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昌平区2024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171744.html

第一篇:昌平区2024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通过规范单位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措施,努力创设符合“人文北京”要求的语言文字环境,使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更好地适应首都和我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今年,秉承各级领导信任,经市语委推荐,国家语委批准,我区被列为北京市“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区,我们昌平的语言文字工作者深受鼓舞。现就2024年得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前提

昌平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2024年初,副区长方炎、教委主任李永生全程参加了市语委对我区语言文字达标单位的验收工作,并对昌平区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出指示。

2024年3月,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市政府召开,副市长、市语委主任黄卫、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等领导出席会议。昌平区副区长方炎亲自参加会议,并代表昌平区语委进行了题为《抓住契机,加强领导,促进语言文字工作再上新水平》的经验交流,我区语言文字工作“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管理方式得到与会领导的肯定,经验在全市推广。

4月得知我区被列为北京市“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唯一的国家级试点区以后,昌平区政府把此项工作当作市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区政府和教委领导多次召开协调会,通报赴苏州参加国家语委试点工作研讨会精神,部署昌平区试点工作。

更为可喜的是,9月18日,昌平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启动仪式在昌平居庸关举行。昌平区委书记侯君舒、区长金树东、副区长方炎、区委常委孙启都参加了参加启动仪式。

方炎副区长多次了解该活动启动后的进展情况。

二、做好试点工作是我们的本分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3月份,我们接到了完成“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的任务,当即我区就成立了以方炎副区长为组长的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区教委、区语委、区文委、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多家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区语委办,孟春雨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行动的指导、督察和保障。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宣传与检查。

2.确定试点活动方案

3月份,我们接到了完成“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的任务,当月,我们即派出两名语委干部赴江苏苏州参加试点工作研讨会。语委干部积极参加了试点工作的研讨,并认真学习思考试点的相关工作。参会归来,及时向区领导汇报,并对我区中小学经典诵读的基础进行调研,初步确定了活动方案。同时,多次和市语委领导协调,讨论修改活动方案。到八月中旬最终确定了昌平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活动方案。

3.启动仪式隆重热烈

9月18日,昌平区语委在国家语委、市语委的指导下,克服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等苦难,在雄伟的昌平居庸关脚下举行了全国第13届“推普周”闭幕式暨昌平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启动仪式。昌平区师生代表宣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倡议书,与会领导向师生代表赠送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回龙观社区“风雅诗社”会员代表、昌平实验二小、昌平五中、马池口中心小学的部分师生还表演了精彩的经典诵读节目。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林、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等领导出席会议。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林、昌平区区长金树东分别代表北京市和昌平区的致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4.活动扎扎实实确保有效

⑴高水平的师资是做好试点工作的保证

区语委在试点方案在确定之初,就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昌平区语委发动区教委教研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和区文化委、区特区办事处一道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活动和参观交流活动等引导试点学校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特别是古典文学修养。同时引导试点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指导,定期开展诵读研讨和交流。在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和业务评比,实现师生“学教双赢,共同成长”。为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我们向试点学校教师赠送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精装本,为教师学习提供依据。另外,我们还努力增强实验教师的荣誉感,强调参加实验工作的意义,为教师教师开展试点研究增强精神动力。

⑵自主开发的教材是完成试点工作的凭据

昌平区的试点工作将中华经典名篇的诵读、书写和讲解纳入学校校本教材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在语文、历史、思想品德、音乐、美术、抒发等课程中融入并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二是鼓励试点校开发经典诵读、书写、讲解课程,或借助现代教育手段进行经典诵读教育实验。昌平区小学教研室,整合全区教学资源,开发了一套1-12册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低年级教材内容将每首入选的诗词分为“诗词”、“帮你理解”、“引你欣赏”三个部分,高年级教材内容分为“诗词”、“简介”、“注释”“赏析”四个部分。巩华中心小学是北京市语言文字示范化学校,该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性工作。“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校在市区语文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国学课程开发实验小组,在全校开展了学国学的实验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套国学教材。1-6年级分别是:《三字经》、《千字文》、《精读〈弟子规〉》、《精读〈论语〉》、《精读〈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还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读本》。语文教师徐辉还编写了《中国古训》。编写过程提高了试点校教师的语文水平,为学生学习诵读古诗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活动的开展。

⑶开展特色活动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推手

昌平区一是将中华经典名篇的诵读、书写和讲解与学校社团活动、学生竞赛活动、课外活动及其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利用校广播站、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展示中华经典及诵读、书写、讲解实践。二是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热心中华传统教育的人士请入校园,指导诵读、讲解、书写实践;同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向社会的辐射。

昌平区教委在开展试点校教师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了试点学校教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教师培训成果展示暨语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优工作,全区十二所试点学校的教师参加比赛,共上报教学/实践活动案例87例,其中小学59例,中学28例。目前评选正在进行当中,结果将在2024年3月公布。师资培训展示工作推动了活动创新,形成了立足课堂、学科融合、课内外互动、家校一体的活动局面。

