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促进教育系统职称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180305.html

第一篇:促进教育系统职称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教育系统职称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秀二中

杨华秀

我县教育系统自87年开展职称改革以来,以职称工作为重点的人事管理改革已走过22年历程,历经22年的深化和规范,职称工作已从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向注重德才兼备、能力业绩方向发展,对促进教育工作者遵纪守法、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严谨执教、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和提高质量意识;对促进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了导向和杠杆作用。

职称工作关系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学校的和谐稳定、科学发展,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全面展开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合同管理,是目前职称工作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适应这些转变,落实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本人思考如下:

一、改进和完善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条件 职称评审条件是一项政策性极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定,关系教师的发展方向。现行的评职条件中,有些条件对树立学校科学人才观是不是有束缚作用,值得探讨;现行的评职条件是不是能很好引领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发展,该不 该进一步完善,值得研究。

职称英语考试合格,是评中级以上职称的必备条件,对这一条件,我有个人看法: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只在对外交流时使用,可现在人事部门逼着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达到免考年龄的除外)学这门工具学科且必须过级,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如同赶鸭子上架,为了晋中级及以上职称,从取得中二(小一)任职资格一开始,有点英语底子的就开始加班加点补英语,没有英语底子的就开始“混考”(请英语教师参加考试,然后传递、抄袭、发短信等等),职称英语的重要性和与之带来的弊端值得掂量,这种人事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职称英语考试模式,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吗?非英语专业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非英语不可吗?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英语吗?不是的!学校的对外交流,有英语教师来完成,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说,这一要求的使用性就值得怀疑了,要是这些教师用苦学英语的时间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或者用来专研中文,将会对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不要让教师说职称英语考试是人事部门的找钱手段,这一规定可否废除? 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整合课堂,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评职组织职称计算机考试十分必要,然而,自从人事部门组织职称计算机考试以来,计算机考试就分理论考试和机考,所有事业部门试卷一统化,每年的机考题型一统化,这种考试 发挥了引领作用,其形势是否对所有部门都适用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就医生和教师而言,由于专业的区别,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求就有很大的区别,市人事局的一统化考试就无法把它体现出来,假使市人事局把命题权下放给市级各事业单位,再由市人事局审批后统一组织考试,专业化的区别就能体现了,这样就能更好地引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朝着专业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随着学校评价机制的改革,对教师的考核,已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走向重过程管理,抓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对教师考核的改革应该推动教师评职的革新。现行的初级职称评审,在工作学习和业绩方面无硬性要求,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在评职方面给年轻教师一点学习和业绩的压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动力,这方面希望引起重视;在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评审中,08年县教委以补充通知的形式对工作业绩作了规定,这一规定却没有在09年评职要求中出现,不知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疏忽或是有其他难言之隐,我认为这一要求不仅对促进学校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有利,也符合重能力、业绩的职称改革要求,应该明朗化;在高级职称评审中,非文章发表不可,主管部门的指导思想不可怀疑,可收到的效果却不敢恭维,随着出版的市场化运作,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得稿费已悄然离去,取而代之的是谁出钱就给谁发表文章,刊物编辑收到钱,不管这篇文章是不是在网上七拼八凑的剽窃产物,照样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连剽窃能力都没有的人,只需花几百上千元,就可以找人代写论文,评上职称后每月可涨大几百元工资且终身受益,照样是极划算的交易,这种魔高一丈的现象,应该想办法抑制,否则好的初衷却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县从走专技人员“评聘分开”逐步规范到“评聘合一”,由于学校“岗位设置”的指标限制,评职竞争又重新突出出来,学校符合晋职基本条件的人多而岗位数有限,各校就出台了相应的晋职评比细则,纵观全县学校的评比细则,标准各异,甚至有个别学校为了照顾某人,就照箩箩编筐筐,搪塞随意改动标准为在改革中完善,这引起了教师的极大不满,埋下不和谐因素,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出台一个指导性细则,让学校根据去实情充实和完善,这样可能对克服随意性能发挥作用。

推行绩效工资后,有教师开始讨论评职是否该交评审费的问题,教师们的理由是:给教师评职,是评审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范畴,他们的工作已经获得了工资待遇,工作费用不应该由老师们承担。对这一问题,学校现在只能作这是上级的文件规定的解释,至于收评审费的具体原因,还是敬请上级组织最好给教师们作个说明吧!

