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31工作计划最新8篇五号文库
- 农村31工作计划最新8篇五号文库
- 教学体会反思5篇五号文库
- 培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五号文库
- 七政治教学计划精选5篇五号文库
- 升大班新学期工作计划6篇五号文库
- 班级总结心得体会6篇五号文库
- 三顾茅庐读后感300字7篇五号文库
- 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8篇五号文库
- 往事2的读后感5篇五号文库
- 《国家》教案最新8篇五号文库
- 上班迟到检讨书范文5篇五号文库
- 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7篇五号文库
- 幼儿园德育工作工作总结模板6篇五号文库
- 申请3胎的申请书最新5篇五号文库
- 119心得体会8篇五号文库
- 袜小班教案推荐7篇五号文库
- 大学学生会工作计划总结5篇五号文库
- 高中生作文模板7篇五号文库
- 关于秋作文精选8篇五号文库
- 中班安全学期工作总结6篇五号文库
- 怀念老陆读后感精选8篇五号文库
- 幼儿暖心得体会6篇五号文库
- 标准的自我鉴定精选5篇五号文库
- 汽车一教案通用5篇五号文库
- 句的教案优秀5篇五号文库
- 2024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三篇五号文库
- 环保演讲稿范文7篇五号文库
- 346教学心得体会通用7篇五号文库
通过教案的文字是可以看出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的,教案在书写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单元二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单元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和同学交流。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习惯。
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作者用文字表达感情,我们要了解这种感情,往往要通过想象画面来实现。如何想象画面呢?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学习、交流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3.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到的画面。
4.交流自己在课外书中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5.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指导:说说这些词语的异同。
预设:
同:都是用来形容声音的。
异:第一行词语形容声音大,第二行词语形容声音小或没有声音。
3.想一想: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读“响彻云霄”,我仿佛看到了“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场景,倒计时结束,只听一声巨响,火箭直入云霄。
4.小结:读词语时,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画面会更立体,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1.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指导:“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都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用这几个词语描绘事物一般都是突出事物变化快或者变化多端的。所以在描绘时一定要从事物变化方面着手,想象事物变化的场景。
2.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描述一个事物。
预设1:刚才还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预设2: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工夫就把一根骨头啃完了。
四、学习“书写提示”。
1.看提示:我们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五、学习“日积月累”。
1.朗读《鹿柴》。
2.作者简介。
3.借助拼音,读通古诗。提醒学生注意“鹿柴”的读音。(“鹿柴”为地名。其中的“柴”同“寨”,栅栏。)
4.结合插图,联系上下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针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但:只,仅仅。返景:夕阳返照的光。青苔: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5.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6.学生读读背背。
7.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想象画面
背诵《鹿柴》
单元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出示任务:
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小结: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教师:ppt呈现“举子看榜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一目,说出隋朝在选官上有何创新?原因如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师: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__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教师设疑:既然大运河是“罪在当时”,请同学们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支招,如何做才能既开了大运河,又不至于“罪在当时”?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ppt呈现: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时间–公元前581
2、巩固措施 : 经济arr; 意义
交通 arr; 意义
政治arr; 意义
3、灭亡arr;残暴
单元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单元二教案篇4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意象、意境(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是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给老师的挑战是从更高的层次上给予指导,而不是拘泥于某篇课文。所以备课更应该抓住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方法,训练目标。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一、置身诗境
1)沉浸其中
2)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二、缘景明情
1)方法
2)情与景的关系
