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会计职业规划1500字论文(8篇)其他论文
- 大学生会计职业规划1500字论文(8篇)其他论文
- 文言文阅读赏析及答案 朋党论文言文赏析及答案(实用8篇)其他论文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五篇论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4篇)其他论文
- 2024年成人函授大专毕业论文(4篇)其他论文
- 2024年统计学论文选题(4篇)其他论文
- 论文评语(14篇)其他论文
- 2024年诚信可贵的议论文600字初中(三篇)其他论文
- 论文导师评语500字(四篇)其他论文
- 2024年论文格式最新(3篇)其他论文
- 2024年畜牧业论文摘要(八篇)其他论文
- 2024年职场新人办公室礼仪流程 职场新人办公室礼仪论文(6篇)其他论文
- 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书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1000字论文(14篇)其他论文
- 2024年诚信可贵的议论文600字高中(3篇)其他论文
- 论文导师评语300字(4篇)其他论文
- 2024年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选题 大学心理学结课论文字(8篇)其他论文
- 2024年论文评语200字 论文评语优缺点(3篇)其他论文
- 2024年论文评语200字 论文评语优缺点(十七篇)其他论文
- 2024年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论文 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十篇)其他论文
- 2024年毕业设计论文评语(4篇)其他论文
- 精选中等毕业论文评语范文如何写(七篇)其他论文
- 最新党课结业论文范例文如何写(九篇)其他论文
- 大一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题目 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十六篇)其他论文
- 最新两学一做心得体会论文(推荐)(七篇)其他论文
- 精选美术鉴赏论文(推荐)(8篇)其他论文
- 如何写英语论文答辩自述(推荐)其他论文
- 推荐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怎么写(7篇)其他论文
- 2024年浅谈师德师风建设论文(6篇)其他论文
- 舞蹈论文怎么写(2篇)其他论文
学年论文评语200字一
一、毕业论文评阅成绩的标准
根据有关规定,毕业论文的评阅成绩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档。现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对毕业论文的具体标准抄录如下,供参考。
(一)优秀
1.能正确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见,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较强。
4.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二)良好
1.能正确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有关的知识。
2.能较好地联系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比较正确、全面,对指导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较分明,文句通顺,有较好的表达能力。
4.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
(三)及格
1.能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方针与政策,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能基本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已学的有关知识。
2.尚能联系工作实际,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但分析问题较肤浅,或只能罗列现象,中心不够突出。
3.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句尚通顺。
4.有一定的原始材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四)不及格
凡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应评为不及格。
1.违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或在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掌握已学有关专业知识很差。
2.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文句不通。
3.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加工整理差。
4.主要内容基本抄袭他人成果。
(五)凡属抄袭他人成果或属他人代写的论文,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评阅、答辩资格。
以上评阅标准,一要严格掌握,不可降低标准,拔高分数;二要因时因地制宜,但在同一时间、同一批学员中,应“一碗水端平”,不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标准。
二、评语的写法
毕业论文的评语有两种:一是指导导师意见,二是答辩委员会意见。
(一)指导导师意见的写法
指导导师意见,主要是从写作角度对全篇论文作出评价。评价要点是:
1.观点是否正确、鲜明;
2.论据是否充分;
3,分析是否全面;
4.结构是否合理;
5.语句是否通顺;
6.有无现实指导意义。
下面是《对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几点思考》一文的评语:
本文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制止措施,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文章结构合理,条理分明,论据较充分,语句通顺。
(二)答辩委员会意见的写法
1.答辩态度如何;
2.思路是否清晰;
3.回答是否准确;
4.语言是否流畅;
5.对原文不足方面有无弥补。
下面是中央党校函授学院86级学员大专毕业论文《私营企业问题与对策思考》一文的答辩委员会意见,不仅对答辩情况作出了客观评价还肯定了论文选题及创见性。对指导导师意见作了必要的补充。
本课题系当前理论界一敏感问题,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甚少,作者选题大胆,写作意图明确。
在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对有些问题的论述有所深化。
毕业论文评语文字要简练,态度要客观,评价要恰当,褒、贬都须注意分寸。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毕业论文的评语(尤其是答辩意见)写得过于简单、草率,这是不可取的。
学年论文评语200字二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语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这个支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契合点。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又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遵循的原则和切入方法的研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课堂教学中切入点遵循的原则
(一)重难点凸显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应体现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切入点应是点燃文本探究的激情点或起始点,要有利于课堂探究的展开,经过剥笋式的探究,力求在落实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省时高效打造精彩语文课堂的目的。
(二)以小见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应该从关键处、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集教学目标、重难点于一身,辐射全文。
(三)思维激活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取,要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切入应有启发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维被激活,学生就能踊跃参与课堂探究,学习效率定能随之大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切入点选择的方法
(一)课题解读切入法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可以通过课题解读“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能直击要害,迅速理出文章的主线,串起全文。教学中教师从课题解读切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进一步阅读交流打好基础,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把握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 如我在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让学生从文题入手,思考:“于勒是什么人,文章围绕他写了什么事,为什么于勒名字前加入了我的叔叔”让学生围绕这个思路探究下去,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继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题目入手提问达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二)中心句切入法
在语文教学中,以中心句为教学的切入点,既起到了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可以引领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正确、深刻解读文本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与时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
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然后提出问题: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还是借白杨树来赞美什么?这篇课文的导读设计,抓住主旨句,紧扣中心,突出重点,整个课堂高效而紧凑。
(三)课堂生成的问题质疑切入
