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税收形势分析及对策三号文库
- 当前税收形势分析及对策三号文库
- 电子档邀请函参考样式(5篇)三号文库
- 同心协力 再创辉煌三号文库
- 中级职称干部培训学习体会三号文库
- 超欠扁的脑经急转弯!三号文库
- 对四风问题心得体会思想汇报范文合集三号文库
- 现在学什么技术有前途三号文库
-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三号文库
- 学校征兵教育的演讲稿三号文库
- 新阶层人士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三号文库
- 五一促销活动:11大城市手机促销活动详情三号文库
-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进四项为民活动三号文库
- 人生就像一本书[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三号文库
- 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三号文库
- 2024年关于上半年全区财政运行情况的汇报(经济分析会定稿 )三号文库
- 暑假实践活动具体要求三号文库
- 关于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2024年11月6日)三号文库
- 交通运输部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三号文库
- 人大代表的权力三号文库
- 2024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三号文库
-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人力资本三号文库
- 电大《民法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作业一(共五则)三号文库
- 2024年人防工作总结及2024年的工作打算三号文库
- 申论文章三号文库
- 培养学生的人格美三号文库
-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三号文库
- 员工廉洁从业承诺书2(推荐)三号文库
第一篇:揭阳市经济发展研究
揭阳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揭阳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产业取得较大成就,然而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宏观经济方面仍不容乐观,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拉动内需,完善经济管理规则与严格执法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发展模式,宏观经济,经济转型,拉动内需,经济管理
引言:揭阳建市22年来,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比广东总体水平,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揭阳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怎样,未来的经济走势又如何,都是涉及经济发展问题。因此,全面了解揭阳经济发展状况,掌握其经济动态是相当重要的。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宏观经济稳步向好,第二产业强力支撑经济增长。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2.7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2%,较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81、413.95和192.99亿元,分别增长4.0%、18.5%和8.9%。工业强力支撑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6%,拉动经济增长11.2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17亿元,增长3.7%。其中,林业产值增长较快,实现产值8.70亿元,增长7.2%,超过农林牧渔业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81亿元,增长4.0%。
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6.16亿元,增长24.1%,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三)投资需求增势明显,内外需求稳步增长。
一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4亿元,增长10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4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5.83亿元,增长36.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75.78亿元,增长38.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6.62亿元,增长23.2%,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0.1个百分点。
二是商贸市场持续兴旺。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66亿元,增长15.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
三是对外经济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快速。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063万美元,增长136.6%;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7319万美元,下降12.2%。外贸出口总值小幅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20.8亿美元,增长0.9%。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揭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值得关注。
(一)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大。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面临两大困难: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在国际市场萧条、人工成本提高的环境下,企业赢利空间减小,经营难度不断加大。传统产业增长放缓。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占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5%左右,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知名品牌较少,产能过剩现象突出。
(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上半年,全市亿元投资项目76个,仅占全部投资项目总量的5.3%,其中只有4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入库统计,其他均为去年续建上报项目。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为48.32亿元,仅占投资总量的14.8%,落后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上。
(三)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最近几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新增长点。但近年来,在国家加强房地产调控、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一直不理想。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7.68万平方米,下降48.0%,商品房销售面积呈现负增长运行态势。
(四)出口增速继续回落。今年以来,我市外贸出口增速总体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从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看,1-2月、1-3月、1-4月、1-5月和1-6月的增速分别为37.5%、5.5%、7.6%、1.9%和0.9%,上半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7.3个百分点,出口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三,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要加大后进地区工作力度,在“促转型、抓项目、拓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
(一)突出重点,确保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在国际市场萧条,外需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积极引导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纳税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提速提质发展。在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建设的同时,继续优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挖传统产业潜力,努力培植我市传统工业发展新优势。
(二)加强督导,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项目是建设“粤东发展极”的地位所在、希望所在、实力所在。我市应建立完善“项目建设年”的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在建项目能加快进度,力争早竣工、早见效;新上项目能抓紧落地,使项目早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三)注重规范,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确定全市新建商品房住房总量,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一方面,关注房地产市场开发总量;另一方面,要对低收入人群提供居住保障,形成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公租房和廉租住房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让各种层次经济水平的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住房,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四)内拓外展,高度重视消费市场培育。当前,内外市场需求都出现了新情况,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主动开拓市场。一方面,继续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篇文章,积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拓展内需市场。另一方面,要把“拓市场、抓订单”作为稳定外贸增长的首要工作,努力稳住和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欧盟的市场份额,大力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推动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国际性展会,抢抓出口订单。
参考文献:
[1]揭阳统计信息网:2024年上半年揭阳经济运行情况分析(http:///Article/ShowInfo.asp?ID=6422)
[2]南方日报:大兴招商引资热潮 强势推进跨越发展(2024)
[3] 揭阳县域建设投资(2024)
