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32405.html

第一篇: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内容提要: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化进程相当快,人口的知识化和开放化程度也非常高。但是,上海市区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语言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许多市区的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父母的语言教育,他们始终处于普通话的熏陶之中,很自然便学会了普通话。可是在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在生活中常常以自己的方言进行交谈,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方言。此外,还有很多的外来人员。当这些孩子上幼儿园时则很难适应幼儿园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责任之一便是教幼儿从进幼儿园开始便学会听普通话,学会讲普通话。本文笔者将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小班幼儿的普通话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我带着梦想和憧憬来到了上海的这个角落,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孩子们都习惯了讲方言,虽然我能听懂这里的方言,但我和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语言交流的障碍——孩子们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面对小班哭哭啼啼、满口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我着实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可是,慢慢地,这种障碍竟然成为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催化剂。我不得不感叹幼儿学习语言真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我现将自己对学前小班幼儿进行的普通话教学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为幼儿创造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

因为我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他们习惯说方言,可我的普通话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很喜欢,总有孩子对我说:“老师,你说话真好听。”每当这时,我总感到无比高兴,同时告诉他们:“老师说得是普通话,你们也要学说普通话,你们说普通话就更好听了!”小班的孩子非常天真,师幼及幼幼间的影响显得特别明显,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会更乐意学说普通话。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一首《中国娃》道出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形象思维,他们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因此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跟幼儿说话,做到语音正确,语汇丰富,用词确切,语句符合语法规则。我们要着重训练他们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早上好”、“老师再见”等开始听、开始学,当教学中接触一些较难的词汇或幼儿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时则用肢体动作或者接触实践加以解释。如,教师说:“请你过来坐坐好。”如果幼儿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利用动作、手势、表情等示范,让幼儿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又如,小金鱼“游来游去”这个词时,就可以让幼儿观察小金鱼的游动情况,然后再进行解释。此外,教师在环境布置上也要下功夫,让环境跟幼儿对话。可布置一些故事图片,生活图片等,让幼儿有看看说说的兴趣,增加幼儿说普通话的机会,让普通话生活化。

二、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

从日常生活入手,时时注意发现和捕捉幼儿口语表达中闪光点和不足,对于敢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幼儿及时鼓励;对于发音错误的幼儿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发现幼儿发音不正确,教师要立即纠正,这样就不会引起错误的模仿。如果发现幼儿说话不符合语法规则时,不能因“有趣”而重复他们的话,这样会使幼儿分不清正确和错误,而一再重复自己的说话。平时多鼓励幼儿大胆地用普通话说话,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幼儿的信心,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得快。

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晓珏把“玩”说成了“蛮”(方言),淼淼马上说:“你说的不对,是玩,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我听到了他们的对话,高兴的说:“淼淼,你真棒!说的真好!”淼淼甜甜地笑着,非常得意。晓珏毫不示弱地说:“老师,我也会说的——‘玩’!”“恩,晓珏也说对了,那我们一起去玩吧!”

午餐时间到了,孩子们在盥洗的时候都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感叹着:“哇,这个‘密道’(味道)好香啊!”“我也来‘腾腾看’(闻一闻)。”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话,我也在那跟着一起感叹:“让我也来闻一闻。哇!饭菜的味道好香呀!”孩子们也开始学说我的说,然后,我跟孩子们重点说了“味道”和“闻一闻”的发音及意思。如此及时的纠正和解释,孩子们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词。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1、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在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活动中积极地学说普通话。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以幼儿为主体,语言为客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幼儿在与周围语言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获得语言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将学习普通话渗透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普通话学习,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记得一次小班谈话活动:我请幼儿讲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幼儿表现得不积极,部分幼儿在讨论时能讲出自己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可在集体幼儿面前却喜欢跟着前面幼儿来讲,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当我为幼儿创设了“娃娃家”的情境后,他们纷纷举手了,而且讲述的范围也广了。在讲述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当一个幼儿说出自己喜欢吃蛋糕时,我马上问:“还有谁也喜欢吃蛋糕?”并让那些喜欢吃蛋糕的幼儿也来说一说,在说完的基础上接着问:“谁不喜欢吃蛋糕?”在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又问:“那你喜欢吃什么?”既避免了幼儿重复回答,又让幼儿把自己的喜好告诉大家。当然,同样的问题,对语言能力稍强的孩子,教师可提示“谁有不一样的想法?”就可以了。我们要了解小班幼儿的语言规律与特点,让幼儿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语言,从而训练他们思维,让幼儿讲完整的普通话语句。

