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液压系统设计论文范文6篇其他论文
- 液压系统设计论文范文6篇其他论文
- 药厂员工安全论文范文推荐32篇其他论文
- 音乐实践研究论文范文推荐41篇其他论文
- 论文大纲模板范文设计类(推荐6篇)其他论文
- 农村消防论文范文初中33篇其他论文
- 论文概念分析怎么写范文(共5篇)其他论文
- 法院学术论文范文精选11篇其他论文
- 语文议论文古文范文(实用23篇)其他论文
- 音乐2024字论文范文(通用6篇)其他论文
- 农业论文开题报告优秀范文8篇其他论文
- 论文的研究心得范文格式共12篇其他论文
- 论文的部分及范文解析(精选20篇)其他论文
- 体育论文主体分析范文26篇其他论文
- 硕士论文写作及范文优选56篇其他论文
- 劳动实践调研论文范文32篇其他论文
- 学生干部论文总结范文精选35篇其他论文
- 财富1500字论文范文精选13篇其他论文
-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精选9篇其他论文
- 如何塑造角色论文范文(实用18篇)其他论文
- 好写的园林论文范文5篇其他论文
- 论文发表格式和范文优选10篇其他论文
- 优秀范文大学议论文(共24篇)其他论文
- 2024药师评审论文范文(精选5篇)其他论文
- 护理文献综述论文5000范文大全(共29篇)其他论文
- 税务欺诈相关论文范文推荐6篇其他论文
- 科学道德论文范文8篇其他论文
-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范文推荐6篇其他论文
- 音乐美学专业论文范文(共16篇)其他论文
林业论文范文 第一篇
1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功能
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林业论文范文 第二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日趋强化的环境下,我国的许多大学在办学中陷入“迷失”困境和“趋同”误区.如何办出大学特色,促进大学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办学特色已成为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教育注重特色发展也成为一种世界趋势.研究办学特色问题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的变革,而且有利于我国大学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寻求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组织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将大学视为一个典型的组织系统,基于对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系统特性的两维度分析,从大学的社会职能与组织运行的角度,探讨了大学办学特色的概念、特征、功能效用及其形成过程,揭示了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特色效用偏好,从整体上初步建构了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理论.
在分析大学社会职能历史演进以及梳理大学办学特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围绕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在运行、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独特的发展方式.同时,本文提出了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两种机制,即“和谐耦合”的微观机制和“内外互动”的宏观机制.从微观上,揭示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与“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相互耦合的过程,从宏观上,揭示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大学在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分类定位与战略规划相结合条件下的特色建设的过程.
在以上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以多元统计分析和R统计软件的应用为工具,本文从实证角度论述了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影响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同时,构建了大学组织不同利益主体的特色效用函数,并强调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必须关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偏好,以提高特色建设的经济特性.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学科发展战略、形象识别战略和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林业论文范文 第三篇
1.选题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选题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数百亩地的某园区的规划,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有的难度偏小,如几十平方米的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甚至还不如课程设计深度,学生得不到应有锻炼,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度,在第七学期经由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进入由特定教师组织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制度下,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毕业设计成为可能。这一制度强化了各个工作室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对于艺术教学来说是一个培养精英的最佳土壤。工作室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因而其师生关系演变为带有师徒制这种传统教学的影子,关系一般比较融洽,所以学生的思想工作比较容易做。一个有特色的毕业设计工作室,应该在选题、教学方法和成果展示三方面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效果。
题目类型个性化
首先由导师提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整体方向,例如提出某一个园林景观学中正在探讨的理论方向或者设计风格趋势,作为引导学生探讨的方向。教师在开始时讲一个在这个方向上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讲座,提供一个需要的知识结构。学生经过自己的研究收集资料,思考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提出选题倾向,与工作室导师讨论,逐步确定自己的选题,使同学之间在相互比较和激发的基础上,基本构成整个工作室教学方向。
题目内容真实化
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应选择真实的题目,地形图、规划意见书、任务书等基础材料齐全,多为指导教师参与或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设计院的一个真实项目,以“实战”的氛围感染学生,或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参加项目踏勘、汇报、图纸会审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熟悉实际工程的操作程序,获得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方法引导
传统的看图改图,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毕业设计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提供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论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以选题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导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进度控制
