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女竞选的自我介绍范例[★]三号文库
- 美女竞选的自我介绍范例[★]三号文库
- 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民俗学考研真题三号文库
-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号文库
- 军队征文三号文库
- 县领导春节电视讲话稿三号文库
-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强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三号文库
- 浅谈如何促进人民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三号文库
- 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三号文库
- 浙江宁波、温州、台州考察报告三号文库
-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三号文库
- 高管招聘的建议三号文库
- 中学交通安全教育讲话稿三号文库
- 睢宁县中医院喜获“人民满意医疗卫生服务窗口”荣誉称号三号文库
- 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三号文库
- 运行办2024年工作总结及明年打算三号文库
- 2024年高考作文北京卷:作文试题(5篇范例)三号文库
- 人生哲理的人生短句三号文库
- 人防办主任2024年述职廉政报告5篇三号文库
- 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精选5篇)三号文库
-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摘要三号文库
- 青岛市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三号文库
- 12月以来获批电力投资项目超150亿元三号文库
- 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细则(五篇范文)三号文库
- 在全省督查内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小论文三号文库
- 四月有奖征文:一滴水的哭诉[合集5篇]三号文库
- 公关礼仪之11介绍与握手三号文库
- 关于2024年全市服务业和沿江开发工作思路的初步考虑[精选多篇]三号文库
第一篇:第十一章国家预算和决算案例
第十一章国家预算和决算
11.1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作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6月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决算的报告。谢旭人说,202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汇总中央和地方决算,全国财政收入61330.35亿元,比2024年增加10008.57亿元,增长19.5%,完成预算的104.9%;全国财政支出62592.66亿元,增加12811.31亿元,增长25.7%,完成预算的102%。中央财政收入33626.93亿元,增加5014.98亿元,增长17.5%,完成预算的103.4%;中央财政支出36334.93亿元,增加6574.98亿元,增长22.8%,完成预算的102.5%;安排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92亿元以备以后使用,支出总量合计36526.93亿元。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控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数额之内。
报告显示,中央财政去年各主要收入项目中,除证券交易印花税仅完成预算的48.8%之外,其他项目全部超额完成预算。谢旭人介绍,证券交易印花税未完成预算主要是受去年股票市场低迷、降低税率及单边征收的影响。
报告显示,去年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分别为13497.76亿元、2568.27亿元、232.1亿元,分别完成预算的100.7%、104%、103.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7391.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7.8%,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7173.55亿元、2234.23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110.1%。此外,车辆购置税989.8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2%,关税1769.95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
谢旭人指出,今年下一阶段,中央财政将狠抓增收节支,将在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础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收入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增长。“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和出国(境)经费。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全面推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谢旭人强调,今年下一阶段,中央财政将在认真落实各项重大财税政策措施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资源税改革,调整和完善消费税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制度。
资料来源: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作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N].中国财经报, 2024-6-25 简要分析:历年的中央决算报告都清晰地说明了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指出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问题及今后财政预算管理的重点。
思考题:请对比2024年财政预决算数字,分析财政收入、支出变动的具体因素。
11.2 财政透明度仅20分 预算法需修订
2024年3月6日,广州日报、搜狐财经联合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在此次两会上,蒋洪提交了一份提高财政透明度的提案。在这份提案里,蒋洪指出,我国当前财政管理中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信息不公开,缺乏透明度。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
据蒋洪介绍,课题组做了一个研究项目,对我国三十一个省级财政透明度进行了评分和排序。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数百名学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各省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财政厅提出信息公开申请,并通过对政府网站和出版物检索来收集财政信息。结果表明,在这项研究所设定的113项基本财政信息中,公
众能够获得的信息平均为22项,仅约为所调查信息的五分之一。因此,如果以100分为满分的话,我国财政的透明度总体情况大约为20分左右。根据蒋洪的这个“名次表”,排在第一位的是福建省。其次是内蒙、安徽和北京,再次是辽宁、江苏、天津。最高分折合为百分制是62.7分,最低的省份为15分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该项评估所采取的是一种要求非常低的评判标准,调查只考察财政信息是否能够获得,没有考虑这些信息的规范性、真实性与及时性,也没有过多地涉及信息细节。也就是说,即使按最起码的标准来衡量,我国财政透明度也处在极低的水平上。
蒋洪认为,预算法需要修订。预算法的目的就在于制定一种规则,使得公共资源的筹集和使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保证效率和公平,防止浪费和腐败。但现行的预算法没有对财政信息的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公众的社会监督无从谈起,人大的审批和监督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使得该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在新的预算法中规定政府财政必须公开透明,财政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蒋洪对财政信息的公开做出具体建议:公民以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财政信息;财政信息的披露应覆盖所有公共基金,包括一般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各专项基金以及国有企业基金;财政信息应包括各类公共基金的收入、支出、余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构成,以及与上述内容相关联的统计和说明;财政信息公开的详尽程度和信息公开的时间以满足公民以及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为原则;财政信息应以对信息需求者来说最便捷、获取成本最低的方式,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予以公布;所公布的财政信息必须符合公认的政府会计和统计规范。
资料来源:祝慧.政协委员蒋洪:财政透明度仅20分 预算法需修订——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EB/OL].搜狐财经网,2024-3-7
简要分析: 2024年,中国财政赤字将扩增至9500亿元,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高值。巨额赤字支出如何使用的、实际使用是否具有效率,公众应当具有知情权。我国当前财政管理中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信息不公开,缺乏透明度。当前财政预算改革,应突出财政的透明度,规定政府财政必须公开透明,财政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让预算能够使社会公众看得懂,也能够看得清。
第十二章预算管理体制
12.1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府机构分联邦、州、地方三个层次,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财权,实行分别立法、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的财权划分方式。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享受各自的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税款征收管理的权利。三级政府各自行使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及执行权,这使得美国形成了统一的联邦税收制度和有差别的州和地方税收制度并存的格局。各级政府都有一些属于自身的税种,且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主体税种。联邦政府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国内消费税、遗产税、关税和赠予税,其中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州政府的主要税种有销售税、州的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等,其中以销售税为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有财产税、地方政府的销售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各级政府也同时采用共享税源、税率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
参考资料: 哈维·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简要分析: 由于事权划分清晰,使美国各级政府财权明晰化与各级财政的独立性具备了前提条件。美国的这种同源课税、财源分享的划分财政收入方式,在世界各国的财政体制中具有其独特性,对我国政府间财权的划分有很大启示。也就是说,我国政府间财权划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既要以事权划分的清晰为前提,又要以法制的健全、税制的完善为基础。
思考题: 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政府间的财权划分?