2024年6月,昌平区教委、昌平区语委共同举办昌平区小学生古诗诵读、硬笔书法比赛活动。全区46所小学1—6年级学生共计26890人参加此项活动初赛。决赛分片分别在小汤山、巩华中心和昌盛园小学南口铁道北举行。1—4年级405人参加决赛。

一、二年级选手分别从八类古诗中任意抽取一首有感情地背诵。三至四年级的选手分别从十三类古诗中任意抽取一首默写下来。要求规范美观展示硬笔书法水平。最后评选优秀学校16个,优秀指导教师5人,优秀学生33人。区语委为获奖学校、教师、学生颁发了奖状和奖品,此项活动在教师学生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推手。

三、“教有特点,学有特色”是开展试点活动努力的目标 通过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我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责、语委主抓、各部门支持、中小学特色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批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正在逐渐形成。

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在活动中发挥了业务指导和研究引领的重要作用,把经典诵读列入中小学生语文能力考察必考内容。区语委注重行政检查和组织落实,多方协调,做好保障。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做好活动的宣传介绍,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巩华中心小学充分使用校本教材,每天利用课前时间开展读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活动,同时每各年级建立了一个学生社团,定 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昌平五中把经典诵读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元素,通过电子屏、宣传墙、校电视台等渠道开展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形成。

昌平实验二小,把经典诵读同读书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晨读、午诵、暮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学科渗透的功能,加强学校传统美德的教育,把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作为经典诵读行动的重要任务。

马池口中心小学和昌平三中发挥本校师资突出的优势,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在书法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在无声的体验中感受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通过练习书法、学写汉字等,感受中华文字的无穷魅力,形成了书法特色。

四、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和今后工作的设想

由于时间、人手和工作能力的原因,试点工作开展还不够均衡,个别学校与优秀学校的差距还比较大。语委办督促、检查的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另外,部分学校的语言文字特色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提炼,特别是为其搭建更大的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试点工作朝更高的目标努力。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开展经典诵读能力比赛,深入进行经典教学的研究,组织学生开展更加生动、活泼的经典诵读实践活动,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为北京争光。同时,也诚恳希望各兄弟区县对我们的工作多加指导,把试点工作做得更好。

昌平区语委办 2024年1月

第二篇:昌平区

码 : KT0826 完成单位 : 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研究人员 : 于泓、孙久文、刘敔、叶振宇、王玉兰、杨旭、邓慧慧、时晓栋、贾瑞敏、李昊、贝彦威、易姗 获奖情况 :

一、研究思路、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昌平区是首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第二大集中地,也是全国高校数量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改革三十年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入驻对当地各项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驻昌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于为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在“十一五”期间,昌平区委和区政府提出“强二兴三优一”的发展战略构想,体现出实现产业转型,保持发展势头是区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识。而实现发展战略构想的途径就是要推动科技发展和体制创新。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破发展瓶颈,使昌平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昌平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最后,以制度创新为主导推进昌平的区域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是昌平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培育制度创新主体,构建一个良好、有序的制度创新环境。

课题组认为,首先,高校作为区域系统中的一部分,不断与周边区域经济活动发生投入产出关系;其次,随着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的积累,昌平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本持续下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后,从竞争优势来看,昌平区政府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网络,能够为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优势。因此,昌平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要建立在如下基本理论之上:第一,投 入产出理论。它是根据各经济部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原理,运用线性代数的方法来分析一个经济结构中各部门的投入量与产出量及其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第二,内生增长理论。它强调的是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置于经济增长核心地位。如果一个区域由于技术研发投入增加使其技术知识达到了较高水准,那么这个区域就会继续生产更多的技术知识,从而经济增长会更加快速。第三,波特的钻石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有六个方面要素对竞争优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钻石体系。第四,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它是波特理论的进一步延伸,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关的主体因素(包括实施创新的机构或者组织)和非主体因素(包括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所构成的具有开放、多向、系统特征的网络体系。

根据上述基本理论的原理,结合北京市的发展对昌平定位的要求,课题组认为,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扩大区域经济规模,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高校因为扩大办学空间而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更新,提高区域固定资产增量;高校对周边的商业、服务业、邮电以及交通运输业等都会有相应规模的需求,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迅速增长;高校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稳定的来源,高校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第二,聚集高素质人才,积累区域发展的智力资源。高校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科学思想活跃的