二、探索学校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

人才强校,是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转变应试教育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关键在学 校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制度和措施,能否真正调动教师自觉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城区及周边学校超岗,边远的农村学校缺岗,实施岗位设置按岗聘用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委出台了支教的优惠政策,动员超编学校的教师到边远缺岗的学校去凑人数,这样做,确实能解决一时的平衡问题,却留下了后遗症:当年在山区工作,由于有背景而进了城,今天又回到山区去,却戴上支教光环,享受优惠政策,那些长期扎根在山区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教师,为山区教育作出了实际贡献,评职晋级却没有在山区来“舞火把”的支教人员的优惠政策,他们的心态能平衡吗?这对逐步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是不利的。如果我们能推行德、能、勤、绩综合考核靠后的超编人员下调制度,还会担心掀不起教师的竞争意识?淳朴的山区教师也无话可说了。

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规定,给各类学校都带来了矛盾:城区学校中高级职称人数多岗位少,乡下学校高级岗位出现空缺,中、初级岗位超饱和,虽然首聘根据任职年限采用了超岗聘用等形式解决了矛盾,但却给后面的评职带来了压力,就拿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中级岗位20个指标,8、9、10级分别是6、8、6人,学校取得中级任职资格的教师21人,根据任职年限的规定,进岗情况为8级4人,9级1人,10级6 人,有10人因为09年5月才取得任职资格,只能高职低聘在11级岗,09年我校有6名教师符合晋升中级职称条件,因为10级无空缺,未能晋升,按照现行进岗规定,不考虑人事变动因素,我校要5年后10级岗位才会有2个空缺,到时符合晋升中级条件的教师将到达40人,现在就已经达到晋职基本条件的教师,要他们再等5年才看到评职的一线希望,这样能长期激发这些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吗?评聘合一是建设和谐学校的需要,岗位设置是为了建立学校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两者都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可是我们得想办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推进学校的发展啊,因为强调“师本位”的今天,只要教师做事,不许教师晋职,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为了两者兼顾,本人认为,对于有岗位超饱和现象的单位,主管部门应该规定一个“饱×进一”的办法,既让教师能看到希望创造条件不放弃竞争,又能逐步规范到评聘合一。

创新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关系重大,任重而道远,本人的思考,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宏观政策需要组织决策。

2024年10月11日

第二篇: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省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思想解放、加快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开放,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的工作目标。为加快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我省教育系统注意改善市县和乡镇教师队伍状况,实行教师聘任管理,规范教师流动;改革小升初招生方案,大力推行免试就近对口直升,义务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我省义务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生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矛盾突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向不均衡,长此以往,使义务教育积贫积弱。近年来,我省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的硬件水平提高较快。但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大省,与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相比,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投资年递增的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近三年来,我省的教育投入在许多地区占当地财政的比例连续低走。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省许多地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资金流向却并没有向本应作为投入重点的义务教育倾斜,反而是有相当多的部分流向了非义务教育部分。这也是我们总是说教育投入年年增加却年年感觉不到义务教育经费增加的一个原因。以近三年南京各级教育(不含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的资料分析,2024年总增长率为199.08,而初中部分增长118.37,小学部分增长仅有33.66;2024年总增长率为123.52,而初中部分增长仅有32.64,小学部分增长65.52;2024年总增长率为-58.01,初中部分增长-11.33,小学部分增长率为21.28。这组数字反映了三年来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呈较大的不稳定状态,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还体现在郊县和偏远乡镇的学校环境面貌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即使是城区学校,由于事业发展的要求较高和资金来源的不足,所导致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也使得有些校长不得不为能弄到钱而大伤脑筋。而冒着很大风险“乱”收来的费用,实际上是大部分用来冲抵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部分。普遍地看,在我省许多地区的部分市区初中小学、郊区和县城镇的广大初中和小学,教育经费的缺口年年还存在着。据调查,南京市浦口区一所初中2024年以来教育经费缺口达54.19万元,六合区一所乡镇中心校2024年以来的教育经费缺口达958万元,就是城区的一所知名度较高的完中,其初中部分的教育经费缺口也高达231.87万元。学校资金投入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二类三类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治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也是不可能的。

布局不尽合理,优质生源分布不均匀。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小学和初中校在办学水平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优质学生一味地“舍近求远”,择校而学,又使得名校大量获取优质生源甚至吃不了,而薄弱学校不仅生源差而且吃不饱。这种情况事实上对名校和薄弱学校都造成了情况不同的不良后果,恶性循环加剧,校际差距越拉越大,那些相对薄弱的学校更加远离优质学校的方阵。这种情况必然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制定严格的评估体系,把公办学校划出层次分明的等级,即所谓的薄弱学校、普通学校、乡级学校、市县级学校、省级学校等等,目前又在大力推行星级学校的评选。这样做无疑更加剧了择校风的盛行,与促进生源的相对均衡化背道而驰。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发表几点思考和建议:

1、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经费问题,是国家宏观投资政策把义务教育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也是要不要用国家财政来支撑和保证的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上。我们认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不仅要认真规划,科学决策,还要体现在经费投入的充沛,和政策措施的有力。要强化政府的责任,特别是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责任。要把九年义务教育摆进各级政府财政的总“盘子”。如果不抓住教育经费问题这个牛鼻子,不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郊县和乡镇义务教育)摆进各级财政的“盘子”里,不能用“皇粮”来支撑和保证义务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态势,为难一线的办学,限制广大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我省的义务教育由政府办。应实行两级考核,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实际收入(可支配收入),制定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标准,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对义务教育基础较薄弱的地区,除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为薄弱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防止校际义务教育资源差距继续扩大。

实施“向薄弱学校倾斜”是重要的政策措施,必须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要严格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核算监管,实施义务教育基本资助金和辅助资助金分离制度。基本资助金按同样的生均标准投入到各学校,辅助资助金则投向办学条件差的学校,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资源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包括把好本级财政的预算审查关,实行教育经费的预算单列。对执行中违反规定者应依法追究责任。另外,政府义务教育改革措施出台时要特别谨慎。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力,决不能变相扩大收费。政府不能削弱对义务教育的监督管理。

2、转变对原有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旧有观念,重新审视我省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我省许多地区在八十年代曾经采用高中单级办学体制,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这样做的好处无论是对办好初中还是对办好高中都具有积极意义。采用高中单级管理的体制,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重新构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体系。近年来,许多地区对高中投入比重过大,这实际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对义务教育的必要投入和正常发展。应该先将初高中剥离,才有可能改变义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集中力量办好每一所初中,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义务教育的水平,有效缓解“小升初”中择校风的压力。要通过体制调整,促进教育教学人员队伍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3、要彻底改变“漂漂亮亮的薄弱学校”的面貌,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是其中要件之一。改变生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就需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大力改革“小升初”的招生办法,努力从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尝试运用“小升初”电脑派位的方法,以探求在择校人数大于可招生人数情况下的招生之路。“小升初”电脑派位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长选择学校的自由,但有利于缩短教育差距,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这个方法全面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对未来的“小升初”招生工作产生引导作用。当前需要研究改进电脑派位工作,加大电脑派位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在今后一个较长的阶段,还需要持续电脑派位的“小升初”招生方法,这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小学的教学和管理。要提升薄弱学校的内涵,加强常规质量管理,减少广大群众对电脑派位的忧虑。要把教育资源放大,使之与薄弱学校的办学相衔接。

要淡化、逐步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统一标准,实行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不能一方面在倡导公平竞争,呼唤均衡发展,一方面又在大力开展评星级学校的活动。缺乏科学评估标准的花样翻新的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客观上是在鼓励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要考虑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主权,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上的择校需求;而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同时,要规范民办教育,限制假借共有教育资源兴办所谓的“民办”教育,保护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是新时期党对教育事业在更高层面上的宏伟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均衡发展,主要责任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相信我省的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从我省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促进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如何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和农村,农业增长,金融领域,产供销

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道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话。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对金融服务要求更高。

二、现代农业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的问题

资金外流是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问题比较突出。从存贷总量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比下降,存贷差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量减少;从资金流向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明显,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失衡;从资产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农业贷款风险高,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利用有效载体,创新业务品种,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在支农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当地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作为农信社支农的基础和载体,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农信社的支农方式和支农效果。为此,探寻农村经济新变化的支农难点,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一)农业的天生弱质性是发展种养业的根本难题

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一两年来,受“厄尔尼诺”规律反常引起,我国各地洪水势头迅猛,洪涝灾害频发,带来的损失巨大,的信贷支持重任依然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定位于服务“三农”,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对城镇市民的信贷支持没有定位上的要求,投入都有较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支持乏力。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分析,加速城乡经济互动,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农民进城的风险规避问题和市民下乡的资金支持问题。

三、如何促进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一)构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

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在政策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利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第三,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银行可以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促使形成农村存款留在农村的机制。第四,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