12.2财税改革应让地方有可靠收入来源
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1994年改革的结果,对于几个最大的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割结果是:增值税的75%归属中央,25%归地方;中央企业所得税归中央,地方企业所得税归地方;营业税全部属于地方。这个划分,无论从当时实际,还是十几年的运行实践看,都基本符合事权和财权、财力相符合的原则。
所以有中央税和地方税之分,是因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有其独立性,中央财政提供全国性公共物品,诸如国防、外交、跨流域治理等。而地方财政提供地方公共物品,特别是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公共安全等。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的依据是各自的事权。根据这样的基本原则,地方财政也应该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地方财政必须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的另外原因在于,根据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无权举债。所以,如果地方财政拮据,入不敷出,又不能举债,就不能避免其从非正规渠道获得收入。最近几年各地城市房屋价格明显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得大量收入,这个收入成为房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各种名目的乱收费虽经多方治理,成效并不明显。财政这种乱象的根源,就在于地方财政从正规渠道获得的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差距明显,而且一般省级行政区域比很多国家都要大,需要地方政府承担的职责,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根据事权与从财权、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地方的财权应该适当加强而不是相反。财税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在于地方财政的自我保证能力的提高。虽然中央财政的转移制度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特定级次的财政,必须要有自己的平衡能力。否则就不会有主动服务的动力。
简要分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税改革的各项传闻不断见诸媒体。两大部委,财政部的财科所以及发改委的宏观经济研究院,提出了它们的财税改革方案。虽然财政体制改革模式还在制定中,但改革应兼顾地方的合理财权和财力的要求,实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猜拳和事权的匹配仍是改革的主旋律。
资料来源:王福重.财税改革应让地方有可靠收入来源,上海证券报,2024-05-16 思考题:你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第二篇:国家预算的决算
国家预算的决算
决算是指对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包括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个部分。编制决算可以总结预算中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反映当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供国家决策时参考。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后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具体事项由国务院财政部门部署。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应当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
国务院财政部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各级政府决算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
第三篇:国家预算 案例
第九章
国家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概念及组成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9.1:2024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1927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2022.25亿元,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支出2222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972.63亿元,增长9.7%。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进一步下降到1.5%。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600亿元,比2005年减少200亿元(其中取消代地方政府发行国债1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35568亿元,比2005年同口径增加2954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安排,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5423.38亿元,增加3795.4亿元,增长12%;全国财政支出38373.38亿元,增加4665.36亿元,增长13.8%。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安排12%,一方面是考虑了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标,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各种减收因素。
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着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支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加强政权建设。
根据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狠抓税收、非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确保落实“五个统筹”需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实施新的政府收支科目,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狠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
分析:这是有关我国国家预算的案例。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收入在取得之前和财政支出在分割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统一性、可靠性、性、法律性等特点。
从2024年国家预算来看,保持收支稳定增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政策重点是:着力调控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
思考题:2024年国家预算实施的背景。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从形式上看,由一系列特定的表格组成,如经费预算表格、资本预算表格等。从内容上看,反映了政府收支的范围、方向和政策。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依据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一级预算的原则,我国存在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预算,每一级政府就其预算向该级人大作预算报告,寻求该级人大批准,并向上级人大备案。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和法律性的特征。
第二节 国家预算的类别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9.2:建复式预算体系 用制度管住干部
2024年4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有期徒刑7年。李达昌主要问题如下:
绕过了组织评估考察程序,力排众议大胆拍板,让问题商人、诈骗嫌疑犯丛钢及其公司对中川国际实施资产重组,将国有资产和上亿元财政专项拨款置于危险境地。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李达昌在女儿等人的撺掇下,擅自批准中川国际挪用财政部下拨的429万美元专项资金(中川国际参与建设乌干达水电项目,国家财政部拨出1亿元用于援外项目赔偿风险准备金,专款专用),致使近38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187万元)的损失无法追回。
观点:李达昌所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并不是纯粹的财政资金。从来源看,是财政部把这笔资金划拨到中国进出口银行,这是财政资金。可是,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把这笔资金贷给“中川国际”公司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笔贷款。从李达昌的角度来说,他批准转移用途的是贷款资金,而不是财政资金。这笔贷款是政策性贷款,有四川省财政厅提供担保。对四川省财政厅来说,如果“中川国际”公司日后还不上这笔贷款,省财政厅则要承担还款责任。
这反映出我国财政部门、国企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国有资本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建立问题。作为四川省主管财政的副省长,李达昌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是专项贷款,这本身是错误的。
分析:复式预算是针对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支出范围扩大、支出种类增加的“复杂”情况而产生的。为了控制越来越多的赤字、借债、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而设置的复式预算,对不同的收支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不同类型的资金要有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办法,要根据政府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同去向,进行分类控制,复式预算体系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复式预算体系。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立复式预算体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这一体系,但该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这一事件还反映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潜规则。实际上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都是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和副手支配使用的,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又花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些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的签字使用权都有一个既定的默契。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我国还缺乏一个刚性的规则,大多都是在潜规则下操作出来的。
这件事不能归结到个人品质问题上。世上没有圣人,也没有超人,都是凡人,关键是要看在什么制度环境下。在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的人采取的是“经济人假设说”,认为在公共领域,人都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欲望,并会在一定条件下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基于这样的假设,西方国家都在制度上对公共领域的人,尤其是对公务人员有了很好的制衡措施,他们很少有恣意而为的空隙。而在我国则是“公仆假设说”,假设公务员就比普通人道德高尚,没有从制度上加以有效的制衡。“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保护干部,没有好的制度,任何人都有可能变坏。
思考题:怎样的预算制度安排可以避免李昌达案件的发生?
(二)案例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何谓零基预算?我国的传统预算模式是一种基数预算,每一年的预算决策都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之上增加一定的数额,预算基数的形成和增量的决定都主要是依赖于政治上的讨价还价。由于基数的存在,使得公共预算很难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理论上讲,零基预算要求政府支出机构每年都为它的全部预算进行辩护,预算基数不再理所当然地成为下一个预算进行预算决策的基础。因此,这种预算模式被称为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改革。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试验零基预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预算改革,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被视为一种最佳的预算编制模式。2024年以来在地方一级开展的部门预算改革为零基预算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因为,部门预算改革要求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而且强调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各个部门的预算。
零基预算对于政府的预算过程有积极的影响。首先,根据零基预算的逻辑,开始砍掉一些构成原来预算基数的支出项目,例如,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专项经费、领导人批条子形成的专项经费、一次性的专项经费、不属于本级政府事权范围内的支出。其次,在专项经费领域建立项目库有助于零基预算的有效实施,而且对于各个支出部门预算要求的形成构成了某种制约,使得支出部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申报专项经费、甚至“编造”项目来套取经费。
零基预算改革的局限性。首先,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主要是通过下控制数的办法来控制部门的预算编制,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基本的预算框架。在控制预算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用于专项经费决策。我国目前的部门支出主要分为3类: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零基预算主要适用于专项经费。“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标准,专项经费按排序。”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支出部门为了确保部门的正常运转,通常会从专项经费中挪用经费来弥补公用经费的缺口(称为“吃专项”),这极大地限制了零基预算的效果。
其次,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政治和行政体制上的制约。其一,目前我国的某些地方政府政府职能和目标不明确,很难对预算进行真正意义的排序。其二,预算分配权上的分散,某些专项经费的分配权仍然掌握在财政部门之外的一些部门手里,仍然没有纳入部门预算改革的框架。这就意味着,某些专项经费实际上是不受零基预算过程影响的。其三,我国地方政府预算中领导人批条子、打招呼影响预算决策的现象仍然继续存在,各种非正式预算制度盛行。政治权力的非正式安排将会干扰零基预算的排序过程和排序结果,从而使得零基预算无法真正进行科学的排序。其四,体制上的制约还体现在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没有与部门预算改革相配套。对于某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的部门来说,公费医疗支出已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吃专项”就是不可避免的。
分析:我国预算分配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基数加增长的做法,基数的形成是非常不合理的。首先,部门预算一直缺乏自主权,它必须执行中央的政策,中央的政策文件构成政府各个部门预算基数的基础。其次,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原因,政策制定权被分散到各个“政策领地”,围绕着各个政策领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官僚部门,各个政策领地的领导都要求在资金分配中有发言权。
财政部门希望通过零基预算来审查过去在基数加增长的模式下形成的不合理的预算基数,使得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科学,增进资金配置的效率。部门预算改革为财政部门将资金
分配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创造了机会,而零基预算则进一步为财政部门提供了对各个部门的预算决策进行控制的工具。
在我国零基预算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预算框架,基本的预算框架是一种控制预算。在控制预算的框架内,零基预算主要被运用于专项经费的决策。这意味着,零基预算只能影响预算支出中一部分支出的决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零基预算的影响范围则更小。即使在该领域,由于财力紧张、政治与行政体制的制约等因素,零基预算并没有改变预算过程。零基预算是否改变了预算结果也是值得怀疑的。总之,零基预算主要变成了财政部门控制支出部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方式。
思考题:零基预算在我国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分类方法有两类:
1、从预算形式差别的角度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
1、以计划指标确定方法的角度分为: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第三节 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预算审查,就是对政府如何花钱的监督,就是要为13亿中国人看好“钱袋子”。
预算要“闯六关”。从会前两次初审,到大会期间代表审阅、财经委审查,从主席团会议通过审查结果报告,到大会最终表决,国家预算要在全国人大“连闯”大大小小六道“关口”,才能最后得到批准。
按法律规定在人代会召开的1个半月之前(202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初步方案的汇报,并向财政部书面提出了对预算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财政部据此进行第一次修改。
大会召开的一个月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又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的汇报,并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每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在代表们对预算进行审查的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在对预算草案进行又一轮的审查,并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向大会主席团提交了审查结果报告。大会主席团今天的表决结果,使国家财政预算迎来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大会表决。
预算监督实现由程序性审查向实质性审查的转变。财政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监督的细则,各级人大对财政预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基本上是程序性的。
有鉴于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8年12月成立预算工作委员会,作为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协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承担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决算、预算调整和监督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19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计报告揭露的一些政府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用于投资、购置办公楼和宿舍甚至炒股等问题所震惊,呼吁通过立法手段,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后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对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预算制度改革,增强了监督的可操作性。到2024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部门预算从最初的几个扩大到35个,160多个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编制了部门预算。
按惯例,每年6月,全国人大财经委都将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审计署和财政部的有关汇报,对上一年的财政决算进行初步审查。随后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也将听取和审议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上一年的中央决算。听取审计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报告后,要求年底前国务院将有关问题的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有754人次受到惩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9日在向大会做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也指出,2024年要重点监督财政收支、赤字和国债规模、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情况,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开展工作。
分析:这是有关国家预算审查和监督的案例。看好13亿中国人的“钱袋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重要职权之一。国家预算在审批之前称为预算草案,通过人大代表对预算草案进行充分的审查、修改和监督,大大提高了预算草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使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更加物有所值,最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之后的国家预算具有法律效力,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预算规定的收入任务,必须保证完成,做到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库;预算规定的各项支出必须及时的拨付。要加强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预算审计是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思考题:为什么要加强国家预算的监督?如何使国家的钱花得物有所值?