问题切入法,即从阅读模糊处切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难以化解的问题——许多学生的阅读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只满足于浅表层,发现不了深蕴文中的智慧。若从课堂生成问题处提问激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文本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难点与模糊处,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问,就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如我在进行《水调歌头》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进行词作的主题探究这个环节时,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浪漫的情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追问后,学生又说道:“我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读出了词人的旷达乐观;在读‘不知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时,我感知其浪漫的情怀。”“不知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是表现词人的浪漫情怀吗?请大家再联系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尤其是他的仕途,耐心思考一下。学生通过联系作者当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也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的背景后,方才领悟,这里反映的是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消极遁世的思想。不过最终这一切还是被词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心情终至旷达乐观。
(四)文章背景切入
在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纪实的文章,其中有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片段。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这些课本以外的轶闻趣事,不仅对于提高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欲望大有裨益,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意境,探究“真意”,必须借助适当的背景资料。譬如教授古诗《雁门太守行》,作者通过一场虚拟的战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绘出大军压境之时,我军将士积极应战,愿为国奉献一切的勇气和精神。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使人有报效朝廷的决心,大可以走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为什么还要通过一场虚拟的战争来表达报国之志,这就必须结合背景资料: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20xx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此外还有文体切入法、情感切入法和比较切入法等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的方法,在使用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学情,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省时高效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学年论文评语200字三
一、指导思想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加速分化,越来越多;二是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既然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建设未来的新人,那就必须要求学生善于横向联系,能够综合地解决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要达到新目的,不掌握大量的交叉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
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问题,它更是一个提高思想,丰富情感,锻炼意志,激发兴趣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它担负着培养“人”的首要任务。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结构至关重要。
语文具有无所不包的心理因素的相互渗透的特征,因此决定了它对人的潜在心智的激发,对培养人的心理结构的自然而科学的发展有更多的触机。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这种开放式的社会结构中,要求学生会听会写,能说善道,擅于交际,以便在广泛频繁的人际交流中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指出“那种以识记和记忆力保存材料为主旨的教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这样一个问题已经摆到第一位上来了。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取不断增长的知识;发展这样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毕业以后还能保持下来,保证一个人不致落后于日益加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理论共同阐明了一个道理:在现代人的社会里衡量一个好教师的标准,绝不是在看她单纯地把知识的储存信息转化成知识的传输信息,向学生发出知识信息的多少,而要看他能否把知识的储存信息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生的启发信息,转化为引导,点拨学生求职的启发信息;转化为教给学生求知方法的指导信息及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的条件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就不能再坚持以教师自己为主体,而要相信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把学生当作求知的主体;就不能重讲轻练,忽视培养能力和教育方法,而要以训练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具备自学能力。近年来,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条沟通教法与学法的新途径——“五环节”课型结构。
二、各个环节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
(一)第一环节为预读,通观全文,解决一切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预读的形式
课前预读。学生根据课文特点,在上新课之前研读课文。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就可采取这个形式,学生可以比较充分地查阅资料。需要让学生观察的课文也要在课前预读。但课前预读不宜太多。如讲解《好雪片片》时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生平情况,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
课堂预读。一般性课文皆可采取这种预读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学生单方面预读。对传统课文皆可采取此法。
师生共同预读。教师可有意识地选几课,不做任何准备,上课时同学生一起预读。
(二)第二环节为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几句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其作用有二:1.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知识与知识之间衔接性,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即集合性。在探讨这种内在联系时,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由掌握单一知识过渡到综合知识,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再把纵向联系起来的知识向横向发展,互相渗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通过几句导入语的渲染或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如,讲解《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教师可用下面几句话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自读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三)第三环节为布置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不管教学大纲编得如何好,学生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得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进行学习。”文学家高尔基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靠自学成材的,因此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可见,自学能力是学生诸方面能力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其自学能力,乃是教师各项教学任务中头等重要的任务。因此,我总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去获得知识的思考题,让学生去独立钻研课文。按照控制论知道语文教学的控制流程之一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教材这个媒体,可以进行自择、自化、自存与自用语文信息的自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活动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能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且还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学生在思考题的启发下,一般课文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可钻通,难度大的课也能解决百分之六十。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补充,完善和提高。至于学生在广开思路后提出的形形色色的疑难,教师当堂能解答的就解答,不能解答的放在课后弄通后再答复。如《给我三天视力》的自学思考题是:阅读课文,使用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直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二是熟悉课文内容,找出三天中的观察及感想。三是要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些思考题不仅启发了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学课文,而且还起到了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目标的作用。因为每套自学思考题实际上都是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有它特定的目标。明确目标就会加快自觉完成本系统各项任务的速度。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就能自觉地思考,探索和发现。这种从内因方面产生的高度学习积极性,自己品尝到梨子的甜味,比起教师把知识和盘托出,告诉他们梨子怎样甜来,不知要甜多少倍。(四)第四个环节为学生课堂回答,教师提高完善
