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阿凡达感后感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3/353352.html

第一篇:阿凡达感后感

阿凡达观后感

这个寒假我去看了《阿凡达》,想来这部电影肯定是很好看的,毕竟是部耗资上亿美元的电影,更何况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看了这部《阿凡达》感受很深。阿凡达主要是讲述了:人类发现了在宇宙的潘多拉星球上有一种极其利用价值的矿物元素,于是计划到星球上开采,为了更好适应星球上的环境,于是开始了阿凡达计划,就是把人类的DNA和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DNA结合克隆的NAVI人。几年后主角杰克借着克隆NAVI人进入了潘多拉星球,在星球上杰克遇到了NAVI族的公主并随她进入了族人中,也了解到了人类对潘多拉星球的开发使他们很不满,也严重破坏了星球上的生态环境,最后杰克终于决定反抗人类对星球的开发,就这样展开了反抗人类的行动中,最后潘多拉星球上的所有生物共同一心把人类打败了。

这部片确实引人深思,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的从自然中索取资源,人类的丑恶在这一刻完全的显现出来,贪婪、欲望、自私,为了满足自己对钱的贪婪,对享受的欲望,便自私的不停的向大自然索取,而一次次索取的回报却是一次次的破坏大自然,为了资源的分配,还发动战争,这对自然或是人类自己都无疑是巨大的伤害,战争的硝烟污染了自然也毁了人类的生命。或许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所谓的幸福已经只是局限于外在的了,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幸福,那么人类与动物就没有多大的差别了,甚至还不如,至少动物懂得惺惺相惜,而人类呢,为了满足自己甚至可以互相残杀,用尽了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那永远填不满的欲望。有人说这是为了生存,没错,生存是必要的,可是却不是唯一的,生存的方式更不是唯一的。大肆掠夺与破坏的生存方式仅仅是动物本能的直接宣泄,人类本应有更为道德的生存方式。可是,如今盲目的发展,将许多应有的秩序给搞乱了。面对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失去了控制。文明列车的超速和失控的结果将是走向毁灭!当务之急,是在毁灭发生之前,如何使失控的列车冷静下来,或者是迫使其转变现行的轨道。人类啊,停止对大自然的破坏吧,我们同样生活在这片大自然中,就应该和平的相处的,停止那自私的欲望,开始保护我们的自然,我们的地球吧!

字数:853

第二篇:阿凡达看后感

《阿凡达》观后感

------2008210649 张国明 计科

故事发生在2154年,故事从地球开始,杰克·萨利(Jake Sully,萨姆·沃辛顿饰)是一个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他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战斗,因此他对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采矿公司工作欣然接受。

这个星球上有一种别的地方都没有的矿物元素“unobtanium”,能够吸引人类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拓荒的原因就是“unobtanium”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产业。但是问题是,资源丰富的潘多拉星球并不适合人类生活,这里的空气对人类致命,本土的动植物都是凶猛的掠食者,极度危险。这里的环境也造就了与人类不同的种族:10英尺高(约3米左右)的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满人类拓荒者的到来,也不喜欢人类的机器在这个星球的土地上因为到处挖矿而留下的斑斑伤痕。

虽然潘多拉星球环境严酷,但人类只要带上空气过滤面罩,甚至可以裸露皮肤在潘多拉星球上作业。但是由于人类即使学会纳威语也无法和纳威人直接交流,于是科学家们转向了克隆技术:他们将人类DNA和Na'vi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克隆Na'vi人,这个克隆Na'vi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然而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操纵这个克隆Na'vi人,只有DNA与他身上人类DNA配型相符的人才有这样的能力。杰克·萨利的双胞胎哥哥是这个克隆Na'vi的人类DNA捐献者,他就可以操纵这个克隆Na'vi人,然而他被杀死了,采矿的公司为了不让砸下去的钱白砸(克隆Na'vi人价格不菲),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代替他操纵克隆Na'vi的人,这个人的DNA还必须和其配型相符,于是他们自然就找到了杰克·萨利,杰克·萨利对此很高兴,因为那意味着他又能走路了。

