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安全常识三号文库
- 小学生安全常识三号文库
- 凉州区2024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三号文库
- 人脉管理要从20岁开始范文合集三号文库
- 在老年联谊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在全委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三号文库
- 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三号文库
- 县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的报告三号文库
- 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及工程验收三号文库
- 2024中国房地产新政分析及市场展望研讨会三号文库
- 《九型人格与领导力》读后感三号文库
-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三号文库
- 政治生活 第五课 第二框导学案三号文库
- 乐观地过一生三号文库
- 2024年度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报告三号文库
- 法院积极创新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工作机制三号文库
-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三号文库
- 一季度情况分析(3.31)三号文库
- 2024年度全市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人防办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含5篇)三号文库
- 人月神话读后感 1067001146三号文库
- 心理调查报告(模版)三号文库
- 会议新闻稿三号文库
- 全市城市经济和项目建设调研报告三号文库
- 市人才交流中心年终总结5则范文三号文库
- 2024年1-4月广西来宾市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镇创建文明乡镇工作汇报三号文库
- 南开大学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推荐书目三号文库
第一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4年03月15日04:47来源:人民网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会议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推动科学发展这个根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着力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高举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依法治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修改选举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法的修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情况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是,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着力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只有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力量,成就大事。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激励奋发的勇气,坚定必胜的信念,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的使命神圣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乐章。
人民日报社论:奋发有为图发展 同舟共济促和谐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4年03月14日07:5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举国关注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商国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增强信心和决心、增进共识和团结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委员们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谋科学发展之计、建促进和谐之言、献富民惠民之策,展现出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民生的情怀,展现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机。
2009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任务切实可行,政策措施明确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的报告。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大有可为,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履职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人民政协献计出力的主攻方向,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密切同港澳台侨同胞的交流联系,推进人民政协的对外友好交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出新贡献。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人民日报社论:创造新业绩 谱写新篇章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
百年探索奋斗,几代理想追求。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作出伟大贡献的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世界劳动妇女表示热烈的祝贺!
100年前,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年来,中国妇女运动和世界各地妇女运动一样,走过了艰辛而曲折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找到了自由平等解放的奋斗方向。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我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男女平等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妇女运动蓬勃发展,妇女事业不断进步,妇女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妇女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向社会展示了新的风貌,向世界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国妇女的翻身与解放、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激荡百年的国际妇女运动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光辉篇章。
妇女是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大妇女以奋斗求平等、以贡献求地位,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解放,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而成立的全国妇联和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充分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以及妇女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中国妇女运动的成就举世瞩目;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国妇女运动的经验弥足珍贵。中国妇女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进步的过程,始终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休戚相关。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妇女的光荣使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是中国妇女的历史责任。广大妇女勤劳、勇敢、智慧、善良,她们哺育生命、持家爱国、奉献社会,在传承文明、弘扬新风、培养新人、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形成人人相互关爱、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远大理想、光荣传统的广大妇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以更加开阔的思维谋求新作为,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推动新发展,必定能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妇女事业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妇女“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和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积极为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引导广大妇女用劳动和智慧共创美好生活、共促社会发展。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对妇女工作的方针政策,理直气壮地代表和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各级妇联的重大责任。顺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妇联工作大有可为。各级妇联组织应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推动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深化和拓展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努力吸引和团结广大妇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创新业、立新功。
百年风起云涌,而今勇立潮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中国妇女,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人民日报社论: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2024年03月05日03:5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春来早。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云集一堂,商国是、谋发展、议民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09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严峻的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顽强的奋斗拼搏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
众一心、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就,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生机活力。过去一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坚持一手抓法律的制定,一手抓法律的清理,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新的步伐;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的部署和贯彻落实上取得积极成效;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持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对外交往更加活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充分发挥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2010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坚定不移继续深化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好、完善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这次大会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各位代表坚持求真务实、广泛集中民智,大会的召开,必将为中国现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进一步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未来任重道远,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时机,顺时而动,因机以发,才能实现奋斗的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艰巨光荣的任务正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使命光荣,全国人大代表责任重大。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继续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建睿智务实之言 谋科学发展大计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2024年03月03日03:31来源:人民网