如何置身诗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忘掉周围一切 ,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 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其次要 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即便如《梦》这种从未经历过的 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也是借助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构建的,所以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模拟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如何缘景明情。教参上说 ,就是不同诗歌用不同的欣赏方法 。我不太同意,不仅是方法问题,而是情和景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情景交融。
(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教师准备:
意象和意境------中国诗歌独有的美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连接情和景的载体,是表现情感和传达物象之美的媒介。
关于意境,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说法。
教参上说所谓意境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意境是境界的一种。下面列举几种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指出了“意境”不仅是“意”与“境”的合一,而且“意”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意境”是达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交融。---王国维
中国抒情诗很发达,从诗经开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传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惜别和怅惘之情。开创了“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历来判断一首抒情诗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为标准。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精髓。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景和抒情分开。
姜夔说:“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文心雕龙 物色》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貉Р莩嬷韵,皎月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矣”------情景交融。
“在审美观照的瞬间占据并充满了人的意识的审美形式”
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朱光潜
意境是主观情趣和意象融合构成的境界。 ---我赞成
举例: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表面上意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每个人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因此,如果把整个单元的意象做一梳理,就会惊奇的发现:每一首诗都有月的意象,但意境却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既是宇宙中深幻莫测的精灵,又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的寄托, 是人与自然沟通契合的媒介。
?夜归鹿门歌》中的“鹿门月照开烟树”,此时的月是隐逸在鹿门山中的月,不带任何世俗尘滓的月,在孟浩然迈向隐居之地的山间小路上,静静地照着。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是神界的月,他目睹并帮助李白飞向天姥山。
?登岳阳楼》中的‘乾坤日月浮”,月是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象,是穷困的但具有开阔胸襟的诗人杜甫才能见到的月。其意境十分宽阔宏伟。
?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则是选取月的美丽温柔一面来形容美女了。
可以以“月”来贯穿整个单元,通过对“月”的解读直逼每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创造的审美境界。正象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中所说的“月映万川,各有境界”,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才能辩识出春夜栏杆上玲珑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横斜中淡雅的暗香,才能从万卷诗篇中通达人同此心的古今一理。古诗如月,是一声声无言的召唤,它召唤着我们的至诚性情,与歌与哭,心有戚戚,参与那些诗歌意义的创造。其实,感悟古人就是感悟自己,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每当我们面对着浩淼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旅,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也许,期望从繁华的满城灯火中,清晰地再现出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图景,本身就是一种痴心妄想吧。但如果语文老师都不再有这种痴心妄想,学生的眼前就更是只有电脑里人工制作的月亮了。
教学设计
一、赏析示例怎样用
用好赏析示例,让学生感到什么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它的思维曲线是怎样的:
1诵读---2意象---3联想和想象---4再现画面---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
1、诵读。要想得到美感享受,就必须从诵读、涵咏开始,自己反复体会,自然生其气象。本单元所选诗歌,画面感很强,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方式朗读,上周在101中学的古韵今声古诗诵读活动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有检测式、表演式、表演中有古装扮相,配乐朗诵,情景模拟,相信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想象和联想,必然体会意境,再造意境。我们提倡教师范读,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不同于录音的活的感受,教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和学生分成小组,可分成风景制作组、配乐组、朗诵组、解说组,动作组,完成一部情景剧。其实是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解读这首诗。
2、 找意象