毕业设计课程和以往设计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分散。一些学生趁毕业设计阶段外出求职择业,或者参加研究生、公务员等各类考试,这样就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和投入减少,造成设计质量下降。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投入,可以在前期召集毕业生开动员大会,告知其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及毕业设计中应遵守的相关纪律,与学生沟通,对其毕业设计任务在时间上做好合理安排,避免冲突。除了这些常规做法之外,通过准工作室制、分工分组、模拟实战、商业伙伴对话、Outcome等方式,实施“拼合座位”、“准工作制”等手法,突出设计过程的重要性,完成课程的进度,达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成效性。这样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质量控制
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毕业设计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内容、时间等多方面着手,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和提高应用型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小组指导制
毕业设计的指导,通常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学生小组的方式。这种单一指导教师制有其容易组织的一面,但可能受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多寡等局限。所以应打破这种“单一导师制”,而改行“小组指导制”,即由方案设计、植配、结构、水电等专业教师或工程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参照实际工程设计中的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当然,每个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的学生人数可数倍于常规小组,相关工种的指导教师不必全程参与,只在相应的设计阶段加入即可。
指导时间切实可行
林业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
a.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方式仍待改进由于是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所以必须将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主要依据,并且针对已经完成的基层林业技术任务,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但是因为一些林农对此认识欠缺,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了其他问题。当然这种想法和认识都对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断制约着它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林农对林业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达到无视抑或对政府的政策有所抵触,使得推广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三、结语
就目前而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基层的林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也是将我国林业的科技研究理论成果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主要枢纽。故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重点。
林业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大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动因分析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甘肃省各地,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把生态的日益恶劣归罪于自然条件的严酷。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一些生态工程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只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来加以粉饰,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因历史的原因,集体林权的所有制深入到基层还麻烦多多,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走,转换经营的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
4对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林业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落实推进措施,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全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由此,提出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等活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造林绿化既要加快生态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尤其要扩大特色经济林建设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中药材、山珍、干鲜果品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多争取林业外援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如果上述5个方面的措施能够得到落实,那么多年后,应该会取得一些比较显著成效,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
林业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应用型专接本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一、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欠缺重视
学生对事关自己毕业大事的设计(论文)提不起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认识不到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其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体现,并且这项工作事实上是其在大学期间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二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卓绝、认真工作的品质,他们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所定的标准极低,因而对此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花费的心思均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和目的。三是学生进行设计的时间很难得到保证,这时候学生正处于大学时最忙碌的大三实习期,大四找工作更是让学生们忙得晕头转向,这两个时间段都和学生进行设计(论文)创作的时间冲突,这样就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应付了事,以求顺利毕业。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资源相对不足