肩负着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今天,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4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新的显著提升,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党和政府执政施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考验。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动员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积极履行职能,切实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认真贯彻中央决
策部署,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高度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隆重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扩大对外友好交往,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过去一年政协工作,回顾人民政协60年光辉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巩固好、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2024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创造新业绩,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扩大对外交往上发挥新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中华民族发展已开启新的征程,人民政协事业正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携起手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二篇:人民日报社论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论)
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切实有效的监督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加大对“一府两院”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认真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监督,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把改革部署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安排,实现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相互促进、比翼齐飞,为改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到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走过整整60个春秋。岁月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放眼未来,相信全国人大代表们将尽心履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社论)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今天开幕。2024多名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届政协已履职整整一年。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路程,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饱含着政协委员们的智慧和汗水。一年来,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履职为民,团结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积极议政建言,深入开展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新一届政协工作的良好开局。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展望前程,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推进“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当此之时,尤其需要人民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尤其需要人民政协充分释放民主的力量,团结更多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也触动灵魂的革命。面对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权利诉求,心往一处想,劲儿才会往一处使。作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组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各党派、各界别的优势,积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人民政协责无旁贷、重任在肩。作为国家思想库、改革智囊团的一员,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调研、建言献策,针对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情况加强民主监督,实事求是探究改革良策,知无不言发表真知灼见,各位委员大有用武之地。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提高协商议政能力是履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年,全国政协拓展协商议题、畅通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推动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在协商民主建设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推进改革的难点问题、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人民政协必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今年,人民政协将迎来65周年华诞。承续光荣与梦想,肩负责任与使命,相信人民政协必定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问题倒逼改革。“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措施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重在为“三农”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当前的农村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底线,试点先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2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号文件”吹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集合号,我们要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选拔好干部的制度保证(社论)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这是我们党关于干部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培养造就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制度保证。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越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而选拔大批党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正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党选贤任能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最根本的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选人用人越是重要,就越要用制度来保证;干部工作越是复杂敏感,就越要用制度来规范。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总章程,对于规范选人用人工作,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必将促进各级党组织更好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有效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贯彻了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总结了10多年来干部工作的丰富经验,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条件、程序方法和纪律要求等作了全面的改进完善,特别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方面有新举措,在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突出问题方面有新突破,在从严选拔、从严把关、严肃纪律、严格监督方面有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它的颁布实施,对于统一干部工作的思想认识,推进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科学化水平,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用好制度选拔好干部,关键在于抓好制度的落实,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是摆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抓紧作出部署,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亲自抓,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范行使选人用人权。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党委(党组)的部署具体抓好落实,坚持公道正派,不折不扣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办事,为选准用好干部把好关。领导干部要做带头遵守和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表率,组织人事干部要成为精通和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行家里手,要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并自觉运用《干部任用条例》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让干部树立规矩意识,敬畏党纪国法,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防止“破窗效应”。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好《干部任用条例》,着力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快速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全线飘红。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难度增大;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管理压力加大。解决好这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新突破。