()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状态,农村经济制度变革推动农村生产力极大解放。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这些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出对策建议,加大整理与改革的力度,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现状,农村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地位不可动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能够提供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中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农产品的供给关系重大。但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认知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生产经营性的战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及土地盐碱化,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林覆盖率有所提高,全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趋于优化与合理
经过多年农业机构调整,自治区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越加明显。目前全国的农业已不是单纯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趋于合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所上升,这对于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
(三)农村发展态势良好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202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农村校舍建设及安全工程、农村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等4项工程已实现了全覆盖。其他6项工程力争到2024年底实现全覆盖,具体实施中将在今后着力改造农村危旧房6222户;建设安全饮水工程90处,解决23008人饮用水缺乏和水质改善问题;硬化嘎查村街巷444.2公里;改造电力线路1669公里;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28个,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3.5万户,安装“村村响”设备159套;新建小学、公办幼儿园12所;新建或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58个;新建或改造嘎查村文化室60个;新建农村便民连锁超市50个,有效促进农村稳定发展。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因素
(一)科学技术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来实现,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科技研发效率低,农业基础设施却相对落后的现状,影响了产量的质量。特别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处于经济崛起状态,影响了政府对农业科研的经费的投入。农业科技人员少,农业科研的转化率低,供给不足,需求率也不高。据统计,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一名农技人员,而法国为13.5人,美国为7.5人,日本为5人。我国有50%集中在县级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增加了农业成果转化的困难性。基层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少,无法大规模推广农业技术,使得某些地区欠缺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载体。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农民反映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农村科技推广依靠“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推广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千家万户的不同作物、品种对农业技术的需要。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也建立了农业信息平台但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推广手段落后,农业生产还是要靠自己积累的传统经验,依然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运用滞后于时代水平的生产技术,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谋划相应的对策,使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兴农”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受到现行科研机制的制约,科研成果的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作为科研与生产的桥梁的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使得先进的科技也无法转化为进步的生产力。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制约了学用先进科技潜能发挥,受到落后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差,其陈旧的意识观念,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应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二)劳动力素质问题
劳动力素质问题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观因素之一。我国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因素。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他们当中一部分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受利益的驱动,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士往往选择走出比较束缚的农村,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在青壮年劳动力中,虽有一部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又由于教育机制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没有机会到个专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深造培养,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部分留守农村的绝大多数老年劳动力根本接受不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所接受的都是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受国家就业形势的影响,大部分农村青年早早辍学,加入农村打工队伍,失去了进行学习完善自我的良好机会。
(三)农业产业、生产结构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不适应农业经济增长的要求。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低,带动能力有限,从而降低了农业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益。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在种植业结构中,存在粮食作物比重大,但粮食的商品率低,蔬菜瓜果等其他经济类作物比重小的结构不合理状况。人均占有农产品的构成不合理。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一方面造成了某些农产品供过于求,像今年夏天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所产的西瓜,农民丰产不丰收,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一些群众需要的或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效益好的农产品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效益。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常年沉积在第一产业,不仅影响农业收入的增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水平。由于农村缺乏可行性非农产业,造成了剩余劳动力的无法转移,降低了农民的人均生活水平。由于农村的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无法形成优化合理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剩余劳动力的积压更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给农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的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由历年中央提出的政策及建议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的增长和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具有重大作用,尤以中央一号文件凸显,可见中央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脆弱,低于风险能力低,设施装备条件差,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低于灾害能力弱,导致农业生产波动很大,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农机产品结构矛盾性突出,不同作物、不同环节的高性能机具供给不足,技术含量低。部分地区主要靠手工和畜牧作业,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十分薄弱,农机装备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大。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财力还是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都比较低,现代农业建设投入能力有限,直接影响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增长。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教育。实施并加强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中,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要扩大农业教育规模,优化农业专业教育机构,加强对农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形成现代化的普及性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人员中的比重,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不断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结构必须在宏观经济的指导下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减少制约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商品价格信号市场导向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继续加大农业跟农产品的机构调整,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农业企业发展,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组合,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不断加强并完善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与合理组合,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农产品已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但仍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增强抵抗灾害的能力。因自然条件差异导致农田水平发展的不同,各地灾情的分布极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能促进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利用,减轻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负面影响,使耕地抛荒现象降低,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稳定持续增长。
