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腹与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3/398871.html

第一篇:腹与蛇

腹与蛇——“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欢迎词·引言

1王铭铭

各位同人,我谨代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对大家的莅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我们的会议名为“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由我们中心、欧盟跨文化学院、北大蒙养山学社联合组织。感谢跨文化学院协助邀请国外同行。在座的,有来自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和东亚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可以将此次会议视为一次专题研讨会。在下面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将应邀围绕同一主题,自由地发表不同的见解。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几位同人也将加入讨论,并探讨与他者观念相关的中华民族学有关族群的问题。我们中心一贯鼓励青年人类学学者参与活动,这样他们的研讨活动(人类学研习营)已经举办了三次。在这当中,蒙养山学社发挥了关键作用,一如既往地协助我们组织研究生参与我们的论坛。一年前,我为论坛设想了主题,我的出发点在于,人类学或一般社会科学正面临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将某些大的概念放回到具体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去。

有关他者观念如何实现这一具体化,请允许我做些初步的解释。

最近几十年,人类学已经对大写的Other(他者)概念展开深入的研究,颇具批评性。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分析和批评人类学的话语(即,人类学作为殖民主义和现代性叙事的话语),他们指出,这些话语将人类学家研究的“对象”或他者视为的被研究者的“地方史”和“生活世界”的某种“校改”。与此类批评他者概念的做法相比,关于另一种他者感的研究还不多。人类学有关亲属、交换、权力、宗教的见解,称得上有关地方性他者观的外部具体化,其实,从内部看,这些地方性观念,表达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具体社会生态中的人群与“他者”相处、并将他者概念化的不同方式。1 本文初以英文写成,在2025年3月8-9日召开的‚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作为会议的开场白宣读。感谢梁永佳博士将之翻译成中文,也感谢与会的学者Richard Pottier教授茶叙间给予的支持,及Patrick Deshayes、Nicole Lapierre、Moussa Sow等位教授在过去交往过程中给予的启发。

人类学叙事本身就属于己身和他者的历史关系的一部分。这种历史关系表现为自然化的进化时间,其中,己身和他者要么形成了一个“过去-现在”发展阶段式的连续统,要么形成了一个个文明滥觞的地理圈。在20世纪的前20年,这种历史关系得到重新建构。人类学家的关注对象变成了共存的、功能上整合的、彼此未必关联的文化。民族志叙事变成了林林总总的异文化。在人类学中,他者的概念获得方法论和解释学的意义。多数人类学家热衷于对他者文化进行民族志描述。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论,民族志有其独特的关注。它试图将一些具体的人与另一些具体的人密切地联系起来,并将他们置于同一个社会秩序,或者置于不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亲属、交换、权力、宗教是人类学的四个传统分支学科。尽管很少有人类学者将这些分支视为建立己身-他者关系的不同方法,但它们的确如此。在亲属制度的继嗣理论和联姻理论中,我们看到一个垂直的秩序和一个水平的秩序。继嗣理论的秩序,用地方史的隐喻建构己身-他者的相互关系;联姻理论的秩序,认为己身和他者作为相互关联的社会范畴,可以获得社会创造力——例如,通过礼物交换和联姻,他们创造了一种比自身更强大的社会范畴权力和宗教的社会属性也无法绕开上述方式。3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它们成为“第三种力量”:将己身和他者置于更高的视野——如魔法师、政治家、神灵的视野——之内。

当代民族志对己身-他者关系的描述,已经带给我们不同文化赋予他者社会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对这项事业过于自信。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民族志描述,多以现代法权秩序的观念——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政治思想——为框架,没有纳入其他文化中有关他者的当地观点。在我看来,人类学家既宣称已将我们这项事业建立在他者概念的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就需要提供更为充分的解释,解释我们从“信息提供者”的范畴观念那里获得的启示。我相信,理解不同文化看待他者的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观、伦理、族性、跨文化过程,都非常关键。

上述看法有与汉语人类学有关。与欧洲人类学不同,汉语人类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关注的是我们国家己身(National Self)。4的确,汉语人类学主要也22 Johannes Fabian, Time and the Other, Columbia, 1983.3 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载王铭铭:《王铭铭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332-361页。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上揭书,第1-39页。

是在 “边缘社区”中展开研究的,如汉族农民和少数民族。但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这些边缘社区的看法也不同,如将之视作古代“文化遗存”、“承载我们自己的过去的他人”、“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人”等等。由于汉语人类学,尤其是大陆的汉语人类学,已经发展成一门“国家科学”,成为国家建构的一部分。在这项工作中,即使大写的Other(他者),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思,更不用说“社区”中的他者观念了。我们提倡研究他者观念,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即试图改变中国人类学过去存在的将人单一化为政策对象的通常做法。