稳定政策是前提。35年农村改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三农”政策深得民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坚持中央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尤其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中央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改革创新是动力。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现代化规律,坚决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持续发展是方向。要更加注重永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抓好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我们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台阶,但总体看,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能因为连年增产而思想麻痹,不能因
为发展向好而工作松懈。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增加的同时,要下决心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倡导”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渴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一要求与中国梦的内涵是一致的。只要全体中国人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梦必将获得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落实到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教育、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新闻媒体等成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在全体公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
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要责任。人心齐、泰山移。当前各项改革发展的任务非常重,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不但有利于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好德则下无隐”。只有党员、干部都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可能取信于民,更不可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效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党员、干部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群众树立效仿和追随的榜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制度、政策、法律等日趋完善,随着全体公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会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24日 01 版)
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社论)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力量,取得圆满成功。会议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2024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临诸多难题。尤其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只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城镇化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任务,奋力攻坚克难,解决好“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就能给人们稳定的预期和希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用地结构,就能为城市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就能构筑城市发展的财力生命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好开发强度,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地区形成若干城市群,就能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建筑质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能使城市不断增强竞争力、焕发生命力。
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是我国各族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逐渐化为现实。13亿人齐心协力搞建设,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有顽强的改革决心、有坚定的发展信心,一砖一瓦不马虎、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谋求明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这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冷静把握经济大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底线思维,稳定社会预期,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进展显著,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肯定良好开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挑战。向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向外看,世界经济仍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延续稳中向好之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
要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更长时期做好经济工作,始终要稳扎稳打、稳中求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掌控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促民生改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得以延续。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稳中求进是根本。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增加改革的难度。改革创新是引领。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才能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确保“稳”、实现“进”。
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关键是把握好度,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完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应当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谋求农业的永续发展。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把地方政府债务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好扶贫攻坚战。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搞好经济外交,为实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准备。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统筹谋划,有序推进。改革要注重增强经济的活力,抓紧推进有利于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改革,使经济的微观主体更加活跃,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要注重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百姓能够直接得实惠的改革摆在优先位置,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注重实效,取信于民。改革要注重把握大局、协调有序。对一些方向明确、见效快的改革,要在明年或近期尽快启动实施;对一些情况还不清楚、条件还不具备的改革,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推行。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14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过硬作风取信于民、带领人民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进的坚强决心。
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全面规范,对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条例》用十二章六十五条规约,构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党内法规堤坝,给奢侈浪费者划定了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了“高压线”。有了这样一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党政机关做好节约工作、防止浪费行为就有了总的依据和遵循。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往往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实践证明,作风方面的积弊顽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祛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建章立制、严格按章办事,是刹住铺张浪费之风的标本兼治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出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制度机制建设和创新作为必选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体现的正是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是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的重要成果。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是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使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得到切实遏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坚决执行《条例》提出的各项要求,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不能不愿不敢铺张浪费的长效机制。只有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诸环节、各方面,《条例》才会真正释放制度的效力和威力。也只有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才会产生倒逼机制,遏制和根治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反浪费的要求上升为党内法规,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是实现我们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条例》,增强节约意识,全党全社会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我们就一定能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和清廉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凝聚起亿万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01 版)
