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信托的论文范文13篇其他论文
- 金融信托的论文范文13篇其他论文
- 论文指导意见格式及范文(优选5篇)其他论文
- 议论文带题记范文通用85篇其他论文
- 农业本科论文范文模板通用20篇其他论文
- 护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样本(实用5篇)其他论文
- 石油储运安全论文范文(精选8篇)其他论文
- 2024字论文范文优选9篇其他论文
- 高中议论文批注范文精选35篇其他论文
- 毕业论文范文引用(共9篇)其他论文
- 选择范文高中议论文(推荐5篇)其他论文
- 数学建模论文模板范文大学(通用13篇)其他论文
- 酒店物业前台论文范文(推荐9篇)其他论文
- 毕业论文的综述范文(精选31篇)其他论文
- 自媒体创业论文范文(13篇)其他论文
- 数字金融论文怎么写范文(精选6篇)其他论文
- 论文致谢范文参考400字优选57篇其他论文
- 安徽家风家训论文范文推荐62篇其他论文
- 议论文范文800字高中青春(热门24篇)其他论文
- 舞蹈角色塑造论文范文推荐9篇其他论文
- 舞蹈美学基础论文范文15篇其他论文
- 本科论文致谢范文500字(必备67篇)其他论文
- 诗词与舞蹈论文范文15篇其他论文
- 政治论文初中范文参考通用5篇其他论文
- 旅游项目调研论文范文14篇其他论文
- 电子版论文模板范文优选21篇其他论文
- 毕业论文综述范文(汇总31篇)其他论文
- 论文模板范文平面设计(精选13篇)其他论文
- 传统村落规划论文范文通用7篇其他论文
专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一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源的双重性,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作用的综合体现,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要求组织成为学习型团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第一资源 学习型团队
随着市场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企业的各种资源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其中最活跃,同时也是最核心的资源,因此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正以它特有的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等经济资源的典型特征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的双重性
人力资源独有的双重性是其它资源所不可替代的。第一,人具有体力:在生理上,体力不是指你最大的力量。而是指你以最大力量可以连续对外做多少的功,这涉及到你的最大力量,最大耐力,体力应该是指一个人身体在最大力量连续作功的情况下身体不断提供能量所能持续的量。体力是企业组织生产劳动的必备要素,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体力是人力的工具特性,在很多人眼里,现代化企业更多地采用大量的高新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但是,人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各种行为的主体,人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人仍然是企业的主人。第二,人具有脑力:脑力是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脑力可以使人调用其他各种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利用其他资源创造价值,脑力是人力的智力特性,如果说体力可以被部分代替的话,人的脑力则是很难被替代的重要特性,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工智能,但是其只是在人们所设定的规则下,按照人们计划的方向去发展的一个程序,真正需要脑力实现的大部分工作则不能完成,尤其是创新方面,因此人的脑力特性是人力资源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部分。概括起来,人力资源之所以被称为第一资源,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主要取决于人力和脑力两个方面对组织贡献的价值,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从核心竞争力看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资源作用的综合体现,可以从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识别条件看出:
1.价值性: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使产品的消费人群扩大,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顾客的使用要求,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诉求,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使企业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而这一切恰恰是人力资源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得来的,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造,使企业能够适应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要求,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通过人类资源的作用来达到顾客各种各样的要求,实现企业的价值。
2.稀缺性:这种能力必须是稀缺的,只有少数的企业拥有它,如果没有人力资源的作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采用一样的投入,那么势必会产出一样的产品,无论在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等各方面;企业也必然是一样的企业,更不必谈个性化了,当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投入到企业之后,才使企业本胜产生了活了,才具备了企业本胜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的表现,也恰恰是大部分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作用情况来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的,本质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稀缺性恰恰是由于人的各种各样的差异造成。
3.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其它能力来替代它,它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更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特点,另外,我们现在的不可替代,往往更多方面事体现在知识资本上,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创造出来的知识资本体现在产品中,才能使产品具备其它企业不可替代的特性,因此不可替代是人力资源在产品或者其它方面创造出价值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体现。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说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械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难以模仿,我想一个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方面难以模仿,一定是这个企业的这项内容中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者其它人难以达到的质量,所以使其具备了这个特性,那么创造这些的关键恰恰又是人。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持续的创新理念;需求导向的市场拓展能力;追求精品的质量意识;高度团结与协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优良的经营管理机组。从如上的构成要素看,核心竞争力处处都渗透着人力资源在里面所起到作用。因此,无论从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上,还是构成要素上分析,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核心竞争力要求组织成为学习型团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知识力量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作为知识产品直接创造者和受益者的企业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生存 环境,唯一的选择便是重视知识、学习知识,以学习求创新,以创新求 发展。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企业”,因为唯一可持续发展并且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了解新东西更多,从而才能激发创新的 灵感,得到优秀的帮助。而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和第一资源,学习过程是企业中的人来完成的,只有企业中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才能使企业中人的 组织具备学习能力,此时企业自然而然就具备了学习能力,这是企业其他资源不具备的特性。知识经过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学习之后, 应用到实际 工作中创造出价值时,这时,知识才真正意义上变为了企业的一种资产。
学习型组织可以多种多样,其基本原则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体验,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传统组织设计的着眼点是效率。在学习型组织内,雇员参加问题的识别,这意味着要懂得顾客的需要。雇员还要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切综合起来考虑以满足顾客的需要。组织因此通过确定新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来提高其价值。它常常是通过新的观念和信息而不是物质的产品来实现价值的提高。
