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人才市场分析(精选多篇)三号文库
- 重庆人才市场分析(精选多篇)三号文库
- 几种易混淆人大常用语辨析(供宣传报道参考)三号文库
- 关于加强全市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范文)三号文库
- 仁怀市人民医院2024年招聘医务人员启事三号文库
- 最唯美伤感的句子[大全]三号文库
- 高考议论文结构模式专题(最终版)三号文库
- 2024学校人防计划(共5篇)三号文库
- 《相爱十年》——观后感二三号文库
- 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新闻信息宣传工作(样例5)三号文库
- 如何留下良好印象三号文库
-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十一课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第二课时三号文库
- 《管理哲学》读后感三号文库
- 在全市三季度金融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商务和粮食局经济指标分析材料(本站推荐)三号文库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 人本主义[合集]三号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三号文库
- (印刷稿)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2024年1季度广西贺州市经济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法院工作汇报三号文库
- 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共五则范文)三号文库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组织生活会方案(五篇材料)三号文库
- 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1三号文库
- 11.02.28茂名石化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关于公司行政工作报告的决议三号文库
- 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挂牌仪式上的讲话(小编整理)三号文库
- 践行群众路线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思想汇报(模版)三号文库
-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三号文库
- 介绍信格式 写作规范 写作要求 注意事项)三号文库
- 2024年厦门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技巧:资料分析题解题技巧三号文库
第一篇:服务发展 情系三农
服务发展 情系三农——农行三明分行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曾 婷 通讯员 祖建顺
今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与出版局、市农业银行承办的2024年“农行之夜”迎新杂技专场演出将在市体育馆精彩上演。元宵期间,2024年“农行之夜”迎新春中国吴桥杂技团巡回演出还将深入我市各县(市、区),送戏下乡,为“两节”期间广大城乡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
1—11月,农行三明分行本外币各项贷款完成省分行下达的全年投放计划的111%,特别是实体贷款实际净增超过26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是农行三明分行积极服务我市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今年以来,农行三明分行积极践行服务“三农”定位,突出“一大两小”信贷工作重点,信贷投放均衡增长,服务形象持续提升,推动各项业务较快发展。截至11月末,本外币存款总量突破130亿元,贷款总量突破12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2.6亿元和17.7亿元,在当地四大商业银行中取得了各项存款增量、储蓄存款总量与增量、对公存款增量、个人贷款增量等“五项第一”。服务项目促发展
项目,关系三明发展全局。
率先投放永(安)宁(化)高速信托贷款3亿元,支持永(安)武(平)高速公路三明段贷款3亿元、大田红狮水泥有限公司9000
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福建省华融禽业有限公司2024万元、福建天顺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1960万元……
鼎力支持项目发展,今年以来,农行三明分行突出“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强化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支持力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前11个月新投放法人实体贷款42.9亿元,法人实体贷款净增6.8亿元,同比增加5.5亿元。新增贷款积极投向三明市163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和我市“五大战役”项目建设。在信贷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市农行一方面适时把控投放节奏,实行按月、按季下达投放计划,一方面积极向上早争取、多争取贷款规模,今年争取到的信贷规模为三明农行历史最多。同时,市农行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大干150天”、实施“五大战役”的号召,成立领导小组,集中力量做好“五大战役”项目信贷投放工作,目前已有89个项目列入信贷项目库管理,已审批授信25个,授信额度28亿元,已投放贷款12亿元;已向上级行上报审批6个,拟授信额度15亿元。一年来,大力支持了三钢集团等重点项目和医院、学校等市、县民生项目建设。
继续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扶持力度。一方面,继续依托明信、诚信等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我市优质中小企业发展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主动加强与担保公司的沟通协作,提升市场风险的防控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试点,通过对三明市农垦开发有限公司发放化肥、农药动产
质押贷款500万元,破解了动产融资难题,成为全省农行办理的首笔动产质押贷款业务。针对三钢集团上下游产业链融资需求,该行充分利用银票、贴现等票据融资工具,解决三钢集团上下游200多户优质中小企业短期资金需求。同时,继续大力推广专门为小企业客户融资量身定制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自助可循环贷款和生产经营性贷款业务。前11个月,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36.6亿元,发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1.8亿元,并为136户小企业主发放生产经营贷款2.3亿元,人行口径小企业贷款增加3.7亿元,完成年计划181%。
情系“三农”促丰收
农行三明分行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龙头企业、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县域经济特点,不断深化 “三农”金融服务。1—11月县域贷款增加17.5亿元,增长28%,涉农贷款余额78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量62%,比年初增加17.2亿元。