怎样让学生感到这是张若虚的月,不是李白的月,不是杜甫的月呢?这月下的徘徊、月下的吟唱,月下的仰望、月下的惆怅,是张若虚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审美创造。《春》有两个月亮:宇宙中的月亮,观照着世间万物,似精灵在这无边无际的夜色中神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此引发第二个月亮:人心中的月亮,“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3、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创造意境(读者的二次创造),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抓住作者特点,体会主观情意。
从意象到意境到情感,联想和想象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置身诗境的不二法门。可以教一些方法,如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如海边望月的感受,梦游的体验等,也有一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如李白、李贺所描绘的神仙世界、鬼世界,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贯通视觉和听觉,尽量构想出或虚拟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4、再现画面。《春》分两个部分,9个绝句,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前四个绝句,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已有的经验和体会,放音乐或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水涌生,仿佛两个活泼的生命,越来越高,越来越亮,景象壮观。月光闪耀,江水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霜。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一个优美、恬静、朦胧、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出现了。
只要感受到这个境界,诗人的遐想和疑问探索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会展开联想,提出千古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和体会,这说明了什么?人类永远对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从第五个绝句开始,转入对人事的描绘,选取了最常见的.主题,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用“月“来烘托,徘徊、朗照、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结尾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景言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最突出。游子那无着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训练,通过再现画面和创造意境,自己已经能初步感受怎么鉴赏诗歌,
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
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春》的意境美及主题。
胡晓明《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春》隐藏着一个绝大秘密。表面上看,即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由此形成诗歌文本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诗歌意境的浑然一体;从深层结构看,恰恰是表达了人心与自然的大和谐。于是思妇之思念不复来自思妇本身,而是诗人的灵指在宇宙与人心的和弦上弹出的妙响。这不仅仅是“少年式的憧憬”(李泽厚语),更是中国哲学的古老灵魂在盛唐来临之际焕发出来的年轻的生命光华,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闻一多语),实际上应是由人类生命情感所滋润沐浴过的宇宙生命,又由宇宙生命所照亮,升华了的人类向上的生命。------礼赞生命、礼赞自然,这就是《春》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中国山水诗的蓬勃的灵感气韵,正从此一主旨中流出。
可让学生和以前学的的游子思妇主题、花月旧题进行比较
二、自主赏析部分怎样教------
可采用对比法、活动法
一、王孟
先比较生平思想,再比较其诗歌。
王孟并称,自古而然。但深究之,差异显明:王维空灵澄静,孟浩然清远淡寂。王“静”,孟“清”。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
“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文心雕龙体性》),文化教养、生活道路和人文环境等都“陶染”影响情性。王、孟生活道路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艺术素养不同,因此诗的差异就很明显了: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在晋时还算是名门望族。其父“终汾州司马”,寡母独立支撑门户,家境日衰。王维在兄妹六人中为最长,十五、六岁时便开始为家庭分忧,凭着诗、乐天才而游两京。十八岁时携大弟王缙同游,与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宁王李宪都有过密切的交往,王侯们“待之如师友”。唐薛用弱《集异记》记录歧王向公主引荐王维的故事,可说明王维积极进取的活动能量。(《大明宫词》还附会王维和公主的爱情关系)
自从他进士及第而“调太乐丞”开始,算是步入仕途了,走上了从政的生活道路。可是,不久便“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王维自开元九年被出济州,到开元十六年冬由淇上回长安,长时间的远离政治中心,基本上完成了山水禅寂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尚的转变,形成了心灵的自足性和精神的自足状,他在“吾丧我”中找到了自我。其后长安长达二十年的京官生活,一直近在帝座,却拖朱绂而放性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的优裕生活,“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孟浩然则不然。孟浩然终身不遇,连一个小小的契机都没有碰上,布衣始终,在古代著名诗人中是个特例。眼看不惑之年即将到来而依然寂寞于山野,然而,“寂寂何可待”,等到四十岁终于等不及而自己走了出来,心境自然不十分的好。来到长安他四处活动,“朝朝空自归”的一无所获,很能让人想起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尴尬来。纵观孟浩然所走过来的生活道路,连一次小小的开展的机遇都不曾有过,而且,又是在不断碰壁的境况中走向了绝无一线希望的空返,其心情不可能不为惘怨和孤愤所笼罩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士源评价他“动则得真”、“期以放性”,必然不能忘情山水而专注于美,而总要千方百计地“感发”起来,借山水来表达些什么,使其山水诗成为其心气和其所要表现的名理的载体,不可能像王维那么的潜心和优游。他不可能像王维那样的淡泊清静而进入“山林吾丧我”的状态,其诗冲淡中深潜着怼怨之心气。总觉不清净。
王维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对王维及弟妹影响很大,“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王维一生也曾师事禅师,所以其诗带有禅意。王维自物观物,多泛物化,而孟浩然以我观物,多泛我化。
