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市委书记撤地建市十周年庆典讲话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3/332347.html

第一篇:市委书记撤地建市十周年庆典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撤地建市十周年。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前来参加庆典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问候!

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从此翻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十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力拼博,全市呈现出班子团结协调、对外开放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正在成为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高。2024年,全市实现GDp394.5亿元,比1994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7%,GDp增幅连续10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7亿元,比1994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21.9%;完成财政总收入34.8亿元,比1994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16亿元,比1994年增加15.2亿元,年均增长19.1%。2024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2位。

二是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业构成由1994年的30.2:36.6:33.2转变为2024年的19.4:41.8:38.8。到2024年底,全市国有企业改革面达82.7%。一部分企业在改革后成功实现了扭亏增盈。202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38.3亿元,比1994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2.9%。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舜华鸭业、东江渔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裕湘面业、三味食品等5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财税、金融、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市先后引进香港华润、三九药业、青岛啤酒、大连华录、深圳博利昌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来郴投资。202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是1994年的12.5倍,年均增长29.7%;外贸进出口总额1.67亿美元,是1994年的12.8倍,年均增长30%。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24年,全市新增产值过亿元的民营企业14家,民营经济增加值188.1亿元,“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经济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1994年到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95元增加到8567元,增长94.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06元增加到3161元,增长2.1倍。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5243元,比1994年增长3.9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3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2.6平方米,分别比1994年增加21.1、10.4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59.74%,比1994年提高21个百分点。截止2024年末,全市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7万人,十年累计脱贫人口达60万人。

四是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十年来,全市共实施重大项目450个,总投资283亿元,有效地改善了**的发展环境。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至202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508公里,比1994年增加1888公里,全部乡镇和99%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全市高等级公路里程达272.7公里,11个县(市、区)已有7个通了高等级公路,居全省领先地位。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中心城区大力实施“南延东进”战略,扩容提质并举,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94年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1平方公里,人口由24.3万增加到37.8万,中心城区城市整体功能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建制镇由1994年的62个发展到2024年的86个。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94年的14.9%提高到2024年的34.2 %。

五是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机械化工、新型建材、旅游等七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了华润鲤电、柿竹园、钻石钨、郴电国际、长烟**分厂等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华录数码、高斯贝尔、冷杉空调、恒维电子等企业落户**。华录数码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届时**将成为全省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到2024年底,全市电力装机218万千瓦,比1994年增加192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比1994年增加113.2万千瓦。华润鲤鱼江电厂顺利投产,2024年上缴税金1.8亿元。总投资54亿元、装机120万千瓦的华润鲤鱼江电厂B厂已开工建设。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在**设立了示范基地。小水电龙头企业郴电国际在沪市成功上市。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钻石钨制品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加工基地。永兴县无中生有,通过收购废渣、废料、废液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2024年生产白银1820吨,黄金7吨,白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被授予“中国银都”称号,与“中国金都”山东招远相映成辉。医药食品加工产业来势看好,长沙烟厂**分厂联合工房改造后已形成卷烟40万大箱/年生产能力,2024年实现税收5.7亿元。机械化工产业稳步发展,郴化集团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二,华湘化工主导产品pVC糊树脂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三。建材产业规模扩大,东江金磊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不到一年时间建成,速度之快,质量之好,成为全国同行业之最。旅游产业异军突起,2024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6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210倍和221倍。**旅游成为全省乃至中南地区的一匹“黑马”。**市、资兴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粤港澳“后花园”魅力正在显现。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28%。随着湘南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组建,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历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事业蓬勃发展,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制,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平安**”,实现了经济繁荣下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七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十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牢固树立,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涌现了胡昭程、盘振玉、何贵平、新华乡党委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形成了高速高效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十年奋斗历程,十年辉煌成就。**撤地建市的十年,是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十年;是我们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的十年;是我们战胜困难、奋力拼博的十年;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持一致的结果;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唯发展为大的结果;是坚持三个文明一齐抓,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果;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提高干部素质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建市十年来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质量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化”进程还不够快,经济发展后劲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党的建设仍需加强,党风、政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辉煌的业绩已载入史册,新的创造寄望于明天。如今,我们已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肩上担子更重,身上责任更大。我们一定要勇立时代潮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重任。

