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茶、如山、如箭、如水三号文库
- 人生如茶、如山、如箭、如水三号文库
- 在政协九届三次委员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最终版)三号文库
- 人才选拔和培养实施方案三号文库
- XX县人文精神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号文库
- 人防知识教育发言稿(精选5篇)三号文库
- 中共XX区委组织部2024年工作要点三号文库
- 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三号文库
- 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问题三号文库
- 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推荐阅读]三号文库
-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笔试题及答案(四)(共5篇)三号文库
-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5年发展规划(2024—2024年)三号文库
- 学生军训动员大会仪程三号文库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合集五篇)三号文库
- 读独钓寒江雪有感三号文库
-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doc(共5则)三号文库
- 2024年水利局长述职及述廉报告三号文库
- 以人为本在人民法庭工作中的重要性三号文库
- 2024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业工作重点三号文库
-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2024最新(10)三号文库
- 写作知识(精选五篇)三号文库
- 职场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三号文库
- xx同志在全区银行人才工作暨组织人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三号文库
- 名片礼仪7三号文库
- 2024年思想汇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号文库
- 党务知识三号文库
- 地球母亲的呻吟三号文库
- 郑南宁讲话[精选5篇]三号文库
- 人防工程竣工评估报告三号文库
第一篇: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科研课题阶段性报告
自课题立项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再进行详细分工。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本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已经开展的工作: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策略
(一)存在问题
1、作为教师,在研究时还存在以工作代研究的倾向,工作时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就淡化了研究的意识,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2、课题研究的教师们自身能力还需提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未能全面操作,有时伤害到学生稚嫩的心灵。
3、初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也给我们提出很大挑战,我们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分析、心理指导。
(二)解决策略
1、研究者本人要端正研究的态度,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让自己从研究中找到乐趣,通过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必须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促进研究工作正态运作。
2、今后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学习、研究,有可能的话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指导,以便于课题研究顺利高质量地进行。
3、真正从质和量上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做好学校环境校风校纪建设,为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教育打开方便之门,从而使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外部环境。
4、争取把剩余的科研工作按计划完成,注意保存好相关资料,有什么问题随时提出存求解决。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科研课题组
2024年7月2日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开题报告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开题报告
(2024年9月28日)
我校申请的科研课题《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已由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批准立项。本研究课题组主持人范启明同志是我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整个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在德育工作一线的同志,或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是德育处的工作人员,他们工作踏实,有一定的德育课题研究基础与能力。本课题组同志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作了较为广泛的调查,掌握了一定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准备就绪,即日起正式开题。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该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实施步骤: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5。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开展人际交往,充分感受人际交往成功带来的喜悦,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着力指导闭锁心理转变活动。首先指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不健康心理。其次,分年级开展交往系列活动,病态心理转变活动,引导初一学生在班级内进一步开展积极交往活动;初二通过班级间友谊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初三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到德育实践基地与公共场所,学会与社会交往。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
6。指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正常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广交益友,健康成长。
7、指导学生总结人际交往体会做法。
8.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成员
课题主持人:范启明(本校副校长,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项目组成员:刘文标(德育处主任,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余仿彬(教导处主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胡思东(学校团委负责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卢新雄(德育处副主任,二7班班主任,中学地理二级教师)王晓(德育处副主任,一1班班主任,中学体育二级教师)
