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述职报告三号文库
- 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述职报告三号文库
- 市领导视察工作情况汇报[大全5篇]三号文库
- 药物分析[大全]三号文库
- 六六精彩语录[最终定稿]三号文库
- 6、自筹资金承诺书三号文库
- 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三号文库
- 虎门新英豪学校班级一日常规检查评比细则三号文库
- 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秦皇岛概况 最新 详细三号文库
- 语文作文分类: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汇总大全(史上最全)(★)三号文库
- 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三号文库
- 仁心解码观影笔记三号文库
-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在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中的作用三号文库
- 2024《关于提高我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安全生产从业条件的指导意见》(浙安监管危化〔2024〕45号)[五篇范文]三号文库
- 观《太阳之泪》有感(5篇模版)三号文库
- 刑事诉讼法A三号文库
- 圆通的人际关系和中国式管理(范文模版)三号文库
- jy法院人民陪审员参与刑事审判效果好三号文库
- 2024年1-3月份楚州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报三号文库
- 市农村信用联社2024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政府旗长的述职报告三号文库
- 英语作文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三号文库
- 毕业赠言-勉励奋斗版三号文库
-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三号文库
- 大政协工作(五篇模版)三号文库
- 临沧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207015员工引荐担保书三号文库
- 人类未解之谜读后感三号文库
第一篇: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海南电大文科部何君陆段翠兰
在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会上提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储存和传播提供前所未有和手段,并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双重的要求;一方面,教育应该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的新的知识技能,同时教育还应该而且必须找到并标示出判断事物(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的标准,使人们不被快速发展的、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弄得晕头转向,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报告还提出了教育应为人们的一生提供四大支柱:一是学知识的支柱,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注意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即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必须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必须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能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大会报告中在强调教育必须给人的四大支柱中,虽各有侧重,但其共性是突出教育应使人确立人的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和支持的科学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一、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经济建设功能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一个求真的知识体系,它侧重于教人求真,教人掌握自然界产生、进化发展的规律;而人文社会科学即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它更多的强调教人求真,求美、求善,教人如何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责任。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自然科学这个求真的知识体系里,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果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起码有五个方面与现实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一是社会实践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二是自我认识能力、选择和判断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够;三是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精神远远不够,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四是管理、合作、协调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远远不够;五是历史、哲学、中文写作能力跟不上。总之一句就是总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跟不上。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不少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不低,但就是难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任何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要应用于社会,都必须与他人、与社会、与企业和各方面交往,都得与同事相处,不少大学毕业生就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观,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缺乏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以至不受社会欢迎,不能给自己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英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弥顿说过:没有学问的美德比没有美德的学问更有助于人类幸福 1
(张泉君主编《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人文文化、人文意识、人文情感即人文精神。它通过把人类几千年实践的精神智慧、心性精神与历史经验传授给被教育者,传授给当代人和下一代人,以使人们能调查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目光将来,造福社会和全人类。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完善人的心性和灵魂为最高目标,把个人与众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的教育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是塑造人们道德情操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抽象。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知识是很重要的,没有知识,他将很难成大事,但有了知识不等就有了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一靠思索,二靠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而社会实践是众人的实践,任何一个人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还必须与他所处的社会条件和与他周围的环境相统一,即必须被社会条件所接受,被与他相处的人所接受,这就需要尊重别人,尊重社会,要有爱心,积极为社会和众人服务,因为只有关爱社会,关爱众人,并积极为社会和众人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增长自己的才干。因此加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人文文化知识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产生和组织,人类
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对自己应持什么态度;人们应该懂得美、丑、善、恶,正义、高尚和庸俗。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使人们懂得一个人对社会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民族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宽容大度精神,敬业爱业的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和助人为乐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做人不但要求真,还要求善求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这是做人的精髓,迷之者挫,逆之者亡。做人应做到不欺人,不骗己,不欺下瞒上,凡事认认真真。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一项重要任务。
1、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价值观,重视人文文化、人文素质教育
要真正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思
想。教育思想是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价值认识,它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看待教育,为什么要办教育和办什么样的教育。这是要求我们懂得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即教育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是解决教育与社会,与国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现这一目标规格所确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教育规范,教育行为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等。关于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党和政府的界定是明确和正确的,即培养有社会主义,有文化的,有知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和政府领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者。但这在近几十年来我们有一些高校在教育思想却变