全行着力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认真制定银监会试点联系行沙县支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方案》,获得省分行批准。积极加大县域支行的资源配置力度,成立三农信贷管理部,专门组建“三农”业务审查审批服务团队,同时,积极拓宽服务县域三农的辐射面,加大对宁化、清流、将乐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优质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沙县开展“金穗支付通”惠农小额现金代理支付试点工作。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全国、全省率先推出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今年7月,市农行为沙县西郊、大洲两个村326户农户授信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额度3500万元, 实现了农村住房无法抵押、农户贷款方式受限“两大突破”,得到农民朋友热烈欢迎,这一创新做法被《中国城乡金融报》头版头条、省委《八闽快讯》等先后报道。在全省率先开办土地流转贷款。在沙县累计发放贷款9665万元,支持土地、耕地流转2.53万亩,带动项目业主投资10251万元,成功支持六三种业公司实现土地流转交易。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主动对接永安小陶镇、尤溪洋中镇、沙县夏茂镇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率先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为大田县“满田春”农贸市场项目综合授信一亿元,实现全省农行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贷款零的突破。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经争取,省农行已批复将乐古镛镇玉华、龟山集中重建点列入市农行“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合作村(镇)准入名单”。截至11月末,累放灾后重建贷款15.6亿元,其中用于受灾企业恢复生产9.8亿元,用于农民、农户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5.8亿元。
围绕产业龙头,全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永安林业、三和集团、明溪百事达、建宁文鑫莲业等18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建立合作关系,并为其中的12家龙头企业授信3.22亿元。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对390户林农、23户企业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2亿元。积极拓宽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前11个月发放县域中小企业贷款28.6亿元,比年初增加6.7亿元。
围绕地方特色,积极支持特色产业提速升级。在泰宁,发放古城旅游公司贷款6170万元,今年为配合丹霞地貌的申遗项目,又支持该公司配套流动资金贷款2170万元用于完善景区功能完善;发放贷款2024万元支持泰宁大金湖航运公司对游船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带动水际村123户230人就业,人均纯收入8215元;创新推出农户家庭宾馆多户联保贷款,支持泰宁农家宾馆103户金额1730万元。在沙县,为当地小吃业主发放贷款2.2亿元,较好地满足了农户生产金融需求。积极促进明台合作园区建设,对各县域尤其是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核心的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海西三明现代物流园区、台商投资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三农”客户开展逐户走访并建立金融服务台账,实行名单制管理,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提升服务形象 履行社会责任
窗口行业重在文明建设。一年来,农行三明分行着重从企业文化建设、网点转型、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全行文明建设。今年,农行三明分行等8个我市农行系统单位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评为第一届全国农行文明单位,2个支行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农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去年来,总投入6000万元的网点转型就是该行塑造文明形
象,提升优质服务的一个大手笔。网点是银行最主要、交易量最高的服务平台,由于历史等原因,农行三明分行现有的57个营业网点中,有45个在县城和乡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去年新一届党委班子成立以来,把推进全行营业网点转型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成立了由行长挂帅的网点管理委员会,一手抓硬件配置,加强对营业网点的内外标识、设施设备、功能区域等硬件的升级改造;一手抓服务创新,导入标准服务,对转型营业网点的员工配备、业务流程、绩效考核、服务标准等进行优化完善,推进营业网点全面转型。目前已实施整体改造19个网点,建设8个自助银行,局部装修6个网点,完成31个网点一级LOGO更换工作,仅市区新投放的自助银行,每天可办理2.2万余笔业务,相当于100名柜员满负荷的业务量,有效地缓解了“排长队”现象。网点的成功转型,突出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变,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农行三明分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今年来,组织员工为西南旱区、青海玉树灾区、甘肃舟曲灾区等开展救灾捐款,共收到员工捐款10.66万元,通过总行及红十字会及时送往灾区,献出农行人的爱心。
6、7月间我市泰宁、将乐等地遭遇特大的洪涝灾害,农行全体员工积极捐款15.53万元支援灾区重建。据统计,今年农行三明分行捐出各项社会公益捐款共计39.04万元。
第二篇: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经与管理学院2024级4班 行政管理专业
小组成员:张英 沈玲玲 王威力 朱国超 张玉 王元捷 阿种达石 邵茂勋 辜丽玲 郑彩美 黄丹
张茜 姜攀 指导老师:贺玲
摘要:
早在2024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当前,农民工问题与我国解决城乡结构性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而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工资 社会保障 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截至2024年2月,我国的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4亿之多,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在忍受着这个社会不公平的对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频频出现农民工讨薪难、就医难、出行难、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尴尬局面,员工跳楼案件更是多次出现。在很多地方,农民工的诸多权益与城镇职工还存在不平等的方面,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2024年10月20日-2024年11月20日,我组共13名成员在思政课贺玲老师的指导下,对内江市区及周边乡镇的农民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主要了解了农民工的工资、社保、住房、教育等现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结合政府已采取的相关措施,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生存现状 1.工资水平低
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2.工资拖欠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几百万名劳动者遭遇工资拖欠问题,拖欠总额上千亿,尤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突出。2024年,国务院部署有关部委联手掀起建筑领域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的高潮,共追回被拖欠工资331亿元。尽管如此,拖欠行为还是屡禁不止。随着《劳动合同法》个《实施条例》的出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管制的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依然是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普遍且最严重的问题。
