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反思 刘康茂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67326.html

第一篇: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反思 刘康茂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反思

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 刘康茂

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指出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这也就是“德育为首”的思想。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为此,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结合社会、学生实际,面对社会关心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把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德育教育形成新的拓展和突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的影响的,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有人针对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五加二等于零”的说法(学生一星期中五天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双休日这两天在家庭和社会缺少教育或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德育教育无效果),这是对当前德育教育效果问题的一个精辟的概括。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老师利用各种形式,做了大量的教育引导工作,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成长。然而,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多是理论重于实践,有时很难对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往往会使他们向着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一面发展。面对这一实际问题,只有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补 充、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才能打下坚实的德育教育基础。学校这个主阵地、主渠道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二、充分发挥班级德育教育的核心作用

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层单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班级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从各个侧面,采取不同形式塑造者学生的心灵和个性,并指导学生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班级德育教育的核心作用,创造出一个个良好的班级小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校大环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促使校风校貌根本转变。要做好这一工作,一是要重视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工作。班主任积极的工作态度,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决定着班级德育教育的效果。二是必须有一个素质良好、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干部队伍,树立其形象,运用其才能,发挥其作用。三是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四是要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相互沟通的纽带,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有沟通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改进,有改进才会有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形式和内容的扩充和有力补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是真正既体现“教学”有体现“德育”的课堂不多。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加强对学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拓展德育教育阵地,增添德育教育渠道,丰富德育教育形式,扩充德育教育内容,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使学校德育 工作得到加强,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制度管理是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德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过去德育教育的“管、卡、压、罚”转变为现在的“疏、导、育、教”上来。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着眼于全体学生,指导学生的言行,这是与教育目的相一致的,也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制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它不允许有例外和特殊,它填补了主动教育的空白,在主动教育不能达到目的时,制度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指导学生发展。

第二篇: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刘茂伟事迹

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

刘茂伟同志爱岗敬业“阜宁好人”先进事迹

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身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能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耀眼光环的荣誉,但却为自己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他就是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普通职工刘茂伟同志。

刘茂伟,男,1963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他家在响水黄圩。1980年12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阜宁明达中学,一干就是34年,做的是一种电教工作,事实上涉及到电的事情,他都全身心去做,直到大家满意为止,还成了学校兼职电工。正是这种专业和执着精神,在同事中赢得了口碑,他做到了无愧于自己的道德良心和工作职业。他每学期拍摄录像课200多节,活动镜头和图片上千个,在县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先进经验10多次,维护学校电脑二百多台,为学校节约了近万元电费,学校因此没有出现一次用电安全事故。先后被县局评为优秀报道员,校优秀教学服务奖等荣誉。

一、90岁的老人回到了老家,过起了独居的生活。他的老父亲已经90高龄了,由于他整天从早到晚在学校,白天要维护电脑,每天拍摄三节录像课,晚上还要查看全校电路。遇到突发故障,有时顾不得吃饭和休息。平时根本没有时间陪伴老人说话聊天,更谈不上照顾老人饮食起居。老人看在眼里,悄悄卷起了铺盖,打起了背包,回到了响水老家,一人过起了自顾自的生活。当他忙完一天拖着疲惫身子回到家里,看到老人留言:“儿子,自古忠孝难全,我不影响和拖累你,回去我有亲邻说说话、聊聊天,他们也能帮助我,照顾我,我有事就打电话给你,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累坏了身体啊”他哭了,连夜回去,请求老人搬回阜宁,耿直的老人谢绝了。至今,他还感到愧对老人,每每谈及此事,他黯然泪下。

二、善良的妻子回到了家乡,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妻子原本在上海一家私企工作,被老板聘请为高管,月薪三万。当看到和听说丈夫干工作没日没夜,她放不下心了,她心疼了,经过一阵思想斗争,她向老板交了辞职报告。尽管老板真心挽留,她回家了,她要支持丈夫工作,做好丈夫的好后勤,每天的买菜做饭,每次的换灌煤气,每月的水费电费,全是妻子一人承包,成了家中的当家人,丈夫成了家里肩不担担、手不提篮的过客。现在妻子在吴滩一家私企又找到了一份对口工作,也学上了驾驶,好方便照顾家庭,让丈夫更好地安心工作。

