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6月山西省临汾市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2025年1-6月山西省临汾市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对人大代表xxx同志述职报告的评议三号文库
- 上海悦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五篇材料]三号文库
- “中国梦”方案[推荐]三号文库
- 读书笔记之路遥 《人生》(最终定稿)三号文库
- 县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汇报材料三号文库
- 政教处班级量化管理积分细则三号文库
- 赴广东三水区考察心得[推荐]三号文库
- 安全教育宣传片观后感[5篇材料]三号文库
- 2025年4月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包河苑小学固定资产清理工作总结 2025年三号文库
- 零售企业如何选择人才三号文库
- 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三号文库
- 太仓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对接会(大全5篇)三号文库
- 法制教育报告会总结发言稿.三号文库
-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乡镇人大工作要做到四坚持[范文模版]三号文库
- 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把酒问月三号文库
- 办公区人员规范三号文库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三号文库
- 2024年1-2月广西柳州市工业生产和投资简况三号文库
- 酒店管理人员三号文库
- 北京房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三号文库
- 生日讲话三号文库
- 小学部常规管理量化考核方案三号文库
-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讲话稿三号文库
-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 试题三号文库
- 通辽人才工作网栏目设置1三号文库
第一篇: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三农”工程,在本会主席的带领下,我们对全区特色农业和相关村队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并分别与街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探讨。我们认为,目前面对我区以“建设武汉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和“实施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两大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我区的区情,现阶段“科技服务三农”工程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适用技术上的示范、带动和推广作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面对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据对我区四个村队(湘口大队、南丰大队、南庄村、陡埠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四村实用人才397人,仅占乡村劳动力的17.8%,初中及以下学历186人,占总数46.9%。而且大多数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
其次是结构不尽合理。在农村,越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越少,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员更少。调查显示,这四个村实用人才从专业分布上看,种养殖能手248人,占总数62.5%,农产品营销人手36人,占9.1%,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8人,占7.1%。不难看出实用人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流通人才少,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
第三是重人才务工输出,忽视本土人才开发。由于农业效益不高,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不愿学农,更不愿务农。为了生存,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顺应市场要求,兴办非农专业,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对本土人才开发无对应之策,使农村人才短缺;
第四是农村科技推广体制运行不畅。乡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后,由于原有的体制已解体,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新旧二种体制转轨过程中,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原有科技队伍已经从行政系列剥离,性质和身份都已改变,但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职能却在增大,如何引导和鼓励这些农村科技推广人员迅速转变观念,转化角色,转换机制,在工作中与广大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
第五是示范影响强、带动效应弱。我区积极开展星火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共培养出20户科技致富带头人,200户星火科技示范户,引进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了一些种养殖能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星星之火,如何燎原”,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做到致富一户,带动一方还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办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将制约在我区进行的武汉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阻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切实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实践载体的观念,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有力推进人才进村、知识下乡,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效种养殖模式,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农村自主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关键。尽管是老生常谈,但绝对是放之各项工作而皆准的真理,关键是要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带领农民,用科学观念引领方向”一是要带“领”着行动。在调研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湘口街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引进外来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发展以养蟹和养鳝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成功的经验。为了带动推广,通过街、大队干部亲自参与,先“下水摸鱼,掌握适用技术”,后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打消农民的疑虑,再大力推行,用实际养殖过程中摸索到的经验带动和服务养殖农户,真正发挥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目前,通过干部的亲身带领和实在推动,该街形成了农户踊跃参与,钻研技术,多方投入的良好局面,正在走向科技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
庄大道。我们建议在全区推行这种做法,让共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引“领”着方向。区委、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实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按照实用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切实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农村人
才服务工作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与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定期研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核心。要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紧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实用人才成长的特点,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实际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和每个农民都拥有一门致富技术的农业生产队伍。一是“拜师学艺”。就是要加强与周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重点依托农业院校和省级农科院推进“最后一公里”工程。针对各街、村的实际,优选若干特色产业,主动寻求专业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智力支持,加强对农户的科技服务与培训,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等多种形式,让农村实用人才和广大农民朋友掌握先进的适用技术。湘口街养蟹协会和养鳝协会通过拜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艾教授为师,请教授定期来讲课、答疑、解难,同时在协会内部认真组织讨论、交流,培养了一批养蟹和养鳝实用人才。这就是“拜师学”的结果。二是“推动学艺”。就是要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充分运用各部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坚持人才优先、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类别实用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投师学艺”。就是通过抓示范、搞推广、兴庭院、建基地、办实体等途径,加大典型的培植,发挥外来人才和乡土能人的模范带头、辐射示范效应,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东荆街农民陈登保就是在该街示范、推广“早春红玉”西瓜的种植过程中,借给浙江外来大户吴全官打工的机会,边干边看,边学边探,学成运用,在街的支持下种植西瓜面积从10亩发展到50亩,终于成为种植能手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同时我们强调,各街在推行这三种学习模式时必须清醒的把握住一点:必须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让他们在学习中抓住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能力,切忌只学皮毛造成技术不成熟,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或是小农意识减少工序,改换原来的优良品种,使品牌遭到损害,由此一来,目前科技富农的良好局面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搭建实践舞台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根本目的。