2.社会保障状况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衍生了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一套保障体系,农村居民一套保障体系,而对农村的保障力度明显低于城镇的保障力度。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这一群体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时,国家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国家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和法律上的缺失开始凸现出来。
3.住房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
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二、教育现状 1.学历低技能差
在农民工进城求职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中,有48.9%的农民工表示是“缺乏职业技能”,有42.5%的农民工表示是“学历低”,两项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这意味着农民工自身文化与技能素质比较差是影响其进城就业的最主要障碍。
缺技能和学历低成为农民工求职的两大软肋。目前全市349.1万名外来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只占28.69%。也就是说,七成以上的外来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在全市外来劳动力中,拥有初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只占30.64%,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工仅占2%。而从目前情况看,近七成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六成以上的单位要求求职者具有技术等级。
2.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三、社会现状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四、农民工生活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主要是来自经济方面,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来源。进城后虽然过着城市生活,但他们的生活习性,政治待遇,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等还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与城镇居民仍有相当大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一国两策”,即对城市和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外一套政策。“一国两策”实际上没有体现国民待遇的理念,在保障基本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赋予了社会群体严格的身份归属,致使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城乡个别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给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一国两策”的局面。农民工的出现,直接冲击了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使传统的制度安排和管理过程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导致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并引发政府和社会共同探索破解二元结构的答案。
(二)客观原因
1、偏见等错误观念的存在。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只是地理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城里有些人在自我优越感的驱使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有些人在内心深处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与人格的差异联系在了一起,视农民工为“二等公民”。此外,其他一些错误观念的流行,更使农民工的处境雪上加霜。如“民工抢了城里人饭碗”、“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等社会流行语,在贬抑农民工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人的隔阂。
2、政策性、制度性歧视的存在。观念上偏见,必然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工资待遇、用工规范等方面的制度缺失或滞后。
在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歧视,是最具实质性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农民工目前仍面对着三个方面的歧视:雇佣歧视,工资歧视,政治歧视。这些歧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机会不平等和工资待遇不平等。农民工一月的微薄收入,不可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承担不了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而且还随时承受着被拖欠工资的心理压力。在对“城市工”和“农民工”实行分别工资待遇的同时,农民工的岗位不稳定,随时还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对农民工而言,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等,仍然只承认和保护稳定的居民。农民工在城市中,“安家”与“立业”这一矛盾依然存在。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也让农民工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如:能否减免农民工自谋职业中的各种税费,怎样打破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属地原则,农民工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近几年来,为确保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重庆市委、市政府,渝北区委、区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平等就业和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法规不完善,又仍然面临资金困境。
目前,农民工的最大资源是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此外,因为一些政策不到位,对农民工吸引力还不够,致使农民工不愿进城登记办证,身份转变不能顺利完成,从而使服务管理无从到位。
更为严重的是,法律制度是农民工用不起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法制进程,立法工作成效较为显著,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与监督上还很不够。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人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需求与法律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至于有些问题还不能通过法律渠道得以解决,出现到上级部门或进京上访的群众连续不断的态势,其中包括了不少的农民工。一个农民工一年可支配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打得起官司?怎么请得起律师和法官?弱势群体是用不起法律这个奢侈品的。调查中不少农民工反映,由于有些政策的不透明,他们的命运掌握在部分人手中,有的出了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处理,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他们办理社会保险,加班不给加班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怕被炒鱿鱼,请律师打官司更耗钱耗时,农民工难以理直气壮地依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用不起法律的时候,法就是一些麻木不仁者用来鱼肉弱势群体的工具了。不打官司又没有其他
