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区委考察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三年区委考察工作总结三号文库
- 第七届人文风采节策划三号文库
- 市人防办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三号文库
- 如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三号文库
- 10月公安入党转正申请书三号文库
- 人防工程防护作用三号文库
- 人物稿件的写作三号文库
- 13、关于党的委员会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的请示三号文库
-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大全]三号文库
- 动画片《僵尸新娘》影评三号文库
- 沂源政府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礼貌用语七字诀三号文库
- 上半年市经济运行调研报告(样例5)三号文库
- 计算机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号文库
- 巡司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筹备工作报告三号文库
- 全委会报告三号文库
- 中共市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三号文库
- 2024年人才资源现况分析调查报告三号文库
- 市政府2024年发展情况与2024年工作计划(草案)报告三号文库
- 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三号文库
- 公司年会串词三号文库
- 藁城开发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三号文库
- 台前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三号文库
- 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三号文库
- 海南省人才规划范文大全三号文库
- 周立波人生总结三号文库
- 平邑实验中学高一年级Ⅲ部班级量化管理细则三号文库
- 2024年厦门经济运行基本数据三号文库
第一篇: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5月12日)同志们:今天召开的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建设工业新城、生态绿城、旅游美城、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有重大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分析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形势,对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对策措施,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为我市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希望大家集中精神,增强责任感,切实开好这次会议。对会上印发的三个文稿,大家要深入研读,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次会议开成高质量、高效率的会议。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回顾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步很快,对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喜中有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一是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教育工作会,每年都召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工作会议,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教育工作方面,制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科技工作方面,制订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阳江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阳江市科技兴市十项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投资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才方面,制订了《关于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2024-2024年阳江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通过政策的规划、引导、扶持和带动,使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三是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24年,全市普通教育经费总计6.09亿元,其中预算内支出2.51亿元,2024年,两项支出分别为12.3亿元和4.8亿元,增长了120和91。2024年,市本级科技(含人才)投入661万元,2024年达3443万元,增长5倍多。这些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科技进步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较快。创建了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024年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二是企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户我市,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达70家。三是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8个,省名牌产品7项。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刀剪之都落户阳江。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居粤西地区首位,2024年专利申请量达369件。科技进步有效推动了我市经济增长,科技贡献率达45.16,我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三类地区居首位。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1999年与2024年相比,幼儿入园率由21.03提高到48.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96.11提高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47.9提高到58.88,高中在校生由22610人提高到32162人,增加48.3。2024年创办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我市无普通高等教育的历史。二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293所薄弱学校、122所老区山区危房学校改造任务,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计算机室,并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从高考情况看,1999年,我市上省专科线以上考生人数仅1904人,上线率仅为38.1;2024年,我市第三批以上考生上线人数达7126人,比1999年增加近4倍,上线率为74.5,比1999年提高36.4个百分点。
3、人才工作有明显突破。加大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共引进多层次的各类人才近3万人,人才队伍增长速度较快,建市时全市仅有专业技术干部1526人,2024年达52516人,是建市时的34.41倍。(二)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市基础差,底子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教育、人才事业
第二篇: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年5月12日)同志们:今天召开的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建设工业新城、生态绿城、旅游美城、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有重大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xx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分析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形势,对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对策措施,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为我市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希望大家集中精神,增强责任感,切实开好这次会议。对会上印发的三个文稿,大家要深入研读,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次会议开成高质量、高效率的会议。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回顾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步很快,对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喜中有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一是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教育工作会,每年都召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工作会议,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教育工作方面,制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科技工作方面,制订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阳江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阳江市科技兴市十项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投资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才方面,制订了《关于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XX-~年阳江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通过政策的规划、引导、扶持和带动,使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三是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给予大力支持,XX年,全市普通教育经费总计6.09亿元,其中预算内支出2.51亿元,~年,两项支出分别为12.3亿元和4.8亿元,增长了120%和91%。XX年,市本级科技(含人才)投入661万元,~年达3443万元,增长5倍多。这些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科技进步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较快。创建了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年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二是企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户我市,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达70家。三是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8个,省名牌产品7项。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刀剪之都落户阳江。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居粤西地区首位,~年专利申请量达369件。科技进步有效推动了我市经济增长,科技贡献率达45.16%,我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三类地区居首位。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1999年与~年相比,幼儿入园率由21.03%提高到48.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96.11%提高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47.9%提高到58.88%,高中在校生由22610人提高到32162人,增加48.3%。XX年创办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我市无普通高等教育的历史。二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293所薄弱学校、122所老区山区危房学校改造任务,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计算机室,并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从高考情况看,1999年,我市上省专科线以上考生人数仅1904人,上线率仅为38.1%;~年,我市第三批以上考生上线人数达7126人,比1999年增加近4倍,上线率为74.5%,比1999年提高36.4个百分点。