(四)打造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农村工业化,形成特色农村发展产业链,实现城乡农村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体私营农村企业和组织,经营方式多元化,实行多种所有制改造。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农村经济,充分利用好剩余劳动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搞好农村市场建设
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要以小城镇为依托,先富带动后富,加大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商品经营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使国内外的流通主题成为农村市场工业品流通的又一渠道。要加大力度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机制,引导消费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的诚信经营,提高消费者的信心。
改革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非一蹴而就,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过相应的对策尽量改变上述的制约因素,为农村经济增长找到契机点,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体制保证,政策和资金支持。
经济:qrp
第三篇: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经济小省变为经济大省,这与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密不可分。但近几年,浙江经济相对于全国,发展速度有所滞缓,那么浙江的非公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呢?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按照《浙江省所有制经济成分测算研究》中的方法测算浙江所有制经济数据,对浙江从2024年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比较分析。
一、2024年和2024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
1.非公有制经济仍是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24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5825.85亿元,占GDP的73.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1829.06亿元,占GDP的55.1%,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3996.79亿元,占GDP的18.6%(见表
1、表2)。与按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测算的2024年浙江非公经济比较,2024年浙江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比2024年提高3.4个百分点,2024-2024年,按现价计算的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比GDP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仍是我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2024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16916.46亿元,占GDP的73.6%,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2875.91亿元,占GDP的56.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4040.55亿元,占GDP的17.6%。
表12008年浙江各种所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亿元)
表22008年浙江国民经济各产业增加值的所有制构成(%)
2.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202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3.0%,比2024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24年上升为73.9%;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24年我省税收收入60.7%来自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所占比重比2024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24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
入所占比重更是高达69.5%;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省外贸直接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2024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9.1%,比2024年提高19.6个百分点,2024年为82.0%;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投资需求的重要推动力,2024年我省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4.5%,比2024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24年为53.5%。
3.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分布来看,在202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中,其中第二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67.3%,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2/3;第三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30.7%,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近1/3。从行业分布来看,非公经济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中。2024年,以上这些行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其本行业的比重均在87%以上,且比2024年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3)。
表3浙江部分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领域比重明显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步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24年,我省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其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39.5%、30.8%、38.3%、60.4%和41.1%,分别比2024年提高22.5、16.9、12.4、7.5和7.0个百分点,这些行业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的提升幅度大大高于整个国民经济中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的上升幅度。
5.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定,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比重一度上升较快。加入WTO之后,各行业逐渐取消外资在地域、数量和企业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进入对外资全面开放的阶段,因而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比如,2024年,全省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8.5%、13.8%和31.7%,分别比2024年提高14.0、8.3和4.2个百分点。同时,外资在内地的投资曾经获得了很多优惠条件,甚至得到了超国民待遇。政策因素加上外企自身在规模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使得基数较小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个私经济,使其比重得到稳定增长。2024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为1182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5.1%,所占比重比2024年下降0.8个百分点;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为22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6%,所占比重比2024年提高4.2个百分
点。但随着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逐步取消,一度发展较快的外商经济所占比重回落明显。2024年,我省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6.与经济较发达省市比较,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具优势。2024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7%,而江苏、上海、山东、福建、广东分别为63.2%、47.8%、52.7%、64.9%和41.1%(注:福建和广东均为民营经济),可见,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仍遥遥领先。但与2024年比较,在这几个省市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最快的是江苏,其次为上海和山东,我省和福建比重上升相对较慢。