要积极引导和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带动作用的舞台,让农村实用人才大有作为。一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围绕“一街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的经济发展思路,优选一批具有相对特色、处在发展期和有一定发展前景及带动作用的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特长,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应用,示范带动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的发育和发展。二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创业的领头羊。可采取“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效应。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采取“能人 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专家的支持,通过“专家 农户”、“专家 协会”或各种机制与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用先进的适用技术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服务,另一方面又用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三是让一部分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农民经纪人。积极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跳出农门,专业从事农产品营销,产前抓信息、跑订单,产后抓营销,真正与广大农户结成产销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共同致富。
(四)完善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保障。要从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真心实意为农村实用人才着想,尽心竭力为农村实用人才排忧,全心全意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在获得生产贷款、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方面优先,在审批办证、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二是改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生活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和帮助。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拔尖人才给予奖励,对成效显著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宣传报道,激励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开拓思路、钻研业务、创新发展,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向实用人才、实用人才向优秀实用人才成长发展,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乡土人才干事业、支持乡土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乡土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篇: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农村人口达3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建“特色农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服务领域拓展到农村,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机制,形成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合力
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因此,我们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形成开发合力。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乡镇政府负责、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工作格局。县成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乡镇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
二是建立政策机制。去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以及培养、选拔、使用农村实用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县、乡(镇)两级财政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基金。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拓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渠道。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各类项目的培训经费,要实行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使其真正用于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以技术、资金入股,兴办股份制经济实体。大力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承包、租凭企业。农村实用人才兴办经济实体,承包经营企业的,可优先获得生产贷款、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村实用人才可优先评定农民技术职称,作出突出贡献或获得科技成果的,可破格推荐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可推荐参加各类专家的选拔;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拔尖人才给予奖励。对选拔为县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给予1200元的资料补贴等等。
三是建立责任机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我们通过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职责分明的责任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履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指导、协调、选拔、管理等工作职责。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宣传部门主要负责推广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财政、扶贫、移民等部门主要负责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资金的支持力度。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主要负责开发青年、妇女人才,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展现青春和巾帼风采。
二、打造环境,营造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打造环境,促使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规范选拔环境。为了规范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我们制定出台了《**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县乡土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暂行办法》对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的对象、范围、条件,以及选拔程序、管理制度和享受待遇给予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两个《暂行办法》,近几年我们选拔了2名省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1名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7名市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11名县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60名县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
二是营造舆论环境。为了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我们采取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的事迹,在全县营造了“尊重农民劳动、尊重农民创造、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我们在每届农村乡土拔尖人才选拔结束后,举行隆重的仪式为他们颁发证书,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2025年,我们与电视台联合开办专栏,集中宣传了拔尖人才的创业史和取得的业绩。这对进一步激发拔尖人才的斗志,更好地发挥领头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发现典型,用典型的创业史感染人,用典型的事迹打动人,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应。郭家坝镇王家岭村柑农谢宗华,今年58岁,他身残志坚,相信科技,大胆探索,成为闻名全县的柑桔专家,被市、县命名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对他的宣传和他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激发了全县柑农科学种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了“**脐橙”品牌的质量。
三是优化管理环境。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我三、积极引导,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紧紧抓住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这个环节不放松,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这个主旋律,积极引导,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让农村实用人才大有作为。
一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县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有力的促进了专业村的建设。县管乡土拔尖人才、杨林桥镇白鹤洞村农民秦学全,自学蔬菜种植技术,带头示范,并引进谷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容积300多立方米的冷库,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实现商品量6000余吨,出口2025余吨,蔬菜单项实现收入500余万元。