几年后,杰克·萨利到了潘多拉星球,他发现这里的美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晚上各种动植物还会发出光。就如同梦中的奇幻花园。不过很快他就体验到了这里的危险,一头死圣兽(潘多拉星球一种本土生物)与他狭路相逢,在逃命过程中杰克与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晚上的时候又被一群土狼袭击,杰克奋起战斗,在整个战斗的过程中杰克寡不敌众危在旦夕,危急关头中一支箭射死了毒狼,杰克得救了。救他的是Na'vi族的公主(佐伊·索尔达娜 饰),杰克从她口中了解到了更多潘多拉星球的知识。

Na'vi族人一直以来都与潘多拉星球的其他物种和谐相处,过着一种简朴天然的生活,杰克在和这个Na'vi女孩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转变了对人类来这里采矿的看法,他意识到已经找到值得为之战斗的东西了。

不过杰克·萨利如果要加入Na'vi族人对抗人类入侵者的战争,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不能永远呆在“化身”中,当“化身”——克隆Na'vi人睡觉时,他就会回到自己半身不遂的人类身体中,只有通过专门的连接设备才能重新回到“化身”中。一旦与自己的同胞为敌,他就失去了与“化身”结合的可能,只能困在残疾的身体里,并失去那个他越来越喜欢的Na'vi女孩。

最后,人类在利益的驱动下,派遣了战机去摧毁Na'vi族人所生存的一棵巨树,尽管杰克等人一再争取希望可以不要那么做,但是采矿公司还是决意要去摧毁。杰克与他们协商,自己去和Na'vi族人交涉,让他们离开那颗大树,然而当他说明了一切之后,Na'vi族人都很愤怒,特别是杰克喜欢的那个Na'vi族人女孩也是很愤怒,Na'vi族人就把杰克和一名女教授一起捆在了刑架上了。采矿公司

派遣的战机发现他们协商失败了。于是就下令开火,摧毁了他们前进的障碍——Na'vi族人赖以生存的那棵巨树,Na'vi族人的领袖也被炮火炸死。

没有了生存之地的Na'vi族人被迫暂居神树之下。而杰克等人的正义行为因为和采矿公司的利益相冲,被他们关了起来。后来,他们借机驾机逃跑了,杰克骑着“魅影”到达了Na'vi族人暂居的神树下,呼吁Na'vi族人作出反抗,他终于又得到Na'vi族人的信任。在他的呼吁下,他们联络了潘多拉星球上了其他民族的人,一起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反抗军,形成了陆空两路的防线。采矿公司的军队也发现了Na'vi族人的反抗迹象,他们迅速装填了大量的高烈性炸药,准备提前消灭Na'vi族人。于是,Na'vi族人的反抗联盟和采矿公司的军队展开了血战,结果,Na'vi族人反抗军最终打败了人类,而人类的军队指挥也被杀死,Na'vi族人在杰克的帮助下,将遣送采矿公司全部离开潘多拉星球。在Na'vi的精神领袖的带领下,Na'vi族人用自己的感受器(辫子)与神树相连,借助神树的力量,将杰克·萨利的精神(灵魂)转移到他的阿凡达身上,杰克最终成为了这个星上Na'vi人的领袖。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那美丽的星球。当然在深思过后,也看到了一些东西。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电影中,地球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入侵,略夺,在新的地区,新的资源面前,资本主义的面目不是和土著一起发展,而是建立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思想上,你没有我的武力强,你的一切就都是我的思想。就像中国经历的鸦片战争,中国弱小,就只能让帝国主义侵略,占领,不管你的文化,思想,只有的就是利益。在这个电影里反映的就是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不顾一切抢占资源的资本主义本质。

第三篇:阿凡达

《阿凡达》背后的美国思维(转自戴旭博客)2024年06月08日 22:42:00《阿凡达》风靡全球,也席卷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就连中国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都认为,以中国现有的所谓大片与之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国的几大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和他们拍摄的几部不知所云的大片,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花钱不可谓不多,场面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没有《阿凡达》的效果?这不仅仅是剧本、科技制作手段的问题。就是把《阿凡达》的电影剧本给中国的导演(事实上,《西游记》一书及其他不少中国神话著作并不比《阿凡达》剧本差),把电脑设计软件给中国导演和制作人员,中国也造不出来《阿凡达》。为什么?两国人的现代想象力不一样。这个想象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中美导演个人,更是横亘在中美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的。

