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论文)[五篇范文]三号文库
-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论文)[五篇范文]三号文库
- 地区人大联席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三号文库
-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复习练习1三号文库
- 来安中心小学教师公寓管理制度三号文库
- 大学生与公关礼仪三号文库
- 换届选举公推直选实施方案三号文库
-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大全)三号文库
- 公司办公室工作计划三号文库
- 公共关系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B卷三号文库
- 《公民教育课程》纲学生本(合集)三号文库
- 生产技术部责任制三号文库
- 公安基层干部竞岗演讲(交巡警支队副政治教导员)三号文库
- 珠宝行业组织架构及职责三号文库
- 新员工入职需知三号文库
- 创建绿色企业汇报材料三号文库
- 最新修订(2024年)政治必修二主观题必备要点三号文库
- 2024年企业市场销售部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展望三号文库
- 劳务分公司驻外人员 绩效工资暂行办法2024年度三号文库
- 公文写作知识三号文库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和总结三号文库
- 人力资源经理职位说明书三号文库
- 注册公司流程三号文库
- 介休市教育局党委召开“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突出安全主体和监管意识、切实推进安全转型发展”专题民主生活会(合集5篇)三号文库
- 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暨迎新春联欢晚会策划方案三号文库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合集5篇)三号文库
- 检查院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三号文库
- 关于县域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思考三号文库
- 海淀区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报到程序(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第一篇:我看经济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24年,和“十五”规划期间。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24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24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24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24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24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24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24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24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
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21世纪初期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种建议认为,考虑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近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中国经济运行基于“自然节律”的周期波动趋于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势必要更加自觉和坚定不移地在目前所处的经济运行低谷阶段,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作扩张性的“反周期”调控操作。只要经济景气还未回升到(并相对稳定到)接近中位的水准,市场预期还未普遍由看淡转为看旺,扩张政策调节的取向就不能改变,并要审时度势保持调控措施必要的力度,掌握好各方面具体措施的优化组合。
压力。2.酌情对积极的扩张财政政策在实施重点和操作方面作出微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通盘考虑,近期的投资重点,应向兴办基本农田水利、防治环境污染、建设一般民用住宅等方面适当调整并更为收拢。同时,针对现实问题,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挪用,加快资金到位速度,并努力改进工程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以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财政职能应在退出“越位”和填补“缺位”两个方向上作出积极调整和探索。随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财政应在一般竞争性的生产建设领域“淡出”,其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需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摆到更靠前的序位上。
4.“费改税”渐入快车道。以“清费规税”为重点的政府财力整合,代表了现阶段财政政策的一个必然导向。这也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对“既得利益”的调整,将随之进入更深入、更具体的阶段。
5.改革的深化将引出进一步的机制磨合过程。财政政策是服务于发展和改革的,目前既需要作出不同寻常的短期调节,又需要掌握中长期的总体机制转换、协调与配套。财政体系自身走出困境的“振兴”,也有待经济发展、市场成熟过程中财力状况的改善和政府财力运作的规范化。
6.新调控方式与手段的探索将成为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财政政策需进入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轨道,因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可行的间接调控新方式。1998年在以财政贴息支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破题,而今后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要将推动这种探索向更宽广的政策性投融资领域扩展。
7.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现实生活正在呼唤财政收支管理的进一步严密化和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财政政策指导上看,今后必将强化对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与相关领域的管理,使之严密和规范。
8.进一步推进统一市场和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既定方向和动态过程。随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国
统一市场的规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也将进一步走向成熟。第二种建议认为,在我们看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效应的同时,还要对其下一步发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适度,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研究。这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中长期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
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要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的物价走势、国债资金使用效果及还本付息等进行密切监测,早作应对。俄罗斯等国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而引发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教训,我们要很好研究,以兴利除弊,未雨绸缪。
