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3/388870.html

第一篇: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24年6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注: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载2024年

6月6日《人民日报》。)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研究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创新问题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孕育起来的。毛泽东曾描述说:“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3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就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树立了鲜明的创新精神。

从历史实践来看,促使毛泽东创新精神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早年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当时新思想的汹涌澎湃使青年毛泽东培育起创新的思想意识。如他所描述的那样:“近年欧潮东渐,学说日新。全国学界人士,靡不振臂奋起,顺应潮流,从事改革。”(注:《毛泽东早期文稿》,495页,湖南出版社,1990。)他带头在湖南传播新思潮,认为“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注:《毛泽东早期文稿》,499页,湖南出版社,1990。)。全竭力主张要在黑暗沉闷的旧中国,闯出一条新路,1920年11月,他写给正在法国留学的向警予信中,对湖南现状流露出强烈的不满,说:“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避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注:《毛泽东早期文稿》,548页,湖南出版社,1990。),表现出五四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充满激情的创新精神。第二,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退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促使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原先没有想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意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样的事情就只是发生在中国,“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因此,就没有现成的可供参照的东西作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第三,一段时期里党内教条主义的盛行以及指导中国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促使毛泽东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树立创新精神。教条主义就是创新的对立面,毛泽东曾批评许多中国留学生,“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7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正是从创新的角度看待教条主义的。毛泽东还曾把教条主义者称为“思想上的懒汉”,就是指他们只会用现成的思想理论,用别人得出的观点结论,来代替自己的思考。总之,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既是大变动时代孕育的结果,也是革命实践催化的结果。

毛泽东对创新问题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创新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指出:“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3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认识看作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只要物质运动不停止,人的认识也就没有穷尽的一天,而认识的延伸必然就是思想的创新。毛泽东曾把人的思维器官——脑比喻为“加工厂”,他说:“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工厂设备要更新,我们的脑子也要更新”(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3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这就把创新精神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统一起来了。

第二,勇于创新,才是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1930年毛泽东针对党内主观主义的错误严肃地指出:如果以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动脑筋,只要遵守既定的办法或者拿着书本上的知识照抄照搬,革命就可以取得胜利,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里,毛泽东很明白地表示了这样一层意思: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共产党人才能在斗争中创造出新局面。毛泽东提倡的“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从这些来看,毛泽东是将创新问题放在党的思想路线这样一个原则高度来认识的。

第三,有没有创新精神,是对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和党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毛泽东认为,一个好的领导、好的党员,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关系

到能不能有效地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他指出,领导干部和党员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9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只有高度地发挥积极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群众“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5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因此,树立创新精神是毛泽东对党的干部以及党员的素质提出的明确要求。

第四,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障中国的胜利。在毛泽东看来,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不思创造,不求发展,结果只能落后于形势,对革命不利。他指出,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应当注意随时调整和更新,“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五,坚持创新精神,关系到对待革命理论的科学态度。在对待理论的态度上,毛泽东一再要求人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从具体的条件出发,不要把他们的理论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他还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1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可见,科学地对待革命理论,也是一个创新问题。

毛泽东对创新问题的认识,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注重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这就使思想层面上的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上得到了统一,为在中国共产党内倡导创新精神奠定了极其深刻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创新精神的成果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革命,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怀。中国革命走的是俄国人的路,但样式则不同于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却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取得了成功。因此,离开了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的最伟大成果就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首先,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出来看,创新是界定这个概念的最关键的内核。1927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及其运用于实践的努力没有得到党内的认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错误倾向盛行党内的情况下,毛泽东甚至受到批评和排挤。但是,一旦从曲折的经验教训中领悟到毛泽东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时,其创新精神的价值立即成为党内接受毛泽东领袖地位和思想指导的重要标准。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刘少奇在阐释毛泽东思想时也明确强调了毛泽东思想在创新层面上的价值内涵,他称毛泽东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强调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艰巨的事业”(注:《刘少奇选集》,上卷,319、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是我们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视角。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许多讲话中都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创新价值,如他指出:毛泽东最伟大的就功绩就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其次,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认识来看,创新是他在形成自己思想理论时突出强调的原则。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在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特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3篇文章,最先触及到中国革命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开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强调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29年底,他在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起草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在党内提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国情,“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是强调要创新。经过30年代初与王明“左”左教条主义的斗争,毛泽东的创新意识更加明确。1938年10月,他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正是有着这种创新精神才使他能够完整地、系统地确立起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理论体系。