毫不夸张地说,《阿凡达》展现出的美仑美奂的场境,已不是一部宏阔悠远的抒情诗篇所能形容;而其足以在各个领域同时激发联想的立意,又绝非现有宗教、政治和哲学的单一逻辑体系所能阐释。它的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和简单、清晰合理的故事情节,是另一个见仁见智的视角:影片中地球人为开采“潘多拉星球”的珍贵能源矿产,发动一场灭绝原住民的侵略战争。而原住民则奋起反抗,最终打败殖民者。有人从中国的现实解读出那是“史上最大的强拆者遇到史上最大的钉子户”,也有人从美国目前的军事困境解读出反恐战争的结局。如果浮想联翩,追根溯源,那也是地球上一切战争发起动因和战争结局的规律性暗喻。

笔者看完这部惊心动魄的影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惊叹美国永不停歇、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和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志向。凌空翱翔的冲动,赋予美国直冲天际的思想翅膀,狂放不羁的自由驰骋,又造就美国任性而为的民族性格。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是隐藏在爱迪生、莱特兄弟的发明之中的;也隐藏在里根的冷战成就、小布什的战争创举之中。

没有谁控制美国人的思想,所以,美国人的思想带着翅膀,像影片中的大灵鸟一样,任意飞。所以,举凡科学界的发明乃至文学界、体育界,世界上最年轻的大国,却成为世界上杰出人物生产最多的地方。国内没有人控制思想,最终又成为世界上没有谁能控制美国的行动。美国随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年轻世界帝国的神话。一部美国的历史,就是边疆不断变化的历史。从1776年独立以来,出现在美国国家层面的边疆战略就有:老边疆——以前的13个州;新边疆——后来的50个州;外边疆——两次大战后成为西方盟主。一位叫特纳的历史学教授这样说:美国人具有鲜明特征的才智应该归功于边疆。每一个边疆的确都孕育着一个新的机会,打开了摆脱过去羁绊的大门。与边疆相伴而生的是新鲜感和自信心,是对过去社会的蔑视,是对过去的约束与思想的无法容忍;是对过去的经验教训的不屑一顾。现在,高边疆又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和宇宙战略。而高边疆是通向无限的起点。美国就这样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边疆的国家。《阿凡达》其实就是在展现美国在扩展新边疆中失去边疆的现实和潜能。

今日美国已经不是一个美洲国家,而是一个由数百个全球军事基地和海外领地组成的跨洲际国家。美国早就控制了全球的公共天空、公共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依据这样超级强大的行动能力,以及金融和其他优势,美国正在建立世界帝国。诅咒也罢,声讨也罢,鄙视也罢,存在决定意识,今日世界谁都不能不活在美国强大的阴影之下。

思想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又是生产力的根本,生产力又等同于战斗力。这是一根由必然因果勾连起来的链条。

作为军人,我非常关注《阿凡达》中无意中透露出的美国战争思维。显然,美国已经把空天一体战和机器人地面突击当成最基本的战争样式。它们把入侵潘多拉星球的主力,设想成新式武装直升机和空天轰炸机编队;却在地面行动中,编入人机合一的机器人。这和美国最新的一小时打遍全球的先行战略,和让机器人大批参战的设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2024年合并成立美军太空司令部之后,美军又在2024年公开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随着信息技术和太空技术的日益交差和融合,这两种新型技术力量孕育的崭新军种,将在十年后主宰战争;现有的传统的陆海空军,将越来越居于边缘地位。像以往一样,最早昭示这一特点的,一定是美国。

和整天把解放思想挂在嘴上的中国不一样,美国从来不喊解放思想,因为在美国人的本能感觉中,思想本来就不应该被束缚。美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到处飘着影片中那些树精灵一样的奇思妙想,因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整个社会群体创造力,这就是美国今天在众多领域都领先世界的原因。