2.要把激活消费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而不宜简单地再靠政府投资推动。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今后要逐步把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到引导刺激消费上来,要修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限制消费的税费等政策,制定鼓励和引导消费的税费政策。有计划地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和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而带动民间投资上。
3.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必须发挥政策要素的组合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首先必须相协调、相配合,要继续适度加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消费信贷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两个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力。
4.要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要特别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更多地采取通过财政贴息和为高新技术贷款提供担保等间接手段,用较小的投入去启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但地方财政必须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种建议认为,对“十五”财政的测算,要按照坏、中、好的经济大环境做三个方案。具体测算如下:
方案一:整个“十五”时期仍未走出经济低谷,需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方案二:“十五”中期走出经济低谷,需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方案三:2024年经济走出低谷,恢复适度从紧财政政策。
方案
一、方案二各年的赤字绝对额比“九五”末期2024年增加,方案三各年与“九五”末期2024年持平。从赤字率(赤字占GDP 的比重)看,方案一各年比“九五”末期2024年增加,方案二各年与“九五”末期2024年持平,方案三各年比“九五”末期2024年减少。从支出与收入年均增长比较看,方案一支出高于收入1个百分点,方案二收、支增长同步,方案三支出低于收入1个百分点。
三个方案测算的结果说明,无论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方案,还是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方案,还是恢复适度从紧财政政策方案,“十五”期间财政赤字绝对量都不可能比“九五”时期减少。因为我国支出刚性的特点所造成的财政政策缺乏弹性的问题,始终还未在机制上解决。按最乐观的方案三所展现的情况,“十五”期间要实现每年保持2024年赤字绝对额不变的水平,财政支出年均增幅必须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幅1个百分点。那么,要实现2024 年赤字绝对额减少的目标,起码要低于1个以上的百分点才行。在经济逐步回升的初期,要求财政大幅度缩减开支,很不实际。
为此,建议选择赤字率的相对标准,作为“十五”期间的财政状况的调控指标,将之控制在GDP3%(含债务利息口径)之内,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机采取提高、维持不变或者缩小。
第二篇:我看
我看《羚羊木雕》
今天,我读了课文《羚羊木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因看到好朋友万芳喜欢,便将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她。她也十分激动,送给我一把小藏刀,可是妈妈却认为小孩是不能赠送如此贵重的物品,使我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然而万芳妈妈却误解了万芳。虽然万芳原谅了我,但我却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读了《羚羊木雕》后我感慨万千。文中细腻地刻画了多个人物,他们年龄差距很大,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爸爸和妈妈重财轻义,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灵,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采用一种简单生硬的态度。奶奶很体贴“我”的感情,知道友谊、亲情和孩子的自尊心比金钱更重要,但是奶奶当不了家,不能使事情有所挽回。万芳妈妈也不了解孩子,误会了孩子。而我和万芳则非常注重、珍惜友谊。万芳善解人意,体谅我的难处。文中倒数第二段“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水:朋友体谅了自己的难处,友谊依然完好;这也是伤心的泪水: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情„„
但是,我们在平时,不能总认为大人不理解我们,一方面,我们要从小学会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后再做,这样可以避免误解和矛盾。:、
第三篇:从我的家乡的经济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从我的家乡的经济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班级:2024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班 学号:201206030130 作者:龙克柳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中国人民迎来了吃穿住行的巨大改变。这些重大举措也对我家乡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关键字:改革开放、经济、家乡、邓小平、吃穿住行
我的家乡是地处鄂西地区的恩施利川市,那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利川素有凉城美称,现在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绩,但谁能想到这个如此边陲的地方现在能够发展如此迅速,说到此曾经的景象不经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
一、曾经的风雨路
(一)那是九十年代中期,我才刚到上学的年龄,此时的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我家也有一辆当时名叫“二八车”的自行车,为什么叫二八车呢?是因为如果人的个子太小根本无法去驾驭它,每当爸爸骑车带着我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开心,觉得很是享受,并且每当骑车经过一小伙伴时,我都不由自主地挺起胸口来,很是自豪的感觉。但当时家乡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由于交通不便所以社会效率很低,现在想起来感觉那时好像社会没有什么生机与活力,我经常听上一
第1页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辈的说他们经常要挑很多东西走上
一、两天才能到达目的,我一般听了感到十分的震惊,这些事情在现在是几乎不可以想象的事情,虽然当时的人们很勤劳,但是由于效率低下所以也不能创造多大的财富。说到这里我就突然想起,那是五岁左右的时候,我由于贪玩把大腿骨摔断了,但是当时我还觉得挺高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可以坐车去省城医院。这个理由估计现在的孩子绝对不能想象,但是在当时却觉得是挺自然而又幸福的一种想法,毕竟那时候觉得坐车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二)小的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过年和赶集了,因为只有在赶集或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给自己那馋馋的嘴降降温,平时能够拿来当零食的只有红薯,萝卜等天然农产品了,玩具就是泥巴之类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件事了,一次不知道是是哪个小伙伴在土里捡到一种形似红薯的东西,于是我们欢快的分来吃了,当天晚上我就开始发高烧了,家人连忙将我送往医院救治,后来听我爸说当时我几乎是没救了,他几乎都快放弃我了,但是我还是奇迹般的醒了过来。除了“天然零食”日常生活吃的基本就是自家的蔬菜了,种类也不多,而且每家的人口也很多基本都不够吃,我父亲辈的他们有四个兄弟,听爸爸说他们以前小时候基本都是靠在土地里捡那些剩下来的土豆填饱肚子,由于我爷爷死得早,靠我奶奶干活记公分得来的粮票根本不够吃。我们可试曾想如果我们要是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该怎么办?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的忍受了,对于普通人民来说在那时的愿望就是每天能够吃饱就行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追求营养的层面。
