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康恩贝铁皮石斛系列产品运作模拟思路二号文库
- 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二号文库
- 第二轮评估后时代的教学改革思考二号文库
- XX年学生走进福利院活动总结二号文库
- 横堤推广普通话总结二号文库
- 小学生段考总结二号文库
- 2024.9教科处工作计划[共五篇]二号文库
- 戚墅堰区教研室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二号文库
- 2024特岗教师考试报考指南二号文库
- 九年级思品期末试卷分析二号文库
-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乡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转观念二号文库
- 课后服务新规出台,如何化解“下午3点半难题”二号文库
- 六数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2024年春季政教处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七年级下期班主任计划二号文库
-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总结二号文库
- 三年级下学期音乐教学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建军90周年学校活动总结二号文库
- s-w-c--2024年第一季度酒店物业保安部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09心理2班大三下学期计划二号文库
- 庆祝国庆文艺演出致辞二号文库
- 班主任职级评选办法二号文库
- 冬季安全工作排查整改报告二号文库
- 班主任工作要点与规范二号文库
- 师徒结对方案二号文库
第一篇: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借力地域文化
形成新外德育特色
慈城是一个地域文化特点非常鲜明的千年古镇,尤其是慈孝文化在慈城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巨大。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汉和帝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诏书引用《大学》的话“孝者所以事君也”,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并官封议郎,“使居言责,以匡朕之不逮”。因为有了 “甬上孝子第一人”董黯,慈水、慈城、慈湖也随之而得名。
学校位于慈城新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们学校巧妙地将慈孝文化融合到德育中,并借力慈孝文化来更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使我校的德育既具有地域特色,又非常有实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也与时俱进,我们认为当今的慈孝文化不再是对传统慈孝文化的原版照抄,而必须赋予它时代意义,一方面从空间上延伸:慈孝文化从家庭扩展到邻里,从邻里延伸到社会。另一方面从内涵上进行拓展:慈,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只有包容,才能和谐相处;慈是一种大爱,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而孝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会珍惜和善待的人,谈不上孝,孝还需要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也谈不上孝。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但不可能一味拟古,也要因校制宜、与时俱进。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探索:拓展慈孝文化教育内涵、丰富育人载体、创新学校管理。
一、拓展慈孝教育内涵
1、慈是一种包容的心态。孔子云:“有教无类”,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说的也就是慈的本意了。在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里,我们不可能拒绝任何一个适龄的求学者。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性格特质,决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外学生彼此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怎样让新外的所有学生融聚在新外文化里?让所有人为我而变,这显然是虚妄、自大的。这就需要新外的文化必须以“慈”为核心,具有包容、善解、温柔、敦厚的特质。我们要求全体师生、家长理解每个个体言行的合理性,在宽容、理解的前提下予以教育。就在前两天,一位学生哭着找到校长室,因为多次不做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主管教学的贺亚敏副校长接待了他。贺校长没有站在老师角度批评他,而是请他换个角度分析一下老师为什么生气、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半个小时谈话,孩子平静的离开了校长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慈”不是父母对孩子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个体处理关系时的正确态度——发于善意,达于包容。学校对教师、学生要包容;教师对家长、学生要包容;学生对教师、同学、家长要包容;家长对老师、孩子同样要包容。
2、孝是知恩图报、坚守底线的道德操守。我校对孝的内涵新增了三个诠释:理解生命、强调责任、提倡沟通。
①理解生命。“孝”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反思,它使自然生命得以延长,更使精神生命成为永恒。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心理脆弱,稍遇挫折便容易走极端这种现象,我校专门在七年级校本课程中开设生命教育这一内容,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陈路老师自己编写教材并执教,课程的内容有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以及应变与生存等,通过长达两个月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以及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会珍惜和善待的人何谈孝?每个学期期中后,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指标就是学生幸福感,这几年下来我很欣慰地发现这一指数逐渐提高,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点问题。