(二)案例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24年中央决算(草案)》
2024年7月12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布了对2024中央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的审查结果,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批准《2024年中央决算(草案)》。
审查报告称,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2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202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是历年中最好的。
同时,财经委员会也提出了中央预算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央预算编制、执行方面有些仍然不够规范,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事权划分和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财政隐性债务问题不容忽视等。
财经委员会肯定了审计署对预算执行情况依法进行审计后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认为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
落实。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进行整改,在2024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财经委员会还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主要包括:界定和完善部门预算中基本支出的范围和标准,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解决医疗、医药单位财务收支中的问题,严格禁止学校违规收费,落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划转等。此外,财经委还建议进一步推进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改革,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财经委员会提出“应逐步提高中央基本建设预算年初分配到项目的到位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建设预算管理事权,相对固定的属于地方一般公共事业发展项目投资,应当纳入地方预算”的建议,希望地方的事情真正由地方去管理,即使是中央财政拨款的部分,也是把款项划给地方,由地方统一支配。而目前基本建设审批和决策权都在国家发改委,这项改革意味着发改委将基本建设的一定权力下放。
分析:这是一个有关国家决算的案例。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的最终结果,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的总规模,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国家预算收支数与国家决算收支数可能会有一些出入,国家预算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计划性,而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它的准确性。如果国家预算收支数与国家决算收支数相差太大,就意味着国家预算编制的失败。但决算草案与当初的预算略有出入是属于正常现象,从2024年中央决算草案看,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2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说明202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的事权应该与财权相适应,地方的事情应真正由地方去管理,中央财政拨款划给地方的部分也应该由地方统一支配。
思考题:国家预算与国家决算的关系如何?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及决算三个环节。我国当前包括5级预算:中央、省、市、县、乡镇。国家预算法于94年8届人大通过,于95年1月1日实施,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常委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权限。国家预算预算程序可概括为“单位预编、财政审核、政府批准、人大审批”。
第四节 非税收入改革
一、案例分析
案例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潘承祥 现状。目前,占地方财政比重相当大的非税收入管理还比较混乱。尽管实行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但多年来一些省份未纳入管理的非税收入还是占到了总非税收入的60%-70%,财政对这方面资金的监管十分困难。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2024年,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规模更是超常增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提高。安徽省安庆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连续多年在50%以上,望江县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更高达55%。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非税收入管理,并建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将其作为整个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的非税收入,一般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0%左右。在加拿大,非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6.8%,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7.5%;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20%以上来自非税收入。
问题。当前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非税收入总体规模偏大。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联邦)非税收入、省(州)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10%以下和10-20%相比,我国中央非税收入、地方非税收入约占本级财政收入15%和45%的比例明显偏高。
2、非税收入管理政出多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均由财政部门集中管理非税收入。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相对分散。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分别由中
央和省两级财政、价格部门牵头审批。政府性基金按规定应当集中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审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越权审批现象时有发生。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有相当一部分由其他部门为主负责管理。财政部门内部缺乏非税收入牵头负责机构,容易形成管理脱节。
3、非税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中央审批的收费项目有10%未纳入预算管理。按有关规定,土地出让金收入应当全额缴入国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未缴入国库。其他按照规定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执行情况也不理想。一些已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存在与执收单位利益挂钩现象。
4、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建设滞后。我国在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至今尚未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或行政法规,《预算法》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基本不涉及非税收入管理。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湖南、河南、安徽、四川等颁发了《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或《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但是没有全面涵盖非税收入管理内容。
建议。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一)确立非税收入的新理念,加大政策研究和宣传力度。
(二)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我国非税收入由财政部门的基建、农税、工交、国资等有关业务部门(司/处/科/股)分散征收,有些是委托有关部门和单位代征,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机关负责征收管理(除少数已经成立了非税局的省份以外)。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明确征管权限,专司非税收入征管,做到“统一征收机构、统一征收政策、统一征收票据、统一征管办法”。
(三)利用财政改革创造的条件,继续深化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制度。对非税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把单位所有收入全部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实施“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为核心的管理解决方案。
(四)要进一步规范票据管理。企业单位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执收执罚的收入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有利于防止执收执罚单位串用票据,截留坐支财政性资金的违纪行为。有的地方成立了票据监管中心,加强票据管理与监督。
(五)加大投入,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要充分利用“金财工程”网络化来进行非税收入管理。抓紧设计,加快有关非税收入管理的报表系统、基数数据库以及检索、查询、分析等信息系统建设,同时选备必要的人员提前进行培训,为技术支持提供人才保障。
分析:2024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要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财政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依法行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
本案例主要涉及我国非税收入现状、问题及其改革方向。非税收入主要是各项政府收费问题。世界各国政府收费收入占整个国家收入的比例较低,收费的种类也较少,主要有使用费、规费和少量杂项收费。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上不规范,收费占我国各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多。这一问题在地方财政中表现尤为突出,而且目前大量的地方非税收入并未纳入国家预算,亟需进一步清理整顿。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也是建立完善我国部门预算的前提条件。
思考题: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二、原理综述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规定,履行管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所有权、提供特定服务或者以政府名义征收或者收取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从理论上讲,一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收费形式将部分具有明确受益主体的公共服务成本直接向受益者收取的收入;二是为了校正或制止具有外部负效应的行为,通过惩罚性收费和罚款等方式取得的收入;三是凭借国有资产(资源)所有权,通过资产(资源)收益的形式取得的收入。因此,从取得收入的依据上讲,这部分资金的取得无不以国家的公共权利或所有者权力为依据,凭借这些权力取得的收入当然属于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五节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9.7:江苏盐城:认真实行部门预算 创新预算管理机制
改革背景。传统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着财政预算职能的发挥,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全国人大在1999年提出细化预算编制、编报部门预算的要求,中央部门和我省省级机关先后在2024年、2024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改革,较好地消除了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存在的弊端。一是形式突破。由传统的按支出功能编制的分散预算,转变为以部门为主体,编制统一完整的部门预算,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二是内涵突破。改变过去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做法,将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即综合预算。三是方法突破。预算编制方法由过去基数加增长,转变为零基预算。四是时间突破。将预算编制时间由过去的一两个月延长到现在的半年左右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并按法律规定的时间及时批复预算。五是监督突破。通过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单位的财务状况,通过部门预算编制,细化了预算项目,既便于财政部门管理,又便于人大审查监督。
改革内容。盐城市直2024年选择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等4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2024年在市直部门全面实行部门预算。按照早编预算、细化预算、综合预算的要求,2024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从2024年7月份启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财政收入和各部门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和事业发展相适应,各项收入安排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做到既不虚收,又按政策应收尽收。二是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严格支出预算安排顺序,确保公教人员工资性支出和国家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保证农业、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需要,国家明文规定的政策性投入、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的事项优先安排。三是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综合预算,将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组织的各项收入以及安排的各项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四是充分考虑
市直财力情况和各部门、单位当年收支因素,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确保预算收支平衡。五是按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部门预算,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做法,按预算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重新测算每一个科目、款项的支出需求。通过宣传发动、开展资源调查和经过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部门编制预算和审核汇总平衡“两上两下”编制程序等几个阶段的工作,编制了2024年市直部门预算草案,报市人大审查同意后,于今年3月初批复下达各部门执行。
改革成效。我市市直部门预算改革,经过2024年试点和2024年全面推行,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开展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各部门的编制、人员、资产及其他财政资源状况,为加强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本部门贯彻意见和增收节支措施,预算管理和预算约束意识明显增强。各部门力求按照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要求,认真排查测算,合理编制收支预算,加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力度,提高财务统管水平。各部门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对一年有多少钱,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并严格按照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
分析:部门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就是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认真编制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实行部门预算,可以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本案例主要涉及江苏盐城市直部门预算试编及全面推行的改革背景、内容和成效。盐城市直部门预算改革是在全国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和规范政府资金分配、强化预算约束的大背景下实施的,应该说,盐城市直部门也是非常认真和忠实地执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其中,零基预算确定预算收支指标的普遍实施进一步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规范,总体来讲,实施效果良好,也为下级部门和其他地区部门预算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
思考题:如何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改革?
