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集中制整理及练习三号文库
- 民主集中制整理及练习三号文库
- 市人防办贯彻落实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情况三号文库
- 在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三号文库
- 2024年1-6月湖南省湘潭市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新城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的研究三号文库
- 统计部门关于经济平稳增长发展思考建议(五篇)三号文库
- 客户联谊会主持词三号文库
- 政治常识主观题(汇总)三号文库
-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五篇材料)三号文库
- 初中教材使用情况三号文库
-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优秀小组评比办法三号文库
- 市长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党管人才的要求调研报告三号文库
- 经济工作会讨论发言[范文模版]三号文库
- 局机关竞争|轮岗实施细则三号文库
- 班级评比细则三号文库
- 关于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三号文库
- 在区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5篇三号文库
- 电力自我鉴定三号文库
- 电影《后天》观后感三号文库
- 2024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号文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5篇范文三号文库
- 2024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承诺书三号文库
- 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三号文库
- 县委书记在全市半年项目推动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范文模版)三号文库
-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三号文库
第一篇:哈姆雷特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悲剧
我已经不是那个初读莎翁的高中生,不会再肤浅的只看到《哈姆雷特》的表面。彼时只惑于文字的美感,而忽略莎翁这部悲剧背后的一些东西。现在,我依然不敢说读懂,世界上有太多的大师为莎翁的剧作注解,而我,只为自己读过的书做笔记。
《哈姆雷特》是莎翁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丹麦史。不是没有人写过这个剧本,它一度被人改编为流行的复仇剧。但莎翁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晚期,英国社会民怨沸腾,宫廷尔虞我诈,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新旧社会力量和思想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而新的社会力量和思想观念内部,也存在着善与恶的冲突:新兴资产阶级的美好遭到极端利己主义的瓦解,信仰的危机导致人们对人性的怀疑。莎翁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人文主义的实质。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开始之时他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王子,对天地万物都存在美好的希冀。可是现实的残酷很快的打破了他的梦幻,这预示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剧本刚开始,世界已经颠倒混乱:人们处在噩梦般的世界,亡父的灵魂诉说被害的经历,母亲委身弑君篡位的叔父。哈姆雷特忧郁而无所适从。正式这种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他行为上的犹豫,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势力之间力量的悬殊斗争。他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法扭转乾坤。然而,哈姆雷特的悲剧并不止于此,他从人文主义的立场思考现实,发现人本身并不是纯
粹圣洁的,当人们逝去理性的约束,会受到各种欲望的摆布,人与人的关系会逝去自然和谐的状态,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信仰和理想的缺失,会让人禽兽不如,社会动荡难安。哈姆莱特的思考,是整个欧洲文学对于人的问题探索的开端。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是对强大封建势力的无能为力;是对人文主义探索的进退两难。一者是社会的悲剧;一者是人类的悲剧。他的身上,复仇之外,是整个社会和人类不得不面对却无法解决的问题。黑格尔说,他的悲剧意义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文主义的局限。
第二篇:哈姆雷特及其悲剧
《哈姆雷特》及哈姆雷特之悲剧
摘要:《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悲剧体现在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悲剧,本身就
有着忧郁气质的哈姆雷特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一心想为父王报仇。在这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却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牺牲了很多人与物。
关键词:哈姆雷特 复仇 爱情 现实 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更是影响了一带又一带人。《哈姆雷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哈姆雷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的突然死去,他悲痛地回到祖国。疑惑之际,老国王的鬼魂出现了,告诉了凶手就是新国王,并嘱咐他要为父报仇。基于哈姆雷特所受的人文主义教育,他认为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甚至意识到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于是他着手复仇:新国王派哈姆雷特去英国,想借此杀死他,哈姆雷特途中察觉,调换了密信,让英王反杀掉了两个使者;他无意间杀死了自己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情人奥菲莉娅因父亲死去,爱人远离而发疯溺水而死。新国王恰巧利于波洛涅斯的儿子要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死地。结果哈、雷两人都中了毒剑,王后误饮了毒酒,叔父也被刺死。