②强调责任。我们坚持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善被浮躁的现代生活给掩盖了,唯有唤醒心中的善,才能达到“德”的高标。新外尤其重视在仪式中唤醒“善”,培养师生的使命意识。比如新外每周的双语伸旗仪式,升旗仪式时,要求全体师生庄重严肃,姿势要求严格,还有就是我们所升的旗,有三面:国旗、校旗和班旗(上一周表现最优秀的班级),我在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就给我们全体学生说,你们每一个都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让自己的班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这是你们的骄傲,更是你们的责任。
③提倡沟通。我一到新外就在校园里挂出了校长信箱,其目的是要与学生沟通,开始校长信箱收到的只是一些抱怨与投诉,但每一条我都认真对待,妥善处理,从不敢懈怠,我就是要让学生相信:学校一定能给他一个安全、阳光、公平的环境,学生开始相信校长信箱了,现在他们中间流传一句话:有事找校长信箱。前年5月由于我参加宁波市中考命题,被“关进”25天,回来后打开校长信箱,一封厚厚的信呈现在我眼前,这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把我不在的25天学校情况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学校好的、不好的,还有就她的感受等等,令人感动。现代教育一直都视代沟为不可打败的怪兽。我认为,沟通就是打败怪兽的最好利器。现在我们利用每天下午全校最后一节大课间活动,要求老师和同学一起运动,通过师生同乐,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
二、丰富学校德育载体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总是以“说教”、“训话”的形式出现,当然这种教育形式有一定的作用,但现在的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个性都比较强,甚至叛逆,俗话说“良药苦口”,但我要说的“良药”不一定就要“苦口”,如果这个药能治病,而且又很容易下口这多好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找这种“良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式、载体要多样、丰富,最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无痕教育”,因此我们既保留了传统的“说教”、“训话”,更增添了许多新的载体:视频学习、专题辩论、社会实践、校长推荐等等。
比如说校长推荐,在我们校园网上有一个专栏:校长推荐,实际上就是我每两周要向学生推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能是个优美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感人的事件,当然也可能是一篇哲理小说,但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短小有思想但不要说教,让全校学生在同一天的最后一节课看完(说明一下,我们学校最后一节课是作业整理),我们不要求学生写什么读后感,只要看就行,没有任何的压力,有感悟最好,没感悟也无所谓,但我相信滴水会穿石,长时间温馨的慈孝文化浸泡要远远超过疾风暴雨般的带有明显痕迹的教育运动。
三、创新学校德育建设
我刚才在谈教育内涵要拓展时要求必须强调责任,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佛:我如何让儿子学会承担责任?佛答:那你生病。我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还是有道理的,当父母生病时,把照顾好家的担子放到他肩头的那一刻,那顿感压力,也就是那一刻他领会到他必须担当,必须负责,这就是责任感。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如此,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责任心,作为校长你就得学会放手,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还政于生”,让他真切地感觉到学校是他自己的,一种校荣我荣、校辱我辱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所以我们学校的管理一定要创新,要开明、要民主。
我们学校初中部有31个班,每班给我推荐一个同学,然后政教处从中进行考核产生20名校长助理,每两周在行政会议前我都会召集这些助理碰个头,和他们谈三块内容:这两周中我们学校做的好的方面、做的不到位的方面以及每个班级意见或建议,也许这个校长助理制不是我第一个设立,但关键要把它做好,尊重这些校长助理,认真落实他们的建议,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是真的在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们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他们也会把这份感受传播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学校是我的。今年3月份的一天,我吃完中饭刚坐下,七年级的一个校长助理到我办公室向我反映有一桶饭有点夹生的,大概有200来名同学没吃饱。我就问他,你觉得应该怎办?他说,他觉得应该让学生吃饱。我告诉他,这就对了,你去告诉你的那些同学,半小时后到食堂集合。随后我责令食堂马上炒出200份面条或年糕,一时学生轰动,后来他跟我说,从那以后,他们这些校长助理在学生中的威信变成了硬实力。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在滚滚前行的时代洪流中,一代又一代的新外人将承继于传统、忠诚于教育,将会坚守教育之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慈孝文化教育带上新时代的色彩,为德育特色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为这东海之滨、姚江之畔书写下无愧于“慈孝”之乡的教育颂歌。
第二篇:借力活动文化,给力德育特色
借力活动文化,给力德育特色
——韩城镇中学理念文化行动系统的思考与实践
在正式论坛之前,请大家欣赏两幅照片(教师体操比赛入场,学生敬老院与老人合影),这两张照片的共同之处就是,灿烂的笑,这笑说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乐于参加这样的德育活动。而就在上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我最喜爱的德育形式”有奖征集活动,结果是95.7%的学生提出的德育形式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我们更认识到,落实我校“德•得”理念,走德育特色之路,必须大力开发活动文化。我今天和各位交流的题目就是:借力活动文化,给力德育特色。
(一)走近行知,学作真人
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的理事单位,为了落实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的思想,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除了之前举行的命名征集、作物搜索、志愿申报、自主管理等活动外,举行了“绿色蔬菜,爱心义卖”活动。经过了辛勤的耕耘,悉心的浇灌,精心的培养,劳动终于换来了果实,果实要换成钱,孩子们异常兴奋。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的想成为“小老板”,也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平时就非常细心的爱护自留地。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将丰硕的果实凝聚成了颗颗爱心。(展示义卖视频)。群众对孩子们的爱心和义举大为赞赏。更有一位女士表示要用100元钱买一捆韭菜,说是对孩子们的奖赏,也算自己奉献一份爱心。孩子们婉言谢绝了她的钱,但都为自己的行动能感动别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请各位分享一下义卖心得。