人民日报社论: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深入展开。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站在我们党90多年光辉历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指明了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讲话思想深邃、鞭辟入里,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遵循,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些年来,从整党到“三讲”教育,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一贯要求从严治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站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全新的发展起点。“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前景可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曙光在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让党群干群关系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如何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作风建设这个主要任务,才能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态度上,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抛开面子、动真碰硬、触动灵魂。在步骤上,要坚持领导带头,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在方法上,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经常抓、长期抓。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虚”;解决突出问题,做到“不空”;紧紧围绕主旨,做到“不偏”,真正击中痛处、打在点上,这一活动才能取得实效、获得长效。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了榜样。现在,中央又对这项活动做出了全面部署,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开始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积极参与、扎实推进,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社论:用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
中国梦,劳动美。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五一”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热情赞扬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功绩和劳动模范的卓越贡献,对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回望过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百年夙愿,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坚定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最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了劳动者的无上荣光。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不凝结着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展现着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实践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不热爱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努力工作,一切梦想都只能是一枕黄粱。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共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才能不断抵达发展的新境界、梦想的新高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要继承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牢记奋斗目标,更加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服务大局、服务职工的能力水平。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者,维护和发展劳动者权益,努力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用劳动和创造托起中国梦,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每个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年伊始话农桑。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连续发布的第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目标,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突出强调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三农”工作再创新辉煌提供制度保障。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中奋进立下汗马功劳。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紧约束、青壮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应对新挑战,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大大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育成长,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可以闯。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三农”,潜力和希望也在“三农”。“一号文件”再次吹响了集结号,让我们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24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24年08月29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2024年10月16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与社团组织有关的非法敛财丑闻接连爆出。如“共和国脊梁”评奖丑闻牵出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又牵出了“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等等。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社会团体,滋生乱评比、乱培训、乱收费现象,不仅耗费了社会资源,给各地企业和民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伤害了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有的甚至成为以权谋私、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社会团体的国家主管部门已启动了治理程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和引导好有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9万个,基金会2311个。照此预测,今后,各种社会组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看到社会组织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现代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拓展国际交流。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如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推动完善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推动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还包括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还要依法加强监督,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防止个别社团组织“拉大旗做虎皮”,非法敛财,破坏法律和秩序。社会组织只有在宪法框架下,遵守相关法律,良性运行,才能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24年05月27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自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力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努力做好育才引才荐才用才工作,着力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斐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科协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是大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放和发挥出来。只有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才能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只有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只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广阔舞台。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就有了生长点;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人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事业就有了生力军;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技创新要万马奔腾、生气勃勃,就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把人才成长成才和社会环境对接起来,努力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
通过科协组织联系、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巨大优势和成功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热诚期待并充分相信,中国科协一定能够肩负光荣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更加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再谱新篇。
第四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民主激荡智慧 团结汇聚力量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
开局要有新气象,决胜重在新作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嘱托,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深入政协界别联组会议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共商国是、共绘宏图。各位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听取并审议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工作报告;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讨论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慈善法草案及其他报告,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大会风清气正、务实高效、讨论热烈,委员深入协商、扎实履职,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活力和优势。
人民政协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会议期间,总书记就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一场场民主理性的讨论,一份份饱含智慧的提案,一条条富有创见的建议,见证了政协委员聚焦问题、坦诚建言、务实献策的履职表现。大会的胜利召开,为“十三五”开局起步统一了认识、凝聚了人心、汇集了力量。
