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归园田居说课稿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324398.html

第一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陈华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08级对外汉语2班的陈华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设计及其这样设计的理由和依据。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属于必读课。这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次年,着重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本诗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且陶渊明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饮酒》等篇目。因此,学生对其生平以及其诗歌风格多少有些了解,本诗的学习也就不困难。但高中学生毕竟没有走向社会,对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的体会还尚浅。所以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能在陶渊明的感染之下提高自己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通过对误入官场的悔恨和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其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所以,本诗的教学的重点是:

1、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2、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教师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对教材的认识,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法:

1、诵读法:通过名家朗诵和学生自己朗读,初步感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感情。

2、启发点拨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构建师生间互动合作。

3、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二)学法

根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提出如下学法:

1、朗读法: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诗歌的音律美、意境美。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在诵读中感受作品意境,得到精神陶冶。

2、自主学习发:本诗相对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自己揣摩,以对本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及团队协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一篇散文《桃花源记》的作者来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既复习了旧课,又能让学生对本诗产生熟悉感。作者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那在本诗中又描绘了一片怎样的风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中。随之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一部分主要在学生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这样利于学生更好把握诗歌情感。

(二)整体感知

在听名家朗诵和自己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感情。这和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符的。再以题眼“归”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如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以此把握作者心情的转变。

(三)合作探究,精品诗文

这一环节,我将把学生氛围四组,每一组探究一个问题。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讨论完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阐述讨论的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完善。这样做的依据是“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里,教师只抛出了问题。学生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而对于诗中一些较难的问题如:如何理解“误”字,老师要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精品之后,由学生对本诗做出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对本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

在对本诗进行全面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诗人归隐的看法,老师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对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一定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把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2、学生下来自主学习《归园田居》组诗的其他四首,既延伸了课堂又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遵循板书设计科学、美观、简洁的原则,我将板书分为两大块:左边写作者、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右边:分析诗歌,以“归”为核心统领的四个问题分布展开。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

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归园田居__其一 说课稿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

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教学重点:

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桃花源记》 2.听读辨字正音。3.再读理思路,悟情感。4.三读课文,回味想象。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

第五篇: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归园田居说课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