汉语人类学的意义将在中文时段继续讨论。我猜海外同人对“古老中国”的他者问题更感兴趣。在伦理学上,孔子的经典概念“仁”已经引起充分的注意。所以,我不打算重复思想史家有关“中国文化”的论述。出于论辩的目的,请允许我提出一个文字学话题,那就是己身和他者在最早的中文字典《说文解字》中的观念。

许慎在公元121年写成《说文解字》,该书载入了所有我们祖先心目中的关键概念。翻开这本书,我首先寻找“己”字。《说文解字》确有这个条目,其原义如下:

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我又去寻找中文的他者,整本书却没有符合人类他者的词汇。但是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非人类的他者(它)。《说文解字》这样说道:

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

乎?”蛇,或从虫。

许慎将它与蛇联系起来,显然不是想说“它”这个字起源于蛇的形象。他大概想用“它”字模拟虫类爬行的姿势。

我们不能过度比较。我的兴趣在于,蛇的运动(爬行)如何成为一个模式,表达某种不同于古代汉族认定的“正确方式”的行为方式。

查看一下汉字中己身和他者的原来形象,我们可以对这个古老文明的伦理性

宇宙观有所体会。己身是一个“吞噬整个世界”的人腹,他者是跟在人身后爬的蛇类:这种形象的对立很快成为汉代的一种心态。对今天的人类来说(我们已经采用了二元的宇宙观,讲究主体和客体、人和物、思想和现实),腹与蛇都不好听。但是站在历史的另一处,我们不应该轻易将腹与蛇视为截然对立的事物。腹与蛇的形状都是弯曲的。“己”字勾勒出的腹的意象,与蛇(它)勾勒出的意象差别不大。我们也不要轻易断定古代中国人不知道他者的好处。古代中国有句格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就算差别不大,人腹之所象征和蛇之所指代之间,却存在着人的身体和有害又可食的“爬虫”之间的区别。在汉代,像许慎这样的学者-官员,用象形文字背后的隐喻标记汉人和非汉人的差别。例如,未纳入汉人的闽人,就被许慎的《说文解字》描写成“蛇种”。

像很多古代神话一样,古代中国的宇宙观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才创造出来的,这种宇宙观产生于人类走出其母亲自然怀抱的痛苦过程中。古代中国思想家对于自身和他者思考了很多,他们多样的思想无法在此处细说。我们这里只能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专注于文明的己身和他者之间的区别。儒家极为重视教化,而道家则在各个宇宙圈中寻找传说中的人与自然的一元性。中国历史上这两种主流哲学,在处理文明与野蛮的关系问题上一直保持互动。在一般情况下,文明与野蛮的对比,被视为类似《说文解字》中腹与蛇的对比。腹与蛇的分离是文明的主要后果之一。在文明的宇宙观中,人类与爬虫、己身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等级关系,是理想的和平社会之意识形态基础。我们在一个所谓“复杂社会”的文化中探讨己身和他者的观念,看的就是这种关系。

我无意重复当代有关等级、文明与偏见的冗长批评,更无意借助古代观念宣扬中国式的民族中心主义。我曾引据从古代到近代中外茶马互市的例子表明,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特征的华夏,其自我防卫,长期存在着一种以境内生产的茶叶换取对于军事至关重要的马匹。在我看来,作为茶与作为其物质意义上的他者之间的这一互惠性,才是华夏维系其自身安全、疆域及秩序的关键。5与此相类的机制还有很多,譬如汉人宗教活动中广泛焚烧的香,曾亦大大依赖于进口,以一个有趣的角度表明,任何自我局限的“当地性”,都仰赖于广泛意义上的他者养分。6总之,有关他者,引用许慎的例子,目的在于引发有关他者观念的更多人类学 王铭铭,“茶及其‘他者’”,《心与物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第113-126。

王铭铭,“说香史”,上揭书,第100-112页。

思考,而不在于否定华夏民族中心主义的这一内在困境。

邀请在座专家各抒己见,为的是将宇宙观(民族哲学)、微观社会学、社会理论中更广泛意义上的他者观念结合在一起,其范围涉及他人(邻居、陌生人、访客、局外人、外国人,甚至神明、精灵、鬼魂、魉魅等等),以及非人、半人、超人(包括“神”和“物”)。如果我写的是一篇人类学论文,那我将要求自己集中讨论我曾从事过民族志田野工作的汉族和非汉族村落中的各种他者观。我相信此类的民族志研究,将展现传统方法如何能带来新的理解。很抱歉我没有这么做。请允许我仅在此处邀请讨论。为此,我借自己对于《说文解字》可能是不十分妥帖的理解提出以下问题:

1.中国之外的文化是否也有类似这样的己身和他者隐喻?也就是说,像腹与蛇之类的对比是否也存在于其他文化之中?