得糊涂了。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人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至使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当然,我们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技术教育,科技教育,而是
希望把二者放在同等位置。应该明确,科学本身是求真的体系,它要解决的是求真,它属于全党的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科学,是知识的体系,又是价值认识的体系,它不但教人求真,更注重教人求善、求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二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不可偏废。科学技术教人求真,人文知识教人求善,真是善的基础,善是真的导向,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技术、技能不是我们的目的。近几十年来缺乏导向的“真”给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带来的负面是多方面的。这不仅对国家、对个人都造成了损失,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产生消极影响。在上世纪末召开的“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上,不少专家就认为:21世纪世界的第一挑战不技术革命,不是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美国《纽约时报》前主编哈里特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60%的人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而且他们都排列首位。从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看,凡成大事者,也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素质高尚的,包括2024多年前的孔子、孟子、老子,今天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在有巨大成就和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中,人文知识较高的也占绝大部分,如哥白尼、布鲁诺、竺可桢、笛卡尔、李时珍、杨振宁等。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她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伟大。”大凡出类拨率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人格,道德精神,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总之,不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可以教育人们学会做人,因为人文科学具有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它能为学生的发展启示方向,对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认识到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学业事业的成功。人文科学即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研究对象为价值体系,具有价值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大学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传播、创新的重要场所,更应把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三是进行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继而读好书。一般来讲,人文文化教育越宽,人文知识越广越深,融合贯通,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个人的一生会走得更好;四是人文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认知力、判断力,可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丑、假、恶的认识能力,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2、把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给合起来,以陶冶大学
生的人文道德情操,道德修养
坚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把人文知识、人文精
神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着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包括做人、做事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还必须结合邓小平等一大批革命家的人生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知识来讲授。毛泽
东、邓小平、江泽民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们有丰富的多方面知识外,重要是他们有一个把国家、把民族、把人民的利益联在一起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努力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奋斗。
把德育课与哲学、史学、文学课结合起来,强化人文文化、人文精神教育。学习教人做人做事的辩证法,人只有为人,人只有为社会,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做人辩证法的具体表述,极端的自私不但被坏了社会的协调和谐,更重要是损害了自身。史学是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以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实践中,大凡成功大事者,大都是德智双全的人,如孔子、孟子、汉武帝、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林肯、华盛顿等,而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等虽有才但缺德,而因他们企图扼杀全世界人民,最后自取灭亡;文学即社会学观是人学,它以形象思维来启示人生,歌颂正义光明,批判邪恶,达到启动和教育人的目的。如《封神榜》、《西游记》、《红楼梦》、《史记》、《汉武大帝》和现当代一大批文学作品,都通过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揭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祸远离,行恶者福远离”;利民者、民启之,害民者、民闭之,得道者安之,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哲理。文艺作品中羽羽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如“青春之歌”、“红岩”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就陶冶了一代人。
结合现当代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英雄人物由于把社会价值、他人价值当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社会和人民,不但实现社会价值,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并为其子女和亲属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文化思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中华传统文化蕴含
丰富的人文文化思想精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好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了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德为重精神,务实无华的精神,伸张大义,坚贞不屈,临难不苟,舍生取义,天下为公,勤奋刻苦,淡泊名利,卓绝奋斗,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不慕虚荣,严己宽人,尊老爱幼,清正廉洁,谦虚谨慎,讲信修睦,相亲相爱,左右和谐,上下有序、关爱自然和创新意识精神。具体是:一是从求善、行善的道德修养,强调人的从众合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天人合一”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最高道德境界;二是强调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意志在德育中的作用,在立德中要“反求诸已”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孟子、公孙策上》)。”三是主张“内圣外王”的主客体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人要先达到“内圣”,才能“外王”,先得“无为”、“无求”,才能“有为”,才能成大事,“圣者为王”。要求人们在立德中要“修心”、“正心”、“养心”、要“克已复礼为仁”、要“舍生取义”。在我国传统文化著作中,《易经》、《大学》、《论语》、《孟子》、《老子》中的人文文化思想异常丰富,特别是老子、庄子和孔子、孟子的文化思想中人文知识更为丰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侧重于人道,从大众的人性人道出发,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指出人要有仁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把“仁义”作为道德的核心。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则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无为,强调人性和天道均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与人和人与人的和谐。老子主张在“无为”、“无求”中达到“有
为”、“有求”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孔子、孟子则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克已复礼”、“仁者爱人”、“诚则明,明则诚”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辩证法,这些都对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启迪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它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面贯彻中央政府确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一个和谐人类文明社会意义更大。所以,我们在大学教育中一定要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起抓,坚持实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养出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2024年3月26日