最后,从毛泽东思想本身的内容来看,其中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都体现了创新精神。从最初对中国农民运动的深入思考和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到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独立地在中国农村探索新的道路,毛泽东不顾别人的讥讽嘲笑,也不怕遭排挤打击,坚持根据中国革命实践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策略等许多方面,形成了新判断,提出了新观点。如关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特征的结论、中国武装斗争必须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观点、关于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论断、关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结论、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担负起体领导民主革命责任的见解、关于农民群众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的观点、关于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关于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多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建设构想、关于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以及建国后如何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都是毛泽东立足于创新的结果,它以中国共产党自身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结论、新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实践紧密相联系的。离开创新,就谈不上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不讲创新也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毛泽东思想中某些带有历史痕迹的具体观点会过时,但其中蕴涵着的创新精神,则将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永恒的财富。这种创新精神将凝结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中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创新精神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饮食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多层面的组成部分。而贯穿于这些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8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这三个方面确实透现出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对它的深刻领会和把握。然而,领会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绝不可忽略创新精神的地位。从相互关系分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表现无一不是与创新精神相关联的。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树立起来的正确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就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脱离实际,拘泥于书本现成结论;经验主义轻视理论,凭固定经验办事。两者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却有着不思创造,死守陈规的共同特点,因而是与实事求是原则相违背的,同样也是与创新精神相矛盾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实事求是,两者是绝对不能分开的。一方面,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求新答案,创新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也是实事求是的最终体现。另一方面,创新的涵义决定了凡事都不能囿于旧的规范,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顾实际,不以事实为依据,脱离实际的创新不是创新。毛泽东倡导创新思想,非常重视它与实事求是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创新精神是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没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就谈不上创新。比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一个创新的问题。什么叫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说:“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8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可见,在毛泽东的认识中,创新与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实际都有着内在关系。

群众路线问题是党的根本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优良传统。而要坚持群众路线,也有一个发扬创新精神的问题。这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创新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人民群众也总是日益增长新的要求,因此,坚持群众路线自然不能离开创新。第二,创新必须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事例可以证明,最富有创造力的是人民群众。是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本身就是体现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同样闪现着其创新精神。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时代,毛泽东就以创新的精神来认识人民群众。1927年国内掀起蓬蓬勃勃的农民运动,有些人吓坏了,而毛泽东却以赞赏的眼光,对农民运动作出高度的评价。与责怪或谩骂农民运动的人相反,毛泽东将许多农民的举动都看作群众的创造,一一列举而拍手称快。在以后的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人民群众寻找智慧。例如,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变工队”、“扎工队”等农业劳动的互相组织,“这种集体互助的办法是群众自己发明出来的”(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9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立即给予赞扬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一些军事作战的战术,不少也是在总结群众的作战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事情往往首先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然后再由党推广普及并取得成效的。毛泽东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人民中有很多“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9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因此,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毛泽东那里也是其本人创新思想的表现。