2.在腹与蛇的象形文字中存在的己身与他者的相似性,存在一种相互替代和彼此混淆的可能吗?

3.将他者用隐喻的方式纳入等级之中的想法,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4.其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是所有文化生存于他者之中的必要条件吗?或者,它蕴含了一种对维持地方关系秩序来说有价值的心态?

5.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他者的“地方知识”发生关联呢?

上述问题是初步构想出来的,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我对大家要提出的珍贵看法的热切期待。

不久前逝世的人类学家格尔兹(Clifford Geertz)曾在其文集《地方性知识》导论中说了以下一段使我记忆犹新的话:

以他人看我们的方式看我们自己,令人开眼。将他人看作是与我们共享一种本质的人,固然是起码的礼节。不过,远为困难的是在他人中看我们己身。只有在我们充分获得有关他人如何看我们的知识,将我们自己当成是一种在我们当地采取的一种人类生活形式的例子,当成众多案例中的一种案例,众多世界中的一个世界,博大的思想才会到来。若非如此,则客观性无非是自吹,宽容心无非是虚设。假使解释人类学在世界上有什么一般性的职责,那它一定是重新教导人们去认识这样一种逃亡了的真谛。7

格氏上述言论远非真理,幸好他富有良知地相信,人类学家不该以为自己是真理的代言人,否则问题就大了。我以为,其中的不足,恐是在于用“others”这个词汇时只想到“他人”,而忘却了众多人文世界中将形容人的“他”与形容物的“它”相结合的传统,因而,用“他者”概念来解释,似更为妥帖。另外,观察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也使我产生不同于格尔兹的思索。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这个国度的文化总特征在于,人们不断在通过忘却自己曾是多个人文世界中的一个来企求成为另一个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一情景中,困难的不是在他人中看我们自己(因为这个特定意义上的“他人”已教化了我们),而只不过是谦逊而自信地承认,我们这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世界。然而,不要以为这么说是出于对人类学的怀疑。我们要使人们承认诸如中国这样的世界存在过且没有彻底消亡,为的是与数代人类学家试图做的事情——为逃亡了的真谛招魂——实现香火接续。同时承认他者与本己,看似矛盾却异曲同工,因为这对概念的实质内容,实在与我们所熟悉的图腾一样,奠基于异同合一的原始分类基础之上,与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完全不同。也许也恰是在这个层次上,腹与蛇的象征与隐喻,再度实现了自身的价值。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New York, 1983, p.16.

第二篇:腹葬与砍牛

《腹葬与砍牛》

史天龙

人类的葬俗,大家熟知的有:土葬、火葬、水葬、悬棺葬、风葬、岩葬、天葬等等。而对腹葬(又叫食葬),就有些陌生了。腹葬就是 亲人去世后,其遗体由族人分而食之,葬于腹中。

说到食人,大家都知道,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往往把抓住的或杀死的敌人,当食物吃掉,以补充蛋白质。后来,认为吃了敌人的肉,就会增加自己的力量,吃了敌人的脑髓,就会增加自己的智慧,有点吃什么补什么的意思。

但是,那是吃敌人。分食自己亲人的遗体,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但是亲人死后,族人分而食之,实行腹葬,在各大洲曾普遍存在过。《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元周致中《异域志·啖人国》:“凡父母老,则与邻人食之,其邻人之父母老亦还彼食之。”在壮族《麽布洛陀经诗》和《开州志.狆苗民俗》中都有这类记载。广西南丹白裤瑶流传的《丧俗歌》中说“古时寨上死了人,奔走呼叫像乌鸦,每人手上一把刀,来到丧家分人肉,谁家主人不在家,还要给他留一份。”

时至今日,在非洲坦噶尼湖西北部的贝拉尔部族和在巴西雨林中的土巴厘部落,仍在实行腹葬。他们认为分食亲人遗体,是让死者仍活在本部落中,而不会成为孤魂野鬼。腹葬又分为生腹葬和熟腹葬。生腹葬就是对遗体不加烹饪,直接生吃,贝拉尔人就实行生腹葬;熟腹葬就是将遗体烤熟或煮熟后再分食,巴西的土巴厘人就是将遗体烤熟后再分食。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升,感到分食亲人的遗体于心不忍,于是开始用耕牛代替亲人的遗体给族人分食。在壮族《麼布洛陀经诗》里说,后来一个叫童刚的人,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因怀念母亲的生养之恩,不忍心分食其母,而以牛马代之。在布依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传说或诗歌中都有类似的记载。那么为什么要用牛马来代替死者呢?因为在上古时期,牛、马等动植物曾普遍作为部落的图腾而加以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图腾,原是印第安语 totem 的译音,有“亲人”、“祖先”和“保护神”的含义。苗族、布依族丶彝族、瑶族等许多民族都曾以牛为图腾。另一方面,牛在上古时期,又普遍作为重大祭祀的牺牲。《周记.地官》记载:养牛的官叫“牛人”,“凡祭祀,供其享牛”。