科技队伍,是区域创新的核心载体。它面向全国招收高素质人才加以培养,这将为地方日后发展建设了一个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库。大学还可利用园区内师资和教育场所的共享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如在职学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区域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第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高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或者管理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它表现为发挥科研优势,及时向企业转化应用研发成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经历长期培育而形成的创新环境会通过人员交往或者业务往来等在区域内就近传播开来,塑造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氛围。第四,促进区域文化繁荣,营造良好城市形象。从教育功能看,高校可以传承区域优秀的文化,陶冶年轻人的情操,塑造识文化、懂文化、用文化的英才。从高校的研究功能看,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将承担着区域文化的整合、引导、创新等方面作用,这为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高校的产业功能看,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识别、推广起着重要的视觉作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还有助于塑造城市的投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负面作用:高校建设带来大规模征地问题;高校管理对地方城市管理形成挑战;大量的人口集聚和土地开发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压力。

二、驻昌高校及科研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昌平凭借毗邻北京中心城区的优势和独特地理位置,早已成为首都第二大高等教育基地,跻身全国高校重镇之列。当地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与高校的入驻紧密相关,高校规模的扩大对加快昌平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空间扩展均产生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昌平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和规模都出现较快增长,初步形成具有圈层空间结构的高校聚集区。具有表现如下特征:第一,昌平高校学科设置体现办学特色。比如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科设置以石油勘探开发与加工为重点,中国政法大学则是中国法学学科最为齐全的大学之一,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华北电力则是全国电力领域的知名重点大学。第二,昌平高校发展层次和方向多元化。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石油大学、化工大学都属于研究-教学型大学,北京农学院则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全部民办高校属于教学型大学。第三,昌平高校分布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特征。昌平高校分布则显得相对分散,高校空间分布大体上构成了四大组团:昌平城区及科技园区高校组团、回龙观文化区高校组团、沙河高教园区组团和阳坊工业园区组团。第四,高校分散办学和产学分开的趋势明显。目前,多数高校仍然处于多地办学和多个校区共治的状态,这基本上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和民办教育办学体制缺失等条件下所形成的产物,这种态势对昌平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五,民办高校属于职业应用型大学,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民办高校在学科设置、招生办法、收费办法以及培养模式都有别于公立大学。他们在学科设置方面优先考虑与昌平的优势产业相结合,尽可能培养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高职人才;不过,还应该看到民办高校片面追求扩大招生规模和办学空间、设置专业存在高度雷同等问题。第六,军事院校嵌入式发展,对地方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军事院校可以利用自己优势向世界介绍昌平、推销昌平,扩大昌平的国际化影响力和提高国际美誉度。

公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昌平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其现状特征如下:首先,公立高校之间的科技创新基础差距大。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基础相对较强,北京农学院则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次,公立高校之间的科技创新投入体

现办学特色。受到学科设置的影响,理工科类大学的科研经费普遍高于文科类大学。

最后,高校招生专业设置与昌平产业发展方向对比也是课题组关心的内容。从公办高校看,它们开设的专业符合昌平区域产业方向的专业仅占25%左右。从民办高校看,它们在专业设置方面与昌平的产业方向具有显著的一致性,约占全部专业总数的32%。

三、昌平高校对昌平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课题组借助投入产出表、昌平历年统计数据、北京市历年统计数据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估算方法、回归分析等方法全面考察高校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效果。

第一,投入产出效应。就投入效应看,以沙河高教园区为例进行分析,沙河高教园区规划总面积为11995.8亩(含玫瑰园),规划建设面积11004.45亩。园区拟获准入住高校有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外交学院。调研资料表明,2024年计划投入资金约29.15亿元,直接创造税收将超过上亿元,加上周边配套的商业和住房投资,预计投资总额将超过35个亿,约占全区2024年全年GDP的40%以上。就产出效应分析,根据课题组对昌平高校在校师生的调查数据,昌平在高校师生全年共计消费总额达到12亿,扣除掉在区外消费,预计其中的8.4-9.6亿元的消费额直接在当地发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职工的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包括餐饮与住宿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旅游业、交通仓储与邮政业、金融和保险业,它们分别占全区相应行业增加值总额的79.2%、34.7%、8.9%、77%和7.3%。

第二,收入、就业和带动效应。如果用高校组团所在的乡镇与其他地区的收入作对比分析的话,2024年高校组团所在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要比非高校组团所在乡镇高出1899元,可见,高校落户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作用不可忽视。如果采用高校供需的相关行业就业量作分析的话,建筑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就业人数均超过5000人,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教育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它们从侧面反映与高校紧密相关的行业正在成为本地区居民就业的重点领域。最后,考察高校对昌平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课题组使用OLS横截面回归分析方法考察高校对昌平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选取昌平地区经济规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高校在校生数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还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率、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等控制变量。OLS回归结果说明了高校学生数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带动昌平区域经济增长。同时,高校扩招引致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从而增加居民非农收入,最终给当地带来经济增长。