方式救助,一般的情况就只有忍气吞声;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则采取过激的行为,或群体上访或阻碍交通或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
在调查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当前的农民工中,有两个值得引起足够警惕的发展趋势:一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不得不违法来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农民工的仇富心态在加剧。
3、“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因此,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城市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工在向城市进军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原有体制的阻碍,又遇到了新的壁垒,即“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中的各种产业面临升级换代,主要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向上流动中面临着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
4、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得用工单位长期以来认为农民工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农民工根本没有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任人摆布。在此背景下,用工单位就无视相关的劳动法规,不与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且随意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等,加重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
正是由于这对矛盾的存在,所以长期以来,面对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总是过多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大多是歧视性的语言。很长时期,我们在谈就业、失业问题时,大多只谈城市居民,农民工则不在这个话题里。直到今天,我们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还是主要保护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
(三)主观原因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直接相关。对于农民工来说,要融入城市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自身素质不高。大多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较差,没有接受岗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个别的还有违法犯罪现象,成为破坏城市形象的不安全因素。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上只停留在能够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他们的终极目的,仅仅只是挣点钱回乡。而现在的农民工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员。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农意识的农村情结让农民工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和方式,而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更使
得农民工对处于技术进步中的城市感到手足无措。与此同时,为了寻找心灵慰藉,农民工又自设了社会交往圈,寻找同质文化,寻找“都市里的老乡”。由此也更进一步扩大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五、农民工给社会带爱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我们在内江市的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六、社会针对农民工问题虽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七、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期盼
调查表明,挣钱并非是农民工惟一的希望。除了金钱目标外,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金钱、知识、技能是当前农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进城务工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自身既增加了收入,又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从农村到城市,外出务工农民开始更新观念,转变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还有少部分务工农民在城里买房置业,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也有明显改变。对此,他们对政府切实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条件提出了如下一些希望:
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廉租房片区,便于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二是规范行业的用工及工资制度。三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机构。四是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伤残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问题。五是投入资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六是严厉打击非法侵犯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七是在全社会开展尊重人格,尊重劳动的和谐社会教育活动。
八、思考建议
随着我国保障农民工政策的施行与完善,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更多的农民将会有序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只有不断跟进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大环境,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口,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我们认为,要从机制体制上的一系列创新,才能保障农民工放心进城,安心
工作和生活。为此,我们建议,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我为农民工办好事办实事”活动,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市民,懂得农民工的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必须得到尊重。新闻媒体对侵害农民工的人和事,要及时暴光。建议开展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社会讨论,真正树立起农民工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观念。同时,针对农民工的现状,建议由共青团、妇联、在校大学生、工会和司法界的自愿者,组成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义务为农民工的利益鼓与呼!
