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校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小编推荐]三号文库
- 在校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小编推荐]三号文库
-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3.15篇三号文库
- 2024年人防防护工程师执业管理暂行规定三号文库
- 希望之星三号文库
- 三八寄语三号文库
- 频繁做人流有哪些危害三号文库
- 17、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三号文库
- 金融对接会三号文库
- 2024年1季度北京市中小微型企业运行情况三号文库
- 《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解读三号文库
-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三号文库
- 在全市乡镇人大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县级人才流动比例失调原因及对策建议三号文库
- 党员第二季度思想汇报三号文库
- 农村公共支出现状分析三号文库
- 8.15(新) 央行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三号文库
- 日常公关口语的主要形式三号文库
-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3班王张翼(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在全市教师骨干培训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关于毛邓调查报告三号文库
- 2024年1-4月海南省经济运行简况三号文库
- 文明交代要办的事情三号文库
- 发挥人事部门职能做好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探讨(5篇范例)三号文库
-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三号文库
- 2024年政府工作总结报告三号文库
- 山海区政府在全市服务业观摩交流会议上的发言三号文库
第一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白山小学:方朝庆
传统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只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换算关系还理解不透;有购买经验,但支付方式和购买方式欠灵活,实践能力差。教完《人民币的认识》后,认为人民币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人民币时通过利用聪聪乘车买票、为自己购生日礼物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提问:你们用过人民币吗?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为后面的学习认识人民币作好铺垫。再进行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以及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使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教师应重视情境的创设。如:为学生先送生日礼物——玩具飞机等。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帮助解决,这样就把数学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又如自由购物活动,教师学生将自己所带的东西创设成一个购物小超市,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目前在市场上已经用得很少了,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面值是分的人民币,所以给教学认识“分”带来困难。在探究1角=10分时,已经很难找到10个一分的硬币进行直观演示,因此还要指导学生自制分币学具,以便在教学时灵活运用。
二、注重动手操作,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比较抽象。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及1元、1角的币值的大小。
教学大额人民币的换算,可以设疑引趣,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换算的基本方法。在购物活动中,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游戏,学会简单的购物及求几件物品的总钱数,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快乐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不仅知道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还要懂得爱惜人民币,爱护人民币。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知道用人民币可以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案例
新地中心学校张燕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
PPT,小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教学流程: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二十多天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你们看,一些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
课件展示主题图
观察提问: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有灯笼
生2:有小朋友在跳舞,生3:小旗是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顺序排列
生4……
师:图中的彩旗灯笼彩花它们者不是乱摆乱乱放的,而是有顺序的排列,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例题一课件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
师:彩旗是怎么样排列的?后面的那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 生:是黄色的。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我采访你们,如果用这样的小旗布置我们樟树的大街,你们一直红黄,红黄,红黄的读下去,你们有怎样的感觉?
师:看来,这样介绍小旗的规律,介绍的人很累。怎样介绍小旗的规律又简单又清楚?
师:有没有好办法?遇到困难,同方的同学,或一组的商量,看看能不能解决?(小旗贴在黑板上)
师: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也就是它们是一红一黄为一组。(板书:一组)而且下一组和上一组是重复的。(板
书:重复)
师:第一组的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下一组的第一面呢?第二面呢?它们出现的顺序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依次出现的。(板书:依次)
师:小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说:一红一黄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②观察彩花的规律
师:小花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师:下一朵小花是什么颜色?
③观察灯笼的规律
师:灯笼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师: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④小朋友的规律
师:联欢会开始了,小朋友们唱呀,跳呀。找找小朋友们站的位置有怎样的规律?
师:有的说一男一女为一组,有的说一女一男为一组,究竟怎么回事?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多媒体出示)
师:这些小朋友围成圆圈,先看男同学,就是一男一女为一组。从女同学开始看,就是一女一男为一组。
三、教学例2摆一摆
1、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
2、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3、师:下一个图形应该摆什么?(圆柱),出示课件,是这样的吗? 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课件出示例2第2图)
师:图上摆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的图形摆一摆。
5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摆,并让学生说说图形是怎么排列的,由几个图形组成的?
