小巷、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等区域废弃物,大力开展了以石人景区、石临公路、沿河大道、石人河河道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截止目前,全乡共清理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等垃圾共计700余吨,兴建科技环保垃圾焚火炉四个、聘请保洁员59名,新增垃圾窖89个,购买大垃圾桶600余个,小垃圾桶10000余个,新增运输垃圾平车49辆,总投资逾120万元。同时全乡共成立村级理事会53个。二是扎实推进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建设;目前,全乡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巳完成方案制定,“三清四改六普及”巳完成80%以上。拆除户外广告120条,加快改造“城中村”、“城郊村”,加强户外广告、出店经营、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清理整治,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标准规范全乡农民建房工作,促使农民建房统一布局、规范有序。

石人乡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它乡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24年全乡GDP为XXX万元,地方财政收入XX万元,人均GDP仅XXX元,人均财政收入仅XX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区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乡工业的规模和比重太小,商贸不发达,农业比重明显偏高。三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虽然石人油茶、石人大蒜形成了规模,但还局限于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大户的带动作用不强,信息流通不畅,产品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四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各村供水设施亟需技改,场镇防洪能力较弱。水利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一方面乡党委、政府虽然挤出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影响了全乡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增大。五是遗留问题较多,维稳压力大。石人乡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名山名人多,但又是贫困的边远乡,大多数人的素质不高,遗留问题较多,欠帐较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尽管我们经过四、五年的努力,解决了不少问题,还了不少债务,但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矛盾依然较突出,信访、上访、闹访仍然时有发生。六是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村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农村文化比较匮乏;群众综合素质较低,职业技能较差,求生的技能不高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2024年石人乡党委、政府将以“二次创业”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发展战略,找准“策应灵山旅游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名乡”定位,着力“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组织建设”五项工作,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努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财税收入xxx万元,增长xxx%;固定资产投资达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xxx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及节能减排各项任务严格控制在县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同时,加强自身建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们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力打造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重学习,善用新视角审视形势。精运作,善用新思维谋划工作。破难题,善用新办法化解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像走亲戚一样走基层,像待亲人一样待群众。把为民作为不懈追求,尊重群众意愿,尽心做好事、办实事;把便民作为努力方向;把惠民作为首要职责,推进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向弱势群体覆盖。治政从严,依法依规。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积极兑现各种惠民政策和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打造阳光政务,扩大群众知情权,推进公开化,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总之,我们全乡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一马当先的闯劲,扎实苦干,开拓进取,焕发昂扬斗志,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铜山区委

铜山区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17日)

铜山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2024年9月,铜山撤县建区后总面积达2024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辖21个镇(场)、8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铜山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千方百计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夺取全市综合考核第一名“三连冠”,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24年完成GDP463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68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4亿元、增长40%,实现“总量进苏南,均量进苏中,综合实力江北前5强、江苏15强”的历史性新跨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小康建设25项指标全部达到省全面小康目标值,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字号”殊荣30多项。

今年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跃升。认真落实省、市部署,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着不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苏北第一,1-9月份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 亿元、同比增长14 %;实现财政总收入61.14亿元、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79亿元、增长 4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44亿元、增长27.73%。完成工业用电量27.31亿千瓦时、增长30.5%。

二是经济运行质效良好。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位居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第14位。工业运行质态良好,1-9月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07家,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利税178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0.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3%;46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6个项目获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徐州高新区荣膺2024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前十强和“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示范推进基地”称号。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东南钢铁1280立方米高炉、东亚钢铁有限公司二期综合技改、维维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吕梁风景区综合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批外资企业12家,总投资1.12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5亿美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产增加值达100亿元、占GDP比重达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亿元、同比增长37.1%,总量首次位居全市第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夏季产调完成3万亩,夏粮总产量实现“八连增”;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52万亩,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创建步伐加快,取得阶段性成果,汉王、利国、郑集等镇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加快推进六大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开工率达86%以上,珠江路绿化、徐济高速公路绿化、黄河故道绿化等9项工程竣工,南洋国际商城、中汉广场商贸、凤凰山安置小区(一期)、二堡农贸市场改造、城区安全供水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河道疏浚整治、农田水利改造、小型公益农桥建设等实事工程积极实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逐步改善。