2、引导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运用普通话。

对于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前提是培养幼儿的语言兴趣,要使幼儿对普通话产生兴趣,必须将普通话的学习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相结合,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动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儿童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引导幼儿在象征其生命的游戏活动中练习普通话,更能激发他们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如,角色游戏能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普通话练习氛围,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还比较薄弱,交往也少,往往需要老师做“助推剂”,帮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用普通话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我就经常扮演客人去“娃娃家”做客,问问孩子他们扮演的角色及要做的事情。孩子们会很乐意地来介绍自己,有时候,还会引发他们的争议,我觉得这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教小班幼儿学习、运用普通话的点滴,培养小班幼儿的普通话能力必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家园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幼儿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家长也要坚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敞开胸怀,大胆主动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也越来越重要。推广普通话,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将为一代代孩子们能说好普通话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海琳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24年

2、司玉英 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个案研究 当代语言学 2024年01期

3、苏丹 自我效能感对普通话测试影响的因素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24年

4、张珂 语言游戏与学前儿童音能词能发展关联性研究 广州大学 2024年

5、关彦庆 普通话教学琐谈 迈向新世纪 1999年

第二篇:科研论文:实践与探索对幼儿“孝敬”的培养

科研论文:实践与探索对幼儿“孝敬”的培养

科研论文:实践与探索对幼儿“孝敬”的培养

摘要:孩子的品德培养应从“摇篮”里开始。德国斯托尔茨教授在《如何培养道德行为》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儿童在学前阶段或低年级时,没有学会轻声说话,没有学会替别人考虑,没有学会抑制好动的欲望,那么等长大后,要让他们做到这些要求,则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是很重要的。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卓有成效的品德教育呢?那就先从孝敬教育说起吧。

关键词:孝敬父母 教育 培养 言传身教

学做人从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已经把孩子是否拥有善心、良心、爱心、孝心作为“大是大非”问题来对待。整体教育也在呼唤,赶快为孩子补上亲情教育,孝敬教育这一课,让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应该学习以“孝”回报。

一、幼儿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的实验学校里,一进校门学生就读到一行大字:“要爱你的妈妈!”可见国外的学校已经把家庭伦理亲情教育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们这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都更应重视亲情教育和孝敬教育。

有识之士早就明言: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去爱祖国、爱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可见,要培养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让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

二、形成幼儿没有“孝敬父母”的直接原因。

我们常常听不少家长抱怨,平时自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病了,心急火燎地为其四处求医。而自己病了,孩子竞连倒上一杯水都想不到,实在令人伤心。是我们的父母不可敬、不可爱、不可孝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以下两点:

1、在整体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已涉及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但孩子的“座基”部分——伦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却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2、如今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孩子处于最底端,承受着几代长辈顺势倾泻,享之不尽的服侍和呵护。在这种“太无私”的爱中,封闭了幼儿的回报意识,束缚了幼儿的回报手脚,剥夺了幼儿的回报权利,从而使他们习惯地、理所当然地尽情享受爱,而不懂回报爱。

三、培养幼儿“孝敬父母”,我们怎么做?

雨果曾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我们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爱和孝的种子,不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接受爱,更要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爱。为此,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接受爱,回报爱”的环境。

环境一:怎样让妈妈知道我的爱。

1、劳动中长大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首先是要让幼儿从事日常生活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务劳动,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扫地,如何擦桌子,如何使用工具,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有的家长还怕孩子越帮越忙,不如自己干省事,甚至还会责备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体力劳动于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都是不可能的。”我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有一次,子开妈妈跟我说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弄乱了的雪花片和其他积木,还会帮老师扫地、擦桌子。觉得很惊讶,孩子这么会做这么多的事,孩子在家从来都不让他干家务,哪怕是拿碗筷这么简单的事。那些让我们成人视为简单、平常的(扫地、擦桌、倒水、浇花等)日常小事,也会成为孩子们很乐于参与的活动,因为他们会从中实现自我、享受快乐。