展望“十三五”壮丽征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更需要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谋求共识度,把增进思想政治共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更加广泛地凝聚发展共识、改革共识、法治共识、反腐共识和价值观共识,增进共识而不强求一律,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行动中扩大团结面,把加强大团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尊重和保障党外人士民主权利,以道相交同甘苦、以诚相交见肝胆、以志相交共奋斗。团结的面越宽,团结的人越多,团结的同心圆越大,就越能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人民政协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政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不断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有效组织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协商议政、共谋大业,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才能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推进政协协商民主,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必然要求。要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问题、推动创新创造关键问题,深度调研、重点攻关、集中议政,更好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中共中央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十三五”时期重要约束性指标的落实,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人民政协一定能更好履行民主监督职责,推动实现“十三五”时期良好开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以新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新思想开辟发展新境界,以新战略拓展治国新高度,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奋斗向心力,理性务实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凝心聚力振奋矢志复兴精气神,人民政协一定能在实现“十三五”目标、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厚植制度优势 决胜全面小康
——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时代催人奋进,使命激荡人心。今天,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十多天会期里,全国人大代表将依法行使职权,共谋改革发展良策,共商“十三五”发展大计。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开。“十二五”收官之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积跬步方以至千里。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重点领域立法迈出新步伐,有力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积极履行宪法监督职责,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以授权决定形式支持相关改革试点工作,保证重大改革举措于法有据,使法治始终与改革同频共振;依法行使监督权,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在增强监督实效上取得新进展„„一步一个脚印,全国人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了强大的制度优势,凝聚了磅礴的法治力量。
2024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奋战“十三五”,引领新常态,决胜全面小康,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凝聚人民力量,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以法治护航全面小康,人大履职尽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立法工作,抓紧抓好重点领域立法,通过立法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的重要基石。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畅通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渠道,是永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机活力,切实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根本所在。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牢牢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时代赋予人大的使命,光荣而艰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回顾历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始终为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迈向新的时代,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远、把奋斗的脚步踩得更实,厚植制度优势,依法履职尽责,人大必将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为决胜全面小康汇聚力量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今天在北京开幕。迎着和煦的春风,肩负人民的期待,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2024多名政协委员共聚一堂、共商国是。我们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喜人成就和新的突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拓展改革发展新境界,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胜利收官。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事业也取得新发展和新成绩。人民政协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紧扣“十三五”规划制定,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举措落地和群众关切,开展民主监督,积极推进履职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一年来政协工作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石。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民主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决定了政协工作必须在道路、方向、目标上形成合力,切实发挥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努力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2024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构成了政协工作的大局,必须坚持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思考,研究问题在大局下着眼,推动工作在大局下行动,检验工作用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来衡量。围绕“十三五”时期发展献计出力,构成了政协履行职能的主线,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问题、创新创造关键问题,开展深度调研、重点攻关、集中议政,更好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努力为“十三五”开局起步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广大委员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成果,切实提升大会发言、小组讨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深入协商议政,巩固民主团结,开好本次大会,一定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识引领人心,团结就有力量。增进共识、增强团结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求同存异、博采众长是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之所在,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加强大团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具体意见有分歧但在基本原则上要有共识,思想观念有不同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聚共识。这样,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每位委员都是一个团结的因子,每个界别都是一条团结的渠道,把政协委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广泛团结和联系更多群众,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最大规模地汇聚力量,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中,总能看到政协委员躬身奋斗的身影。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时段,期待与会政协委员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咨政建言,开展民主监督,切实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团结鼓劲释放正能量,发扬民主增进共识度,真知灼见合力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为扎实的前进基础。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于今日公开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特别是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形势向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应对风险、战胜困难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这些既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也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现实的难题和挑战警醒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4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厚植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要下大力气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源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一号文件”为“三农”发展规划了新蓝图,我们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新开局要有新作为
涓涓的细流,可以汇成壮阔的大海;平凡的脚步,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当时针指向2024年,我们情不自禁瞻望新的一年,又憧憬“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灿烂阳光。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步伐坚定。
过去一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硕果累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稳步推动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中国号巨轮以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矫健身姿劈波前行。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增长领先全球,从严治党正风肃纪,“三严三实”深入人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9·3阅兵”气势恢宏,2024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亚投行改变国际金融格局,“一带一路”书写合作共赢篇章,中国人民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昂首阔步,为深刻变革的世界增添正能量。
一年的奋进,证明我国经济完全能够在更大体量上持续发展,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源;一年的努力,为“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小康积累了更好位势。
2024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改革抓住机遇、用创新应对挑战,将改革发展和复兴之路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今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改革发展共识深度凝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指明了路径。“时和势都在我们这一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结构性改革撬动发展全局,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驱动,把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我们就能走好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程”。