当前,我们的宣传教育,要强化社会认同感。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从社会基础层面,需要解决好“三个认同”:一是市民对农民工和农村的认同,包括城市愿意提供农民工共同享有增长的财富机会和平台,愿意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技术、资金和文化帮助。二是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不再有被歧视的感觉,对城市拥有基本的归属感,并且确信自己能够在城市获得发展的机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在内心愿意为渝北的城市发展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对制度安排的认同,即拥护和支持协调社会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并积极参与其间,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一种认同的形成,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基于身份归属而产生的冲突与危机,降低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
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我们调查时设计了21个备选项。统计结果看见,排在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为改变家庭生活境况137人,农村太苦、不愿在家苦熬131人,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57人,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做不成农活48人,为子女筹集学费的46人。其它选项依次为:家乡人多地少、收入太差41人,为提高生活质量39人,农村挣不到钱、城里挣钱机会多38人,为改变命运改变农民身份35人,羡慕城里人生活27人,为丈夫或妻子筹集医疗费23人,为父母筹集医疗费17,找点钱还债14人,找点钱回家修房子11人,为弟弟妹妹筹集学费11人,找点钱回家娶老婆8人,学到本领后回乡更好地建设家乡4人,愿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3人,逃婚、不愿在农村成家立业2人,不愿在农村找婆家1人。
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农民进城务工的初衷是由家庭的自然经济现状和农村落后的生态生存状态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看出,农民工进城务工比较理智,并没有把城市看成是满地的黄金和改变命运的唯一所在。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城,其根本动因还
是为了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如果在城市和农村做一个选择的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自愿主动地重返乡间田园。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力度,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为统筹城乡、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以此为平台,针对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步骤,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务工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维权难等突出问题。
(三)创新农民工的政策机制
农民工问题的存在并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紧密相联。破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机制,消除制度性障碍。
1、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
充分运用现有的政策和制度,结合渝北区的实际,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一切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我们要坚持,一切有损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要坚决废除。
首先,取消歧视农民工的一些不合理政策。按2024年11月,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精神,要求各部门取消一系列附加在农民工身上的不合理收费;对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其次,落实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相关政策。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4]1号),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
再次,统筹政策和制度安排。系统研究农民工的利益保障和发展问题,2024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农民工的待遇、教育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第四,组建渝北区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为了新机制的有效运转,克服农民工维权组织分散,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简称农维会),专司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的农民工工作。
2、完善农民工利益维护和实现的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平等拥有社会权利,保障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首先,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降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政策门槛,变严格的城镇准入控制为可以衡量的多元准入指标。通过市场推动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解决部分农民工希望入住城市的问题,指导农民有序流入城市和集镇。
其次,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保障等各项利益。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和社会补偿机制,克服户籍制度的弊端,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纳入输入地管理。
3、扩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覆盖面
近年来,渝北区在改善农民工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再强调儿童接种疫苗必须持有本地户口等。但农民工在城市的长久居住,更要求政府在协调利益、配给资源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在政策选择上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维护统筹考虑,确保农民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其中,特别需要根据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突破社保的地域限制,合理调整现有的社保体系,包括提供农民工生存必须的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4、探索农村土地新政策
目前,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已经进一步降低,但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为此,在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的同时,必须解决好农民工的农村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土地撂荒。一方面,要依法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有序流转,从而使在家农民有基本的土地保障,让进城农民工能够放心的离开土地。
(四)完善农民工培训教育体系
教育培训是农民工及其子女技能习得和素质培养的基础。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提供农民工及其子女完备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确保农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
农民工子女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转型社会的实际,科学制定教育政策,全面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城乡儿童一道,共同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
2、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的劳务技能,实现农民工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劳动力输出地和用工单位要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劳务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发挥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我国已经制定的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展示自身价值,融入城市群体。
(五)加大农民工廉租房工程建设力度