对于学生自学的情况必须检查落实,受到反馈信息,然后再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该肯定的肯定,该纠正的纠正,该完善的完善,该提高的提高。不检查落实,学生自学的成果缺乏客观衡量的标准,正误无法判断,对于获得的知识处于迷惘状态。这样不仅知识难以准确化,同时也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检查落实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好机会。在检查落实学生自学情况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大面积的课堂回答。通过课堂回答,可以使学生把自己对每一个问题思考的结果由心理活动或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传达给别人。这样既可以使思维条理化,又能锻炼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既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适应这种社会生活的工具。”在交际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成为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也必须彻底更新“重写轻说”的传统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能说会道,会交际的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意设置了课堂回答这个环节。
(五)第五个环节是设置训练,提高能力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学生对一篇课文该掌握的知识,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如何使知识得到巩固并促进其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呢?只有通过各项必要的训练方可达到。我的做法是根据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和差别。设计听、说、读、写各种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边学边练,学练交替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训练方式不断变化,接受知识不觉枯燥,作练习不显单调,既易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在灵活的训练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如在讲授《一碗清汤荞麦面》课文时,我归纳了几个训练项目,提出了几个问题:1.母子三人共到北海亭面馆吃了几次清汤荞麦面?每次要几碗?老板实际给了几碗?2.老板夫妇对待他们母子三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在他们临走时说了什么话?3.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在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
纵观五个环节,前二个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虽是辅助环节,但却是必要环节。后三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条件信息和启发信息自学新知识,即自择、自化、自存、自用语文信息的主体环节。而训练则是贯穿各个环节的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把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地交汇,结合起来,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年论文评语200字四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地加大,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在这场变革中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依从着课程标准中的“高中语文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学科”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情感方面以及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方面做出相关的探索,以期借用学科优势来使传统的文化得到传承,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使其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养成积极的、美好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语文的世界中沐浴人类思想的光辉。语文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引导他们发现美,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获得,更需要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高中学生的审美趣味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社会复杂的人事变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故而语文学科恰恰可以发挥其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朝着积极乐观的审美方向去努力,情境教学是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情境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思考和想象,可以使自己获得审美上的提升和素养上的升华。
例如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自主朗读剧本后,在小组间进行角色互换式的剧情演绎,通过把握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判定一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上的美丑,这样的角色情境,既符合了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理念,又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或美或丑的人物性格在无形中便会影响到自己的精神意志品质,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篇文章中承载着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物的地位差距,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所生活的时代的优越感,在剧情中逐渐地认识到要成为一个不自私、善良的、具有社会温情的人。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目标,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获得属于自身的审美体验,从而在审美情趣和审美品质上也获得一样的提升。
二、体验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美
只有在自己的体验下,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正确认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需要教师积极地调动起来,美的事物需要我们在体验中去发现,审美能力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审美活动与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不断地观察中,渗透进自己的精神领域,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形成自我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快乐的情绪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在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诵读体验,给予每个学生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体会出诗人在诗歌中蕴藏着的情感,那种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简短的诗歌中充溢着温暖的感动,诗歌中大量地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既质朴,又漂亮,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这样的审美感受只有在学生的朗读体验中才能获得,内心的精神实质被诗人用人们理解的民族语言诠释得分外鲜明。教师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在情感的融入以及节奏的把握方面,尤其要给予关注。
体验教学法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学生获得自我审美体验,进而在体验中对文本的内容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使学生的精神品质也无形中得到发展。
三、重视评价,帮助学生理解美
语文学科是具有理解性的人文性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个体思想智慧的光芒不该被埋没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审美情趣都应该得到尊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审美认知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对具有独立思想的高中生而言,教师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例如在《鸿门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古文学习对高中生而言往往具有畏难的情绪,而这篇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对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有的同学却心存困惑,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当同学们对于文章的行文脉络把握清楚后,教师再安排学生体验人物的品质,或者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审美评价意识“你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势必会带来学生审美上的差异性,有的喜欢豪情的项羽,有的喜欢大度的刘邦,还有的喜欢念旧的张良,这些人物各有各的风采,故而教师在肯定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不能抑制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地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期获得审美能力的长远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把握好审美评价的标准,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好的事物,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课堂上还要积极地构建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主体自觉地走进审美的境界中,唯有此,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才能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