二、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也在动态发展当中。发展初期的体制优势、先发优势已经带动浙江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先发优势逐渐丧失,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劣势特征日渐突出,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特别是近几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还有所下降,导致整个浙江经济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水平。2024-2024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仅比GDP年均增长率快1.4个百分点,2024年甚至还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而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024年以前,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发展较快,如2024-2024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比GDP年均增长率快10.6个百分点。那近几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为何发展滞缓呢?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由于受市场准入和起步条件等的限制,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2024年,在全部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业占60.3%。从工业内部行业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24年制造业占全部非公有制经济的58.5%,占全部工业的97.5%。在制造业内部,我省的非公有制企业又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在我国已属于高度竞争行业,而且我省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比较低。同时,由于容易进入和模仿,结果造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雷同。不少企业把量多价廉作为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出口商品中创牌的少,贴牌的多,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情况普遍存在。我省的非公有制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扩张的路子,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这影响到浙江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由于缺乏持久的竞争力,发展到近几年,我省制造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缓。2024-202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7.0%,而2024-2024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9.4%,2024-2024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要比2024-2024年整整低32.4个百分点。2024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5.6%。
2.随着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逐步取消,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将受到挑战。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挑战,所占GDP的比重曾一度回落。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各行业逐渐取消外资在地域、数量和企业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进入对外资全面开放的阶段,而且外资在许多方面还能得到超国民待遇,从而使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增长。因此,直到2024年,由于此消彼长的原因,我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尽管上升缓慢,但还一直趋于上升趋势。但到2024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的外资利用水平大大下降,2024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下降12.6%,而且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正在逐步取消,导致2024年我省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最终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3.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瓶颈制约着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原来的先发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另一方面土地、能源、电力、人才乃至水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趋紧,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因素。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仅0.64亩,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一半。要素价格的上升进一步加大了非公企业的生存压力。浙江非公有制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来维持,这一低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二是劳工政策。由于近些年来,政府对土地的控制越来越严,征地手续更为严格,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拿到大量低成本的土地,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用工制度和福利保障要求的日益完善,劳动力价格却在不断提高,成熟的产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总体处于缺少状态,都使非公有制企业难以维持原有的低成本优势,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困难。
4.融资难依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省的中小企业大都为非公有制经济,尽管近几年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在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大力发展信用担保贷款公司,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探索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一些优质的非公有制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确实得到了改善,但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融资缺口。从间接融资来看,现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机制要求企业有抵押、有担保和规范的财务制度等条件,而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多数是租用生产场地或生产场地比较简陋、固定资产少、可抵押的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够规范等,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现行银行的贷款条件。尽管近几年各银行相继成立中小企业融资专营机构,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但绝大多数仍以信用担保为放贷条件,且网点少,很少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评估作为放贷的条件。因此,多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仍然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从直接融资来看, 目前主板市场主要为国企改革筹集资金服务,上市融资门槛高成本高,而能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也极为有限,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空间十分狭小。在民间融资市场中,由于其高风险和国家实施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政策,使较大规模的民间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融资难所引起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仍然是影响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5.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是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经济运行的环境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也已从实用型向完美型转变,低品位的产品将逐渐受冷遇并被淘汰出局;二是市场竞争形势更加残酷,非公有制企业不仅要面临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竞争,还面临着国内其他地区正进一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三是市场经营秩序更加规范。随着信用浙江、生态省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全面实施,对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四是国外贸易壁垒不断翻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显然还没有适应这些变化。
三、浙江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将困难转化为动力,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继续保持优势,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思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虽然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2/3强,对浙江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们已是改制后竞争力大大增强的国有企业、国内其他省市也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随着竞
争对手的变化,浙江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区域和国际竞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制度和体制竞争。浙江唯有主动调整和完善政策、规则和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贯彻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才能创造和维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领先一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在放开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激活民间投资、杜绝随意摊派、放宽出口许可、打破特权秩序、改进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成长壮大的良好环境。