2024年是克难奋进的一年。一些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将有新突破,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将有新进展,一些历史性任务也必将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问题也不会迁就我们。对内引领经济新常态、构建发展新体制、奠定发展新格局,对外洞察全球趋势性变化、保持战略主动、继续做强自己,哪一项任务都分量很重。新的一年是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树立打歼灭战的决心,敢于经历阵痛的磨难,摆脱“速度情结”、走出“换挡焦虑”,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动力,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的成效,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就不会牵绊我们的脚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24年是大有可为的一年。一场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一鼓作气冲向终点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承诺,不仅要以“取势”引领正确发展方向,还要以“取实”赢得良好开局。“取势”,就是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取实”,就是要看到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改革和发展都需要实干家。不忘“为山九仞”的风险,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能用奋斗点亮希望之光,让进取丰富中国梦想。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的发展前后相续,今天的奋斗将成就明天的光荣。当历史的航船驶入2024年,我们回望今天,就能豪迈地说:我们没有错失时代的机遇,没有辜负历史的使命。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乃至今后五年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过去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场持久战。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稳增长、保供给、调结构,哪一样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要严格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要求,始终坚持思想不松劲、政策不减力、改革不停步,不能让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发生逆转。
明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争取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续写“三农”发展新辉煌,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把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2024年05月30日04:01
时隔四年,中央再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特别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时机重要、意义重大。会议深刻分析了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出了新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治疆方略,必将为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必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注入强大动力。
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因如此,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新疆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边防巩固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因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就是这种斗争之一。总的来看,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这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但也要看到,新疆的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找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把握好这一点,就能掌握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总目标不是口号,而是统领,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纲举目张。新疆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来展开。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要坚持团结稳疆,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就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制渗透、打击犯罪,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紧贴民生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就要更好地使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就要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全党同志尤其是新疆的同志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发扬钉钉子精神,响鼓重锤推进落实。新疆工作重要而紧迫,等不得;新疆问题长期而复杂,急不得。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既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又稳扎稳打,克服速胜念头;既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又细致深入做好治本工作。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一环扣一环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就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一个重大原则。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2200万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我们深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30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二论学习贯彻总书记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2024年06月03日03:25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天的天山南北,生活着47个民族2260多万群众。正如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必须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一位维吾尔族干部在微信上呼吁,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表达了13亿人的共同心声——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当前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到细处,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就能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抓紧做起来。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各族群众必将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加强团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在新疆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促进民族团结等工作重点,不断把发展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不断凝聚促团结、反分裂的社会共识,就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稳疆兴疆总目标
本报评论员
2024年05月28日04:12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提出了稳疆兴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治疆理念和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人民更加幸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再接再厉做好新疆工作,就要深刻把握“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最大的民生,是新疆繁荣发展的基石。目前,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但必须看到,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长期作战,坚定必胜信心,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
团结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就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努力促进宗教和谐。
改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也是新疆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不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文化发展、民族宗教、社会稳定,都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发展要活力。经济上不去,民生问题就解决不好;民心抓不住,稳定最终也保不住。我们要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让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赢得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邓小平同志说过,“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做好新疆工作,关键在党,根本上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严密的基层组织体系、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建设一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锻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政权,以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就一定能浇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铜墙铁壁,为新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新疆的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8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各级领导不能当“甩手掌柜”
——五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领导带头、上下联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经验。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好队伍,也要狠抓落实管好队伍。惟其如此,才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让教育实践活动见到成效,让人民群众增强信心。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上面雷厉风行,下面自然不敢敷衍了事,上面干打雷不下雨,下面难保不会打折扣搞变通。领导干部愿不愿把自己摆进去,能不能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敢不敢动真格见真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和作风转变。正因如此,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教育实践活动负总责,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具体指导,不搞“权力下放”、不当“甩手掌柜”。