生1: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
生2:按红黄绿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6、两道题,我比一比: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四、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孩子们,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小朋友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例3,自己涂一涂。老师提醒你们先找到规律再涂,涂坏了就不能擦了。
师: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师:正方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三角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
师:可以2个一组,还可以3个一组,那能不能4个一组呢?
师:我看到刚才好多同学还舍不得放下水彩笔,我们接着涂做一做,比比谁涂的又快又漂亮。
师: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师:既要看颜色,又要看方向,还要看形状。(板书:颜色 方向 形状)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五、表演动作规律。
1课间休息:多么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来,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活动活动吧。活动中:师问:会了吗?自己跳跳。(师生共舞,左拍一下,右拍一下,上4下有规律的音乐和动作。)
师:孩子们,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老师的动作学会了?让生说出老师跳舞时动作的规律。
2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有规律地表演吗?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请几生表演,同时请学生说出其表演的规律,来,请小朋友跟你一起做。)
六、生活中的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好多东西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说说吗?
生1:我身上的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有规律的。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当出示春夏秋冬时,师: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七、创作规律:小小设计师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来创造一个规律?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白纸,自己设计一组规律吧.把美丽的作品展现在黑板上.八、表扬自己
小朋们都积极的在找生活中的规律,我觉得不错,这些积极思考的同学该受到表扬﹙连续拍掌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老师拍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学生学着老师的掌声拍下去。师:那声音呢?有没有规律?你想来尝试一下吗?
九、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疑问吗?我们发现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建筑物的设计有规律,声音有规律,动作也有规律,规律真是无处不在。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美好,小朋友们,只要你们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会创造出更多、更有新意、更加美丽的规律。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 课件展示主题图 观察提问: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有灯笼 图中的彩旗灯笼彩花它们者不是乱摆乱乱放的,而是有顺序的排列,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例题一 课件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 彩旗是怎么样排列的?后面的那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是黄色的。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小旗的排列规律?你们一直红黄,红黄,红黄的读下去,你们有怎样的感觉?介绍的人很累。怎样介绍小旗的规律又简单又清楚?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也就是它们是一红一黄为一组。(板书:一组)而且下一组和上一组是重复的。(板书:重复)第一组的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下一组的第一面呢?第二面呢?它们出现的顺序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依次出现的。(板书:依次)小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说:一红一黄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②观察彩花的规律 小花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下一朵小花是什么颜色?
③观察灯笼的规律 灯笼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④小朋友的规律 联欢会开始了,小朋友们唱呀,跳呀。找找小朋友们站的位置有怎样的规律?有的说一男一女为一组,有的说一女一男为一组,究竟怎么回事?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这些小朋友围成圆圈,先看男同学,就是一男一女为一组。从女同学开始看,就是一女一男为一组。
三、教学例2
1、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
2、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3、下一个图形应该摆什么?(圆柱),出示课件,是这样的吗? 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课件出示例2第2图)图上摆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的图形摆一摆。指名同学说说图形是怎么排列的,由几个图形组成的?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按红黄绿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6、两道题,我比一比: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四、教学例3和“做一做”
1、书上第89页,例3,自己涂一涂。提醒先找到规律再涂。
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正方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三角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
2、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
五、生活中的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好多东西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说说吗?如:我身上的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如:我家地板上的瓷砖是有规律的。如: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有规律的。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六、创作规律:小小设计师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来创造一个规律?请大家自己设计一组规律吧.七、总结,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推荐)
<<统计>>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邹义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散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会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二、亲历过程,体验学习
1、调查准备:
师:如果想知道咱们班换2颗牙的有几人?换5颗牙的有几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想到的调查方法:
让大家举手;投票可以知道;排排队;作标记------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出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说明: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调查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重复,不能遗漏。
2、统计经历。
小组合作交流,调查统计,教师参与。
小组汇报,展示统计结果,并讲明统计方法,完成全班的换牙统计图。
师: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调查的结果怎样?