2.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全面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正处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打破对以前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进行企业再造。一要完善治理机制,重新安排产权制度。摆脱以家族为核心的产权安排,通过吸收新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来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如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能力入股等形式,吸收优秀人才参与非公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二要树立企业品牌和信誉,以提高企业的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带来融资和经营上的便利。三要适当走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适当的兼并、联合等形式,做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四要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好产品结构调整。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由于早期进入的产业层次较低,这部分产品的市场已趋于饱和或过剩。非公有制经济应利用其灵活的机制,尽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产品在市场适销和产品档次上更加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加快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当前非公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此,我们要加快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为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以发挥国家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快发展村镇、社区银行,确保村镇、社区银行发展真正发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以便在村镇、社区银行缺位的现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充分发挥浙江民营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为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五是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财务制度,小企业要长期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诚信经营、规范财务制度是基础。
4.继续发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对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外资经济超国民待遇的终结,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好外资对发展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新阶段我们利用外资的总体思路可以归结为:兼顾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效益,消除国内发展与利用外资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新阶段的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实施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互利共赢。具体来看,一是完善投资环境。我们要抓住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条件让世界技术含量高的跨国公司到我省来投资和研发,并建立国际中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二是深化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齐头并进,一切允许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应同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同时要加快对国内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三是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方式,大力提高国内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四是引进竞争机制。既要通过引进外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又要充分考虑外商投资企业的利益。
5.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目前,对我省的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来说,“用工荒”就像断电、停水、缺原材料一样严峻;但另一方面,“就业难”也在不断上演。我国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余量和亏空都如此之大,在人类工业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如何实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汇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得好对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实际情况,发展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创名牌,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在新阶段,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解决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两张皮”的问题,城市要主动将有些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县要积极承接这种辐射,县域企业要主动“傍”城市大企业。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进工业化,必须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先导,县域内外的优势资源都应以此为轴心进行配置。项目建设就要以一个区域内外最优化配置的资源,集中投向本地对全局有重要带动的骨干项目工程,并能较快形成先进生产力。在新阶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当确立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这样的整体发展思路。
4、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1)加大政府投入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普照农村,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3)让社会各界给新农村建设以更务实的人文关怀;
(4)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如南街村模式、华西村模式等);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与新上项目相结合,新上的项目,无论是大小,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控股;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涉及哪个领域,都要同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要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6、加快推进城镇化,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一是要明确重点,确立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实施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侧应点的战略。特别要突出县城的发展建设,实施县城优先,使项目向县城集结、产业在县城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放在县城,尽快使县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基地和载体。同时,也要强化中心镇的建设和规划,中心镇的建设一定要突出特色。
二是要切实改变对城镇化认识的误区。推进城镇化必须改变脱离县域实际,追求政绩的倾向,改变政府主导圈地造城搞建设的机制,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城镇规划水准、提高城镇组织管理水平、促使产业结构与当地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方面。
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如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出售经营权,转让管理权,出让股权等方式来“经营土地”,筹集资金。
6、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支撑体系
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上,应突出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明确新阶段县域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即要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清除阻碍市县经济和工农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市县产业整合和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三是创新县域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7、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协调服务
一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的调控和服务。要重点搞好五项服务,即:信息服务、项目服务、科技服务、产后服务、质量服务。
二要加强对县域企业的协调和指导。如企业改革、扶优扶强、抓大放小,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
三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放在纠正市场失灵上,力求只掌舵不划浆,对那些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执行宏观调控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职能应该加强。
四要当好县域经济发展的监督员,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把过去政府管不好、管不了、也不宜管的一些社会职能下放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五篇: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国内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有关循环经济的一些概念、特征、发展模式等问题,并通过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秀案例,结合本国国情给出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 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24年的60%。2024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24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24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24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24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www.feisuxs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2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24,(8).
[4]江翔.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2024,(3).
[5]王晶日.实现循环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