园林专业的研究方向相对较单一,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均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导致每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园林的规划设计这一方面。学术界在总体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错误见解,因此学生选题只是集中在设计这类较为单一的选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选题面狭窄问题愈发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总数逐年递增,但是学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再加上学校与社会企业没有形成密切和广泛的联系,使得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面临较大的困境。
(三)质量评分标准的参差不齐和奖励办法不够完善
风景园林系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评分标准,实际上其不是自行制定的,而是参照本学院的其他专业质量评分标准得出的结论。园林系在教学工作中仅仅对园林设计方向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对其他方向甚至完成设计的全过程等重要领域则缺乏细化的质量标准。这一现实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法对学生对待设计的不认真态度和实际工作时的懈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学院负责人必须实际行动起来,制定权威合理的园林设计质量评分标准,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并监督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实际操作步骤,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从而顺利达到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标。
二、研究制定并实施园林专业专接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
(一)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指导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早地融入工作环境,并初步适应所在岗位的具体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过程应逐步侧重于彰显学生的“干才”本领,并且这种展现应该真正建立在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围绕园林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教学改革要从应用成分、构成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逐步形成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理论体系,使改革真正体现出创新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关
为解决选题困难和地方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多的突出矛盾,在选题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种方式的选题的实现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给出的题目;二是学生对题目进行自主选择,确定所选题目之后,学生可与指导教师联系,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以获得宝贵意见;三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的具体工程项目,选择所属企业的在职人员帮助辅导选题。与此同时,选题内容应遵从多方面、全方位的原则,寻求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途径。
(三)确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
“全员”指对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和各级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质量意识的教育,对各个主体进行明确的分工,使他们对自己的职责都有一个充分的、明晰的认识;“全过程”指对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评分、论文归档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全方位”指采用多种保障措施和实施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在创作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以前单一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之间互相探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在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实践过程中,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充分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起初始终保持自信,然后随着实践中问题的暴露内心充满疑问,觉得无所适从,到处碰壁,无处下手,最后伴随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并再次充满自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
(四)建立合理的园林专接本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价机制
林业论文范文 第七篇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_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_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_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_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林业论文范文 第八篇
浅析林业的栽培技术
摘要:本文针对林业的栽培技术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基于林、草、畜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对枣粮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林业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_)O8-0308-01
从复合林业经营模式出发,通过实践示范与试验探析了针对不同物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与科学措施,对科学利用水、热、光、肥、土等自然资源,提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有效调节造林建设前期投入资源较大、回报收益周期较长等问题,对实现以短养长、为农民增收减负等目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1]。
1、基于林、草、畜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的栽培管理技术
林木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首先在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中对造林树种进行合理选择,例如选取中林四十六号杨、欧美一百零七杨以及三倍体的毛白杨,本地苗圃,胸径大于4cm的无病虫害优良壮苗,同时确定示范试验林地面积为53hm2。在牧草品种的选择环节,可选用紫花优质苜蓿,例如亮苜五号、绿苜一号等。另外应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采用3m×8m或3m×6m的株行距进行布设。在树木栽植环节,应首先采用开沟犁凿开深约40cm的沟槽,而后在沟内再挖开体积为50cm3的坑,在坑内进行施肥处理,用量为的磷酸二铵、10kg的腐熟粪肥,并令其与回填土进行拌匀处理,苗木的选择其根幅应达到30~40cm。