一是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靠近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必须奋力抢抓新一轮世界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一点一线”区域率先加快发展的机遇以及我市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的机遇,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战略。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努力提高发展水平。要坚持“既抓传统产业,更抓现代科技;既抓地下矿业,更抓地上加工;既抓人无我有,更抓无中生有”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突出抓好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机械化工、新型建材等六大优势产业,努力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尽快把**建设成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全国出口加工基地、华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大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盘活国有资本,激发企业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形成“经济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企业民营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基本经济格局。要积极推进以资本、土地、技术、人才为重点的要素市场改革,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能通过市场有序流动、优化配置。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团结、保护、促进的舆论环境,大力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市经济高速高效发展。

四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缩小城乡差别。尤其要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始终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大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技术监督、动植物检疫防疫等五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原则,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发展的速度与加强稳定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五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同志们,回首过去,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程灿烂辉煌。让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把**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在撤地建市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钦州撤地建市十周年的大喜之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钦州撤地建市十周年庆祝大会,回顾钦州建市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展望钦州未来发展的光辉前景,激励全市各族人民继续发扬钦州精神,更加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为建设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十年经风雨,弹指一挥间。回顾钦州建市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十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发展战略和市委“323”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这十年,是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有作为的十年;是我们迎难而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发展的十年;是我们协调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

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市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社会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56.64亿元增加到~年的330.11亿元,年均增长7.65%;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3.91亿元增加到~年的11.43亿元(含基金),年均增长12.67%;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70亿元,年均增长14.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4年的25.80亿元增加到~年的68.34亿元,年均增长11.43%。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针对我市“工业短腿”的问题,我们把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临海工业建设。在抓紧改造提升原有工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兴办一批新的临海工业项目,积极发展临海工业。经过多年努力,临海工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其中宏基润滑油和东油沥青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广西木薯综合开发产业示范工程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印尼金光集团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60万吨纸工程、钦州火电厂工程、8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等大型工业项目顺利推进;临海工业园区路网工程、港区供水管网工程等临海工业园配套设施建设进程加快。临海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形成基本框架,投资项目逐年增加,初显成效。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一批新建和扩建的制药、编织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大。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为了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十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推进城镇化的力度,提出了建设城市的工作新思路,大力度、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城市面貌大大改观。县城和中心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新村建设取得很大成绩。进一步理顺了城区管理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突破了城市建设的体制性障碍。三是积极发展商贸、旅游、服务、房地产和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发建设并推出了三娘湾、八寨沟、五黄岭、大卢村等旅游景区,打造了我市的旅游品牌,成为广西旅游新亮点。四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我们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清理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优化环境,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力军。五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临海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辉煌,结束了钦州有海无港的历史。目前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钦州港形成年吞吐300多万吨的能力。钦浦二级公路、上思至大寺二级公路竣工使用,广西滨海公路钦州港至犀牛脚一级公路、寨圩至浦北二级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同时,10万吨级深水航道、金窝水库加高扩容工程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金海湾东大街、永福大道、文峰路、钦江二桥、市行政信息中心等一批城市道路和城市配套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或正在加快建设。

我们坚持实施科教兴钦和人才兴钦战略,努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小高地”,增强发展动力。切实抓好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着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抓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大力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在全国、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推进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了人才培养、选拨、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力度,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深化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抓好了农村税费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国有产权从一般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职工身份的置换(“两个置换”)为重点,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我们按照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要求,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加快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形势,我们把对外开放置于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制定和完善对外开放的思路与措施,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不断探索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明确了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千

