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经济人的现实基础、生成途径与扬弃方式经济论文
- 浅析经济人的现实基础、生成途径与扬弃方式经济论文
- 浅谈从经济学角度看桥梁维修加固行业的发展经济论文
- 论数字化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经济论文
- 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论文范文经济论文
- 对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经济论文
- 财政电子票据管理及改革经济论文
-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经济论文
- 股息所得税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论文经济论文
- 前海应该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经济论文
-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经济论文
- 浅析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策探究经济论文
- 中国蔬菜的发展现状及出口策略(A)经济论文
- 陕西省外贸发展现状对策分析(1)论文经济论文
- 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1)论文经济论文
-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两岸协同发展之探讨经济论文
- 试论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论文经济论文
- 浅析网络经济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经济论文
-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研究(1)论文经济论文
- 技术壁垒对苏州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论文经济论文
- 对一起出口贸易纠纷案的若干反思(1)论文经济论文
- 202_经济学论文致谢经济论文
- 陕西建筑节能减排经济效益论文经济论文
- 浅议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策略经济论文
- 浅谈提高水库渔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论文
- 低造价工程经济效益提升论文经济论文
- 社会空港经济效益论文经济论文
- 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经济论文
-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效益分析经济论文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构建过程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构建历经土地革命时期的萌芽、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体系、解放战争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萌芽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可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文章中反映出来。
毛泽东专门就革命战争期间是否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展开论述。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他提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这一切,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保障,革命战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给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1934年,针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的紧急状况,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提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虽然新民主主义经济概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未清晰提出,但整体构架已初见雏形。
2. 形成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初,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一崭新概念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被首次提及,之后毛泽东所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文章或著作,使新民主主义理论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方针,根据地机关、部队应尽可能自给自足,不能不顾人民群众困难。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指导下,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开展军民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毛泽东进一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必须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私营经济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要点他总结为: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其它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抗战后期,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基本形成。
3. 成熟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断发展成熟、进而形成体系的。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进攻。解放战争的进行使解放区不断扩大,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农村发展到城市。毛泽东更系统地思考革命胜利后该怎样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他明确指出: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国营经济,这是领导的成分;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同时,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三大纲领作了调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业。即剥夺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保护作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构成成分由三种扩展到五种,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
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在对世界各国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后,提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的产物,生产高度社会化是其形成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必要条件。
此后,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引起马克思关注,研究这一现象后,他提出俄国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相结合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2.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由革命转入建设阶段,但此时,由于战争原因,俄国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如果仍实行战时经济制度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将遇到难以调和的问题。因此,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列宁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实现过渡,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等资本主义的元素来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经济基础薄弱、精神文明落后的国家中,农民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数是其共有特征。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才能使工农联盟更稳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采用粮食税替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受到农民支持,恢复了工农业之间的正常经济联系,解除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3. 孙中山关于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24年做出的适应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实行民族的独立解放;在民权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由过去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转变为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实行民主政治;在民生主义方面,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
在对待民族工商业方面,孙中山主张通过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国家实业。他对节制资本解释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经济纲领,以及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上提到的经济政策,皆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1. 依据国情制定相应经济政策的启示
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提出,解决中国的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都要以正确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的基本国情为着眼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命脉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掌控。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经历一个过渡性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需要数十年完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仅持续了七年,就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与初级阶段相对应的经济政策,允许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2. 对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的启示
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起源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制度,与之一脉相承。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刚取得胜利时,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对我们的启示在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在目前,如果追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应借鉴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以国营经济的发展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做法,在以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发展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3. 对现阶段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创建与实践中,我党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虽然在建国初期,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历经坎坷,但为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入手抓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为防止西方垄断资本对我国经济的控制和支配,我们仍然要继承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以此为基础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出的、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之一,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