目前,渝北区的相当部分农民工在农家乐打工和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渝北区有近50%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居住在出租屋或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城区的拓展,繁华路段的一般房屋租金在一路攀升,再加上水、电、气费等负担,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现在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几个人或几家人合伙居住在一起,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顺应农民工的强烈愿望,建议政府加大廉租房工程实施力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居无定所的困难。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第三篇:情系“三农”做发展推手
情系“三农”做发展推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农业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农村繁荣,是我们的意愿;农民致富,是我们的期望。
近年来,安仁党政班子科学谋划“对接珠三角,融入长株潭,建设湘东南区域中心”的战略宏图,积极推进“四县一中心”建设。安仁发展的春天到了!“三农”事业发展的春天到了!,安仁即将腾飞之际,“三农”事业即将腾飞之际,“三农”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农经人的奉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农经人正在默默地工作着,学习着,奉献着,坚守着,从平凡做起,从点滴做起,心系三农,做发展推手。
农业是个大舞台,农村是所大学校,农民是个大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农经工作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减轻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经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等。作为服务“三农”的职能部门,农经的根在农村。作为一个农经人,在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农民转身、农村转变的新形势下,必须找准服务“三农”的结合点,呼应农经工作社会化的发展态势。
曾经,农民因负担过重而叫苦连天;今天,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如释重负、喜笑颜开。党和人民赋予了我们监督管理农民负责 的神圣职责,我们倍感身上担子的沉重。“三农”无小事,我们时刻关注着“减负”的每个细节,用心守护人民的正当利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在组织实施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时,我们一面鼓励农民积极筹资筹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一面抓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增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债务。
为了让农民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用心维护农民和土地的承包关系,积极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三十多年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告别了饥肠辘辘的年代;十多年前,二轮土地承包让农民放下包袱经营土地。如今,在我们农经部门,存放着沉甸甸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每一份档案,都记录着农民承包地块的情况;每一份档案,都饱含着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每一份档案,都见证着我们为民服务的责任。
为了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盈余返利,我们大力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做人生第一大事业在日夜忙碌,不辞辛劳。
为了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民主权利,我们积极推行农村公共资产资源集中交易制度。我们肩负着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全力组织实施“四议两公开”。为了抓好惠农信息服务工作,我们起早摸黑,挨农挨户,一条条信息收集,一条条信息键入,一条条信息发送,收集的是农民的急迫,发送的是政府的关怀,收获的是我们的喜悦。
为了做好“三农”事业的发展推手,我们农经人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奏响了一支支“情系三农”的奉献曲。农经局职工阳振红,现 年五十五岁,终年累月奋斗在农经工作岗位上,虽说工资至今还没有可靠的保障,但他毫无怨言,甘愿付出,不求所获。牌楼乡农经员周显国,年近花甲,至今仍然坚守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地为“三农”事业的发展耗费青春,无怨无悔。等等等等。他们,是“三农”工作的孺子牛,是“三农”事业的铺路石。他们,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他们,也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在十二五新的征程开启之际,在党的90周年华诞之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之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农经事业新局面,为“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增瓦,为“建设湘东南区域中心”、为安仁的美好明天奉献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第四篇: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蓝海战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2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并在此次会议上针对“三农”的金融工作确定了六项工作任务: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二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三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四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五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六要加大政策支持。会议要求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当前国内银行业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产品结构、盈利模式等基本趋同,城市业务、大客户、大项目等局部市场竞争过度,“红海”特征十分明显。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和工具单一,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三农”正在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广阔的蓝海市场。在当前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农村实施“蓝海战略”,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银行加快实现经营战略转型的现实选择。
一、实施蓝海战略的迫切性
(一)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追逐“资本趋利性”,农业银行“离乡进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在:农村网点大规模撤并,“抵触”和“鄙视”涉农业务,其资金、人才、费用、工资、固定资产、信贷规模等经营资源加快向城市行转移,无论是城市行还是农村行,都是不加区分地按照一个模式、一种办法、一样的要求进行考核和管理,导致天生弱势的农村行,尽管机构和人员占比达50%以上,却不能和城市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此出现了农村行在经营资源的配置上越来越少的现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工行、中行、建行等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在城市业务中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部分地区在重点客户与产品上的市场份额还不占优势。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如果农业银行不尽快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和经营领域,将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份额逐步被侵占,或处于血雨腥风的“红海”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因此,农业银行迫切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利用在农村的优势,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价值创新途径,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的经营转型。
(二)实施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农业银行是在支农专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唯一根植于“三农”并且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三农”的历史渊源关系及机构、网络、人员和业务布局的现状,决定了农行必然成为农村商业金融的主渠道,发挥骨干作用。一方面,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农行,另一方面,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有效的金融需求,为农业银行开拓市场、加快发展创造了可供选择的空间。未来农业银行的发展动力也将来自于广阔的农村市场。