第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如果以北京市人均用水量和生活能源消费量为准,估算昌平高校师生全年共需自来水3560.38万立方米水和94393吨标准煤。如果考虑到污水和生活排放,高校园区每天共计7.8万立方米的污水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占全区污水处理能力的46.15%;每天高校将产生超过161吨生活垃圾,约占全区垃圾作业总量的17.65%。据此得出,区内的四大高校组团未来若干年内将成为资源环境承载力高压区。课题组做出的基本判断是在未来5-10年内沙河、回龙观、阳坊和昌平城区资源环境偏离理想状态的程度由高到低。

四、高校对昌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高校对昌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不能忽视,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入驻所产生的长期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以及校地管理分割、高校扩招、扩大办学空间等问题也势必对昌平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包括:

第一,校地互动机制建立问题。目前,校地之间已经开始接触协商,如科委主

办的“昌平区与驻昌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和最近刚成立的“高教办”,但是旨在消除校地体制障碍的互动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校地之间对双方合作利益点的认识还待于清晰,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成果不得不向区外输出。对此提出的建议包括:整合各类资源,在现有“高教办”基础上设立更高级别的协调办公室。定期举办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建议北京市政府给予昌平区类似于海淀区的政策。建立若干个校地的利益共同体,鼓励当地企业承担高校部分产业活动,如食宿、餐饮、会议等。校地共建国家级、省部级的大学科技园。

第二,高校园区资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的规划滞后,发展空间狭小;征地问题影响到高校建设和当地民生;高校大规模建设对当地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课题组建议:校地合作对高校园区或大学校园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征地长效补偿机制,实施“金包银”工程、培训再就业工程等,有效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尽快启动高校对昌平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控制吸引高校入驻的数量和学生规模,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动态监测,防止人口过度膨胀、资源超常开采和污染物随意排放。

第三,校园及周边的公共管理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周边治安混乱问题突出;校园后勤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校地双方还没有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提上议程。鉴于此,课题组提出以下解决措施:校地双方签订协议,校园治安管理属地化;由高校后勤部门和昌平区国资局联合出资组建昌平高校后勤集团,集团按照市场化运营,规范管理,提供高质服务,集餐饮、商业、票务等行业,服务在校师生,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建议区政府领导每年定期到各高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及时收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协调各职能机关现场办公,进行“一站式”流程服务,减少高校管理部门工作负担。增强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寻找双方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合作途径。

第四,科研院所布局与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嵌入式布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孤岛式发展,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弱。封闭式管理,对地方发展产生排斥作用。基于此,课题认为今后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解决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生活、卫生保健和子女教育问题,鼓励他们在昌平落户,从而减少每天往返的通勤成本;举办“驻昌平研究机构成果推介会”,吸引中关村昌平园和生命科学园企业参加,洽谈科技成果转让事宜,鼓励更多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建设“驻昌平科研院所成果孵化器”,对于符合本地区产业未来发展导向的成果,要给予重点支持,促进成果孵化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第五,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高校成果缺乏与当地企业合作的平台;高校研发获得地方的资助率不高;高校科研机构就地成果转化缺乏产业支撑。对此提出的对策建议:校地合作搭建一个稳定的科研创新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实验室,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便捷通道;设立“昌平区科研资助与奖励基金”,对有前瞻性且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一致的科技研发项目进行资助。

第六,昌平高校教职工的归属感问题。具体表现为:两栖式的布局模式的负面影响突出;区域文化缺少包容元素;各界对昌平城市形象没有形成共识。为此,课题组建议: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模式,当地政府主动与相关单位沟通,寻求高校入驻和教职工就地安置结合起来,围绕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学社区和科技社区;出台鼓励教职员工和研究人员落户昌平的优惠政策,确实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里的差距;地方应大胆地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凭借当地特有的文化潜质,培育全新的城市文化,感化外地来昌平工作的人员,真正寻找到“家” 的归属感。

五、关于驻昌高校促进昌平区域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第一,协调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提升城市功能。课题组建议,在专业设置方面,结合高校专业特色,规划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依托专业优势,培育一批地方化专业人才;出台配套政策,留住高级人才服务昌平。在学科建设方面,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昌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发展;建立学科建设专家资源库,奠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智力基础。

第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发展城市创业型经济。课题组认为,首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设计城市创业型经济的方案。思路包括,根据创业方盒理论,建设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地方政府创造创业型经济的有利制度环境。其次,高校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据组成机构的分工定位,创建城市创业型经济的支持体系,重点考虑昌平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选择优质的创业型企业;营造高校创新氛围,培育城市的创业力;风险投资机构,设置高校创新奖励基金。

