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师师德演讲稿演讲稿
- 202_年虎年春节专题演讲稿(通用3篇)演讲稿
- 备战202_高考励志主题演讲稿范文演讲稿
- 公众演讲稿:学生行为规范演讲稿
- 以自信为主题演讲稿范文(精选3篇)演讲稿
- 扫黑除恶专题党课讲稿202_最新演讲稿
- 学生演讲稿格式【5篇】演讲稿
- 关于敬业演讲稿范文800字【三篇】演讲稿
- 202_佛教新年短信贺词大全演讲稿
- 致学生家长会发言稿演讲稿
- 童心向党演讲稿三分钟十二篇演讲稿
- 村干部预备党员转正发言范文三篇演讲稿
- 优质护理服务演讲稿范文(推荐16篇)演讲稿
- 202_我的理想演讲稿500字范文演讲稿
- 青年干部座谈会个人发言集合6篇演讲稿
- 大学生逐梦青春演讲稿演讲稿
- 青年报效祖国的演讲稿800字演讲稿
- 幼儿师德师风演讲稿:做好一名幼儿教师演讲稿
- 鸡年元旦晚会领导讲话稿演讲稿
- 珍爱生命国旗下中学生讲话稿202_年5篇范文演讲稿
- 母亲节的演讲600字以上范文演讲稿
- 教师节表彰会书记讲话稿演讲稿
- 9月中班第一学期家长会发言稿演讲稿
- 在202_年全市妇联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演讲稿
- 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的演讲稿5篇范文演讲稿
- 在全县妇女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演讲稿
- 小学教师即兴演讲稿范本演讲稿
- 202_诚信高考演讲稿最新版演讲稿
- 纪念12.9运动弘扬爱国精神演讲稿【6篇】演讲稿
- 诚信考试讲话稿7篇范文演讲稿
没有公告各位家长:
大家好!
非常欢迎您的孩子进入我园小班生活、学习。首先,我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小一班的老师,邹老师,幼师专业大专毕业,实际教龄6年,是小班年级组的教研组长。与我共同搭班的老师叫曹老师,幼师毕业.在我园实习阶段,曹老师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予幼儿热情、周到的照顾。在参加我园的新教师考试中,成绩优异,被我园录取。其次,为了迎接小班孩子入园,我们为他们配备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室内设置可供幼儿游戏的玩具柜,并在墙布置孩子喜爱的画面。为了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入园前的生活状况,缓解孩子入园前的焦虑情绪,顺利的渡过入园关,进入集体,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 问题的提出: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孩子会因主要抚养者的离开而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是他们对新生活暂时的不适应,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长时间的不适应会干扰幼儿正常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严重影响幼儿的在园生活。国了能让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我园希望家长能和老师共同配合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一) 让幼儿了解新的环境。孩子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幼儿园充满了新奇、陌生甚至恐惧的感觉,消除这种紧张情绪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未开学时带孩先来幼儿园走走、看看,让他们看看幼儿园的游戏场地和活动室、午睡室、盥洗室,边看边介绍,并告诉幼儿他即将来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将和他一起玩。
(二) 幼儿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1.男女幼儿适应差异显著。女孩的适应性较男孩优越,而且男女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较显著。经过前人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各种紧张情况中的焦虑、胆小没有性别差异,只不过女性比男性更易
报告她们懦弱、焦虑的感受,更倾向于强烈、深切的表达她们的情绪反应,而男孩的情感交流弱于女孩。还有,女孩对家长、老师的顺从程度也高于男孩,也更易接受劝慰。因此,也就缩短了不适心情的持续时间,降低了严重程度。2、可能会面临到的状况:一般孩子来园三步曲
喜欢——恐惧——喜欢
①哭闹 ②装生病 ③说同伴欺侮他
④绝食(举例说明) ⑤来接的时候委屈的哭
(三)适应性的年龄差异
适应性差的孩子往往年龄偏小,孩子越小,对家庭护理人的依赖性越强。从生理上说,护理人与孩子大量的身体接触及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使孩子不能长时间离开护理者,年龄越小,这种需要就越强烈,许多小年龄孩子适应障碍是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而造成的。
(四)幼儿家庭护理人对幼儿适应性的影响
问卷调查发现,适应性差,尤其是有过度分离焦虑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有很大一部分不愿过多地表露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只花很少的时间去陪伴孩子.观察发现,这些孩子都对母亲的爱护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他们很难接受劝慰,情绪十分不稳定,成天想着"妈妈回来接我的"等.
适应能力低的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是,往往缺乏独立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尽管想去,但不会主动加入.其实,现在家长都已十分注重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往能力还是很弱呢?其原因是护理人的概念:"自己的孩子与陌生的孩子交往是不安全的”、他们喜欢代替孩子回答问题,甚至老师的问话回答都包办了。“主动”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所以在孩子幼儿园中,当护理者一走开,您的孩子会呆坐着,浑身不自在。
孩子来园,首先会遇到大小便、吃饭、睡觉等问题。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面临吃饭要喂、睡觉要陪、衣服不会穿这些问题。紧张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孩子虽小,但他们总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的肯定。刚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会常常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