3、人才工作有明显突破。加大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共引进多层次的各类人才近3万人,人才队伍增长速度较快,建市时全市仅有专业技术干部1526人,~年达52516人,是建市时的34.41倍。(二)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市基础差,底子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教育、人才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突出问题。
1、总量不足。科研力量薄弱,全市建立研究机构的企业不足一成,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教育规模不大,城乡学校学位紧缺,学校班额过大现象普遍存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明显偏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仅为202人,占总人口的2.02%,而东莞有1333人,占13.33%;珠海有1000人,占10.0%;肇庆也有242人,占2.42%。
2、素质不高。科技发展层次不高,拥有全国著名品牌的企业很少,产品科技水平处全国、全省领先行列的不多,主要是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年,高新技术企业22家,产品20个,工业产值42亿元,而同是粤西地区的湛江市,有高新技术企业62家,产品189个,工业产值 62.32亿元。学校办学水平较低,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偏低,学校优质学位不足,省一级中小学仅10所,总数量在全省排第17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1722人,仅占总人数的3.3%;各类人才中,具硕士学位仅11人,博士学位仅1人。
3、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比较薄弱,农业、农村,特别是老区山区科技资源严重缺乏。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十分落后,学校布局不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十分缺乏。人才分布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卫生两大行业,占全市总数的84%,而具有高级职称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人员,全市仅有4人,海洋渔业系统只有2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与建设“海洋强市”的要求极不适应。
4、体制不完善。科技、教育、人才方面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大,管理体制、发展机制缺乏活力。科技、教育人才与经济有待于形成更紧密的结合。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缓慢。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仍然是政府包揽办学。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总之,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现状,与我市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我们要正视存在问题和差距,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充分认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自觉性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长三角发展势头强劲,环渤海湾经济区正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在我省,珠三角大步领先,东西两翼奋力追赶。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把人才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加大力度,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培养、争夺人才,发展教育,推进科技创新。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明显落后。阳江要当好追兵,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关键靠什么?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靠教育、靠人才。(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对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阳江要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障。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由科学进步而引起。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内在动力也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今后竞争力的差别,将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发展水平上。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赢得竞争主动权、赢得未来。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现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不仅重视人才,而且把人才作为争夺的最重要资源。教育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优先发展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奠基工程。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当前,我市正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核、火、风、水“四电并举”,努力打造广东重要电力基地。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市正面临人才紧缺的重要关口。另外,经过这几年大打民营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很快,民营企业已达3.7万家,每月净增60家。所以,从长远发展看,不仅需要大批合格的企业家,还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乃至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必须站在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市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现代公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就是为了避免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世界发展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一种是优先开发物质资源,一种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其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地大于前者。因为从长远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才资源是丰富无穷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以,为当前计,为长远谋,我们都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移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三)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工作,不仅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政人才,并且凝聚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我们党的队伍,这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名城,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持;必须大力促进城乡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地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漠阳文化,培育新时期的阳江人精神;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必须大力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总之,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政治文明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三大文明建设各项事业,都必须以科学、教育事业和人才为基础、为保证,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我市科技、教育、人才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以“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后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科技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在发明创造和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有新突破。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环境学习化,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发展人才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完善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要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推广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要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体制,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科技产业,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办好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逐步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根本转变。要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引导、咨询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既大力鼓励科技研发创新,更大力鼓励科技引进、推广与应用。要建立科技创新及科技推广应用表彰奖励制度,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实施“阳江市科技创新9项计划”,滚动实施“双十工程”,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认真转化和应用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之成为新型新质的产业。切实抓好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建材机电、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家具编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由“阳江加工”向“阳江制造”的历史性转变。