第三,构建高教园区辐射圈,带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昌平高教园区在空间层面形成一个辐射范围大、联系紧密的“人”字型空间结构,建议地方政府在高校聚集区内规划建设两条相间合理、交通便利,连接四大组团的高校发展轴,强调这两条发展主轴要承担着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创新的服务功能。具体思路包括:加快沙河高教园区建设,扩大对当地经济辐射范围。课题组的建议是:转变征地方式,改善当地搬迁农民的生活状况;成立高教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规划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建设与管理要为当地农户提供创造就业机会。开放高校教育基础设施,增强对当地社会事业带动能力。其思路包括:开放高教园区体育运动设施;开放高教园区的图书馆等馆藏资源;转变高教园区单一功能的设计理念。最后,发挥高校(园区)人口集中优势,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具体思路是:发展校园周边商业,建设若干条可供大学生购物的商业街区;引导高校周边的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五,融合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提高区域竞争的软实力。课题组提出,培育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区域文化发展。具体思路是:培育地域性的特色校园文化;发展大学校园创意文化;实施高校文化传媒覆盖昌平工程;举办昌平大学生文化节。其次,传播高校先进文化,建设学习型文化社区。它的发展思路包括:邀请高校学者走进社区开设各类讲座;设立大学生义工岗位;成立大学社区学院。最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辟区域文化市场。思路是:挖掘昌平地域文化特色;发展高校出版业;挖掘高校大学生智慧资源,建立文化创意孵化器。

第六,建立校地交流通道,树立双赢合作典型。课题组建议:一方面,引导高校师资合理流动,实现校地人才合作。具体政策措施是鼓励高校中层领导到当地的各级政府挂职;鼓励高校教授担任政府的顾问团成员;建立面向高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举办“昌平科学发展论坛”;引导高校师资帮助当地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发挥高校智囊功能,创办区域发展咨询机构。措施包括加大对全区政府决策咨询体系得建设;委托高校开辟致力于地方发展的社科研究基地。

六、国内外典型模式与成功经验

课题组总结了国内外科技园区和大学城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很多地方值得昌平区今后发展借鉴。美国硅谷模式的成功经验是:政府扶持政策推动硅谷的成长;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紧密结合是硅谷发展的基石;宽容开放的硅谷文化形成区域创新的氛围;风险投资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富有弹性、创新的管理模

式是硅谷企业成功的法宝;各类商业协会扮演了联结各市场主体的纽带作用;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为硅谷的企业提供便捷高质量的服务。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成功经验为:首先,政府规划先行,吸纳民间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其次,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高校倡导学以致用的理念,主动跟企业合作研发新产品、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第三,构建技术研发的交流平台。比如成立“筑波研究支援中心”,增加研究院所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最后,政府健全的法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有力地保证科学城健康稳定发展。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做法值得借鉴之处:一是园区内功能划分合理。园区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各异的小区,满足园区企业的不同需求。二是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三是园区获得多项国家产业基地称号。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青岛软件园的成功经验在于:一是成立完善的园区公共服务机构。成立认证服务中心、海外服务中心、评测服务中心、培训服务中心,为软件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软环境和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二是园区的发展定位高。园区要建成软件成果研发转化基地、软件生产加工基地、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产品出口基地。三是具备综合性服务功能。园区具备孵化、研发、培训、评测、服务、产业化基地、人文景观等七项功能。四是创造宽松的企业成长环境。政府对在青岛投资的软件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措施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深圳大学城开发值得借鉴地方:首先,建设起点高,大学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引进国内外名校入驻,重视理工科类研究生教育。其次,开放式办学,“产、学、研”一体化。大学城内的高校、校办研究机构、校办企业和其他企业形成了以科研和人才为纽带的要素流动网络,并且在政府、企业协会等推动下形成“产、学、研”为一体的价值成长链。最后,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学科设置符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第三篇:——昌平区2024年体育工作总结

求实创新谋发展 全面提高抓特色

——昌平区2024年体育工作总结

昌平区教育委员会 二○○七年十二月 2024年是奥运决战之年,学校体育工作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紧抓奥运契机,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条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切实加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一年来,在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指导,统筹规划,不断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一)注重政策的学习和宣传

中共中央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为使我区学校领导和学科体育教师能够了解文件的重要内容,区教委专题转发了文件,要求学校要组织领导和教师集中进行学习研讨,掌握精神实质,并要结合学校特点按文件要求进行贯彻落实,通过学习,使领导和教师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

(二)规范《条例》的检查和验收

2024年11月6日——28日对22所中小学贯彻《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和验收,检查内容全面,操作过程规范,调研了解了目前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从检查结果看,总体情况较好,体现在一是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二是课改成效显著,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三是群体活动丰富多彩,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四是场地器材管理规范,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但从中也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较差,实践技能素质低,学生身体素质均值偏低等暴露出的 问题为我们今后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截止到2024年区教委从2024--2024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对 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条例》的检查和验收工作。

(三)召开学校体育工作总结表彰会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大会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见,总结在《条例》实施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区教委于2024年六月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总结表彰会,会上教委拿出36万元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做出特色和取得突出成绩的16所先进单位给予了表彰和奖励,表彰会的成功召开对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文件