第二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德育在这场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用素质的观念和素质教育思想来看待德育,德育的作用不仅有主导作用、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定向作用、导向作用、动力作用、维持作用、超越作用和潜能发挥作用。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全社会共同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 素质教育作用
德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从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培养能力、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
一、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突出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里,最终积淀于学生身心组织之中而形成素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有以下几种作用。
1、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定向和导向作用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发展。定向要解决学校培养的学生 “为什么学”的问题。德育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定向作用,这是由它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准则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到定向作用。
德育虽然只是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这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发挥德育的导向作用,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内化的心理品质引导,使学生把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二是外在规范的约束导向,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懈追求完善的人格。
2、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推动和维持的作用
人的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是一种最强大、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目标,是增强内驱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学生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德育的维持作用,也可以称为支持作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之所以往往出现反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心理品质素质也不够成熟,缺少一种维持力量,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以较稳定的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显示出较为一致的品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学生的维持力量来自何方?它主要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德育所追求的。
3、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潜能发挥和超越自己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潜能和人格潜能,两者都需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和载体反映出来。通过德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智力因素,促进潜能的激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是为了在学校期间打好素质基础,期望他们在走上社会后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进步的思想,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保持健康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潜能中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教育超越论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改造现在世界的人,即具有实践意识的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德育自身体现着人的理想活动,如果它不带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那么它就丧失了拓展人的心灵空间和引导人的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实现完善人格的持久激情,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发挥超越性功能,这是德育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德育大有作为的地方。
总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这些作用,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相联系,形成一种合力,推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真正发挥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要真正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第一,从实际出发,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德育工作目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重实效。要全面理解、了解学生,真诚地信任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的建设;办好校广播站、宣传栏及各种板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活跃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把注重教育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要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严格管理,要求学生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一经实施,要严格要求,坚决执行,使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信息科技的有效手段,开辟德育基地和育人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第五,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各级领导应始终将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作为保障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核心工程。要努力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身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影响力。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政策导向,体现德育工作者自身价值,激发德育工作者的成就动机,培养起德育工作者的自信力。
第六,努力构建大德育网络,保证德育渠道的畅通。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努力构建大、中、小、幼纵向衔接;社会、家庭、学校横向联合的大德育网络。在纵向衔接上,从实际出发,按学生年龄特征与品德发展现律有层次地分解德育目标,注重目标的小而实以及可操作性,避免教育的重复和浪费,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横向联合上,政府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信息传媒的监督,努力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刺激;尽快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机构,真正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从学校内部讲,各中小学要努力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使学校真正达到“事事是德育内容,处处是德育阵地,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第七,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估机制。当前,影响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教育的评估机制。在德育的评估当中,问题也相当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上级部门以量化了的任务检查取代德育的目标考核,检查的内容面广量大,要求高而全,因此,导致了基层学校忙于应付上面检查,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搞成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德育考核目标的制订上,应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目标统得过死的现状,做到宏现调控,微观放开。要求基层学校德育常规目标到位,特色目标创优:积极鼓励各校能结合本地区、本校特点,开展创造社的德育活动:要求各校对本校教职员工建立德育导向、激
励、评估机制;要求各校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工作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把德育工作引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坚持从基础抓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中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最佳时期,也是帮助他们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最佳时期。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从基本行为规范抓起,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1.从建立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入手,抓遵纪守法教育。我们认为“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是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先后制定一系列制度。