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积极倡导行知思想,去年我校教师16人在陶研究会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2024年11月,陶研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南京举行,应大会组委会的邀请,我校王福会、郭震生二位老师代表华北地区参赛,二位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践行陶行知先生“求真、求实、知行统一”的思想,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并获得特等奖。
(二)感悟英雄,提升品格
英雄团队建设是我镇特色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也一直在深入挖掘学英雄的现代价值,并依据当前形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夏令营追寻足迹。暑假,组织英雄团队代表参加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组织的第十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活动,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追寻革命足迹,孩子们的心灵因为革命精神的洗礼而更加纯洁;意志因为夏日酷暑的磨砺而更加坚强;体能因为劳动、生存、安全的锻炼而得到提高;营员们用自己的优良表现在党的诞生地演奏了一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壮丽乐章!结束后,营员们及时做好总结反思,把参加活动的感想与同学分享,吕明秋同学的心得演讲稿件在《下一代》杂志刊登。
(2)纪念日重温历史。
2024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这天是星期一,正是学校每周升国旗日。全体师生齐聚操场举行主题升国旗仪式,饱含深情的为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献辞,诵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并集体庄严宣誓“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坚定中华复兴信念”。活动照片被《下一代》杂志社刊登。
(3)积分行动送爱心。
我们积极响应张家口 “毛岸英中队”的倡议,号召全体同学每人捐献人民币90分,含有祝愿“毛岸英纪念亭”在毛岸英90诞辰日落成之意。全体同学共为岸英亭捐款2024元,寓意祝愿岸英亭在2024年成功建成。其中,韩怡宁和何梓源二位同学不仅在夏令营活动中表现出色,在积分行动中更是积极踊跃,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授予“积分行动模范少年”称号。
(4)美德少年驻校园
每学期,我们都按照“申报—积分—评比—表彰”的形式评选“学英雄十佳少年”,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并制作“传承英雄精神,争做美德少年”橱窗,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
(三)牵手军营,塑造形象 当今的中学生在坐立行走、仪容仪表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我们与冀东监狱牵手,组织全校同学军训,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内务整理等进行系统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形象和素质。
牵手军营,我们既有请进来,又有走进去。我们组织七年级新生到武警部队参观,真正与武警战士零距离接触,亲自感受军人的仪表风范,体验官兵严守纪律、严谨求实的生活作风,对孩子们触动很大。
8月1日,我们与与武警支队举行了“军歌嘹亮,军梦飞扬”庆八一联谊会。师生代表与唐山监狱的武警官兵欢聚一堂,教师代表深情的演唱《当兵的历史》等歌曲送给最可爱的人,学生用一段段优美的舞蹈表达他们对军人的崇敬之情。武警官兵表演了《擒敌拳》等。军歌嘹亮,军梦飞扬!英姿飒爽的武警官兵,朝气蓬勃的中学生,一样的风华正茂,一样的激情豪爽,我们心相连,手相牵,共同浇灌新时代的文明之花。
(四)创建基地,培养习惯
走进连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笑脸墙,笑脸组成的笑脸映衬着校徽。这是我们开展的笑脸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的笑脸组成的造型,活动让她们知道“微笑——我们最美的语言”,让孩子们努力“展微笑风采,做礼仪天使”,笑脸墙,已经成了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德育情感体验,本学期,我们在着手建设“共青团爱心超市”。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闲置物品捐赠给爱心超市,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它们“出售”给需要的人。同学们可以购买超市物品,但是,不是用钱购买,而是用优秀的表现换来的奖励卡来购买。包括:爱心卡、进步卡、劳动卡、守纪卡、朴素卡、回答问题好习惯奖励卡。通过学生会的倡议和全体同学的努力,我
们的爱心超市已经正式开业。期望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希望能激励更多同学培养严于律己、互帮互助、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期望共青团爱心超市能带给同学们更多的进步,更多成长的快乐
在“德•得”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积极探索的自主体验活动文化,不仅成功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增强了学校的战斗力和凝聚力。2024年5月,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材料《落实“德•得”理念,走德育特色之路》在《青海教育》刊登。德育项目“强化自主参与,落实“N+1”良好习惯”获河北省德育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2024年11月,省教育厅杨勇副厅长到学校视察工作,对我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学真知,作真人”,这都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于丹教授说:“德育不简单是一种教育体系,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如果把德育做成外在的灌输,孩子们会反感。德育应该是一种通过体验获得的内心的唤醒,是人性之间朴素的爱与善良,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我们坚信,活动就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最好方式,借力活动文化,给力德育特色,我们还在路上,我们会一直努力!