在开展定植之前应在苗木的根系部位喷施六号生根粉溶液,在定植之后应立即浇撒第1轮培育水分,沿着沟槽进行灌溉,待水分下渗后在第2d适宜时段及时对苗木进行夯实及扶直处理。在第1轮浇水后的10~15d后可实施第2轮浇水养育,当夏季来临之前还应实施第3轮浇水养育,并在第1轮浇水后进行必要的涂白处理。对于新配置的幼苗树木应在每年对其进行3次的中耕除草处理,在初冬季节来临时应对其淋浇冻水,待春天来临时万物解冻后则应淋浇返青水,并对树木施浇每株为的速效氮肥尿素,以促进苗木的健康、快速生长。同时,在春季应对杨树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尤其注重在每年的5月、10月初期及9月底进行必要的溃疡病、蓝皮病防治处理,同时在每年的7月及9月季节应主力防止美国2代及3代白蛾虫害、在10月份则应将天幕毛虫作为主要虫害防治对象[2]。
牧草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在牧草的的栽培管理中,应在牧草播种的前一年秋后,便进行科学的翻耕处理,冬季则应施浇冻水一次,当次年来临地表解冻范围为10cm左右后边进行耙地处理,令其地块尽量保持平整,合理实现保墒目标。播种季节来临后可在播种前期对种植地块施以100kg的过磷酸钙底肥,而后采取条播形式进行播种,控制行距为30cm左右,深度则控制在约2cm,在播种完毕后应采用刮平机进行刮平处理并对其实施轻微振规整。牧草种植的距离应与树干保持50cm位置,以便树木的健康生长及牧草的快速收割。当然无论采用春季播种还是秋季播种方式,防治的关键对象在于杂草,因此应在每年5月末及6月初时段采用高效除杂草材料实施必要的杂草防治管理。在每次收割完毕后均应对种植地块进行必要的施肥、养护浇水处理。
2、枣粮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的栽培管理技术
定植:为确保墒情良好,上一年上冻前先开沟、浇灌,为栽植做好准备。20_年4月下旬定植,株行距采用2m×8m,41株/667 m2。栽植成活后及时除草灭荒,促进苗木生长。
施基肥:栽植时施有机肥做底肥,以后每年从枣树落叶至第二年发芽以前施用基肥。基肥为有机肥与无机肥并用。施肥方法:9月下旬~10月上旬,在行间距树干 m处挖深 m,宽 m的沟,在沟内667m2施腐熟猪粪2 500kg,另外每株再施入磷酸二铵 kg,尿素,一起埋在沟内;第二年9月下旬~10月上旬,在行间距树干~1m处挖深~1 m,宽 m的沟,在沟内667m2施腐熟猪粪20_ kg,每株再施入磷酸二铵、尿素一起埋在沟内。追肥:分两个时期施用,5月下旬~6月上旬,每株追施尿素~ kg,以减少落花;7月上旬每株再追施 kg氮、磷、钾复合肥,以减少生理落果,每次施肥后浇水。
叶面喷肥:为提高坐果率,在初花期和盛花期进行叶面喷肥。喷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叶面喷肥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
冬季修剪:定干:干高~ m。培养主枝:经定干后次年发育强壮的枣头,进行短截。培养做中心主枝的在80~90 cm处短截。以后一年内在适宜方向和部位陆续培养出4~6个骨干枝,每个骨干枝选留1~2个侧枝,逐渐培养成自然疏散分层形或自然圆头树形。
夏季适时摘心、抹芽:在枣树现蕾期、初、盛花期和结果初期进行枣头摘心、抹芽,依生长势强弱,分别留3~5个二次枝摘心,以增加局部营养,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适当进行树干环割:第三年春枣树花期进行树干环割,促进结果。环割方法是在地面上20 cm处,用刀环割深达木质部,割后涂杀菌剂保护伤口(涂500倍多菌灵溶液)。
病虫害防治:枣树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枣飞象、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树锈病、枣炭疽病等。在枣树芽萌动前喷一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防治病虫害;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喷一次1∶2∶200倍波尔多液防止枣树锈病等病害发生。6月底~8月底发现桃小食心虫、黄刺蛾等虫害及时喷施2 500倍溴氰菊酯。
3、结语
通过林草畜、枣粮间作等复合林业生态经营模式的科学构建,凸显了间作合理、长短互补、提升林业回报效率、土地产出率、深化立体种植改革、提升粮食生产、丰富林业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综合效益,由此可见对该类模式进行深入推广及发展有利于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晶.林业栽培种植技术浅析[J].林业科技,20_(10):73-74.
[2]于晓丽.林业生态环境发展[J].农林建设,20_(21):17-19.
林业论文范文 第九篇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1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治疗组,为43例患者;非急诊介入治疗组,为28例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30天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急诊介入治疗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UAP降低了30天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结论急诊介入治疗高危的UAP患者效果好,安全,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关键词
TheClinicalStudyofEmergentInterventionforHighRiskUnstableAnginaPectoris
YuanYiqiang,LiuHuailin,MaYexin,抯Hospital,Zhengzhou,450006,
AbstractObjectiveT(UAP).MUAP:,43patients;non-,28patients;(,,suddendeath,)in30days,symptomreliefrate,symptomrelieftime,(anginapectoris,,suddendeath)ratesin30days,p
KeywordsUnstable,anginapectoris;Intervention;Coronaryangiography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入稳定性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包括多种亚型,其中高危组UAP危害最大,如何处理该类患者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了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结果,并与药物强化治疗后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入选病例为1999年1月至20_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1例高危UAP患者。男47例,女24例,年龄±(45~7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视为高危UAP患者[1]:48小时内反复发作静息心绞痛;发作时ST下降幅度>1mm,持续时间>20min,肌钙蛋白T或I升高。排除AMI患者。
实验分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24小时内行冠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行介入治疗,为43例患者;非急诊介入治疗组,入院后强化的药物治疗一周后行冠脉造影,根据血管情况行介入治疗,为28例患者。如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发生AMI,立即行冠脉造影并行急诊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一日一次,噻氯匹定250mg一日二次,依诺肝素60mg一日二次,根据病情给予不同剂量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降脂药物等。介入治疗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降脂药物,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降脂药物等。两组入院时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基本相同。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观察指标:以常规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由三位经验丰富的心脏介入医生对冠状动脉病变判断,以血管狭窄≥50%为病变血管,病变狭窄≥70%则行介入治疗;病变狭窄≥50%且<70%,若有症状相关的对应体表心电图动态缺血证据,亦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记录30天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AMI、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2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相似,参见下表,急诊介入治疗组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表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
