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法学三号文库
- 宪法学三号文库
- 人大代表职责(五篇模版)三号文库
- 计划生育统计公式三号文库
- 运动会感受(精选5篇)三号文库
- 励志文章:熬住,就是一切三号文库
- 苏州市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采集表三号文库
-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任务三号文库
- 行政领导学[小编推荐]三号文库
- 成长也需要挫折三号文库
- 人际交往艺术结课总结[范文模版]三号文库
- 区委工作报告(共五篇)三号文库
- 在2024年房交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贯彻县政府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三号文库
- 中国电信2024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三号文库
- 市财政局2024年人才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三号文库
- 勤工助学部工作计划1[全文5篇]三号文库
- 大河镇人大工作亮点材料三号文库
- 在市政府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拓展司法行政工作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范文)三号文库
- 县长庆七一表彰大会讲话稿三号文库
- 斯普瑞公司人才工作小结(5篇)三号文库
- 浅谈如何践行公安核心价值观 做人民满意的好警察三号文库
- 中共攀枝花市委人大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三号文库
-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14)三号文库
- 街道党代会报告三号文库
- 关于 建立工会组织的请示三号文库
-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范文三号文库
- 关于“两会”学习的思想汇报三号文库
第一篇: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观念
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观念
时间:2024年02月22日 08时35分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杨 新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这一思想是我们党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部队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人才是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关键所在,是推进部队建设转型的主体力量,是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把握人才培养周期、掌握人才培养规律,依靠自身的力量,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树立谋人才就是谋大局、抓人才就是抓战斗力的观念,把造就人才、培养人才、积蓄人才、拥有人才作为贯彻主题主线、推动部队建设发展的根本大计,紧贴使命要求,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建设标准。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贯彻主题主线的关键环节紧抓不放,确立持续培育、长期抓建的理念。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创业,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对部队的有用之才的氛围,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从而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营造人才成长环境。良好和谐的内外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官兵工作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为官兵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按照总体筹划、分类建设、协调推进的思路,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为重点,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培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从主流和大节上去看人才,不以偏概全,不求全责备,尊重人才的个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允许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尤其要保护人才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用新眼光、大视野认知问题,在疑难问题的解决处理上,提倡他们发挥才智另辟蹊径,允许各展其才。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理性宽容失败,培养锤炼人才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品格。尽力满足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正当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有幸福感、成就感、安全感,而无后顾之忧。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发现、引进人才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岗位既是获取真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平台,也是基础理念转化为实践运用、学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坚持做到培养人、使用人和成就人有机统一,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军营,深入开展学习成才活动,把人才培养融入部队日常教育管理,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对于那些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人才,要早发现、早使用,让他们在能力素质的“黄金期”,唱主角、挑大梁,发挥出最大潜能。坚持量体裁衣、唯才是用、因才施用的原则,对于善谋打赢、精于指挥、勤于创新的人才要用到重要的位置,防止出现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等不良现象。坚持拓宽渠道培训人才、本职岗位催生人才、重大任务磨砺人才、换岗交流锻炼人才,让各类人才涌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新)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
达溪镇党政办邓成文
一、深化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命脉。在当今世界,人才是每个国家梦寐以求的强国之宝,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助跑器和发动机,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着力营造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代表、以科技为统领的新生产力系统,其核心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内容的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直接统领和制约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创新理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人才观念的突破是最根本的突破。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就是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人人成才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在人才使用中,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挖掘出来。在人才评价方面,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创业,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从而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三、树立科学人才观,开展“创业创新、全民成才”
贯彻落实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要结合我镇改革发展实际。开展“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就是基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镇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成才”良好局面,为实现新目标提供强有力保证。一要树立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全民成才观念和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超越自我、奋起追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搭建丰富的平台、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全民创业创新开辟宽阔顺畅的途径和渠道。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建设人才高地必须把人才环境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要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环境,宽容失误、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宽松和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基础条件,让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为推动发展服务。三要创新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为全民创业创新和成才创造优越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依靠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营造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人才制度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自2024年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人才工作蓬勃发展。因为在那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人人皆可成才”的提出,是我们党人才思想的新解放,是我们党人才理论的创新,体现了新时期人才理念的新发展。
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培养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相信,通过我们国家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这一思想是我们党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实践一再证明,人才是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关键所在,是推进社会经济建设转型的主体力量,是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把握人才培养周期、掌握
人才培养规律,依靠自身的力量,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树立谋人才就是谋大局、抓人才就是抓战斗力的观念,把造就人才、培养人才、积蓄人才、拥有人才作为贯彻主题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根本大计,紧贴使命要求,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建设标准。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贯彻主题主线的关键环节紧抓不放,确立持续培育、长期抓建的理念。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创业,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的氛围,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从而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营造人才成长环境。良好和谐的内外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工作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为干部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按照总体筹划、分类建设、协调推进的思路,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培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从主流和大节上去看人才,不以偏概全,不求全责备,尊重人才的个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允许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尤其要保护人才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用新眼光、大视野认知问题,在疑难问题的解决处理上,提倡他们发挥才智另辟蹊径,允许各展其才。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理性宽容失败,培养锤炼人才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品格。