形成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的基础。一是完善担保体系。应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资或支持的县域信用担保中心,发挥其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以有效解决“三农”融资担保难问题,降低信贷支农风险。二是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农村信贷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缺少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农业保险风险大,经营成本和赔付率高,回报率低,有的农业保险业务甚至持续亏损、日趋萎缩,导致涉农产业防灾避险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将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新的支农方式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管理技术,从财政补贴、定价原则、风险补偿和转移等多方面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习深造种养专业技术,支持中介组织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七)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二、三产业的信贷投入

农村人口多、经济效益低是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实情。如果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经济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加大信贷投入,利用有效载体,进一步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并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大突破。要达到预期目标,农村信用社一是要创新业务品种,大力开办小集镇小宗房地产开发及按揭贷款,在信贷投向上,要注重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以县城、集镇为中心,统筹兼顾国道、省道、铁路沿线的乡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避信贷风险。通过信贷倾斜,形成与省、市、县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促进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创新农户联保新机制,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的多样性,农村信用社要有目的性地支持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向沿海、沿边、大中城市周边转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而此项工作的难点仍然是信贷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针对举家外出这一实际,农村信用社要在农户联保的机制上下功夫,通过亲属联保、朋友联保、邻居联保甚至于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联保,以及扩大联保范围、细分联保级差,辅之以强强联保、强弱联保方式,达到既支农又防风险的双重效果。

(八)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贷投入

在坚持依托市场、立足资源、围绕特色调结构的前提下,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资源、技术优势,并且事关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农村信用社要加大信贷投入,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是信贷支持要实行区域布局,连片发展,建立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要重点培植一批种养专业户,并通过专业户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带动农民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走扶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路子,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小生产”与“大群体”相结合的规模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使支农资金的低产出、低效益转化为高产出、高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进程中“有场无市”或“有市无场”的问题,搞活农产品流通,拓宽窗口市场。根据农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基础设施条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一批产业化业主联合建立水禽、蔬菜、粮油等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努力抓好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结论

在现阶段,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必须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

第四篇:促进水晶玻璃行业发展的思考

水晶玻璃行业是宝应县特色经济板块之一,其出口额约占全国玻璃工艺品出口额的三分之一。受美国次贷危机衍生的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水晶玻璃行业影响尤为明显。为深入了解此次金融危机对该行业的影响,我们特选择全国闻名的“水晶玻璃”之乡西安丰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水晶玻璃企业概况

该镇现有水晶玻璃生产、加工企业118家

(內外资合计),其中,规模企业12家,一般纳税人企业34家,小规模纳税人以下企业84家,从业人员1.2万人。1-10月份,全镇水晶玻璃一般纳税人企业实现开票销售8566万元,实现利税664万元,其中利润322万元。去年同期,全镇有水晶玻璃一般纳税人企业30家,开票销售8102万元,创利税741万元,实现利润486万元。同比全镇水晶玻璃一般纳税人企业净增4家,开票销售增长5.7%,税收增长34.1%。但企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66.3%,降幅较大。有部分规模小的加工企业关停。据走访相关水晶玻璃企业调查了解,目前水晶行业利润下滑及部分加工企业关停的原因有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方面,但最主要还是受金融危机冲击。

二、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

(一)金融危机导致汇率不稳,不少企业利润下降。水晶工艺品外向度较大,出口订单大多在较早前就签下,价格不能随意变动。而国际主要以美元为结算单位,最近两个月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人民币的走强,虽然企业在签单时考虑汇率的变化幅度,但汇率的变化之大出乎预料,本来就已经非常薄的出口利润,在经受汇率变化不定的冲击后,企业基本上只能维持日常的生产运作,扩大规模等成为奢谈。另一方面,由于汇率变动的风险,许多水晶工艺品企业对长期订单充满顾虑,不敢签或只能签小单,导致大量订单流失,利润减少。

(二)金融危机导致订单减少,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欧洲受影响也较深,而这两地正是水晶玻璃工艺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今年的春、秋广交会上前来咨询和洽谈的新客户不多,老客户也明显减少,只有前几年三分之一,客户中来自欧美市场的也不多见,水晶玻璃工艺品的成交额大幅度下降。每年10月前后是水晶玻璃工艺品厂向国外发货的高峰,以迎接圣诞节商战,但今年却看不到往日的生气。如扬州舜天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至目前实现销售180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6.7%,利润则下降70%。一些依赖大企业转手订单或为大厂配套的的小厂,生意更是难以为继,许多水晶玻璃厂已开始减人,有的甚至已经关停。