要大力发挥科技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农村的产业转移,加快我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把高新区和各类园区办成阳江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基地,引导企业和产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以阳江高新区为龙头、各县(市、区)工业园为骨干的园区经济格局。加快发展临海工业,重点推进丰源粮油公司粮油加工城建设,做好临海石油、化工项目及临海物流配送的规划工作。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先导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办好现有20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择优扶持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医药、海洋资源开发和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坚持高起点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并举,提高科技消化应用能力,实现科技产业跨越发展。(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一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政府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作为补充。但对非义务教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名校办民校的路子,努力向教育集团化的方向迈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决摒弃填鸭式、高压训练式等磨损学生思维、高耗低效的教学方法。要
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德育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人。二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要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一个镇至少建立一所幼儿园,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措施,积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控流防流”工作,确保适龄少儿100%入学就读。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增建学校,扩大现有学校办学规模,确保如期按省的要求完成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更多的人口进入高等院校读书,办好我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两所电视大学。要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培养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发挥多种功能,办成农业科技的普及中心、推广中心和指导中心,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要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学杂费减免工作,保证没有一个穷人的孩子因为无钱而放弃读书的机会。要抓好特殊教育,使那些天生不幸的孩子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学习。三是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按照《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各级政府必须把各类学校的发展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学校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学校建设所需求资金优先保证。要加大学校校舍建设力度,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改造老区山区危房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要按要求减免校舍建设收费。要采取非常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要按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要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经费,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资格准入、全员聘用、优教优酬、能进能出的机制,打破分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制度和职务终身制的“铁饭碗”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要落实奖教奖学资金,落实教师完成工作任务以外增加工作量的加班补助,确保实行“一费制”后教师的待遇收入不低于同类地区其他财政供给人员。(三)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作。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人才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用管理干部的方式管理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打破人才标准的狭隘思想,既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拓宽人才视野,扩展人才途径,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努力成才。人才成长要依靠培养,要把培养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造就一大批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急需的人才。当前,要积极实施“五大培养工程”,即以提高行政决策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以增强企业工人职业技能为核心,实施“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抓好人才工作,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加快建立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树立人才管理的法制意识,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要遵循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即将铺开,要科学认识,正确对待,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工作。人才的成长,人才的创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着力抓好环境建设,坚持环境立市,建设开放阳江、活力阳江、诚信阳江、绿色阳江以及平安阳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阳江成为高品味的人文家园,充分发挥环境的聚才作用。为了更好地吸纳各类人才进入阳江,为了使各类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去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团结一致为阳江的建设作贡献。在做好本地人才培养、使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以各种有效方式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增加我市人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搞好服务,做好“后勤”,把阳江建成人才聚居的良港,人才创业的乐园。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领导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从政治的高度,从对事业负责的高度,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按照省、市会议的部署,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一)建立责任明确,一把手亲抓的领导体制。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定要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而且成为“第一号工程,要制定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把科技、教育、人
才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的任期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建立完善目标责任,按照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继续开展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教育实绩考核。要建立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人才工作情况。(二)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调动各部门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强大的合力。科技、教育、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认真覆行职责,工作积极主动,在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中担当起先锋和主力军的重任。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条件。(三)营造人人参与,共同促进的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积极献计献策,形成人人关心,全社会都来参与、支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生动局面,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漠阳大地上竞相迸发。(四)树立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要充分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劲头与工作态度,狠抓落实。要认真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以本次会精神统一思想,推动工作。要尽快将会议上讨论的三个文件修改发文,确保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按计划迅速推进。要制定完善的措施,确保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有章可依,规范发展。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总之,要转变作风,热情服务,办实事,求实效,推动我市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迈上新高度。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必须先行,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全市上下要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创造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创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年5月12日)同志们:今天召开的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建设工业新城、生态绿城、旅游美城、文化名城,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有重大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分析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形势,对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行总动员、总部署,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对策措施,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为我市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希望大家集中精神,增强责任感,切实开好这次会议。