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体育工作条例评估指标体系六(本站推荐)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73747.html

第一篇:体育工作条例评估指标体系六(本站推荐)

中小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指标体系

一、领导、组织机构和管理(权重:10%)

(一)领导重视程度

1、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l 2年级)课程标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法规、政策,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开课率达到l00%;

2、体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和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定期研究、检查体育工作,定期听体育课。(二)组织机构和管理

1、学校设置体育教学机构,有一名校领导分管体育工作

2、制订体育工作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措施;

3、学校各部门在体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密切配合、协调。

二、基础建设(权重:25%)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配备体育教师,教师队伍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

2、保证体育教师开展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科研以及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费,合理计算工作量,工资待遇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二)教学条件

1、按《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配备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基本满足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的需要,保证体育设施的维修和补充易耗物品的经费;

2、有满足体育教学基本需要的体育图书、期刊、报纸、音像资料等;

3、电化教学设备基本满足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教科研及课余运动训练工作的需要;

4、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自制教学用具、器材。

三、课程教学(权重:30%)

(一)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l—2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每周2课时。(二)教材与教学文件

1、初、高中学生使用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体育教师使用根据上述教材编写的教师用书;

2、学校根据《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l 2年级)课程标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等有关文件要求,制订体育课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并有学期、学年体育教学工作总结。(三)体育教学

1、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积极实现教学目标;

2、体育课教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质量较高。(四)教学管理

l、体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教师工作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特色明显;

3、有完善的场馆、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场馆、器材,设施安全、整洁。

四、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权重:15%)

(一)课外体育活动

1、根据学校条件,集中或分散安排每天20—30分钟课间操(包括早操)或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强;

2、课外活动做到时间、内容、场地器材、人员四落实,学生参与面广,形式多样,特色显著,富有成效;

3、定期举办全校运动会、传统体育竞赛活动或趣味性竞赛活动。(二)课余体育训练

1、建立较为完善的课余体育训练管理、评价和奖励制度;

2、参加体育竞赛的情况和成绩。

五、教学与科研成果(权重:20%)

(一)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体育课评价的及格率在95%以上,初中体育考试及格率达到95%以上;

(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98%以上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有测试档案、统计分析和干预措施;

(三)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承担地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或获得地市级以上优质课奖。

注释: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评为不合格。

1、未按国家要求开设体育课;

2、未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的;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给予一次性加分(权重5%,不得重复加分)。

1、学校体育工作近两年内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

2、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取得优良成绩。

第二篇:渭南中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自查报告

渭南中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自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中央文件精神,践行为了每位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的办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我校在体育工作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体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的管理理念。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工作依据,牢固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狠抓内部管理,积极投身体育课改,形成了以“两技两艺”为主的办学特色。在教育管理方面狠抓落实,保证一切工作高质量完成。条件配置方面,学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器材保证上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结合本校“两技教学”的教学特色,制定了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评价管理更加科学化。学校始终将学生体质健康视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在学生入校初就为每位学生制定了健康卡片,跟踪记录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与之适应的个人健康行动计划。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工作任务重大,责任重大。具体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学管理狠抓落实

学校体育工作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确立了“立足规范,注重实效,特色办校,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工作思路。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长为统帅,体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国家体育工作条例,制定下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制订学期体育工作计划,层层把关,确保各种政策,精神的学习和落实都能做到快速有效。先后完善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议事制度》、《体育教研组教研活动制度》、《渭南中学器材借还制度》、《渭南中学体育工作评比检查制度》、《渭南中学教师岗位工作考核制度》、《渭南中学体育成果奖励制度》。

为促使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规范、有序地开展,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教育规定,开齐开足各年级体育课时。并结合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实际科学安排体育课外活动,做到场地落实、器材落实、人员落实。并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检查,有效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大课间活动,确立了健美操、军体拳,校园集体舞为模式的大课间活动方案对学生的进场、出场,队伍的站立,每一时段的时间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有效的保证了大课间活动的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学校还建立了检查评议制度,开展评比,以评比促规范,以评比促提高,以评比促自纠。

“阳光体育活动”是学校“阳光”工程的重点项目,学校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作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活动的指导精神,并制定了以体育课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学校在每一位学生每周两节课的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对学生兴趣爱好调查后的基础上选择性开展的,并有专职教师进行指导。提供学生喜欢项目的学习机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课间活动以游戏性活动为主,并定期进行各种主题的竞赛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还组建了各类体育运动协会,并定期组织开展专项体育竞赛。每年除召开2次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外,各级各类比赛还有4-5种。给学生搭建了一座座舞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学校教育学生提高对早操的认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早操已经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优化课程配置 保障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坚实的设施设备作保障,需要合格的师资作支撑。为此,我们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师资的培训与引进,重视体育卫生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1、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师资配备。