急诊介入治疗组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能降低30天内心绞痛、AMI、猝死的发生,p。详细资料见表2。
3讨论
现已达成共识,UAP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所致。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征为:薄的偏心性纤维帽,大的脂质坏死中心(占斑块的40%以上),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及肥大细胞等),细胞外的基质及平滑肌细胞很少[2,3]。这种斑块容易破裂,暴露胶原并释放大量活性物质,导致血小板
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冠心病事件(AMI或UAP)。关于UAP是否应在急性期内行介入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目前尚有争议[4,5]。但对于高危UAP,由于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症状,而近期可能恶化为AMI、猝死的危险性高,尽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稳定性心绞痛较高,但及早行介入治疗仍可使急性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下降[1]。故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关于UAP治疗指南建议,UAP经积极内科强化治疗后,如症状不缓解,应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6]。本研究发现,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组相比,高危UAP的急诊介入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AMI的发生,在急诊介入治疗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AMI,均发生在术后一个月内,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有6例患者发生了AMI,其中5例患者发生在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1例发生在术后一个月,所以急诊介入治疗高危UAP可以降低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AMI的发生。急诊介入治疗组无猝死发生,而非急诊介入治疗组有2例患者发生猝死,均发生在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急诊介入治疗迅速开通了靶血管,缓解心肌缺血,所以缩短了住院时间,亦减少了药物强化治疗过程中所需的住院费用。在手术的成功率方面,急诊介入治疗与非急诊介入治疗相似,急诊组2支血管和非急诊组的1支血管手术失败均为完全闭塞病变,导丝不能通过病变。所以,对于高危的UAP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疗效好,安全,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林业论文范文 第十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论文联盟http://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_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_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_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_-20_),《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_年的上升为20_年的,其中副教授比例由上升为,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_年上升为20_年的。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占总学分的。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林业论文范文 第十一篇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的重要标志.在当前中国环境状况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林业企业不仅要承担各类企业都普遍需要承担的一般社会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其他一些源于自身特点的社会责任,如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生态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等,同时也为环境改善增加了一些负面压力,如木制产品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物等.如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准确、完整地对履行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接受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监督,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走向成熟、规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中国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本文梳理了林业企业以及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及先进经验,反思中国林业上市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本文构建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中国48家林业上市公司20_-20_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客观展示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整体来看不容乐观,但是从评价结果的年度平均分走势来看,信息披露水平的年度平均分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这说明中国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发展趋势是整体向好的.再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8个主要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结果的影响,论证了“企业规模”和“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可以显著影响中国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而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如盈利能力、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企业成长能力、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国有控股等目前并不能对中国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水平产生显著影响.最后,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从国家、市场、企业三个不同层面,分别就构建制度体系、丰富披露内容、完善披露方式、提升公众认知、统一披露标准、发挥社会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体系的改进策略.
