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精品范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shiyong/jingpin/91898.html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一篇

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

现就学习观摩内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在于“育心”,高三历史教学讲究信心和耐心。所谓信心,主要是教师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有效针对的考点讲解,让学生对本学科充满信心。所谓耐心,一是指教师潜心研究考纲考题,引领好学生复习的方向;二是强调一轮复习要讲全讲透,不炒“夹生饭”。

二、成绩的取得在于“谋智”,高三历史复习讲究方式和方法。首先,明确三轮复习攻略:一轮侧重专题,二轮侧重通史,三轮侧重查漏补缺和专项提升;一轮要全面,二轮要整合,三轮要精细。其次,恰当运用史料教学,教学中渗透多元史观。史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而且,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做题能力。关于史观这个问题,束鹏芳教授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史观是宏观概念,对于高中历史,“所谓史观,无非是从某种角度阐释历史”。

综合之下,本人认为在仔细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课堂上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多元史观;但同时也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科意识与学习习惯。再次,重视讲练评结合,评的过程一定要做好解题方法的指导。当前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于高三复习,学法指导应体现在每一次的习题评讲中。另外,注重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最后,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三、视野的拓展在于交流,高三历史教师讲究“走出去”和“听进来”。江阴长泾中学的刘俊老师在其发言中讲到四条路,让人印象深刻且深受启发。那就是:“盯紧专家的路”、“看好别人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路”。闭门造车绝对是异想天开,因此要多与外界交流,“打探消息”,将别家优秀教学经验结合本校教情学情进行融合整合,打造出一条高效的高考复习路。

最后借用江苏省天一中学陈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本次心得撰写: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你我挚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你我驰骋古今中外,意韵旷美;拥有,历史人承担着责任;奉献,历史人体验着喜悦;创造,历史人感悟着成长;与历史相伴,我们享受着幸福!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二篇

在本届研讨会中,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与会学者的讨论重点。黄令坦(中南大学)探讨了_史学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认为_史学思想是_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历史风格。王郝维(华东师范大学)从《_选集》一处改动说起,探讨了_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的争论。戚裴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指出,中国近代史学的出现与当时的政局、社会发展情况紧密相关,持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者同其他学派学者展开论战,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民族问题。张道奎(山东大学)论述了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跨学科构建的初步尝试。王利红(北京联合大学)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最早从“存在论视域”来审视世界历史,存在论视域是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视域。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相关研讨论文无论是在纵向时间跨度还是问题侧重点上都凸显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新特点。王兴(中国人民大学)探讨了考古学家夏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问题。夏鼐不但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专业学术问题,在实践中提高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理论水平。邱亚(湖南师范大学)分析了张舜徽对人民史观的接受与运用。张舜徽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由崇尚英雄史观转向信守人民史观,至今仍给后学重要启示。陈伟扬(广西师范大学)探讨了_时期_历史学者在桂林的史学研究及教育活动。_时期_党员及进步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桂林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和出版中国近代史通史教材。张杰(中国国家博物馆)论述了中国_早期领导人_、_、李达、_、恽代英等人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与运用,这些研究实践推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

郭沫若等代表性人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重要关注对象。程鹏宇(忻州师范学院)以陶希圣、郭沫若、侯外庐为例,论述了后社会史论战时期的学术转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定型。王舒琳(中国地质大学)探析了郭沫若的“中国社会应与他国无异”论断,这与郭沫若的中西文化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宗旨的理解等内容密切相关。王慧颖(历史理论研究所)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胡庆钧的凉山彝族研究,认为胡庆钧的学术转型折射了彝族社会研究的路径转变;挖掘胡庆钧凉山彝族社会研究与郭沫若之间的联系,可以捕捉古史分期讨论在史学之外的余响。何刚(乐山师范学院)通过以《中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探讨了郭沫若与_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学术群体的营构;重庆马克思主义学术群体以《中原》杂志为纽带平台,形成了学术潮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进展。任虎(华东师范大学)探讨了_《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联系,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结合中国历史特殊性,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三篇