2.从抓文明用语使用入手,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以文明的彬彬有礼的形象影响学生。同时,对学生提出使用文明用语十三个字(您好,对不起,谢谢,请,没关系,再见),把使用文明用语列入课堂常规管理。
3.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良好的德育氛围不仅对学生起“感召”、“净化”和“制衡”的作用,而且对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断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推动整个学校工作。我们选择怎样的教育,就是在选择怎样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手里掌握着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明日中国的辉煌,尽心尽力,教育好今日的青少年学生。
参考资料: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社会科学论坛2024年03期
ISBN 7-202-03021-7石国兴王德林:《素质教育概论》河北人民出
版社2024年.12月
ISBN 7-80115-428-2/G.24郭瞻予:《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
世界出版社2024年5月
第三篇: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呼兰区顺迈小学李龙
一、素质教育
社会不断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成为新的教育观下新课标的要求。每一个公民的素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素质,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现实要求,也使得学生时代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最终应该是既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潜力最大的开发,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又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空间,完成个性化的发展,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实行全面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与任务。
二、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实现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运动相关技巧的目的,同时达到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多重目标。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推广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影响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更是其核心任务。顾拜旦先生倡导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竞技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教育
家斯霞老师曾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由此可知体育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体育教学与德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的觉悟,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活动。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体育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学使德育教育不再是生硬干瘪的语言,而是鲜活的动作与真切的生活实际。
其一,体育教学中团体合作、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
跟体育竞技活动类似的是我们现实的社会一个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拥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接力跑、拔河、各种集体球类比赛以及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都与团结合作息息相关,若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单靠个人的努力与能力,往往面对失败;我们不但要有必胜的勇气与毅力,更重要的是懂得通过与队友的协作,依靠集体的配合与默契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学中这种独有的教学环境与实践机会,将这种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很自然的得到了培养。
其二,体育教学中遵纪守法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任何体育活动或竞赛都有其规则的,我们教师可以结合体育的实际要求与国家法规、学校行为规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小事中、日常行为里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行为。比如,上课整队是就要求全体学生整齐严肃立正站好,这就是规矩;在足球比赛中对于运动员的行为,有红牌和黄牌以及口头警告等处罚,这就是规则。以此告诉学生在做每一项活动,哪怕是简单的准备活动,也有它的规定和要求,若是不按照要求完成,那么最终可能会伤害到自身的健康。这就像国家的法规一样,2024年5月高晓松酒后驾车连撞多台车辆,事后同样被判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0元。不管社会地位,不管知名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学生将遵守纪律规则的好习惯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保持下去,以后带入未来的社会活动之中,必然为全民族全面素质提升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为学生终生发展做准备。
其三,体育教学中多种意志品质的全面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力争上游、追求卓越的进取之心,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胜不骄、败不馁,用平常心看待成功,用乐观豁达的心胸接受失败,然后重新出发,坚持不懈,直至成功。比如,在平时上课中接力赛跑这一环节,就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将学生分成多组进行接力比赛,所有的学生都有勇争第一、力争最后胜利之心,然而,第一只有一个,在比赛的过程中必然有领先,有落后。就在这时,面对暂时的领先的学生,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胜不骄,果断保持甚至扩大领先优势;面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应该发挥其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同时要注意依靠集体的力量,通力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比如,在体育课上长跑训练中,总有学生半途而废。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鼓励学生顽强坚持、挑战自我;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可以以史为鉴,众所周知“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著《史记》,在现实体育世界中,每一个出色的运动员的背后都是满满的汗水和坚持。
体育活动中,超越自我才是胜利,享受比赛过程才是成功。就像奥林匹克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一样,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生活,以豁达乐观的心境面对失败。
其四,体育教学中养成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
首先,公平公正是体育竞赛的基本要求,是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手段,同时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是很必要的。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礼让。当代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每一个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唯我独尊”的想法已经习惯成自然。然而礼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大家耳熟能详“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就是证据。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互谦让
再次,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上下课前整理体育教具,比如搬运篮球、足球等球类,并提出要求:不允许踢、打,拖拉,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在上课期间注维持上课地点的环境卫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等等。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公开表扬,树立标兵,注重榜样的力量;学生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批评,防止学生再犯,其他学生效仿。教育学生:取人之长,克己之短。虽然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普通的小事,但是坚持下来就是好的习惯。有这样
一句话:“想要做大事,先要做小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习惯是尤为重要的。
其五,体育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室内体育课,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的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比如,08年奥运会女子体操队重获团体金牌,全国人民欢呼雀跃,五星红旗飘扬在最高处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热泪盈眶;姚明在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飞人刘翔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记录。这一幕幕无不让人激情澎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之心,油然而生。