林业论文范文 第十二篇
本研究以物质流和生态足迹为核心工具,对甘肃省物质流代谢和生态足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评估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模、结构特点和运行效率,进而结合其它要素,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评分.目的在于为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发展、科学发展模式的提出以及积极有效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
1.从生态经济、资源-环境-经济、物质流动、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等不同视角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做了回顾,比较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生态经济、知识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相关概念,并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十大误区,进而以物质流分析、生态效率、生态足迹为重点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的方法进行综述,提出现阶段循环经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从经济、资源、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优势和不足.(1)经济方面,1995-20_年GDP增长,人均GDP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从工业经济结构看,甘肃省工业经济主要是以原料加工、能源开采等企业为主,而回收加工、电子、仪表等低排放、高循环企业所占比例很少;20_年的甘肃省外贸依存度是1995年的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资源方面,耕地资源较丰富,但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需求量相对较大,农用水所占比重大(20_年79%),生态用水尤为不足(20_年为2%);可再生能源潜力大,开发力度不够;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耗产出率不高,20_年在全国所有省、市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四.(3)社会方面,甘肃省年末总人口从1995年的万人增加到20_年的万人,20_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元增加到20_年的元,农村居民从1995年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20_年的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下降到20_年的,农村居民从下降到.(4)环境方面,1995-20_年甘肃省的废水排放总量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废水排放产出率则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年废水排放产出率为元/吨,略高于全国同期水平(525元/吨);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20_年的排放量是1995年的倍,相反,工业污水排放则逐年降低,20_年仅仅为1995年的;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_年固体废弃物产出率万元/吨,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20_废气排放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元/标立方米),排在全国所有省份的第25位.
3.基于Eurostat物质流方法,核算甘肃省物质流状况,进而编制出1990-20_年物质流账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率和强度指标,分别从物质输入、输出、消耗三个方面评估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运行效率.结果表明:(1)物质投入的总量和强度逐年增加.直接物质投入(DMI)从1990年的百万吨增加到20_年的百万吨;人均DMI(DMI/NP)从吨/人增加到吨/人.从需求结构看,对高隐流的化石燃料、金属矿产及建筑材料的开采量逐年加大,相反生物质的输入比例不断下降.(2)物质输出总量和强度逐年递增.直接物质输出(DMO)从1990年的百万吨增加到20_年的百万吨;人均DMO (DMO/NP)从1990年的吨/人增加到20_年的吨/人.从输出结构看,隐藏流和二氧化碳是甘肃省环境压力的主导因素,尤其是隐藏流18年间总量增加了倍,在区域内物质输出中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增加到20_年的.(3)物质投入和输出效率不断提高,直接物质输入效率(GDP/DMI)从1990年的元/吨增加到20_年的元/吨;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年均增长率达到.(4)进口物质在甘肃省物质需求总量(TMR)的比例不足5%,甘肃省物质输入的主要来源为省内开采(DE).(5)甘肃省区域内物质消耗强度(DMC/NP)、直接物质输出强度(DMO/NP)、区域内物质消耗效率(GDP/DMC)、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均低于同期国家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力度与国内平均有一定差距.
4.核算甘肃省生态足迹,并对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足迹在18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从1990年的×,107公顷和公顷/人增加到20_年的×,107公顷和公顷/人.从生态足迹的结构来看,生态足迹比例最大的是化石燃料足迹,其次是耕地足迹.18年间增加最快的是林地足迹,年均增长率为,其次是建设用地足迹和水域足迹.(2)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18年间净增承载力×,106公顷.(3)生态赤字的绝对值逐年递增,1990年甘肃省生态赤字为×,106公顷,20_年增加到×,107公顷,18年增加了近5倍.(4)甘肃省近20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总生态足迹(WRW)、耕地足迹(GD)、能源足迹(GD)、人均水域足迹(SY)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5.运用AHP方法计算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前,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小于,属于不循环阶段;1992-20_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介于之间,属于准备阶段(过渡阶段);20_年以后,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大于,属于初步循环阶段.
综上所述,1990-20_年甘肃省区域内物质消耗效率(GDP/DMC)和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持续上升,万元GDP生态足迹明显下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经过近20年的准备,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已步入初步循环阶段(20_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然而,人均GDP、区域内物质消耗强度(DMC/NP)、直接物质输出强度(DMO/NP)、区域内物质消耗效率(GDP/DMC).直接物质输出效率(GDP/DMO)均低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这表明甘肃省仍然是国内欠发达地区,污染物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富民强省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直接物质投入(DMI)、直接物质输出(DMO)、人均资源消耗强度(DMC/NP)的逐年递增以及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的持续扩大预示着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隐藏流比例的不断攀升表明甘肃省资源的开采模式依然粗放,化石燃料和建筑矿物等高隐流物质仍然是投入的主体;原有的盖端治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生活排放和耗散性物质又给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技术难题;生态足迹多样性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偏离也表明调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方式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