二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创业的领头羊。在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过程中,我们积极采取“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效应。全县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采取“能人+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推动了产业升级,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生机。湖北省科技致富带头人、**县恒鑫特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覃玉全创办养殖加工企业,采取企业提供仔猪,负责加工销售,农户负责饲养的方式,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效果,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
三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农民经纪人。我县是全国“脐橙之乡”。由于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每年柑桔销售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几年来,我们积极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和种植大户跳出农门,专搞农产品营销,切实为广大农户当好经纪人。他们产前抓信息、跑订单,产后抓营销,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宜昌市“十佳农村经纪人”、水田坝乡农民徐宏强,1996年就开始跑市场,近十年来,他走南闯北,累计销售脐橙5000多吨,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柑桔销售经纪人。
第三篇:创新机制科学开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新机制科学开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罗志宏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自1989年正式实施以来,始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发范围不断扩大,由1989年的3市32个开发县扩大到目前全省14个市州107个开发县(其中国家开发县92个);二是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总投资由1989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9.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由1.2亿元增加到12.1亿元。1989-2025年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226.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06.3亿元;三是开发效益不断显现,22年共改造中低产田2435万亩,占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的54%,开垦宜农荒地88万亩,林业建设388万亩,改良草山50万亩,立项扶持了113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壮大了一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20万吨,新增农业总产值391亿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00元以上,多的达600余元。22年的实践证明,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是推动三湘大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出现了一些制约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
一是工作思路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思想上封闭自满、安于现状,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集中表现在:资金投向比较分散,项目规模不大;对规划设计重视不够,没有将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项目建设标准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力度不够;重建
设轻管护,工程难以长期发挥效益,等等。
二是财政投入比重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低,增长缓慢,资金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十一五”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只占同期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2.4%。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是与中央财政投入按比例配套的,因而也增长缓慢。我省尚有中低产田近2300万亩,如果按照现在的投资量和增长速度,要全面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还需要20多年的时间。根据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需承担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50%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现有投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
三是开发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相适应。目前不少地方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仍然以修渠、修路等为主,治理措施比较单一,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开发的外延没有得到扩展,开发的内涵没有得到丰富和挖掘。
四是资金投入政策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其他支农项目政策不相适应。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取消了沿袭千百年的农业税,并对农民种植粮食、购买良种、购置农业机械等进行补贴,而农业综合开发却强调农民筹资投劳,且比例较高,就我省来说,目前仍要求达到中央财政资金的20%。这显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够协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与其它类似的支农项目如土地整理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的政策也不一致,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生命力所在。要突破农业综合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做到四个创新,实现科学开发。
一、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思路
一要树立科学开发的新思路。要全面掌握、深刻领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科学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选项,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中心任务,合理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做好统筹协调、可持续这篇开发的大文章。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围绕改善农村生活和人居环境上拓展开发外延,农村的村组道路建设、小型安全饮水工程、小型环境治理工程、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都可以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给予扶持;要在提高综合治理水平上丰富开发内涵,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真正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山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治理开发的标准和档次。二要走规模开发的路子。实行规模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创新开发模式、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的需要。规模开发的核心,就是“三合”: 一是综合,即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科技、生态等措施,对田水路林山进行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整合,即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载体,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三是结合,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实行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增产与增收相结合。实行规模开发,应该成为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工作思路。据统计,2025年全省土地治理财政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开发县有65个,占国家开发县总数的71%,有31个重点开发县在100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2707万元。作为按项目区实行区域治理来说,这笔投入是比较大而集中的,完全可以作为整合支农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平台。
二、创新投入机制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建立农