对会上印发的三个文稿,大家要深入研读,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次会议开成高质量、高效率的会议。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回顾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进步很快,对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喜中有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一是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教育工作会,每年都召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工作会议,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教育工作方面,制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科技工作方面,制订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阳江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阳江市科技兴市十项工程实施方案》、《阳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投资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才方面,制订了《关于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2024-~年阳江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通过政策的规划、引导、扶持和带动,使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三是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24年,全市普通教育经费总计6.09亿元,其中预算内支出2.51亿元,~年,两项支出分别为12.3亿元和4.8亿元,增长了120%和91%。2024年,市本级科技(含人才)投入661万元,~年达3443万元,增长5倍多。这些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科技进步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型企业发展较快。创建了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年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二是企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落户我市,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达70家。三是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品牌。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8个,省名牌产品7项。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刀剪之都落户阳江。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居粤西地区首位,~年专利申请量达369件。科技进步有效推动了我市经济增长,科技贡献率达45.16%,我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三类地区居首位。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1999年与~年相比,幼儿入园率由21.03%提高到48.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96.11%提高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47.9%提高到58.88%,高中在校生由22610人提高到32162人,增加48.3%。2024年创办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我市无普通高等教育的历史。二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293所薄弱学校、122所老区山区危房学校改造任务,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计算机室,并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从高考情况看,1999年,我市上省专科线以上考生人数仅1904人,上线率仅为38.1%;~年,我市第三批以上考生上线人数达7126人,比1999年增加近4倍,上线率为74.5%,比1999年提高36.4个百分点。
3、人才工作有明显突破。加大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共引进多层次的各类人才近3万人,人才队伍增长速度较快,建市时全市仅有专业技术干部1526人,~年达52516人,是建市时的34.41倍。(二)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市基础差,底子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教育、人才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突出问题。
1、总量不足。科研力量薄弱,全市建立研究机构的企业不足一成,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教育规模不大,城乡学校学位紧缺,学校班额过大现象普遍存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明显偏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仅为202人,占总人口的2.02%,而东莞有1333人,占13.33%;珠海有1000人,占10.0%;肇庆也有242人,占2.42%。
2、素质不高。科技发展层次不高,拥有全国著名品牌的企业很少,产品科技水平处全国、全省领先行列的不多,主要是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年,高新技术企业22家,产品20个,工业产值42亿元,而同是粤西地区的湛江市,有高新技术企业62家,产品189个,工业产值 62.32亿元。学校办学水平较低,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偏低,学校优质学位不足,省一级中小学仅10所,总数量在全省排第17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1722人,仅占总人数的3.3%;各类人才中,具硕士学位仅11人,博士学位仅1人。
3、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比较薄弱,农业、农村,特别是老区山区科技资源严重缺乏。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十分落后,学校布局不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十分缺乏。人才分布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卫生两大行业,占全市总数的84%,而具有高级职称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人员,全市仅有4人,海洋渔业系统只有2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与建设“海洋强市”的要求极不适应。
4、体制不完善。科技、教育、人才方面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大,管理体制、发展机制缺乏活力。科技、教育人才与经济有待于形成更紧密的结合。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缓慢。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仍然是政府包揽办学。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总之,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现状,与我市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我们要正视存在问题和差距,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充分认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自觉性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长三角发展势头强劲,环渤海湾经济区正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在我省,珠三角大步领先,东西两翼奋力追赶。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把人才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加大力度,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培养、争夺人才,发展教育,推进科技创新。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明显落后。阳江要当好追兵,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关键靠什么?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靠教育、靠人才。(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对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阳江要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障。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由科学进步而引起。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内在动力也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今后竞争力的差别,将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发展水平上。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赢得竞争主动权、赢得未来。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现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不仅重视人才,而且把人才作为争夺的最重要资源。教育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优先发展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奠基工程。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当前,我市正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核、火、风、水“四电并举”,努力打造广东重要电力基地。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市正面临人才紧缺的重要关口。另外,经过这几年大打民营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很快,民营企业已达3.7万家,每月净增60家。所以,从长远发展看,不仅需要大批合格的企业家,还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乃至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必须站在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市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现代公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就是为了避免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世界发展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一种是优先开发物质资源,一种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其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地大于前者。