在以牛为图腾的部落中,牛既是“亲人“,又可作为祭祀的牺牲,在不忍心分食亲人遗体后,自然就会想到用牛取而代之,这就形成了砍牛送葬的习俗。由于被砍的牛,是代替去世的亲人,所以砍牛时,往往要跪拜、哭泣、祭祀。参考资料

1、《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的腹葬习俗及其演变》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李天雪

2、《密林里的食葬部族》日本芥川玲司

2025-5-11

第三篇:蛇与庄稼教案

目的要求

1、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懂得只有掌握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物做得更好。

2、学习作者是怎样用具体事物说明事物间的联系。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4、学会本科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练习又有复杂联系,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练习又有复杂联系,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检查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开火车读、指导读音)

2、说说预习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3、预习时还有那些不懂得问题?(讲课文时讲解)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幻灯出示: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是分几层意思来讲的?

2、同位讨论、集体订正

3、指导理解每层的意思

重点理解词语:海啸 风调雨顺 说破了 起色

4、用自己的话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

5、练习朗读本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思考:(幻灯出示)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猫与苜蓿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猫养的多苜蓿就长得好?

2、讨论解答思考题

3、用简图表示“猫”、“苜蓿”、“土蜂”、“田鼠”之间的关系。

(三)激活练习

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看谁提得好。

2、教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

3、用见图表示“猫”与“苜蓿”、“蛇”与“庄稼”的关系。

洪水来了—蛇被淹死---田鼠逃命

洪水退了—蛇没有了---田鼠糟踏庄稼—歉收

买了蛇—田鼠少了—粮食丰收

传播花粉

第1课时

一、阅读“导读”部分,弄懂本组内容及要求。

猫-----田鼠----土蜂--------苜蓿

(四)朗读课文理清联系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弄清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之间的联系

3、预习课文第三段

(一)复习巩固:

1、笑声读一、二段说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因此猫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中,从“竟”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讲解第三段:

1、出示自学提纲:

1)、本段讲了几层意思?

2)、课文讲了那些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为什么说这些联系是简单的?

3)、课文是怎样由简单联系过渡到复杂联系的?

4)、课文具了那些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为什么说是复杂的联系?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讨论解答以上问题弄懂词语:显而易见甚至呻吟

4、前面讲的“猫与苜蓿”、“蛇与庄稼”的联系是简单联系还是复杂联系?为什么?

5、你还能举出复杂联系的事例吗?

(三)、概括中心思想

1、齐读第三段

思考:课文那些句子试点命中新的?

2、讨论:

指名说出中心句

“规律”?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把句子换个说法。

3、最后两句话与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概括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第三题

1、读词语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抄写词语

(五)、作业:

1、联系写生字、词

2、预习《跳水》

板书设计: 蛇与庄稼

糟踏

蛇———田鼠————庄稼

第2课时

传播花粉

猫———田鼠———土蜂————苜蓿

教学札记:

本文所指的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白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人为改变的。讲授课文时,学生对课文中所讲的关系都能弄懂,个别学生因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时有些困难。[1] [2] [3] 下一页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教学目的:

第二课时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认定目标

1、弄清蛇能保护庄稼的原因。

2、猫与苜蓿有什么关系?

3、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之后有什么作用?

过渡: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它们会有什么联系呢?

三、学习第一段

1、投影出示

(1)这段中提到了哪些事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2)连续几年庄稼都歉收,老农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3)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丰收了?说说蛇与庄稼的联系。

2、学生快速默读后讨论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结:蛇把田鼠吃了,从而保护了庄稼。这是老农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田里少蛇使庄稼歉收的原因。现在田里少了蛇,庄稼就丰收了。

4、说话练习: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看看图示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

(1)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2)归纳:因为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所以蛇保护了庄稼。因为蛇保护了庄稼,所以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5、小结:这段课文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蛇与庄稼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问题。用第一段的方法并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第二段。

(1)故事中提到了哪些事物?

(2)为什么说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关系?