方百计扩大引资规模,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好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改善投资环境年”和万人评议机关等活动,全面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招商中心,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型企业纷纷来我市洽谈投资,我市新一轮对外开放热潮初步形成。同时,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的机遇,努力构建钦州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促进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加大投入,落实政策,确保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狠抓重大疫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群防群控网络,确保了我市无传染性重大疫病发生,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得到保证。积极有效地强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狠抓政法队伍建设,有效地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我市“打、防、控”一体化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推广。不断加大排查调处各类矛盾和纠纷的力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吸取教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整改,促进生产安全形势好转。

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党管武装工作,促进国防事业和部队建设。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和完善乡镇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进依法治市进程,重点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我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宣传~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努力为加快钦州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钦州知名度,树立钦州新形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以“树立新形象,争当好市民”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抓好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行联片创建、联动发展、整合力量、整体推进,形成了“百里文明生态长廊”、“百里文明海疆”等区域性精神文明创建重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抓好文化精品生产,推出了《真情三人行》和《我爱警察》等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其中《真情三人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针对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在前头、做在基层、做到干部群众的心坎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引导干部群众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干事业。

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十五大、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我们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着重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增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一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成果,灵山县被评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进集体。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和社区的党建工作。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先进作用得到新的体现。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积极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抓好反腐倡廉工作,重点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问题,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钦州特色、符合钦州发展的新路子,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是: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十年来,我们按照邓小平同志“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在推进钦州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符合钦州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发展战略和“323”工作思路,推动了钦州实现跨越发展。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强化发展意识,努力推动钦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十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扭住发展不放松,统一思想,上下一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全面推动钦州各项事业的发展,使钦州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逐步向现代化的临海工业城市迈进。

3、坚持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先导,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机制等,使钦州的各项事业不断保持了生机和活力。并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结合起来,确保了各项事业在改革中前进,在扩大开放中不断发展。

4、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十年来,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既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各级领导干部,充分依靠各县区、各部门的领导班子,鼓励和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开拓奋进,又坚持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支持和鼓励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十年来,我们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建设。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高标准地建设了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设施,做到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文明一起上,两个成果一起拿。坚持以一流的党建促一流的发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钦州建市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深深感到,钦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中央和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各级领导对钦州的改革发展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离不开国内外各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钦州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离不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为钦州的发展倾注了力量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钦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所有关心、支持钦州建设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传承历史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今天是地级钦州市建市10周年纪念日,标志着我们这个千年古州与时俱进,从此步入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钦州开发开放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发展未有穷期,发展任重道远,发展要有新思路。从“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到加快实现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的三大目标,描绘了钦州今后的宏伟蓝图。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拿起接力棒,开始新长征。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把钦州市建成临海工业城市,把钦州港建成临海工业港的战略决策,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围绕全面提高钦州的城市竞争力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要通过开展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百项工程”建设三大会战,推进一条大航道及其大港口的建设,“一江两岸”为轴心的城市建设,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娘湾的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行业、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城市经济,全面提高钦州城市竞争力。要突出抓好临海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狠抓安全生产,大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带领下,通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同志们、朋友们,回头看,思变化之源;向前走,探奋进之路。我们肯定成绩,但不能骄傲自满;总结经验,也不能不看差距。差距就是潜力,不足孕育机遇。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乘势而上,你追我赶,加快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因为我们前有标兵,别人走一步能做到的,我们要敢于走两步、走三步;因为我们后有追兵,我们千万不能放松发展,而且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造一流。我们提出加快实现钦州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的三大目标,不仅给钦州的广大干部群众施展才华建设美好家园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更给关心和支持钦州建设的各位工商界的朋友发展壮大事业以无限的商机,我们热忱欢迎有胆识、有远见的投资者前来投资置业。我们相信,大家在钦州一定能梦想成真。

“碧海连天远,天涯净是春”。让我们携起手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共同铸造钦州的新辉煌!钦州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共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在雅安撤地设市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撤地设市十年庆典上的致辞(徐孟加)