因为从长远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才资源是丰富无穷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以,为当前计,为长远谋,我们都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移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三)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工作,不仅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政人才,并且凝聚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我们党的队伍,这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名城,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持;必须大力促进城乡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地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漠阳文化,培育新时期的阳江人精神;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必须大力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总之,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政治文明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三大文明建设各项事业,都必须以科学、教育事业和人才为基础、为保证,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我市科技、教育、人才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后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科技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在发明创造和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有新突破。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环境学习化,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发展人才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完善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要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推广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要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体制,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科技产业,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办好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逐步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根本转变。要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引导、咨询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既大力鼓励科技研发创新,更大力鼓励科技引进、推广与应用。要建立科技创新及科技推广应用表彰奖励制度,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实施“阳江市科技创新9项计划”,滚动实施“双十工程”,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认真转化和应用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之成为新型新质的产业。切实抓好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建材机电、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家具编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由“阳江加工”向“阳江制造”的历史性转变。要大力发挥科技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农村的产业转移,加快我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把高新区和各类园区办成阳江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基地,引导企业和产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以阳江高新区为龙头、各县(市、区)工业园为骨干的园区经济格局。加快发展临海工业,重点推进丰源粮油公司粮油加工城建设,做好临海石油、化工项目及临海物流配送的规划工作。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先导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办好现有20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择优扶持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医药、海洋资源开发和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坚持高起点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并举,提高科技消化应用能力,实现科技产业跨越发展。(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一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政府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作为补充。但对非义务教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名校办民校的路子,努力向教育集团化的方向迈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决摒弃填鸭式、高压训练式等磨损学生思维、高耗低效的教学方法。要
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德育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人。二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要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一个镇至少建立一所幼儿园,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措施,积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控流防流”工作,确保适龄少儿100%入学就读。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增建学校,扩大现有学校办学规模,确保如期按省的要求完成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更多的人口进入高等院校读书,办好我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两所电视大学。要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培养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发挥多种功能,办成农业科技的普及中心、推广中心和指导中心,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要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学杂费减免工作,保证没有一个穷人的孩子因为无钱而放弃读书的机会。要抓好特殊教育,使那些天生不幸的孩子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学习。三是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按照《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各级政府必须把各类学校的发展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学校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学校建设所需求资金优先保证。要加大学校校舍建设力度,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改造老区山区危房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要按要求减免校舍建设收费。要采取非常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要按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要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经费,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资格准入、全员聘用、优教优酬、能进能出的机制,打破分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制度和职务终身制的“铁饭碗”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要落实奖教奖学资金,落实教师完成工作任务以外增加工作量的加班补助,确保实行“一费制”后教师的待遇收入不低于同类地区其他财政供给人员。(三)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作。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人才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用管理干部的方式管理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打破人才标准的狭隘思想,既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拓宽人才视野,扩展人才途径,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努力成才。人才成长要依靠培养,要把培养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造就一大批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急需的人才。当前,要积极实施“五大培养工程”,即以提高行政决策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以增强企业工人职业技能为核心,实施“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抓好人才工作,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加快建立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树立人才管理的法制意识,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要遵循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即将铺开,要科学认识,正确对待,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工作。人才的成长,人才的创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着力抓好环境建设,坚持环境立市,建设开放阳江、活力阳江、诚信阳江、绿色阳江以及平安阳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阳江成为高品味的人文家园,充分发挥环境的聚才作用。为了更好地吸纳各类人才进入阳江,为了使各类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去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团结一致为阳江的建设作贡献。在做好本地人才培养、使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以各种有效方式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增加我市人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搞好服务,做好“后勤”,把阳江建成人才聚居的良港,人才创业的乐园。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领导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从政治的高度,从对事业负责的高度,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按照省、市会议的部署,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一)建立责任明确,一把手亲抓的领导体制。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定要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而且成为“第一号工程,要制定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把科技、教育、人
第四篇:在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大会上的讲话 党建党委