对主要领导约谈问责、提出“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第二批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地方从强化上下联动和责任把关入手,形成了上行下效、齐抓共改的良好局面。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只管提号召提要求,却不问活动开展的真实成效如何;习惯于“差不多思维”,凡事不求最好只求差不多;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陷入数字迷宫和材料围城。凡此种种,失之于宽、流于形式,无异于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更会让领导责任在强化声中弱化、在落实声中落空。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责任落实是基础,组织领导是保障,督导考核是后盾。一方面,省市区党委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和乡镇、街道党委要负起“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为基层单位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另一方面,各级督导组要铁面监督,真督真导真查,该帮助的帮助、该提醒的提醒、该问责的问责。同时充分发挥好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放大正能量,曝光假恶丑。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方能视责任如泰山,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推动活动深入健康开展。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执行力,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效果。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把活动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实践活动就能解决好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作风难题,在层层落实中不断增进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 人民日报 》(2024年06月01日 01 版)人民日报评论员: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 四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评论员
2024年05月29日03:52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群众看教育实践活动,最怕的是形式主义,最盼的是真解决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再响亮的口号也只是空话。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才有说服力。
我们常说,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试想,如果查出问题却无动于衷,或者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以致活动过后意见还是那些意见、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岂不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倘若如此,作风顽疾如何得到根除?老百姓又怎会再信任你?正因如此,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紧迫感,抓紧解决好“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
解决问题,贵在说到做到、雷厉风行。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绝不能犯“拖延症”,坐等观望。现实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等症候依然时有所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乱象一不留神就回潮反弹。只有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说立改,才能以整改的深入促进活动的深化,也只有出实招、出硬招,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破解老大难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
打掉问题的堡垒、赢得反“四风”的攻坚战,离不开强有力的纪律约束。正风肃纪,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敢于向旧习惯说不,向潜规则叫板,向违法违纪行为开刀。坚决维护党纪党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及时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让每一个顶风违纪者付出代价,严防不正之风变种、反弹、回潮,惟其如此,群众才肯买账、才会服气。
解决作风问题还须树立系统思维,坚持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做到上下对称。作风方面的沉疴痼疾,虽然大量表现在基层,但仔细推究,根子往往在上面。因此,不能上级生了病、下级猛吃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把推进第二批活动同巩固扩大第一批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坚持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升活动的整体效应,从而不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固化作风建设成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解决好问题给群众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葆有问题意识,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就一定能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凝心聚力,激发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9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查摆要深实 批评应坦诚
—— 三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评论员
2024年05月27日03:5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穴位、辣味够浓”。兰考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同志之间坦诚相见,自我批评揭短亮丑,相互批评直截了当,开出了好的效果,得到总书记的肯定。这一活动样本说明,深查实摆、坦诚批评,是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必修课。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陆续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整个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学习教育成效如何,听取意见是否深入,这个环节是检验的“试金石”;整改落实有效进行、建章立制切实到位,也要靠这个环节当好“铺路石”。如果查摆问题不深不透,开展批评不痛不痒,势必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洞洞,影响活动健康开展。
找准问题是开展批评的前提。只有紧紧聚焦“四风”,在深入、实在上下功夫,查摆问题才能避免失焦跑偏。所谓深,就是要触及深层次问题、实质性问题,防止以工作问题代替“四风”问题、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以共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所谓实,就是要具体化,问题查摆得越具体越好、越实在越好,具体到事、具体到人。
第二批活动涉及层级多、与群众联系更直接,面对这样的特点,更应联系实际,深入查找本地本单位和领导干部个人的具体问题,防止笼而统之、千人一面;更应敞开大门找问题,把背靠背和面对面结合起来,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把自己找、上级点、群众提结合起来,让群众认可查摆出来的问题。
批评出于公心、多点辣味,才能发现真问题。第二批活动在市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开展,人际关系更为复杂,亲属圈、朋友圈、同事圈相互交织,大家相互熟悉,无形中增加了开展批评的难度。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抹不开面子、放不下私心,揭短亮丑的少了,莺歌燕舞、相互“唱赞歌”的多了,消解了批评的力道。针对于此,我们更要突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更要强调动真碰硬,不为人情面子所累,敢于向好人主义说不,才能使批评和自我批评蔚然成风。
“红红脸红出了真心,洗洗澡洗掉了污泥”。查摆问题的魄力,开展批评的动力,来自于广大党员的普遍自觉,也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各地各单位一把手把自己摆进去,带头主动剖析、深刻反省自己,带头开展谈心交心,带头写见事见人见思想的对照检查材料,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一定能营造从严从实抓问题、真刀真枪搞批评的氛围,再接再厉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二论再接再厉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评论员
2024年05月26日03:48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这句俗话说的是一开始忽视了问题,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良好、逐步升温、扎实推进,不过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或是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部署活动不从实际出发,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或是学习教育重形式、轻效果,简单地以开了多少会、写了多少心得体会,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或是意见不深入、不聚焦,把征求意见搞成了简单的填表格、打对勾,满足于设信箱、搞座谈,却不认真梳理分析问题;或是工作措施大而化之、华而不实,倾心打造“盆景”,只求点上好看、忽视面上工作,搞“一俊遮百丑”;或是解决问题虚晃一枪、避重就轻,存在畏难情绪、旁观心态,怕深挖下去引火烧身,缺乏动真碰硬的勇气。对这些问题,应该高度重视、时刻警惕。
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承载着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弘扬优良作风的殷切期望。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只会使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变成儿戏;做虚功、走过场、走形变味,只会让改作风的努力半途而废。对于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如果不能高度重视、坚决遏制,很容易稀释了活动效果、消解了群众信任。
问题只是表象,根源还在思想。无论是“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敷衍了事,还是“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体内循环;无论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为官不为,还是“喊口号多,办实事少”的言而不行,都源于责任上的模糊、态度上的暧昧、意识上的懈怠。缺少三严三实的精神,才有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状态;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才有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的行为。
对于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时常结合实际“回头看”,对出现的问题逐项排查、深入排查,落实到人、具体到事,才能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通过排查“往里看”,举一反
三、追根溯源,该纠正的纠正,该返工的返工,切实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才能把问题抓紧解决好。拧紧思想的总开关,把好制度的总闸门,就能管住各种毛病的“跑冒滴漏”,让教育实践活动得实效、起长效。
《 人民日报 》(2024年05月2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