这是最后的结局,可以看作是哈姆雷特复仇的结局,他杀死了仇人新国王,也许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想让自己那不懂忠贞的幕后死去。但是,自己的情人奥菲莉娅及其一家都直接或间接因为哈姆雷特而死去,还有两个无辜的使者。从另一角度看,上文提到的,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甚至意识到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①责任。”但是,结局却是自己也在复仇的战役里牺牲了,死去的他更无所谓社会,国家的责任了,其实,也许有个复仇的方式可以做到让哈姆雷特达到复仇的目的,自己登上王位,娶了奥菲莉娅过着快乐的日子。
王宫好像自古以来就是明争暗斗最激烈的地方,充满着血腥与恐怖。带着这种既见,我们是不会为弟夺兄位的事情感到吃惊的,这种权力争斗方式无所谓悲剧,真正的悲剧在于把好的东西毁坏,正如鲁迅先生所讲,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两个家庭,哈姆雷特一家与奥菲莉娅一家,因权力而联系在一起,又因哈姆雷特的错误而家破人亡。以至出现了用“葬礼中剩下来的残羹冷炙”“宴请婚宴上的宾客”的奇特景象②。奥菲莉娅一家的死本不是必然结果,这就酿成了悲剧。
有人把爱情看成是人类的最美好的情感,是圣洁、无私而伟大的。也许是吧,这种已尽极致的词汇把爱情托得老高,很炫烂,又似乎很虚无。在如今这大众化的时代,爱情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日益大众化和平庸化。多则无,由此,在人的心灵深处则会更渴望那份真挚的情感,那最初的悸动。
在《哈》剧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的爱情是真挚的。奥菲利娅是一个天真的不能再天真的女孩,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③话语是平淡的。平常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自己妥协。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说了一大堆疯话,使奥菲利娅感到“一颗多么
④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天的泥土。”只
有怜惜而无后悔之意。当父亲波洛涅斯被人害死,哥哥又不在身边,哈姆雷特又去了英国,她“发疯”了,“头上盖青草,脚下石生苔”,“殓衾遮体白如雪”,“鲜花红似雨;花上盈盈有泪滴,伴郎坟墓去。”这是一个少女对死的最初感悟。但她还是“希望一切转祸为福”的。她知道,“人死不能活,且把悲声歇”,并乞求上帝“饶赦一切基督徒的灵魂。”诚如雷欧提斯所说,“忧愁、痛苦、悲哀和地狱中的磨难,在她身上变成了可怜可爱。”⑤《哈》剧中叫并没有明示出她死的根本原因,但我们无法抛却的就是她曾抛却的那份爱情。她的死是多义的,又是单义的。我们相信她最终选择了爱情,选择了这个精神归宿,她用死对她的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诠释。
与奥菲利娅相比,哈姆雷特也经历了感情递进的过程的,但他的痛苦似乎更甚。他肩着复仇与爱情的双重重担,爱情对于复仇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从他知道父亲的死因之后,从他开始“发疯”的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的爱情花环染上不协调的色彩,并一度使其他人相信这是爱情受挫的原因。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就是在无意间变得支离破碎,灰飞烟灭。他们的爱情昭示出:爱最基本的是信任和理解。但现实生活往往将这个法则扭曲和变形。
《哈姆雷特》向我们表现了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哈姆雷特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刀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于操劳,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於渺茫之境,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后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者。
---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①
② 《哈姆雷特》的另种解读(北青报·青年论坛)《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朱生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06出版)
③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朱生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06出版)
④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朱生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06出版)
⑤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朱生豪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06出版)
第三篇: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一、悲剧产生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宫廷一片混乱,父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的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国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满着复杂性,多面性和矛盾性。他拥有世俗的一切光辉的品质,如爱人奥菲利亚的赞誉“一个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娇子;时尚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还没有说服力的话,国王和波各涅斯对他的忌惮则可显示民众对这位英武的王子的拥戴;直到变故发生前,他还有一位拥有“太阳神的毛发、天神的前额、阿波罗的身躯”“完善卓越的仪表”的堪称“世间男子汉的典范”的父亲;他还拥有一位美丽贞洁的母亲,父亲的英勇让国人骄傲,让自己自豪;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完美无暇; 作为丹麦的王子,他继承的不仅是丹麦的国土和臣民,还有父母的美德和国人的赞颂。这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父亲被害,凶手竟是叔父; 母亲变节,元凶还是叔父。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就不能夸口自己还能在这样的变故中保留自己一贯的优秀品质,即使他是一个像哈姆雷特这样完美的王子———三十岁的拥有智慧的青年。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朝三暮四,痛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母亲的寝室中,他愤怒地辱骂他的叔叔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对叔父的奢侈以及国家的陋习,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他向往光明,痛恨邪恶,将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绑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忍受所有苦难,不断挣扎前进。