(三)人们当时的穿衣理念就是穿暖,基本没有时髦、时尚等词语的概念,先不说太早的时候,我就说说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时裤子的价格,好像我买了一条裤子就只要十几元,要是放在现在几乎不能想象十几元的裤子是什么样子的,但那时候的的确确的存在过,家里的衣服裤子基本都是穿到不能再穿和补得不能再载补方才结束它的使命,通常新衣服基本就是过年过节才会买。记得我不久在家里翻到我的老照片,我指着照片对我爸说:“怎当时把你给我的装备这么差”。爸听后一笑说:“怎么能和现在比啊,当时你穿的已经是很不错了,第2页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手工布鞋以及尼龙面料的衣服裤子,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不错的了”。我听了也大概了解了当时的生活水平了,觉得条件真是艰苦。时间稍稍向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衣着消费十分简易和单调。据当时统计,全国人民消费主要包括:棉布、化纤布、呢绒、绸缎、布制服装、呢绒服装、绸缎服装、汗衫背心、棉毛衣裤、绒衣绒裤、毛线及毛衣裤、袜子、胶鞋、布鞋、皮鞋。其中以购买布料自己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成衣消费寥寥。衣着多以棉布为主,其他面料如呢绒、绸缎等,大多数年份平均每100人里都合不到几米。成衣消费也以布制服装为主,但多数年份也达不到人均1件,或者说人们穿衣数年内都不能换一件新的,连布鞋和胶鞋都是如此。更值得注意的是,1958年“大跃进”中的各种高指标及重工业超常规发展严重制约了轻工业,衣着消费的各种类别多数都在急剧减少,当时,“如果谁穿的衣服上没有补丁,就像现在城市里的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一样,显得很特殊”。
(四)有时候过去唯一的好处就是住房的土地没有压力了吧,但是虽然如此由于住房条件较低,所以在当时也是很艰苦的,我记得小的时候房子大多数是木房子或者土坯房,特别是土坯房安全系数很低,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毫无抵抗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我们那里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所以大多数是吊脚楼,都是木质结构,并且对木材的要求十分高,这对于人们的住房造成了极大的苦难。与此同时我们那里搭建吊脚楼的工艺要求十分高,因为这种吊脚楼注重整体性,我小时候见过大人们立房子(我们那里建吊脚楼叫做立房子,因为首先得将主要的几根柱子立起来而得名),房子各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比如瓜瓜之类的。我爸说以前我家的老房子所用的木材就是他从很远的地方一根根的搬回来了,想起小时候见过房子上得主梁是多么大得,那时候老爸一个人竟然自己搬进了回来,可想而知在当时架起一幢房屋是多么费劲的事情,由于房子是土木结构的,所以防火系数很低,特别容易失火,我记得我小时候玩火差点把房子都烧掉了,并且也听了不少失火的事件,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制,家乡的人们想要修建水泥房子是不可以想象的。
二、现在的阳关大道 现在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下面是我的家乡利川市在2024年的财政支出相关情况:①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总支出300765万元(含上
第3页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级专款支出92295万元),为预算的151%,同比增长2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038万元,为预算的154%;国防支出928万元,为预算的243%;公共安全支出9831万元,为预算的146%;教育支出52245万元,为预算的132%;科学技术支出1856万元,为预算的17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34万元,为预算的1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718万元,为预算的176%;医疗卫生支出32034万元,为预算的221%;环境保护支出8013万元,为预算的10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138万元,为预算的100%;农林水事务支出46155万元,为预算的122%;交通运输支出29338万元,为预算的137%;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42万元,为预算的138%;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877万元,为预算的110%;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4850万元,为预算的134%;住房保障支出7107万元,为预算的100%;粮油事务支出1889万元,为预算的114%;其他支出2675万元,为预算的100%。为什么会有这些庞大的数字呢?当然这主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使中国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如今,在家乡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几年,由于开商店的需要,我家也买了专门运货的车,十分的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家乡的道路建设也十分的迅速,现在在我家门前就是一条沥青路。与以前我在断腿的情况还乐着想坐车的情况相比,现在我们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方便了家乡人民的出行。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而目前私家车保有量仍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其中私人购车正成为生力军。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国家汽车产业的推动,城市交通需求迅猛增长,私人机动车使用越来越频繁,虽然交通拥堵是迎接现代化、实现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是此同时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也加剧了,这与我们所最求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违背的。对此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我想在党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开创美好的出行未来。(二)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顿顿青菜萝卜土豆,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这体现了我们现在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求吃得健康的生活理念,这说明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吃方面的变化我真是有很深的第4页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体会,现在每次放假回家之后只要想吃什么,爸妈都基本会满足我的要求,我最喜欢吃的鱼现在也能天天吃,但是要是在以前真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并且现在大棚种植技术很成熟,只要你能想到的菜在菜市场基本都有,并且价格也十分便宜。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已经小康化,长期以来,衣食住行的“食”,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普通大众对食物基本要求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无论是是秦皇汉武还唐宗宋祖都没有做出来这等业绩,但是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做到了。