馨馨是一个有爱心,情感丰富的孩子。每周五幼儿园给小朋友准备的午餐是面食,有一次是面条加包子,她把包子用纸巾纸小心地包起来,说是带回家给妈妈吃。这令我们感到为难,如果非叫她吃,会忽视孩子对他*的爱心和孝心。如果同意她不吃,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怎么处理呢?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的良机:让孩子意识到爱,也让孩子用可行的方式表达爱。下午,就在班上开展了以“怎样让妈妈知道我的爱”为谈话活动。馨馨第一个说“妈妈上班辛苦,我要将点心留给她吃。”反应敏捷的诚诚立刻反驳“妈妈工作辛苦,可以给妈妈捶捶背,不一定非要给点心。”诚诚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数小朋友的响应:“还可以给妈妈拿鞋。”“给妈妈唱歌。”“我不淘气了。”“我要给妈妈画画。”“帮妈妈一起洗菜。”“和妈妈一起整理房间”“我天天把饭吃完,天天把牛奶喝完,也是爱妈妈”„„

通过这次谈话活动,孩子懂得了爱妈妈、孝妈妈,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物质上,还可以从精神上给以关心。最后,我布置给小朋友一个作业:每人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孝的意识”。

环境二:我给爸妈洗袜子。“帮爸爸妈妈洗袜子”是我班的一个主题活动,孩子们对此活动很感兴趣,有的问:“袜子怎么洗呀?”有的说:“洗袜子就是在袜子上抹点肥皂,再使劲搓呗。” 一个声音大声说:“我不洗,太臭了。”我愣了一下,然后问:“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袜子时臭吗?”颖颖说:“我的袜子挺臭的,可妈妈还是天天给我洗。”我笑着问:“那她们为什么不怕臭呢。”晟宇说:“我是他*的心肝宝贝,袜子臭她也不怕。”我问孩子们:“那你们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吗?”“爱”孩子们齐声回答。“那你们该不该给爸爸妈妈洗袜子。”“我爱爸爸妈妈,不怕臭,我要洗袜子。”“我也要洗!”“我也要洗!”孩子们大声喊着。

洗袜子和给不给妈妈吃点心,这些都算是小事件,但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你会觉得意义深远,它包含着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孝。我们要的就是让幼儿在这样一些氛围中,慢慢溶化对“孝”字的理解,学着去爱,去孝。

同时,我们重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其自觉孝敬父母,珍惜父母之爱并付诸行动,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故事中明理(通过晨谈、午间活动、离园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几乎没有小朋友是不喜欢听故事的。抓住孩子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经常向孩子讲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故事,我们经常会选择一些孝敬教育故事讲给幼儿听,《孔融让梨》、《亲尝汤药》、《子路背米救双亲》、《黄香扇枕温席》、《毛泽东缅怀母亲》等。我们还自编故事,讲完之后再让他们说说小动物的行为对不对,这样在故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反省了自己,明白了道理,比自己单纯对他说教好多了。

(二)、观看录像、课堂教学等,教育孩子全面、客观地评价父母和自己,懂得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期望,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教育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信息、情况和愿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比如:知道父母的生日并表示祝贺;知道母亲节、父亲节;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与父母共享等等。

(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起家长对孝心培养的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家长联系本和家长座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孝心的有效方法和恰当方式:

1、言传身教,发挥“润物细无声”作用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是一对一的关系,对家长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有则公益广告做得好: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他*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这就是言传身教的魅力。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天长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儿的心灵深处埋下 “孝”的种子。上行下效。要是每个家庭均能致力于孝敬教育,那么我们的“幸福父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阳光,越来越好。

2、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

孩子的情感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积极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应多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

3、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

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许多小事随时发生,而这时正是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时机。如:上下楼梯时,看见爷爷、奶奶拿着许多东西吃力地走,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拿东西;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长应示意孩子让座;下班回家时,看见孩子自顾自己玩得开心,父母要主动请孩子帮忙拿包、递鞋等。身边的这些小事虽小,但对孩子的孝敬教育培养意义不小。

4、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其体验父母的艰辛。

做父母的要经常平等地与幼儿谈话,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完成了很多工作,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发爱父母、要回报父母的情感。更会使孩子体验到孝敬教育的实际意义,并强化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