七、研究预期成果
课题总结报告以及在新形势下(或:现阶段)如何引导农村中学生正常、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论文
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我们一定能按照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丰硕成果,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第三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宿舍危机”成最大压力
又是放寒假的时节,大一新生程鸣刚刚结束第一个学期的生活。可他却有自己的烦心事:自从跟同宿舍的两个同学因琐事争吵后,只有4个人的宿舍生活变得尴尬和别扭起来,一直到现在,两位吵架的同学还丝毫没有要缓解的样子,这让他和另一位同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程鸣甚至担心,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都会在这么糟糕的舍友关系中度过。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像程鸣这样面临宿舍危机的并不是个别。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查晶告诉记者,在北大,本科生中的人际关系紧张更多地表现为宿舍的矛盾。许多来自城市的孩子,过去都是自己独处一室,上了大学后,至少四人一屋,学习生活中,难免发生各种矛盾,一些学生相互间又不能包容和谅解,致使矛盾激化,有的家长也被卷了进来,甚至需要院系老师出面才能解决。
宿舍是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由于宿舍空间的紧密性、舍友的不可逃避性以及彼此接触的频繁性,决定了宿舍关系的复杂性。调查表明,宿舍关系是大学生交往最频繁的人际关系,也是最难处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宿舍,既可以建设成为一个家,满足大家的归属心理需要,也可以变成为一个相互设防、拉帮结派的训练场,成为人际冲突的发源地。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可以称得上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恶性化的类型。
第四篇: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列入学校教育日程,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报告。为了研究中学开展“心育”的背景情况、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我于2024年5~8月组织了对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从中折射出当前中学教育的功力与成绩、偏颇与不足,值得关注与深思。
人际交往状况
同学、同龄人关系。这是中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问卷反映与同学相处“很融洽”的占55%,“一般”的为42%,“难相处”的为3%。可见多数和谐,但也存在几种类型的矛盾。一是择友交友与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欠缺,包括对交友认识上的困惑,如问“‘最亲密的朋友就是最近的敌人’到底对不对?”更多的是当同学、朋友之间发生矛盾、误会时不知如何处理,只能让关系恶化,调查报告《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报告》。“她不理我还召集一帮人都不理我。”二是学习竞争带来的相互设防、相互妒嫉,如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技巧搞相互封闭,尤其是“尖子生”之间因竞争激烈而生出不良心态,有的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方的失败上。三是有差异的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如班干与一般同学,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之间,常常存在一定隔阂。对被认作是“害群之马”的“坏学生”,老师家长都号召“别跟他接近,免得被带坏”。四是环境变换引发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如转学、学校分班调整等,与新的同学、新的集体一时难以融洽。五是异性关系的困惑,心理咨询82例中有6例牵涉异性关系问题,包括对某异性有好感怎么办,收到求爱信怎么办,被别人议论与某异性关系好怎么办等。
第五篇: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安全一直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特别是2024年5月我国汶川大地震以来,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在内的校园安全问题得到普遍重视。国家有关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教育。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在校安全情况,本文以佳木斯市为例,展开了其城区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抽样调查。通过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
1.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到位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在校如何处理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统性不够,且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演练的倾向。接受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8%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学校安全教育,同比之下接受家庭安全教育的占85%,这一比例也较高。并且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师传授的安全知识。对于父母传授的安全知识,则认为比较零碎不够全面。由此可知,学校应急避险教育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突发危险时能否很好地保护自己,并避免人身伤害。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形成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第一道“安全防火墙”,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家庭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父母起着“榜样”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对孩子的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师生对常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园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学或做广播体操时,大量的学生涌出教室就可能发生事故,而在大型集会散会之后学生拥挤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踩踏事故离自己很远”,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调查同时也显示:在出操时,大多数学生会“沿着楼道右行,尽量不走中间”(比例达到了96%);当发生拥挤导致有同学被踩踏时有93%的学生会选择“保持镇静”;对于这一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差异不大。访谈中一些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为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其采用错时放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值得考虑推广。但仍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拥挤的人流,从根本上解决踩踏问题。笔者认为,踩踏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师生足够的重视也很重要。