一是为使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落实到实处,切实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到阳光下去自觉积极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区教委制定并下发了《昌平区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二是研究制定并下发了《昌平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三是重新修定了《昌平区初中毕业生学体育考试管理办法》;四是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学校体育教师评优评先实施办法》。应该说,以上几种管理办法的实施一方面调动了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使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学科体育教师评价全面客观,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与支持。

二、求实进取,勤奋工作,努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依据年初工作计划要点,围绕教委中心工作,结合学校 体育工作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积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效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单项协会的职能作用,积极为学校搭建项目展示平台,调动学校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一)常规工作求实进取,稳步推进

一年来,成功组织了“迎奥运”昌平区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第三届昌平区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田径运动会;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组队参加了北京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国“学校杯”田径试点校运动会,北京市金帆杯、振兴中华杯、和谐杯等足球、篮球、排球比赛;组织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 乒乓球传统校对抗赛,以及健美操、绳毽、跳皮筋等比赛都取得了较好的竞技成绩;规范组织了有5000余人次参加的中小学生暑期足、篮、乒乓球、跳绳、踢毽、健美操、跆拳道及棋类(象棋、围棋)系列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人运动才能的舞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有效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调研了解了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管理情况;成功组织了昌平区中小学生冬季场地长跑比赛等竞赛活动;圆满完成了“好运北京”铁人三项世界杯、跆拳道世锦赛、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测试赛的学生观众组织工作任务;积极协助区体育局、区文为出色完成了区政府组织的“奥运倒计时一周年”的庆祝表演工作任务。

(二)重点工作重过程,求实效

1、规范组织初中毕业生学体育和高中毕业体育会考工作。体育考试工作本着为社会负责、为考生负责的态度不断优化组织管理办法,规范考试程序,严格考评纪律,通 过考试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我区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检验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成果。2024年我区体育中考平均分27.8分,高中会考及格率98.7%,考试的组织管理办法和效果得到了学校、社会、考生的一致认可。

2、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为更好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精神,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区教委于2024年5月在昌平一中体育馆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现场700余名学生作了健美操、足篮球、绳毽、轮滑、空竹、跆拳道、武术及教学片断等多项目的综合展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推进我区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有效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手段,是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07昌平区教委克服困难、积极争取项资金投入40万元补充智能型《标准》测试用仪器,以确保《标准》的全面实施工作在我区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保障《标准》工作的顺利实施,区教委于2024年9月聘请2名专家就《标准》解读和数据上报工作进行了培训,同时下发了《2024年昌平区中小学〈标准〉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区实施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规定了本各项数据上报的具体时间。今年10月份一中、四中和巩华中心三所学校参加由市教委在密云青少年宫举行的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中均 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到12月份全区所有学校测试的各项数据已经上报到国家教育部数据库。

4、注重提高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

为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区教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求学科教师力争做到“六个一”,即每周读一小时专业书籍,每月写一篇教学笔记(心得),每学期上一节好课,每学年写一篇论文;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做到每学年担任一次区级各项体育竞赛的裁判工作,每学年校内组织一次有创新的体育活动;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本与区体育局联合组织了乒乓球、跆拳道、足球、篮球、定向越野等项目的体育教师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参与人次近350人,通过培训使160名教师达到国家二、三级裁判员资格。我区的目标是3——5年内使全区所有体育教师每人至少有2——3个项目的裁判等级证书,具备一定的区内比赛的裁判工作能力;三是组织参加区内和北京市的学科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和技能大赛活动,2024年6月全区中青年教师412人参加了学科教师基本技能考核,合格率90%,9月份对不合格教师又进行了补考;12月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了北京市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四是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教师单项运动协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训和比赛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目前我区体育教师单项协会共有足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四个,参与会员120余人,通过活动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公共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工作注重鼓励,体现特色

在做好常规工作和重点工作基础上,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促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注重创 新,培育特色。

1、创新组织全区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突出实效性。

继2024年区教委在小汤山中学和实验二小成功召开“大课间活动”现场会后,2024年区教委在总结二所学校成功管理经验基础上,要求各中小学校结合自己特点,要创新组织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项目的设臵,人员的分工,场地的布臵及活动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全区已有70%的学校开展了大课间活动。2024年区教委对该项工作又做了专项检查,检查组对全区学校实施大课间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活动组织规范,内容安排多样,形势丰富精彩,效果突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调动了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锻炼的效果,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创新组织学生暑期系列体育单项竞赛活动,发展特色。