美国人崇尚暴力,无论是入侵者,还是反击者,靠的都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赤裸裸的力量较量。全片以森林为主背景,正好形象地证明,美国是信奉丛林法则的。具体到中美两个国家和民族,在军事上的思维,最典型的区别是,美国的思维是向前、向上的,也就是面向太空,面向未来。而中国则多是追怀历史,关注眼前。这也是《阿凡达》和中国几大导演的几部大片,最根本、最明显的对照。就是此次中国准备跟《阿凡达》一较高下的中国另一部大片《孔子》,依然没有脱开中国人的这一惯性思维。

上纲上线地说,面向未来和天空,前景是宽广无限的;总是回顾身后关注眼前,则空间是有限的。

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人又是非常注重心灵对接的。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大型动物,身体上都有着心灵接口。这说明美国人也是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所以,美国人虽然对外崇尚力,但对内,非常注重心灵沟通。他们是一个人人都有信仰的民族,不管你信什么教。什么都不信的,大概只有刚从亚洲移民过去的人。信仰是人生的支柱。所有有信仰的人组成的国家,强大是自然的。正是由

于这一点,入侵者中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在信仰的感召下加入了被入侵者的阵营。正是由于信仰的作用,弱者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最后赢得胜利。

物极必反。思想的自由,带来行动的奔放,又连带地带来不可遏止的独霸欲望。这种完全不受约束的状态,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和众多的人口,让美国走上正在威胁全人类的道路。

旅居德国的美国人、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说:曾经因对外国人开放的态度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受世界各地羡慕的美国,现在已经变成邪恶的强权,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很少得到报道的世界其他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暴行和酷刑。传统上和平的美国,通过规模巨大、难以想象的社会改造、转型,已经从根本上变成一个处于永恒战争状态的斯巴达国家。如果认为新世界秩序仅仅是在布什家族及其党羽主导下制定的共和党的计划,那就错了。这是美国主导势力的机制性共识,它从19世纪末美国进行第一次帝国冒险,军事征服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哥时就已成形。从经济上说,美国已经是军工综合体。它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发展,才能生存。所以,《阿凡达》只能出现在美国。这是整个美国文化和民族习惯性思维的产物。作为西方生活方式总代表的美国,已经控制了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但它还在向宇宙探索更多的资源。美国的太空探险计划,无一不有着这样直接的动机。

在地球现实中,从奥巴马上台一年后的表现看,美国还在循着一贯的攫取利益的思路,沿着既有的战争道路旁若无人地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凡达》电影虽是虚拟技术的杰作,但并非虚构国际政治现实。

影片的最后,入侵者被自卫者全部俘虏。世界各地的观众,也许认为美国人可能已经开始反思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并准备接受战败的事实。但笔者认为,美国的政治家和军事领导人如果看到这里,最多不过是耸耸肩膀摇摇头,然后继续走到全球司令部,漫不经心地搜索下一个目标。电影只是电影而已,而美国永远是美国。导演可以决定影片的结局,决定美国结局的,却是有另外一种有着美国思维的人。我们总是抨击美国人的扩张主义和霸权做派。可是,我们什么时候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学习和欣赏的角度,去端详一下美国——就像我们看阿凡达一样——呢?

什么时候我们自觉的这样做了,我们离找到大国崛起的感觉就不远了。

第四篇:阿凡达[模版]