中共雅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孟加

(2024年12月30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电视机前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雅安撤地设市十年庆典和迎新年音乐会。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中共雅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雅安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共产党员、干部职工、武警官兵和人民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雅安改革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雅安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的历任领导,所有建设者、劳动者、管理者致以崇高的敬意!2024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雅安地区。2024年12月10日,中共雅安市委、雅安市人大常委会、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安市政协正式成立,从此掀开了雅安发展史上崭新篇章,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以蓬勃向上的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十年生态立市路,奋进跨越新雅安。十年来,我们矢志不渝地走生态立市发展道路,努力壮大经济总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雅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2024年的74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80亿元,年均增长14.9%,是雅安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2024年的2.4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5亿,增长超过5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十一五”规划的所有奋斗目标,均提前一年以上全面完成,完美收官。

十年风雨坎坷,十年艰苦卓绝。十年来,我们积极应对非典、国际金融危机、“5·12”汶川特大地震、瀑电移民工作等重大事件、重点工程的严峻考验。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如今脱胎换骨,从悲壮走向豪迈,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震后雅安更加美丽,震后雅安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瀑电库区移民工作大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从去年11月1日下闸蓄水到目前6台机组全部成功发电,奔腾的大渡河释放的丰沛能量点亮了华东地区的万家灯火。十年来,我们多方博弈,突破发展瓶颈:开展矿业秩序整治,为工业发展积累了国有的原始资本,成为全省全国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一面红旗;推进雅安电力公司改制,深化与省电的合作,形成全市电力一张网,为全市工业跨越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强的要素保障;依法对雅安制浆造纸厂实施破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信用社高效率“翻牌”,雅安有了自己的地方银行;农村公路连续三年实现千公里大跨越,高速公路、铁路、城际高铁建设齐头并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雅安全方位融入成都都市经济圈核心增长极,正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十年奋斗不止,十年硕果累累。十年来,我们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碧峰峡旅游发展模式”、“矿整模式”、“雅电模式”、“林改模式”、“流域生态开发模式”等一项项“雅安模式”冲击波,让雅安声名远扬。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低碳先锋城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

产等一项项殊荣花落雅安,“熊猫首都·生态天堂”享誉国内外,一座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正呼之欲出。

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明年是“十二五”建设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之年,是建设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突破之年,更是我们深化区域合作的“开放推进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和环境生态化的“四化”要求,在生态立市道路上继往开来,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中快马加鞭。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魅力新雅安而不懈奋斗,以优异的业绩向党的90周年华诞献厚礼!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衷心祝愿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幸福安康,诸事顺意,新年大吉!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晋江建市十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在晋江建市十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晋江建市十周年。我代表晋江市五套班子和全市人民向莅临庆典大会的中央、省、泉州市领导,向各兄弟县(市、区)、友好城市领导,向新闻界朋友和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晋邑千秋,历沧海桑田,革故鼎新创伟业;江涛万里,得天时地利,继往开来奠宏基。199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建市,从此揭开了新的历史。十年艰辛创业,十载春华秋实。晋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居福建“十强”之首,并由1991年的“全国百强县”第55位,跃升为2024年的第10位,今年名列“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名。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十年来,我们立足提高经济质量,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初步形成富有晋江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经济增长从外延扩张到质量并重、内涵发展的转变。预计2024年GDP330.16亿元、财政总收入20.02亿元、用电总量47亿度,均是建市时的10倍左右;GDP和财政总收入十年平均年递增26.9%和24.7%。在区域经济竞争力全面提高的同时,我们造就了一个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企业群体,一个有良好品牌效应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名牌产品群体,一个富有晋江特 1

色的支柱产业群体,一个充满活力的园区经济群体。拥有4件全国驰名商标、3项中国名牌产品、34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0项福建省名牌产品,被誉为“中国鞋都”、“中国建陶重镇”、“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五里、安海湾、晋南三大市级工业园区相继建设、初具规模。三资企业总产值和全社会出口商品总值分别是建市时的16倍和13倍。