(3)试用箭头图表示出来。

2、学习小组讨论,同时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摆出猫与苜蓿的关系图。

3、订正。学生口述四者的联系。

4、小结:猫和苜蓿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因为有了田鼠和土蜂,他们的关系便密切起来。

五、学习第三段

1、投影出示问题:

(1)说说什么是简单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2)什么是复杂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复杂联系的?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

3、讨论。

(1)解释“显而易见”的意思。(露在外面的,容易看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

(2)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不是一下子看出来的联系是复杂联系,也就是多动脑筋才能想到的。文中举的例子是: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

(4)指名读这句话,说说“也许”和“甚至”各是什么意思?

(5)吐痰是怎样让人得病的呢?用箭头图表示出吐痰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4、前面讲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是简单联系还是复杂联系?

5、谁还能举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例子。用课件出示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实物例子,学生说说联系。

6、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投影出示下列句子)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1)齐读这两句话,理解“它们”、“规律”、“这样”等词语。

(2)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作用?(把事儿做得更合乎咱们的意愿,说明了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规律的重要性。)

7、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联系。像老农一样经过研究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人类造福。说明了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七、练习说话

1、投影出示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

简单联系: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干;水可以灭火。

复杂联系: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蛇与庄稼。

2、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做总起句,举两个例子。最后用“所以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做结尾句说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蛇与庄稼、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这其中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二课《蛇与庄稼》吧。(板书课题)

二、抓住重点,自学课文内容。

(投影出示)

1、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用直线画出。

2、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分别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汇报。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例子读一读。想想:离子当中的事物有什么联系。

(一)引导学生弄清蛇与庄稼的关系。

1、绘制蛇与庄稼的示意图。

A、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B、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三者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C、探讨制图方法,直接有关系的事物用直线,见解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用虚线。

2、展示意图,用“因为„„所以„„”句子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

3、借助画面理解蛇和庄稼的关系。

4、思考:谁能想出比老农更好的方法?

(二)研究猫和苜蓿的关系。

1、小组合作设计出猫和苜蓿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2、展示学生设计美观,具有新意的设计图。

3、学生结合所画示意图讲解猫和苜蓿的关系。

4、理解“竟”这一词语在“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一句。

5、借助课件演示理解猫和苜蓿的关系。

(三)讨论随地吐痰的危害。

1、说说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

2、借助可见演示理解吐痰的危害。

(四)齐读全文最后一句。(投影出示)

三、学习文章的写法。

1、小组讨论:这篇文章是如何把科学道理说的浅显易懂的?

(先分别列举出具体事例,再总结道理)

2、举例子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说明方法,你能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这个道理?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你们分析一下各项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电脑演示)

四、培养探究精神。

1、(电脑演示)解说: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将蚕沙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做燃料,然后再用朝气渣和蚕沙喂鱼,形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我国的农民正是通过研究了他们之间的规律,才把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的更好。

2、通过以上事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小结:

自然界中的事物相互联系的十分密切的,他们互相制约,互相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用心研究后再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为社会服务,使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六、板书设计:

蛇与庄稼

(保护)

蛇„„„„„„„„庄稼

田鼠 重点语段:

“几十年前,广东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啸,„„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蛇与庄稼》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课文开头,除了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之外,还涉及到哪几种事物?

2.请把“海啸、台风、海水、田地和村庄”这四种事物用恰当的词语联系起来。

3.阅读这一节的“蛇与庄稼”部分内容,请圈划体现蛇与庄稼密切联系的词语,然后填空:

洪水淹没田地时,蛇(),田鼠()。洪水退了,蛇(),田鼠(),庄稼()。买来一批蛇后,蛇(),田鼠()庄稼()。所以,蛇()田鼠()庄稼()。

训练目的:

帮学生“打开突破口”,对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有所感知,为下文“自己走一走”到最后“用一用”提供范例,在教师指导下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上一页 [1] [2] [3]

第四篇:《青蛙与蛇》教案

《青蛙和蛇》教案

五眼桥小学 刘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体验小青蛙和小蛇之间的纯真友谊,并在体会友情和动物世界地对本性的矛盾中学会质疑和反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4、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补充一个结尾。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体会与感悟小青蛙和小蛇之间的纯真友谊与本性的之间的矛盾。

2、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感悟给文章补充一个合理的结尾。教学课时:1.5——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说说对青蛙和蛇的了解。如果把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

2、可有一天,小青蛙和小蛇碰上了,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揭示课题:青蛙与蛇

3、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析理解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26自然段)

1、照理说小青蛙和小蛇是一对敌人,可他们却成为了一对(朋友)。课文中哪一部分介绍的是这些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2、这对朋友在一起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3、哪些地方你觉得最有趣?找出相应的句子说一说?(先小组交流——推荐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重点句子:

(1)突然,它跳起来冲到天空,翻了个跟头,伸出舌头抓住了所有的苍蝇。(2)小蛇学者青蛙的样子,使劲把身体立起来,抛向天空,然后“咽”的一声落下来。(3)小青蛙学着小蛇肚子贴地滑起来。他的胳膊和脸皮在地上拖着,看来,滑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通过划句说词,体会文章的趣味性以及动词的准确性。

4、对课文的精彩环节进行表演。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同桌自由选择角色练习对话;

2、全班竞赛朗读对话,评价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角色对话朗读练习。

二、分析理解文章的第一部分(第27——38自然段)

1、能成为一对好朋友,小青蛙和小蛇是多么的开心啊!于是他们开开心心地用自己学到的新本领回到了家,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2、他们的妈妈为什么要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3、他们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都有什么反映?

4、练习指导朗读对话。

例如:青蛙妈妈看见小青蛙在地板上滑行,吓了一大跳,她心疼地说:“小宝贝,看看你在干什么?你这样滑行会把肚皮磨破的!天哪,这是谁教给你的鬼把戏?”

(1)圈出提示语(吓了大跳、心疼)(2)分角色根据提示语练习对话。(3)各种形式朗读对话,评价交流。

三、发挥想象,合理续编。

1、抛出课文中的最后一段:

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他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3、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局写在课文的结尾。

第五篇:《农夫与蛇》读书笔记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夫与蛇》读书笔记(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

今天我读了一篇《农夫与蛇》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一个农夫带着儿子去山上砍柴。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看到了一条冻僵的蛇,农夫连忙放下柴把蛇抱在了怀里,儿子急的叫起来说:“它是毒蛇,会咬你的。”农夫说:“它也是一条生命呀,不能见死不救啊!”冻僵的蛇在农夫温暖的怀抱中慢慢苏醒过来,张口就咬,最后农夫中毒而死。临死前,农夫后悔地对儿子说:“我应该听你的话,那样就不会死了。”

虽然农夫最终醒悟了,但他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认为助人为乐是好事,但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哪些人能够帮助、哪些人不值得我们去帮助。当看到电视里报道汶川地震、南方旱灾时,我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可当我走在街头,碰到一些年纪很轻、身强力壮的人伸手向别人要钱时,我会很愤怒的对妈妈说:“他们为什么不通过劳动去挣钱呢?咱们不要给他钱。”我认为这些人就根本不值得我们去帮助。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在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农夫与蛇》的文章,大家可不要做毒蛇这种恶毒阴险的小人。

从前,在一个春天的早上,农夫遇上了一条毒蛇。毒蛇要和农夫做朋友,农夫听了,一口回绝,并抡起手中的大板斧把毒蛇的头给砍了下来。

有一次,我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时,灰太狼把自己装成一只羊的样子,想要进入羊村。可是,它终究是一匹狼,那黑尾巴露了出来,小羊们用炮火把它“送”回了狼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恶毒阴险的小人,无论变换成什么样的嘴脸,其害人之心是不会变的。这个农夫很有见识,也很果断;他彻底看透毒蛇的险恶用心,不被它的话语所蒙骗,而是坚决地把毒蛇砍于大板斧之下。这种不向邪恶迁就的态度令人赞赏。

生活是美好的,人群是复杂的,大家一定要时刻提防那些像毒蛇那样的恶人。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3

今天,我读了《农夫与蛇》这个小故事,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冬天,农夫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的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性,咬了他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即使你对恶人仁至义尽,但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可不要像故事里的那个农夫一样去对坏人做有所的帮助。这样自己也会受到伤害的。

比如说:有一只大灰狼快要被饿死了,一只好心的小绵羊把它抱回了家,把东西拿给了大灰狼吃,它醒过来之后又恢复了邪恶的本性,就扑过去咬住了小绵羊,小绵羊悲哀的说:“我真傻,居然去救坏人,最后自己还要被吃掉,我是罪有应得。

所以同学们,我们不能心太软,去救坏人,弄得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了。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4

最近里我看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这个故事令我久久心都不能平静下来,使我感到“怨恨和惋惜”。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好心的农夫为了把蛇救活,竟然将已冻僵了的蛇放在自己的怀里,最后蛇是救活了。可蛇却不知农夫的好心,咬死了农夫。有句话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作为一个人要知道感恩,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可像蛇那样无药可救的人,救了他最终遭殃的也是你。

我想今后不管在社会、还是在生活里,我们做人千万不能想蛇那样,我们要对我们好的人,关心我们的人,要懂得感恩,感谢那些曾经有恩我们的人,我们一定要有恩必报,千万不能恩将仇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希望大家多读书、多积累,扬起船桨,在大海“奔波、奋斗、遨游。”助大家双喜临门,马到成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5