5、重视“亲情教育”,让孩子懂得讲文明,懂礼貌,没有贪图享受的恶习。

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着伟大。有亲情的孩子既能爱父母,又能爱他人。家教中,父母应先重视包括亲情在内的德育教育,当父亲的要教育孩子爱母亲,做母亲的也要教育孩子爱父亲,孩子重视了亲情,自然也就会产生孝心。平时,也要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一个举止文雅、礼貌待人的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对父母有孝心。在家中,父母要禁止孩子经常独食好吃的东西。要做到父母与孩子一道分享好吃的饭菜、食物。记得有人写过“半个荷包蛋”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烧了一个荷包蛋,为使孩子今后有好品行,她不让孩子独吃,而与孩子各吃半个,这位母亲培养孩子有独到之处,一个不爱独食的孩子,势必懂得爱父母。当今的孩子,他们不缺丰厚的物质生活,不缺优越的学习条件,他们缺的是良好的品德教育;现在的家长,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吃得饱不饱,以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多背了几首古诗,多认了几个汉字,多数了几个数字而骄傲,他们认为这些优点足可以掩盖孩子的自私、任性、无礼、霸道等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更有家长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受半点罪。家长朋友们请记住: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关注孩子的品行,也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

6、对孩子的承诺要守信

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不轻易向孩子许诺言,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对家长说。我国古代有“曾子杀猪”的故事,古人曾子为我们家长作出了榜样,我们家长更应该成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都不缺少爱,但是他们往往体会不到别人的爱,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孝敬的人,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的“碰钉子”。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受点挫折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流点泪,而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在挫折中更茁壮地成长起来。

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和幼儿父母,应该承担起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这一历史履于我们的任务。培养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气。因为,孝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教育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8年10期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概论》----〔2024年第4期〕

[3]《如何培养道德行为》

第三篇: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摘 要】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关键词】 音乐 节奏 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启蒙期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表达能力,继而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在客观接受和主动创造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萌发幼儿去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

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作为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因此有可能只有听觉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感觉阶段与操作的初步阶段——名字的节奏

小班幼儿对自己的名字非常熟悉,有节奏地喊小朋友的名字是幼儿乐意玩的一种游戏。在不断地呼唤中,幼儿不仅体会到集体中的归属感,心中亦会因他人的关注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在无形中又体会和掌握了节奏。孩子们的名字多为三字和两字,所以我们选取了以下两种节奏形式。

如:①2/4

× × | × × ||

王 源 王 源

②2/4

×× × | ×× × ||

严一 格 严一 格

在游戏中幼儿可按坐序,根据幼儿的名字,变换节奏喊,也可由老师拍出二种节奏中的一种,让幼儿猜老师在喊谁,只要幼儿说的名字符号这种节奏就算对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这两种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速度和音强的要求。对节奏一,要求用较慢较强的声音来表示,而节奏二则用较快较轻的声音来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他们会把老师也列入游戏中,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游戏的开放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无形中接触、感受、模仿了这两种最基本的节奏型,同时节奏的几个要素在游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形中又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和伙伴间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二、操作与个体表现第一阶段——我和“节奏”

对孩子来说,认识世界首先认识的是自己,不少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无意识的弹舌头或者拍手来发出声音,国外有学者认为,这是人最早的演奏。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甚至叩牙齿都是让幼儿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

如:①2/

4× × | × × ||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打舌 叩牙齿 打舌 叩牙齿

②2/4

× × × | × × × ||

拍手 拍手 跺脚 拍手拍手 跺脚

通过对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等身体的“歌声”的熟悉,让孩子们将身体的“歌声”配上以上的节奏来表现,能力较强的还可以自主创编,请大家来学一学,和节奏成为好朋友。在熟悉这两种节奏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入了新的节奏型,如三拍子、四拍子等,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用身体的“歌声”熟悉各种节奏。

三、个体表现第二阶段——儿歌的节奏

儿歌有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吟诵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因此,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些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边念边用手拍出节奏(也就是按儿歌的自然韵律,每念一个字就拍一下手)当然,应该选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儿歌进行练习。如儿歌《大红虾》:

× × × |× × × |× × ×××| × × ×|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爸爸的 嘴 巴 里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妈妈的 嘴 巴 里

小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宝宝的 嘴 巴 里

× × × ×| × × ×||

全 家 吃 得 笑 哈 哈

这一首有强烈分明的节奏和整齐自然的韵律的短小儿歌,就很适合幼儿边念边拍节奏,他们不仅巩固了× × ×和× × × ×这两种节奏型,而且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 ×这种较难的节奏型。