三、懂事的儿子回到了校园,弥补曾失去的学业。儿子虽然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学校,但他整天早出夜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孩子也因此成绩下滑,最后高考只考了个大专。原本儿子也曾埋怨,甚至恨过他,但见到他爸爸忙碌的声音,疲惫的身躯,听到老师对他爸爸的夸赞,看到他爸爸捧回的奖杯和证书,他懂了,爸爸是个爱校敬业的人。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学习爸爸,做个热爱工作的人。他要继续努力,去夺回耽误浪费的时间。前不久,儿子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

第三篇:当前农村中学应如何加强德育工作

当前农村中学应如何加强德育工作

上乐村镇第二中学苏振玉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就充分生说明了德育的统帅怎作用。学校,作为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容忽视塑造学生的心灵和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的统帅作用呢?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制度

制度,是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不仅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而且懂得怎么去做,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应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全面的、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如:制定“课间纪律条例”,“课堂常规”、“文明礼貌公约”、“卫生公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将会促使学生的言行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文明起来。

二、要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这一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盲目性同时并存,错综复杂。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典范,建立骨干队伍,让他们严于律己,为人楷模,以此带动全体,推动各项工作。其次,要根据学生自尊心强的心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接受教育。第三,结合中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组织民主评议会,可就学校的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及教师讲课等问题进行民主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教改工作,而且可以发扬主人翁精神。第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采取一定的形式与家长定期进行沟通。统一思想认识,让大家懂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第五,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在当前的学校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质量及影响到教育

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心帮助学困生,取得学困生的信任,再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来转变他们的思想。

三、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青团是青少年的一个先进的群众性组织,他是党联系广大青少年的纽带,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因此,我们要吸收要求上进,在各项工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青少年学生来充实我们的团员队伍。在团组织的组织和带动下,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性的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演讲会、辩论赛、体育比赛等。这样,一方面,在学生团员的带动下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并逐渐向团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对学生团员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言行也会起到自我约束作用,这无疑也是对非团员学生的一种教育。

四、要及时对受教育者的品行进行评价

及时的对受教育者的品行进行评价,具有奖励、预防和克服不良习惯的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评价的常用方式是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对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进行肯定的评价。他能给教育对象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其自尊感,激起其追求更高目标的愿望和要求。对其他人也是一种促进和启迪,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还可以教育人们学会掌握评价优良品德的标准和方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建设性的舆论氛围。

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品德行为的一种否定。此种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知道自己的品德行为对集体的危害,从而产生自责、羞愧、内疚的心理,鞭策自己从中汲取教训。也可使受教育者从中认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从而树立起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决心。

五、要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的要求和教育被学生认可时,也就是被学生认为老师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才能被学生愉快的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甚至采取讥讽、侮辱

学生人格的做法,即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正确的,也会被学生认为是故意刁难,从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对教师理性的接纳,并使学生产生一种模仿的意向,把教师的优秀品德尊为楷模去学习,并乐于和教师交往,对教师的要求也会不打折扣的去执行。

热爱、尊重学生不等于溺爱、迁就学生,而是在关心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热爱、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热爱、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严格要求学生又是热爱、尊重学生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热爱、尊重,可能成为娇宠护短,放任自流;缺乏热爱与尊重的严格要求就有可能变成苛求与刁难,就会严的无理、无度,从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失去品德教育的作用。

六、要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德育教育的方针

德育的疏导,是一种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解决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产生对立反感的有效途径。进行疏导,力求抓住“火候”,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首先,要注意在教育方法上的疏导。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有不少的思想教育活动收效不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方法呆板,有的生硬说教、动辄训人。简单从事只能制服人于一时,却不能打动人心,更不能达到转变学生思想之目的。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把学生犯了错误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然后宣布他的主张:“我提议,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犯了较重一点的错误,要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要写一份五百字的说明书,说明书不是检讨书,也可以为自己辩护。如果确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把犯错误之前、之中、之后的具体想法写明白”。他把这三种方法提出来,要大家表决,全班同学一致通过。青少年的一时情感冲动,经过理智的疏导,变的平静而缓和,再让双方互看说明书,找到自己应负的责任,要让他们握手言和,再为班上做好事,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这样处理学生犯错误的方法,一则可抑制学生少犯错误,再则犯了错误的学生不留心理创伤,给学生进步的阶梯。