第三篇:《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新思考。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从<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理性解说。继这一解说之后的是《白鹿原》的诞生。形象而感性地把作者的解说再现出来,从而使《白鹿原》成为一部解说关中文化的融感性理性于一体的文化文本。
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来自描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俗、方言、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小说中,它们主要起一种情调、氛围的烘托作用,让鉴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一、自然景观——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在《白鹿原》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采用极为俭省的描写策略,不作大篇幅的景物铺排,而是取用古人所说的“极省法”,把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把景物渗透于关中大地之中,通过间断的描写,展示关中的春夏秋冬,展示关中大地的农耕文明。在小说的第八章中,作者写出了白鹿原关中一年四季的环境。
“牛拉着箍着一圈生铁的大木轮子牛车嘎吱嘎吱碾过辙印深陷的土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冬天和春天载着沉重的烘肥从场院送到田里,夏天和秋天又把收下的麦捆或谷穗从田地里运回场院。”
“一个连阴雨天的后晌,雨住天开,云缝里泄下一抹羞怯的阳光,洒在湿漉漉的房瓦上,令人心胸舒畅了些。”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漉漉的泥土,早种的田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结束,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霾和沉闷已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
“秋收秋播完毕到地冻上粪前的暖融融的十月小阳春里,早播的靠茬麦子眼看着忽忽往上蹿,庄稼人便用黄牛和青骡套上光场的小石磨进行碾压。麦无二旺,秋旺春不旺。川原上下,在绿葱葱的麦田里,黄牛悠悠,青骡匆匆,间传着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
“当一场凶猛的西北风带来厚可盈尺的大雪,立即结束了给秋小麦造成春天错觉的小阳春天气,地冻天寒,凛冽的清晨里,牛拉着粪车或牛驮着冻干的粪袋,喷着白雾往来于场院和麦田之间。”
这些段落描写,从春天的农忙到夏雨的湿润;从秋天的收获到冬雪的白雾。写出了白鹿原(关中平原)有别于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的地域特色,“原湿宽平,土脉膏润”;“自潼关而西,垂杨夹道,稻谷盈道”;“终南、二华之阴,泉流交错,田宜稻,最称沃壤”。更写出了原上农民生活的恬静,写出了原上农耕的文明,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农忙时节牛车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听到的是雨过天晴人们心胸舒畅的笑声和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这画面素净、简洁、明丽,如一幅宁静的关中乡村风景画,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
在《白鹿原》中,作者根据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的需要,配置了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白嘉轩佝偻着腰走过白鹿原的街道,又转折上进入白鹿村的丁字路,脚下已经落下一层厚厚的积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天上的雪还在下着”。这是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 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首页-> 2024年第1期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作者:吕作民家族斗争中鹿子霖的阴谋得逞、白孝文的命运逆转、白嘉轩的希望破灭的关键时刻,也是小说情节发展趋向高潮的重要一环,关于雪的描写,无疑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内心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心灵创伤,有助于在洁净的底色上彰显家族斗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第二十八章里,作者写道:“朱先生依然保持着晨读的习惯。他开开门看见了一片白雪。原坡上一片雪白。书院的房瓦上一片雪白。大树小树的枝枝权权都裹着一层白雪。天阔地茫冰清玉洁万树银花。世间一切污秽和丑陋全部被覆盖得严丝不露了。雪景瞬间消除了他许久以来的烦闷。”这段充满诗意与画境的描写,非常典型地显示了他对混乱与血腥历史现实的绝望和厌恶,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情怀。
二、人文景观——文化传统的渊源
人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的,因而以反映人们活动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再现生活时,是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的。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段话阐明了环境和人物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或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场景——外景和内景,都会直接影响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感受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白鹿原”位于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这里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蓝田猿人”头骨石和稍晚的“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期历史上,《诗经》中的《公刘》《绵》等叙述周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正好在关中一带。