再如:儿歌《春天》

× × × | × × × |× × × × ×|

春 天 到 柳 树 笑 弯 弯 的 柳 条

× × × |× × × × ×| × × ×|

随 风 飘 绿 绿 的 叶 子 象 小 船

× × × × |× × × ||

千 万 不 要 用 手 摇

这一首儿歌中就包含了×× × × ×和× × ×、× × × ×三种节奏型。当然×× × × ×这个节奏型较难,要在幼儿熟练朗诵的情况下,再配上节奏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就能自己为各种儿歌配节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众多的儿歌中选择几首节奏感较鲜明的,分别拍出节奏,让幼儿辨别儿歌名称。也可让幼儿拍节奏,老师猜儿歌的名称,幼儿的兴趣是很高的。

四、个体与个性表现新阶段——配器与歌唱

孔启英教授在《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选择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一种节奏是自我创造的体现也是幼儿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扬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

1、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魔鼓的游戏”

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做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其中之一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地辨别到种声音的“声音角”,这些音乐活动,应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例如:一个叫做,孩子们一边说:“魔鼓、魔鼓,你能发什么声?”一边传递铃鼓,念完以后,正好拿着铃鼓的幼儿必须辨别一个他(或她)所希望听到的声音。小班幼儿对这类游戏非常感兴趣,这种游戏适用于各种乐器来进行。

猜谜游戏也很有趣,例如,我们收集一些可以取下盖的式样一样的容器,装入不同的东西,如石头、大米等等,让孩子摇一摇,听一听,如果听出有两个盒内装的东西完全一样,就组成一对,这是一个很好产活动,每个星期换一下盒内的东西。

2、组合乐器音色的活动-----——简单的配器

孩子们在玩过辨别音色的游戏后,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能够组织这些声音?”这种活动可以让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如:(1)用一对沙球或一个铃鼓编配一个节奏型。

2/4× × | × × ||

摇 碰 摇 碰(沙球)

摇 拍 摇 拍(铃鼓)

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由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对节奏进行配器。

(2)选择任何一种乐器,把诸如“天气晴朗,我很愉快”的节奏表现出来。

(3)选择任何一种乐器,表现一首儿歌的节奏。

3、配器与歌唱的组合

唱歌是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方式,也是人的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他们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欢快、喜悦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同样也是他们显示自己能力,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歌唱的基础上与配器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音强和节奏,发展手脑并用的能力。

以铃鼓为例,如:《小鸭小鸡》

4/4 1 2 3 3— | 2 3 5 5— ||

小鸭 小 鸡 碰 在 一起

拍 拍 拍 摇 拍 拍 拍 摇

“拍”指拍一下铃鼓,“摇”指摇铃鼓做划圈动作。通过“拍”和“摇”的动作,孩子们感知了节奏的长度并有了一定的对比。孩子们在学唱这首歌时,我们以“念节奏歌词——念歌词做动作——学唱歌——边唱边按节奏用身体发出声音——选择小乐器代替身体的声音”这样的顺序来学习,通过我们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歌曲的速度非常快,在两次活动后,都能达到会唱、会拍的目标。尤其在选择“身体发出声音”和“选择小乐器”这两个环节中,幼儿的参与性相当高,我们发现幼儿对所有的乐器都进行尝试后,会一直钟情与某一类能发出相似声音的乐器,往往个性比较内向的幼儿会选择沙球等声音沉闷的乐器。在较固定的模式中给予幼儿选择的自由,这样学习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张扬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纲要》指出,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正因为幼儿个性的,因此他们的创意也是不同的、可变的、有相当自由度的。我们采取“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接纳。幼儿对音乐节奏表现出的强烈兴趣为进一步演唱、演奏、创编等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孩子在音乐的世界中发展自我、茁壮成长。

第四篇: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摘要]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利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关键。

一、在音乐和律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二、在绘画和手工中培养动手能力。

三、在表演和舞蹈中培养动手能力。

四、在体育活动和自理教育中培养动手能力。

五、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意义 关键 途径 能力

人的手和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课堂教学是任何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幼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紧抓课堂教学,利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关键。

一、在音乐和律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在音乐和律动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特点。进行节奏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要求幼儿动口念节奏,动手打节拍。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在快乐的情景中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律动教学,更是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幼儿完全学会了歌曲、明白了歌曲的感情之后,跟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适合歌曲内容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在绘画和手工中培养动手能力。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线色、颜色等形象的方式把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的,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静气举足重轻。绘画的过程除了眼、脑,动手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过程。在对幼儿进行系统全面的绘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石头画、叶画的训练。要引导幼儿走向大自然,利用自然,大胆地动手,在用石头、树叶拼画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样的道理,手工制作也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和绘画比起来,手工制作更能直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三、在表演和舞蹈中培养动手能力。