(二)案例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被媒体称作反腐倡廉又一“重大举措”的“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将从2024年1月1日起在湖南省实施改革试点工作。为此,该省成立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专门负责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目的是从制度和源头上防止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等腐败现象。
观点: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其一,“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说到底仍属于核算或支付方式上的改革,即不过是将通常的一次性支付改作多次和分笔支付罢了。并不能触及到腐败的核心层面,因为所谓的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这种机构,其职能主要是支付款项,它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所有的花钱项目从头至尾来个“一肩挑”。再说了,若果真它来个“一肩挑”,反而使权力更集中,产生更大的腐败隐患。其二,“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的采用,使得凭空又冒出一个核算局这样不伦不类的机构,又很容易造成职能管理上的混乱。因为核算局开展的工作,并不是什么新业务,而是过去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的业务的整体转移。因为按照《预算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而《预算法》第四十八条又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如今,因为实施“集中支付”,就设立了一个职能与财政部门相雷同的平行机构,那么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形成本不该有的磨擦和推诿,从而影响到行政工作的效率,更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无端浪费。其三,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方式的目的是防止截留挪用和私设“小金库”等腐败现象,而要防止腐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监督机制上的改革和完善上。
分析:这是有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案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财政支出的全程监管,财政部门能够掌握各支出部门和支出单位每一笔资金的用途,有利于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专门负责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从制度上和财务收支的运作上有明确、系统的规定,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度高,制约机制完善,政府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规范资金使用者的行为,防止利用财政资金
谋取私利。
任何一项改革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一帆风顺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触动了一些部门的现有权益,会遇到来自财政部门内部、国库、商业银行和支出部门的阻力。由于财政部门成为掌握财政资金支付的最后环节,面对千家万户支出单位及方方面面的资金用途,财政部门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责任也加大。同时对国库核算的要求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困难和问题并不能阻碍改革的步伐,只要本着一个科学、负责的态度对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不断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一定会成功。
思考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完善?
(三)案例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为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美国1761年就颁布了《政府采购法》,英国政府也于1782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政府采购文具公用局。其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我国1996年开始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目前已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广泛采用。实行政府采购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多重积极意义。政府采购在我国受到特别重视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项制度有望解决前一段普遍存在、但却一直无法有效遏止的公共支出中决策或经办人员收受回扣现象。因此,政府采购被称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阳光采购”。
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曾经寄予厚望的“阳光采购”不乏失望之声。有的批评政府采购仍然存在暗箱操作,只是更换了操作主体;有的批评政府采购是“变许多人的分散腐败为少数人的集中腐败”等等。
2024年4月国家重大项目稽查办公室通报,漳州市新门诊楼工程、成都双流机场的污水处理工程等重大项目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均发生过虚假招投标行为。
2024年6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浙江金华市益迪医疗设备厂诉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农业部畜牧兽医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政府招标采购一案。被誉为“阳光采购”的现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受到了质疑。案件虽然
胜负未定,但从媒体报道的招标过程看,招标采购程序、准入资格审查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观点(宁汇文):政府采购之所以具有防腐功能,原因首先在于采购主体分权制衡,天然存在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其次在于公开信息,公平竞争,无法暗箱操作;三是在于严格按程序运作,按标准衡量取舍,从而保证了公平公正。以上三方面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衔制,互相弥补,可以说缺一不可。
但我国目前政府采购的制度设计,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1.机构设置没有实现分权制衡。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由财政部门主管,这一点即有权力过于集中之嫌。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经费由政府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数额并不是铁板一块,按照单位编制和日常工作任务拨给的固定经费之外,一些临时性经费支出,都要向财政申请,这类申请给不给、给多少,财政部门有很大的制约力。因此,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愿意对财政部门的意见提出异议。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又出任采购主管部门,既然是主管,很难说不在管理中越位,把宏观管理变成具体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经费的大头在财政手里攥着的采购单位,岂能为一件区区之采购而因小失大。从这一点上看,采购者与管理者权力失衡,形不成制约。同时,财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在招标采购中介机构及评标专家的选择确定,投标供货商准入资格核准,招投标会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某种程度上说,财政部门对参与采购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制约力或影响力,对招标采购的全过程也都有一定的操纵力。由此可见,采购权力并没有实现分散制衡,而只是发生了转移,甚至是在转移中更加集中。而集中的权力,最便于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还有一个问题,按照目前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别设立。这本来是一个分权制衡的设计,但在实际中,相当一些地方把执行机构也设在了财政部门麾下,有的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成为一体,使设计上已然存在的集权缺陷被进一步扩大。
2.有法不依得不到有效遏止。有人把目前政府采购中出现种种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法规不健全,寄希望于《政府采购法》的出台。但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政府采购按预定方向前进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法规不健全。国家财政1999年以来先后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政府
采购合同监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这些规章虽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但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约束力比法律差不了许多,根本构不成拒不执行的理由。目前的政府招标采购主要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在前述朝阳区法院审理的诉讼案中,就存在明明有规定程序却不按程序进行的问题。
3.监督力量薄弱,投诉举证困难。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即政府参与采购各方的互相监督。二是外部监督,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这二种监督中,内部监督因为工作关联性很强,应当最容易发现问题和遏止违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资金管理职能,应当是一个最为有力的资金监督部门,但财政部门如果担任主管部门,则很可能会直接参与一些采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的现象,使监督力量受到削弱。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上的制约力,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采购单位对管理部门的监督。笔者所在单位曾经历过一次锅炉采购。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请安全、消防、环保等部门共同论证了采用电锅炉较为合适,但财政部门有关人员却参与到具体招标中,坚持让购买一种燃料没有保证的燃油锅炉,并且指定了厂家。单位考虑到以后与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关系,只好违心改变多方论证的计划。可以想见,大部分采购单位恐怕都不会为了一项采购与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个别采购单位出于对以后工作经费方面的考虑,还很可能借这样的机会取悦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以后申请其他经费铺平道路。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
一是应当进一步改革机构设置,形成管理、执行、监督机构互不隶属、没有其他制约关系的分权格局,以使各个部门、机构地位平等,互相之间敢于开展监督,从而确保制约有力,监督到位,避免一权独大。
二是应当强化法律的严肃性,对有法不依等违法行为不论是否造成后果,都要认真查处,不能因为没有后果而姑息迁就。要突出强调程序的严肃性,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和公正。