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思想中,既是一种对外的政策原则,更是一种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涵义就是不信邪、不怕压、不盲目迷信、不依靠拐杖,走自己的路。这样一层基本涵义的后面显然直接就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独立自主。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来看,独立自主问题面临着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第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转换直接受俄国的影响,俄国模式的示范作用非常大,这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较长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存在着组织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下面的一个支部,必须接受和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这就使党很难放开手脚行使独立决策的权力。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被中国人认同以后,容易被教条主义地当作圣经而古板恪守,加重党的思想束缚。这些明摆着的客观事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很长时期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中国革命能不能,或者说应该不应该走自己的路。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以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错误倾向盛行党内,说明了不思创造,按常规思维办事,用现成结论和既定模式搞中国革命的现象,在党内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毛泽东是党内比较早地认识到独立自主重要性的代表。1930年他就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其实就是针对当时党内已经浒的教条主义而讲的。在以后的实践中,毛泽东讲独立自主问题主要是两个重点。一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帝国主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地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两个重点突出的都是创新。第一个重点,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个重点,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2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是注重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他特别强调必须发扬创新精神。毛泽东在总结我国50年代的历史经验时,一方面肯定了成绩,另一方面也坦率地承认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自己的创造性很少”,他说,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照抄苏联“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可见,独立自主与创新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去创新,独立自主就无从谈起;缺乏独立自主,也就不可能去创新。

由此看来,创新精神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表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体现毛泽东思想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毛泽东思想中包括多个方面。本文认为,创新精神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同等重要,是表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又一个主要方面。

第二篇:论毛泽东思想

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内容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统一的,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增添了新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在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的理论内容中和诸多原理中,抓住最根本、最主要之点,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晶的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样一种深刻的理论认识,不仅仅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理解,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征,是对科学理论的本质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是这一科学体系的理论精髓。“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的确立和形成,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关键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而实事求是则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也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从哲学的观点看,实事求是包括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 一是“实事”,即客观存在,坚持物质第一性原理。二是“求”,即研究,构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三是“是”,即规律性,坚持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它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而“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质上是同一内容的两种表述,实事就是具体问题,就是客观存在,求是就是具体分析,因此实事求是实质上就是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俗概括和通俗表述,是与马克思列宁主

义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活的灵魂和理论精髓。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最核心、最本质、最能体现其思想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最根本的方法;是我们党永葆强大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在革命理论上,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点出发,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脱离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现了思想上的解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在党的建设理论上,正是根据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通过整风的形式,成功地解决了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艰巨任务。

在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上,我党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的问题,创立了丰富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切实的保证。

在政策上,正是通过对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科学分析,逐步制定一整套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中的正确政策与策略,建立和领导了统一战线。在大革命期间,我党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在抗战期间,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流砥柱,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开创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此后,毛泽东又根据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在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创立了一整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文化工作方针,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双百方针》等等。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三者形成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辨证统一关系。其中实事求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起核心地位的作用,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运动,体现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统一了党内的思想,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全面顺利进行,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对于指引我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更是推动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出发点、根本点。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出正确国际战略,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搞好国内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说明,理论上的每一重大突破,无一不是深人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江泽民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科学概括和提出,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实践指南。

在实践指南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发展为主线,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内容,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它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进行了科学判断。它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它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深刻概括,赋予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所有这些,为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指针。

在思想体系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普遍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具有科学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能够反映这一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思想要素,主要包

括这一理论的精髓、核心和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形成并发挥强大理论威力的根本原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到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永不自满、永不保守、永不懈怠。这方面的重要思想,在《江泽民文选》中有充分的体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很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也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过,毛主席、小平同志也讲过。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就强调先进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坚持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用‘三句话’来集中表述它们,概括为‘三个代表’,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丰富和发展,目的就是要用最简洁的语言鲜明地树立起党的思想理论旗帜,以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任务而奋斗。”这段话,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个一脉相承的“脉”,主要包括:它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都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它们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它们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以宽广的眼界批判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主要就是这些一脉相承的东西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丧失了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以新的思想观点和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从而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是不断发展的,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

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未来的奋斗中,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篇:论毛泽东思想

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我们贴近时代、把握现实,理解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度,掌握衡量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尺度,厘清毛泽东思想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之联系。