王维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王维沟通诗和画、乐,将画、乐艺术引入诗中,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魅力。孟浩然艺术天分大不如王维,苏轼评云:“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酒手,而无材料耳。”明人锺惺《唐诗归》说:“王、孟并称,毕竟王妙于孟,王能兼孟,孟不能兼王也。”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比较而言,孟浩然的诗歌偏于清峻,偏于冷涩,偏于枯淡。孟浩然太喜欢用“清”字了,其《孟浩然集》中有“清”字近五十例;古人在评孟时已注意到以“清”而传其神:李白有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曰:“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二)王维喜用“静”字,王维是静的极致,孟浩然乃清的至境。
讲清楚作者的生活轨迹和思想,再比较孟浩然《夜》和王维《归嵩山作》诗境有何不同就容易得多了。可以列一下一个表:
夜 归
背景
作者
意象
意境 清 静
?夜》选择江边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和山寺的僻静相对照,从世俗生活到隐居生活,两中人生,两种心情,恬然自得于孤独寂寞,表现的是隐逸志趣,凸显的是洒脱的隐士形象。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四句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开”字传神地写出了月光映照下的树木舒展朦胧的姿态,“长”写出了岩扉松径寂寥的时间之久,传达了此地的远离尘世,因为此地是昔日著名的前辈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现在我实践着庞德公的道路,这“幽人”既是庞德公又是自己。那么从渡头到鹿门就是从尘世到心灵净土。诗人把这种独特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感受上,表现的平淡自然,深入浅出,和谐优美。
?归》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首联写开始归途时的安详闲适的心境。中间四句描写归途中的景色。流水有情,飞鸟相与还,自然安闲,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就和孟诗不同了,充满了黯淡凄凉的色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最后一句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这个中间波折很真实,很生动,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恬淡清新依旧。
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但不华靡。
二、李白与杜甫
通过这两首诗意象、意境的不同,看抒情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李诗意象五彩缤纷,纷至沓来,意境迷离倘。杜诗意象明晰,意境壮阔。同是愤激之辞,李白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吐为快,杜甫是如冰河呜咽,汩汩滔滔,奔涌澎湃。同是写景,李白的神仙境界神奇瑰丽,迷离倘恍,杜甫的水上世界浑然阔大,厚重深沉。李白的诗才如系不住的奔马,束不住的白云,杜甫的诗才如昆山之玉、泰山之石。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
?现代汉语词典》说,游仙诗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鉴赏这首诗,可从想像、夸张、浪漫主义手法方面入手。但重点还应放在本单元的重点:意境。
诗一开始借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现实的天姥山的神奇。进入梦幻之中,对仙境的描述,采用了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天鸡鸣唱、熊咆龙吟、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神仙盛会开始了。他不但设计了众多神奇的动物和神仙,还渲染了情景,烘托了气氛,借月夜清光、鲜花奇石、乌云密布、深林战栗,日月交辉、金台银台,夺目绚丽,通过这些浪漫主义的非凡相象将这些神奇的景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但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仙诗的是,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已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对现实的愤激和不满使他愤然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那“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也掩不住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气概。反而平添了几许妩媚和缠绵,一个立体的诗人站在我们面前,他仰天长叹,他痛心疾首,他义无返顾的骑鹿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望眼欲穿的感叹。
李白的诗歌恢弘超迈,有吞吐群星、包蕴日月的气象。才气逼人、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即使是愁,也是万古愁,所用色彩多用“白”,所用意象都超出了前人,有新的创造。如月、海、河等都有了新的境界。其意境阔大雄美,其语言流转自然,汪洋恣肆,音节格律自由,没有什么能羁绊他自由的思想。“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漂泊到湖南的岳阳。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了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但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可以结合第二题,让学生分析表达的感情。一是,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作者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李白所写洞庭景色也很阔大,如“川迥洞庭开”,但作者没有身世飘零之感,而是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因此其意境宏丽美好,似真似幻。与《登》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是豪放飘逸。
3李白与杜甫
梦 登
背景
体裁 古体诗 近体诗
意象
意境 神奇 阔大
情感 愤激 沉郁
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三、李白与李贺
积极浪漫主义(神奇瑰丽),消极浪漫主义(神奇怪谲)。
李白与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的诗风迥然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格调不同,李白诗属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李贺诗却是消极的。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而李贺的想象却变幻莫测、跳跃性极强;
二是风格特色不同,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李贺诗风奇崛凄清。
三是语言不同,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明净华美;李贺的诗歌语言峭奇险怪,