三是要加强监督力量。政府采购发生腐败行为,最终损害的是纳税人的利益,应当采用重金奖励等方式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举报。
四是应当适当采用举证倒置。当投标人举出可以成立的疑点后,法庭应当责成招标方拿出能够澄清疑点的证据。如前述朝阳区法院正的审理的案件,原告方
指控被告在采购中选价格高的商品而弃价格低的商品不合常理,被告就应当拿出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如果证明不了,就要对其深究或判其败诉。
分析:这是有关政府采购制度的案例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近年来,社会上对曾经寄予厚望的“阳光采购”的现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提出了质疑,有的批评政府采购是“变许多人的分散腐败为少数人的集中腐败”。产生这样的疑问,既非凭空臆想,也不是杞人忧天。依靠政府采购来遏止公共支出腐败,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应当解决好权力过于集中、有法不依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其次在政府采购问题上,要突出强调程序的严肃性,对违反程序的行为,无论后果如何,都要按违法行为严肃处理,通过维护程序的严肃性,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和公正;最后政府采购制度实行中要公开信息,公平竞争,加强监督力量,使个别人无法暗箱操作。
思考题:如何减少政府采购中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原理综述
1999年12月九届人大十三次会议提出《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的举措。近年来我国陆续推进了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编制部门预算是指改过去按支出功能和收入类别编制预算为按部门编制预算,具体就是单位编制包括各项财政资金的收支预算,再按部门汇总。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公共部门及所属团体对大宗商品和经常使用的商品通过公开招投标寻求供应商的制度。有利于于国家节约财政资金并提高所购商品服务的质量。具有公开、公正和竞争的特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指改过去分散由各单位支付为各预算单位设立国库单一账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同于财政根据预算安排将资金按预算级次层层下拨的方式,而由集中支付机关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按实际支出的时间和金额从国库统一支付。
第四篇:国家预算练习题[推荐]
1.(C)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A.综合法 B.基数法 C.定额法 D.因素法 2.在我国经办国库业务的是(D)
A.农业银行 B.工商银行 C.建设银行 D.人民银行 3.我国国家预算管理级次分为(D)
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
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4.预算管理的主体是(A)
A.国家 B.银行
C.事业单位 D.其他社会组织 5.预算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A)
A.编制预算 B.执行预算
C.编制决算 D.调整决算 6.我国预算采用(C)年制。
A.跨年制 B.农历年 C. 历年制 D.其他 7.现代国家预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B)
A.资产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B.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君主的经济斗争 C.财政管理的需要 D.货币的产生
8.各级总决算由同级(A)审查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A.财政部门 B.政府 C.主管部门 D.税务部门 9.现代国家预算最早产生于(C)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10.2024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基本建设支出”属于支出(A)分类的“类”级科目。A.经济 B.功能 C.性质 D.费用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预算基本建设支出是根据国家的基建计划投资额(预算内部分)确定的,主要采取(CD)两种方式。
A、借款 B、自筹 C、拨款 D、贷款 E、发债 2.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为(ABCDE)
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性 E、公开性 3.根据支出的对象的分,预算支出可划分为(AD)A、人员经费 B、基本支出 C、项目支出 D、公用经费 E、专项支出
4.我国2024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下列收入科目中属于“类”级的有(ABDE)
税收收入 B、非税收入 C、罚没收入
D、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E、债务收入 5.支出功能分类设(ABC)等级次。A、类 B、款 C、项 D、目 E、节
CDDAA CBBCA
1、CD
2、ABCDE
3、AD
4、ABDE
5、ABC 3.某基建项目为续建工程,上年该项目材料、设备825万元中,在计划可以动用的资源为565万元,上年结余为50万元,为下的储备材料等需要435万元,当年的计划投资额为8576万元。请计算计划基建支出额为多少万元?(要求写出计算公式)(8分)
解:计划基建支出额=当年基建投资额-上年结余-动员内部资源+为以后储备 =8576-50-565+435=8396(万元)
1.中国第一部国家预算为(C)年预算。A、1949 B、1950 C、1910 D、1901 2.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D)。A、政府 B、部门 C、财政 D、国家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于(D)正式实施。A、2024年1月1日 B、1999年1月1日 C、2024年1月1日 D、2024年1月1日
4.在政府预算收支的测算中,匡算的执行机构是(B)。A、政府 B、财政部门 C、部门和单位 D、人大
5.通过对预测期间影响收支变化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调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并根据基期的实际值来进行预测收支的方法,为(A)。
A、因素推演法 B、基数分析法 C、系数法 D、综合法 6.传统的功能预算由(B)编制而成。
A、政府部门 B、财政部门 C、各部门 D、各单位 7.省(直辖市、自治州)的预算草案由(C)审核批准。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D、省级人大常委会 8.预算收入缴库的唯一凭证是(B)
A、纳税凭证 B、缴款书 C、缴款计划 D、财务收支计划 9.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B)。A、定员 B、定员定额 C、定额 D、事权范围 10.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D)资金。A、单位自有 B、预算内 C、部门自有 D、财政性
三、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1.国家预算的精髓是(AB)
A、科学 B、民主 C、合理 D、合法 E、合规 2.国家预算按政府级次划分,分为(AB)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政府预算 D、部门预算 E、单位预算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包括(ACD)
A、政府收入分类科目 B、政府支出分类科目 C、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D、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E、预算支出科目
4.定员定额制度中,按定额的范围可将定额划分为(ABC)A、单项定额 B、综合定额 C、扩大衡量定额 D、公用经费定额 E、双定额 5.事业单位的耗费支出包括(AC)A、事业支出 B、上缴上级支出 C、经营支出 D、一般预算支出 E、基金预算支出 6.政府预算的编制形式有(AB)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基数预算 D、绩效预算 E、经常预算 7.我国复式预算改革的目标模式为多轨式预算,其组成主要包括(BCDE)A、资本预算 B、债务预算 C、公共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 E、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8.从世界范围内看国库体制的类型有(ABC)
A、独立国库制 B、委托国库制 C、银行制 D、代理制 E、专户制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预算收入的缴库方式有(DE)A、就地缴库 B、集中缴库 C、自收汇缴 D、直接缴库 E、集中汇缴 10.政府采购方式按招标范围分为(ABC)
A、公开招标采购 B、选择性招标采购 C、限制性招标采购 D、小额采购 E、批量采购
CDDBA BCBBD
1、AB;
2、AB;
3、ACD;
4、ABC;
5、AC;
6、AB;
7、BCDE;
8、ABC;
9、DE;
10、ABC
1、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使预算资金有序、高效运行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总和称为(C)
A、宏观管理 B、财政管理 C、预算管理 D、预算监督
2、财政预算政策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达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是指(B)
社会上所有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上所有的资金量在价值上相等。
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内可供购买的商品劳务价值总额与社会在同一时期内各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社会上所有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上所有的资金量在扣除重复后相等。社会上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与社会上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体平衡。体平衡。
3、在划分收入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对组织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其预算收入的调节方法有:(BC)A、补助金方法 B、按比例分成法 C、定额法 D、税收返还法
4、财政分配关系涉及到各个方面,但以法的形式来调整确认这些分配关系时,就形成(A)A、预算法规 B、经济法规 C、财政法规 D、税收法规
5、各级财政总决算报表的数字按内容分有:(BCD)A、预算执行数字 B、预算数字 C、基本数字 D、决算数字
6、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D)A、划分预算的级次 B、划分各级职权范围 C、预算调整的方法 D、划分各级的收支范围
7、预算执行中的预算调剂,其方法有(ACD)A、动用预备费 B、动用周转金 C、经费流用 D、预算的追加追减
8、预算管理体制中,确定预算的级次是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预算级次分为五级,是指(C)
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县级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预算、中央各部门预算、地方各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预算、市级预算、县级预算和乡(镇)级预算 中央各部门预算、省各部门预算、市各部门预算、区各部门预算和乡级各部门预算
9、各国预算都具有以下特征(ABC)A、时效性 B、性 C、法令性 D、民主性
10、规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是(C)A、财政制度 B、财政管理体制 C、预算管理体制 D、预算制度
1、C
2、B
3、BC
4、A
5、BCD
6、D
7、ACD
8、C
9、ABC
10、C
某基建项目为续建工程,上年该项目材料、设备825万元中,在计划可以动用的资源为565万元,为下的储备材料等需要435万元,当年的计划投资额为8576万元。请列出公式并计算计划基建支出额为多少万元?