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中央财政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的任务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投入比重,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达到5%以上,并保持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同步。其次,作为地方财政,要顺时应势,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时,要力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更多地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以充分体现土地出让金“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资金使用原则。二要创新群众自筹机制。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为了切实落实好群众自筹资金,需要创新群众自筹机制。首先,实行竞争立项的方式,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凡是当地群众开发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足额落实或承诺落实的地方,优先立项进行开发。其次,实行群众个人投资入股的方式,按照“谁入股、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合股经营,把农民的利益与项目建设挂起钩来,鼓励农民个人投资开发。第三,应逐渐降低群众自筹比例,控制在中央财政资金的10%以内。同时,可以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先建后补”机制,吸引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参与土地治理;可以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贴息、“以奖代补”、“以奖代投”机制,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化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首先要明确整合的范围。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其次要坚持整合的原则。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应以县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县级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引导,项目为平台,统筹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将各类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开发,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
设。第三要搞好整合的规划。科学规划是整合支农资金的前提和基础。要科学编制中长期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调上规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上档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上水平。
三、创新开发机制
一是建立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打造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环洞庭湖区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基础,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建立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既符合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需要,又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也具有规模开发的集聚效应。要加大对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充分利用环洞庭湖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农田比较集中连片的优势,把农田建设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其打造成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二是连续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的产业开发格局。要以《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点》、《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为指导,认真研究本地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科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一县一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集中资金,重点投入,对选定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连续扶持,做大做强。三是完善项目区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要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土地流转,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构筑平台。项目区的土地流转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集聚,引导土地向企业和生产能手转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标准化、农业经营集约化。
四、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标准,由项目区农民打分给予评判,将评判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指标之一;第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监督机制;第三,坚持验收考评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都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和工作考评。第四,实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检查、验收、审计、考评结果,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紧密结合,加大对违纪违规现象和工作落后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大对项目建设标准高、资金管理严、开发成效显著的单位的奖励力度,做到奖惩并举、奖罚分明,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态势。二是建立工程建后管护机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后管护实施办法,依法依规保护项目工程设施。要明晰项目产权,可以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数额和比例, 明确产权构成。要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人员及其责任,做到管护工作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要设立管护基金,保障管护经费渠道通畅。财政要拿出部分资金成立工程管护基金,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损毁工程, 给予适当补助;对建后管护好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
作者系省财政厅巡视员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
根据农村人才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2025年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江农人才办〔2025〕1号)文件精神。农业局结合本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情况,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将2025年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村为单位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培训目标: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今年组织讲师团进村培训三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25.3万人次,新型农民技能培训38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2025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培训35人,民生工程新型农民技能培训150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33人,农民专项培训1392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带动20000户。让每位受训农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在培训中挖掘优秀人才,利用优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普及推广新技术。
2、具体措施: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村选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将培训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纳入讲师团,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三是按照序时进度搞好三次培训,第一轮培训在5月底前完成,为农民的田间管理、春季防疫等提供技术指导;第二轮培训结合夏收夏种,抗灾防疫等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在8月底前完成;第三轮培训为广大农民秋收秋种、产品营销以及第二年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等提供指导服务。
二、以农业优秀人才为主体开展学历教育
1、培训目标是:组织农村优秀人才参加农广校中专或大专学历教育,专业为农技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特色农业产业等。
2、具体方法:一是从全市40个乡镇的产业特色村村干部中各抽选一名文化基础好、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创业基础的主职干部参加农广校大专学历教育,提升他们文化层次和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在专业农民中挑选学习积极性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同志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促进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三是对参加学习人员强化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素质培养,积极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以促进农业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是:以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培训重点,大力开展适应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如农产品加工、地方特色产业、农业服务等方向的涉农专业技能培训,今年培训3800人。
2、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充分的调查分析,采取广播电视宣传、在农业实用培训活动中现场报名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等方法落实具体的培训专业及参训人员;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充分整合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输出进修、自学提高、政策激励等措施促进他们从生产指导型技术人员向教学培训型人才的变更,更好适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在培训过程中突出创业理念培训,通过培训让受训学员不仅能就业,还要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四是做好培训后的跟踪服务,我们要在帮助受训学员成功就业和创业上下功夫,采取个别指导、集中回访、政策引导扶持等形式,帮助受训学员成功就业和创业,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2025年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计划