《阿凡达》最大的品牌并非演员,而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无疑,詹姆斯·卡梅隆是二十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他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拍摄过一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数目的纪录,并且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的标杆。在说起詹姆斯·卡梅隆的时候.人们不免要提到另一位杰出的商业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能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电影巨人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卡梅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里,这些指责完全无关紧要,它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出于嫉妒的恶意攻击,世界上只有一个詹姆斯,卡梅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梅隆、大天才詹姆斯.卡梅隆、无以伦比,无所不能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当《阿凡达》带着影史票房冠军《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力作的桂冠高调亮相的时候,也一并带来了无数观众对<阿凡达》的期望,带着同样的期望——《阿凡达》能否超于《泰坦尼克号》便足足掉起了观众的胃口,于是能否超于《泰坦尼克号》的票房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一个电影的传播话题。姆斯,卡梅隆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品牌,不管他做什么、拍什么都能引起关注。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受众!电影营销永远的关键要素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就是发现需求,并去满足它。”电影是播给观众看的.观众接受与否是一部电影营销效果的实质。如果把《阿凡达》当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受欢迎的程度史无前例,世所罕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好看!你可以用上所有的溢美之词来赞美《阿凡达》,有人说它高瞻远瞩,有人说它发掘到了人类的共鸣,但也就是一部电影而已,不必将其神化。电影就是要好看,而且看完之后觉得很满足.这就是阿凡达与其他影片的最重要的区别。

卡梅隆敢于花10几年时间构思、创作、拍摄一部《阿凡达》是由衷让人钦佩的,相比国内粗制滥造的“产品”.“山寨”的产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我们不要叫嚣什么“好莱坞流水线”下来的产品.或者说是“好莱坞模式”的产品.但观众的热捧已经说明了一切。难怪青年导演陆川看了《阿凡达》之后感叹:这部电影足以让中国的电影人汗颜!当然了,人家底子厚,有足够的资本和基础进行“厚积薄发”,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等等全球电影公司全力支持等等。但回过头来说,就算是有大投资和制作,没有好的构思、创意、技术、流程、团队又怎么会有《阿凡达》一夕的爆发呢?正如零点调查机构总裁袁岳所说:很多产品,如艺术、高科技类等产品性概念是很难从消费者处获得的,因为那时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想要什么。但看到做出的概念性产品时,他们通常能告诉你:“我不喜欢这个东两的„„”、“它要是„„就好了。”

每一个观众眼中都有一个“阿凡达”,有人看到的是“暴力拆迁”与”反暴力拆迁”,有人看到的是环保和对人类的警示。不管看到什么,对电影本身的评价都是:Good,Very good,这就够了。

饥渴营销:物以稀为贵

饥渴营销,顾名思义是让你的产品、你的营销模式达到或者造成市场、消费者饥渴的状态。饥渴的背后充满着欲望,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饥渴的状态会让人发疯从而会想尽办法去获取得到。

近年来,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詹姆斯这次所拍的《阿凡达》是一部典型的3D影片。而3D银幕资源的稀缺,则是助推商家制造现代版“物以稀为贵”火爆场面的一个至为关键的诱因,越是“一票难求”.影片的诱惑力越强.正如房托制造抢购风一样,越是热销、越是紧俏,就越能刺激人们的消费欲,票价步步攀升也就顺理成章。

《阿凡达》被誉为是电影业分水岭的作品,主要在于它是首部全片使用3D实拍+3D动画的影片,导演卡梅隆团队发展出新一代“立体摄影机”、“表情捕捉技术”以及“虚拟摄影机”等,摄制技术突破令CGI虚拟角色更逼真,加上3D立体动画处理的天马行空特殊复杂场景.成为《阿凡达》最大的卖点。为此,《阿凡达》从雏形到最终出炉,耗时14年,耗资5亿美元,、詹姆斯·卡梅隆早就撰写了好莱坞式的《阿凡达》剧本初稿。可惜当时的科技还达不到将这个神话故事充分呈现的程度,于是卡梅隆转身拍摄了一艘沉船的故事——《泰坦尼克号》。不过卡梅隆一直没有放弃《阿凡达》。当近年来《指环王》等特效大片出炉后,他看到了希望。在与索尼公司接触后,卡梅隆开始了对《阿凡达》的科技包装。《阿凡达》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 HD摄像机进行拍摄,这两台摄影机犹如人的双眼,可拍出不同角度的画面。卡梅隆不但亲自掌镜,其还特意为《阿凡达》创新性地开拓了虚拟摄像机拍摄.使自己直接看到计算机生成的角色并及时指导演员的表演。

第五篇:阿凡达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阿凡达》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思想内容上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生态批评以生态主义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重审和重评,探讨文学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电影《阿凡达》进行分析。批判了人类社会肆意对环境的征服,驳斥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从反对强势主义,建立和谐自然,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妥协三个方面揭示了《阿凡达》的现实意义。本文有助于号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生态批评和谐工业文明