世界史是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是新时代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本次研讨会上,世界史学者通过世界视野、中国立场,展现了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独具特色的发展趋势。吕厚量(世界历史研究所)分析了英国罗马史学家罗纳德·塞姆与20世纪中期的塔西佗研究,《塔西佗》代表塞姆学术生涯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是该领域的必读参考书。李海峰(华东师范大学)围绕史学著作、王表、编年史或年代记、国王铭文、年名、官方书信等内容,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史学具有类型丰富多样的史学素材和史学作品。邓锐(陕西师范大学)论述了古希腊“历史认识”的原初内在状态与最初外在化转变,“历史认识”失去“内在状态”,而不自觉地以语言文字叙述为基础的“外在化形态”存在有其历史渊源。陈国保(广西师范大学)和曾鸣(云南大学)通过以《安南志原》为中心的考察,论述了中国史籍在越南的流传及其对越南史学编撰的影响;《安南志原》因其所保存的越南古代史料和明代“郡县安南”史料而具有特殊价值,在越南倍受重视,对越南的史书编撰及其历史书写产生了深刻影响。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国别和区域研究,受到与会学者的重点关注。吕杰(安徽财经大学)通过探讨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与《近代中国》创刊的争议来阐述“中国中心观”,美国汉学家保罗·柯文提出的作为研究范式的“中国中心观”,在赞同和批判中不断获得更新的解释。周厚琴(陕西师范大学)综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彼得改革前俄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梳理了中国学者对基辅罗斯、蒙古统治罗斯、莫斯科罗斯历史探索的主题及观点。翟韬(首都师范大学)考察了美国对外宣传史研究的四种视角及其“范式转移”,前三种范式代表的是一种政治史的范式,最后一种范式并不完全是政治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四种范式可以共存。丁何昕子(首都师范大学)探讨了20世纪70—90年代冷战史“后修正派”研究范式演变,冷战史研究中“后修正派”的“共识”观点是一种“保守主义”的研究范式。

张一博(历史理论研究所)探讨了浪漫主义思潮下哥廷根学派的史学研究,关于哥廷根学派的传统认识是在传统历史主义史学影响下构建的产物,从浪漫主义的视角出发,会看到思想个体与多面性,进而揭示近代德意志史学家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柏悦(西北大学)指出,一批被称为“新兰克学派”的史学家在威廉二世时代成为德国史学的新力量,新兰克学派维护了德国传统史学的权威。张晶晶(复旦大学)指出,在公共卫生的史学书写中,医学知识、权力与道德话语的关系仍在被学者们不断地重塑,意图呈现更为复杂的历史图景。杨晶晶(北京大学)认为,维科在《新科学》中,通过自身建立“新科学”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之间的统一融合,《新科学》可以看作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滥觞。

魏涛(世界历史研究所)指出,大西洋史学兴起和发展成为西方史学史的一个新分支,考察大西洋史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它的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影响,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帝国史观和民族国家史观。黄畅(历史理论研究所)通过梳理约鲁巴民族的发展过程,总结约鲁巴兰在史料、历史书写等方面的特征,探讨了非洲约鲁巴兰史学;约鲁巴兰史学家通过唤醒本民族的历史意识,打破“欧洲中心论”,建立了民族主体性,是史学对民族构建的重要实践。倪凯(聊城大学)以“观念”“理论”与“叙事”为关键词,梳理了西方史前史研究,史前史的确立与发展伴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及遗传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刘志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探讨了西方情感史研究的现代性路径,这种路径强调工业化、消费主义、城市化和人口变迁等现代性因素对人们情感变迁的影响。

历史叙事研究是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重视。张立芹(安徽艺术学院)在比较视野下考察了“叙事”的词语使用和理论内涵,认为中西史学话语体系中“叙事”背后的理论内涵大异其趣。冯强(广西师范大学)通过引入杰拉德·普林斯的故事学说,尝试以一种“故事”的视角对史学进行反思,故事整合了史实结构与联结,史学内有故事意涵。苏萌(河南大学)从概念差异、思想异同与学术史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当代西方史学中的“叙事复兴”与“叙事转向”,叙事概念差异凸显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冯帅(吉林大学)探讨了后现代史学语境下历史记忆与历史叙事的书写问题,记忆研究凭借对历史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突破,对历史研究具有显著的补益价值。

世界史研究的理论进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新现象。王侃良(上海外国语大学)探讨了21世纪以来日本思想史研究中的语言转向,这对于探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有重要历史参考价值及现实借鉴意义。王郢(武汉大学)以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为样本,考察了历史语言叙述与历史认知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了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客观性问题。牛牧晨(北京大学)探讨了弗兰克·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及其内在困境,“历史表现”理论沟通文本与实在的困境在于自身的理论基础与预设。张羽丰(南京大学)探讨了作为视角的历史结构分析问题,在历史结构分析的视野中,结构是非实体性的存在,具有积淀性、生成性和解放性特点。可以看出,在本次研讨会中,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为新时代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探索贡献了诸多域外经验。

>结语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四篇

20xx年4月12日-13日我们参加临沂市中考研讨会,这对于们九年级教师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使自己对今年的命题趋势和动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现就我的心得作如下介绍:

>一、20xx年中考历史命题依据

(1)《历史新课程标准》

(2)《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

>二、中考复习的方法

(1)应加强考法研究,把握中考动向,紧扣考纲进行全面统一系统复习

(2)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3)复习祥略得当,主次分明

(4)讲练结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5)多研究《新课标》,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