在鼓励学校自主创新的同时,为了给学校搭建项目展示平台,给学科有专业特长教师搭建展示能力的平台,更好地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区教委在调研总结往年暑期单项竞赛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为全面检查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创出我区组织管理特色,2007年区教委根据我区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情况,暑期7月8日——27日利用20天时间,投资近15万元组织了由篮球、足球、乒乓球、绳毽、跆拳道、健美操、棋类、空竹、轮滑等12个项目组成的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参赛学生达5500余人次,占全区学生的30%,参与学校62所,占学校总数90%,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非常好,从中发现了很多有特长、有运动潜质的学生,应该说,此项活动已成为我区的传统体育赛事,成为我区一项有特色的体育赛事,深受中小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四)工作扎实推进,成绩显著。

工作源于求实进取,成绩来自不懈努力,主要体现在:

1、回龙观中心、百善学校等5所学校被北京市教委评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2、刘晶等5位教师的体育课被北京市体育教学评优一、二等奖; 68 篇论文获全国、北京市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3、昌平二中二名同学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比赛,获第一名,被评为北京市“银帆奖”;

4、区教委、昌平四中、平西府中心等单位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和谐杯”篮球赛优秀组织奖,昌平一中获得北京市“和谐杯”篮球赛高中组第一名;

5、区教委被市教委评为《国家学生体质标准》实施先进单位;被市体育局评为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

6、区教委组队参加市级运动会、“金帆杯”“振兴中华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传统校”乒乓球比赛、健美操、跳绳、踢毽、定向越野等各单项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

三、注重反思,做好服务,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一)组织召开昌平区体育项目重点校总结研讨会 2024年11月21日和28日利用两天时间召开了昌平体育项目重点校工作总结研讨会,各学校主管校长和训练组长参加了会议,会上各校都根据自身项目发展的特点作了工作 汇报,大家针对共性的问题作了深入的研讨,为我区今后重点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区教委为鼓励在重点体育项目发展中成绩优异、特色鲜明、示范明显的学校拿出52万元对17所学校进行了奖励支持。

(二)组织召开优秀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研讨会 2024年8月区教委组织召开了优秀体育教研组组长和区骨干教师参加的学科教学研讨会,会上大家就我区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教师工作态度、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研讨会的召开为我们今后在师资培训、课堂教学、教研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

(三)积极争取资金,创造条件,为学校配备体育器材。2024年区教委多方面筹措资金近亿元修建塑胶操场24块,投专项资金200万元为学校配备体育器材。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区学校塑胶操场共有41块,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学校体育场地的改善也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得到了有机结合,基本满足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活动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合理途径向社会开放和出租,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大众全民健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注重反思,查找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进步,但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领导依然存在重智轻体的错误意识;二是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受课时工作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工作缺乏进取心,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偏低;三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运动技能相对较差,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四是“每天 一小时”的时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学校特色还不够鲜明,区域内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利用还不够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08年及今后管理工作中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我区学科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2024年奥运决战之年,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升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2024年北京奥运年,我们将紧紧抓住奥运契机,不断创新工作管理思路,进一步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七年十二月

第四篇:昌平区环保局

昌平区环保局 领导 职务

局长、党组

田国瑞

书记

协助田局长做好环保局日常管理

王启仓 党组副书记工作,负责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工作;负责办公室、法制宣教科工作。

协助田局长负责环保日常业务工

武宇吉调研员

作。

负责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综

党组成员、李学军

副局长

作。

党组成员、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科、创建国家李万升

副局长 生态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负责环境保护监察队、东小口监

察分队、城区直属监察分队、回龙观

党组成员、监察分队、沙河监察分队、南口监察孙云

副局长 分队、小汤山监察分队、辐射安全管

理科工作,代管机动车排放管理站工

作。69748006 69703476 69746076 69741629 职责分工 办公电话负责区环保局全面工作。69746293 合管理科、昌平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工69741839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信访、议案、建议、提案、安全、保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和接待联络等工作;承担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组织、人事、机构编制、离退休、财务、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担重要事项的组织和督查工作;负责机关年鉴及大事记的撰写工作。

(二)法制宣传教育科。

负责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承担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诉讼的有关协调工作;承担处罚案件的法律审核工作;参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普及推广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新闻宣传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业培训;开展对外环境保护交流工作;参与昌平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环境影响评价科。

负责对辖区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方面的环境管理工作;负责权限内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负责防治污染设施的拆除或者闲置的审批;负责在砂石坑、窑坑、滩地等低洼地倾倒、存贮废弃物的审批。

(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

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负责环境保护统计、全区

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和削减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制和考核奖励制度;负责申请减排专项资金;负责本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参与促进清洁生产;负责拟订本区污染控制工作方案,做好监督检查、落实汇总工作。

(五)辐射安全管理科。

负责本区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区核技术利用、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区内放射源、射线装置、放射性废物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调解因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扰民引起的环境信访投诉;负责突发性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工作,参与辐射应急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