二、蓝海战略的部署
(一)强化服务“三农”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国内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中,农业银行从上级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到基层行的实际运作都淡化了服务“三农”的思想,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大方向,形成了大量撤并农村网点,对“三农”业务不愿涉足的状况。农业银行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这是全行上下都应该重新认识的问题。农业银行发展城市业务,天生就有它的劣势,这是因为农业银行长期经营的大多是“三农”业务,城市业务资源基本被其他商业银行占有,要想从中分得一块“蛋糕”,就得花数倍于竞争对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之责,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根植于“三农”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它的发展也受益于“三农”业务,且有着多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全行上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社会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全行上下只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发展“三农”业务,就能使“三农”业务成为农业银行新形势下新的增长点。
(二)精准定位,突出重点。从客户定位看,要重点选择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企业;重点扶持具有成长性、有还款来源的县域中小企业;重点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以及农业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从区域定位看,要以县域为基础,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有效缓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以县域和中心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同时全面发展中间业务并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培育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扎根农村,加大投入,提高综合服务。农行要立足农村,通过支持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联动发展。在经济基础雄厚、市场体系完善、产业机构合理、竞争力强、城镇化水平高的经济强县,显然农行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客户,以及农业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全面营销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打造全能型县支行。在经济较发达,个体私营经济活跃,居民理财意识较强的地区,要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本外币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业务,重点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创建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品牌。在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的特色资源县,要重点围绕特色资源开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优势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发展业务,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企业资产业务。在具有独特产业优势,已形成明显产业聚居区和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县,围绕特色产业,绩效居前的企业、特色资源产业集群,县支行可采取集中公开统一授信方式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群的信贷需求。在经济贫困、缺乏特色资源且业务量较小的地区,支行可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合作,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创新业务担保方式。根据农村不同的特点,扩展押品的范围,开办有价证券、仓单、提货单、存单、应收账款等资产支持贷款品种,探索林权质押贷款、依据订单发放支农贷款,应用个人信用卡分期付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源等。
(四)改进服务“三农”的信贷审批制度。根据“三农”和农村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缩短决策链条,推行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快推行网上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五)完善“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三农”客户抗风险能力不强导致“三农”金融业务风险高,容易产生不良资产,并且“三农”客户往往难以提供财务报表等信息,“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更多地依赖对客户品行等信息的掌握和识别,从而也就更多地依赖一线信贷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此,一是要强化“风险管控”的理念,加强对贷款重点环节的风险防范,要加强贷前真实性调查,信贷人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靠看材料判定风险,贷款发放前必须现场走访,实行双人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客户品行,信用情况和经营状况,贷款发放后必须每月实地走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贷款到户、用途真实。加强贷款回收,贷款到期前及时向客户联系催收。二是要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降低贷款利率等激励政策。
第五篇:服务三农发展
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之关注农民工子女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24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2024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24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自此以后,“三农”便常常在新闻报纸中出现,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三农问题还是不断的向外拓展,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农民本身,同时也应该关心那些未来可能重复父辈的道路,成为农民的孩子们。一方面,在农民为了生计忙于农活时已经鲜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另一方面,农民们为了能增加收入,离开农村,离开家人,步入陌生的城市,成为建设城市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子女有的被留在农村,成为留
守儿童,有的随父母到了城市,成为城市新移民。他们在成长、教育和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一、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24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
带孩子一同来到城市的家长,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在城市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彻底脱离农民的身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长大,最后能够留在大城市,从而改变孩子们的人生。但是,事情并不像她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直接反映到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问题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
1、就学渠道。
(1)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农民工子女借读。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公办中小学师资正规、管理科学、教学条件好;是农民工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学校。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愿意把子女送往这类学校。