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在关中的地域文化史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在当代秦地的小说家中,陈忠实的《白鹿原》,其人文景观所透射出的地域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在小说的第二章中,当白嘉轩的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之后,白嘉轩面临着没有女人而无法传宗接代,他没有办法向阴地里的父亲秉德老汉交代,他要谨慎地对待自己婚事,要请阴阳先生看看。“他拄着一根棍子,脚下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雪地里闪耀着绿色蓝色的光带,眼前常常出现五彩缤纷的迷宫一样的琼楼仙阁。”在这样一种玄妙雪景的衬托下,自嘉轩惊奇地发现茫茫雪地里竟然长出一株绿油油的小蓟,在他希望几乎破灭的关键时刻,他找到了救命的稻草,有了重新娶女人重新振兴家业的希望。可以说这段雪景的描写,强化了情节的张力,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巨大的变化及命运的转折,也更好地为下文有关白鹿原的神奇传说打下伏笔。
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的麦苗。……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三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由于白鹿原农民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多样性,如果说白鹿原的传说象征着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的话,那么,白鹿书院的故事就更印证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白鹿原的传说没有确定的时间,是一种虚幻;而白鹿书院的故事确有详实的年代(宋代),是一种真实。这一虚一实的叙写,相互交织、映衬,展现了白鹿原的纷繁复杂、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
“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吕庵,历史悠远。宋朝年间,一位河南地方小吏调任关中,骑着骡子翻过秦岭到滋水县换乘轿子,一路流连滋水河川飘飘扬扬的柳絮和原坡上绿莹莹的麦苗,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小吏即唤轿夫停步,下轿注目多时再也看不见白鹿的影子,急问轿夫对面的原叫什么原,轿夫说:‘白鹿原。’小吏‘哦’了一声就上轿走了。半月没过,小吏亲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小吏的独生儿子仍为小吏,小吏的四个孙子却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中一位官至左丞相,与司马光文彦博齐名。四进士全都有各自的著述。四兄弟全部谢世后,皇帝钦定修祠以纪念其功德,修下了高短粗细格式完全一样的四座砖塔,不分官职只循长幼而分列祠院大门两边,御笔亲题‘四吕庵’匾额于门首。吕氏的一位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白鹿书院”的牌子。这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被白鹿原上一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传诵着咀嚼着。
白鹿书院存在的历史是在宋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白鹿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与白鹿原的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小吏亲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吕氏的一位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白鹿书院’的牌子。”作者将白鹿书院安置在白鹿原上,并叙写了它“带有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重在说明白鹿原地域文化的渊源与神奇。据史料记载:关中地域至宋代各地学堂开始兴建,打破了以往家族传授在学术文化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一些著名的学者亦藉学院宣扬自己的学说,吸引一批学者聚集在自己周围,因此学术文化开始形成了以学者为中心的地域分布特点。白鹿书院既是白鹿原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是关中学术文化的中心,它传承和传播历史文化,使得白鹿原上的人们能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朱先生初来时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他“把一副由官方巡抚书写的‘白鹿书院’的匾牌架到原先挂着‘四吕庵’的大门首上”,他随口说:“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香,怕是越磕头头越昏了。”所以,朱先生随即办起了白鹿书院,他要让原上的晚生们受到教育,要让原上的文化与文明薪火相传。
三、原上的礼俗——宗族的血脉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于是,宗族的连用就卜分普遍,《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墨子·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在宗族这一概念之中,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血缘关系是祖先崇拜的基础,祖先崇拜又是强化血缘关系的纽带,随着宗族概念的反复运用,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不断地被强化和延续,《白鹿原》以关中地域为基点,虚构了滋水县的白鹿村,叙写了以白鹿为姓的大家族,展示了这一家族从清末至建国的近百年历史变迁中的生存状态。小说的视点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小说的背景不是几十年,而是近百年。从《白鹿原》中,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礼俗,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拜祖宗、拜亲人、满月、认干爹、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外化了的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看到了关中农村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形式和社会群体,从而真实地再现出关中地区的宗法社会状况。