语言教学在培养幼儿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表现能力。而动手能力,就是表现能力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场景或场面的表演,不仅需要基本的语言素养,也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语言课堂上表演的相关内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舞蹈是一种难度较大、综合性的表演。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手的动作。因而,舞蹈教学,更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课堂,更需要把它组织好。

四、在体育活动和自理教育中培养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关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指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都和手息息相关,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健康》课程也要求,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像洗手、洗脸、刷牙、系鞋带等等,都是要靠幼儿的小手去完成。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不仅是培养了其生活自理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五、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科学是一门观察研究的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操作的课程。要多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发现的过程除了观察,还有触摸、比较、试验。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科学学习,很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各类课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要把握这一基本规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其中当然包括其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教育学》

3、《心理学》

4、《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第五篇: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摘要:倾听能力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对其的培养,将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法,阐述了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必要性,针对现实生活中影响幼儿倾听能力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会受幼儿自身、家长的放任态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去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将其渗透到各门学科和一日活动当中,组织活动时应注意材料的选择,多给幼儿一些鼓励,并注重个别差异。

关键词:倾听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1】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给孩子们上健康课《我是小小飞行员》在导入环节老师提问道:“小朋友们想一想,什么东西可以在天上飞呀?”问题还没问完,其中一个小朋友就抢着说:“老师,我知道老鹰可以在天上飞。”其他小朋友听了,也抢着说“麻雀也可以在天上飞。”“乌鸦也会飞。”“还有喜鹊和布谷鸟„„”这个老师只能停下来,等她们稍微安静下来,才能够继续上课。

【案例2】

一天早晨入园时,一个小朋友对坐在她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自己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动画片,说到里面的情节时手舞足蹈的,十分投入。可是听的小朋友只安静听了一会,就开始不耐烦了起来,说:“我看过一个更好看的动画片,比你那个还好看。”便开始讲起了那部动画片的情节。开始讲故事的小朋友很不高兴,两个人争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以上案例所反映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很普遍。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问题刚刚提出来,甚至话只说到一半,有些幼儿就会开始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别的幼儿也无法继续听老师讲课,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在日常幼儿的交往中有些幼儿显的很浮躁,经常会打断别人的讲话,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这些现象中可以明显看出幼儿在活动中以及和同伴交往中缺少一个应该注意培养的行为习惯,即倾听。

二、倾听的含义

倾听,①侧着头听。《礼记?曲礼上》:“立不正方,不倾听。”孔颖达疏:“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清唐甄 《潜书?居山》:“与之处数日,见其身如丘山,神如渊水,无疾言,无矜色,无流视,无倾听,以服其静而自憾未能也。”②细听;认真地听。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望石门》诗:“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河东记?独孤遐叔》:“满座倾听,诸女郎转面挥涕。”宋 文天祥 《跋辛龙泉行状》:“予语以山川风俗之故,君离坐倾听,若谨识之。”巴金 《秋》:“她也专心地在一边倾听。”

三、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必要性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有四大块,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和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并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在其“表达与表现”部分的第一条便是“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幼儿逐渐形成自觉的、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以后的语言学习、交流奠定基础。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数只重视幼儿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会从多方面进行训练,而容易忽视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对语言的理解。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很多幼儿习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总是打断别人的话,不能够安静的倾听,有的则不愿意听别人说话,也有些是听不懂。理解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如果不仔细的去听,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做出相应的行动。

四、影响幼儿倾听能力发展的因素

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发现:幼儿倾听的能力会受到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主观因素(即内因)

幼儿的能力受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制约。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注意力好分散、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自制力较差、专注于一件事物的时间较短、缺乏耐心等。所以如果话题过于单调、枯燥和乏味,那么在倾听过程中一旦外界出现什么新鲜的事物,或者有新奇的声音、物体等的出现,幼儿难免会出现走神、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现象。还有一些幼儿因为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打断别人的说话。

(二)客观因素(即外因)