(六)综合管理科(区创建国家生态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拟订本区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参与制定并贯彻落实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本区环境功能区划;依法对本区噪声、固体废物、生态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组织拟订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计划以及控制大气污染阶段性目标和防治措施;参与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指导创建环境优美镇、生态文明村;负责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申请和落实;组织实施市环保局建立的空气质量保障机制;监督指导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发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组织建设和管理本区环境数字信息系统和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承担区创建国家生态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具体工

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七)昌平区环境保护监察队

负责对本区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检查;负责对本区污染源单位和个人执行国家和本市、区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负责排污申报登记、收费的汇总和上报工作;负责环境信访案件受理、重点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包括来信来电来访、12369环保热线、区信访办、市长信箱及新闻媒体等各类反映形式)和人大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负责协调监察分队开展环境监察和环境信访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对本区的水源保护和生态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全区重点污染源单位和重点减排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统计全区污染源台帐工作;负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的现场调查工作;负责具体实施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建立的空气质量保障机制;负责组织承办各类环境保护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出具环保守法证明;承办局内交办的其它事项。

(八)昌平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执行市、区两级环保局下达的监测计划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管理考核监测计划,完成本区各环境要素的例行监测与城考监测任务;依管理需要对本区的污染源进行监督性检测;负责编写本区环境质量报告书及环境监测简报工作;根据本站监测能力,接受社会各界的委托,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负责本区环境信访监测工作;负责本区环境监测的业务组织和协调;负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工作;承办局内交办的其它事项。

(九)昌平区机动车排放管理站

负责对本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对道路行驶排放超标的机动车辆进行检查和遥感监测;负责对在用机动车使用环保标志进行检查;负责对在用车的改造和净化装置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配合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组织入户抽查;负责对施工机械排放进行监管;负责监督检查本区机动车汽油质量;负责监督管理本区机动车检测场的环保检测规范性和核发环保标志情况;负责本区空气质量监测点周边机动车排放污染的监管工作;负责对进京路口机动车进行检查;负责监督检查本区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系统运行情况;承办局内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五篇:昌平区教育委员会

社办 09 3

昌平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民办学校换发办学许可证实施方案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修订和换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文件的通知》(京教计办〔2024〕1号),教育部对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以下简称办学许可证)的内容和式样进行了修订,原2024年9月1日启用的办学许可证自2024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使用。为进一步规范我区的民办教育工作,提高我区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我委将以换证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将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工作推向深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使昌平区民办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换发办学许可证领导小组 组 长:李永生 副组长:黄友刚

成 员:柏连亮、兰永平、谷长志、李金亮、时小明、王久玉、于郡川、许国营、高连生、王素成、程德祥、路玉宝、张建飞

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小组,评估小组设在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柏连亮任组长,王蓉、张威及各业务科室相关人员为评估小组成员。

二、换发办学许可证标准

(一)办学手续健全,依法参加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年检,并取得合格;

(二)举办者符合法定条件;

(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审批或备案的办学地点办学,且办学场地面积不低于审批时的面积标准;使用办学场地相关手续合法、齐全;中小学、幼儿园要求提供办学场地土地证和房屋产权证;租用办学场地的使用期限中小学不低于6年,幼儿园不低于4年,培训机构不低于3年。

(四)不得有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对外投资行为;

(五)举办者依法履行出资义务,不得变相抽逃资金或挪用办学经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学校的资产;

(六)没有出现资不抵债现象,且净资产不低于启动金或学校帐户货币资金不低于20万元,2024年9月以后审批的学校要求没有出现资不抵债现象,净资产不低于启动金且学校帐户货币资金不低于20万元;

(七)学校校长年龄不超过70岁;

(八)未经我委备案擅自设立教学点的暂不予以换证。

(九)未按照相关要求擅自提取合理回报的暂不予以换证,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十)2024年未换发证书,或连续3年未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单位将不再换发新的许可证书。

(十一)未经我委同意不在规定时间上报材料的,暂不予以换发证书,应提交书面说明,经评估小组同意后方可换发。

三、换证时间安排

本区民办学校换发办学许可证时间为:2024年11月—2024年4月。

四、换证程序

(一)提交申请

各民办学校按要求将换证材料准备齐全,于2024年12月1日—18日上报我委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

(二)检查审核。

区教委受理换证申请后,于2024年12月21日至2024年2月26日组织换发办学许可证评估小组对学校申报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审核意见。

(三)换发新证。

对符合要求的学校,于2024年3月1日至4月30日由区教委换发新证。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符合要求后,换发新证。对限期整改仍不符合要求,或存在严重违规、违法办学行为,或未申请换发办学许可证的,依据法定程序终止学校办学。

换发办学许可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教委各有关科室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民办学校要认真对待,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有关材料,严肃、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办学许可证的换发工作。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日

主题词:民办

换发

许可证

方案 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10月10日印发

共印30份

昌平区2024语言文字工作总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