尽力满足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正当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有幸福感、成就感、安全感,而无后顾之忧。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发现、引进人才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岗位既是获取真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平台,也是基础理念转化为实践运用、学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坚持做到培养人、使用人和成就人有机统一,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部门,深入开展学习成才活动,把人才培养融入政府部门日常教育管理,促进干部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对于那些能够担当重任的优秀人才,要早发现、早使用,让他们在能力素质的“黄金期”,唱主角、挑大梁,发挥出最大潜能。坚持量体裁衣、唯才是用、因才施用的原则,对于善谋工作、精于业务、勤于创新的人才要用到重要的位置,防止出现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等不良现象。坚持拓宽渠道培训人才、本职岗位催生人才、重大任务磨砺人才、换岗交流锻炼人才,让各类人才涌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我国早有的一种民族理念。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杰出的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的涌现出杰出的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育人才、任用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的空间,让每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第三篇: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牢固树立荣辱观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民勤县西渠中学 李发明 段开平
[摘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 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荣辱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诚信缺失 腐败蔓延 未成年人 荣辱观念 加强德育 迫在眉睫 优化德育环境 廉洁自律 为人师表 点滴做起 促新风尚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人的荣辱羞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通过后天教
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来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概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概括,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要求是相统一的。
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就是要求我们学校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把祖国利益放在年第一位。
倡导‚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与《党章》中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尊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一致。
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高举科学旗帜,用科学武装大脑,努力学习,勤思好学,乐于探究,养
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切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小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关注弱势群体,共同进步。
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求青少年从小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广大小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待人真诚、交友以信,不弄虚作假。
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求学校对青少年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知法、守法、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
倡导‚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求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引导广大小学生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勤俭节约、乐观向上、健康成长。
胡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高度概括了人的做人准则,这就是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八荣八耻‛明确划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荣辱
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荣辱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胡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工作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不清,能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成功吗?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并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1.廉洁自律、净化校园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载体。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通过黑板报、画廊、校园之声等媒介来宣传‚八荣八耻‛。学校组织师生一起进行‚牢记八荣八耻‛的签名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另外,学校还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能从老师和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与友爱,从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另外,要净化校园这片沃土,需要校长、老师廉洁自律,坚决制止乱收费、乱订资料、乱办班等腐败行为。因为这样做直接伤害着学生及家长的感情。为此,学校要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不搞暗箱操作,增强学校的透明度,规范办学行为。这样,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得以培养。
2.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到校园,激发了一些老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和其他丑恶现象。所以,当务之急需要优化德育环境,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一种氛围。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生主要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都在学校,他们既接受知识又受到学校的熏陶。特别是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行为,让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荣辱观养成的好与坏。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品质;诚信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慈爱宽容,廉洁奉公的品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作风,才能担当起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
3.充实课堂、丰富生活
学校要不断充实课堂,丰富学校生活,对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要不间断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情操塑造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命运前途同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反对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倾向和行为。要充分利用政治课、升降旗仪式、共青团入团宣誓、班会、‘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拿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发爱国热情。
(2)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养成教育,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通过这些丰富的教育活动,学生一定能够体会到何谓荣,何谓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一定能够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思想的改造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然而,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校园新风尚一定会由树变成森林。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光要表现在意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我们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试看将来,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必将在神州大地逐步形成。
参考书目:
1《人民教育》中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的发言;
2《求是》杂志; 3《党的建设》刊物; 4《武威教育》刊物;
第四篇: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认识和体会
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认识和体会
座谈会
会议地点:电子楼313会议时间:2024年12月16日 主持人:陈勇记录人:童芳
上午九点,会议开始。首先由主持人发言:
陈勇:人才是一个国家赖以持续强劲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一个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团结进取的命脉。纵观古今中外,强国必有人才,有人才不一定国强。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是使一个国家强盛繁荣的关键。人才优势已经成为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着力营造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代表、以科技为统领的新生产力系统,其核心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内容的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直接统领和制约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为响应党的号召,今天我把大家叫在一起,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认识和体会。
张学甲:我认为人才观念的突破是最根本的突破。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就是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人人成才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开辟
了广阔天地。在人才使用中,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挖掘出来。在人才评价方面,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创业,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使各类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向超群:科学认识人才是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前提。现代社会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的创造力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要充分尊重人才个性,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
