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lunwen/a1/87404.html

论文关键词:皖南 经济 发展道路 苏南模式 本土企业 融资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皖南山区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显得有些滞后。而与之比邻的苏南却乘着改革之风一路引航。从 地理 、 历史 、政策背景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皖南应在拥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苏南模式”的发展道路,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

0 引言

安徽长江以南,统称皖南。这里毗邻江苏、浙江,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的商贸 文化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全新的政策促进了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全国快速前进的步伐中,皖南地区的脚步却异常缓慢,开始与周边地区步伐不协调。本文将皖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在借鉴“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具有皖南特色的发展道路。

1 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介绍

建国以来,皖南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恢复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及大发展阶段。然而近些年随着 金融 风暴及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皖南地区经济开始步入了一个缓慢发展阶段,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市场 导向性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强调“以市场带动生产”,然而皖南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生产方式仍占主体。企业经营者着眼的市场仅仅局限在本地区,以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为主。

1.2 企业的品牌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物资种类的丰富,品牌已越来越成为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品牌往往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皖南企业从起步阶段开始在产品的宣传、包装等方面投入不足,对品牌的建立及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整个皖南地区的企业能享誉国际的品牌只有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同等质量的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价格稍高的知名产品。因为品牌意味着信誉、质量及档次。

1.3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皖南地区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民间闲散资金、民工返乡带回劳务资金、 银行 借贷、外部资金。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主要渠道在融资时仍显得困难重重:①开拓精神不足,风险意识过强。在长期小农经济作用下,皖南地区人民更愿意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以降低风险。②银行不良资金过高,企业信贷不足。在现有的银行中由于大量不良资金的存在导致我国信贷业不如其他国家发达。通常在我国 申请 信贷需要等值或超值的实物进行抵押,这便在无形中抑制了企业融资。③招商引资政策不健全。缺乏优良招商 环境 。往往资金的投入看中的是地方优惠政策及益于长久利益的招商环境。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皖南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限制各种政策出台及落实不透彻,另外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吸引外来资金。

1.4 政策贯彻力度不够。

1997年《乡镇企业法》出台,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捷之路。然而我国各地区因地方因素的干扰导致工作中心各不相同,或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中心或以国有企业改制为中心或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或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中心。随着工作中心的转移,各种政策的落实力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政策落实甚至出现不稳定和断层现象。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皖南地区至今仍未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而与此同时苏南经济却在迅速腾飞。

2 苏南模式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江苏南部地区主要是苏州、无锡、常州所辖的十二个县(市)的乡镇企业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发展。1983年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根据该地区的发展特点第一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

苏南模式,“通常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1]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2]:①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②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 经济 为主;③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

3 皖南与苏南的对比分析

3.1 条件对比

3.1.1 地理 条件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内拥太湖,外接黄海。沿江大面积冲击平原物产富饶, 农业 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便利的水陆 交通 不仅促进了物产交换也增强了信息技术的流通。毗邻的上海、青岛、连云港等大中城市迅速成为该地的产品输出 市场 和信息技术的输入市场。

皖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北临江苏,南接江西、浙江,长江、新安江在境内川流而过,丰富的水陆交通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

自东吴以来,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了千年繁华。通过大都市的辐射作用,苏南地区成为集商业、手 工业 、农业为一体的富庶地域。新中国成立后,苏南各地区又率先创办了社队企业。到20世纪70年代部分社队企业发展成为小型工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对社队企业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的新型企业,恰好弥补了该地区的发展空隙。

同样处于长三角优越地理位置的皖南在公元三世纪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许多显赫氏族举家南迁居于此。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金钱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及商业思想。从明中叶至清三百多年时间里徽商更是引领了 中国经济 的发展潮流,“无徽不成镇”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徽人的勤劳富裕,更体现了徽州地区经济繁荣的程度。

3.1.3 政治 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致力于经济强国,不断划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且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为这些地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 环境 。既非经济特区也非沿海开放城市的苏南地区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以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模板。积极寻找 投资 契点,大力创办胜似经济特区的经济环境,吸引大量外资。

3.1.4 文化 因素

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地建立吴国以后,“吴”便成为苏南模式的文化核心。长期以来形成这一带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勤劳、精巧、阴柔、秩序[3],所以苏南地区在历史上是最发达的农耕区且手工业异常繁荣。凭着这一经济基础,苏南地区在新的 社会 条件下摆脱了桎梏就必然能创造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发展模式。

皖南文化核心是由古山岳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凝结而成的新安文化。在新安文化影响下,这一带人具有勤劳、坚韧、重义、好学的性格特征。明清时期以“徽骆驼”精神闻名全国的就以“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等一系列先进的经营理念创造了科学完善的资本运营方式。悠久的文化积淀是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2 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自1983年“苏南模式”这一概念第一次提出后,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历史的 检验 ,“苏南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3.2.1 政府主导经济实体,导致政企不分。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苏南地方政府在效力地方经济发展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发展措施,“将众多中小企业集结成较大规模的分工协作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产生了强大的副作用,所以苏南模式在一段时期又被称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债效经济模式”、“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这种 管理 方式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企业实体的灵活性。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