3.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
火灾初发时,使用灭火器能够控制火患,保护自己,从而大大降低火灾威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会用灭火器的学生数目偏少。关于灭火器的使用,中小学生们的表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小学生们表现的情况反而较好,有52%表示“会使用”;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仅有33%的表示“会使用”;高中年龄段的情况并不乐观,高达68%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用过灭火器。之所以造成这一差别,可能与现在正进一步推广的“消防教育进校园”有关。调查也显示由于不存在直接的“升学率”等负担,小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较多相关安全教育知识而中学阶段则更多地把时间用在了课业上。
4.安全逃生演习效果欠理想
佳木斯市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地震离自己较远,在问及地震来临的对策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实地走访中发现,师生普遍认为地震的威胁离自己十分遥远,几乎“无须考虑”。但是,所有学校也都组织了相应的“地震逃生演习”。在对地震逃生演习用时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全体师生逃离现场所用的时间偏长,基本都在两分到两分半钟之间,有一所小学竟然用时8分钟,很难实现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学校对此类演习尽管比较重视,但是细节组织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门学生的出逃顺序、不同班级学生楼梯间的使用先后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往往以“游戏”心态来对待逃生演练。
5.安全设施存在诸多隐患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教学楼中灭火器被锁了起来,应急灯具则没有,安全逃生通道等设施往往运转不良,形同虚设。可见,许多学校对校园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目前佳木斯市的教学楼都有安全通道,但绝大部分无法起作用。究其原因,虽是安全通道同时也为盗贼提供了方便,因此,许多学校出于财产安全的考虑选择了关闭安全通道。另外,教学楼的质量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楼安全与否并不太清楚,对建筑物质量的普遍怀疑导致学生对教学楼安全保护能力的担忧。再有,中小学生的课间活动主要地点是教室、楼梯间的走廊以及操场,而这些地方大都比较狭小,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如佳木斯城区学校的操场一般都很小,一到下课时间,大量学生涌入狭小的操场玩耍,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摔伤、撞伤等。而高密度的学生活动,往往也会引起一些纠纷甚至导致事态扩大并造成群殴事件。
6.系统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座谈中了解到,佳木斯市区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心理应急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面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教育,仅在部分地区有针对危急过后的心理疏导等。中小学生在独自面对前所未见的意外和危急情况时,心理往往极不平静,很容易反应过激或者失去理智。据报道,很多学生在楼内起火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跳窗逃生。而许多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勒索敲诈或者殴打之后,要么反应过激拿刀伤人,要么忍气吞声被继续敲诈。种种现象表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另外,除了面对突发和意外事件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防御以保
护身体健康之外,也要防止与身体伤害同时发生的心理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直接呈现后果的、隐秘的、影响滞后的伤害,可以认为是伴随身体伤害发生的“二次伤害”。
二、中小学生校园安全应对措施
1.物质工程与技术是基础
物质工程建设包括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楼,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的地方,把“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到实处,对地质情况复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它防灾避险安全要求。物质建设还包括紧急逃生通道、应急灯以及消火栓等基础设施的配备。而技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采取的保障安全与物质建设直接相关的技术,载体是物质,另一部分则是载体为人的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前者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求助系统、校园广播公告系统等,其广泛采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警、解决各类校园安全问题;后者包括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逃生技术,包括必要的灭火知识和实践技能、危急时刻按指定方式逃离的能力、特殊情况下自我急救和求救技能等。物质和技术,是学生校园安全得以保证的基础。
2.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应该是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转、提供校园安全正常运行的依据;其制定应科学、合理、可行,应明确与校园安全相关的各方面责任和义务。实际上,鉴于越来越多的以人际间冲突形式出现的校园安全隐患,应该以专项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行为边界,尽快创立《校园安全法》。有了法制性的刚性制度,还应辅以柔性制度,可以保障校园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措施的准确、及时执行,并实现安全管理机构网络化、危机防范常态化等,进而保障学生安全。调查中发现,众多学校此项工作尤其薄弱,需要特别加强。
3.教育心理防御是重要内容
安全教育与心理防御是重要环节。安全教育是以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以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处理应对能力教育。如今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发展与意识养成的问题。今后的安全教育要编制一定计划并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危机心理应对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心理防御,只有把心理防御做好了,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从而减轻伤害。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自我保护能力弱,加之校园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群死群伤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应认清形势,尽快构建物质与技术、制度保障、教育与心理防御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在校安全。这是宏伟的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