1、农民科技培训2.5万人。其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1000人,单项农业技术培训1500人。
2、实施全国基层农技体系建设补助项目工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30人,全市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农户科技推广20000万户。
3、新型职业提升农民培训50人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人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人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人才。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能否兴旺发达,主要取决于它所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做好人才工作,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更应该扩大覆盖面,形成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造就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25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完善村党组织两推一选、村委会直选的制度和办法,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这部分大学生人才的优势、特长,利用他们所学、特长为新农村服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凤还需先筑巢”。要想让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有前途,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还要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更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为政之要,在于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整合农村人才资源,提高农村党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一、打造新型“村官”队伍,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班子,关键看班长。当前要努力选优配强“村官”队伍,逐步解决“村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创新偏弱、后继乏人等问题,打造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前有引力、后有推力、具有活力的村级班子。一是选好“班长”。村支部书记是最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实践者。要立足多方选才,在回乡转业军人、退休干部、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职业中专毕业学生中优选一部分具有发展思路之“识”、创新创业之“胆”、驾驭市场之“能”、科技富村之“才”、体贴群众疾苦之“心”、有廉洁奉公之“德”、扶正祛邪之“威”的年纪较轻、有文化、热情高、政治可靠的优秀者进行“公推直选”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一村发展走新路、出新招、办新事,选准发展路子,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配强“班子”。要把立志家乡发展,立志农村经济发展、有干劲、有钻劲、有拼劲,政治合格的回乡转业军人、退休干部、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职业中专毕业学生以及带头学科技、用科技,熟悉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的“通才”,能带头致富和能带领群众致富积极分子选进村支两委班子,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改善待遇。目前,村干待遇普遍较低,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后一般未落实其相关待遇,严重的失落感让退位者伤心、后继者寒心。目前,村干部因解决不了待遇而“撂挑子”的现象较为突出,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难选,部分村只能靠“留守”党员“轮流坐庄”,少数村甚至选不出支书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干部后备力量出现严峻问题。所以对待村干部不仅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而且要在政治上予以关怀,在工作上予以充分的信任,以感情动人、以感情留人,努力解决村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不断完善村干部基本补贴、奖励、补助金、养老保险等制度,使村干部的平均年工资报酬稳步提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形成在农村工作有奔头、有甜头、有想头、有靠头的工作格局,吸引大批乡土人才和有识之士献身新农村建设。
二、打造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要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新一轮”培训,努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多上“特色菜”,培植生产能手。整合教育资源,紧紧依托党校、技校、职业学校、农广校,结合当地地域气候、地域特点、产业特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对农民进行主导产业、品种改良、畜牧养殖、果树栽培、大棚蔬菜、名贵花卉、药用植物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尽可能的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和应变能力。同时在培训中实行联产帮带发展,扩大扶贫帮困和科技示范面,传递致富信息,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科技辐射致富新格局。二是增开“个性课”,因人施教。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申报技术职称,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培养本地急需的机械制造、生物药、教育、城市建设规划、电气、建筑、服务等行业的技能人员。三是念好“考察经”,开阔视野。有计划、有目的、分批次地组织农民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全国典型先进村进行观摩学习,让农民在实地考察和比较中看到差距,学到沿海发达地区、先进村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使他们增强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起到“走出去学习经验”、“带回来创业激活”的目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强大的主力军。
三、打造新型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引擎”
一个产业能兴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能带动一个基地,一个基地能致富一方百姓。当前要重点培养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从而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和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充当“引擎”。一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出台优惠投资政策,优化经济环境,降低外来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为投资人士创造理想的投资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把当地建成外来民营企业投资兴业的“洼地”,引进大批投资者投资兴业。同时坚持与培训党政干部同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全面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请进来”对民营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带出去”拓宽民营企业家的视野眼界,“送上门”满足民营企业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努力打造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充满蓬勃朝气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打造一支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四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术培训机制,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技能人才引进、交流、服务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工人业务进修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形成尊重技术工人、争当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做到整体联动、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技术队伍。三是打造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人才。把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到民营企业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才的力度,引进一大批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外来人才充实到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输送新鲜的“血液”,增添生机活力。同时,实施“管理人才培训进修工程”培养管理人才,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人才,让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显身手。
深入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发展在人才,农村的希望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农村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本转变,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突出建设重点,优化人才结构,全面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