四是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加快保障房建设,完成300套限价商品住房、2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下乡“三送工程”,建成行政村健身网点318个,率先在苏北实现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认真组织实施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科教、计生工作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等称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敏感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风险防范控制,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铜山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六个注重”,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将铜山建成“两大中心”(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徐州城市副中心)、“四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生态都市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着力发展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种车辆制造、冶金、电子、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全力加快“五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协调区、国家级生态区、和谐幸福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区框架形态和布局结构,实现GDP超千亿、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综合实力进入江北第一、全省10强、全国百强县50强,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全速迈进。一是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建国家高新区。举全区之力,大力支持徐州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徐工重卡等产业龙头项目建设,支持云意电子、徐航压铸等高科技企业加快上市,着力构建装备制造、安全科技、电子信息三大创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对创新要素和创新企业的集聚作用,着力推进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铜山分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高新区加快提档升级。按照块状发展的思路,加快打造开发区企业总部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娇山湖商务片区、科教集聚区、行政集聚区、徐州师范大学邻里文化创意区等六大片区以及珠江路工业走廊,形成块状发展的集聚效应。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加强与央企、省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是更加注重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以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实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按照分层推进原则,区重点抓好万亩以上核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镇重点抓好千亩以上园区建设,村重点抓好百亩以上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博览园、维维产业园、月亮湾生态农业园等9个特色产业园和育种育苗基地、云台山香菇产业基地、吕梁休闲度假基地等10个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确保建成生态型现代农业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先导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重点招引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的农业项目,支持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进驻铜山。大力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裂变扩张,重点发展乳品、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从田头到灶头”农业产业链条,建成徐州市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智能化科技应用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综合服务保障,大力提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顺应徐州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妥善处理好发展城区与发展农村的关系,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加快发展。加快各项规划修编对接。按照“高水平、一体化、全覆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修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做好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促进城乡功能布局基础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突出功能完善,每年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点工程;加快与主城区供水、供热、燃气、公交、电信等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尽快实现同城同网同价。围绕“产业城区、生态城区、人本城区”目标,全力打造徐州南部现代化新城区,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徐州城市副中心。加快中心镇创建和新型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形成同城化的城镇体系布局。加快推进农民转市民。以“城镇化、产业化”为引领,推进农民转市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2024年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深入推进百村整治工程、“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加快建设“民富、村美、风正”新农村。

四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从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次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全面引进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入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不懈加强绿色铜山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吕梁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等生态风光林带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加强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推进凤凰山、娇山湖、银山等生态保护区和小沿河等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淮河流域(铜山段)综合整治,确保国控奎河黄桥断面水质达标。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态镇村(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铜山建设,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让爱护生态、亲近自然成为所有铜山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保护成为广大市民的价值取向。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创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

五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加快“幸福铜山”建设,打造和谐幸福区。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幸福铜山”建设。积极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推进养老保险等与主城区并轨,尽快实现“同城待遇”。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鼓励城镇的师资、医务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向农村流动,建立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中控制、事前防范转变。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铜山”、“法治铜山”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一直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倾斜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各类项目建设,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央、省、市关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加优越,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优惠政策叠加,发展机遇空前,帮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维护稳定,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和谐发展,是摆在联乡单位和乡党委政府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此,按照县委苏书记在该乡草河坝村乡村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马主席的安排,县政协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计问需于民、召开乡村干部及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寻找对策等方式,就**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下: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信访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交通部门对铁楼乡农村公路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及时进行勘测设计,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整合资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铁邱公路硬化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6.5米宽有效路面,着眼长远,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变更设计,至少按7米宽砼路面标准实施,做到一步到位。保护局应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为铁邱路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建议旅游、文体、交通、扶贫等单位,通盘思考,共同出资,及时对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进行完善修复;建议文体、财政、旅游等部门共同筹措资金,做好设计预算,对5处传习所完善设备,新建文化广场;建议组织、财政、民政、卫生部门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级组织活动室、卫生室各类设施;建议发改、水利、水保、国土、环保、教育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对铁楼各村护村、护地河堤和教学楼护坎工程,及时协商研究,现场规划设计,予以动工修建;建议水利、扶贫等单位,及时对沿川地区水利设施进行普查,分别予以修复完善;建议电力部门尽快实施铁楼35KV送变电工程和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变电站地址应确定在铁楼村以上区域。

5、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农牧、林业、水保、扶贫、科技等单位,给予倾斜支持,按照职能为培育壮大民族地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有效服务,创造各类条件。提供好苗木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架设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开展好科技培训,办好示范点,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办成富民产业。

6、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建设。乡党委政府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多栽树、少砍柴,保护好生态资源,注重环境卫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思想、新风尚。扶贫办要继续重视民族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对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要继续实施,确保全覆盖。推广完善“一池三改”,实现村村有太阳能,户户有沼气池,村容整洁,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的目标;环保局要做好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为各村修建垃圾屋,乡村干部要落实措施和办法,确保垃圾屋发挥作用。

加快马涧镇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