电影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思想内容上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著名导演卡梅隆历时14 年的巨作《阿凡达》的上映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轰动。该电影被影评人认为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其除了形式的完美之外,思想内容也体现了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生态危机问题。虽然很多人从商业角度,特技制作角度对该电影进行了分析,但目前还没有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将结合生态批评理论分析《阿凡达》,发掘其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主张人类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李旸2024)。这里的自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人类,动物,植物,也包括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还包括一切被压迫的弱势群体。生态批评主义提倡帮助被压迫的对象重新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力:自然需要获得更多的保护,而不是利用;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而不是压迫。

不同生态主义者分别表达了各自的生态观。首先倡导生命中心主义理论的是史怀泽。他在其代表作《敬畏生命》一书中阐发的伦理思想可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在下述情况下是道德的,当他遵守义务去帮助所有他可以帮助的生命,而害怕伤害任何生命时„„生命对他来说是神圣的。他不撕扯树叶,也不采摘花朵,并且小心不压死昆虫。”

生态中心论中的泰勒秉承了“敬畏生命”观点,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构筑了“尊敬自然”的伦理学体系。他的观点反驳了西方基督教中传统的人类优等论。阐述了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普通成员。在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问题上,罗尔斯顿认为,现代西方人倾向于强调经济学的逻辑,主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而忘记了保护所有生命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学的逻辑。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罗尔斯顿主张,在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主动地去适应、补偿、调整和完善自然界及其过程。因此人类应该意识到其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与其他物种的地位是一样的。人类不仅要尊重其他的生物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这就摆正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1

纠正了机械自然观指导下的以人类为中心,肆无忌惮征服自然的错误态度。如果人类坚持利用高科技手段去征服和破坏自然,就必然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生态批评主义在电影《阿凡达》中的体现

1反对强势中心主义

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首次提倡人们要和自然建立伙伴关系模式,以取代把自然当成征服和统治对象的传统关系模式。人对自然的关系,其实反映着人和人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把人从自然中抽取出来,并把自然视为可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造成了割裂整体、以偏概全、用人类社会取代整个生态世界的现象。在工业发展的推动下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变成强势中心主义或者称为霸权主义。拥有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的部分群体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为把弱势群体作为压迫的对象。强势中心主义产生于精神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均来源于现代性的恶果。

现代工业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自然灾难和精神灾难。工厂的扩建占领大批的农田,树木的过渡砍伐毁坏着森林,自然界中的珍稀动植物频临灭绝。自然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人类精神层面的变化。现代化的军事武器装备在不断升级的同时,精神境界在降级。精神失常,道德沦丧,暴力倾向加剧。持枪杀人的案件不断发生。对物质资源的掠夺成为人类无数战争的发端。

人类在用高端精密武器装备自己的同时,殖民和强势思想也在膨胀。这些群体认为军事力量可以征服一切,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霸权主义。《阿凡达》中表现出的克隆技术,神经传导技术正是工业化的巨大发展带来的产物,高度体现了地球人的现代文明程度。正是这些现代技术给现代人带来狂妄自大的心理模式。地球人评借手中的高科技武器为了获得稀有矿藏对潘多拉星球进行了疯狂的侵略。我们之前为之陶醉的美丽宁静神秘的星球在燃烧弹引起的熊熊烈火下千疮百孔。纳威人栖息的古树的倒塌同时召显了病态心里下的强势思想。在现代文明人看来纳威人的工业和科技很落后,但是他们过着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家园,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另外一个世界的地球人无权对其进行任何的评判和改变。地球人违反生态规律掠夺式的战争必遭失败。在杰克的领导下,纳威人和其他部落集结起来,参与了这场保卫家园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告诉所有人大自然是不可随意侵犯的,强势中心主义必然遭到所有有良知的人的反抗。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自然界的协助下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向文明。迄今,人类拥有了各种高科技,可以制造机器人,可以上天揽月。但是无论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需依赖周围的环境生存。当今世界的这种强势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而必须从思想意识上确立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并指导和规范人类的行为。建立和谐自然