【关 键 词】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正 文】

毛泽东思想——

1、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2、发展

从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十年建设时期三个历史时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程。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3、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影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性巨变。那么,在时代主题已经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已经推进到新阶段--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今天,毛泽东思想是否过时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时代主题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诞生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而当代中国所处时代的主题则是和平与发展。显然,这是两个主题不相同却又相联系的时代。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两个时代,很容易产生对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的困惑甚至是否定。事实上,这两个时代是不能也是无法割裂开来的,前者为后者的到来开辟了道路,后者是前者历史演绎的必然结果。

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来说,毛泽东思想连接了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深刻分析近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围绕着“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包括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道路、步骤、前途等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随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进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也是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民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迎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的时代。

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赢得革命与战争的胜利而创立的,甚至于恰恰是为了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促进发展而创立的。争取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民富国强和民族复兴,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所在。更何况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除了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国的理论之外,还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发挥着指导作用。尤其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面,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可见,时代主题的嬗变,非但不会导致毛泽东思想的不合时宜,反而会更加充分地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的改变

众所周知,要搞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改革。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改革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而1978年以后的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无疑是与“第一次革命”紧密相连的。改革以毛泽东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也是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鲜活体现。

(2)改革的哲学依据是毛泽东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不仅为当时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而且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

(3)改革的目的是要找到一条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好路子,改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度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能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所提出的“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不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和所强调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为我们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树立了典范,而且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结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其中,毛泽东思想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当代中国的深入分析,是对新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它涉及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其中,既有对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也包括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它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直接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直接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但是,正如毛泽东1938年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可见,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则是这一过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已经推进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阶段,的问题。

从思想发展的线索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毛泽东思想是这一脉相承的思想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植入中国本土,并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又为新的时代条

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提供了前导。概括来说,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所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实现二者相互结合的思维方法。

结论:毛泽东思想依旧还没过时,它是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具有恒久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正如其所前承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亦如其所后启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根源于其科学体系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放性。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所以,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毛泽东思想依然还没过时。

[参考文献](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4 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1.(4)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5)毛泽东选集,第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9. 4

第四篇:论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

论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

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

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实事求

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思想路线不仅挽救了落后的旧

中国,同时,对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商业乃至生活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

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

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实事求是的初步确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验证了中国社会

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使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对毛泽东思想

进行了完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

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是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实

验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认为那些错误的思绪,“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阵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救助主观主义”的问

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

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时间的依赖关心,以及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

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中国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同时,极大程度上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巩固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地位,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注意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虽然毛泽东曾在方向“大跃进”的错误并 加以纠正,但党在时间工作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心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此后,在江泽民,胡锦涛的领导下,依旧贯彻实施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使其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体现了其重要性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革命意义

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贯彻实施下去的结果。

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是最根本的,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地深入人群,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而不会浮在上空,脱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的现代意义

实事求是寓于万物之中,它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是一种人人得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端正严谨的学习态度,是一种诚实正直的人格操守。

在政治方面。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政治道路。如此,才能使国家繁荣发展。反之,如果国家干部一味的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实行家长制,那么,国家只会渐渐走向衰落。

在经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以诚为本,如此,经济发展也会相对加快。如果为图私利而弄虚作假,那么,轻者将会出现经济滞后,重者会出现国家混乱的情况。

在道德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说信口开河,不无中生有的谎话,不办知行不一的违心事,做到言行统一。如此,才能提高社会素质,使社会更加和谐。反之,如果人们没有对‘实事求是’的认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事将时有发生,言行不一也将成为家常便饭。那么,所谓的道德也将不复存在,国家也将置于一片混乱之中。

在文化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求学,求甚解,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做到学历与能力统一,使国家文化程度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果不懂装懂,于你,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于国家,文化直接影响经济,会使得国家经济也会相对滞后。为什么拿诺贝尔奖多为西方国家?难道我们比他们差吗?我想,坚持实事求是与否就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所以,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提出,不仅对当时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是是一项伟大的成果,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依旧具有不朽的意义。我相信,对于国家以后的发展,依旧会依照这一思想路线继续实施下去!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年级:2024级 经济系