在关中,婚姻礼俗具有传统的历史,是宗族传统表现最为显著的一种礼俗。中国的传统婚姻是附丽于家庭的,婚姻纯粹是为家庭和宗族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存在,《华阴县续志》中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因此,婚姻带有宗族主义色彩,自然要由家长来包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根本没有自己的婚姻决定权,婚前不相识是普遍现象,而婚后因无爱而结合,夫妻感情冷淡,家庭悲剧时有发生。但由于受封建家长制、孝道等伦理观念的支配,两千年来人们无法摆脱而只能牺牲自我,以维系家族,根本不可能期待从婚姻中得到爱和快乐。这是一种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和家族利益的婚姻制度,它和传统封建家庭制度共同维护着宗法一体化的封建统治。封闭的农业社会和传统家庭共处于超稳定状态,因此,这种维系家族利益的婚姻制度能够绵延长存。关中地区男女婚配由家庭中的父母做主,请各自的亲友为“冰人”(现在的媒人),男方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聘礼,因为男女订婚,选择对象都是在本村本屯,所以,选择范围较小,往往聘礼比较高,且男女悔婚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乾隆《临潼县志》中载:“村屯民庶,问名、纳采,不用庚帖,惟用亲友为冰人。”民国《华阴县续志》中载:“男女庚甲,久不通之吉柬,近岁有悔婚姻者,构讼于官。邑宰素悉习俗,据媒庭断,而府宪以无庚帖为凭,遽然判离。”既然邑宰熟悉习俗,断案时不以有无庚帖为依据,而是按照当地的习俗,仅以媒人作为凭据,可见缔结婚约时不用庚帖在整个关中地区已习以为常了。
白嘉轩一生里取过的七房女人,都是找媒人、行聘礼,最后完婚的。在他娶第六个女人胡氏时,“母亲从舅家归来,事情已成定局。”“聘礼之高足使正常人咋舌呆脑,二十石麦子二十捆棉花或按市价折成银元也可以,但必须一次交清。这个数字使嘉轩脊梁发冷,母亲却不动声色地说“已经答应了人家”。嘉轩的婚事,在父母的操纵下完成了,他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违反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同时,他还要继承这种传统,延续这种宗教的血脉,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他以白鹿原族长的身份主持了儿子孝文和儿媳进祠堂叩拜祖宗的仪式,“这种仪式要求白鹿两姓凡是已婚男女都来参加,新婚夫妇一方面叩拜已逝的列位先辈,另一方面还要叩拜活着的叔伯爷兄和婆婶嫂子们,并请他们接纳新的家族成员”。
丧葬是宗教的产物。其中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和深刻。最突出和最普遍流行的莫过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转死再生”观念。认为人死灵魂仍在,仍能干预人事,福祸活人,许多丧葬习俗的产生、演变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道光《咸阳县志》载:“(丧事)侈靡是竟,乃有盛作佛事,或召优酣饮者。”宣统《泾阳县志》亦曰:“自初葬以及窆棺,皆用乐。具酒食款宾客,富家务之豪侈,往往刍灵塞巷,僧道诵经,踵事增华,无听底止。”韩城丧葬时,更是夸张:“以各色纸结金银山斗、层楼、驼、狮、马、象及幡幢帛联,广作佛事斋醮”,名曰“同坛”。富贵家更侈张戏乐,上马上竿,亲执挂帐,猪羊油盘,食桌动辄数十,丧家破产,往往有之。关中丧葬礼俗表现出明显的厚葬观与停柩不葬特征。
白嘉轩在给父亲白秉德办丧事时,曾说:“俺爸辛苦可怜一世,按说该当在家停灵三年才能下葬。俺爸临终有话,三天下葬,不用鼓乐,一切从简。我看既不能三年守灵,也不要三天草草下葬,在家停灵‘一七’,也好箍好墓室。”长辈老者知道此时的嘉轩连个骑马坠灵的女人也没有,同意了嘉轩的安排,认为:“生死不能同时顾全,那就先顾生而后顾死。”他找了乐班讲定八挂五的人数,头三天和后一天出全班乐人,中间三天只要五人在灵前不断弦索。嘉轩这样做,一是遵照父亲临终嘱咐,二是体现传统观念文化中生与死认同的差异,生为重要,“无后”为重要,过了两月之后,嘉轩娶了第五房女人。
“祭无常时,品无常数”,属于民众对鬼神世界的一种信仰习俗。民间信仰一般是原始时代各种崇拜,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灵崇拜的遗留。
陕西各地的民间信仰总的来讲比较发达,不仅文化落后的陕北“生病不惯服药,药品亦不备,病或沉,觅巫师,俗名马脚驱鬼”、陕南“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家人有死,辄离其宅”,即便是长期为帝都所在,文化发达的关中地区也同样是“一乡数里间,或无学舍,而淫祠遍村堡”。可见,关中民间信仰习惯十分普遍。
当干旱威胁了白鹿原,族长白嘉轩决定伐神取水。族里十二岁以上的男人全部参加,一连四个伐马角的人都失败了,白嘉轩毅然决然地充当了第五个马角,他舞动着刚出炉的铁铧,又把烧红的钢钎从自己的左腮穿到右腮,带领一族人到山岭深处的黑龙潭去取水,这一浸透着迷信色彩的祈雨活动,是以浓墨重彩加以描写的,在传达那种极为紧张、神秘而又悲壮的气氛的同时,作者将白嘉轩及原上民众的那种虔诚与牺牲精神以及不甘屈服而欲感天地泣鬼神的民性,充分地显露了出来。作家这样写并非要宣扬迷信,甚至其中也隐含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批判之意,是关中古***俗的具体展现。
白嘉轩托梦并给父亲迁坟,他请来了阴阳先生算过了安葬的脉气,便举行了隆重的迁坟仪式,吹鼓手从老坟吹唱到新坟,三官庙的和尚被请来做了道场。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作用于人的灵魂,渗入于人的血液之中,并在白鹿一族的每个成员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陶冶教化的作用。
在这里,宗族在生存层面的积极意义,被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也许,这就是关中一带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聚族而居的原因?也许,这就是关中文化所具有的超常的凝聚力之所在?——对此,读者怎能不慨叹不已?