3.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索,但却优柔寡断,这也是他的复仇成为悲剧的原因。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恨国仇,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3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他的犹豫不只是他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心理,而且也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茫和忧虑心态的外观。
4.双重矛盾性
哈姆雷特心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深渊;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爱奥菲利亚和自己的母亲,又怨恨她们的脆弱。
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使他不得不细心考虑自己的处境,尽量用完美的方法解决。但思考太过详细继而又使他陷入矛盾之中,形成恶性循环。哈姆雷特在自己的思想怪圈中走来走去,他面对的是国仇家恨,他希望用年轻人的热血去报仇,但他作为王子,更想为了拥戴他的子民,夺回王位,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而后者,似乎是历史给予他的使命。剧中写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由他的矛盾心理可见,他的复仇已经不再是武器能够解决的,他需要用政治手段夺回他的荣耀。
(二)社会环境
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向新王的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哈姆雷特的生活和思维一下子被搅乱了,曾经的生活模式和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完全被颠覆了。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一系列社会环境都是这悲剧的根源。
1.亲情理想的破灭。
父亲死了,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可哈姆雷特没想到叔父竟是杀害父亲的人。父亲高贵,令人崇拜,可叔父为了王位竟谋害了他。克劳狄斯制造了老哈姆莱特被蛇螫死的假象,就此来掩盖他杀兄娶嫂的罪恶事实。这让他对所谓的亲情产生怀疑,不再相信曾经的亲人。他开始变得多疑,企图装疯逃过叔父的迫害,连带着对自己的好友也不信任。
2.爱情理想的幻灭
他无法接受母亲的背叛。父亲是一个好国王和丈夫,他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母亲整天小鸟依人般依偎着父亲,显得十分满足和幸福,父亲死后,她哭得像个泪人一样为父亲送葬。可是刚过了一个多月,“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为此,哈姆雷特愤怒地诅咒:“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母亲这样的爱情也影响到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奥菲利亚的爱情,并对奥菲利亚的爱情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这样的爱情观也摧残着他的世界观,哈姆雷特开始变得只有复仇和历史责任,没有了爱的人生同时也导致了悲剧的命运的结局。
三、悲剧英雄
虽然,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矛盾的是双重的,但是在我心中,哈姆雷特依然是那个才智过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未曾泯灭的高贵的王子!对于那些奉命想从他口中套出他癫狂的真相的侍卫,他采取的是智斗,用亦真亦假的话混乱他们的视听。对于奥菲利亚,虽然他残忍的利用奥菲利亚的爱情,使它成为自己装疯的工具; 而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意识到爱情的失去的哈姆雷特抑制不住不禁的悲伤而泄漏了自己的行踪。他的感情并非作假,只是他身上/ 3
背负的仇恨不允许他去爱吧。他勇敢,卤莽,却单纯得让人感动。母亲的变节甚至比父亲的死亡还让他难过,母亲的容颜和话语,在他看来,是为了掩藏里面那个丑陋和恐惧的灵魂; 但是他宁愿“用利剑一般的词语刺伤她的心”,也“不愿伤了她的一根发毛”。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最后的悲剧命运——死亡,更是因为他的一生似乎没有为自己而活。当然不是否认他人生的价值,只是觉得不值。为了父亲,为了王室,他放弃了爱情,失去了最爱的人;他放弃了自己原先快乐的生活,陷入了生死不知的危险境地;他放弃了自我,装疯卖傻„„这一切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只是觉得他不能后悔,也无法后悔。/ 3
第四篇:论文——悲剧英雄哈姆雷特(范文模版)
悲剧英雄
——读《哈姆雷特》有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为评论界一致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高峰。当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读完这部戏剧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尤其是被里面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所震撼。