俗话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但我想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来解放思想,大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不可能这么快的推广,并且迅速发发展起来。到了现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人们对于吃的健康的要求更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安全无污染的,米饭要吃新鲜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生活用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最有营养,什么食品能很好的防衰老„„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生活资料丰富的基础之上,都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成就上,这一切让我感到能够生活在当今中国真好,虽然今天物资丰富了,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节约的高尚品德,让我在享受现在的同时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回顾这几十年来的人们穿着的变化,只能用一词来形容:天翻地覆。以前一年才买一件新衣服,到现在随时都可以网上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仅价格十分便宜而且款式还很多,能体现出个体的独特性。网购这个词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来才有的,不仅衣服可以网上购买,只要你能想到的基本都可以实现网上购买,十分快捷方便。并且自从改革开放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各地城乡的大街小巷都有服装商店和鞋店,各种类型的服装鞋子琳琅满目,好些商店还打着招牌开着音响减价促销竞争顾客。人们身上穿的也是五光十色,时尚花样不断翻新,面料与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穿衣服不再是仅仅为了遮羞和暖和,更多的是要求一种时尚,想用衣服来体现一种个性。基本上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家的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多,却总觉得没有什么衣服可以穿。这反映了人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衣服的款式的更新也越来越快。从对服装要求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与此同时服饰的变化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现在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穿的衣服都基本差不多,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从巴黎时装秀到普通人民大众都不断地追求时代的前沿,都想在这五光十色的世界能够更加的闪耀。
第5页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当今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子的产量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不但满足国内供应,而且充斥着世界各国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四)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的住房条件以及房荒的问题在逐步解决,当然这主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使中国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我家人的艰苦奋斗下,我家也在二十一世纪初盖了自己的水泥房,这当然比吊脚楼好多了,住在里面十分的舒适,我很喜欢。1988年1月,中央宣布将房改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由此拉开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序幕。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带动下,全国房地产价格放开,许多政府审批权利下放,“房地产热”在中国出现。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自此,国家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整顿。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此后,房改加入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开展国家安居工程等内容。建立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起点、新的住房制度的雏形。1998年国家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此,福利分房制度被取消。21世纪后,随着高层住房普及,许多人也搬到了新式的现代小区。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现在住房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政府调控力度的加大这些问题就一定会解决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阜新的必由之路;这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当前所取得的成就,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好知识,不断为自己充电,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以及深化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使我国逐步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国!
参考文献:
[1] 利川市财政局 202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 http:// 2024/4/10
第6页
第四篇:我看白鹿原
近些日子,忽然看起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来。自然少不得陈忠实的《白鹿原》。再次阅读,已经没有当年初次阅读的刺激感和生猛的感受。现在的感觉是在喝一坛泡过很多年的枸杞子老酒。
白鹿原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幅中国农村的时代画卷。
大清朝的时候,正如千年的所谓封建社会,其实更恰当的说,应该是皇权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就是整个国家的命脉,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主体。无论财东,还是长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破落户,都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覆盖下。皇权,对于农村来说,就是交点“皇粮”就完了。
丰收的年景,全村人都分享收获,很幸福。灾荒的时候,穷苦的要忍饥挨饿,甚至逃荒。大户人家也要过紧日子,同时,还要尽力赈济难民。财东和长工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很融洽的,正如现在都市人和保姆的关系一般。长工不是奴隶,财东待他不好,人家就走人。仁义道德,就是中国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从族长到村民,人人都得遵守。这种状态下,农村只需要有名望的、做事公平的族长就够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就是中国农村的普世价值观。
直到国民革命开始,大城市爆发的变革出现。如果失败,就是一场“兵乱”而已。如果成功,就是改朝换代。革命从城市到来,农村属于被动接受。白鹿原也是一样,无数的都督派出来将军都来征兵、收粮。乱糟糟和土匪没啥区别。
普通的农民,其实是不愿意卷入这些斗争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本分、诚实,靠自己双手来养活全家,来勤劳致富。希望通过革命,通过暴力,一夜之间拥有土地财产的农民其实很少。何况这些财产,原本是属于那些平日里关系不错、乡里乡亲的财东呢?