十年来,我们立足提高城市品位,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实现发展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投资近百亿元构筑能源、交通、通信、供水和市政五大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立体交通具有现代化水平,民用信息通信技术超前配套,供水、供电能力能够保障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泉州晋江机场和深沪码头、围头万吨级国际集装箱港区相继投入运营,高等级公路密度名列全国前茅;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基本完成,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工程相继拉开,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市区建成区面积是建市时的4倍,形成“五纵三横”的路网格局,绿化、环保、夜景、居住、商贸等条件大为改观;世纪公园、体育中心和文化广场等一批市政文体设施相继建成,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市区聚集功能明显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中等城市。

十年来,我们立足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初步形成经济社会互动共进的良好态势,实现社会事业

从相对滞后向协调发展的转变。我们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继续巩固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市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4.42%,创办厦门大学晋江学院,筹办菲莉学院。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行列,被列为4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创办全省首家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和专家活动中心。繁荣文体广电事业,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称号;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

十年来,我们立足提高民生质量,大力推进小康建设,初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发展从温饱向宽裕型小康的转变。继1995年率先实现小康后,2024年又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2024年,人均GDP预计达39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30元,分别是建市时的10倍和3.7倍。村村通水泥公路和有线电视、镇镇实现初级保健目标,群众的衣、食、住、行、用、保健就医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条件大为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新的潮流。十年拼搏写春秋,十年奋斗铸辉煌。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历史,无愧党的事业,无愧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的厚望,无愧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十年,是晋江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晋江经济社会发

展道路、丰富发展内涵的十年;是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全力落实发展要务,加快发展步伐的十年;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十年,也是晋江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民生最为宽裕、社会最为稳定的十年。这些成效,归功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晋江历届领导班子的继往开来,归功于驻晋部队、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归功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同舟共济,归功于全体外来建设者的齐心创业,归功于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五套班子向所有为晋江的改革和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总结十年,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快晋江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一条速度与效益并重的内涵发展路子;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必须坚持以尊重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导向,依靠改革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一切问题;必须坚持执政为民,以改革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紧紧依靠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的智慧和力

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凝聚人心求发展。回顾历史,目的在于把握现在、开启未来。晋江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加快晋江发展,关键在于“跳出福建看晋江”,积极主动地与先进地区竞争,突破观念障碍,实现发展思路再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实现生产力大解放;突破素质障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突破环境障碍,实现区域竞争力迅速提高,进而实现晋江经济社会第二次飞跃的目标,再展宏图,再创伟业。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弘扬“晋江精神”,立足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三强”(经济强市、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争创“三先”(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计生先进市)、建设“三城”(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到2024年,GDP比2024年翻一番以上,在福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4年,GDP比2024年翻两番以上,率先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晋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加工制造中心,现代化、生态型侨乡滨海城市。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大势所趋。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凝聚人民的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建市十周年为新的起点,再创经济社会发展新辉煌。一要加快结构调整,增强核心竞争力,把晋江建设成为比较优势明显的“制造基地”。着力培育主体,营造载体,注入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规模企业为主体、园区经济为载体、经济社会信息化为动力的发展态势。二要加强品牌立市,增强市场影响力,把晋江建设成为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品牌之都”。走品牌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打响,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提高晋江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占有率。三要加速行政创新,增强环境吸引力,把晋江建设成为生产要素充分聚集的投资热土。转变政府职能,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着力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经济。四要加大城市经营,增强区域聚集力,把晋江建设成为功能配套完善的中等城市。围绕“加工制造中心,现代化、生态型侨乡滨海城市”的发展定位,实施东南拓展、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推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五要加强生态建设,增强发展持续力,把晋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提高民生质量和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信,有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

导,有海内外晋江儿女的协力拼搏和各界朋友的鼎力相助,晋江一定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开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甘良淼

(2024年11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抚州撤地设市十周年,共同回顾光辉历程,总结发展经验,展望美好未来。在这令人激动、欢乐喜庆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抚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经为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洒下汗水的历任老领导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驻抚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官兵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问候!