剧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美好前途被彻底打破了: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王位被叔父窃取;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父亲的亡灵向其告知克劳狄斯毒死先王,篡位盗嫂的真相,并要他复仇雪恨,现实社会逼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除奸复仇。就这样,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一代悲剧英雄诞生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悲剧英雄,有人认为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有人认为他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也有人认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母后和恋人。而我读《哈姆雷特》,我不只看到了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还看到了一个不完美的王子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特点,及他们的迷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当他得知父亲被害后,复仇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他精神阴郁、犹疑,他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现实的悲剧,他孤身回国,自身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他偏激且悲观的认识人生,认为每个人都有恶的潜质,“复仇”使他否定人性中的美、善的一面,于是他想到了逃避——死,却无此勇气,内心矛盾而激烈的碰撞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使哈姆莱特存活于每个人矛盾的内心之中。复仇的外在冲突让位于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奋起与命运抗争,还是选择最终的逃离?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蔽;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深爱母亲和恋人,又怨恨她们的“软弱”。
在复仇过程中,很多人觉得他是勇敢的,每当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他都勇敢的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面对结果。但我却觉得他是有勇无谋,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不相信人民,他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不懂得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于是装疯卖傻,生活在孤苦寂寞的生活之中。
在铲除奸王的机会来临时,他不懂得把握机会,优柔寡断,没有一丝男子汉的魄力。当然,他有时候还是善于思考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击破了叔父设下的一个又一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罗涅思和诺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接着又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毒酒和毒剑还给了奸王。但是他一次又一次错过手刃仇人的机会,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这一点,我认为是很不值得的。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总之,我喜欢读《哈姆雷特》,更欣赏哈姆雷特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第五篇:书评、读后感:“哈姆雷特”式悲剧
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哈姆雷特》在很大的层面上,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遭受到的摧残就来自于摆布自己的欲望,还有被称之为命运的伟大的囚笼。
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理想世界的破灭。一开始的哈姆雷特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童年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到头来,高贵的令人崇拜的父亲死了,而贞洁的母亲一个月不到就改嫁了篡夺王位的叔父。这使他对世界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怀疑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彷徨。他见到了鬼,得知原来是叔父杀死了父亲,这加重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他原先的天真进行了再次否定。后来,通过戏中戏发现了叔父的罪大恶极之后,他依然没有终止他的彷徨。为什么?哈姆雷特并不是那种高喊口号的人,怀疑使他思索。原先完美的东西原来并不存在,贞洁抵不过欲望,道德战胜不了贪念。他认为他也许应该去复仇,可是那道德败坏的人是他的母亲,他有她的血。可是杀死他父亲的叔父和他一样是人,拥有的是人的思想。可是就算复仇成功,一切还会回来吗。为此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活着是一种痛苦,但是对死又怀有那么绝对的恐惧。他遇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却又无从逃避。
哈姆雷特面临着一个异常强大的势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像孩子一样快乐地生存在美好的上天为他安排的温床里,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这个襁褓实际上是一个深渊一般的沼泽,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发现了自己的无能。这不仅仅是他对复仇的无能,还在于复仇这种行为本身的无能。他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哈姆雷特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意义上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他的复仇很失败,因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进行着精神上的抗争。
通过“哈姆雷特”,我们看到了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结局。他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个人身上,也许这就是人本身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