解:计划基建支出额=当年基建投资额-上年结余-动员内部资源+为以后储备 =8576-565+435=8446(万元)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设置的账户体系包括(AB)。A.财政的零余额账户 B.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C.行政事业单位自开的银行账户 D.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2.国家预算具有(BC)等特征。A:分散性 B:公开性 C:法律性 D :保密性
3.现代国家预算制度最早产生于(A)A:英国 B:瑞典 C:美国 D:中国
4.国家预算按收支范围的大小分为(ABC)。A:政府总预算 B:部门预算 C:单位预算 D:企业预算
5.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如下(ABD)。
A:预算收、支两列 B: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三部分
C:经常性、建设性、资本性和社会保障四块分预算 D:类、款、项、目、节五级 6.国家预算管理遵循ABD()等原则。
A.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B.权责结合的原则 C.赤字的原则 D.收支平衡的原则
7.预算收入的缴库方式按计算依据划分为(AB)。A:按计划缴库 B:按实际缴库 C:就地缴库 D:集中缴库
8.政府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ABC)。A:预算会计 B:国库工作 C:财政统计 D:部门预算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是通过财政为单位在商业银行所开立的(B)来支付资金的。
A:单位零余额账户 B:财政零余额账户
C:单位的银行存款账户 D: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10.财政预算支出的列支基础是(A)。A:财政拨款数 B:单位实际支出数 C:银行支出数 D:银行支取未报数
1、AB
2、BC
3、A
4、ABC
5、ABD
6、ABD
7、AB
8、ABC
9、B
10、A
1.在财政管理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是(A)。A:国家预算管理 B:税务管理
C:预算外资金管理 D:政府投资管理 2.国家预算具有(BCD)等特征。A:分散性 B:计划预测性 C:法律性 D:集中性
3.现代国家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B.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的需要 C.财政分配的货币化 D.立法和行政权力中间的经济斗争 4.国家预算按政府级次分为(AB)。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省总预算 D:省本级预算
5.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设置的帐户体系包括(AB)。A.财政的零余额帐户 B.单位的零余额帐户
C.行政事业单位自开的银行帐户 D.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 6.国家预算管理遵循(ABCD)等原则。
A.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B.权责结合的原则
C.收支平衡的原则 D.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
7.我国借鉴国际惯例改革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的取向如下(ABC)。A:按部门划分 B:按性质划分
C:支出按职能划分 D:按所有制性质划分 8.(B)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预算管理办法。A:行政单位 B:事业单位 C:政府财政 D:企业
9.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B)是通过财政为单位在商业银行所开立的单位零余额帐户来支付资金的。
A:财政直接支付方式 B: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C:划拨资金方式 D:限额拨款方式
10.国家预算调剂的基本方法包括(ABCD)。A:经费流用 B:预算追加、追减 C:动用预备费 D:预算划转
1、A
2、BCD
3、A
4、AB
5、AB
6、ABCD
7、ABC 8B9、B
10、ABCD
1.为了年终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不再办理预算的追加追减、上划下划手续的时间是(B)A.11月15日以后 B.12月份
C.12月15日以后D.12月25日以后 2.1980-—1984年期间,对广东省实行的预算管理形式是(A)A.“划分收支,定额补助”
B.“收支挂钩,总额分成” C.“划分收支,定额上缴”
D.“划分收支,补助递增包干” 3.各省总决算草案,报送财政部的时间是在终了后的(C)A.一个月内
B.两个月内
C.三个月内
D.四个月内 4.我国国家预算管理级次分为(D)
A.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
B.中央、省、市三级预算
C.中央、省、市、县四级预算
D.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5.国家预算管理的核心问题是(A)
A.预算收支划分
B.收入稳定 C.保证中央宏观调控的需要
D.协调经济平衡发展 6.我国对于税收立法权的规定是(D)
A.中央税的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税的立法权属于地方,共享税的立法权属中央、地方共同所有 B.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税的立法权属于地方 C.中央税的立法权属于中央,地方税、共享税的立法权属于地方 D.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 7.全面检验国家预算管理结果的程序是(C)
A.预算的编制
B.预算的执行
C.决算的编制
D.决算的审批 8.项目监督、检查,实行(C)考评制度。A.功绩 B.工作成果 C.绩效 D.支出金额
9.(C)是各级财政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对国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反映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A.财政统计 B.国库业务 C.预算会计 D.预算平衡 10.预算管理的主体是(A)
A.国家 B.银行
C.事业单位 D.其他社会组织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现行各级财政决算表格,大体分为(BCDE)A.决算收支表和年终资金情况表
B.预算收支总表
C.预算支出明细表
D.基本数字表
E.其他附表 2.地方机动财力,主要采用过以下哪些形式(BCD)A.地方预算总预备费
B.总额分成C.分类分成 D.超收分成E.支出结余 3.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ABE)A.国家预算
B.预算外资金
C.企业财务 D.个人收支
E.银行信贷计划
4.地方预算中中央补助收入包括(ADE)
A.体制补助收入
B.结算补助收入
C.结余补助收入 D.税收返还收入
E.其他补助收人
5.国家预算收入的执行机关主要包括(ACD)
A.税务机关 B.建设银行
C.海关
D.财政机关
E.农业银行
1.B,2.A, 3.C, 4.D, 5.A 6.D, 7.C, 8.C, 9.C, 10.A
三、多项选择题
1.BCDE, 2.BCD, 3.ABE, 4.ADE, 5.ACD
1.预算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
A.编制预算 B.执行预算
C.编制决算 D.调整决算 2.预算的宏观管理主要有()A.控制总量、理顺宏观、协调微观 B.宏观平衡、微观放开、结构协调 C.控制总量、理顺机制、公平分配 D.控制总量、调节结构、公平分配 3.我国预算支出的主要形式是()
A.有偿贷款 B.无偿拨款
C.转移支出 D.亏损补贴
4.从建国初期到1970年,我国预决算支出编制一直采用的分类方法是()A.支出用途分类法 B.支出性质分类法 C.支出形式分类法 D.预算级次分类法 5.我国预算采用()年制。
A.跨年制 B.农历年 C. 历年制 D.其他
6.财政部门对交通运输部门上缴预算收入一般采用的测算方法是()A.定额法 B.分析法
C.系数法 D.比例法 7.在基本建设拨款额测算公式中,当动员内部资源大于为下储备时,拨款额与投资额的关系为()A.拨款额大于投资额
B.拨款额小于投资额 C.拨款额等于投资额
D.拨款额不小于投资额 8.代理国家金库的银行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建设银行
C.中国银行 D.国家发展银行 9.各级总决算由同级()审查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A.财政部门 B.政府 C.主管部门 D.税务部门 10.国库办理收纳预算收入唯一合法的原始凭证是()A.发票 B.汇票
C.结算凭证 D.缴款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为()
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性 2、1998年预算收支科目修订后分为()三部分。A、一般预算收支科目 B、专用基金收支科目 C、基金预算收支科目 D、债务预算收支科目
3、机构预算支出按对象划分为()两类。A、人员经费 B、公务费 C、业务费 D、公用经费
4、预算编制形式一般分为()。
A、支出预算 B、单式预算 C、复式预算 D、收入预算
5、国家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包括()
A、组织领导机构 B、管理机构 C、纳税企业 D、执行机构
1.B, 2.D, 3.B, 4.A, 5.C, 6.A, 7.B, 8.A,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D, 4.BC, 5.ABD
1、国家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次要地位 C、从属地位 D、领导地位
2、()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A、综合法 B、基数法 C、定额法 D、因素法
3、行政单位所需的合理经费由()解决。
A、单位自筹 B、预算外资金 C、国家财政拨款 D、国债收入
4、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A、定员 B、定员定额 C、定额 D、事权范围
5、项目监督、检查,实行()考评制度。A、功绩 B、工作成果 C、绩效 D、支出金额
6、预算收入执行的统一负责部门是()A、政府 B、税务部门 C、海关 D、财政部门
7、各级财政决算收入以当年()12月()31日缴入基层国库的预算收入数列收。A、12月25日 B、12月31日 C、3月31日 D、1月1日
8、()经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后,财政部即代国务院批复各省(市、区)总决算。A、国家预算 B、各部门预算 C、各级政府决算 D、国家决算
9、能够使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开来的,是公债的()A.自愿性 B.有偿性 C.灵活性 D.直接返还性
10、国家出售公债可以_____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A.增加 B.减少 C.稳定 D.加速
11、总预算的列支基础是()
A、银行支出数 B、预算拨款数 C、实际支出数 D、结余数
12、基数加增长的方法以()的预决算数为基础来编制当年的预算,重视过去预算连续性的方法。A、本 B、以后 C、以前 D、上一
13、国家预算由()的预算组成。
A、各级财政部门 B、各级政府 C、各个单位 D、各级国库
14、预算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
A、执行预算 B、编制预算
C、编制决算 D、调整决算
15、在基本建设拨款额测算公式中,当动员内部资源大于为下储备时,拨款额与投资额的关系为()A、拨款额大于投资额
B、拨款额不小于投资额 C、拨款额等于投资额
D、拨款额小于投资额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标准预算周期将每一个预算管理周期从时间序列上划分为三个标准阶段,即()A、“预算编制阶段” B、“预算审批阶段”
C、“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 D、“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
2、国家预算的效率包括()两个层次。
A、X效率 B、执行效率 C、配置效率 D、管理效率
3、预算编制形式一般分为()。
A、支出预算 B、单式预算 C、复式预算 D、收入预算
4、收支两条线的实行方式有()
A、两个账户、收支分离 B、一个账户、收入直达 C、单位开票、银行收款 D、银行开票、银行收款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A、公平B、效率 C、均衡 D、受益
1.A, 2.C, 3.C, 4.B, 5.C, 6.D, 7.B, 8.D, 9.B, 10.A, 11.B, 12.C, 13.B, 14.A, 15.D
三、多项选择题
1.ACD, 2.CD, 3.BC, 4.ABCD, 5.BC、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门 C、国家 D、税务部门
2、国家预算管理的中心是()。
A、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B、提高预算的效率 C、完成国家预算收支任务
D、对预算编制的管理
3、我国预算支出从1971年开始主要采取按()分类的方法。A、支出的性质
B、部门
C、经济职能
D、支出用途
4、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A、定员定额 B、定员 C、定额 D、事权范围
5、国家通过()筹集收入来满足经常性支出。
A、行政性收费
B、税收
C、国有资产收益
D、借债
6、复式预算的核心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预算。A、资本
B、经常性
C、支出
D、收入
7、()是各级财政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对国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反映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A、财政统计 B、国库业务 C、预算会计 D、预算平衡
8、我国预算采用()年制。
A、跨年制 B、农历年 C、历年制 D、其他
9、国家()公债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A、出售 B、买入 C、持有 D、以上A或C项
10、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资金。A、单位自有 B、预算内 C、部门自有 D、财政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预算的基本特征为()