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突出问题。
1、总量不足。科研力量薄弱,全市建立研究机构的企业不足一成,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教育规模不大,城乡学校学位紧缺,学校班额过大现象普遍存在,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明显偏低,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仅为20xxxx,占总人口的2.02,而东莞有133xxxx,占13.33;珠海有100xxxx,占10.0;肇庆也有24xxxx,占2.42。
2、素质不高。科技发展层次不高,拥有全国著名品牌的企业很少,产品科技水平处全国、全省领先行列的不多,主要是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2xxxx,产品2xxxx,工业产值42亿元,而同是粤西地区的×××,有高新技术企业6xxxx,产品18xxxx,工业产值62.32亿元。学校办学水平较低,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偏低,学校优质学位不足,省一级中小学仅10所,总数量在全省排第17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明显偏少,全市具有高级职称的172xxxx,仅占总人数的3.3;各类人才中,具硕士学位仅1xxxx,博士学位仅xxxx。
3、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比较薄弱,农业、农村,特别是老区山区科技资源严重缺乏。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十分落后,学校布局不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英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十分缺乏。人才分布不合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卫生两大行业,占全市总数的84,而具有高级职称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人员,全市仅有xxxx,海洋渔业系统只有xxxx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与建设“海洋强市”的要求极不适应。
4、体制不完善。科技、教育、人才方面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大,管理体制、发展机制缺乏活力。科技、教育人才与经济有待于形成更紧密的结合。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缓慢。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仍然是政府包揽办学。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总之,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现状,与我市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我们要正视存在问题和差距,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解决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充分认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长三角发展势头强劲,环渤海湾经济区正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在我省,珠三角大步领先,东西两翼奋力追赶。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把人才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加大力度,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培养、争夺人才,发展教育,推进科技创新。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明显落后。阳江要当好追兵,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关键靠什么?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靠教育、靠人才。(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对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阳江要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障。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由科学进步而引起。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内在动力也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今后竞争力的差别,将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发展水平上。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赢得竞争主动权、赢得未来。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来实现的,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现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不仅重视人才,而且把人才作为争夺的最重要资源。教育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优先发展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奠基工程。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当前,我市正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核、火、风、水“四电并举”,努力打造广东重要电力基地。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市正面临人才紧缺的重要关口。另外,经过这几年大打民营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很快,民营企业已达3.xxxx家,每月净增6xxxx。所以,从长远发展看,不仅需要大批合格的企业家,还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乃至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必须站在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市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现代公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从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就是为了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世界发展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一种是优先开发物质资源,一种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其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地大于前者。因为从长远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才资源是丰富无穷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以,为当前计,为长远谋,我们都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移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
(三)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是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工作,不仅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政人才,并且凝聚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我们党的队伍,这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名城,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持;必须大力促进城乡文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地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漠阳文化,培育新时期的阳江人精神;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必须大力搞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总之,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政治文明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三大文明建设各项事业,都必须以科学、教育事业和人才为基础、为保证,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来推动、来支持。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我市科技、教育、人才事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后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科技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在发明创造和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有新突破。
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环境学习化,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发展人才事业的目标和要求是,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完善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要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推广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要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体制,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科技产业,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办好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逐步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根本转变。要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引导、咨询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既大力鼓励科技研发创新,更大力鼓励科技引进、推广与应用。要建立科技创新及科技推广应用表彰奖励制度,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实施“×××科技创新9项计划”,滚动实施“双十工程”,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认真转化和应用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之成为新型新质的产业。切实抓好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建材机电、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家具编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由“阳江加工”向“阳江制造”的历史性转变。要大力发挥科技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农村的产业转移,加快我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把高新区和各类园区办成阳江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基地,引导企业和产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以阳江高新区为龙头、各县(市、区)工业园为骨干的园区经济格局。加快发展临海工业,重点推进丰源粮油公司粮油加工城建设,做好临海石油、化工项目及临海物流配送的规划工作。