历史是一部复杂的大书,《白鹿原》是一部诗化的历史;民族灵魂是一部充满奥秘的大书,《白鹿原》是一部诗化的民族灵魂画卷。这本大书在渗入民族灵魂的深处,构成民族灵魂的全部复杂性的同时也必定注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四篇: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访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记者 张玉玲
2024-2-25 6:51:00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5日 07 版)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
2024年春节在元宵节的鞭炮声中结束。
这个春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有的出国旅游,有的在家休闲,更多的人是费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人们似乎都感慨“年味”越来越淡。
什么是“年味”?怎样看“年味”?春节还有无吸引力?春节该怎样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作为“中国节日志工程”的主持人,他负责围绕春节在内的2024多个节日进行调研,对中国节日的现状和历史流变等做了系统记录和梳理。
不同的“年味”,相同的“心情”
“对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焦虑,是转型时期的文化纠结。”李松把对“春节”的认识放到了大的转型背景中:中国从农耕文明到了工业文明,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随之也在变化,传统“年味”变了是可
以理解的。
传统春节,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遗产。在每一年新旧轮回、物质生产的间歇时间,不断播种希望、消解困惑,节日中都有对来年的祈愿和设计,有仪式、有神圣感。李松认为,传统春节是个精神安顿时间,春节的文化核心是调试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交流和沟通促进和谐。
“虽然现在春节期间‘年味’似乎不够浓了,但看看元旦以后到春节放假前那段时间,却洋溢着这种传统的‘年味’,全社会处于‘过年’的心态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团拜会、茶话会、年会、看望困难群众、看望老干部、发放慰问品等活动„„”李松认为,虽然表达时间变了、表现方式变了,但却同样是“过年”的心态,“年味”也就浓浓地萦绕在那段时间的空气中了。
“传统过年是由家庭到社会,大年三十家庭团聚吃年夜饭,正月初三开始家族之间的社交,最后正月十五是全社会的狂欢;现在却是逆向的,从社会到家庭,先是单位团拜,春节放假后各自回到家中团聚。”李松如是总结——有没有“年味”,纠结的本质是农业文明怎样向工业文明转型,如何适应农村一元结构向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很多农耕时代的春节年俗已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用新智慧营造新年俗
那么,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又应该有哪些年俗活动?传统的年俗,有穿新衣服、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看演出等,大多以“吃”和“玩”贯穿其中。但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当下,人们平时的日子就
比以前的过年要丰足得多,因而这些年俗对现代人已没有多大诱惑力。
为适应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新的年俗在自发地形成:央视春晚,已成为全国人民年三十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以前走家串户或打电话式的拜年,也由短信、微信拜年而取代;一度沉寂的庙会又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这些春节新年俗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李松认为,原因在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没有强化:社区放假了,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活动没有人去构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也大都闭门休息;虽然有了庙会,恢复了一些节日的形式,但只是一个旅游消费市场,缺乏文化认同的神圣性,没有文化的内在联系,没有与每个人的情感紧密联系。
传统春节的年俗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调试出来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磨”出来的,是文化的积淀。李松表示,构建新的春节文化传统,也需要时间,要坚信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节日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要找到规律,抓准文化的核心因素,顺势而为,把活跃的因素活跃起来,把松散的因子凝聚起来,以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
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
“真正深刻认识节日,才能过好节。”李松指出,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机;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具有经济功能,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站在这种高度看春节,就要通过一些形式和活动来激发社会,营造好的节日气氛。”
纵有历史变迁却没有改变13亿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符号——大年三十家人要在一起,这是全民的文化认同,是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团聚,是中国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政府要服务好人类史上每年最大的“迁徙”,铁路部门全力“保春运”、高速公路免过路费,这些都是惠民的好做法„„
节日的社交能让人的心情释放,但人群聚集,又受到城市安全因素的制约,这该如何平衡?开心过节,又怎样防止铺张浪费?