(二)体育教学与智育
智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体育为智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大文豪苏轼曾说“厚自养练多少妙,养生有术文思涌”。这就告诉我们: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度、细致的观察能力,可以在数学学科中得到充分应用,如审题细致、思维敏捷;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这可以在语文作文以及开放性试题中得以显现优势;丰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记忆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阶段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育教学与美育
美育应该是以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质、美的素养,让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美育在学校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以及每个人终生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在体育教学中,有讲授健美操、韵律操的环节,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讲授武术中太极的环节时,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能加深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全面的发展,注重了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身心俱美的人。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体育教育在学生时代是贯穿始终的,自小学至大学,这为努力实现将体育活动作为终身发展的一部分的目标。然而,每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又有各自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每个阶段教学对象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决定的。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我根据小学学生的一些特点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制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五年,此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还是很大的,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注重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力量和速度略微薄弱,但是身体的柔韧性却好一些。那么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注意内容和容量要适中,如长跑就不太合适。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不大,仍处在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阶段,但是喜欢学习新鲜的体育活动,总是充满活力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团队竞赛、个人竞赛的多种比赛、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体育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喜欢体育课,使得他们能主动的参与课堂,自然而然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同时体育课的纪律得以保持、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得以完成。
第三,注重言传身教。由于智育的限制,小学生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稍显吃力。故而,教师首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要注重亲身示范,示范的同时注意动作分解训练以及反复巩固练习。所谓熟能生巧。但是,小学生对于单一重复性东西的学习耐心很少,因此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比如:优秀学生展示等等,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第四,注重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护和维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相结合,当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科学有据的条件下展开的。课堂上,学生一方面有所收获,一方面感受体育课的独特魅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已经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日益提升,学校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日趋明显。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也需要体育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大胆尝试,注重自省总结,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实践
经验与素材。
第四篇:论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1世纪其实就是对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便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舞蹈教育作为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高校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对高校学生的身体力量以及精神力量予以调整。可以说,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极具重要性的,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不仅能提高其艺术修养,同时能培养起审美能力,并对其品格的塑造予以积极的指引,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发其无限的创造力,最终全面地提升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舞蹈教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0 引言
在语言以及文字还未出现的时候,舞蹈便产生了。人们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说舞蹈是对人身心需要的外在体现。美学家亚奎斯?巴赞认为:之所以进行舞蹈教学是由于艺术是符合人类的本性的。人类的这种本性得到了表现,人便会感觉到快乐。[1]西方人更是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文艺美学的倡导者胡经之教授提倡文艺美学,他指出:美育是美化自己本身以及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美学的基础。[2]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舞蹈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了解,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观赏舞蹈、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舞蹈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它积极的一面。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将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3]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舞蹈教育则是利用形象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舞蹈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环节。舞蹈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大学生的良好的人格的树立以及心智的健康发展。[4]舞蹈的训练过程是非常严格的,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此同时,学生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还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作,了解到了集体的力量,培养了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舞蹈不仅能让学生的集体得到锻炼,从而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舞蹈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教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美育功能。因此,要让学生在舞蹈的观赏以及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舞蹈的独特魅力。舞蹈通过人体的韵律动作来展现一个个生动、灵活的形象,从而表达人的情感。人们感受的舞蹈之美是从舞蹈的外部动作所直接感受到的。舞蹈中不断变化的动作,美丽的造型,以及舞蹈神韵这些都是由舞蹈动作所展现出来,从而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1)舞蹈的动作美。舞蹈是一种动作化的艺术,动作是舞蹈的语言。在舞台场景、音乐的配合中,舞蹈动作以人的感情为主线,利用舞蹈动作的不停变换来展现人物心里的情感变化,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让舞蹈富有生命力。舞蹈动作要求准确、流畅,且要富有节奏感,这样舞蹈动作才具备美感。(2)舞蹈的节奏美。舞蹈离不开与音乐,舞蹈要求具备极强的节奏感。舞蹈的节奏一般是由舞蹈动作的快慢、舞蹈造型的变化来体现的,而这些表现必须在舞蹈的节奏的律动中进行。舞蹈变动中快慢、强弱、舒张的变化都是应和着节奏的。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舞蹈只有具备了节奏感,才能让人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舞蹈节奏不是简单地跟着音乐节拍走,而是通过舞蹈的动作、造型体现出音乐的节奏。(3)舞蹈的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舞蹈的动作,更要体会舞蹈的意境。舞者利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将观众领进一片想象的领域,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意境之美。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要有自己的广度以及深度,拥有自己的舞蹈意境。舞蹈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不同的情感变化,创造出灵活、生动的意象,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舞蹈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方面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价值取向都开始产生转变。与此同时,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社会压力巨大,高校大学生的压力陡增,其心理问题日见增多。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高校学生要做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亦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任务。