有重点地支持一批先导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办好现有2xxxx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择优扶持年产值超500xxxx元的工业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医药、海洋资源开发和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坚持高起点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并举,提高科技消化应用能力,实现科技产业跨越发展。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一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政府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作为补充。但对非义务教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积极发展教育产业,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名校办民校的路子,努力向教育集团化的方向迈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决摒弃填鸭式、高压训练式等磨损学生思维、高耗低效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德育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二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要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每一个镇至少建立一所幼儿园,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措施,积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控流防流”工作,确保适龄少儿100入学就读。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增建学校,扩大现有学校办学规模,确保如期按省的要求完成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更多的人口进入高等院校读书,办好我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两所电视大学。要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培养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发挥多种功能,办成农业科技的普及中心、推广中心和指导中心,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要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学杂费减免工作,保证没有一个穷人的孩子因为无钱而放弃读书的机会。要抓好特殊教育,使那些天生不幸的孩子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学习。
三是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按照《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各级政府必须把各类学校的发展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学校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学校建设所需求资金优先保证。要加大学校校舍建设力度,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改造老区山区危房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要按要求减免校舍建设收费。要采取非常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要按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要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经费,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资格准入、全员聘用、优教优酬、能进能出的机制,打破分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制度和职务终身制的“铁饭碗”制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要落实奖教奖学资金,落实教师完成工作任务以外增加工作量的加班补助,确保实行“一费制”后教师的待遇收入不低于同类地区其他财政供给人员。
(三)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作。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人才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用管理干部的方式管理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打破人才标准的狭隘思想,既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拓宽人才视野,扩展人才途径,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努力成才。
人才成长要依靠培养,要把培养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造就一大批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急需的人才。当前,要积极实施“五大培养工程”,即以提高行政决策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以增强企业工人职业技能为核心,实施“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抓好人才工作,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加快建立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树立人才管理的法制意识,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要遵循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即将铺开,要科学认识,正确对待,积极、稳妥地搞好这项工作。
人才的成长,人才的创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着力抓好环境建设,坚持环境立市,建设开放阳江、活力阳江、诚信阳江、绿色阳江以及平安阳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阳江成为高品味的人文家园,充分发挥环境的聚才作用。为了更好地吸纳各类人才进入阳江,为了使各类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去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团结一致为阳江的建设作贡献。在做好本地人才培养、使用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以各种有效方式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增加我市人才总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搞好服务,做好“后勤”,把阳江建成人才聚居的良港,人才创业的乐园。
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从政治的高度,从对事业负责的高度,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按照省、市会议的部署,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责任明确,一把手亲抓的领导体制。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一定要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而且成为“第一号工程,要制定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的任期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建立完善目标责任,按照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继续开展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教育实绩考核。要建立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人才工作情况。
(二)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调动各部门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强大的合力。科技、教育、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认真覆行职责,工作积极主动,在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中担当起先锋和主力军的重任。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条件。
(三)营造人人参与,共同促进的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积极献计献策,形成人人关心,全社会都来参与、支持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生动局面,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漠阳大地上竞相迸发。(四)树立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要充分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劲头与工作态度,狠抓落实。要认真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以本次会精神统一思想,推动工作。要尽快将会议上讨论的三个文件修改发文,确保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按计划迅速推进。要制定完善的措施,确保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有章可依,规范发展。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总之,要转变作风,热情服务,办实事,求实效,推动我市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迈上新高度。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必须先行,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全市上下要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创造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创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县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全国、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和决策部
署,总 结近年来全县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分 析形势,明 确目标,研究部署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动 员
全县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 全面建设县域科学发展
示范点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下面,我就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和人才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科学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
意义
创新驱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党 的十八大报告明确
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书记近期在多个
场合也反复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指出实施创
新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省委十三届
三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 门出台了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把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长期坚持的龙头工程来抓。近日,嘉兴市委召开市委全体(扩大)会议,就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