星期天,我写完作业后,家里停电了,不能看电视也不能玩电脑,我就找了一本寓言故事来看。我被《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一个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然后他把那条蛇揣在怀里,蛇醒来后把农夫咬了一口,结果农夫中毒而亡。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你认为蛇是个恩将仇报、无情无义、狼心狗肺、不知道感恩的动物,可是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蛇身上,蛇也是无辜的。因为蛇本来就是冷血动物,具有攻击性,当它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自卫。而我认为农夫的死是活该,因为他愚昧无知,不知道蛇是冷血动物,具有攻击性,而且有毒。虽然我们敬仰农夫的爱心,但不敢恭维他的善举。

作为青少年,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然就会像农夫一样悲惨。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6

自从我看了《农夫与蛇》以后,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帮助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是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用暖和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以为农夫要伤害它,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农夫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说完就死去了。

所以,不要随意帮助不该帮助的人,要知道,坏人是不值得可伶的。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7

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童话故事书,在书上有一个俄罗斯《农夫与蛇》的童话故事,我对这个故事印象很深。

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一条狡猾的毒蛇借着自己脱去了旧的皮为理由,加上花言巧语,来骗取农夫的信任。可是,聪明的农夫早就看穿了毒蛇的鬼计,毫不留情地举起斧子把那该死的毒蛇砍死了。

读了这个童话故事,我从中感受到了:农夫坚定的意志,在毒蛇的花言巧语前面毫不动摇。农夫其实早就看穿了毒蛇的本质,它就算换了新皮,但毒蛇的骨头和心都没有脱胎换骨,还会千方百计地去害人、吃人。这样的毒虫一定不能与它做朋友,而且更不能去怜惜它,否则一定会深受其害,要毫不留情地消灭它。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用如果丧失得干干净净的话,那即使是改头换面了,也是毫无用处的,到头来还不是和这条狡猾的毒蛇一样,终究是没有好下场的。

因此,做人应该讲信用,说话一定要算数。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8

我昨天又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在这里面写的都是寓言故事,文章都特别短小,在这几篇文章里面,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故事是《农夫与蛇》。

有一个农夫在上山砍柴的路上碰见了一条冻僵的蛇,农夫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把蛇拿回了家,农夫和他的妻子都看着这条蛇,然后用火唤醒了这条蛇,蛇本来就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他不能因为农夫救了他,他就不咬人,最后蛇还是露出了自己的本性,把农夫家的所有人都咬了一遍,农夫家的人因为中毒而死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夫是一个善良的人,蛇是一种极易伤人的小型动物,他不能因为农夫救了他而改变了他的本性,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别人本来是一种好事,当我们在帮助别人时,在帮助别人之前要看看别人本质,以免帮助他人之后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9

今天,我读了《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农夫在路上见到了一条蛇,那条蛇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心的农夫不忍心看着蛇就这样被冻死,便把蛇放进了胸前,用衣服包裹着。可是蛇依旧是那个心狠手辣、蛇蝎心肠的蛇,暂时来后便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

这是一个典型的好心得恶报的列子。这则寓言故事的本意是诫告人们不要去同情一个不该同情的人。我认为,这只是本面的意思。如果人人都缺乏像农夫那样的爱心,社会将会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冷漠的世界。

寓言中的农夫富有爱心,而蛇却无情。我觉得农夫是一个善良又愚蠢的人,爱心不分对象,可悲而又可怜。当我再次读完后,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谁能分清谁是“好蛇”?谁是“毒蛇”呢?

如果人人都能毫无保留的将爱心献出,那么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充满阳光,到处都会洒满温暖,因为爱心无价。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0

爸爸以前就和我讲过《农夫与蛇》的故事,这次又读了《农夫与蛇》的故事感受很深。

我感到特别愤慨,那条蛇真是太可恶了,我真恨不得也咬蛇一口。

《农夫与蛇》就是讲农夫与蛇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在寒冷的冬天,一条蛇冻僵了,快死了,正好遇见了一位善良的农夫,农夫不忍心看它被冻死,把蛇放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救了蛇,哪知道,蛇醒后却反咬了农夫一口。

读过《农夫与蛇》这个故事,我感到农夫太善良了,当一个人要给与别人帮助的时候很需要看清事情的本质,不能不分好坏,不然可能会伤害了自己。《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就是这样。这个道理很简单。