每个小组抽2个人到前面展示,讲解。然后小组合作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全班统计图上。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一个一个问他们换了几颗牙,然后在小格内涂上颜色。
生:我们是用举手的方法调查的。在小格内用画 “√”的方法记录的。
„„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可以随时对该组的方法做出评价,随着各小组的汇报,全班的换牙统计图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评析:统计教学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很重要,有益于认知结构的构建。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存在,因此会设想出不同的调查方法,在这里教师没有做过多的统一要求,而是给每个小组充分的空间,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方式在积极的合作中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了成功。汇报交流的环节,每个小组不同方法的展示和讲解(举手、站队、一个一个问、写在纸条上,涂色记录、画三角记录、等等)这些学生智慧的结晶无疑使全班在感受经历不同的统计过程,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感悟和体验,这样的认识来得丰富、深刻,难以忘怀。】
3、分析统计结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3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5颗牙的有5人,没换牙的有2人
生: „„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及时地表扬有创意的想法。
4、完成统计表
师:咱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统计换牙人数。(展示统计表)让学生在备用材料中取出统计表,然后根据上面的统计图,独立填写完成。
展示一生的统计结果,其余订正。
师: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轮流进行,一人提问,其余回答。与上图相比,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生发言,说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统计。
5、拓展运用知识
师:我们班的XX同学今天没来,大家猜猜他可能换几颗牙?
生:他可能换3颗牙,因为换3颗牙的最多。
生:他可能换5颗牙,因为他长的比较高。
教师说明:同学们的分析和猜测都有道理,课后大家可以去访问他,看谁的猜测最准确。
【评析:猜测和估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新思想,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中设计了为没来的孩子猜测换牙的数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运用统计结果。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思维的再生!】
三、拓展空间,应用实践
师:看到同学们今天这么积极投入地学习,老师真想奖励大家,为此我准备了三种颜色的彩纸,准备为大家做三种颜色的花,(展示:红、黄、绿)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
现在老师就犯难了,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每种颜色的花分别做多少朵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帮老师出出点子吧!
学生积极思维,踊跃欲试。
金点子一:我想站队的方法比较快。
金点子二:先分别举手然后数一数就能知道了
金点子三:在纸上做标记,然后数一数。
让金点子一、二、三分别开始统计红花,黄花,绿花的朵数,其余学生积极配合参与。分别汇报统计结果,教师记录。说明:在大家的帮助下老师知道了咱们班喜欢红花的人数比较多,要多做一点。
【评析:统计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统计的角度用统计的眼光看生活是本节课力图要达到的。在完成了对换牙的统计后,安排了本环节,算是课堂的加油站吧!在金点子的带领下让学生参与并经历了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统计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形成一定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走出课堂,放逐生活
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
在学生精彩的发言中,结束全课。可以提醒学生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调查统计。
【评析:从对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现在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统计知识,经历过程、掌握策略、感悟生活是关键。这里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溶于课堂,用于实践的学科特点。】
【总评】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设计突出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在课始阶段通过卡通形象“大头儿子“的换牙情境引发了学生对自己换牙的讨论,从而引出数学问题。这样教学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
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生词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
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旁、许、办、法、高、升”等生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课题里的“乌”和“喝”两个生字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把乌鸦认作喜鹊,为些我特意准备了一只乌鸦标本,让学生看清乌鸦的毛全身是黑的,连眼睛也看不出,所以“乌”字与“鸟”不同,“乌”字上半部里面没有一点。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地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口高颈的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又怕学生看不清水在瓶子里的高度,便在水里掺了红墨水(或蓝墨水)。这里我拿着乌鸦标本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口高颈瓶子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怎么”这个生词并进行教学。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小石子是我课前捡来作教具的),它想出办法来了。“旁边”和“办法”这两个生词,意思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作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边‟字旁边的两点千万不能丢。”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瓶
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就这样,教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雁鸣湖学校李冬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
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
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
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
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
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
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
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
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