?梦天》 :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派遣个人苦闷。从意象上看,阴沉的天色,阴雨连绵是老兔寒蟾在哭泣,云销雨霁,玉轮式的月亮在水汽上碾过,我和仙女在飘散着桂花香的小径上相遇。回看人世间,沧海桑田,变化之快如走马,只在弹指一挥间,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东海就象打翻了一杯水。诗人尽情驰骋想像,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表现了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寄寓了深沉的感慨。比喻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神仙带着豪爽之气而来,和人一样热情,李贺的神仙带着诡怪之气而来,让人不可亲近。一飘逸轻灵,一幻化莫测。一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一向往天国,慨叹人生苦短。一昂扬振奋,一苦闷彷徨,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明朗坦率,充满阳刚之美,李贺的诗幽深神秘,弥漫阴柔纤弱。
老兔寒蟾别样眼光看世界,
银河天姥一流风采耀诗坛。
李白 李贺
李贺
体裁
意象
意境
风格
四、韦庄与白居易
韦庄 白居易
背景 晚年回忆旧游 晚年回忆旧游
意境
优美闲适
欢快中暗含愁绪---还乡不得 景色美、风物美、女性美
无限怀想---第二故乡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端已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是韦庄词在艺术方面的真正好处。纡者,曲也;达者,通也。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故而况周颐《蕙风词话》评韦庄词谓其“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其“运密入疏,寓浓于淡”二句,与陈廷焯评语之“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评语,意思颇有相近之处,这都是对韦庄词之特色深有体会的话。
白居易: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五.学生活动设计:
1、 创作关于李白和杜甫的对联(联系生平经历、作品、意象、艺术手法等)
通过这个活动整理李杜生平,写小传,备材料。
如:上联:(征下联)(朝阳区特级教师崔秀琴)
下峨眉上莲花梦游天姥 都云作者痴 我叹诗仙山水志
学生自创联:
山月明月峨眉月月下起舞总独酌
孤舟危舟月夜舟舟中悲秋常作客
开元盛世酌酒花间恣长歌
安史之乱抱病舟上涕泗流
举杯邀月对影三人自云酒中仙
吹风拂草月映孤舟惟见世中圣
为国哭为民泣 时塑诗中圣
对梦痴对月狂 世造酒中仙
力士脱靴贵妃捧酒天子宾客放逐岂是蓬蒿人
长安叩门草屋受损严武幕府流浪总做孤独客
2、读余光中〈李白〉,仿写给李白的诗
3、课外阅读〈唐诗韵 诗仙李白〉写一篇〈诗圣杜甫〉或〈诗佛王维〉,整理诗人小传
三、推荐作品怎样使用
1、练习拓展
可以选择自学或者利用学案练习。学生找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作家作品进行鉴赏。
1王维与杜甫都已讲透,完全放手给学生鉴赏。写出鉴赏作品,学习〈唐诗鉴赏词典〉的写法。或者抓住突出的特点写一段鉴赏文字。要给例子,如前两首的鉴赏作品示例,以指导这两首。
2苏轼上学期讲过。这首诗和背景关系不大。
3《扬州慢》和《长相思》比较生疏,可介绍词人生平,帮助理解。但也要围绕“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来做。
2、 专题总结
写景诗的心灵境界
学了这么多写情景交融的诗,应该对这类诗来个总结。
意象总结:月、黄昏
1)“月”中的生命情?
月在中国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有月下徘徊、月下孤独的生命漂泊之感,有月下相思、月下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悠闲自在、高洁的情怀,有仰望宇宙天人合一的时空永恒之理。
月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登岳阳楼》
?菩萨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把酒问月》
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今晓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李白的月亮
据统计,在李白诗集中提到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月在李白的点染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论时间有秋月、古月、汉月等,论地点有秦地月、萧湘月、溪月、湖月等;他把月比作飞天镜、瑶台镜、白玉盘,并形容为素月、浩月、孤月、朗月、半轮秋等;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他甚至可以去赊月。月亮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李白的月亮诗蕴藏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3)、黄昏:
夕阳西下、“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为千古黄昏吟咏之祖,黄昏为一天中最具安宁、平和之家庭意味的时刻,渴望安宁团圆的安顿身体和心灵的心理需求,使得“黄昏”时的情感最为强烈。“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何“断肠”,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惶惶然,漂泊无着的黄昏体验。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王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姜夔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都在增加着这种共同的悲时伤世、漂泊流浪、寻找寄托、渴望安顿心灵的惶然和急迫。所以,孟浩然在找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王维在‘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后心灵都找到了栖息处,归于平静祥和。
让学生再找十处不同的黄昏的句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人行。(《暮过山林》)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十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其实,杜甫诗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孤舟、纳兰词中的“夜深千帐灯”中的“灯”都可归为这类意象。让学生再找十句含“孤舟”“灯”的句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补充资料:
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但描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三四句实写湖,第三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城市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这么大的湖水是为了说明自己想渡过却没有船只,于是向垂钓者发出呼吁。作为干谒诗,有分寸,不失身份,不露寒乞相,不卑不亢,已经是第一等文字,无可挑剔了。但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比起来,就显得境界窄而气魄小了。