西方现代科学打破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使得人类把世上万物分为不同的等级,并认为人类利益高于非人类利益。与之相反潘多拉星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图谱。在纳威人眼中所有生命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没有什么等级制度,对于生存于世间的万物,动物和植物都是有感知的,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应

该考虑其它生物的苦乐。这与生态批评主义的立场是一致的。比如:纳威人通过感受器(辫子)可以和植物,动物建立连接。通过战马长出的长耳朵和纳威人的头发末端建立连接就可以感受动物的呼吸。杰克的阿凡达通过感受器和神树交流请求神树的帮助。在西方现代文明中,人是占据最高精神层次的,被视为优于动物或自然界其他生物,比起动物或植物来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纳威人对神树的崇拜和对待灵魂的态度更是对对西方现代科学观提出了挑战。这一观念体现在电影中纳威人在灵魂树前举行的仪式。纳威族人用自己的感受器(辫子)与神树相连,借助神树的力量,将杰克·萨利的精神(灵魂)转移到他的阿凡达身上。

从纳威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在他们眼里,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价值。他们对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充满感情。毒狼因袭击他人而被杀死。纳威人对于死亡的动物表现出无奈和同情。除非万不得已不然他们不会忍心杀害动物。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对动物的杀戮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件,没有人为此痛心。潘多拉星球以自身的存在规律发展,纳威人与他们生存在家园和谐共存。他们具有超于地球人的心灵,纯朴,善良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相反从地球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欺骗,侵略、仇恨、无休止的杀戮。当自己的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不顾一切的掠夺,只有少部分富有同情心的人反对这种做法,却遭到同类的迫害。

正如卡梅隆在他的另一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表达的一样,“生命是有规律的”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树立平等的自然观。尊重自然,热爱生命。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妥协

电影结尾主人公杰克选择作一名阿凡达永远留在潘多拉星球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抛弃。最初杰克进入潘多拉星球的目标是混入纳威人的内部,获取情报。三个月跟随纳威女孩学习纳威人的文化和语言使他改变了最初被灌输的想法。他感受到潘多拉星球也是一个世界,和人类世界别无二致,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把对方简化成“未开化的,野蛮的物种”进而堂而皇之的剿灭对方霸占对方的物产。纳威人是自然的产物生于大地 长于大地。他们善良,淳朴,有一些文明人认为的“野蛮,愚昧”。这是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星球,勇气和坚韧是衡量人的标准。杰克在这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谓的文明社会,就像一头巨兽吞噬着人的肉体和灵魂。杰克所抛弃的就是这种让人窒息的环境。他需要感受自然,需要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个吸引杰克的原因是他在潘多拉星球上找到了最爱。纳威女孩奈蒂莉的自然和淳朴深深吸引着杰克,自然的天性使他们相识相爱。杰克对纳威女孩的爱是对自然的回归。他对居住地和爱情的选择是自然战胜工业文明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在人类社会中经历了工业文明带给的种种磨难之后,对自然的渴望。在现在文明社会里,主宰社会的是金钱和权利。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血腥和暴力,同胞之间的互相残害。当潘多拉星球上的森林,树木被无情的摧毁时,杰克不顾性命的投入到保护纳威人的斗争中。纳威人反抗地球人的战争实质上是现代工业与自然的对抗。纳威人、动物、植物的反侵略战表现了自然的力量。这部电影倡导了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回归。和谐的生态是每个人类渴望的家园。

结语:美国电影《阿凡达》为更好的理解和挽救生态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了贡献。人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感受到: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一样,依赖自然生存。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重新

建立人和自然的伙伴关系,尊重他的生物伙伴和其生存的环境,带着一种感恩的情怀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住人类的生存根基。人类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同时警示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生态危机。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1990.[2]李旸,李学欣,以“生态批评”解读 《邻居罗西基》[J] 长城,2024,(6)

[3] 彭晓,《阿凡达》—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契合[J]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2024.(1)

[4]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24.[5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

阿凡达感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