(2)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针对某些流出地的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情况;流出地政府经流入地政府同意;自投资金、人力;在流入地办学;吸收本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这类学校已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3)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这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就学形式;即由企业出资修建校舍;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而管理上由自己运作;费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负担;按正规学校进行管理;学生需交纳少量的借读费用。这种学校既有公立学校的优势;又有企业的支持;因而是一种较好的办学形式。
(4)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为自己的子女选择这类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是出自经济方面的原因;民工子弟学校收费要便宜得多。除了便宜;照顾农民工的工作情况也是这些学校受欢迎的原因。农民工一般早上五六点钟就把孩子送来了;晚上到七八点才来接;学校早晚都有人看管;这大大方便了农民工。但是这类学校的弊端也较多。如①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较差;有的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没有一个人有过从教经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②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人身安全保障。③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使办学者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这类学校属于应规范管理的范围。
(5)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在家乡接受教育为主。根据抽样调查;有65 %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
(6)少数农民工子女失学在家。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的首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其次;家庭的贫困是农民工子女失学的又一原因。、失学率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24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其次是师资。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公立学校、部分民办学校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政府设立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具有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的学历;也都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过;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还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文化娱乐设施等。它们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良莠不齐。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与之相比;差距极为明显;其状况极不容乐观。据对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的校舍、课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废弃的厂房;厂房在改为校舍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建;安全设施的功能上需要调整;这是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教室面积过小;学生过度拥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其他设施也因陋就简; 同时;城市的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文化教育场所设施和各种信息、科技、人文资源等无疑都给流动儿童提供了直接的受教育的机会和素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对城市的教育环境普遍是满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满足的。这种满足感不是来源于与城市儿童的比较;这点他们不敢奢望;他们比较的对象是在农村的就学儿童。正如有家长表示;在城市里就算第二、第三课堂孩子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在老家普通话都没普及。从中也可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城乡教育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农村儿童教育环境的状况极不容乐观。
学业成绩。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中;在学业状况上大部分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公立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学业成绩进步较为明显。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限制;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学校都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课程;学校教学只是停留在“识字教学”和“扫盲教育”的层次上。如广州市某区在教学督导中发现有些学校课堂教学不合格率竟达75%。
最后是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外来民工子女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的极其悬殊的差距;切身体验到父母的无能为力;这种强烈的落差再与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受到的排斥和歧视相结合;这很容易就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加强、认同上的危机;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并可能引发反社会的行为。据调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相同年龄段的受教育学生中,农村学生也占大多数。而在这个群体中,约有百分之二十是属于以上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在三四十年后,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中将有百分之二十是现在的留守儿童或城市移民儿童。但是就目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父母移民带给他们的心理问题来看,似乎很难保证他们中不会出现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人物。由于所占比例太大,这个问题让人无法去忽视它,我们不由得开始担心,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社会发展状况堪虞啊。
因此,这些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变成了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义务教育
制度应该进一步的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进行普及。另外,在这一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减免特困学生的学杂费。
2、完备农村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农村教师的心理学培训,以便老师们能为孩子们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3、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提供绿色通道。大部分入城的农民工子女都没有办法获得当地的户口,而这一点严重影响孩子的城市中的学习。每年小学入学时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在为无法给孩子报名而发愁。还有高中入学和高考的区域限制都给这些家长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4、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女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相关教育部门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其达到和公办学校同一水平的教育质量。
5、规范课堂内部的平等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教学公平。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而不应该厚此薄彼。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
青年人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发展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教育将直接决定国之栋梁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教育对国家的前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国家教育制度,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我们的青年一代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成为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