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性 2、1998年预算收支科目修订后分为()三部分。A、一般预算收支科目 B、专用基金收支科目 C、基金预算收支科目 D、债务预算收支科目
3、部门预算支出包括()所构成的部门预算需求。A、基本支出 B、人员支出 C、项目支出 D、公务费支出
4、国家预算基本建设支出是根据国家的基建计划投资额(预算内部分)确定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A、借款 B、自筹 C、拨款 D、贷款
5、我国预算法的基本内容包括()A、国家预算级次、组成和总原则 B、预算管理职权
C、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程序 D、监督与法律责任
1、C,2、B,3、D,4、A,5、B,6、A,7、C,8、C,9、B,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CD,3、AC,4、CD,5、ABCD
1.预算收入执行的统一负责部门是()A.政府 B.税务部门 C.海关 D.财政部门
2.能够使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开来的,是公债的()A.自愿性 B.有偿性 C.灵活性 D.直接返还性 3.国家通过()筹集收入来满足经常性支出。
A.税收
B.行政性收费
C.国有资产收益
D.借债 4.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资金。A.单位自有 B.预算内 C.部门自有 D.财政性
5.2024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我国政府支出并列采用()种分类方式。A.一 B.二 C.三 D.四
6.在基本建设拨款额测算公式中,当动员内部资源大于为下储备时,拨款额与投资额的关系为()A.拨款额大于投资额
B.拨款额小于投资额 C.拨款额等于投资额
D.拨款额不小于投资额 7.现代国家预算最早产生于()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8.2024年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基本建设支出”属于支出()分类的“类”级科目。A.经济 B.功能 C.性质 D.费用 9.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是()。A.定员 B.定员定额 C.定额 D.事权范围
10.国库办理收纳预算收入唯一合法的原始凭证是()A.发票 B.汇票
C.结算凭证 D.缴款书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国家预算管理的环节包括()
A、预算编制 B、预算执行 C、决算编制 D、收支划分 E、前期准备 2.我国2024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包括()A、收入分类 B、支出经济分类 C、支出功能分类 D、收入性质分类 E、支出级别分类
3.根据支出的对象的分,预算支出可划分为()A、人员经费 B、基本支出 C、项目支出 D、公用经费 E、专项支出 4.预算编制形式一般分为()。
A、支出预算 B、单式预算 C、复式预算 D、收入预算 E、绩效预算 5.预算编制的方法有()
A、绩效预算 B、零基预算 C、计划设计预算 D、单式预算 E、复式预算
DBADB BCABD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CE
2、ABC
3、AD
4、BC
5、ABC
1.我国《预算法》从____________年开始执行。()A.1991 B.1993 C.1994 D.1995 2.()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A.综合法 B.基数法 C.定额法 D.因素法
3.下列收入中不属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的是:()A.增值税 B.证券交易税 C.资源税 D.消费税
4.预算支出按________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A.支出用途 B.国家职能 C.支出使用部门
D.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5.决定本级预备费的动用是属于______________的管理职权。()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B.本级人民政府 C.本级财政部门
D.使用该项预备费的部门
6.不管是分税制,还是分税制以前的预算管理体制,________总是划作中央预算专项收入。()
A.营业税 B.关税
C.个人所得税 D.土地增值税
7.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____________征收。()A.国家税务局 B.地方税务局 C.财政局
D.以上三局均可
8.在我国经办国库业务的是()A.农业银行 B.工商银行 C.建设银行 D.人民银行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家预算收入既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又表现为一个经济过程 B.制约预算收入规模最主要的因素是产业结构 C.预算支出效益与企业利益的衡量不存在差别 D.预算管理体制中“分灶吃饭”从1985年开始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非正常收入是指预算内一次性的,在以后内不会有的收入 B.企业所得税是指内外资企业激纳的所得税
C.在预算草案批准以前可先按上同期预算支出数安排支出
D.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在体制有效期方面没作明确的规定
1、D
2、C
3、D
4、D
5、B
6、B
7、A
8、D
9、A
10、B .新中国第一部国家预算为()年预算。A、1949 B、1950 C、1956 D、1910 2.国家预算管理的依据是()。
A、政权 B、法 C、预算指标 D、政策目标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中设置 “基本建设支出”类级科目。A、一般预算支出科目 B、基金预算支出科目 C、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D、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4.在政府预算收支的测算中,具体测算的执行机构是()。A、政府 B、财政 C、部门和单位 D、人大
5.以上年收支数额为基础,考虑财经形势和政策变化对计划预算收支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测算出计划预算收支数额的方法,为()。A、因素推演法 B、基数分析法 C、系数法 D、综合法 6.各部门预算由()汇编而成。A、一级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基层单位 D、财政部门
7.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自本级人代会批准本级政府预算之日起()日内,批复本级各部门预算。A、10 B、15 C、30 D、60 8.我国国家预算资金的出纳机构为()A、财政 B、政府 C、国库 D、银行 9.现代国库预算最早产生于()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0.我国预算管理的第一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年审议通过。A、1948 B、1951 C、1994 D、1995
三、多选题(共10题,每题2分)1.预算的类型有()
A、多年制 B、跨年制 C、一年制 D、历年制 E、两年制 2.机构预算包括()
A、公共预算 B、部门预算 C、单位预算 D、政府预算 E、绩效预算 3.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级次为()A、类 B、款 C、项 D、目 E、节
4.定员定额制度中,按定额的对象可将支出定额划分为()A、单项定额 B、综合定额 C、扩大衡量定额 D、公用经费定额 E、人员经费定额
5.按照是否属于财政性资金可将事业单位的收入划分为()A、财政补助收入 B、上级补助收入 C、非财政补助收入 D、事业收入 E、经营收入 6.预算编制方法有()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基数预算 D、绩效预算 E、经常预算 7.我国传统的复式预算为双轨式预算,其组成包括()
A、经常预算 B、资本预算 C、经常性预算 D、公共预算 E、建设性预算 8.我国预算支出的拨款方式有()
A、划拨资金 B、直拨资金 C、限额拨款 D、转拨资金 E、间接拨款 9.我国传统的预算收入缴库方式有()
A、就地缴库 B、集中缴库 C、自收汇缴 D、直接缴库 E、集中汇缴 10.预算调剂的方法有()
A、动用预备费 B、预算追加追减 C、经费流用 D、预算划转 E、预算调整
1、BD;
2、BC;
3、ABC;
4、DE;
5、AC;
6、CD;
7、CE;
8、AC;
9、ABC;
10、ABCD
第五篇:2024年国家预算
一、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国财政收入117209.75亿元,比2024年(下同)增长12.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119909.75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5712.25亿元,增长15.1%。加上中央财政用超收收入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4.15亿元,以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024亿元和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13.35亿元,支出总量为127909.75亿元。全国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8000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132.4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4%,增长9.4%。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58832.42亿元。中央财政支出64148.27亿元,完成预算的lOO%,增长13.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764.8亿元,增长13.6%;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383.47亿元,增长13.7%。加上用超收收入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4.15亿元,支出总量为64332.42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与预算持平。2024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77565.7亿元,控制在预算限额82708.35亿元以内。
地方本级收入61077.33亿元,增长16.2%。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45383.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106460.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06947.45亿元,增长15.3%,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024亿元和结转下年支出13.35亿元,支出总量为108960.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差额2500亿元。
2024年中央预算收支执行具体情况如下:
1.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
国内增值税19678.47亿元,国内消费税7872.14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4796.41亿元,关税2782.74亿元,企业所得税12082.18亿元,个人所得税3492.61亿元,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10428.88亿元,非税收入2848.78亿元。
2024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212.42亿元,按照有关规定,车辆购置税超收用于增加公路建设支出28.27亿元,其余184.15亿元超收收入全部用于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留待以后经预算安排使用。
2.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教育支出3781.5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5.7%。科学技术支出229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增长12.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94.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增长18.9%。医疗卫生支出2024.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6%,增长1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53.7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增长22%。住房保障支出2601.6亿元,完成预算的122.9%,增长44.6%。农林水事务支出5995.98亿元,完成预算的109.2%,增长 25.3%。节能环保支出1998.4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增长23.1%。交通运输支出3969.2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3%,增长20.3%。国防支出6506.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1.5%。公共安全支出1880亿元,完成预算的102.9%,增长10.9%。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执行情况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383.4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6%,增长13.7%。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37517.01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36069.04亿元。其中: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313.44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增长5.8%。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3354.63亿元,完成预算的88.1%,增长8.1%。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34203.57亿元,下降10.5%,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3893.87亿元,下降10.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418.19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572.84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479.66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02.01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49.87亿元。