因此,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员工就比须具有一定知识含量和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持续发展的人才带给企业更新的创造力、更高的绩效以及企业应对竞争时代有能力保持的更广阔视野。
总之,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创造性、学习性,这是其它类型资源所不具备的。所以人作为企业的主体,时刻在通过其体力和脑力劳动在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二篇
1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3 文摘
4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5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6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专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三篇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小二号加粗黑体)
●摘要(暂只要求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
摘要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GB2312,加粗
摘要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关键字(三至五个)。
关键字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GB2312,加粗
关键字内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正文
中文均采用仿宋GB2312,西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正文段落之间不空行。
当然,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拓展阅读:科技小论文格式模板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现状与成因、新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专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四篇
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 为农业科技服务
[摘 要]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高速信息发展时代,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也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一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已经逐步淘汰,开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逐步进行规模化生产,但是,对于信息时代科技信息平台的利用力度却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增强;本文就将在了解科技信息平台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时代的农业科技,分析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寻求其基本原则,探索具体措施。
[关键词] 科技信息平台 农业科技服务 必要性 原则 措施
一、科技信息平台作用简析
二、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
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国自从20世纪末就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进入工业革命时代,随着近几年我国入世的加快,我国的信息技术也迅速走向国家化,信息已经成为时代竞争资源,谁最先掌握了真实信息,谁就成功了一半,而作为获取信息的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手段;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效率低,而民以食为天,农业自然是我国重要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业产品需求量的上升,农业也跟随这代的变迁开始采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不得不借用科技信息平台,来获取发展的首要信息。
其次,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更是源于科技信息平台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意义。由于科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共享,也能够实现自由交流,那么,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能够在科技信息这个平台上寻求到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让农业科技人员及时了解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并能够将这些最新的知识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当中,与此同时,有了科技信息这个平台,农业科技者在进行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问题,都能够及时通过科技信息平台获得解决方法,从而带动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快速进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三、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原则
由于科技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顺应时代的需求,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但是要能够切实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农业科技服务原则以及科技信息平台使用原则,在真正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去使用科技信息平台,去运用其为农业科技服务;具体来说,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必须要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针对科技信息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做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对一些扰乱社会秩序的言论给予反对和矫正,其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操作实践中,要坚持按照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来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对当地农业科技进行针对性的服务。
四、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的措施
发挥科技信息平台作用,为农业科技服务,需要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之上,做好具体措施的探究。
专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 第五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与引导等职能,对课程的形成、实施、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领导方式的改革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实现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改革;课程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隐藏在课程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都是在有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有课程活动就有课程领导,要使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就必须要研究和改进课程领导。那么,课程由谁来领导?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具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通过正确的课程领导来促进课程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职能与作用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组织和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动态行为过程。领导活动过程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对象(客观环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453) 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课程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1](454)美国课程专家兰姆博特提出课程领导的几点涵义。1.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如校长),且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2.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地建构意义和知识。领导是可以促使建设性转变的学习,学习具有共同的目的。3.透过成员间的交谈,把观感、价值观、意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一起研究和产生意念;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4.要求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2]可以说,课程领导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3]也是课程领导者和教师在校内围绕课程问题的互动过程,其间既关注教师和课程领导者的专业参与、决策和发展,也关注学校的情景因素对于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影响。因此,课程领导不再是校长、学校行政人员的专利,教师同样有机会参与课程领导。