我们学农夫要有爱心,有一颗善良的心,可不能不辨是非好坏,对坏人不能心慈手软。

我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1

《农夫与蛇》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寒冷的傍晚,农夫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顿时起了怜悯之心,农夫便把蛇捡起来,放进自己温暖的怀里,不一会儿,蛇苏醒过来,恢复残暴的本性,不分青红皂白就咬了恩人一口,农夫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毒发身亡,虽然农夫最后把蛇打死了,但自己也付出了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明辨是非,三思而后行,帮助人和救人都要看对象,可别像农夫那样,更不要像蛇一样恩将仇报!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蛇咬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坏人做坏事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对坏人和有毒的动物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就算你对它再好,它也会恩将仇报的。同情恶人,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和损失。

在现实的社会当中,谁是小人?谁是君子?人都是一样的五官一样的躯体,看不清的是灵魂。有谁能分清和界定谁是好“蛇”,谁是毒“蛇”呢?可上天是公正的,人在做,天在看。恩将仇报的人一定会有报应的。古语云:施恩莫望报,一个没良心的人他也不会得到什么富贵,善恶有报天理常在。

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就要心生感激之情,懂得知恩图报,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2

我很喜欢阅读。如:一些名著、小说、寓言故事等,在我读的所有书籍里面我最最喜欢的`就是寓言故事,因为它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

《农夫与蛇》是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之一。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冬天,农夫外出时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好心的农夫就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它。没有想到,蛇醒了后,很快就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就死了。这个故事使我的内心感到很震撼。

农夫是一个好心人,他看到蛇冻僵了,起了怜悯之心,救了蛇,可蛇却恩将仇报咬死了农夫。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作为一个人,要知道报恩,别人对你好,你就要记住别人的恩情,对别人好,不能反过来去陷害别人。别人对你好,你却对别人坏,这不让人气愤吗?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农夫的精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如果有坏人向我们求助,我们不能像农夫那样光有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明辨是非;这样必将给自己带来不利。

《农夫与蛇》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知道感恩,同时我们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3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农夫与蛇》。

一位好心的农夫把一条冻僵的蛇给救活了,可是这条蛇却恩将仇报,不但没有报恩,还反过来咬了农夫一口。我觉得世界上有许多人像蛇,还有许多人像农夫。好多人像蛇一样别人帮助了他,他不知道感恩,还忘恩负义。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它教育我要分清事物的发展,不能把好人当成坏人来看,也不能诬陷了好人。

比如说,在马路上,有人在马路上撞到了人,他就骑着车子走了,一位好心人来把他送到了医院,等那人醒来时却说是他撞到了自己,还要他赔偿。那人怎么解释他都不听,就是要他赔偿,他万分无奈只好赔偿他。

还有,下雨天一个小朋友走进了烂泥里,一不小心滑了一个跟头,这时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走了过来,把他扶了起来,由于那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是烂泥他就把他带到自己的家里,给他洗了个澡,然后他问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又打了一个电话给他妈妈,他妈妈来到他家却说他拐骗小孩,说着,把他的孩子给带走了。这令他很委屈。

像这些好人都是被人误认为是身边的坏人,他们跟农夫一样都是好心没好报,一定还要学会感恩,报答别人,有恩就要报。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4

今天中午,读起了那本我最爱的《伊索寓言》,今天正好读到了书中的《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写的很好,令我深受启发。

《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写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农夫外出,在路上,他看见了一条蛇,这条蛇快要冻死了。农夫很善良,就想:“这条蛇都快要冻死了,我得救它。”可他又迟疑了一会,想到:蛇很狠毒,醒来怎么办。最后,农夫自言自语地说道:“哎,如果我救了它,它应该不会恩将仇报的。”于是,善良的农夫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他错了。慢慢地,蛇苏醒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最后农夫倒下了。在临死前,农夫对自己又说了一句话:“我真是傻啊,怎么应该怜惜这样恶毒的东西呢,现在连命都没了!”

读完这则故事后,让我明白了大人老说的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认为: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时,都应该小心,但是我们还是要给好人帮助的,对待那些坏人一定不要心慈手软。

《农夫与蛇》读书笔记15

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读了《农夫与蛇》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农夫在雪地上遇到了一条冻僵的毒蛇,农夫好心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它,没想到蛇醒来恢复了本性,反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就被蛇咬死了。

读完这个故事,使我深受启发,由此我想到古代的曹操也上演了一次农夫与蛇:曹操被董卓缉拿,与陈宫一起逃到父亲的朋友:吕老家中去。半夜听到“杀两口”的声音,已是惊弓之鸟的曹操以为是要杀他们两个,便拿起刀把吕老一家全部杀光。虽然后来才知道“杀两口”是为了杀两头牲畜为他们吃,但是曹操不但不知悔改,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

一个人最起码的善心是一定要有的,但不可泛滥到每一个人,因为这个世界好人也有,坏人也很多。

对坏人好,以为他会知恩图报,但一个人的本性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腹与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