我校目前有体育专职教师10人年龄分布合理专业齐全,体育教师配备率达100%,卫生保健兼职人员一名。我校的体育教师都毕业于体育专业院校,受过良好的体育专业教育,有一定的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经验。每年学校至少组织一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活动。并且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还组织教师分别进行外出学习,截止目前已有10名教师参加各种交流学习活动,并多次获得证书和奖励。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设备。

我校自重建以来,每年都有资金投入用于完善、改进教学设施设备,为师生构筑孕育生命成长的“生态乐园”。学校现有现代化大型体育馆一座,可容纳5000人看台就坐的400米塑胶田径场一块,高标准草皮足球场一块,塑胶篮球场10块。排球场地6块。各种器材配备齐全,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场地设施完全免费向全体学生和周边学校学生开放,每天前来参加锻炼的人数逾千人,场地利用率达到了很高的标准。

严格监控,增强素质。

学校始终把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按照国家体质测试小组的要求,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一方面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标准》解读,购置专门的测试器材,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做好成绩的登记和汇总分析,并按要求及时把测试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为测试工作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2024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1.9%,其中及格率27.1%,良好率38.8%,优秀率25%。在抓好学生体质测试的同时,学校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保护视力教育。组织眼保健操知识教育,联系相关机构进行视力矫正工作,尽最大可能控制新发病率、降低近视率。2024年上半年,学生近视率控制在33.5%,新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

体育卫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生命的工程,虽然说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点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尤其是学生近视率的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有待于我们进一步为之努力,以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的目标和意义

构建的目标。构建的总目标是,通过筛选准确反映反腐倡廉的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把群众的主观感受和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对反腐倡廉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价,对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反映腐败现状。通过对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渎职案件的举报、投诉、立案查处等客观信息和群众对上述现象的认知、对反腐倡廉的评价等主观测量加以综合,真实反映反腐倡廉现状。二是客观评估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和纠风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综合运用定点监测、抽样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多角度综合分析,为科学防范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合理预测反腐趋势。在对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腐败现象进行类型归纳,评估、定位反腐倡廉现实形势,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构建的意义。科学评估反腐倡廉形势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客观把握反腐倡廉形势,保证舆 论导向的正确性,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信念。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二、构建科学的的总体要求

构建应以“科学评估”为出发点,把握好四个总体要求。

夯实评估工作基础。一是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全社会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和党委的重视程度,其中党委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现行体制下,党委的重视是一种号召力和推动力,是反腐倡廉评估工作科学性和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委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跟不上,评估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是群众基础。主要指民众对党务政务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反腐倡廉状况评估中,群众评估的比重相当大。三是技术基础。主要指纪检监察、统计等部门是否具备了反腐倡廉评估信息的采集、储备和处理能力,并形成了日常工作机制。

遵循顶层设计原则。构建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宏观把握和实际操作要求高,需要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操作。这一切离不开顶层设计。当然,顶层设计是一种整体而系统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把全党全国作为一个系统,中央的指导意见就是全党全国的顶层设计;把省、市、县分别看作一个系统,各省、市、县、乡镇也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在不同层次的顶层设计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反腐倡廉评估工作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统筹起来进行考虑,既有对上一级顶层设计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有结合本地实际的通盘谋划。

制定适当的评估标准。在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上,必须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必须能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各阶层意愿。

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改革需要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评估反腐倡廉形势的主体也必须是多元的。既要有来自党政机关的评价,也要有来自人民群众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认真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不断探索反腐倡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使反腐倡廉建设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体现科学精神。这种评价固然分量很重,但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方式,执行再好也不可能体现事实全貌。而作为党委、政府本应作为被评判的对象,于是,就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评判。江西省今年就引入了社会评价,借助第三方机构和人民群众来评价各地的党风廉政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构建反腐倡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科学地评价反腐倡廉状况,首先要抓住关键要素,建立反腐倡廉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XX市今年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履行职责情况、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点工作、创新工作。

第四篇: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一、合格评估的理念

1、合格评估的指导方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2、合格评估的依据

(1)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24]9号)

(2)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24]2号)(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24]2号)(4)财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24]567号)

3、合格评估的理念

(1)替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2)学校是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主体

二、合格评估的主要目的

1、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办学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达到“三个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切实体现“二个突出”:突出服务地方行业指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向。