(四)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有关情况
按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努力做好并不断改进财政工作。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营改增试点由上海扩大到北京等9个省(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达到1075亿元,比2024年增加300亿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2024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按期偿还。清理化解基层政府性债务取得明显进展。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按规定向社会公开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预决算,在公开“三公经费”2024年财政拨款决算数和2024年预算数的同时,还公开了相关实物量信息,公开的内容更加细化、时间相对集中、格式基本规范。
回顾过去的5年,财政发展改革呈现新的面貌。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发挥,2024-2024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累计约43.4万亿元,年均增长18%;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累计约46.37万亿元,年均增长20.4%。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5年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3以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和共性技术研究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力度,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年累计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比前个5年增加2.92万亿元,增强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5年累计1.14万亿元,年均增长24.1%;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实施再分配,中西部地区人均公共财政支出水平大幅提高。财税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不断加强。
二、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财政工作和预算编制总体要求
2024年财政工作和预算编制,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要点
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24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收入60060亿元,比2024年执行数(下同)增长7%;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合计收入总量为6106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69560亿元,增长8.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203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
移支付48857亿元;中央预备费500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比2024年增加30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91208.35亿元。
地方本级收入66570亿元,增长9%,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488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1542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17543亿元,增长9.9%,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384亿元,支出总量为11892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差额3500亿元,国务院同意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并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财政收入126630亿元,增长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2763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38246亿元,增长10%,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384亿元,支出总量为139630亿元。收支差额12000亿元,增加4000亿元,赤字率为2%左右。
2024年中央预算主要收支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1.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
国内增值税20950亿元,增长6.5%;国内消费税8550亿元,增长8.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5875亿元,增长7.3%;关税2970亿元,增长6.7%;企业所得税13123亿元,增长8.6%;个人所得税3815亿元,增长9.2%;车辆购置税2426亿元,增长8.9%;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11110亿元,增长6.5%;非税收入2755亿元,下降3.3%,主要是取消和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2.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教育支出4132.45亿元,增长9.3%。科学技术支出2529.91亿元,增长1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40.54亿元,增长9.3%。医疗卫生支出2602.53亿元,增长2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50.81亿元,增长13.9%。住房保障支出2229.91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5.3%,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4.3%。主要是上年预算执行中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一次性增加了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的投入,同时2024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量减少。农林水事务支出6195.88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2.8%,比上年执行数增长3.3%。主要是上年预算执行中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一次性增加了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型病险水库和中小河流治理等方面的投入。节能环保支出2101.27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8.8%,比上年执行数增长5.1%。主要是上年预算执行中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一次性增加了建筑节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交通运输支出3973.86亿元,增长0.1%。国防支出7201.68亿元,增长10.7%。公共安全支出2024.37亿元,增长7.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50.58亿元,增长1.5%,增幅较
低主要是落实中央有关规定,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8857亿元,增长7.7%。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4538.35亿元,增长14.3%;专项转移支付19265.86亿元,增长2.5%。
4.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
2024年初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069.78亿元,执行中用超收收入补充184.15亿元后,年底余额为1253.93亿元。2024年初预算调入使用1000亿元后,剩余253.93亿元。
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24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5712.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6%;用在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7150.03亿元。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和“三农”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民生和“三农”支出不是单独的预算科目,为了便于审议,将与民生和“三农”相关的支出项目综合反映出来,因而存在一些交叉重复。
(四)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619.13亿元,增长9.2%。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81.02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4400.15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400.15亿元,增长31.2%。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564.01亿元,增长17.9%;对地方转移支付1836.14亿元,增长55.7%。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33137.02亿元,下降3.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7404.01亿元,下降3.9%。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836.14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34973.1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4973.16亿元,增长3.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046.04亿元,下降1.3%。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36756.15亿元,下降2%,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81.02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7537.17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37537.17亿元,增长4.1%。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011亿元,增长4.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083.11亿元,增长16.5%。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58.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58.4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569.4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2.1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1641.5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641.51亿元。
首次正式编制了202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社会保险法已明确的各项基金。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828.78亿元,比2024年预计执行数增长
9.9%,其中保险费收入24663.72亿元、财政补贴收入7180.31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7913.31亿元,比2024年预计执行数增长16.8%。本年收支结余4915.4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943.1亿元。
三、深化财税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完成2024年预算
(一)抓好政策落实,厉行勤俭节约。
(二)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三)强化财政管理,提高预算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