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在辛亥革命后遭受第一次深刻的打击。政党的利益和权势,第一次深深地切入中国农村。“县党部”、区长、乡长、保长之类国民党的官员开始把政治和信仰带进农村。传统乡村的“族长”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国民党第一次把现代的管理植入到中国的传统乡村的同时,也开始打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平衡模式。政党的利益开始凸现,乡村的传统家族乡党管理模式开始动摇。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以满清作为革命目标的。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乡村来说,皇帝没有啦,辫子要剪啦,这是和他们有关的。至于国民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农民们听了都是一头雾水。
五四运动,自然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确实值得探讨。当你打碎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后,乡村就失去了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历史证明,最起码“三民主义”没有能够在乡村重建价值体系。
作为中国西北的乡村之一,白鹿原看来也是如此命运。
随后的国共内战,乡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田分地,到最后合作社,社会主义“公社化”,几千年中国乡村的私有制,最终被消灭。然而这种所谓翻天覆地的乡村巨变,依靠单一的、绝对的政治信仰来重建乡村社会,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问题。封闭,贫穷,政治动荡,就是结果。
中国乡村终于在大约40年后,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再次发展的机遇。
私有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甚至现在的中国乡村,再次出现了“财东”和“长工”。也就是农村的“万元户”和那些打工的人们。传统的信仰也开始恢复,孔子再次成为人们的偶像。“发家致富”、“仁义道德”再次进入社会的价值
体系。村民们自发地修复孔庙,自发地重修寺庙道观、教堂和清真寺,这些就是乡村试图重建自我平衡的社会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的表现。甚至于政府宣传的基层党员干部,不再以空洞的“主义理论”为重,而是以实实在在带领大家致富,带领大家办学,在他们身上道德水准很高的“乡党”形象更加浓烈。
在村里,人们不会在乎你信仰啥理论。只要你办事公平,处事周到,有能力带领大家走上富裕发家之路,农民就会把你当“族长”。但是,还有一个新问题无法回避。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彻底打破封闭的社会环境。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是乡村,也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存在。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税收、法律、管理、教育、治安、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系统,都在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城市化”浪潮,正在吞噬中国的传统乡村。
回去的路已然消失,中国的乡村和谐社会还得向前看,往前走才行。
第五篇:我看张衡
我看张衡
张衡,盖世之人杰也,被誉为全才,而我却有自己的认为。我认为,他张衡的确很厉害,但也只是在学术方面。何?
其一:在张衡那个时代,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而他有惊世之才却不愿教化众生。而是“不好交接俗人”,放现在就是不响应党的号召,古代有三纲,而他作为当时的名士却如此作为,实在是让我有点失望,不谦。
其二:在古代,有一个传统,半隐之士,多可积攒声望,何?这本是表现其高洁傲岸的品质,却变成了他的收割声望的途径,何?当大将军闻其才时,他却屡招不至,这又为他获得了一笔声望,若是他一直如此的话,我还高看他一眼,但是直到最后惊动了皇帝时,他却不敢拂逆。这行为让我有些不齿,真让我觉得有几分虚伪,不恭。
其三:倒是不是他的过失,而是让我觉得作者有些浮夸了。何?作者说他为官后“不慕当世”,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捧杀。以他当时的官位,是个虚职,比他小的官没必要依附他。而再加上他是皇帝身边的人,比他大的官也不敢让他依附,当让是很“不慕当世”啦。
其四:当他被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时,他却因“皆共目之”,而“诡对而出”,这不是陷皇帝于不义么,古代讲究的是为人臣子当脑干涂地,而他却如此这般,令人叹息。不忠!
其五:我要为他平反。虽说是应该有教无类,但他毕竟不是圣人,从古至今也只是有一个孔夫子。然后便是声望的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他也没办法,再加上也只是去弄一个闲职,他这么全才的的人,还不一定想去呢,可是没办法,皇帝都开口了,不去也得去。至于第三个,根本和他没什么太直接的关系。最后看似他的不忠,也只是一种明哲保身,没有办法才这样的,在张衡传的末尾也有申辩“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据么?
总的来说,是个典型的古代高级知识分子,再加上知进退和一颗忠心,难得的人杰。
我很欣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