抚河碧水流古韵,十载丹青绘新图。2024年6月国务院批准抚州撤地设市,2024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从此掀开了抚州历史崭新的一页。十年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勤劳智慧的抚州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抗击了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战胜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渡过了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开启了抚州赶超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与时俱进的新篇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业绩。

这十年,我们坚持赶超发展不动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年来,历届市领导班子在老领导、老前辈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改变抚州落后面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始终保持积极探索、不懈追求的韧劲,始终发扬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牢牢把握基本市情,紧紧抓住第一要务,把加快抚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全力加快赶超发展步伐,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发展高潮,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发展不断提速进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位次不断前移,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四个市,抚州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到今年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可达580亿元,是2024年的4.2倍;人均生产总值1.45万元,是2024年的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0亿元,是2024年的28.9倍;财政总收入70亿元,是2024年的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是2024年的11.4倍。三次产业比由2024年的35.3:37.3:27.4调整到今年的19.8:50.4:29.8。这几年,我们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取得辉煌成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300多家发展到800多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了黎川日用陶瓷、崇仁机电、金溪香料、宜黄塑料、东乡变性淀粉、南丰南城食品加工等六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今天的抚州,经济繁荣,政通人和,我们为之而振奋!

这十年,我们坚持创新发展不守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撤地设市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始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我们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在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攻两区、建设两城、项目带动”,“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和“两抓、两化、两转变”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立足抚州实际,抓住了主要矛盾,契合了时代脉搏,推动了科学发展。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强力推进国企改革,一批企业经过改制轻装上阵,实现了新的裂变;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创业成为时代主旋律,中小企业撑起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发展活力空前释放。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市投资,一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进入抚州。特别是近两年,我市引进并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9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9个,打造了发展亮点,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发展后劲。我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9个设区市之一和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之一,近两年我市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城市、全省城市绿化先进市、浙商投资潜力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环境城市、全国绿色生态城市和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今天的抚州,活力迸发,潜力无限,我们为之而骄傲!这十年,我们坚持统筹发展不放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福银高速、鹰瑞高速建成通车,向莆铁路、杭长铁路正在加紧建设,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建现代工业新城、创文化生态名城”的定位,坚持“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的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形成了市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比2024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24年的19平方公里拓展到50平方公里,人口由22.8万人增加到50万人。基本建成了抚州文化园、名人园、梦园、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拟岘台、汝水森林公园、凤岗河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重点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我们投资新建了抚州实验学校、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和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新校区,改造了市中心城区16所中小学,为打响抚州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思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11个县(区)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普遍前移,今年县(区)财政收入可实现县县过3亿元。同时,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计生、综治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各项工作争先创优,近两年先后有20多个全国、全省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我市的发展、变化,去年进行了连续深入的宣传报道。今天的抚州,环境优美,形象提升,我们为之而自豪!

这十年,我们坚持和谐发展不停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就业再就业、各类保险、低保救助、优抚安置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以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保障为主的惠民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增加民生投入,每年都实施了一大批惠及群众的好事实事,人民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06元增加到1430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55元增加到5578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00亿元增加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6.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今天的抚州,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我们为之而欣慰!

这十年,我们坚持保障发展不松懈,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打造核心党委、高效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同心同德、团结协调,共同保持了全市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党员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双签双挂”、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三包为民”等基层党建创新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科学发展、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今天的抚州,各级干部人心思进,发展合力空前增强,我们为之而鼓舞!