我们认为,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国家对课程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目的的确立。地方对课程的领导则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具体检查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执行情况。地方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管理,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4]学校对课程的领导是指校长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领导,是国家、地方课程领导的落脚点。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领导的对象、方式不同,具体的领导责任也不相同,是一种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关系。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落实学校的课程决策。在我国,最基本的、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领导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决策。这一决策过程是与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相适应的。可以说,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
课程决策是课程领导的核心,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5](143) 社会水平上的决策是与学习者关系最小的决策,但又是方针性决策,说明教育或学校教育的目的;校级水平的决策是方针和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其作用是把方针转化成具体明了的术语;最重要的课程决策被认为是由教师制定的那些决策。正式授权给教师的课程决策,往往只限于学习体验、资料和评价这样能起作用的决策,但教师对课程决策产生的实际影响是很大的。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基本因素是学生的需要、特点和反应,以及教师本人的背景、倾向和技能。家长参与课程决策被认为是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支持。[5](144) 课程决策的内容有: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的修订与改革。[6]
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是课程政策的一个主要课题,其基本问题是,课程决策是由中央的(国家的)权力机构制定还是由地方制定?中央权力机构和地方权力机构在决策中承担什么职责?[5](82) 课程领导中的组织和课程管理中的组织是一致的,课程领导对课程活动的进行和课程发展发挥着控制、引导和导向作用。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主要是课程领导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配课程领域人员和组织的责任和权限,制定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协调各种关系,把各种力量尽可能地组织到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上来。
课程领导的引导职能,实际上指的是领导者对课程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求领导者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恰当对策,给予正确引导,确保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行。从对学生的作用来讲,学校的领导责任更大,对课程的领导更直接。在课程领导的三个职能当中,决策职能是最主要的职能。
课程领导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设计。通过分析形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学校的发展蓝图,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优先次序,探索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行动。二是作出课程决定。具体作保留、改变、开始、停止的决定。特别要注意使教师也能参与课程决定,让他们对课程具有拥有感。课程领导者要敢于与教师一起作出决定,决定正在实行的课程计划哪些是值得继续的,哪些是应该进一步改善的,哪些是有必要重新开始的,哪些是没有价值可以停止不做的。三是课程实施。具体来说要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寻找课程改革的同行者;注意教师反思性的专业发展,培养新型课程领导人;改变学校文化,建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邀请家长参与,争取家长的支持。四是课程评价。主要涉及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课程领导涉及的范围很广,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形成。不论是中央集权型还是地方分权型,还是其他兼具二者特点的中间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根基。这种历史规定性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课程本身的形成。也正是有不同的课程领导方式,才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课程形态。领导方式不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不同。美国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1)专业人物;(2)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3)专职人员;(4)非专业的市民代表;(5)学生。[7]参与课程决策的人员不同,形成的课程就不同,这是课程领导的决策职能在课程领域的生动体现。
其次,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形态也受到课程领导体制的影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必修课,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8]适当增加选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确立地方性知识在学校的应有地位,是适应课程领导体制的改革,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三,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国家之所以有着课程开发传统或是校本课程开发传统,往往是由其课程行政体制的传统决定的,课程行政体制传统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分配结构。[9]道恩德·舍恩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三个模式:1.“中心—外围”模式,由专家研究课程,然后开发并传播到外围学校;2.“中心扩散”模式,主要中心支持和管理次要中心,次要中心致力于传播革新;3.“中心迁移”模式,没有明确中心,新中心不断出现。对于高度集权的课程领导体制,“中心—外围”模式更为有效,但集权模式难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可能达到革新的制度化。校本为主的革新模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课程革新模式。[10]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推动课程改革的进行,另一方面,要赋予地方和学校,特别是学校教师一定的改革自主权,调动各种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课程发展到什么程度,朝什么方向发展,都与课程领导体制紧密相关。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就是要增强学校在课程实施、教材选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
课程领导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决策和课程评价实现的。反过来说,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又对课程领导方式发生影响,进而促进课程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提高课程领导水平。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与给下级适当授权是统一的,要对下级实行有效的领导与给下级提供应有的服务是一致的。课程领导方式要根据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课程本身的发展,以及课程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领导体制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才能为课程实践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三、课程领导方式革新与课程发展的方向
在世界范围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的课程领导体制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促进课程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程领导方式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