其次,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疏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利时机,就看我们施教者能否抓住。如果能及时抓到,进行疏导,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春季开学,我们迎来了“三八”妇女节,可以让学生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班妈妈做些家务活;“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学生知道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劳动创造了世界,对学生进行热爱工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思想情操;“六一”是孩子自己的节日,要 好好庆祝,激发少年儿童振兴中华、奋发进取的精神;“七一”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八一”进行拥军优属等教育活动。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既要抓住又要采取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疏导,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德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在教学德育教育时,我们还须结合自身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四篇: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当前农村学校“新八德”教育工作的思考

——《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5月13日——5月15日,国家教育科研成果、重点课题《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宣讲团在我乡中小学师生开展学习培训。可以说,这次培训专家不仅送给了我们一堂精彩的演讲,更主要的是送给我们一份营养丰富的“新八德”精神食粮。通过宣讲专家精辟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贴切的现实事例,我对“新八德”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为什么要推行“新八德”和实施“新八德”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初步掌握了推行“新八德”教育高效教法的实施方法。

一、“新八德”的内容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是王起顺老师提出的并取得成果的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新八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瑰宝,具有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同时,“新八德”教育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也都是相一致的,“新八德”是“八荣八耻”教育的根基,“新八德”符合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论,“新八德”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教育,“新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新八德”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的结合体,符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这一理论要求。

二、推行“新八德”的意义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然而,在当今中国,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不难看到,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对下一代的教育仍然有缺位失败的地方。有人说“到底是谁宠坏了孩子?是学校、是家庭、是社会”。在家庭,父母溺爱子女的现象尤其明显,不让子女从事家务活动,子女要舍得舍,子女成为“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极其普遍。在社会,一些举止粗俗、吃喝嫖赌、打架斗殴、家族暴力等丑恶现象,无形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1992年8月,日本77名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到内蒙古草原开展夏令营活动,中国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丑态与坚强的日本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下一代,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一位带队老师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灵,重重地给了我们当胸一拳。近年来,中国学生离开父母,不会生存、不会自理现象较为普遍,因不会游泳而溺水死亡事件频频发生。当前,在一些学校,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单一的唯分数、唯升学论,已成为评价老师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的德、智教育中出现了侧重。九十年代以前,学校经常安排有义务劳动、有郊游活动,有挑战性的、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如今,这些活动我们少见了,甚至一些稍微剧烈的校内体育活动都不开展了。这些现象,泯灭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丢弃了敢于挑战、敢于冒险、敢于竞争、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两基”攻坚期间,一名四年级学生不肯上学,母亲对孩子说:“快上学去吧,要被老师批评的。”孩子说:“怕什么,我不去上学,老师自然会来求我的,要不然他的日子就不好过!”如今,学校、家庭、社会这个“三维”教育方式出现了错位现象。在学校,因教育问题而引发的学生出走、自杀、自残等伤害事件数不胜数,因追究制、倒查制,因教育问题引起的教师被追责的事例层出不穷,教师也成了一个高危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荣誉也渐渐被淡化。我身为一名学校校长,看到这一切,我真感到纠心。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我要向全社会大声呼:“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救救我们的孩子吧!”。“新八德”教育,正是我们学校工作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推行“新八德”教育,势在必行!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们学校将按《学校“新八德”教育高效教法》的指导,开展一系列“新八德”教育活动。将学校打造成一所“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

第五篇:如何做好初级中学德育工作

如何做好初级中学德育工作

桦川县第四中学:汪宝华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的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

1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

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现在带的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

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开设事迹展馆,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

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形成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反思 刘康茂.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