舞蹈教育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1)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舞蹈中的音乐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的大脑神经产生三种情绪――兴奋、镇静、平衡。这三种情绪可以缓解生活、学习等的压力。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音乐是舞蹈的主体,不仅能推进舞蹈动作以及舞蹈造型的变化,同时又烘托了舞蹈的气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抒发内心的情感,让人沉醉在舞蹈的节奏美与韵律美之中,从而消除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疲劳和压力。(2)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同一性。舞蹈动作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的变化。高兴时欢喜雀跃,痛苦时号啕大哭,成功时手舞足蹈,失败时垂头丧气……利用舞蹈来调整学生的动作,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伴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舞蹈动作更迭交错,学生的自我感觉也同时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情绪也在进行着调整,感情得以充分地宣泄出来,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充分了解了自我,实现了自我的同一性。(3)完善学生的人格架构。在高校中,学生在初学舞蹈时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习舞蹈的尴尬感。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对高校学生予以鼓励,让他们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及培养起勇气。更重要的是,舞蹈的学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其凝聚力,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舒展了自己的情绪,推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结语
舞蹈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不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极具重要性的。
参考文献:
[1] 刘桂芳.转型中的中国舞蹈教育[J].艺术教育,2024.[2] 资华筠.科学理念与舞蹈美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3).[3] 赵巍.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2024.[4] 王国宾,平心,焦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6).
第五篇: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虽然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引导,特别是在强手如林的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高校素质教育、重要作用
什么是国防教育?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
尽管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饮冰河,尽管已经用不着再醉里挑灯看剑,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可是,朋友在你的心中是否还有着一片绿色呢?这绿是硝烟散尽后生命对阳光的诉说,这绿是悬挂在和平年代耳边的警钟,这绿是流动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版图上吉祥的风。无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万紫千红,但是最亮丽是绿色,不管我们怎样强调各自工作的重要性,国防无疑是所有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
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 2 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军事理论课的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军事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积极探索。几年来,我们在抓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一、必须以新型人民战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搞好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代战争虽然是高科技战争,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仍然还是人,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纵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于其说是美军用尖端武器装备战胜了对手,倒不如说是美军用占绝对优势的尖端人才战胜了对手,正是那些用现代知识和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士 3 兵,那些藏在高科技武器后边的高智能士兵,打败了图有牺牲精神而无科技素质的士兵。中国大学生从来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大学生们都会站在时代的前列,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全。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和平时期抓好对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即便是和平时期,充分挖掘和用好大学生这个人才宝库,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择优补入军官或士官队伍,能够减少军人的培养成本,带动军人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为我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打赢高技术战争能力,提供持续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必须从确保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充分认识搞好大学生军事教学工作的现实必要性。当代大学生既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敏锐、开拓创新意识强和民主平等参与要求强烈等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生活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吃苦精神不够等自身不足。许多学生也希望自己在大学校园里,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锻炼毅力,强健体魄,学会如何做人。开展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引进一部分军事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普通高校军训人才不足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比如,通过进行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吃苦精神,养成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好作风;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站在世界军事理论的前沿来分析了解我军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逐步打牢他们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通过定期安排大学生到军营参观见学,组织他们模仿战斗班排过军事化生活,有计划地让学生轮流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班长,交给权力,明确职责,相互学习,定期讲评,可以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领导才能,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意识
三、必须坚持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上下功夫见成效。搞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仅有学校、部队的积极性还不够,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首先,要把军训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成才上。多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认识到,开展军训教学工作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的现实意义,对他们拓宽知识面的重要作用,对他们走好未来人生路的长远积极影响,从而不断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其次,要把军训工作与学校的正常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做到训教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文理结合。要加强与学校的学生会经常性的协调联系,注意通报有关情况,及时调整工学矛盾,形成抓军训教学工作的合力,确保相得益彰,防止相互撞车。再次,要把评比竞赛贯穿活动始终。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勇于挑战、争强好胜是他们的天性。部队工作的实践也说明,要抓好一项工作落实,必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灵活有效的比学赶帮超活动。
参考文献《辞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