1、家长的放任对幼儿的影响

很多家长不了解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重要性,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在幼儿频繁的出现插嘴,打断大人讲话等情况下,并不给予纠正,从而让幼儿习惯了即时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些家长觉得让幼儿想到什么就立刻说出来是件好事,可以充分表达幼儿的想法。家长这些思想的误区和错误的做法,使得幼儿越来越不懂得如何倾听了。

2、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周围环境中的成人对幼儿的影响也很大,例如老师,亲戚,邻居等等。成人之间在平时讲话时比较随意,在言行上也不会过多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身边的孩子。而且他们在听孩子讲话时,也很少能表现的很有耐心。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成人不一定感兴趣,当孩子兴致勃勃讲话时,很多家长表现出的是不耐烦的情绪,更有些家长找出各种借口打断孩子的讲话。一些老师在某个同学出现插嘴、打断别人说话等情况时,并不给予纠正,而这个时期的幼儿又爱模仿,所以其他小朋友也有样学样,在班级形成了不良的风气。成人的这些错误态度也会给幼儿带来不良的影响。

五、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幼儿的倾听能力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如此大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更应重视对幼儿的倾听能力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学活动中,注意材料的选择

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特点,因为年龄阶段的原因,幼儿注意力好分散,自制力差,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色彩鲜明的教玩具。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生动、直观、易于接受,幼儿也十分感兴趣。在进行故事活动时,可以配上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或是美妙动听的音乐。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语气声调的变化,要做到口齿清晰、富有感情,还要合理搭配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欣赏氛围。在故事内容的选择上,挑选幼儿容易理解的、喜闻乐见的内容,或是从时下热门的事物中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内容进行故事创编。

(二)渗透到各门学科,和一日活动当中

环境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要渗透到各门学科,以及一日生活当中。例如:语言课时,老师在讲故事或给幼儿播放磁带之前,先对幼儿提出要求,让他们仔细听,听听故事中都出现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实习时在幼儿园上语言课《夏天来了》,诗歌开始前,我先提醒幼儿,让他们注意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东西?他们都在做什么?于是大部分幼儿就会主动去专注于故事内容。

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例如“传话筒”,老师说一句话,让小朋友们一个一个往后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仔细的倾听上一个小朋友说的话,尽量把话记下来,以便把话一字不差的传到下一个小朋友那里。还有有趣的“找错”游戏,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或说一段话,但是把其中几处改错,例如:在讲一段有关春天的小故事时,故意说池塘里有荷叶和青蛙,让小朋友们来找出故事中的错误,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游戏开始前要先告诉幼儿只有仔细听清楚老师的话,才能知道怎样去玩好游戏。

还可以利用社会课,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情景表演等,从道德角度教育幼儿。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去培养,更是一种社会道德的需要。

作为教师,还要能够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多与幼儿进行交流。早晨入园时的谈话活动就是很好的机会。可以同幼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可以问问幼儿“昨天看了什么动画片呀?”“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呀?”“周末去了哪里玩呀?”问问他们身边的感兴趣的事,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有意识的去倾听别人说话。

(三)多给幼儿一些鼓励

幼儿对鼓励很敏感,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多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当幼儿仔细聆听别人说话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正因为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就应该经常从正面来肯定幼儿,反复如此,幼儿便会乐于去倾听。当然,出现了不好的现象时,教师也应及时纠正,改掉幼儿的不良习惯。

(四)注重个别差异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对他们的要求也就不同。对倾听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和他们说话时吐字要清楚,口型要稍微夸张些,放慢语速,让他们听清每一个音,可利用手势或肢体语言,使他们能够理解。对于倾听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多让他们多进行一些复述、回忆类的活动。老师讲完一篇故事以后,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的内容。实习时上语言课《小蚂蚁飞上天》,讲完故事以后,我根据每个幼儿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请一些小朋友大概回忆一下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东西?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让他们尝试着去回忆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回忆,可以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总结

倾听能力对幼儿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倾听,就意味着要认真听他人讲话,并理解别人的意思。通过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听的兴趣,还能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使幼儿不光在语言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歌德说过:“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的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可以看出,倾听也是一种道德表现,是对他人的尊重,可以起到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作用。对幼儿的倾听能力,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培养,更需要渗透在其他各种活动之中,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每个孩子的特点,个别对待。还需要家园配合,让家长参与到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来。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能为幼儿以后的语言学习和交流奠定基础,能给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幼儿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与科学教育》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礼记?曲礼上》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