>三、中考复习要重双基,找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从中考说明可以看出,历史试卷的知识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32%;中国近现代史34%;世界史34%。题型及分值比例:选择题40%,材料题60%。难以程度系数,其中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6:3:1.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把每位学生的基础抓牢,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拿到基础分。同时,要及时补充新增的考点,让每位学生了解中考的题型,题目数量的变化,中考命题的新动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关注,联系实际生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活动,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学习有用的历史知识,近几年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把知识贯穿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充满快乐,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多和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

以上就是我这次参加会后主要的收获,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对20xx年中考考试说明有了更加理解与认识。由此我对接下来的历史复习,以及教学更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把握中考的命题原则和考点,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深入研究复习策略,就一定能够获得中考最终的胜利。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五篇

根据教育局陈xx主任的要求,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9月29日我赴xxxx中学参加了xx市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同去的还有我校程xx老师及兄弟学校8位教师。时间不长,感觉收获颇丰,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总的感受

一是听了两堂精彩的历史课。一节是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节是九年级上册《工业革命》。这两课分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事件,教材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两课内容较多,所以上好这两课有一定难度,但两位老师的课既轻松愉快又有较好效果,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例如,贾荣艳老师把洋务运动这节课整合为:诊病因【即洋务运动的背景】,开药方【洋务运动的内容】,看疗效【洋务运动的结果】,既形象生动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轻松愉快实现高效。

二是名家点评。宋雪梅老师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高屋建瓴,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广大历史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是实地参观。严格规范的管理,清洁优雅的校园,内涵丰富的文化,都彰显出了xx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真不愧是全市教育的标杆。

>二、具体做法

通过学习自己倍受鼓舞、倍感压力、倍增信心,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主要是:

(一)抓好精心备课这个前提。我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深挖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整合资源,起到举一反三,窥斑见豹的作用。

(二)落实精讲多练这个重点。主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讲已混点,三不讲:学生一看就会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偏离教学重点的不讲。积极推行堂堂清,周周清的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出学生主体这个核心。抛弃假民主实现真民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把当前我校推行的师友互助,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好,注重思维训练量,实现真正的探究。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六篇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xx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北京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和示范课。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追求方法牵引、点拨提升、和谐发展的目标;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xx年高考第一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天上午是由国家高考命题专家组历史试题命题专家郝瑞庭作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郝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历史常识、史观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及其背景、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3、用各种方法激活考生思维: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换例法,尽量将问“是什么”变为问“为什么”

4、学科内综合试题的试题结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试题能力与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修模块: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考核目标侧重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陶涛老师作《xx年文综历史高考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先对xx全国卷分析试题特点:

1.完成传统高考的平稳收官;

2.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

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

4.关注中国历史,强化史学功能。最后对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中国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民主”为切点,探究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西方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中国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第二天上午由参与xx年高考评分阅卷的蒲丽萍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控制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平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天下午,东湖中学和宜昌中学的两位中学的老师上了两堂高三复习课,两位老师都注重研究新课标,从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开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

分析、掌握主干知识中的可考点;结合主干知识,分析相关热点问题。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需把握以下几个结构:

1、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

2、把握基本历史概念;

3、明确章节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热点历史问题;

5、解析近年经典高考、调考题目。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 第七篇

我们参加了在费县杏坛中学举行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认识到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会议上,听了三位老师的公开课,四位老师的典型发言及经验材料交流。另有沂蒙名师临沂十中的范奉华老师的精彩的导教报告。教研室张主任做了精彩点评和总结。他们都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高效课堂的构建。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于课堂,要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呢?

一、认真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三位老师的课都做了精心准备,符合三五x理念,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理念新,线索清晰,注重创设情境。特别是两节复习课运用了复习学案教学,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性。

二、精心的导入设计。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导入的设计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自始至终地围绕导入留下的悬念,积极思考是关系整节课效果的首要问题。三位老师的课导入简洁,尽量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注重用热点导入,快速有效的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互相激励,互相竞争。老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切实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感悟。使学生勇于参与,乐于参与。

临沂十中的范奉华老师的《赋予历史生命,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报告,更是精彩纷呈,富有诗意,要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好的历史课,应当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应当是有思想、有底蕴的。范老师以他讲的《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为例,娓娓道来,展现了他学识的渊博,他的妙语连珠。用他诗一样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索历史文化的渴望。范老师的讲述,给人以深深地震撼,他的历史课堂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历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市教研室张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指出一堂好课的标准:课堂氛围好,印象深,解题能力高。并从三五x教学策略,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怎样解答问题等方面,为我们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历史老师,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转变自己的观念,在实践中吸取营养,努力创新,使历史教学这门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

春节的历史01-02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