(三)金融危机导致信贷紧缩,不少企业资金紧张。资金紧张主要源于四方面:一是银行贷款。以前企业凭借自身良好的信誉并提供一定的保证,就可以贷到款,用于资金周转,手续较为简单、便捷。但现在银行对形势发展信心不足,收紧了企业贷款资产审查标准。二是供应商的账期。原先在原材料供应上,一般供应商都会给企业两三个月的账期,但现在很多供应商为了规避风险都要求现钱交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三是资金的回笼。产品出口后,受危机影响,购方资金难以保证按时回笼,加之国家结汇的时间要求,少则三两月,多则半年,非自营出口可能时间会更长。四是退税政策。水晶玻璃工艺产品90%出口,国家降低出口退税幅度,退税由原来13%下调到5%,出口产品和企业净利润减少幅度较大,从而导致流通资金困难。

(四)金融危机导致信心缺失,不少企业等待观望。全球金融危机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相关企业负责人对未来1~2年海外市场复苏均表示不容乐观。因海外市场普遍不景气,国内市场也不容乐观,竞争更趋白热化,加上广交会接单数量大幅减少,不少企业业主萌生了转行的念头。如镇内金莹、恒弛两家企业,原先经营质态在同行中还算可以,是我镇的成长型企业,目前业主已着手经营其他业务,其水晶加工业务仅处于维持的局面。目前全镇从事水晶玻璃工艺品加工的个体企业关停20多家,生产经营不正常企业30多家,可以说全行业遭遇较大挫折,而更多的企业处于观望状态。

三、目前企业的企盼

一是盼银行信贷的支持。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会有一个过程,从订单情况来看,生产加工可以继续往前走,水晶玻璃工艺品不是没有订单,只是利润在变少变薄,但完全可能通过量来积累,眼下最大的问题是,整体信心不足,资金成本较高。

二是盼结汇时间的调整。企业业主不希望承担非生产经营问题出现的风险,产品出口付出去的是人民币,收进来的是美元,但结汇有个时间过程,如今年接的就是明年的订单,从加工到发货,再加结汇时间,这期间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可能从6.85变成了6.75,造成收入的不可预期性。

三是盼退税政策的优惠。此次,国家对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真予以了上调,但对玻璃水晶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仍维持5%。建议相关部门予以适当调整。

第五篇:促进隆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促进隆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隆回县农机管理局局长邱加卿

近几年,隆回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势头良好。但如何促进农业机械更好更快地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隆回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隆回位于湖南省中部稍偏西南,耕地总面积67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0万亩。从1955年引进双轮双桦犁用于耕地,1956年引进2台日本产煤气机用于提水抗旱,到目前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58045台、23万千瓦,农机化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近几年来,在几个中央1号文件的推动下,狠抓农机新机具的推广,据统计,全县已有农机大户、种粮大户150名,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年作业收入达600余万元,机收机耕面积达55万亩。2024-2024年连续两年被省农机局评为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农机科技推 广工作连续3年位于全市前列。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

一是降低成本促增收。一台半喂入收割机每天可完成作业面积80亩,亩生产成本20元,而人工作业每亩成本150元。一台旋耕机的平田速度是以前的10倍。机械化肥深施、机械喷洒农药可提高肥效和药效,减少用量。二是延长种植时间促增收。农业机械化生产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双季生产,提高土地产出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我县复种面积达50万亩。三是抗御自然灾害保增收。近三年,我县在抗击洪涝和干旱中共出动各类排灌机械12274台套,其中柴油机7152台套,机电排灌面积42万余亩,为农民挽回了损失,保证了粮食收成。四是扩大就业促增收。先 进农业机械一方面替代出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力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劳力从事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经营、农机运输和农产品加工工作,扩大了农民就业空间,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三、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人为本,服务农民。首先,帮助农民选好农机,推荐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先进适用同时可以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的农业机械。

其次,指导农民用好农机,加强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此外,要组织好农机化生产,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开展代耕、代播、代收作业服务。

2、试点示范,先易后难。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缺乏等特点,以机收为突破点,提高现场示范会的次数和规模,深入田间地头,将农用机械推广至农民家门口。、倾尽全力,培植大户。培植农机大户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一要完善信息服务,为农机大户打造信息平台;二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大户素质;三要建立扶持机制,优先给予补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4、争取支持,加大投入。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对农机投入;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体制,并通过农机化项目建设、外引内联、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促进教育系统职称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