班级:金融班学号:01057078姓名:徐丹丹

第五篇:论鲁迅的创新精神

论鲁迅的创新精神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将毕生主要精力贡献给文学事业的一位巨人,他的伟大的主要标志在于,不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创作上,他都是最富独创性的。

关键词:鲁迅 创新精神 正文:

一、思想上的创新

鲁迅思想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的,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派的思想影响。在一个积贫积弱、不能独立、没有民主要求的民族中,民主制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鲁迅在此与革命派在思想上分了手,又受到维新派思想的影响。鲁迅在思想上的创新体现为,从广大社会群众自身解放的要求看待国民性改造问题的,他重视的更是国民精神的改造,是个性的解放。他认为,只有各个民族成员具有了自己的个性,具有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充沛的追求精神,整个民族才会有精神活力。当时他是站在革命派的立场上重新思考维新派提出的国民改造问题时,他的思想便开始走向了与革命派、维新派都不同的独立的道路。此外,鲁迅对异域文化的吸取也于自己独立的思想追求息息相关。

辛亥革命的失败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国民性问题的重要性的基本估计,使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思考更加深入和细致,也在鲁迅思想中都留下了深刻印1917年“五四”运动的爆发给鲁迅带来了新的希望,进入了思想的丰收期。

二、创作上的创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鲁迅在新一代知识分子对封建传统的自觉反叛中受到鼓舞。鲁迅控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实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封建传统的一片战斗檄文。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人如此深刻、如此尖锐的解释传统封建的本质。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的贡献与其在思想上的贡献一样大。鲁迅完成了从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本转变,他的小说创作,成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小说艺术的一个崭新的时代。鲁迅小说在摸索中国人的灵魂,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特征的大前提下首先打破了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小说题材的独立需要更自由大胆的革新与创造。从小说矛盾的性质的性质而言,鲁迅极少讲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单纯的利害冲突作为小说矛盾的主线,更多的是描写一个人于整个社会环境的特定关系,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上升为小说的主要矛盾,故事性的框架被社会状态和个人命运的展现所代替。

从叙述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中有第三人称的小说,如《药》、《明天》、《肥皂》、《离婚》等;有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孤独者》、《伤逝》等;有把第一人称同第三人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如《祝福》。在地一人称的小说中,有的只有一个确定的视点,如《孔乙己》、《故乡》、《伤逝》等。从时序安排上来看,鲁迅小说中有以时间先后组织情结的顺序,如《药》、《离婚》等;但也常用倒叙的方式改变固定有的时序关系,如《头发的故事》、《祝福》、《伤逝》等。从时空关系而言,鲁迅小说较之中国古典小说更重视在空间上的横向拓展,横断面切割的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鲁迅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文体形式却万象纷呈,各自不同,从而使中国小说从固定的故事框架中彻底解放出来,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在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中加以再现,真实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典型的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各种愚昧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在鲁迅小说中,古典小说以具有的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行动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表现手法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些表现手法都在挖掘人的灵魂的总目的下具有了新的特色,而心理描写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大重视。《伤逝》几乎全篇都是涓生心里变迁过程的描写,抒情、叙事与人物心理描写汇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鲁迅还广泛运用了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小说在艺术的革新是通过鲁迅的个性创造实现的,因而鲁迅小说不但具有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也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的特色。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性和创造力的还是应首推他的杂文。到了鲁迅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问题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来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是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的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的从事杂文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他能够“对于有害的食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一条蜿蜒曲折的路,是指能过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他自由、大胆的表现现代人的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

鲁迅的收在《呐喊》、《彷徨》中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在中国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其独创性自不必说;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杂文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无人能与之媲美的;它的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也自由独创性的风格。他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他的各类作品的独立性上。鲁迅不是医生只用一种体式、一种腔调写作的作家,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他的杂文,各不相同,各呈异彩,有着不同的体式和格调,而又具有一贯的作风和气派。这充分表现了鲁迅的巨大创造才能和创造力量。

论毛泽东思想与创新精神.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