现在一些城市的烟火晚会、灯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停办了。李松认为,这是因噎废食,烟花,为全城的老百姓而燃放,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浪费,是与民同乐,获得市民的认同,这个社会成本政府可以评估如何承担。“‘一刀切’只能说明管理服务水平不够。节日中人们不聚集、不交流,社会不释放,这种节日的文化需求没有满足,就会外溢,就会去过‘洋节’,圣诞节就会在中国高热不下。”李松说,国外有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奔牛节、还有西红柿节等,也都有人群的聚集,关键看如何管理。“如何服务春节,政府从理念到管理服务方式都需要改进。”
第五篇:借力税务文化推动文明创建
借力税务文化推动文明创建
广水市国家税务局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以文兴税,以文聚心,以文化人”的税务文化建设理念,坚持不懈抓好税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税务文化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推进了我局文明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推动了各项工作协调快速发展,国税收入由2024年的1.44亿元,上升到2024年的5.8亿元。
一、找准工作定位,打造文明创建的文化品牌
我局紧紧围绕文明创建内容,结合国税工作实际,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宗旨,把国税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有机结合,着力打造“聚心”文化品牌。总结提炼出了以“同心同德,追求卓越”为内容的组织价值观;“为了您的满意,我们全心全意”的组织服务观;“德纪法纲、谨记清心、律已言行、污浊不近”的组织廉政观;“打造复合型机关,建设和谐国税”的组织愿景;“聚财更旺、执法更好、服务更佳、队伍更强”的组织使命;“心正德广、纯和如水、忠诚为国、依法治税”的组织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组织作风;“公正执法、文明高效、清政廉洁、敬业奉献”的组织形象。并通过设置“国税论坛”、“文化长廊”、文化宣传栏等,大力倡导,营造氛围。通过把国税文化元素融入文明创建工作,使广大干部明确了价值取向,提高了精神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工作动力,各基层单位和广大干部从“要我创”变为“我要创”,自觉地投入到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二、完善组织体系,健全文明创建的机制制度
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我局着重抓好三个机制建设,做到以制度建设促管理,实现了文明创建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
一是科学的工作机制。成立了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均制定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先后完善了电教室、荣誉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老干部活动中心、文明创建活动室等,从而奠定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二是严格的考核机制。将文明创建的具体要求、工作安排、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各单位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准,形成了文明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良好格局。三是严密的激励机制。以日常考核为依据,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年终单位和部门的绩效考核总评工作。对工作措施不利,达不到创建目标的,取消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评先资格。
三、强化队伍素质,搭建文明创建的人才平台
我局坚持“文化建设是灵魂,队伍素质是关键”的原则,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以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和支撑点,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为文明创建搭建人才支撑。一是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通过举办讲座、组织讨论、案例教学等方式,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干部做出积极表率,教育干部树立“终生学习,快乐学习”的学习理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构建完整的习体系。先后制定了创建学习型组织方案、2024-2024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创建组织机构、具体内容、方法程序、活动载体、奖惩考核等各方面做出规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三是提高干部能力素质。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向教育培训倾斜,拿出专门资金投入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加强税收管理、财务会计、公文写作、行政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充分利用市局网络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实现干部在线学习、在线考核,使学习内化为素质、素质外化为能力。
两年来,全系统共有23人(次)获得全省“税收业务能手”称号,6人考取注册税务师,22人考取中级职称,每年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达15万元以上,在注税、注会和高学历奖金、子女考学等方面投入达20万余元以上,全局干部业务素质不断得以提升。
四、拓展文化载体,丰富文明创建的工作内涵
我局把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助推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使文明创建工作渗透到国税工作的各个环节。
文体活动凝聚人。近年来,我局每逢七一、十一、春节等节日,都会组织全局干部自编自演文娱节目,提振干部职工精神状态,增强
大家的凝聚力;在干部职工中成立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登山、钓鱼、棋类、书法、摄影等多个兴趣小组,并常年定期开展活动。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凝聚人心,陶冶情操,使文明创建工作充满活力。
争先创优振奋人。组织开展以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基层人民满意站所、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做到层层有典型、级级有亮点。市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全省国税系统最佳纳税服务单位,办税服务厅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被省直机关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我局被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勤政廉政先进集体”、“十佳群众满意行政执法单位”等荣誉,还多次被随州、广水两级市委政府评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先进典型激励人。以组织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文明创建从我做起”的书法竞赛活动、评选“十佳优秀共产党员”等为载体,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精神,倡导广大干部职工爱国奉献、爱岗敬业。
五、优化纳税服务,提升文明创建的品质形象
“为了您的满意,我们全心全意”,这是我局的组织服务观,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当纳税人走进国税办公大楼,都会感受到清新的行为文化气息,体验到细致热情的服务。
改善办税环境。在办税服务厅,纳税人休息区、资料填写区、自助报税区井井有条,服务承诺、友情提示温暖人心,办税标识规范醒目,办税设施方便齐全。我们还实行领导坐班制度,提供预约延时、上门纳税辅导等服务。
改进服务流程。我局制定了《办税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明确了各类事项的办理环节及各环节办理时限,大大缩短了各类涉税事宜的办理时限,全力打造“一窗多能,一岗多职”的纳税服务新格局。
落实惠民政策。为下岗再就业、微利个体工商业户每年免征税款达1300余万元。我局还成立重点企业服务专班,将税收政策咨询、优质办税、税收筹划、企业财务核算辅导等作为税收服务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几年来,我局在借力税务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创建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找准二者的最佳融合点,进一步将我局的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促进广水国税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