设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新时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坚持突出重点,统揽全局,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着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切实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抓住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这个龙头,通过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大力选拔培育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和政治素质强、工作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同时要通过推进“公推直选”和“两推一选”,做好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后进村和贫困村担任村支部书记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双培双带”工程,积极探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着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二是要抓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基础,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农民参加种植、养殖、加工、建筑、经营、农机、运输等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前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三是要抓住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依托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加快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加能手、农民企业家、营销和经纪人才,加快培养一批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和经营管理型的人才队伍,着力提高农村能人发展经济的能力。同时要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注重在农村生产一线培养一支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逐步解决好农村技术人才“短腿”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四是要依托重大项目实施培养人才,要依托国家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西部之光”人才培训计划、“中英项目”、“春晖计划”和 “知识更新工程”等项目计划,培养各种高层次技术人才和中青年科技骨干,加快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五是要加快培养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政法等各类人才队伍,全面实施农村教师任职资格、农村卫生人才职业资质制度、司法任职资格制度和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全方位提高各类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搭建创业平台,放手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聚集到
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坚持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导向,以深化优势产业开发为目标,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并着力搭建创业平台,放手使用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切实把农村各类人才聚集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新局面,达到“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良好效应。
一要紧紧围绕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特别要围绕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立足种植、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快培养和使用一批龙头企业大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开发、劳务经济发展和行业协会建设,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促使他们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
城乡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要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立足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引导农村各类人才在改善生态环境和退耕还林、发展舍饲养殖、沼气建设等生态
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
三要紧紧围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要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立足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及体育等重点项目,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和
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局面。
四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要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创办领办实体,开展农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下乡支农等活动,依靠其人才、技术优势,推动全市
技术全面进步。
五要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当前我市重点要以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和食用菌等四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定西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基本平台,大力引导科技骨干人才在推进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六要紧紧围绕行业协会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帮助农村各类人才创办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广大实用人才组织起来,开展信息、技术交流,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七要紧紧围绕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吸引和开发配置人才。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农村文化能人、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青年人才的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和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总之,要全面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致富创业本领,注意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把各类人才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形成千帆竟发、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百业兴旺的生动局面。
三、正确把握和处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关系,促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和处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人才队伍与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相适应,与构建和谐文明的特色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相协调。
一要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党管人才主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人才开发和使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强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市场建设,把坚持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探索走出一条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优化配置的社会化农村人才工作路子。
二要正确处理使用现有人才和引进急缺人才的关系,促进本土人才和外地人才的优势互补。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紧紧盘活存量人才的基础上,抓好对急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坚持走以政策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资金的路子,通过争取一批项目,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正确处理使用现有人才和引进急缺人才的关系,决不能出现“外来和尚好念经”或“招了女婿跑了儿”的现象。
三要正确处理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使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经济社会不同层次发展的实际需要。领军人才队伍和基础人才队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如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在农村人才开发中,要以深化优势产业开发为目标,以推进和谐文明的特色经济强市建设为总揽,在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等基础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的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培养和使用,从而带动农村各行业各系统实现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人才队伍和其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农村经济繁荣,而且要求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加大力度培养适应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要求的经济人才队伍,又要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优扶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社会人才队伍建设,从而适应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