科学评价人才是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的关键。人才评价导向既要有主导性,也要有包容性;人才评价标准既要重视实践性,也要重视前瞻性;人才评价体系既要有全面性,也要有针对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人才在实践中创造业绩,人才的贡献通过实践来检验,人才的价值通过实践来体现。人才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创造性劳动成果来评价的。科学选才育才用才,关键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鼓励人的创造精神,发挥人的创造才能,激励人的创造活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环境。
谢志隆:古往今来,人人皆可成才的事例俯拾皆是。远的不说,当代活生生的典型就不少。只有高中文化的“新型知识型工人”巨晓林立
足岗位边学边干,革新工艺43项,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材。“学习型农民工”王钦峰经过16载寒暑历练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些普通人成才的经历,不仅生动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而且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人才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里,如果让人人皆可成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那么,在丰富人力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充足人才资源,就可以使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口红利”,升级成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人才红利”,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持续、最可依赖 力量。
邓江明:你们说的都很对,但现在有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还有些人对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特别是对什么是人才这样的基本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的以层次划线,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普通专业人员算不得人才;有的以岗位性质划线,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是人才,而那些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算不得人才;有的以身份划线,认为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那些活跃在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算不得人才……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性、片面性,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也有碍于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居平:落实“人人皆可成才”的方针,当务之急是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是关于人才的论述。紧密联系实际,将人才工作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中,找准位置,明确任务,正确总结经验,并据此确定切实可行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现人才、在基层培养锻炼和选拔人才,呵护并重用群众举荐和拥护的人才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将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
落实“人人皆可成才”,要切实尊重知识、培养人才。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工作制度,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落实“人人皆可成才”,还要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指导方针,唯才是举、用才无类,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坚持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条条框框,激发人才创业激情,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罗璋:我觉得一个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的国家,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国家;一个精心爱惜人才、用心培养人才的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相信,通过我们国家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这一思想是我们党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实践一再证明,人才是有效履行使
命任务的关键所在,是推进社会经济建设转型的主体力量,是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把握人才培养周期、掌握人才培养规律,依靠自身的力量,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树立谋人才就是谋大局、抓人才就是抓战斗力的观念,把造就人才、培养人才、积蓄人才、拥有人才作为贯彻主题主线、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根本大计,紧贴使命要求,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建设标准。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贯彻主题主线的关键环节紧抓不放,确立持续培育、长期抓建的理念。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创业,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的氛围,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从而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周利:要培养人才就需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良好和谐的内外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的工作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为干部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按照总体筹划、分类建设、协调推进的思路,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培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从主流和大节上去看人才,不以偏概全,不求全责备,尊重人才的个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允许人才的多样化、个性化,尤其要保护人才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用新眼光、大视野认知问题,在疑难问题的解决处理上,提倡他们发挥才智另辟蹊径,允许各展其才。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辩
证关系,理性宽容失败,培养锤炼人才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品格。尽力满足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的正当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有幸福感、成就感、安全感,而无后顾之忧。
第五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编辑:admin 时间:2024-7-15 15:33:00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正式提出,并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解决好资源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有些资源已超过50%,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把资源供给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于国际市场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是无法获得稳定的资源来源。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加紧对一些重要资源的争夺。在日益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中,完全依托于国际市场很难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二是资源获取方式不合理。我国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基本上都是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资源的获取受国际价格的波动影响很大,如果石油等重要的资源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将对中国经济运行安全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庞大的资源进口受运输能力的影响巨大,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关键时期的资源运输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综上所述,中国资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第二,要解决好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占世界1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可以说这是建立在对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但中国不能按照这种模式实现工业化。因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较差,别的国家能够发展到人均8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在人均2024美元时环境危机已提前来到。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边发展边治理的新路,而建设生态文明是这种新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但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导致大量的环境纠纷。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几万起资源环境纠纷,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有些纠纷还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引发了严重的人体健康问题。目前,水污染使农村3亿多人口喝不到符合标准的干净水,空气污染使城市4亿多人口呼吸不到符合标准的新鲜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而像甘肃的血铅中毒等事件更是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引发环境公平问题。如: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人群不公平等,环境不公必然促成社会不公,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的需要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左右,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一是能源、资源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如果仍然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将对世界资源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们推断,中国必然会插手全球资源开发,为保护资源能源通道必然会发展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必然会卷入一些地区的政治问题,这便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因此,对中国来说,实现“和平崛起”还不够,必须实现“绿色和平崛起”。二是中国环境问题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如:韩国、日本认为他们国家的沙尘暴主要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而落在他们头上的酸雨50%来源于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我国在上游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尼认为我们的造纸业毁坏了他们的原始森林,美国则认为我们10年内会成为他们西海岸的主要污染源。世界各国普遍关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在二氧化碳排放上,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我国是第二,但如果我国不改变目前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5年内我们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这些说法或名不副实,或夸大其辞,但也提醒我们,不能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众矢之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必须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条件。
作者:张 艳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