创业蕴含艰辛,经验弥足珍贵。十年艰苦奋斗,十年探索创新,我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始终抓住解放思想这条主线,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创造;二是必须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必须始终抓住群众利益这个根本,高度关注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四是必须始终抓住维护稳定这个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五是必须始终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激发发展活力,破解发展难题;六是必须始终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抓班子、带队伍,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操作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

波澜壮阔十年路,风雨兼程万众行。十年来,抚州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难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夙愿梦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总结回顾十年,我们经受的挑战、走过的坎坷,付出的辛劳、洒下的汗水,受到的鼓舞、得到的支持,令人感慨万千,令人难以忘怀。我们不会忘记,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牵挂着抚州人民。记得2024年初,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亲临抚州,指导我们抗冰救灾,给了我们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今年6月下旬抚河唱凯堤决堤,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救和转移10万受困群众,未发生一人死亡,很了不起。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并指出:用48小时转移10万被困群众,无一人死亡,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李源潮部长也作出重要批示:江西抚州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大堤决堤的生死关头,救人在前、抢险在前、安置灾民在前,很好地体现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夺取抗灾救灾全

面胜利的坚强决心。我们不会忘记,历任省四套班子领导都非常关心抚州的发展,经常深入抚州视察指导工作。特别是省委苏书记、吴省长对抚州一直非常关心、非常牵挂,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我们加快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两年来,苏书记、吴省长就多次亲临抚州视察指导,多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苏书记指出:多位省领导下基层调研后讲,抚州市工作干得实、变化大。看来,金杯银杯不如干部群众的口碑;在视察我市抗洪救灾时又指出:抚州市委班子是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抢险救灾是及时的、得力的,市委、市政府操作力是强的,省委对抚州的班子、对抚州的工作是满意的。吴省长也指出:抚州市的发展变化在全省非常突出,这是抚州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领导的结果,思路新、魄力大、工作实、成效好,衷心祝贺!衷心感谢!我们不会忘记,历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团结协作、勤政务实,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老干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精诚合作、同舟共济,中央和省驻抚单位齐心协力、并肩战斗,用热血和汗水共同浇灌了这块土地,为抚州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会忘记,各兄弟市、友好城市十分关心抚州发展,省直部门全力支持抚州发展,经常为我们鼓劲加油、传经送宝;一大批有志之士汇聚抚州投资创业,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为抚州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每一位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抚州籍儿女,多年来鼎力支持、无私奉献,为家乡发展助力添彩。我们不会忘记,全市广大工人、农民、企业家、知识分子,为抚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忘我奉献。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尽力做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投身到项目建设、两区建设主战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抚州今天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铸就的丰碑!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再次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抚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向为建设抚州作出积极贡献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同志,向驻抚部队、公安武警、消防官兵,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历史,我们心潮难平,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我们深知,抚州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扩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纪念撤地设市十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和“两抓、两化、两转变”的工作重点,奋战“十二五”,大干新十年,勇攀新高峰,再创新辉煌,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把抚州赶超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一定要在赶超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快。今后十年,是抚州赶超进位的机遇期、黄金期、关键期。我们要始终坚持赶超型发展战略不动摇,咬定目标,坚定不移、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抓好项目建设,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牢牢扭住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坚持不懈地扩总量、提质量、增后劲,力求做到发展再加速、地位再提升、实力再增强,早日达到和超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确保2024年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大步迈入小康社会。

我们一定要在富民强市之路上越走越宽。强市是责任,富民是根本。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从增强发展活力出发,引导和推动全市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创业、创新、创优、创富的伟大实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大胆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阻力和障碍,使各种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各种智慧潜能充分释放。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机会,保障公平效率,提高群众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强市与富民的统一。我们一定要在和谐稳定之路上越走越好。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没有和谐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多做加深理解、释疑解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鼓舞士气的工作,多做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的工作,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同心同德推进赶超发展。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始终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办好惠民实事,倾情帮扶弱势群体,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真正让全市人民共沐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烟波楼阁春如海,明日抚州更绝伦。宏伟的目标激励着我们,崇高的使命鞭策着我们。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夺取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新胜利,一定能创造出更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抚州人民的新业绩!抚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市委书记撤地建市十周年庆典讲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