2、姜夔:
3、纳兰性德:
不作人间富贵花
性德姓纳兰,原名成德,后因避太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于满洲正黄旗一个贵族家庭。纳兰氏是满洲著姓,金代三十一姓之一,通常写作纳喇氏或那拉氏。性德的曾祖金台什生当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领袖,与建州部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彼此争雄。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叶赫,金台什的后人就成了满洲的贵族。金台什的妹妹嫁与努尔哈赤,即太祖高皇后,她的儿子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纳兰氏世代在清朝都很显贵。性德十岁那年,父亲明珠担任了内务府总管,总理皇家事务,后来接连升任左都御史,刑、兵、吏各部尚书,保和殿、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一时权倾朝野。
性德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政治气氛中长大。他自幼聪颖,好学深思,十八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会试中式,三年后应殿试,中二甲七名进士。他这次殿试考得很出色,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条对剀切,书法遒逸,考官大臣无不惊叹。康熙皇帝满心欢喜,特意把他留在身边,授乾清门三等侍卫(正五品),后又升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等侍卫(正三品)。挑选八旗贵族的精干子弟充当侍卫,考察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对君主的感情,然后委以重任,这是清代皇帝发现和训练栋梁之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性德的父亲明珠就是由侍卫起家的,性德的弟弟揆叙也是初任侍卫,后至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性德以进士出身而授侍卫,在他面前展开的实在是一条通往尊显的光明大道。
但性德却是个醉心风雅、酷爱生活而薄于功名的人。他虽然门阀崇隆,但却性情恬淡,“闭门扫轨,萧然若寒素”(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那些奔走权门希风望泽者接踵而来,他却不喜会客,自在幽静处弹琴赋诗。他昼夜穷研经学,在他的座师一代名儒徐乾学的指导下,辑印了一千八百多卷的《通志堂经解》。他喜欢书法,善诗,尤爱词学,曾自选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又依洪武韵改并连属编成《词韵正略》一书(已佚)。他填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都下竞相传写。他结交了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陈维崧、姜宸英这样一批失意于时的海内名士,经常在龙华僧舍、花间草堂、渌水亭等处,咏月吟花,纵论文史、摩挲书画。对他这样一个放达不拘的人来说,入侍禁庭无异是进了牢笼。他的拟古诗第三十九首云:我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他羡慕野鹤朝饮碧泉暮宿沧江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现在,他要在这森严枯寂的宫院中度过一个个晨昏,要在那皇帝出巡的行列里紧随马队和旌旗,“动止类循墙”(《野鹤吟赠友》),“耳目有拘系”(《和友人饮酒》之二),不能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尽管康熙皇帝对他格外垂青,先后赐给他金牌、衣物等很多东西,巡幸各地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处处都叫他随侍。朝中人人羡慕,以为贵近臣中没一个能比得上他。然而性德“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韩i:《纳兰君神道碑铭》),他渴望的是美好的人生。他的词中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他向往与友人团聚、与情人厮守,抱怨美好的事总难圆满。照这般亲人难亲,老天爷呀,那你的大好春光还为谁而设呢?也许有人说他没有壮志雄图,没有男儿气象。他有自己的观念: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他羡慕冷处轻模样,只因它不是热闹场中富贵花。他想摆脱浮名,然而不能:“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一身却总被“浮名束”。他嗟怨无止息的巡幸将他与情人遥隔万里,抱恨为了君王事耗尽了宝贵年华,失去了真正生活的光辉: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向浅,因何福薄!(《忆秦娥》)这种“令人怆神寒骨不可久居”的词境,正是他的热烈追求受到冷酷现实的摧折以后悲凉心境的自然反映。
性德多情而笃于友谊。他和妻子卢氏感情极好。卢氏夭亡,他悲痛欲绝,时时梦中相见。一次他梦见妻子淡装素服,执着他的手,哽咽着讲了许多话,临行送他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他醒来悲伤不已,作《沁园春》一首: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鸽,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信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堪伤。欲结绸缪,翻惊漂泊,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入愁乡。哀感凄切,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关于纳兰的评论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郑振铎:“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4、推荐书目:
?栖息在诗意中--王维小传》(林继中)
?纵横论王维》(王志清)
?苏东坡传》 (林语堂)
?杜甫传》(冯至)
?西风独自凉 (清初词人--纳兰容若传)(作者:朴月)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作者:安意如)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一、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①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② 王维诗歌中的“禅趣”
③ 苏轼的旷达
④ 杜甫小传
⑤ 李白与杜甫
⑥ 姜夔的婉约
⑦ 我所知道的纳兰
⑧ 纳兰词的美
⑨ 论“温韦”“花间词派”的含蓄婉约
⑩ 忧患意识与儒学传统
二、分小组结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准备好论文答辩会
操作程序:
1、提供研究报告
2、成立答辩委员会
3、设计答辩程序
(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要逐渐加大到50%,这正是语文教学大显身手的时间。做好答辩可以应对面试,做好研究性学习可以应对笔试,做好课外阅读可以应对阅读和写作。)
三、对联征集
教师可设计关于这些作者的上联,通过征下联来复习综合知识,一举多得。
四、古诗创作
培养创新思维
五、高考连接
六、单元总结:
1我对置身诗境的体会是 :
2我对缘景明情的体会是:
3我所读到的自然景色有:、花、月、树、江、湖、船、白鹭、黄鹂、海鸥、细草、沙鸥、野桃、溪柳、荠麦、红药、二十四桥------
时间:春、夏、秋、冬、夜、
地点:长江、洞庭湖、山海关、扬州、杭州、成都、蓝田、江南、襄阳
4我的诗:练习写古诗,是鉴赏诗歌的最佳途径。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鉴赏的过程。只要写一首好诗,鉴赏就能提高一个大档次。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北京自然景色的诗,一方面增添诗歌感受,一方面补充风土人情,增加文化含量。
如:咏红叶(香山)、咏竹(紫竹院)、咏樱花(玉渊潭)、咏荷花(颐和园)
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 水的旷达之情。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 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 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 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 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 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 、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 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 秃鹰之死教材教法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第二十课)
★ 寒假十课心得体会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二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五章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七章
★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 浅谈作文指导课教法收获
★ 教材培训
文档为doc格式
单元二教案篇5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师选择板书。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通过猜字,记忆生字。
3、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a、重点理解:
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
剧痛:剧烈的疼痛。
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大汗淋漓:汗水向下滴。
b、学生提,并当场解答。
4、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5、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用笔画出有关句子。并指名回答。
6、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
桑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并齐读。
2、指导,注意:
选:注意笔顺。 摔:注意右上的左右两边。
套:注意中间有三横。 疗:最后一笔为“竖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过渡: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二、精读课文2―3自然段
投影出示: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
4、“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5、指导朗读。
三、精读4―7自然段
1、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声读第4―7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指名读最后一段。
2、再读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出示:队员们看到桑兰的伤势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而桑兰却表现的怎样?
指导用坚强的语气朗读,品味。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是什么意思?用“康复”造句。当医生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桑兰总是怎样做?
指导朗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你觉得怎样读才感人呢?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的桑兰大姐姐,她为所有的瘫痪者做出了榜样,也为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出了表率。
2、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默读全文,完成填空。
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 ) 的毅力, ( ) 的精神,( ) 承受( ) ,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
(1)默读,看看每一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
(1)指导朗读。]
(2)请你在桑兰的刷牙、穿衣、吃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
1、造句。
(1)康复――
(2)意外――
2、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1)桑兰 忍着剧痛配合医生, 轻轻哼着乐曲。
(2) 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失声痛哭, 桑兰没掉一滴眼泪。
(3) 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 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
板书: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人生
↓
天大不幸 坚强
↓
微笑着承受
5、《雪儿》
单元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10* 幸福是什么
第一个青年(医生):幸福是给病人治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第二个青年(消防队员、花匠):幸福是勤勤恳恳工作,劳动没白费。
第三个青年(农民):幸福是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智慧的女儿:幸福靠……
老 师: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 察: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元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20__),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 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