4、有效进行“一个引导”:引导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三、合格评估工作程序及任务

合格评估工作程序主要有五个环节,包括:

1、学校自评。学校根据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自评活动,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2、数据分析。教育部进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为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提供基础材料。

3、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通过深入访谈、现场听课、走访、座谈等形式,获取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进而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考察完后专家将集中向学校反馈意见。

4、结论审议和发布。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报告,作出评估结论。教育部评估中心正式发布评估结论。

5、整改提高。学校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整改工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整改情况将作为今后审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四、合格评估的结论及使用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和教育部审定:

1、“通过”并且认真落实了整改计划的院校,直接进入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核式评估;

2、“暂缓通过”的院校,根据《整改计划》切实整改,一年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整改验收复评。复评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核式评估;

3、“未通过”的院校,整改期一般为两年,同时将给予一定的招生限制措施。两年后重新接受评估中心组织的全面评估。重新评估仍然未获通过的院校,教育部将采取停止招生等限制措施。

五、合格评估的主要内容

1、强调了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建设,注重专业布局与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强调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强调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4、强调产出导向,注重师生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就业情况考察。

5、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格培养,体现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六、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几个特点

1、强调了领导作用,要求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引导新建本科学校合理定位,立足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新建本科学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3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调了教师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

4、强调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对学校生均拨款的保障。

七、、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的内涵解读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1 学校定位 1.2 领导作用 1.3 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2.2 教育教学水平2.3 教师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 教学基本设施 3.2 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 专业建设 4.2 课程与教学4 4.3 实践教学

5.质量管理

5.1 教学管理队伍 5.2 质量监控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 学风建设 6.2 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

7.1 德育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7.3 体育美育 7.4校内外评价 7.5 就业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指标体评估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定位

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 : 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

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2、领导作用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

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

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二)教师队伍

1、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和队伍结构。

(1)生师比为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为专任教师加外聘教师的一半的和。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教师,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可以是各层次的授课工作,也可以是其他教学形式,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等。外聘教师包括返聘教师、外教和其他不在编教师。

合格标准:全校生师比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18--16:1。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2)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4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较好效果。

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

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3、培养培训

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

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己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1、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校舍;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运动场所(1)校舍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基本达到生均8-14平米;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校舍状况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教育部教发【2024】2号文件。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学行政用房是指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这里用的学生数是全日制的在校生数。建筑面积指已经使用的,有产权的建筑物的面积。在建的建筑物可以统计,但仅供参考,不作为打分的依据。

“各类功能教室齐备,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是指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绘画绘图教室等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室需要,能给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实验室、实习场所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应达生均达3000-5000元;教学科研仪器值是指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

实验室、实习场所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3)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合格标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按照教育部【2024】2号文,生均藏书量应达50-100册;生均年进书量达4册)。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校园网建设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4)运动场所及设施

合格标准:运动场及体育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统计,使用率高,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2、经费投入

主要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 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 13 %。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 1200 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1、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

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 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千意见 》 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2、课程与教学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是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指标中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90 %。

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有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

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

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

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

(五)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1、教学管理队伍

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

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2、质量监控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

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 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 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检测): 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 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

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学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1、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

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凌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 40 %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2、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五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

1、德育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2、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和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3、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的通知(教体艺 t200718 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 85 %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5、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 8 月 31 日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70%)。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就业质量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八、学校办学理念

1、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自强

2、学院精神:除了奋斗 别无选择

3、办学理念:育人为本 质量立校 学科交融 特色取胜

4、人才培养目标: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

5、五大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

第五篇: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析

四、合格评估指标解析

(一)合格评估指标有关说明

评估指标中“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或“基本要求”均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24] 2号)文件规定的限制招生的要求。

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指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评价某二级指标时除考察主要观测点所列内容外,还要结合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合格评估指标内涵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1)学校定位

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1.2)领导作用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1.3)人才培养模式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2.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学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队伍包括三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

(2.1)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和队伍结构。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近年来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师数量紧张是相对紧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新专业多,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平衡。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一般讲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2.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2.3)培养培训

新建本科学校的青年教师比例普遍偏高,因此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3.1)教学基本设施

按教育部教发[202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3.2)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新校区建设负债等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4.1)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4.2)课程与教学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指标中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用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

5.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5.1)教学管理队伍

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5.2)质量监控:本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学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6.1)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2)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7.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五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

(7.1)德育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和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3)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24]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4)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5)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月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就业质量是合格评估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体育工作条例评估指标体系六(本站推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