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西南州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黔西南州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张少农:推动贵州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汇编)三号文库
- 自我营销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应用(范文)三号文库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号文库
-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国旗下讲话三号文库
- 区人防办办公室2024年工作计划三号文库
- 读书改变人生三号文库
- 2024学年高一新人教版政治必修2练案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合集5篇)三号文库
- 人大主席先进事迹三号文库
- 县法院开展人大代表联络工作调研材料三号文库
- 环境保护演讲稿三号文库
- 对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几点思考三号文库
- 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共党员会主持词三号文库
- 发挥五项职能作用,力促办公室工作上水平[推荐五篇]三号文库
- 国内时事政治6月份三号文库
-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共5篇)三号文库
- 散学典礼讲话三号文库
-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三号文库
- 商务礼仪之会面礼仪(合集5篇)三号文库
-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三号文库
-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三号文库
- 司法鉴定管理的规定三号文库
- ×同志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大中专毕业生到兵团团场就业情况总结三号文库
- 在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5篇)三号文库
- 对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的思考三号文库
- 大学生就业分析三号文库
- 在县人大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第一篇:谈谈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大全
谈谈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自动化学院 韩玉坤 2011040102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区别又统一互补。一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独立、彼此有别。它们在理论内涵、方法原则、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另一方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又相辅相成、统一互补。科学精神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人文精神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二者实现融合有内在的根据。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第二篇: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首先,来谈一下科学精神。我认为科学精神就是科学观念和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勇气。它透漏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科学精神至少包括五个方面: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
科学观念是现代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切。科学使人明白过去做不出来的东西现在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够造福于人类,所以还要有人文思想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应,产品的文化含量等,是人类的发展方向。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科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力量,而人为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和精华,这两种精神既相互差异和区别,又相互依存和补充,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精神文化系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存在方式,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剐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2l世纪人类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科学精神缺位,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高校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2.改革不合理的学科设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水平。4.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第五篇: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
字数:3321字号:大 中 小
摘要: 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精神 培养
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202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大学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比如,大学生中经常议论个别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打工。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应该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如果大学教师本身都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多么可怕。第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是指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注重知识、技术的学习,忽视情感的交流、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在当今大学生中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缺乏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我校对1312名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对于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态度,有超过5%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不愿意参加;对于义务鲜血的态度,有超过11%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献血;上课迟到时,有将近10%的学生从不向教师道歉。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只求学好专业学科,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现象。在我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假如有机会再次选择专业,只有20%的学生会选择文科专业;假如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感兴趣,当两方面的讲座同时出现时,只有42.1%的学生会选择人文知识讲座。许多大学生将大学作为“就业训练所”,把学与用,学习与做人割裂开来,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漠视信念、品格和伦理规范等人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即漠视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人的灵魂。但当前在高考的指挥、升学的压力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科学的状况。我们提倡人文教育,提倡大学生多学一点历史,也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了解今天的社会是怎么发展而来,怎么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贡献?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培育人文精神至关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21世纪中国腾飞的重任,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于他们而言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身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大学生人生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大学生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对于促使自身情感智慧的提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人文精神是一所高校文化的精髓所在,高校代表社会的主要精神潮流,高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才能致力于知识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对高校发展生命的重视。笔者认为,中国的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一)高校应该正确定位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大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着眼于实用性,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
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正确的自我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人文素质以及完善的人。大学教育要把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它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最终理念与使命,不断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高校应该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
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途径有:首先,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模式,通过院系的合并、调整,打破过去那种文理分科的框架,建设综合性大学。其次,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最后,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文理沟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大力彰显各学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高校应该倡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大学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要把人文精神看成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因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要不亚于对专业学知识的传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应当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专业知识的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构筑合理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其次,大学辅导员应该树立“人文精神是科学之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以生活事件为契机,从细微处引导大学生体现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时事,投入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即便是为受灾群众捐助一点物资,为孤寡老人送一点温暖,为有需要的人献一点热血,为成功举办2024年北京奥运会做一点义务工作,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影响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人文意识的觉醒、人文环境的建设影响着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决定大学校园的人文状况。不要一味指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更重要的是基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变革,来推动教育的改革。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高校人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